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日本为什么选择在湖南投降
Posted 湖南人
篇首语: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当年日本为什么选择在湖南投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当年日本为什么选择在湖南投降
7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首那段让中国人民付出惨痛代价的战争的时候,视线一定要在湖南停留一下,并要为湖南鼓与呼,在那个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时代,正如湖南人杨度在其湖南少年歌》中说:“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抗日战争中日双方打到湖南就相持不下了。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是抗战的前哨阵地,是战斗最多、最惨烈的主战场之一。在此期间,侵华日军总兵力的35%夹击湖南,国民党正面战场总兵力的四分之一集中在湖南抵抗。中日双方在湖南先后展开了四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湘西会战等大规模的绞杀战。
凤凰卫视曾经有一个节目讨论这个问题说,不管中国其他省份是否会沦亡,湖南一定不会沦亡,因为湖南人绝不会投降!中日投入20万人以上的大规模会战超过20次,中国鲜有胜绩,但是湖南境内就有6次大会战,中国四胜一平一负。经历战事之多,战绩之盛,为全国各省区所仅见。嚣张气焰的日寇在湖南的万千血性军民面前,撞得头破血流,敲响了日寇走向失败的丧钟!
湖湘文化中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楚国虽然是一个包含今天湖南在内的更大的地域,但是从春秋战国开始,湖南是楚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其民风彪悍,崇文尚武。早期的流寓诸贤促进了湖湘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最早的代表人物是屈原。屈原原本是湖北秭归人,被流放到湖南后,他在汨罗江投河自杀。
他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在《离骚》、《九章》、《九歌》等诗中抒发的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深深的影响着此后湖湘文化,以至于成为了湖湘文化中胸怀天下的先天基因。《史记·项羽本纪》有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越是在强敌面前,湖湘文化中以命相搏、奋起抗争的意识越是得到极大唤醒。
唐宋以后,不断有文人骚客流放湖南,宋朝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赋予了湖湘文化中“天下”情怀,湖湘文化逐渐兴盛。宋朝以后,理学起于湖湘,传于道统,胜于朝堂。明清以降,至近百年来,湖南人才爆发,湖湘文化和湖南人逐渐成为了中国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相对于其它地域和区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个影响涉及面不仅是中国的政治发展进程,还包括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大家耳熟能详,个别人物甚至妇孺皆知,比如陶澍、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彭玉麟、魏源、王]运、谭嗣同、黄兴、杨度、齐白石、谭延]、蔡锷、宋教仁、陈天华、沈从文、丁玲、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粟裕等。二十三岁结婚时,左宗棠就在新房自写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衡阳会战中日军投入毒气
湖南人坚韧的 “犟”劲和血性在抗日战争这样的历史时期再一次展露无疑,在中国大地上残酷杀戮、疯狂肆虐的日寇,在湖南真正遇到了克星和对手。那时的国军虽也有川军等其它地方的部队,但是战场在湖南,湖南的老百姓积极支援抗战,战场损失的兵员许多是就地征召的,数十万湖湘子弟补入第九战区部队,包括第74军、第4军这样的铁血精锐,随时保证了部队的持久战斗力。
中国正面战场经历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后,日本如强弩之末,再也没有能力和信心组织起强有力的攻势作战。相反,中国军队越战越勇,中日正面战场中方的反攻战即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战线长达200余公里。湘西会战中国军队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歼敌3万余人。
战役以日本军队战败而结束。湘西会战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由防御转入反攻阶段。这里固然有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的抗战和当时美苏支持的力度加大的背景,但是在湖南战场上中国军民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浴血奋战更是激起了中华民族战胜日寇的信心和勇气。日本第一个投降书正是在湘西会战的湖南芷江机场洽降和草签的。
7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首那段让中国人民付出惨痛代价的战争的时候,视线一定要在湖南停留一下,并要为湖南鼓与呼,在那个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时代,正如湖南人杨度在其《湖南少年歌》中说:“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耐得烦的秉性,使湖南在中国抗战历史上再一次证明了其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时的刚强与血性、坚韧与担当!
这就是为什么抗日战争相持在湖南,反攻在湖南,胜利在湖南!
日本当年投降揭秘湖南
求2011年湖南高考文综地理选择题答案详细解析
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
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
据此完成1-2题。
1、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
A.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B.为其中国整车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C.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D.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供应基地
2、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A.研发中心
B.一般零部件厂
C.核心零部件厂
D.整车厂
【答案】
1、B
2、C
【解析】
1、该组题从日本地震的热点切入,考察工业分类与工业区位。
该题要结合题内题外知识解答。
日本汽车公司在中国建厂的主要区位条件是市场,其次是降低生产成本。
在中国建零部件厂发生在地震之前,A不正确。
中国的整车生产使用中国生产的配件,减少运费,成本降低,B正确。
汽车制造厂是资金与技术导向型工业,而不是劳动力导向型工业,C不正确。
中国生产的零部件主要是供应中国的整车生产,D不正确。
2、该组题从日本地震的热点切入,考察工业分类与工业区位。
该题要结合题内题外知识解答。
日本汽车公司在中国建厂的主要区位条件是市场,其次是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技术保密等原因,部分核心零部件与主要研发机构仍在日本,所以地震造成这些零部件厂停产,中国的整车生产自然被迫减产,C正确。
【小题备注】
1、
难度A
考查:工业的区位因素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单选题,第1题
特征:概念掌握题
2、
难度B
考查:工业的区位因素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单选题,第1题
特征:概念掌握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
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
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据此完成3-5题。
3、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A.技术力量较雄厚
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D.劳动力较充足
4、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
B.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
5、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A.加大科技投入
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
D.加大化肥使用量
【答案】
1、C
2、D
3、A
【解析】
1、本组题也是热点问题(转基因大豆)切入,着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巴西人口比美国少,巴西高原面积广大,适宜大豆种植,“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开发种植较晚是最大的优势,C正确。
2、本组题也是热点问题(转基因大豆)切入,着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巴西大豆的专业化水平、科技投入、劳动生产率都没有美国高。
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便宜,D正确。
3、本组题也是热点问题(转基因大豆)切入,着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中国大豆种植历史悠久,“品种退化”严重,所以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加大科技投入,A正确。
中国后备耕地资源少,不能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劳动力投入,加大化肥使用量不能提高大豆质量。
【小题备注】
1、
难度A
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单选题,第3题
特征:概念掌握题
2、
难度A
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单选题,第4题
特征:概念掌握题
3、
难度A
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单选题,第5题
特征:概念掌握题
读图1,完成6-8题。
图1
6、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50m
B.55m
C.60m
D.65m
7、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 m。
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A.15m
B.40m
C.90m
D.65m
【答案】
1、C
2、C
3、B
【解析】
1、本组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地形与河流等地理事物联系能力。
图中最高处海拔在80-85米之间,最低处海拔在20-25之间,所以最大高差无限接近65米,但不能是65米。
C正确。
2、本组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地形与河流等地理事物联系能力。
①②③④四处,③处等高线最密集,流速最快。
C正确。
3、本组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地形与河流等地理事物联系能力。
仅从地形因素考虑大坝建在如下图示位置,设计坝高13米,大坝顶端最高与50米等高线持平,略微超过50米等高线,由图例可知坝顶长约为40米。
【小题备注】
1、
难度B
考查:地理事物的特征与分布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单选题,第6题
特征:读图分析题;规律应用题
【小题备注】
2、
难度B
考查:地理事物的特征与分布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单选题,第7题
特征:读图分析题
【小题备注】
3、
难度B
考查:地理事物的特征与分布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单选题,第8题
特征:读图分析题,概念掌握题
图2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
其中T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
据此完成9-ll题。
图2
9、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A.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
B.该段河流冬季结冰
C.铁路沿P箭头指示向拉萨延伸
D.P箭头指示北方
10、M、N间的堆积物来源于
A.坡
B.河流
C.沟
D.原地
11、T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A.防御坡部位崩塌对铁路的危害
B.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
C.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
D.方便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线
【答案】
9、B
10、C
11、B
【解析】
9、本题利用青藏铁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
图不清楚直接影响学生做题。
该段铁路是上坡,所以铁路不可能沿等高线布线,A不正确。
因为该段是青藏铁路,地处青藏高原,虽然是河谷,冬季河流仍然结冰,B正确。
C、D选项做错的同学很多,尤其是选D的多。
题干中“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只是说“上坡段某处”在拉萨以北,并没有给出拉萨的位置与方位所在,C、D不正确。
10、本题利用青藏铁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
图不清楚直接影响学生做题。
M、N间的堆积物在沟口处,所以是流水从沟里带来的沉积物堆积而成,C正确。
11、本题利用青藏铁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
图不清楚直接影响学生做题。
如果是防御坡部位崩塌T设施就不建在沟口处,A不正确。
T设施相当于隧道,铁路从下面穿过,让沟里的洪水与泥沙从上面流过,对铁路起到保护作用,B正确。
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T设施就与河岸平行,而非与河岸垂直,C不正确。
由上面分析,T设施是为了保护铁路而不是为野生动物留下通道,D不正确。
【小题备注】
9、
难度B
考查:地理事物的特征与分布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单选题,第9题
特征:读图分析题,概念掌握题
10、
难度B
考查:外力作用影响下的地貌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单选题,第10题
特征:读图分析题,概念掌握题
11、
难度B
考查:自然灾害的影响及防治
来源:2011,高考,新课标卷,材料单选题,第11题
特征:读图分析题,概念掌握题追问
我第8到第11看不懂啊,那个图看不清,第8题不知道做啊,看不懂
相关参考
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据此完成1-2题
日本投降的最好机会有3个,最坏的就是8月15日,为什么选择此时
一、一封遗书「”父母二老,请原谅我这个不孝之子,本想从此以后对二老尽孝,但终于倒下……”「”我在贫困中升入了第八高等学校、东京帝国大学,使我不胜感激……对父母二老的劳苦,还未报答于万一,就将死去,我是
1945年日本遭受了两颗原子弹轰炸后选择了投降,在世界各地作战的日本士兵放下手中的武器踏上了回国的路。有些日本兵在回国的路上被曾经的敌人击毙,还有一些顺利的回了国,但还有很多都没能回国,比如日本投降后
1945年是日本投降的年份,也是在那一年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太平了几十年。在二战末期的时候,德国见大势已去,干脆利落的选择了投降,而日本却不一样,不仅不投降而且还在负隅顽抗,最后美国没有办法在日
文|和佛赏花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但位于辽阳奉集堡机场的日本关东军第四飞行队的300多名日军却不愿意向中国军队投降,他们选择了逃跑。计划从沈阳一路向南步行回日本。领头的是日军少佐林弥一
揭秘:太平天国湖南籍六悍将【太平天国历史专题212,本文由永宣论史原创,禁止转载】当太平军从广西打到湖南时,很多湖南民众踊跃加入其中。例如在湘南有数千挖矿苦力和数万天地会成员加入,在湘北益阳和岳阳一带
华声历史配图------本文摘自《国民党放弃对日索赔内幕》,徐俊元、石玉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年12月27日,由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11个国家的代表组成的远东委员会成立,作
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作为三大「”轴心国”之一,实力在欧洲各国中并不算弱,否则德国人也不会选择与之结盟。在德意日三个法西斯轴心中,意大利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工业规模都优于同时期的日本,但意
公元258年,曹魏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数路向成都进攻,打响了灭蜀之战。当邓艾在绵竹歼灭诸葛瞻统帅的西蜀主力后,西蜀小朝廷万般惶恐中,开始讨论政权以及皇帝刘禅的前途。有人提出:“蜀与吴结盟,应该东下投
1958年11月12日傍晚,一列北上的列车刚刚停靠在湖南长沙火车站时,检票口就拥进了一群男女青年,他们是辽宁鞍山钢铁公司在湖南招收的一批新工人。这群新工人在临时编组时,从望城县团山湖农场来的雷锋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