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攻克南京后,为什么没有选择造反

Posted 湘军

篇首语:最怕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曾国藩攻克南京后,为什么没有选择造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曾国藩攻克南京后,为什么没有选择造反

2、手握重权的曾国藩为什么没有造反称帝呢?

曾国藩攻克南京后,为什么没有选择造反

刘秀(东汉光武帝)还未称帝时,已有了称帝的实力,部属们不停地劝他称帝。刘秀就是不肯,当时各地军阀多如牛毛,谁称帝谁就是把火力主动引到自己身上来。有个叫耿纯的属下语重心长地对刘秀说:“兄弟们抛家舍业,冒着生命危险在枪林弹雨中奔驰而侥幸未死,为的就是攀龙附凤,升官发财,成就功名志向。可现在您总是推辞,违背众人愿望,不登大位,不定尊号。如果再这样下去,我担心有人会对您彻底绝望,纷纷离去!”
刘秀恍然,原来,这些人跟着他刘秀时把他当成了发大家致大富的梯子啊!如果这张梯子不肯被他们踩,他们就会去寻找另外的梯子。
想明白了这道理,刘秀终于称帝,以“汉”为国号,史称东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了人性中“恶”的,至少是不太光明的一面:每个人都有私心,每个人都希望把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这个故事还告诉了我们一个成语:攀龙附凤。
一千多年后,曾国藩也遇到了这种人性中的“恶”。尤其是当李秀成劝他称帝后,这种“恶”就如洪水般涌来。
第一个来劝进的人正是大嘴巴王]运。曾国藩没齿难忘当年祁门被围时,王]运溜走的事。最让他瞧不起的是,祁门之围一解,王]运又乐呵呵地跑了回来。
他和同僚们看李秀成的供状时,一面看一面评点。这里文风太差,那里思想性不足,直到最后,看到李秀成要曾国藩独树一帜时,他才拍案叫绝,说,五万字,就这几句最妙,可成经典!
曾国藩鼻子都气歪了,他最忌讳的就是这个,想不到王]运非哪壶不开提哪壶。李秀成被处决后,王]运抱着几本书,跑去找曾国藩。
曾国藩原本不想见他,可架不住他在门外大呼小叫,碍于“礼贤下士”的声誉,只好把他请了进来。
王]运大大咧咧,先把那些书房到桌上,又在上面重重地砸了一拳,笑嘻嘻地看着曾国藩。茶上来后,曾国藩请他喝茶,他不喝,而是指着那摞书:“曾公可知这是什么?”
曾国藩懒得看一眼,回了一个字:“书。”
“错!”王]运扯开嗓门,“这是千秋功业!”
“壬秋(王]运字)啊,不故弄玄虚,有话直讲。”
王]运哈哈一笑:“这些书都是帝王之学,如今天下正多事之秋,自然是豪杰创立大业的绝好时机,我不会看走眼,如今天下,只有曾大帅您可以为之。”
未等曾国藩有任何反应,王]运已侃侃而谈。帝王学,本来就是由远及近,娓娓道来之学,王]运眉飞色舞,谈了半个时辰,曾国藩如死水一潭,毫无动静。只是一个劲地用手指沾了茶水在桌子上写字。
王]运谈完,曾国藩也写完,他站起来,转身进内屋去了,留下王]运在孤独的厅堂里凌乱不堪。他一向反应敏锐,只凌乱了一会,慌忙去看桌子上的字,一大堆字其实只是一个字:妄。
王]运抓耳挠腮,怒火中烧,当场就叫了起来:“曾公大不识抬举!”
自此,王]运再没和曾国藩谈过“造反”的问题,几年后他离开曾国藩,收了大批弟子,讲学间隙,弟子们问到曾国藩。他说,当年除了李秀成之外,只有我敢和他说创建非常人事业的话,可惜:曾大不识抬举!
王]运的眼界太闭塞,这大概缘于他进曾国藩幕府晚,又因为他目空一切,懒得和曾国藩之外的任何人交流,所以他不知道。
早在他之前,就有人试探过曾国藩。据说,胡林翼活着时有次去见曾国藩,送了他一副联语:“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曾国藩乐不可支,胡林翼走后,曾国藩发现在对方的茶碗下压了张小纸条:“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
没有史料记载曾国藩看到这句话后的反应,但左宗棠劝他自立大旗时,他的反应却有据可查。樊燮案后,左宗棠在曾国藩的帮助下逃脱升天,去神鼎山游玩时,写了一副联语:“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写后把他邮寄给胡林翼,请他转交曾国藩。
鼎是中国古人心目中最高权力的象征,相传是大禹所铸,共有九个,象征着当时的九州,后来成为周王朝的国宝,只有国王才有资格拥有。若干年前,楚庄王带领军队到东周王城洛阳,想看看这九鼎,周王险些没吓死,以为楚庄王是要夺他的权力,这就是问鼎中原的来由。
其实,楚庄王根本就没有这意思,被委婉地拒绝后,楚庄王哈哈大笑说,你们那破鼎,我们楚国一家出一枚铜钉,就能铸造九十个。
左宗棠这副联的意思是试探曾国藩,您想问鼎中原吗?
曾国藩看了一眼,提笔把“似”字改为“未”,于是就变成了“鼎之轻重,未可问焉。”据说左宗棠看了回复后,一笑而已。
如果这故事不是假的,那就是左宗棠当时脑子里进水了,或者是他对曾国藩救了他一命而用这种方式表示感谢。左宗棠比王]运还要自命不凡,怎么可能拥护曾国藩当皇帝?
但当时很多人都隐晦地点拨曾国藩问鼎,倒是真的。李秀成被处决后,这种点拨已形成气候。特别是当中央政府对曾国藩擅自处决李秀成而质疑时,湘军将领们更是热血沸腾,鼓动曾国藩造反成了金陵城中最大的政治生活。
曾国荃忙得不可开交,他了解老哥,所以不会亲自去说,而是鼓动其他人群起而上。紧接而来发生的一件事让这种论调极度升温,据可靠消息,中央政府要派人来追查洪秀全留下的财宝。
曾国荃直冒冷汗,立即采取行动。一天夜里,曾国藩刚睡下,听得外面骚动,门被打开,三十多位湘军将领涌了进来,全部戎装。
他的脑海里猛地蹦出一个历史画面:赵匡胤(宋太祖)的陈桥兵变!
这一历史画面渐渐清晰,曾国藩猛地大吼一声,从床上一跃而起,先发制人:“九帅(曾国荃)也来了?”
众人面面相觑,还未确定怎么回答,曾国藩用威严的语气命令:“去请!”
曾国荃听了来人对曾国藩表情的描述,知道这事砸锅了,死活不去。曾国藩派了亲兵卫队来请,他只好脱下战袍,垂头丧气地来到了曾国藩处。
曾国藩坐在椅子里,一言不发,曾国荃和将军们手足无措。许久,曾国藩才对曾国荃说,“纸笔!”
曾国荃把纸笔奉上,曾国藩伏案挥笔写成一联,又认真地看了一遍,掷了笔,转身离去。
众人围过来看,只见上面写道: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曾国荃早就预料到是这种结果,湘军的将军们仔细品味了半天,都摇头叹息,攀龙附凤的苗头就被这对联扼杀了。
后来,再也无人向曾国藩提过“造反”的事。如果我们对曾国藩的前半生有所了解,就可知道,他根本就不想造反,传统文化里的“忠君”已深深铭刻在他骨子上。即使他想过造反,成功的希望也很渺茫。
若他真反,能和他并肩战斗的只有湘系集团成员,这支军队当时有十万人,武器仍以铁片子为主。李鸿章肯定不会助他,长江上游的官文更不会,僧格林沁大军在安徽、湖北一带,控制中原。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曾国藩的湘军真的可以天下无敌。恰好相反,曾国藩早已注意到湘军已暮气沉沉,不然不会让李鸿章别建一军。
曾国藩不是曹操,也不是取代了唐朝的朱温,他只是他曾国藩,一个受中华儒家文化熏陶大半辈子,几乎熏成腊肉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忠孝仁义是他的名片,更是他的灵魂!
但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紫禁城并未因他老实巴交、忠心耿耿,就会对他信任有加,恰好相反,紫禁城对消灭了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已是耿耿于怀。
(摘自度阴山历史人物畅销新作《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有伤人意,紫禁城并未因他老实巴交、忠心耿耿,就会对他信任有加,恰好相反,紫禁城对消灭了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已是耿耿于怀。
(摘自度阴山历史人物畅销新作《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选择南京曾国藩造反

手握重权的曾国藩为什么没有造反称帝呢?

历史上曾国藩对于自己称帝是拒绝的,但是曾国藩一生对晚清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他的湘军在攻占天京后,已经有称帝的实力,为何他不选择一个为自己正名的机会呢!

如果曾国藩称帝,那么我们可以考虑这一方面的原因,也就是军事实力上的绝对优势,我们知道,没有军事实力作为后盾,谁敢站出来说自己要当皇帝,随时就可能冒出个激进分子来砸你的场子啊。为什么说曾国藩可以称帝,据说当时湘军的总军团人数,达到了恐怖的三十万之多,各个支系的军队也遍布湘军眼线,但是隶属曾国藩管辖的只有区区十二万人。而且军队内部有动乱,大家人心不和,一有风春草动,就互相猜疑,凝聚力特别差,要是有小人从中作乱,不攻自破只是时间的问题。

但是要打也不是不可能,当时曾国藩的亲信还算多,愿意跟着他踏踏实实干的人估计不少,可是这一动兵,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大清朝现在输不起这个人啊。

如果自己称帝,周围亲信的态度如何,曾国藩不是不知道,弄不好自己会声败名裂,落得里外不是人的下场。而且朝廷对他有恩情,自己也不能说反就反,容易让历史学家扣大帽子啊。

所以曾国藩一生多次拒绝称帝,要是成功,那也不过是多一次的封建王朝,一个英明的皇帝,或许会被淹没在历史的浪潮中,中国的命运还是不能得以改变。

曾国藩资料简介

曾国藩是清朝末期大臣,更是湘军的创立者。曾国藩一生都在为朝廷考虑,在军事,政治,文学各个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清朝的末期要是没有曾国藩,将会灭亡的更快。

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军攻占湖南,曾国藩奉旨前往抗击成立湘军,湘军一作战勇猛远近闻名,人们只知道湘军常打胜仗,并且士气高涨,却不知道作为湘军首领的曾国藩默默付出的努力,曾国藩让每一位入伍的士兵熟知礼制,通读古典经学,湘军在当时素质奇高,队伍作战时更是整齐划一,没有半点拖泥带水,部队执行力高,应变能力强,自然常打胜仗。

作为一名政坛上的大人物,曾国藩自然有他的独特之处,曾国藩非常注重自己的个人修养。曾国藩家中没有当官背景,所以当他成为官员后,格外重视对自身品格的培养,个人修养的确给曾国藩带去了很大的帮助,他做人表里如一,不给人抓住把柄陷害自己。他对所有人都保持尊敬的态度,他内心纯洁不存邪念,曾国藩每天都要花时间静坐思索,从不说空话,没有把握之事绝不轻易答应。除此之外,曾国藩热衷于研究文学,在早期就将易经读通,其中的阴阳变法更是手到擒来,曾把一切顺利的诸如事业、富贵、地位等归在阳里,将一切不利、坎坷归在阴里。

掌握了这种平衡之后,处理事情能十分果断。曾国藩攻破天京,完成对太平天国的镇压被朝廷封为一等毅勇侯。在天津教会案发生之后,曾国藩屈从法国,受到舆论谴责,回到两江总督的位置。之后积极筹备费用,送学童前往美国留学,为洋务运动输送人才。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曾国藩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清朝的政权稳定和他密不可分。

曾国藩太平天国时杀了多少人

腐朽的清政府卖国求荣,对人民剥削压迫,百姓连自己的生活都顾不上,哪有多余的钱来上缴国库,偿还你清政府无能欠下的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并占领南京还改名为天京,对抗清政府。

曾国藩为了抗压太平天国,在自己老家拉帮结派,办了一支小分队,湘军。表面上看湘军是在受训练的正规军,其实曾国藩暗地里也干着不好的事。有百姓来抗议,曾国藩抓到就是杀,连问也不问。“曾剃头”这个外号就是当地人对曾国藩的称呼,说是他杀人就像剃头一样快、狠。

1858年,湘军攻下九江城,在江西省内屠杀太平军将士和家属两万多人,1862年,湘军又攻下宁国府(在安徽省),进城以后马上开始了大屠杀。过了两个月,城内城外的尸体还没有人收埋。

“曾剃头”这个外号不是白叫的,曾国藩除了杀害太平军,还把屠刀指向了平常百姓。在湘军攻入南京城后,曾国藩更是对城中百姓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城。手下士兵按家按户的搜查,看到财务就抢,看到活人就杀,南京城里血流成河,尸体把秦淮河都堵住了,河水被染成了红色。

湘军一进城就放火,冲到哪里烧到哪里,傍晚时分城中已是一片火海,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更有无数百姓死于屠刀之下。

至此,天京城已成为废墟,到处是断壁残垣,宛如一座空城,百姓不要说家破人亡,想必应是来世相见罢了。

相关参考

手握重权的曾国藩为什么没有造反称帝呢?

历史上曾国藩对于自己称帝是拒绝的,但是曾国藩一生对晚清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他的湘军在攻占天京后,已经有称帝的实力,为何他不选择一个为自己正名的机会呢!如果曾国藩称帝,那么我们可以考虑这一方面的原因,也...

手握重权的曾国藩为什么没有造反称帝呢?

历史上曾国藩对于自己称帝是拒绝的,但是曾国藩一生对晚清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他的湘军在攻占天京后,已经有称帝的实力,为何他不选择一个为自己正名的机会呢!如果曾国藩称帝,那么我们可以考虑这一方面的原因,也...

深度分析 曾国藩没有造反称帝,到底在顾虑什么

1864年8月初,是曾国藩人生的巅峰时刻,也是他最为头疼的时刻。太平天国的天京城,终于被攻破,这不世之功是自己的了。曾国藩但是,打完太平天国,后面的路该何去何从?太平天国李秀成送来了洋洋洒洒数万字的「

曾国藩攻破南京,立即回到京城,慈禧说了7个字,他吓得直冒冷汗

清朝皇帝在选择继承人方面,与以前的朝代有很大差异,死前并不会指定谁是太子,每个皇子都有机会。道光共有9个儿子,最有能力的是皇六子奕欣,但最终却把皇位传给了奕詝,即咸丰皇帝,这一点让人十分费解。因为不论

北宋灭亡后,南宋为何选择定都杭州,而不是南京

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是由华夏中原文明和少数民族游牧文明轮回入主,特别是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到两宋和塞北三朝"辽、金、西夏",这种华夏汉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对峙达到最顶端。由此,宋徽宗靖康二年(1127)发生

湘军的创立者曾国藩手握重权为什么没有称帝

历史上曾国藩对于自己称帝是拒绝的,但是曾国藩一生对晚清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他的湘军在攻占天京后,已经有称帝的实力,为何他不选择一个为自己正名的机会呢!如果曾国藩称帝,那么我们可以考虑这一方面的原因,也

清朝历史上曾国藩的“救国之道”为什么不行

19世纪,“中原王道”穷途末路,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走入死胡同。晚清名臣曾国藩是中原王道“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在造反的农民军眼里,他是嗜血的头狼――“曾剃头”;曾国藩攻下太平天国首都南京

晚清重臣曾国藩为何多次拒绝黄袍加身做皇帝?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得人物之一。他从湖南一个偏僻得小山村以一介书生进京赶考,二十八岁便靠中了进士,从此以后,他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

晚清重臣曾国藩为何多次拒绝黄袍加身做皇帝?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得人物之一。他从湖南一个偏僻得小山村以一介书生进京赶考,二十八岁便靠中了进士,从此以后,他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

曾国藩为什么决定在南京杀害李秀成 李秀成之死

1864年7月19日(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曾国荃督湘军从太平门攻入南京,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失陷。第二天清晨,忠王李秀成带一千多人,护着幼天王从太平门冲出。这一着确是高招,一百年后,毛泽东登上太平门,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