邓小平总结三起三落:这两类人不能用

Posted 错误

篇首语: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邓小平总结三起三落:这两类人不能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邓小平总结三起三落:这两类人不能用

2、历史人物 “三起三落”范仲淹

邓小平总结三起三落:这两类人不能用

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领导中国站在改革开放的起点。
第一件事是拨乱反正,他向齐聚一堂的领导干部概述了他在新时代的思路。他觉得眼下要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如何鼓励新思想,同时尽量减少保守派干部的抵制;如何既尊重毛泽东,又要摆脱他的路线;如何既保持乐观,又要避免以后的失望;如何既维护稳定,又开放经济;如何既给予地方干部灵活空间,又能维护国家的发展重点。
在1978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邓小平提供了一个提纲,列了7个主题:解放思想;发扬党内民主,加强法制;向后看是为了向前看;克服严重的官僚主义;以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等。
几天后,邓小平对起草人说,他决定把后面几个主题合并成一个,在最后的讲稿中只谈四个问题。
在 12 月 13 日下午中央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邓小平一开口就直奔主题:“今天我主要讲一个问题,就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会议上,邓小平既要赞扬毛泽东,又要为脱离毛的某些政策留出空间。他说:“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毛泽东同志不是没有缺点、错误,适当的时候作为经验教训总结一下,但是不必匆忙去做。”
他再次重复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毛泽东犯过错误,他本人也犯过错误,任何想做事的领导人都会犯错误。
邓小平支持为文革中的冤案平反:“我们的原则是有错必纠。”但他坚决反对人们向过去整过自己或自己亲友的人“算账”。为了避免冤冤相报,平反工作要快,不能拖泥带水。“但是,搞清楚每个细节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不应纠缠于文革,因为他知道这只会造成分裂,可以让时间去解决问题:安定团结是头等大事。”
对参与过打砸抢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决不能重用。但是,对犯过错误但作了真诚检讨的人,要给他们机会。
邓小平一生三起三落,但对历史和中国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中国未来发展有着非凡的智慧和胆识,处理棘手的历史问题如同他“钢铁公司”的性格,理性、客观而富有智慧,感谢小平,有了他的改革开放,我们才有今天的富强!
邓小平

历史人物 “三起三落”范仲淹

  一篇《岳阳楼记》,让范仲淹声名鹊起跨越时空,其实范仲淹值得赞叹的事还有很多,而其政治生涯的荣辱沉浮与开封密不可分。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幼时家贫而好学,由秀才而中进士,从政后更以抨击时政闻名,为宋仁宗赏识,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他不满朝政弊病、公开批评宰相,提出“十事疏”,呼吁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主张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决定推行其主张,史称“庆历新政”。但因保守派坚决反对最终未能实施,范仲淹也从此遭遇“三起三落”的厄运,63岁时被贬至陕西四路宣抚使,病逝于赴任途中。  范仲淹为官清正、治军严明、生活俭朴,在朝野威望极高。天圣六年(1028年),39岁的范仲淹进京出任秘阁校理(秘阁设在皇宫崇文殿),虽然只是宫廷文字秘书,却能常见皇帝,目睹朝廷机密,心直口快的范仲淹也因此卷入险恶的政治漩涡。宋仁宗当时虽已“主政”,但军国大事仍由60多岁的刘太后当家。此年冬至,太后心血来潮,要仁宗与百官一道向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且有损君主尊严,便上奏章竭力反对。范仲淹的“轻狂”让众官员冒一身冷汗,他却毫不退缩,又奏一章: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宗。如此“冒犯”太后,岂能有好下场?不几天诏令下达――范仲淹被贬黜汴京,调山西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任通判(副长官)。  三年后,刘太后死去,仁宗才将范仲淹召回京师,派他做专门评议朝事的右司谏。有了言官的身份,www.cha138.com范仲淹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明道二年(1033年),华北、江淮一带遇大旱又遭蝗灾,范仲淹奏请仁宗紧急派员前往救灾,仁宗并未理会,他便质问:“若宫廷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自觉理亏,就让范仲淹前去赈灾。范归来时,从安徽带回几把灾民充饥的野草让仁宗看。见范仲淹受宠,宰相吕夷简便大肆诬告,使范仲淹再遭贬谪,先后由睦州移知苏州,却因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当上开封知府。  范仲淹大力整顿京城官府,剔除弊政,把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拍手称快,遂又升至副宰相,开封城传诵“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民谣。范仲淹还着手调查奸相吕夷简卖官鬻爵、结党营私等恶行,绘成“百官图”呈给仁宗。吕夷简当然不甘灭亡,反告范仲淹“诬蔑”。老奸巨猾的吕夷简使用“离间计”竟最终获胜,范仲淹再度被贬黜汴京,先后降任鄱阳、镇江、绍兴和西北边陲地方官,告别开封时,范仲淹吟出一诗:“三出青城鬓如丝,斋中潇洒过掸师。世间荣唇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庆历五年(1045年),年过半百的范仲淹因不适西北气候,体质大伤,被调至河南邓州做知州,上任后政绩显赫,颇得邓州民心,这便有了他写于花洲书院的《岳阳楼记》。尽管范仲淹仕途“三起三落”,却不改初衷。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句,再现他毕生的政治抱负与高德懿行。范仲淹还是北宋翰墨领袖,作为茶学家,其专著《茶录》流传至今,《范文正公集》一书更记录了范仲淹的满腹学问与高尚风范。

相关参考

三起三落的宰相――赵普

北宋初期。出了个很有名的宰相,他在幕后出谋划策,参与制定各种方针政策。一直影响着宋朝300年的统治。这位宰相就是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今天就给大家摆摆他三起三落的龙门阵。赵普原本与赵匡胤同

年幼丧父寒窗苦,颠沛流离终成名,三起三落,唯真爱难觅

北平的冬天很冷,即便屋内有热气也不见得有多暖。那个曾声称自传都是一些谎言和广告的张恨水,用他颤巍巍的手,提起笔写下了自己从文多年来的自传,写着写着,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自己那锦瑟般的年华。年幼丧父寒

其一生因何三起三落 姚启圣奴才是怎样炼成的

姚启圣的一生都充满着传奇的色彩,他是一个直性子的人,曾经藐视朝中的大臣,但是后来他却成了康熙手下一个最忠实的“奴才”,姚启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姚启圣奴才是怎样炼成的呢?姚启圣一直对康熙很衷心,并...

其一生因何三起三落 姚启圣奴才是怎样炼成的

姚启圣的一生都充满着传奇的色彩,他是一个直性子的人,曾经藐视朝中的大臣,但是后来他却成了康熙手下一个最忠实的“奴才”,姚启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姚启圣奴才是怎样炼成的呢?姚启圣一直对康熙很衷心,并...

经三落三起,他外号比本名响亮,当过和珅小跟班,临死前判死和珅

在清朝,有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他出生在山东诸城,世代为官,父亲名叫刘统勋,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一品大员,位极人臣,而他也因为父亲的关系而早早步入仕途,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他,就是被人

溥仪特赦后想干什么工作

  不管是小平民还是大人物,他们的命运始终与所处的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好比末代皇帝溥仪,虽贵为至尊,但当一个王朝破灭之后,他迎来的是三起三落,最后归为普通。  溥仪是醇亲王载沣的儿子,光绪帝病重之时

稳居相位20年,房玄龄的为官之秘

房玄龄,大唐开国名相,对大唐初年「”贞观之治”的形成可谓居功至伟。虽然经历宦海浮沉,三起三落,但仍能稳居相位,后世流芳,其中的秘诀,耐人寻味。眼光自幼聪敏好学的房玄龄,博学多才不在话下,更难得的是他极

刘邦明知鸿门宴危险还去赴宴的原因是什么呢?

...邦设下鸿门宴,意在除去其对手刘邦,但最终还是在经过三起三落的事态发展后放刘邦离开,鸿门宴结局为项羽后来乌江自刎,刘邦称霸建立汉朝埋下伏笔。据历史记载,项羽是左右鸿门宴结局的最高领导,其次项伯和曹无伤起...

邓小平78年间“九回四川” 为何始终没有踏上老家

 核心提示:“既然参加革命了,以后就不能回家了,也不能顾家了。”据邓小平的弟弟邓垦说,“哥哥在法国参加革命后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里提出了两个爆炸性问题。”“他是给家里扔了两个‘炸弹’。”这两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指导意义是什么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具有历史必然性。(1)邓小平理论是总结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