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生前的四大谜案

Posted 蒋介石

篇首语: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蒋介石生前的四大谜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蒋介石生前的四大谜案

2、兰陵王的生母是尼姑?高长恭人生四大谜案

蒋介石生前的四大谜案

谜案之一与宋美龄的真假爱情
关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姻问题,一直有很多传闻。
最广泛的说法是,蒋宋之间是一场政治婚姻,两人并没有真正的爱情。尤其是后来有美国人出书,称蒋介石偏安重庆时期,宋美龄曾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温德尔·里维斯·威尔基有过一段婚外情等,更给蒋宋的婚姻蒙上了一层迷雾。
蒋介石日记开放至1955年,那时他已68岁,宋美龄也已58岁。可以说,至此他们的婚姻问题可基本定性。
杨天石教授通过研究蒋介石的日记,认为“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姻,有很深厚的爱情基础”。
“平生未有之爱情”
“奢靡趋俗,招摇败名”、“以洁如治家无方,教育幼稚,不胜怨恨”……这些出自蒋介石早年日记的怨言,是对其前妻的评价。
蒋介石在与宋美龄结婚之前,已有过三位妻妾,分别是原配毛福梅,第二位姚冶诚和第三位陈洁如。但在他早年的日记中,常常慨叹自己是不幸婚姻的受害者。直到1927年底和宋美龄结婚以后,蒋介石对婚姻的看法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1926年,蒋介石在广州第一次见到宋美龄时,就对这位“美妹”一见倾心。 1927年12月1日,经过执着追求,蒋介石终于和上海名门宋家三小姐结为秦晋之好。他完全沉浸在一场春风得意的爱情盛典中。当日,他在宋家的要求下接连举行了两次婚礼,一次是在宋家举行的简洁的教会婚礼,一次是在大华饭店举行的豪华、时尚的婚礼。从当天的日记中,看得出蒋介石的心情极好。蒋介石写道:“见余爱姗姗而出,如云霞飘落,平生未有之爱情,于此一时间并现,不知余身置何地矣。”他还详细写下他们婚礼后乘车游行、晚宴,以至最后进入新房的情景。可惜后面日记的三行字被墨笔涂去,只能隐约看出最后三个字好像是“乐无穷”。
因为宋美龄在宋家姐妹中排行第三,蒋介石在日记中常以“三弟”、“三妹”来称呼她,而“爱妻”和“爱”更是蒋介石对宋美龄独有的蜜语和昵称。
其后,沉浸于新婚甜蜜中的蒋介石与宋美龄,时而缠绵在上海的家中,时而沐浴于汤山的温泉。此一阶段,蒋介石在日记中充满了喜悦的记述,家庭幸福是他最喜欢的话题。
蒋介石年轻时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好武尚斗,喜爱冒险。杨天石从蒋日记中看出,与宋美龄结婚后,蒋介石改掉了很多坏毛病。他坚持写日记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修身养性。在此后的日记中,他对家庭和感情的记述明显增多了。
“别后黯然销魂,更感悲戚”
1985年,美国人迈可·考尔斯出版了一本名为《迈可回顾》的回忆录。书中写道,1942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威尔基访问重庆,作为随员,考尔斯见证了这位特使与宋美龄发生的“风流韵事”——秘密约会。“蒋介石发觉,气愤至极,率领手持自动步枪的士兵前往捉奸”等等。
杨天石教授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史学研究者们一致认为这是美国人的“恶作剧,是很荒唐的事”。实际上,考尔斯并非这段“桃色新闻”的始作俑者。早在1974年,美国出版的一本《皮尔逊日记》就曾谈到威尔基访问重庆 时与蒋夫人有染。在美国的宋美龄读到此书后大为震怒,将出版商告上法庭。最终出版商进行了公开道歉,并承诺再版时将诽谤的文字删除。
杨天石教授为了拿到自己的“证据”,专门对威尔基访问重庆那段历史进行了考证。他几乎收集了当年重庆《大公报》的所有报道和相关档案资料,把威尔基在重庆6天里所有的活动排列了一遍,甚至把时间精确到了分钟。整理之后的日程表让人一目了然:威尔基紧密的行程中,没有任何可以和宋美龄单独约会的空隙。
杨天石教授说,还有一点也许不为外人所知:那时的宋美龄一直身体不好,她是不是那种风流女子暂当别论,但她当时根本就无暇他顾。早在抗战初期,宋美龄到淞沪前线劳军时,突然遭遇日军飞机空袭。她乘坐的汽车在躲闪中翻车,自己也受了伤。从那以后,宋美龄就常年疾病缠身。1942年,她的身体更是每况愈下。 10月27日,蒋介石在日记里写道:“妻体弱时病,未能发现病因,甚忧。”两日后又写道:“妻体弱神衰,其胃恐有癌,甚可虑也。” 10月30日他再次写道:“恐妻病癌,心甚不安,决令飞美就医,早为割治。”4天时间里,蒋介石在三篇日记里写到宋美龄的病,一来说明宋美龄的病情确实很严重,二来也表明了他对妻子的爱怜之情。
杨天石教授认为,从这些日记里可以清楚看出,宋美龄此后访美确是去看病,而非像美国人所说的与威尔基之间的“私情”有关。
宋美龄访美启程前,蒋介石依依不舍,愁肠百结。这一心情在 1942年11月2日的日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妻将赴美,此心甚抑郁,不知此生尚能有几年同住耶?” 11月17日下午,蒋介石和宋美龄一起讨论她赴美国的一些注意事项,回到住所后,“夫妻依依,甚以明日将别为忧也”(当天的日记)。在 11月18日的日记中,蒋介石用大段篇幅记述了送别妻子的过程,精确到每一个时间点:“五时醒后不能安眠,默祷妻此行平安成功……九时,送妻至九龙铺机场,同上机,送至新津大机场,换大机……十二时,送妻登机……别时,妻不忍正目仰视,别后黯然销魂,更感悲戚。”
宋美龄走后,蒋介石更是倍感惆怅。他在 11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平时不觉夫妻乐,相别方知爱情长。’别后更觉吾妻爱夫之笃,世无其比也。”宋美龄到达美国后,经医院检查,确认没有患癌症。消息传来,蒋介石大喜:“妻于二十六日平安飞到美国,并据医者检查,决无癌症,此心甚慰。”
其后,蒋介石对宋美龄仍思念延绵。 11月29日,他又在日记中写道:“妻于十八日赴美,临别凄怆,儿女情长,今又获一次经验也。”
那年过年,宋美龄一人在美国度过。除夕之夜,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今日为旧历除夕,孤身独影,萧条寂寞极矣。”类似这样的记述还有很多, 杨天石教授常常边看边叹息:和宋美龄分隔两地期间,蒋介石对妻子的顾念之情,溢于纸上,绝不是伪装出来的。没有真情实感,哪能写得出来。
 “凡认余为父者,只能认余爱妻美龄为母”
在蒋介石眼里,宋美龄不仅对自己有情有义,对自己的事业也是一心一意地支持。
早年蒋介石生病的时候,因为前妻姚冶诚没有照顾好,他就在日记中大骂她不贤良。而宋美龄在蒋介石生病中的表现,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1934年2月23日,病中的蒋介石在日记里记述:“妻护病保身,无刻不在心,无微不至,诚贤良也。”因为操劳过度,宋美龄自己也病倒了。 8月1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表达了对宋美龄的愧疚之情:“妻为我受热忍苦致病,可感也。”
上世纪30年代初,中原大战爆发,中央政府缺钱,蒋介石找时任财政部长的宋子文借钱,被拒绝。这可急坏了宋美龄。她面见哥哥说,我知道蒋介石的脾气,你不给他筹钱,他一定失败;如果失败,他一定会自杀;如果他自杀,我也决不活着。宋美龄还把自己的房产和珠宝交给宋子文作抵押,并发誓如果蒋介石在前方殉难,她也将一同赴死。宋美龄的做法震撼了家人,宋子文为此也转变了态度,决定为蒋介石筹措经费。
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的日记中也大量记述了宋美龄的出访和外交活动。 1943年3月2日,他在日记中充满自责地写道:“余妻昨日在纽约市政6厅演讲,几至晕厥,其身心之疲乏与精神之愤懑可想而知。此余之审事不周,任其单身前往苦斗之过也。”
在蒋介石的日记中,不仅有他对宋美龄的情与爱,某些文字中甚至流露出,他对宋美龄还有超乎寻常的依恋。
蒋介石曾在 1930年12月4日的日记中写道:“自我有智识以来,凡欲出门之时,必恋恋不肯舍弃我母。到十六岁时,必待我母严责痛击而后出门,及至二十余岁犹如此也……近三年来凡欲出门时,此心沉闷惨淡,必不愿与妻乐别者,岂少年恋母之性犹未脱耶,余诚不知所以然也。”
宋美龄一生没有生育子女,蒋介石认为是一大遗憾。为了巩固宋美龄在蒋家的地位,蒋介石曾经在1934年和1936年两次立下遗嘱,嘱咐他的两个儿子:“余死后,经国与纬国两儿皆须听从其母美龄之教训,凡认余为父者只能认余爱妻美龄为母,不能有第二人为母也。”
杨天石教授说,蒋介石强调宋美龄是他两个儿子的唯一合法母亲,正是因为蒋氏出于对宋氏的爱恋之情,希望确立她独一无二的夫人地位。
1949年5月,大势已去的蒋介石准备逃往台湾。5日下午,蒋介石带着蒋经国专程来到上海的东平路,这里是他当年与宋美龄结婚时的新居“爱庐”,他要临别再看最后一眼。那时宋美龄还在美国,不知归期。蒋氏的心情不禁流露在当天的日记里:“晡与经儿同往虹桥路岳父母墓前敬谨告别,回程到东平路爱庐视察,全室皆空,但觉凄凉与愧惶而已。”
谜案之二:因何成为基督徒
伴随蒋介石日记开放的,还有一本手抄的《圣经》首次曝光,非常引人注目。
这本文言文版的《圣经》,是由蒋介石的侍从秘书手抄而成,共6册。《圣经》里时有蒋介石的圈点、眉批,眉批后,还标有日期。从已发黄的《圣经》可以看出,蒋介石不仅读了多遍,而且几乎爱不释手。
此前,人们都说蒋介石之所以成为基督徒,是他当年要娶才貌兼备的宋美龄为妻付出的信仰代价。此次,通过研究蒋介石的日记才知道,他是如何从一位三民主义者,一步步转变成一名基督徒,并最终将基督教作为精神支柱的。
曾经读马列“乐而不能悬卷”
蒋介石早年追随孙中山,信奉三民主义。其间,他受新思潮的影响,一度崇拜共产主义,醉心马列思想。这在他当年的日记中有详细记述。
“五四”以后,知识分子们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新式书报,想从中找寻救国真理,蒋介石也不例外。他自觉地、有计划地阅读《新青年》等刊物和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方面的书籍,俨然是个思想开通、追求进步的新派人物。
蒋介石在 1919年12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上午,看《新青年》。往访林士及执信(编者注:赵林士、朱执信都是当时追随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人士)。下午,看《新青年》。” 1923年10月4日,他在日记中记载:“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给蒋介石的第一印象是深奥难读。他读了三遍,还感到“不能十分了解”。有时,他不得不掩卷而去,但是,读来读去,他终于读懂了一些,并有了兴趣。
他在 1923年10月18日的日记中写道:“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看书看到了“不能悬卷”的程度,说明蒋介石对马克思主义已经有了相当了解,并有了一定感情。
同年 11月21日的日记写道:“看《列宁丛书》。”
在阅读马列著作的过程中,蒋介石起先接受了某些观点。1925年11月,他要为黄埔军校第三期同学录作序,打算既谈人生观,也谈宇宙观。苦无心得,最后决定重点阐述“精神出自物质,宇宙只有一原”的观点。显然,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然而,这一时期,蒋介石又读到了《泰戈尔传》,使他的思想产生了矛盾。 1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泰戈尔以无限与不朽为人生观之基点,又以爱与快乐为宇宙活动之意义。列宁以权力与斗争为世界革命之手段。一以唯心,一以唯物。以哲学言,则吾重精神也。”
这段日记表明:在唯心与唯物的对立中,蒋介石选择了“唯心”。这成为蒋介石后来拒绝马克思主义,走向基督教的起点。
祈祷“天父在上,大显神通”
杨天石教授介绍,蒋介石成为基督徒,虽与他和宋美龄的婚姻有关,但并不是决定因素。蒋宋结婚前,宋家并未以蒋介石入教作为条件。蒋介石从上海到日本去见宋美龄的母亲倪桂珍,老太太也没有要求蒋介石信基督教。
一年以后, 宋家老太太对蒋介石说,我们一家都信基督教,你也信基督教吧。蒋介石当时回答得相当坦诚:“对基督教的教义我还不了解,让我研究以后再说吧。”虽然这次婉言拒绝,但此后蒋介石真的下工夫读了《圣经》。后来, 宋家老太太患重病,蒋介石其实还在犹豫要不要成为基督徒。但因为岳母对他非常好,为了使老人得到一点安慰,他就承诺愿意受洗入基督教。
虽然承诺受洗,一开始蒋介石仍不是虔诚的基督徒。但有两件事情很快改变了蒋介石的态度。第一件事: 1929年12月1日,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两周年纪念日。当天,蒋介石在南京接见第十三路军总指挥石友三,命他率部南下广东,参加对张发奎和李宗仁联军的作战,并准备在中途将石消灭。
其实,石友三对蒋的阴谋已经预知,故佯称准备完毕。蒋介石自以为得计,回房睡觉。宋美龄对他说:“我总觉得有一种不祥的预兆。”蒋劝她安心睡觉。一会儿,宋美龄又惊醒。告诉蒋介石她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一条血河。蒋说她太紧张了。谁知半夜两三点钟,他们被一阵轰轰的炮声震醒,原来石友三造反了,形势十分危急。
天亮后,宋美龄给在上海的母亲打电话,请她为他们祈祷。两小时后,宋母发来一份电报说:“敌人将会自动退去。”原来宋母祷告后翻开《圣经》,其上正好写道:“仇敌起来攻击你,耶和华必使他们在你面前被杀败。他们从一条路来攻击你,必从七条路逃跑。”说来也巧,事情的结局真的像《圣经》说的那样,石友三没有继续向南京进攻,而是向北撤走了。宋母说这是基督的恩典,使他们转危为安。蒋介石亦不由不信。
第二件事:1930年爆发了中原大战,蒋介石亲自去陇海前线督战。 5月31日,他乘专列悄悄来到朱集车站,指挥部就设在列车上。当晚,冯玉祥派部下郑大章率领骑兵队,急驰 40公里,偷袭距离朱集车站很近的归德飞机场。骑兵队烧毁蒋军12架飞机,俘虏几十人,却没有发现蒋介石在列车上。当时,蒋介石躲在车厢内,双膝跪地,泣声祷告:“天父在上,大显神通,今夜只要护卫中正脱险,我一定洗礼入教……”
脱险后,蒋介石认为是祈祷起了作用,自此决定全身心信奉基督教。
用《圣经》卜问“国运”
入基督教后,蒋介石虔诚地向“天父”祷告。久而久之,他对基督的信仰,成为支持他渡过重重难关的精神力量,尤其是在上世纪40年代末期。
1947年底,东北战况危急时,蒋介石即在日记中写道:“至十时祷告三次,天父许我明年圣诞节可消灭山海关以内各省之共匪,并令我不可放弃永吉、长春各要据点。可知天父之意者皆合实际与必然之理,凡遵照天意者必皆成功也。”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天父”、“上帝”时,常在前面空一格以示尊崇。
1947年12月2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十日来各战区告急,失败电报如雪片飞来,诚令人有应接不遑之感。但此心反无忧惧,夜间安眠胜常。以存亡大事,上帝必有意者,绝非人力所能强制,故自问无愧。”
即使战况持续恶化,蒋介石对“天父”并无怨尤,而以多祷告表达虔敬之心。
1949年1月1日的日记中,蒋介石写道:“今日又是一个新年新日子,我的德行心灵果有新进否?去年一年的失败与耻辱之重大,为从来所未有之。幸赖上帝的保佑,竟得平安过去了。自今年今日起,必须做一个新的人、新的基督人,来做新民,建立新中国的开始,完成上帝所赋予的使命,务以不愧为上帝的子民,不失为基督的信徒自誓。去年一年经过全年的试验,遭遇无数的凶险,对于上帝与基督的信心毫不动摇,实可引为自慰也。”
战场上一败再败,但是信奉基督的蒋介石坚持认为,“天父不会亏待我”。
退守台湾后,蒋介石在日记中曾多次说到自己在上帝面前祷告,称如果“神要赋予我这个使命,那么为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不惜自己的生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退缩在台湾的蒋介石则仍在用《圣经》卜问“中华民国”的存亡问题。
蒋介石在 10月10日的日记中写道:“今日国庆双十节,四时起床,盥洗后凝神默祷,卜问中华民国存亡前途。得使徒行传第9章41节之启示。有彼得拯救多加起死回生之象。感谢上帝,使我中华民国得由忠贞子民介石之手,能使之转危为安,重生复兴也。”(编者注:当时,蒋介石祷告后,打开《圣经》,看到《使徒行传》第9章41节,原文为“彼得伸手扶她起来,叫众圣徒和寡妇进去,把多加(天父的女徒)活活的交给他们。”)
10月31日,是蒋介石的生日。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本日为余六十三岁初度生日,过去之一年实为平生最黑暗最悲惨之一年。当幼年时,命相家曾称余之命运至六十三岁而止,其意即谓人余六十三岁死亡也。惟现在已过今年之生日而尚生存于世,其或天父怜悯余一片虔诚,对上帝对国家对人民之热情赤忱,始终如一有增无已,所以增添余之寿命而留待余救国救民护卫上帝教会,以完成其所赋予之使命乎?”
谜案之三:“二二八事件”中有没有下过屠杀令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是台湾一段沉重的记忆。“事发时,蒋介石是否下过屠杀令”,一直成为台湾蓝、绿阵营互相攻讦的政治议题。每到台湾选举日或“二二八”纪念日,这场血案就会被民进党拿出来当悲情牌,打击国民党。
“二二八事件”始于一次缉私行动。 1947年2月27日中午,台湾省专卖局台北分局接到密报:有人走私卷烟。当查缉员赶到台北市南京西路的天马茶房时(今延平北路附近),走私贩早已逃散,只有一名40岁的寡妇林江迈在叫卖香烟,其中有走私烟。查缉员没收了她的全部香烟和现金。林江迈跪在地上,抱着查缉员的腿哀求道:“我还要抚养一子一女,如果全部没收的话我就没饭吃了,至少把钱和专卖局制造的香烟还给我吧……”围观的人纷纷为林江迈求情。查缉员唯恐情势失控,用枪托击打林江迈的头部,迫使她松手。
鲜血从林江迈的头上流下。这一幕深深刺激了围观民众,他们愤而包围查缉员。一名查缉员开枪示警,子弹误中在自家门口看热闹的市民陈文溪(当时年仅20岁,次日死亡)。随后,查缉员逃往警察局。当晚,激愤的群众包围了警察局,要求惩凶。 2月28日,台北市民通告罢市,示威请愿,并占领了广播电台。随后,风暴席卷整个台湾,示威群众遭到军警镇压,造成数千人伤亡。
这段流血的历史,被称为“二二八事件”。
台湾不测之变,“苦心焦虑不知所极”
就在“二二八事件”发生的第二天( 1947年3月1日),蒋介石写了一篇日记《上星期反省录》:“台湾群众为反对纸烟专卖等,起而仇杀大陆各省同胞,其暴动地区已渐扩大,以军队调离台湾,是亦一重要原因也。”
这是蒋介石日记中对“二二八事件”的第一次记录,表明他对事件的起因做出了初步判断:“暴动”的导火索是台湾群众反对纸烟专卖政策,但“暴动扩大”的根源,是1945年台湾光复后,南京国民政府把驻台的第62师、第70师调离台湾,投入到内战的战场上,使得台湾驻军不足,无法及时控制“暴动”局势。
当时,台湾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陈仪,是蒋介石在日本士官学校的老同学,也是国民党里的“台湾通”。蒋介石对陈仪一直信任有加,甚至同意他在台湾实行高度集权的行政长官公署制度。但“二二八事件”发生后,陈仪先是隐瞒不报;局势失控时,又张皇失措,于 3月6日派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缉的军队分三路向市区进击;最后事态日益严重,才急电南京国民政府,要求调派整编21师的一个加强团和宪兵一营来台平乱。
蒋介石震惊之下,对陈仪大失所望。从3月第二个星期开始,出兵延安的计划以及台湾“二二八事件”,成为蒋介石日记中最关心的两件事。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台湾暴力形势已扩张至全台各城市,严重已极。公侠(编者注:陈仪,字公侠)未能及时报告,粉饰太平,及至祸延燎原乃方求援,可痛。华北延安共匪祸正炽,而又加此不测之变,苦心焦虑不知所极。故本月多为处理台变忙碌也。”
 “惟无精兵可派”,“现时惟有怀柔”
1947年3月7日,蒋介石考虑派兵台湾之事。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台湾暴动自上月28日起,由台北延至全台各县市,对中央及外省人员与商民一律殴击,死伤已知者达数百人之众……特派海陆军赴台增强兵力。此时共匪组织尚未深入,或易为力。”
但是,蒋介石已将大部分兵力投入内战中,他面临无兵可调的局面。反复思量后,蒋介石又写道:“惟无精兵可派,甚为顾虑。善后方策尚未决定,现时惟有怀柔以稳。台民初附,久受日寇奴化、遗忘祖国,故皆畏威而不怀德也。”
杨天石教授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分析道:“‘怀柔’一词,源于《诗经》,是用笼络和感化的方法,解决对抗力量之间的激烈冲突,避免大规模流血。‘现时惟有怀柔’,意味着蒋介石决定采用温和的方式。这篇日记奠定了蒋介石处理‘二二八事件’的基本策略。”
蒋介石为何选择“怀柔”?通过对蒋介石日记和其他历史资料的研究, 杨天石教授认为有两大原因:其一是1947年的时局。当时抗战结束不到两年,中国百废待兴。沦陷区接收、政府组织重建、各党派政治协商等等,千头万绪,交逼而至。特别是国共内战,成为蒋介石的第一要务。“二二八事件”在蒋介石的全盘工作中,只是一个突发的热点。
其二是台湾的特殊情况。 1945年10月25日,台湾结束了自中日甲午战争后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归还给中华民国。在陈仪的集权统治下,台湾社会形成了复杂的关系——与大陆隔绝50年的台湾居民,对国民党当局深感失望;从大陆迁入台湾的近2万名国民党公务人员,与台湾民众有所隔阂;留在台湾的8000多名日籍人员,时时和台湾民众发生冲突;在日据时期成长起来的“台湾精英”,仇恨国民党公务人员霸占公职,使得他们升迁无门。“二二八事件”的发生,使台湾人和外省人的隔阂、台湾人和日本人的仇恨、“台湾精英”和国民党统治者的争夺,都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暴动”演变成一个极其复杂的事件。蒋介石不得不慎重处理。
 “严禁军政人员施行报复”
1947年3月8日,迫于局势,蒋介石开始调兵台湾和部署党务,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朝课后考虑台湾问题与延安方略,召见刘雨卿(编者注:驻防昆山的21师师长)指示对台湾注意各点。正午约李翼中(编者注:台湾省国民党党部主委)等谈对台湾处理具体方案。”第二天的日记中又写道:“朝课后写公侠信,召见刘雨卿等指示到台湾后之方针与部署毕。晚与健生(编者注:国防部长白崇禧,字健生)谈台湾与华北情形。”
当天,刘雨卿向蒋介石辞行,率21师师部及146团开赴基隆。蒋介石对刘雨卿下达的指令是:“宽大处理,整饬军纪,收揽人心。”同时,他指示陈仪道:“政治上可以退让,尽可能地采纳民意。军事上则权属中央,一切要求均不得接受。”
但2万大军抵达台湾后,仍然和“暴动”民众发生了严重的流血冲突。蒋介石得知后,在 3月12日的日记里再度批评陈仪“不自知其短缺,使余处理为难”。第二天,他亲笔手书,严厉指责陈仪:“请兄负责严禁军政人员施行报复,否则以抗令论罪。”当晚,蒋介石找来国防部长白崇禧,面谈台湾情形,决定由蒋经国陪同白崇禧,前往台湾视察、慰问。 3月19日,当白崇禧在台湾视察时,蒋介石又追加了一封急电给白崇禧,要他转命刘雨卿:“应特别注重军纪,万不可拾取民间一草一木……勿使官兵借口败坏纪律。”直到台湾局势平静,蒋介石才松了口气,在日记中表达了对自己派兵决定的满意:“台湾事变自军队运到后已大半敉(编者注:音同“米”,意为“抚平、安定”)平,然亦未曾根本解决也。可知新复之地与边省全靠兵力维持也。”
杨天石教授分析说:“‘二二八’悲剧的造成,蒋介石无疑要负责任,他迷信军队的作用。但考察蒋介石在这一时期的日记、与军方的来往函电,都没有发现他下达过屠杀、诛戮的命令。国民党军队显然做不到令行禁止,滥捕、错杀屡有发生。正是这一点,被民进党当作了政治攻讦的工具。以‘二二八事件’的死亡人数为例,民进党说有20万人。我查阅了台湾行政院所辖的‘财团法人二二八基金会’的补偿记录,上面写道‘计本省人死亡673人,失踪174人,其它羁押、徒刑、伤残、健康名誉、财务损失共1
237人,合计为2
084人’。这才是比较可靠的数字。”
直到1947年四五月间,蒋介石日记中的“反省录”与“工作课目”,还陆续出现有关台湾善后处理措施的记录,包括“研究台湾派员处理善后之时机”、“台湾省政府组织之发表”、“台湾省政府与行政长官公署存废时期之决定”、“台湾省政府主席与组织之决定”等等。
可见,对于“二二八事件”后台湾如何尽快恢复秩序,蒋介石颇为重视。
蒋介石

兰陵王的生母是尼姑?高长恭人生四大谜案

在中国历史上,北齐是个非常另类的朝代,它虽然仅存在27年,但却给后世留下深刻记忆。北齐皇室大多行为怪诞,颠狂嗜杀的文宣帝高洋,荒淫暴虐的武成帝高湛,羞涩自卑的后主高纬,当然其中也有一位神采奕奕的人物,他就是兰陵王高长恭!

鲜为人知的是,其实兰陵王身上有许多谜团,从他的出生到他的死亡,都尚未待破解!那么具体都有那些谜团,且看编者一一道来!

1.兰陵王的生母是谁?

兰陵王高长恭,本名高肃,字孝瓘,是北齐文襄帝高澄的儿子。

众所周知,按理说兰陵王是皇帝(高澄被追封为皇帝)的儿子,母亲是谁应该有详细的记载,但史料中偏偏就没有,来了一句“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难道是真的没有?编者觉得肯定不是,因为高澄有六个儿子,其他几个全都有详细的记载,唯独高长恭没有。

难道他母亲身份低贱?我想也不是,高长恭五弟高延宗的母亲陈氏是一个歌妓,史书都如实记载,难道高长恭母亲的身份比歌妓还低?编者推测可能母亲的身份被刻意隐瞒了。高澄是个花花公子,与父亲的爱妾通奸,强暴弟媳妇,调戏官员的妻子,可谓劣迹斑斑,兰陵王的母亲应该就是受害者之一。

在兰陵王墓所在地附近,流传着一种说法,兰陵王的母亲是尼姑,遭高澄强暴而生子,所以史官才不敢记载其姓氏。

2.兰陵王在兄弟中排行第几?

根据《北史》的记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但从河北磁县出土的兰陵王墓志铭上却明确写着,“王讳肃,字长恭,世宗文襄皇帝之第三子也”。

究竟哪个可信?兰陵王在兄弟之中到底是排行第三,还是第四呢?编者认为两个都可信,因为里面有一段玄机。

在中国古代讲究“子凭母贵”,兰陵王的生母是位不能说的人物,而高长恭“三哥”高孝琬的生母确是高澄的正妻元氏。元氏是东魏孝静帝的姐姐,当时尚未改朝换代,换言之高孝琬是孝静帝的亲外甥,身份自然尊贵无比。高长恭与高孝琬同年出生,虽然月份大于高孝琬,但奈何母亲身份尴尬,所以在兄弟排行中,只能退一位。

这种情况在北朝中并不少见。

3.兰陵王死亡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兰陵王在邙山之战,亲冒矢石,大破北周军队。之后高长恭对后主高纬说:“家事亲切,不觉遂然。”,从此后主就开始猜忌他了。但这里面有个问题,邙山之战发生在564年,此时在位的皇帝是武成帝高湛(高长恭的九叔),后主高纬还是个孩子,年方8岁,两人怎么可能有这么一番对话呢?

即使他此时受到武成帝高湛的猜忌,那么为何要等到近9年后,才除掉他呢?显然《北史》上的一些说法并不可靠。不过高长恭被杀的真实原因,可能与邙山之战有关,因为在此战他显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但更令高纬担心的是,高长恭是皇位潜在的竞争对手。北齐皇帝的宫廷血案,几乎全是因为猜忌而引发的。

相关参考

兰陵王生前为何大肆贪赃

北齐王朝在历史上的名声极为恶劣,几乎每个皇帝都像神经病一样残暴,宗室贵族子弟也没几个正常人。然而兰陵王高长恭是个例外,他不仅勇猛善战立下汗马功劳,更因容貌俊美而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兰陵王

军统四大杀手之首,因一举动被蒋介石枪毙,戴笠保他都没用

文/黑色呆鱼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一段历史事件,是有关国民军时期的一个故事,革命历史总是漫长艰辛而又耗费精力的,更别说中国近代如此漫长的革命旅程,在这期间不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来为中国革命事业添

民国国民党“四大家族”真正的首脑到底是谁

有人认为,“四大家族”真正的首脑非宋霭龄莫属,宋霭龄透过宋美龄来遥控蒋介石。曾帮孔宋家庭成员做过事的徐家涵说:“孔妻宋霭龄,在幕后操纵国内政治经济以及国际金融投资市场。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三个家庭内

孔家后人人数,四大家族的家族后代

四大家族的家族后代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其辉煌早已随岁月烟消云散。四大家族的后代散居世界各地。1、蒋家蒋家人以蒋介石为尊,他逃到台湾之后就把控了台湾的政权,他还是台湾的一把

史上不能理解的赤眉军“奸吕雉尸”的谜案

赤眉军“奸吕雉尸”这确实是中国盗墓史上最不能理解的一桩妖艳谜案。盗墓也叫掘冢,在汉代属“奸事”之一,是一种违反人伦的不道德行为。事实上,后来真的出现了盗墓“奸事”:掘墓盗陵者在掠窃珠宝外,还要奸尸。其

谜案!黄巢率40万起义军盗武则天墓为何失败?

谜案!黄巢率40万起义军盗武则天墓为何失败?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黄巢成为中国盗墓史上的狂人,是因为其盗掘的对象都是重量级。一是效法项羽,掘秦始皇陵;二是学赤眉军、董卓,掘汉武帝刘彻的茂

秦始皇陵墓之九大谜案

  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形制及内部结构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地宫是什么样的结构?地宫内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宝?地宫内

千古谜案吕不韦与秦始皇到底什么关系

千古谜案吕不韦与秦始皇到底什么关系?  按司马迁所著“史记”中“吕不韦列传”所记载,秦始皇为吕不韦所生。"载录于正史司马迁的《史记》之《吕不韦列传》。但

大宋谜案:岳王庙里真是岳飞

1142年,宋高宗时期,岳飞被秦桧害死,享年39岁。1162年,宋孝宗时期,岳飞沉冤昭雪,归葬西湖边。1204年,宋宁宗时期,岳飞被封为鄂王,并为其兴建岳王庙。由此可见,60年的光阴,岳飞由一个因莫须

秦始皇留下的9大谜案

  公元前259年中国农历正月,一个长相并不特殊的男婴在赵国邯郸降生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的创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里他是中国的拿破仑。他13岁就继承了秦国国君的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