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延安时期的三个小故事
Posted 小故
篇首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毛泽东延安时期的三个小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毛泽东延安时期的三个小故事
毛泽东出身于农家,一生简朴,以身作则。在延安时,他同指战员们一道,亲自动手,挖地、浇水、施肥、种地,不贪图个人享受,关心他人,尊老爱老,对孩子“约法三章”等故事,始终铭刻在人民的心中,成为我党树立良好形象当之无愧的楷模。“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
熊云,四川阆中人。1933年参加红军,曾任中央军委机要科译电员、华北特种兵新建工厂政委。1983年6月,我还在《星火燎原》任编辑时,听他讲了一段毛主席在延安参加大生产时的亲历往事,至今记忆犹新。
1942年年底,轰轰烈烈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开始后,毛主席更忙了。他有个习惯,喜欢晚上办公,有时一忙就是一个通宵。这样,毛主席的睡眠时间就越来越少了。大生产运动期间,他常常忙一晚,第二天下午照例还要和中央机关的同志们一块去参加劳动。
那时,熊云在中央机要科当译电员,他们跟主席一块住在枣园。枣园有一排窑洞,用两道墙隔成了三个院,主席住在北边的院内,机要科住在中间的一个院里。
机要科的同志们见主席工作那么忙,休息时间却那样少,很担心他累坏了身体。趁主席到地头去的当儿,他们几个机要员一合计,就抢着跑到主席面前,提出帮他挖地。主席慈祥地笑笑,望着他们这一帮十六七岁的小青年,摆手示意不让他们帮助,并说:“你们挖的地,不算我的劳动,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
就这样,毛主席用了几个下午的时间,亲手挖了两亩多地,并在地上浇了水,上了肥,种上了西红柿、辣椒等蔬菜。绿油油的蔬菜、丰硕的果实缀在枝头上,把枣园的后山坡装点得更加美丽了。
中央机要科的同志们,望着这丰收的景象,十分感慨,因为在这块土地上,洒下了毛主席辛勤劳动的汗水!
有轿车不坐
延河畔响起的隆隆马达声和清脆的喇叭声,吸引着延安军民。警卫战士们更是有说不出的高兴:“这回毛主席外出开会再也不用骑马走路了!”
老红军杨辛克,贵州松桃人。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毛主席的警卫员。后任抗大学员、八路军129师358旅教育干事、指导员、公安总局科长、豫西地区副专员、贵州省工业厅副厅长、省经委副主任。1983年6月,杨辛克同志向我回忆起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在延安坐车还是骑马而引发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抗战时期的延安,中央领导到哪里都是骑马或步行。一位华侨送给延安两辆小轿车,警卫战士们有说不出的高兴:“这回毛主席外出开会再也不用骑马、走路了!”
可是没料到,在分配车时,毛主席提出要考虑军事工作的需要,照顾年龄较大的同志。
尽管大家都希望配给毛主席一辆轿车,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一台配给了主管军事工作的朱老总,另一台配给了延安的“五老”(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吴玉章)。
一次,毛主席骑马去枣园开会,在回来的途中,马突然受惊,将主席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左手摔伤了,手腕肿起老高。担任警卫员的辛克既着急,又害怕。主席见他紧张,一边安慰他,一边把马缰绳递到他的手中,自己步行回到了延安。
出事以后,朱老总和“五老”都要把车让给毛主席坐,甚至把车都开到主席跟前来了,全让主席给“撵”了回去。
毛主席对毛岸英“约法三章”
“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毛主席对自己儿子的“约法三章”。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常常都是因子女而引发的,如果他们也用毛泽东的这个“约法三章”,党内又何来因子女而产生的腐败呢?
田志芳,四川广安人。1933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营长、团参谋长,建国后,曾任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处处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军事代办处顾问。如今回想起,1983年12月他跟我说的延安时期毛主席对儿了毛岸英严格要求的故事,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再一次油然而生。
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机关大食堂吃晚饭时,田志芳发现新来了一位同志,高个、宽肩、体格健壮,着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的蓝布军装,显得很精干。他发现这人有些面熟,在哪见过呢?寻思半天,可怎么也没想起来。
吃完晚饭,田志芳来到杨家岭沟口的花园。这里原来是个墓地,叫杨家坟。中央机关搬到杨家岭后,就在这里种上花草、瓜菜,便成了个小花园。这会儿,红茸茸的鸡冠花、紫幽幽的牵牛花、黄橙橙的南瓜连成一片,别有一番情趣。
田志芳在一个石羊背上坐下,掏出整风文件准备看上两页。这时,只见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一个青年慢慢走来,细瞧正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他们一边走,一边亲切交谈,从他身旁走过。他连忙问身边的一位同志:“和徐老在一起的是谁啊?”
“那是毛岸英同志,刚从苏联回来。”
“毛岸英?”
“就是毛主席的儿子。”
哦!田志芳猛地拍了一下脑门,怪不得面熟呢,原来是毛主席的儿子。
可他又有了疑问:“怎么毛主席的儿子还和咱们一起吃大灶?他刚从苏联回来,能吃惯咱这小米饭、山药蛋?”
那位同志瞥了田志芳一眼说:“毛主席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给毛岸英‘约法三章’,要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啊,原来是这样。
过了一段时间,看不到毛岸英同志来大食堂吃饭了。后来,在国民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的前夕,毛岸英又回来了。他的脸变黑了,身体也瘦了。一打听,原来是毛主席把自己的儿子派到最艰苦的山区,上“劳动大学”去了。在那儿,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身为领袖的毛泽东同志,对自己的子女严格要求,使边区军民很受教育。由于党的领导同志都这样以身作则,所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延安才得以蔚然成风。
毛泽东延安
历史秘闻 十个有关开国上将的历史小故事
1.1943年夏某日,毛泽东主席于延安作报告。陈赓将军忽抓耳挠腮,东张西望,后整衣起立,直奔主席台。毛泽东一愣,问:“陈赓同志,有何急事?”将军不语,取主席搪瓷杯“咕咚咕咚”喝之。而后,擦嘴、敬礼、报告,曰:“天太热,借主席一口水。现在没事了!”在场干部哄堂大笑,毛泽东亦微微笑。2.百色起义后,张云逸将军任红七军军长,与士兵同薪饷,同衣食,同甘苦。每到宿营地,将军必至炊事班,拾柴、烧火、煮饭、炒菜,忙得不亦乐乎,故大家均称之为“老火头军”。
3.唐亮将军任南京军区政委时,曾立三条家规:一、他在家里的办公室兼书房,家属和子女不得入内;二、他的文件和资料,家属和子女不得翻看;三、他的工作情况和与其他首长的人事关系,家属和子女不得打听。唐亮将军有一方章,系他小儿子军光所刻,石料仅值3角,上书:“平凡翁。”将军爱不释手,凡珍贵之书,均盖此章。陈毅元帅闻之曰:“平凡翁,不平凡,平凡之心,重如泰山。”
4.建国后某日,罗瑞卿将军向夫人郝治平要钱:“你给我10张1角的钱。”郝问:“干什么用?”将军答:“每次到大会堂开会,人家都请我吃茶,我不能白占公家的便宜。”从那以后,每次参加会议喝了公家的茶,罗瑞卿都要在茶杯下放1角钱,以示公私两清。
5.抗日战争时期,张爱萍将军任新四军三师副师长。某日全师会操,恰师长黄克诚找他谈话,迟到4分钟。操毕,张爱萍将军当众宣布:“副师长张爱萍同志迟到4分钟,罚站10分钟。各单位自行带回,张爱萍原地罚站!”全场闻之愕然,继而掌声雷动。
6.新中国成立后,徐海东将军于辽宁大连休养。凡有人来探望,将军必问三件事:“政治上犯错误没有?经济上多吃多占没有?生活上和老婆离婚没有?”将军夫人周东屏提醒他:“多年不见的老战友,怎么好这样问?”将军执拗曰:“净说好听话,算什么老战友!”
7.1997年初夏,张震将军视察某部,召集将校军官十余人座谈。某部领导发言时,将军突然插话问:“一个战士的津贴是多少?”在座军官皆沉默,竟无一人能答。张震将军话锋一转,曰:“旧中国有个军阀,叫张宗昌,人称三不知将军,一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二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枪,三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小老婆。”在座将校闻之皆面红耳赤。
8.某日,皮定均将军至甘肃张掖视察,见一女孩衣不蔽体,将军不悦。问地委书记:“何不着衣?”曰:“此乃傻女。”下车进山民家,屋里数妇人均未穿裤子。坐在炕上以一破被子遮体。将军更不悦,怒问地委书记:“看到了没有,你们这里的女人没有裤子穿。”地委书记答曰:“这里的老百姓就是这个习惯。”将军大怒:“你家的女人有没有这个习惯?”
9.韩先楚将军某日回乡,见家乡人破衣烂衫,难以御寒,心中格外沉重。当晚召秘书指示,打电话调一批大衣、棉衣、棉被来。秘书问将军,这钱从哪儿出?将军答:“从我的工资中出!”秘书问:“工资怎够?”将军曰:“我的工资不够,从我儿子的工资出;儿子的工资不够,从我孙子的工资出!”秘书不敢再问,急办。
10.1955年评衔前,孙毅将军致信毛泽东,曰:“我只有从劳之苦而乏建树之功;在评衔时要宁低勿高,授我少将军衔足矣。”1983年夏,孙毅将军致信全国政协,要求辞去常委职务。同年秋,孙毅将军又向杨得志总参谋长三鞠躬,恳请辞去总参顾问职务。(摘自《团结报》2009年8月15日)
历史开国上将
相关参考
核心提示:美国人谢伟思在1971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延安时,我常常向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们询问为什么毛泽东能够成为公认的领袖。得到的回答是“他目光远大”。毛泽东资料图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汪建新,原题
核心提示:延安时期是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在党内逐步得到公认并最终得以确立的关键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在党内逐步被认可被接受并最终得以确立的关键时期。在两个“得以确立”的过程中,朱德发挥了特殊作用,作
毛泽东如此兴奋是有原因的。1943年至1944年间,正处于中国共产党整风的高潮期,党的中高级干部齐聚延安参加整风。这一时期,也是毛泽东就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进行理论思考与创建的关键阶段。因而,《甲申三百
毛泽东如此兴奋是有原因的。1943年至1944年间,正处于中国共产党整风的高潮期,党的中高级干部齐聚延安参加整风。这一时期,也是毛泽东就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进行理论思考与创建的关键阶段。因而,《甲申三百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蒋经国曾向蒋介石建议学习中共延安整风的文件和毛泽东的一些著作
文/胡新民邓小平在1950年指出:「”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进行了一次时间很长的整风运动,那次整风主要是克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目的是把全党团结在毛泽东思想之下,团结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周围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蒋经国曾向蒋介石建议学习中共延安整风的文件和毛泽东的一些著作
文/胡新民邓小平在1950年指出:「”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进行了一次时间很长的整风运动,那次整风主要是克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目的是把全党团结在毛泽东思想之下,团结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周围
赫尔利在延安(资料图)本文摘自《解放战争》,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架带有美军标志的飞机在中国黄土沟壑的上空盘旋。这是一九四四年七月里的一天。在此之前,因为很少有飞机在延安降落,这个共产党中央所驻
延安整风中国共产党于1942年至1944年开展的一次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整风的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在运动中,着重从思想上对王明"
本文摘自《林彪的这一生》,少华游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林彪率领的红一军团先后参加了毛泽东直接指挥的吴起镇、直罗镇战役,并取得辉煌战果。尽管林彪和他在长征途中一样机智灵活,指挥若定,但他的情绪阴沉、性
延安重大历史事件延安重大历史事件如下:1、红军长征到达延安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3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成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