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浸染鲜血的故事
Posted 红军
篇首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十个浸染鲜血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十个浸染鲜血的故事
长征中,红军经历了许多磨难,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长征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感天动地的故事。下面仅摘取其中的十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段感人至深的历史。一、断肠就义红军师长
1934 年12 月初,中央红军突破敌军三道封锁线后,在湘江进行了一次惨烈的血战。红军伤亡很大,由出发前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在这场战斗中,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负责掩护中央机关转移。主力红军西渡湘江后,敌军切断了他们的通道,全体官兵血战数日,与敌人拼尽弹药。最后,除少数红军突出重围外,6000名将士几乎全部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江面。至今,当地还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中央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带领的百余名官兵在突围中因寡不敌众全部阵亡,他本人腹部受重伤,不幸被捕。在被敌军抬往县城的路上,他从昏迷中醒来,乘敌不备,用手伸进腹部伤口,绞断了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 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用生命诠释了理想和信念。
二、贺子珍舍身救伤员
贺子珍是毛泽东的妻子。长征开始时,她已怀有身孕。1935年4月的一天,贺子珍随干部休养连在黔西盘县境内隐蔽休息时,突然遭到国民党飞机的袭击。一个担架员被炸死,伤员暴露在田地里,敌机又一次俯冲下来。在这危急关头,产后虚弱的贺子珍立即冲过去扑在伤员身上,用自己的躯体掩护着伤员。伤员得救了,贺子珍却倒在血泊中,她身上嵌入了17块弹片。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只得把表层的弹片取出,有些深入体内的弹片伴随了她一生。
部队又要出发了,贺子珍为了不拖累大家,影响部队行军,主动要求留下来。毛泽东和战友们坚决反对。在战友们的帮助下,她继续随部队长征。贺子珍这种舍生忘死救伤员,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激励着战士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走向最后的胜利。
三、一封血信
1935年2月,红三军团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了激战。军团长彭德怀十分焦急,因为不拿下娄山关,红军大部队就有被围歼的可能。突然,军团宣传队长钟明彪发现,敌人阵地里跑过来一个人,他一手捂着肚子,一边往山上招手。钟明彪立即冲出掩体,跑去接应。跑近一看,原来是半年前刚入伍的小战士。他的衣服已被鲜血染红,肠子流了出来。见到钟明彪后吃力地喊着:“十团已冲上主峰,又被敌人压下来,快派部队增援!”钟明彪想给他包扎,他说:“别管我,快去报告!” 钟明彪只好飞速跑回指挥所汇报。
彭德怀立即命令干部团增援,一鼓作气拿下了娄山关。后来,钟明彪和战友们沿着一条血路,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已经牺牲的小战士。大家忍着眼泪掩埋了小战士,悲痛万分地踏上新的征程。
四、毛主席爱兵如子让担架
长征初期,毛泽东大病初愈,组织上给他制作了一副担架,配备了座骑。但他很少用担架,不是让给生病的警卫员,就是让给冻脚的小战士。坐骑更是秘书、警卫、勤杂人员轮流使用。渡赤水河时,警卫员黄泽九因肚子痛掉队了。毛泽东马上将担架留给他,自己和战士们夜行军走了100里山路。尽管很疲劳,他们一路上还给战士们讲笑话,鼓舞大家。
一天,红军来到雪山脚下,机要秘书黄有凤又突然得了疟疾,打摆子发高烧。毛泽东亲自找卫生员给他服药治疗,又让他躺在担架上,一再鼓励他要坚持下去。可毛泽东自己却拄着拐棍,迎着刺骨的寒风,一步一滑地向着雪山走去。黄有凤躺在暖暖的担架上,望着毛泽东那举步维艰的身影,感动得热泪盈眶。长征中,红军将领们像这样爱兵如子的动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五、彭德怀宰杀坐骑救急
1935年8月,红三军团在过草地时,由于连续长途行军作战,干部战士都十分疲惫。因为缺粮,他们只能靠吃野菜草根充饥。此时,军团长彭德怀决定把仅有的六匹骡子全部杀掉,以解燃眉之急。身边的警卫员和饲养员一听要宰杀全部骡子,包括彭德怀的坐骑大黑骡子后,都不同意。这头大黑骡子在长征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一路上,它不是驮着粮食、器材,就是驮着伤病员。过湘江时,许多不会游泳的战士就是它一次次地运过江去的;过雪山时,一些疲劳过度奄奄一息的战士,也是靠它翻越了雪山。
彭德怀耐心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不杀它们,部队靠什么走出草地?人比牲口更重要!”最后,骡子全部杀掉了,军团部只留下了一些杂碎,其余都留给了后面的部队,这些肉不知救了多少红军战士,使部队渡过了难关。
六、独臂政委余秋里
1936年3月,在则章坝战斗中,红二军团第十八团政委余秋里和新任团长成本新率领红军设伏待敌。钻入伏击圈的敌人一面疯狂地向红军射击,一面拼死突围。这时,冲锋号声响起,成本新纵身跃出堑壕,准备率部冲击。余秋里凭经验连忙将他拉回,就在此时,敌军子弹扫了过来,余秋里的左臂被子弹打穿,露出骨头和筋腱,血流不止。
当时,红二、六军团正在乌蒙山区回旋作战,战争环境异常艰苦,缺医少药,根本没有条件及时做手术,他只好强忍着疼痛,随部队北上。行军途中,他的伤口感染爬满了白蛆。伤痛难忍时,他就把伤臂浸泡在冷水里止痛。一直到走出草地,陇南的医生才用一把剃头刀割掉腐肉,用普通锯条做了截肢手术。他用自己的言行,为红军战士做出了榜样,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一顶红军帽
小战士胡东生刚入伍就开始了长征。入伍时,他连一顶军帽都没有。爬雪山时,部队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指导员把仅有的一块牛皮给了小胡。第二天,雪下得更大,小胡看见雪地上躺着一人,走近一看是指导员。他急忙把指导员扶在怀里,指导员艰难地摘下帽子,递给小胡:“我不行了,穿我的鞋走吧。”说着又指指脚上的鞋。小胡强忍眼泪摇着头。指导员用微弱的声音说:“走……走……”从这个越来越弱的声音里,小胡明白了指导员的全部意思,这是安慰、鼓励和希望,同时也是命令。
指导员的身体在小胡怀里渐渐僵冷,小胡从悲痛中醒悟过来,默默地戴上指导员的军帽,脱下指导员的鞋,穿在脚上,然后用树枝和雪土掩埋好指导员,踏上了征程。这种革命战斗友情的感人事迹,深深地鼓舞着红军战士。
八、长征路上的“蛮”大姐
1935年2月,红军女战士李坚真来到干部休养连任指导员后,样样事情都带头干。在抢占沪定桥时,部队急行军,李坚真抬伤员、挑药箱,照料全连干部的衣食住行,非常劳累。可恰在这时,饲养员被敌机炸伤了胸部和双腿,伤势严重,李坚真不顾疲劳硬是背着他行军,她被一批又一批的战士超了过去。伤员一次次用微弱的声音恳求她放下
但她不肯丢下任何一位战友。
由于失血过多,伤员昏了过去,李坚真就弯着腰,尽力将他背稳,艰难地往前走,直到他停止了呼吸,才将他安放在路旁的一座小庙里。在翻越夹金山时,由于空气稀薄,有的马夫、运输员晕倒了,李坚真和战友们就跪着爬行,把伤病员以及担架、药箱全部拉过了山去。凭着这股蛮劲,李坚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胜利到达了陕北。
九、拄着拐杖到陕北
1935年2月,红三军团第十二团政委钟赤兵,在夺取娄山关的战斗中,右腿骨头被打断。直到再占遵义后,才做了截肢手术。腿伤还未愈合,部队又要出发了。他坚决要求跟着部队走,表示就是爬也决不离开红军。长途行军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说都非常艰难,而他刚锯掉一条腿,更是难上加难。
走平路时,战士们就用担架抬着他,遇到悬崖峭壁,他就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前进。每迈动一步,伤口便剧烈地疼痛,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有时实在难以拄拐通过,他就在地上爬着走。红军经过腊子口时,他的伤口又发炎了,整个人还发起高烧。但当他得知另一个战友也在发高烧时,便毅然把抬着自己的担架让给战友。就这样,钟赤兵靠着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拖着一条腿走完了长征路。
十、长征途中骨肉分离
1949年,参加过长征的部分女红军在北京合影(第一排左起:刘英、陈琮英、戚元德、周月华、危秀英;第二排左起:邓六金、甘棠、吴仲廉、李坚贞、李贞、廖似光、蔡畅)。
长征中一些女战士在出发前就已怀孕,中央红军中就有贺子珍、陈慧清、廖似光、吴仲廉、曾玉等人,她们拖着沉重的身子在恶劣的环境下艰难行进。途中,她们在枪林弹雨的山脚下、在破草屋里或行军路上生下了孩子。孩子生下后,她们没有时间休养,更没有营养品,甚至不清楚自己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就不得不追赶部队了。孩子只得托付给老乡,遇上周围没有人家,就把孩子用破布裹起来,写个字条,放在一个容易被发现的地方。
这些在长征途中丢下自己孩子的红军女战士,身心都遭受了巨大的苦痛。她们以坚强的毅力克制住自己的感情,表现出不畏痛苦的坚韧品质和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中央红军女战士在途中生的孩子,没有一人带到陕北,这是长征苦难史上一件令人心酸的往事。
鲜血
十个有关开国上将的历史小故事
1.1943年夏某日,毛泽东主席于延安作报告。陈赓将军忽抓耳挠腮,东张西望,后整衣起立,直奔主席台。毛泽东一愣,问:“陈赓同志,有何急事?”将军不语,取主席搪瓷杯“咕咚咕咚”喝之。而后,擦嘴、敬礼、报告,曰:“天太热,借主席一口水。现在没事了!”在场干部哄堂大笑,毛泽东亦微微笑。2.百色起义后,张云逸将军任红七军军长,与士兵同薪饷,同衣食,同甘苦。每到宿营地,将军必至炊事班,拾柴、烧火、煮饭、炒菜,忙得不亦乐乎,故大家均称之为“老火头军”。
3.唐亮将军任南京军区政委时,曾立三条家规:一、他在家里的办公室兼书房,家属和子女不得入内;二、他的文件和资料,家属和子女不得翻看;三、他的工作情况和与其他首长的人事关系,家属和子女不得打听。唐亮将军有一方章,系他小儿子军光所刻,石料仅值3角,上书:“平凡翁。”将军爱不释手,凡珍贵之书,均盖此章。陈毅元帅闻之曰:“平凡翁,不平凡,平凡之心,重如泰山。”
4.建国后某日,罗瑞卿将军向夫人郝治平要钱:“你给我10张1角的钱。”郝问:“干什么用?”将军答:“每次到大会堂开会,人家都请我吃茶,我不能白占公家的便宜。”从那以后,每次参加会议喝了公家的茶,罗瑞卿都要在茶杯下放1角钱,以示公私两清。
5.抗日战争时期,张爱萍将军任新四军三师副师长。某日全师会操,恰师长黄克诚找他谈话,迟到4分钟。操毕,张爱萍将军当众宣布:“副师长张爱萍同志迟到4分钟,罚站10分钟。各单位自行带回,张爱萍原地罚站!”全场闻之愕然,继而掌声雷动。
6.新中国成立后,徐海东将军于辽宁大连休养。凡有人来探望,将军必问三件事:“政治上犯错误没有?经济上多吃多占没有?生活上和老婆离婚没有?”将军夫人周东屏提醒他:“多年不见的老战友,怎么好这样问?”将军执拗曰:“净说好听话,算什么老战友!”
7.1997年初夏,张震将军视察某部,召集将校军官十余人座谈。某部领导发言时,将军突然插话问:“一个战士的津贴是多少?”在座军官皆沉默,竟无一人能答。张震将军话锋一转,曰:“旧中国有个军阀,叫张宗昌,人称三不知将军,一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二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枪,三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小老婆。”在座将校闻之皆面红耳赤。
8.某日,皮定均将军至甘肃张掖视察,见一女孩衣不蔽体,将军不悦。问地委书记:“何不着衣?”曰:“此乃傻女。”下车进山民家,屋里数妇人均未穿裤子。坐在炕上以一破被子遮体。将军更不悦,怒问地委书记:“看到了没有,你们这里的女人没有裤子穿。”地委书记答曰:“这里的老百姓就是这个习惯。”将军大怒:“你家的女人有没有这个习惯?”
9.韩先楚将军某日回乡,见家乡人破衣烂衫,难以御寒,心中格外沉重。当晚召秘书指示,打电话调一批大衣、棉衣、棉被来。秘书问将军,这钱从哪儿出?将军答:“从我的工资中出!”秘书问:“工资怎够?”将军曰:“我的工资不够,从我儿子的工资出;儿子的工资不够,从我孙子的工资出!”秘书不敢再问,急办。
10.1955年评衔前,孙毅将军致信毛泽东,曰:“我只有从劳之苦而乏建树之功;在评衔时要宁低勿高,授我少将军衔足矣。”1983年夏,孙毅将军致信全国政协,要求辞去常委职务。同年秋,孙毅将军又向杨得志总参谋长三鞠躬,恳请辞去总参顾问职务。(摘自《团结报》2009年8月15日)
历史开国上将
相关参考
1.1943年夏某日,毛泽东主席于延安作报告。陈赓将军忽抓耳挠腮,东张西望,后整衣起立,直奔主席台。毛泽东一愣,问:“陈赓同志,有何急事?”将军不语,取主席搪瓷杯“咕咚咕咚”喝之。而后,擦嘴、敬礼、报
许多人在读战国史时会觉得: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仁义无存。确实,我在之前的一篇小文中也提到过,在战国时期,或为个人功名利禄,或为国家能在争雄中胜出,不讲仁义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吴起杀妻求将、商鞅诈擒公子昂、
八王之乱后,西晋国运将尽;北方随即进入五胡乱华的时代。所谓五胡,其一匈奴族,主要包括刘氏、沮渠氏与赫连氏;其二鲜卑族,主要包括慕容氏、秃发氏与乞伏氏;其三羯族,主要是石氏;其四氐族,主要包括苻氏与吕氏
One.棺木为侬开。南朝乐府民歌《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据《古今乐录》所载,南朝宋时,有一个书生,从华山畿(今丹徒)往云阳(今丹阳),偶遇一青春貌美的女子,
One.棺木为侬开。南朝乐府民歌《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据《古今乐录》所载,南朝宋时,有一个书生,从华山畿(今丹徒)往云阳(今丹阳),偶遇一青春貌美的女子,
传说古时候,天空曾有十个太阳,他们都是东方天帝的儿子。这十个太阳跟他们的母亲、天帝的妻子共同住在东海边上。她经常把十个孩子放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洗澡。洗完澡后,让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因为每个
上个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无论从时间和空间来看,都处在一个汗青的交汇点上。中西文化在这里络续地碰撞、竞争、交融,深受此种情况气氛所浸染的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上也呈现出一幅色彩纷繁的图景。古典的、现代的、民族
上个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无论从时间和空间来看,都处在一个汗青的交汇点上。中西文化在这里络续地碰撞、竞争、交融,深受此种情况气氛所浸染的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上也呈现出一幅色彩纷繁的图景。古典的、现代的、民族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韩信用兵讲究出奇制胜,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与韩信有关的成语故事约有三十个,下文将用十个常见的
佤族服装承袭原生态的浸染工艺并经腰机编织而成。线料有棉线、麻线、彩色毛线。棉线采用植物紫梗、衣果、山李子汁和麻粟树皮同煮取水浸染色泽,成色均匀自然。佤族服装多以黑色为主色调,这是佤族崇尚黑色,以黑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