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喜欢装文人

Posted 皇帝

篇首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皇帝喜欢装文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皇帝喜欢装文人

2、乾隆皇帝不喜欢文人吗

皇帝喜欢装文人

  明朝有个叫卢熊的人,人品和才学俱佳,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可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顿时傻眼了,原来,朱元璋在诏书中将山东“兖州”写成了“衮州”。
  
  这事其实很好办,皇帝老子写了个错别字,错就错了吧,顶多后人多记个通假字,衮州就衮州,你当你的官,也就没事了。但这卢老兄一根筋,办事穷认真,他认为,兖州就是兖州,怎么能写成衮州呢?于是,他向朱皇帝上了一道奏章,意思说:老大,您写了个错别字,将“兖州”写成了“衮州”,这样名不正言不顺,我怎么上任哪?您受累改过来吧。
  
  老朱一看奏章,恼羞成怒:天下都是我的,我说是衮州就是衮州,你这厮竟敢给我咬文嚼字,我先让你脑袋搬家!卢熊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卢熊因为指出领导写了个错别字,就被砍了脑袋,这事看起来很冤,其实也不冤。
  
  本来,朱领导是穷孩子出身,没上过学,能批阅奏章已是自学成才的榜样,写个错别字也很正常。但他不是平民百姓,而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写个错别字不怕,怕的是被你知道,而且还有传播领导错误的行动。你说,皇帝老子要承认自己写了个别字,那面子往哪搁?所以,皇帝不可能认错,只能是你错了,你错了还不该杀?这就是领导的逻辑。
  
  在清朝也发生过类似的事。
  
  乾隆皇帝有两大嗜好:一是好吟诗,一是好题字。乾隆写的字多,出现错别字的概率也就大了。
  
  乾隆南巡镇江时,经过金山寺寺门外,一时手痒痒得不得了,要给老和尚们留下点墨宝。于是随行的大臣们拟了四个字“江天一览”,可不知是眼花,还是手哆嗦,乾隆却写成了“江天一觉”。群臣们一看,慌了神,皇帝写了个错别字,这场怎么收?乾隆也看出了问题,怎么办?承认吧,丢人;不承认吧,原版就在那放着呢……皇帝和大臣都僵在那儿,无人吱声。
  
  这时,方丈出来打圆场,说: “红尘中人苦于罔觉,果能览此江天心头一觉,即佛氏所谓‘悟’一之旨也,好匾好匾!”这马屁拍得可真是时候,乾隆避免了尴尬,龙颜大悦。
  
  朱元璋下诏书,非写不可;而乾隆题匾,完全是穷得瑟,好在他没遇到卢熊,要不然这皇帝的脸面可丢大了。
  
  其实,不管皇帝有没有文化,他们都喜欢在人臣面前装出有文化的样子。他自己有没有文化,写没写错别字,心里清楚得很。在强权就是真理的时代,你跟他较不了真,因为他手里有指鹿为马的权力,你只有接受的份。朱元璋也好,乾隆也好,在有些时候也就只挂着条遮羞布,卢熊将这块布揭了下来,而那老方丈却给他们披了件大氅。 
皇帝喜欢文人

乾隆皇帝不喜欢文人吗

乾隆死了,但中国的文字冤案并未随他而消亡。回首中国文人的生存环境,一言以蔽之:艰难与险恶。

乾隆作为承业皇帝,算是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帝,他手下的盛世很大程度是得益于其父雍正。可父子二人相比,儿子的威名远在老子之上。同样的酷治江山,父子二人酷的效果却大不相同。儿子酷政酷得刁,玩得妙,帝王这套游戏规则算是被他把玩到家了。他刚柔并济,先宽后严,效果和口碑都非父辈可攀。

据《清代文字狱简表》统计,乾隆在位60年,退休后仍不舍得弃权,又管4年,共计64年,制造的大规模、中规模和小规模的文字案共计130多起,可以说五个月就要对文人刀斧伺候一次。中央政府咬文嚼字、乐此不疲,地方政府为邀功请赏、扩大战果,恨不得挖地三尺。说白了也就是投皇帝之所好,挠皇帝之所痒,借无辜文人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戴花翎罢了。当然,其间也不乏文人失尊拍皇家马屁拍到马腿上,把性命拍丢的主儿。

如冀州秀才安能敬,写一首恩荣已千日,驱驰只一时,知主多宿忧,能排难者谁。从诗作水平来看,此秀才可能刚刚出道,笔功稚浅,心里想的和落于笔端的错位大,鸿沟宽,累得他满头大汗,才得一首四句小诗,本意是想对清朝歌功颂德,不想竟被曲解为咒骂皇帝有忧有难,无人辅佐。安能敬被抓进大牢,拉上大堂,皮开肉绽后,他红着脸说了一句实在话:我原要竭力称颂,无奈说不上来。

无独有偶,着名学者全祖望也曾干过此类倒霉事。他曾在《皇雅篇》中大叙雍正得位之正的问题,谄媚之意彰显,单等皇帝发现。可惜的是,皇帝还没看到,却被仇家瞅出了问题。全祖望的文章内有为我讨贼清乾坤之句,冠贼字于清字之上,被仇家指责为大逆不道上奏乾隆,后因有朝廷官员竭力为之辩解,才得以幸免。这马屁拍得又是一个不值。

乾隆数十年屡兴大狱,缺德事干得真是不少,因而到了晚年,对老、死一类的字眼忌讳莫深。如乾隆四十四年,直隶的一个能人智天豹,数十年修得一本万年历,为讨好乾隆,特托人献给乾隆一本。不料,乾隆看后,发现该历只编到乾隆五十七年,越品越觉得不对头,这小子岂不是在变着法子咒朕早死?智天豹因巴结皇帝而掉了脑袋,冤情至深。可能直到死时,他方体悟出伴君如伴虎这句老话的深刻内涵:皇帝老儿跟前的马屁精可真不是那么好当的啊!

可以说,清朝前期的文人们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野史上讲到一个刘三元,此人神经有毛病。某日,他疯气一犯,对着衙门大喊:我乃汉室后裔,要众官扶持。此等书面语言大老粗是说不出的,这个刘三元很可能是位落第秀才,因屡试不第,压抑而疯。可惜,乾隆政府并没有因精神的问题赦免他,判他个一刀之刑。

但比起另一位因在书信上写坤治年号被凌迟的江西疯子,一刀亡命的刘三元算是幸运了……文字案一桩接着一桩,虽说不是一窝风的大型运动,但这种零星不断持久战比集中战威力更大,给文人造成的心灵恐惧更是持久。文人个个心惊胆战,背着脑袋爬格子,用字用句皆小心翼翼,前后关照,审了又审,小心得不能再小心了,可依然不能保证全家老小的性命。当然也有不怕死冒大险写诗的。文字狱大兴其间,就有能人作诗曰: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大概就是对外夷皇帝们咬文嚼字功夫的一种极力反抗。

乾隆这位可爱的十全老人咬文嚼字的功夫也的确了得,他不但火眼金睛,还有骨头里面挑刺的癖好。到他这一朝,忌讳的字眼不断扩大,从明显处到隐晦处,从字面义到引申义,层层推敲,让文人们防不胜防,一旦被他揪住小尾巴,他根本不会给你留申辩的余地,一瞬间便能让你体会到啥叫祸从天降。

当身上的小肉片在刽子手的刀下如同雪花飞舞之时,自己却还不知道哪里得罪了皇帝老儿?哪个字眼戳到了他的讳处?只得带着重重疑问和极刑的疼痛到阴间去细揣细问了!比如,杭州卓长龄着《忆鸣诗集》,鸣与明谐音,被人指为忆念明朝,上报给乾隆。乾隆帝一看,问题更是严重了一层,连卓氏的家人都携带着一齐深恶痛绝之,称他们丧尽天良,灭绝天理,真为复载所不容。从咬牙切齿的咒骂来看,这哪里还是政府对民众,简直上升到了私仇家恨的层面上了。

从上可以看出,文人阶层也是一个千人千性的小社会,啥嘴脸都有,有怕死的,也有不怕死的;有丢弃文人骨气的软蛋,也有刚正不阿的硬骨头。尽管千人千性,但作为文人还是有其共通的性格脉络的。比如说,文人自古就有种种繁多的失意情绪,发起牢骚来不知不觉。再比如,文人参政的欲望,让其总是无法远离政治磁场。在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中国文人要么入仕为官,将文人和官吏的双重身份归于一身;要么就是奔波于考场几十年,落得一腔怨气。文人与官场的这种紧密又微秒的关系,便是历朝历代的政治运动皆是拿文人开刀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参考

乾隆皇帝不喜欢文人吗

乾隆死了,但中国的文字冤案并未随他而消亡。回首中国文人的生存环境,一言以蔽之:艰难与险恶。乾隆作为承业皇帝,算是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帝,他手下的盛世很大程度是得益于其父雍正。可父子二人相比,儿子的威名远在

乾隆皇帝不喜欢文人吗

乾隆死了,但中国的文字冤案并未随他而消亡。回首中国文人的生存环境,一言以蔽之:艰难与险恶。乾隆作为承业皇帝,算是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帝,他手下的盛世很大程度是得益于其父雍正。可父子二人相比,儿子的威名远在

文人皇帝曹丕为何喜欢吹嘘自己的武功了得

曹丕是曹魏政权的建立者,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文人,他一生著述颇丰,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具文采的开国皇帝。然而,曹丕在《典论·自序》一文中,却用了大量篇幅来标榜自己的武功如何了得,自称弓不虚弯,所中必洞,一天能

封神演义有位仙人,喜欢装弱,差点灭了十二金仙,幸好有燃灯道人

在《封神演义》中,神仙们一点都不谦逊,低调,反而盛气凌人,嘴巴上从不饶人,即使实力很弱的姜子牙,也不破例。当然了,姜子牙并不是仙人,只是一个修行了几十年的常人。神仙与神仙之间,也不管实力强弱,横竖看不

封神演义有位仙人,喜欢装弱,差点灭了十二金仙,幸好有燃灯道人

在《封神演义》中,神仙们一点都不谦逊,低调,反而盛气凌人,嘴巴上从不饶人,即使实力很弱的姜子牙,也不破例。当然了,姜子牙并不是仙人,只是一个修行了几十年的常人。神仙与神仙之间,也不管实力强弱,横竖看不

咸丰皇帝骂他虚伪

老曾这人本性是争强好胜的,但他喜欢表现出温良恭俭让的姿态。大家都不傻,你喜欢装,总有人戳破你。例如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湘军攻克武汉,这是天大的喜事,老曾也掌握实权了,掌管湖北一方―署理湖北巡抚,

清朝文人最喜欢的两位美女是谁

 清朝文人最喜欢的两位美女是谁?  清朝中期有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这就是众多文人都青睐着一位英烈女性,多位文人将她采入野史笔记或写进小说中,这个人物就是林四娘。  我们对林四娘并不陌生,读过

历史上有哪些装逼被当场打脸事件?

  在人类上千年的文化历史当中发生了很多事,当然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那么在历史上有哪些是装逼当场就被人拆穿的事情呢?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分享三个历史上装逼当场被拆穿的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1

康熙皇帝为成功除鳌拜是怎样装痴装傻的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一1722)也就是康熙帝,即位时才ll岁。按照规矩,皇帝年幼,由顾命大臣辅政。于是,由顺治帝临终时指定的四个顾命大臣辅助小皇帝执政。四个大臣中,鳌拜最为专权,他并不把康熙

康熙装痴除鳌拜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一1722)也就是康熙帝,即位时才ll岁。按照规矩,“皇帝年幼,由顾命大臣辅政”。于是,由顺治帝临终时指定的四个顾命大臣辅助小皇帝执政。四个大臣中,鳌拜最为专权,他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