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默默无闻,却是抗日第一名将

Posted 名将

篇首语:那就是假话,所谓天才。勤奋的工作才是实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他默默无闻,却是抗日第一名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他默默无闻,却是抗日第一名将

2、三千人胜三万人 明代抗日第一名将李如松

他默默无闻,却是抗日第一名将

要评选抗日第一名将,很多人都会提起张自忠,提起薛岳,还有杜聿明、王耀武、张灵甫、孙立人……当然,这些人也都是响当当的抗日名将,但在我今天要说的这个人面前,他们还真不敢理直气壮地排第一。
这个人叫罗卓英,广东省大埔县人。
相比上面那几位名将,罗卓英的名字好像并不怎么响亮,很多年轻人甚至都没听过这个名字。但实际上,在抗日战场上,罗卓英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
罗卓英跟陈诚是保定军校的同班同学,还是同桌,因此两人关系极好,亲如兄弟。陈诚是蒋介石最宠信的人,有了陈诚这层关系,罗卓英自然也深受蒋介石器重。
众所周知,陈诚以11师起家,自任师长,罗卓英则是副师长;11师扩编为第18军之后,11师师长的位子就交给了罗卓英;陈诚高升后,罗卓英则接管了18军。陈诚的嫡系俗称“土木系”,即十一为“土”,十八为“木”,18军也成为国民党军五大王牌之一,蒋介石最信任的王牌军。
在18军历史上,共出过5位一级上将(陈诚、罗卓英、高魁元、胡琏、方天)、4位参谋总长(陈诚、周至柔、桂永清、高魁元)、两位海军总司令(陈诚、桂永清)、1位空军总司令(周至柔)、1位陆军总司令(高魁元)、20多个军长,在国民党军中,绝对独占鳌头。而这些名将,可以说大多都是罗卓英一手培养出来的。
八年抗战中,罗卓英率部参与了大多数会战,其参战之频繁、战区跨度之大、战绩之辉煌,可以说无出其右者,比较典型的有下面几次。
抗战全面爆发后,淞沪会战首当其冲,日本集结了30多万精锐,中国则调遣了80多万精兵,以上海为中心展开了铁血厮杀。在淞沪会战中,最惨烈的当属罗店争夺战,镇守罗店的即为罗卓英的第18军,硬是以血肉之躯,将日军的猛烈进攻挡了回去,其惨烈程度,连日军都称为“血肉磨坊”。
此战中,罗卓英几乎每天都在前线指挥,几次都险些被日军击中,但始终不下前线,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以至于“扶桑童稚知名姓”。
接下来是参战兵力更多的武汉会战,此时的罗卓英,已升任第19集团军总司令,先在第三战区作战,又被调到第九战区,后又到第五战区,跨越上千公里,总是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给日军以迎头痛击,也因此赢得了“救火队”的称号。
还有被何应钦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的上高战役,总指挥即是罗卓英。上高战役,是台儿庄战役之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二次伟大的胜利,以伤亡两万余人的代价,消灭了日军1.5万余人,在整个抗战史上也是非常少见的。
战后,总参谋长何应钦给罗卓英发贺电:“捷音远播,举国腾欢,收赣北空前未有之战果,作战国最后胜利之先声。”蒋介石也高兴地称赞此战“空前胜利”,“胜利之年开胜利之先河”。
在抗战史上,中国远征军的意义非常重要,为了配合美英的太平洋作战,蒋介石派出几十万军队,远征印度缅甸,打出了国威。而远征军的总指挥,就是罗卓英。
(图:罗卓英(中)与孙立人(左)陪同史迪威检阅远征军)
在罗卓英的帐下,有杜聿明、孙立人、戴安澜、郑洞国、廖耀湘、宋希濂等名将,能带领这些大名鼎鼎的名将出征,足见罗卓英的威望之高。
有人曾统计过,在八年抗战时期,以十项重要指标为依据,即集团军总司令、副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副司令长官、大型会战总指挥、副总指挥、单位集团军参与会战次数、殉国将领、授衔上将、青天白日勋章,这十项指标累计来计算,罗卓英以21次排名第一,接下来是孙连仲的19次,薛岳等4人的14次,陈诚、王陵基的13次……
罗卓英的21次具体如下:集团军总司令2次、副总司令1次、战区司令长官1次、副司令长官2次、会战总指挥1次、副总指挥4次、亲率集团军参与会战次数8次、授衔上将1次、青天白日勋章1次。
民国元老于右任曾盛赞罗卓英“行三万里程,打二百回仗”,看看罗卓英参与过的战役,确实如此,单以集团军总司令的身份参与过的大型会战,就多达8次,转战于全国5个战区,甚至远征国外,“行三万里程,打二百回仗”,并不夸张。
名将抗日

三千人胜三万人 明代抗日第一名将李如松

明代抗日第一名将李如松:三千人胜三万人

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位特别优秀的将军李如松,他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长子,师从当时三大才子之一的著名军事家、历史学家徐渭。李如松在国内指挥过万历二十年平定宁夏哮拜叛乱的战争,在国外指挥过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尤其以抗倭成就名垂千古,受到中朝人民的广泛尊敬。

李如松少年时跟随父亲在军营,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后来不断升迁。万历二十年(1592)鞑靼人(东蒙古族人)哮拜(又名哱拜,音“博”)反宁夏,李如松在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的推荐下,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六月抵达宁夏,先用土垒战术,后用水攻战术,组织敢死队攻克了宁夏城,哮拜自尽,灭哮拜九族,进都督,世荫锦衣指挥同知。

同年四月,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及印度。丰臣秀吉出动9军共15万(也有人认为是20万)大军攻击朝鲜。果然,日军一路攻势凌厉,势如破竹,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鲜三都(京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军一直挺进到鸭绿江南岸。

凭此战绩,丰臣秀吉不但要求明朝政府承认日本以大同江为界占据朝鲜,同时还威逼琉球、菲律宾等大明属国臣服朝贡。消息传来,大明朝野一片哗然,最终万历皇帝决定出兵朝鲜。但万历二十年七月,第一次派去的三千人部队,由于主将辽东副总兵祖承训轻敌,被日军大败。十二月,万历皇帝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开始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

这场抗倭战争主要有三场,第一场是平壤之战,第二场是碧蹄馆血战,第三场是龙山奇袭战。

一、平壤之战:公元1593年1月7日,李如松率领的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次日拂晓,明军发起总攻,上百门火炮猛轰平壤城头,震天动地,连日军主将小西行长的将旗都被炸飞。平壤城内日军虽伤亡惨重,但在小西行长的亲自督阵下仍然拼死抵抗,战场形势陷入白热化状态。临近午时,明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李如松当机立断,传令全军: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李如松在前线督战时,坐骑被日军火枪击中,当即换马再战,其勇猛如此,明史记载:“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可以说,作为全军主帅,李如松的镇定、果敢、勇猛给了明军将士巨大的精神鼓舞,是明军取得这场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后来,明军虽攻破了平壤城,但残余的9000名日军,退入城内的各土堡中死守,明军损失也不小。于是李如松一方面果断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术,包围残余日军,另一方面他派信使联系小西行长,表示“只要日军撤出平壤,明军将不予拦截”。日军无奈,只好趁夜由缺口逃出平壤城。但李如松却在日军通过冰封的大同江时,命令士兵炮轰日军和冰面,成群的日军掉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另一则日本史料称,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一万八千七百人,显存六千五百二十人。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万历三大征考》记载,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奠定了李如松在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的地位。此战明军与日军的阵亡比例约为1(明军):15(日军),可算是大捷了。

平壤战役的胜利打消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日军全线后撤了400余里,全没有了“长驱直入大明国”的狂妄和胆色。李如松率军入朝参战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汉城。

二、碧蹄馆血战:公元1593年1月24日至25日在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名叫碧蹄馆的地方,明军与日军又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碧蹄馆载入了世界战争的史册。24日,明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约3000骑兵在汉城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诱敌部队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发激战,明军斩首日军600余人。可没想到日军主力部队就在附近,所以,日军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必须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消灭这3000明军,以备决战。可令36000名日军没想到的是明军这3000骑兵,是精锐中的精锐,装备极其精良,士兵作战极其勇敢。碧蹄馆一战,3000明军(到战斗即将结束时增至5000)与十几倍的日军激战一昼夜,战斗进行到最惨烈的阶段,明军仅余900余骑,弹丸、火药全部耗尽,但大明军旗始终屹立不倒,高高飘扬在碧蹄馆上空。此战,明军伤亡2500余人,日军伤亡超过8000人。据日本东京国立图书馆收录的《大和文禄庆长之役》记载,碧蹄馆之战结束后,仅日军第3、9两军团补充兵员就达6286人,光阵亡日军将领就达十五员之多。碧蹄馆大战是中日壬辰战争中明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明军强大的战斗力极大震慑了日军,使其彻底丧失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

三、龙山奇袭战:碧蹄馆血战后,由于明军3万对日军12万,一时不能决战,双方陷入了短暂的僵持阶段,但僵持很快就被李如松打破。他竟派人奇袭汉城日军在龙山的军粮库,烧了日军的所有军粮,一下子使12万日军陷入了绝望中。不久,日军被迫与中朝达成停战协议,逐步收回了朝鲜沦陷的国土。李如松在短短四个月时间里,掠地千里,横扫半岛,收复平壤、开城、王京(汉城)三都,打出了中华天朝的赫赫声威。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如松升任辽东总兵官。次年四月,鞑靼土蛮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与数万鞑靼骑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余人浴血奋战,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岁。万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

李如松作为明代最出色的军事统帅之一,他不但作战勇敢,指挥灵活,而且行事果断,决不拖泥带水,确实是一代名将。李如松的成就要远高于他的父亲李成梁,他不但在国内打击了蒙古势力和女真势力,更在朝鲜战场上消灭了无数侵占他国领土的日本侵略者,扬了中华国威,值得大赞!

相关参考

公认第一抗日名将,创神奇战法消灭十万日军,晚年被逼无奈住平房

军迷中心中都有一杆秤,就是在评价抗战名将时,总会提到一个人的名字,而且是公认的抗日第一名将。这个人就是薛岳将军。薛岳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力压李宗仁、张灵甫等人呢?我们说薛岳是抗日第一名将,最大的原因薛

他是东北抗日第一英雄,感动了所有日军,却没有感动自己人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将东北大地拱手让给了日本,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但张学良不抵抗,不代表东北人不抵抗,在之后的14年中,东北大地上涌现出了无数抗日英雄,其中最有名的、影响最大的,当属杨靖

开国十大元帅有八位曾是他手下

张发奎资料图本文摘自:凤凰网历史,作者:大风号·小熊历史,原题:孙中山三大保镖,一个抗日第一名将,一个元帅级别,最后一个更牛在中国历史上,孙中山先生是第一个推翻封建王朝的人,被尊为中国的国父,今天小编

抗战时国共两党将领哪位歼灭日军人数最多?

  1946年10月1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第一次把自由勋章授予一位中国人,他就是中国抗日第一战将、歼灭日军最多的薛岳将军。他在抗战期间指挥的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10余万人。张治中将军称其为“百战名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第一名将曹仁

《三国演义》里曹操有句评价曹仁的话:“曹子孝世间福将”,但翻阅整本《三国演义》,曹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是相当平凡,既没有吕布那样骁勇,又没有吕蒙奇袭南郡那样的赫赫战功,何来“世间福将”之称呢?不会是一

姚广孝从默默无闻的僧人到辅佐燕王的一代功臣

《姚广孝演义》一书记录了姚广孝一生,从出生开始,到他成为一名僧侣,再到得到机会辅佐燕王,帮助朱棣起兵“靖难”称帝,一直到他老死在庆寿寺。姚广孝是一个奇怪的人,他十四岁的时候就出家当和尚,一辈子没有结婚

梁思成为何钟情于建筑学

林徽因这个才女家喻户晓,不管是文学界还是建筑界都有其鼎鼎大名,她的丈夫虽然没有其名气大,但是却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大师。梁思成专注自己的工作,将自己的所有精力贡献给自己所爱的事业,非常值得我们敬重。我们今

不得不说的抗日英雄马占山

大多数的中国人肯定不知道马占山是谁,说到抗日英雄,中国档案馆编辑的《抗日英雄传》中,特别提到了一个人――马占山!黑龙江的一位小个子军人是他打响了东北抗日第一枪。“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辽吉沦陷,日军开始

黄忠无后,马超儿子默默无闻,五虎上将后人在蜀汉混得如何

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生前威名显赫,为刘备建立蜀汉立下汗马功劳,不过他们死后其后人在蜀汉的际遇却是各不相同,比如黄忠无后,马超儿子默默无闻,那么五虎上将后人在蜀汉混得如何?我们一一来看一下。先说黄忠和马超

站在王的背后默默无闻的男人 名将张嶷

自五虎将死后,蜀国后期猛将乏人,所以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一说。后期诸葛亮北伐,身边都是魏延、马岱、张翼、张嶷、王平、廖化等武将。其中张嶷可以说是智勇双全、有胆有谋。他平南蛮、定越嶲,开通了从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