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河北看戏轶事

Posted 京剧

篇首语:真正有光的人,压的时间越久,深度越深,绽放的光芒才可以灿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毛泽东河北看戏轶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毛泽东河北看戏轶事

2、慈禧看戏众人遭殃

毛泽东河北看戏轶事

  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和常人一样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中戏曲艺术占很大比重。有资料显示,他生前不仅观看过大量不同流派、不同剧种的古今剧目,而且保存有京剧、河北梆子、湘剧、晋剧、越剧、粤剧、昆曲、豫剧、楚剧、秦腔、锡剧、祁剧、潮剧、采茶戏、高甲戏等诸多唱片,展现了他宽阔的戏曲视野,反映了他多彩的戏曲审美观。毛泽东一生看戏谈戏的故事很多,其中涉及到众多河北名家。
 
  1943年底,京剧《逼上梁山》在延安演出成功后,毛泽东于1944年春又指示延安平剧院创演《三打祝家庄》,以期通过这个戏对干部、战士进行运用“里应外合”战术解放城市的策略教育。此剧于当年7月开始创作,1945年2月22日、23日在延安正式公演。该剧中就有河北演员牛树新(河北任丘市|州镇人,生前最后职务是省剧协副主席、省艺术学校副校长,1984年去世)。他在“一、二打”中扮演铁棒栾廷玉,“三打”中扮演女杰顾大嫂。牛树新生前多次回忆毛泽东观看他们演出《三打祝家庄》的盛况。他说,毛泽东多次观看此剧,多年以后他还说:“三打祝家庄,为什么要三次?我看宋江这个人有头脑,办事谨慎,前两次是试探,后一次才是真打。我们干革命,就要学宋江,要谨慎。”
 
  1946年,牛树新回到冀中,翌年出任冀中实验剧院副院长,分管业务工作。1948年秋,实验剧院接到冀中军区指示:到西柏坡为党中央演出。剧院闻讯兴奋不已,七八十名演职员按指定时间准时出发。他们从所在地饶阳县起程,取道石家庄,步行来到西柏坡。中央有关负责人见他们远道步行而来,对这种老八路作风赞叹不已,遂给每人发了一双布鞋。晚上演出,场地就在毛泽东住所门前,幕布挂在墙上,两盏大气灯将整个场院照得通明。那天演出的剧目是《借东风》、《打焦赞》、《打龙袍》、《三岔口》。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就坐在前排的凳子上看戏。演员们在演出中亲睹伟人风采,非常激动,有的激动得竟忘了台词。
 
  “高(庆奎)派”传人李和曾,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后在冀南军区京剧团担任主演,经常在河北临西、南宫一带演出,在冀鲁豫解放区很有名。1948年他在石家庄参加了华北平剧研究院。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平山西柏坡召开,李和曾随华北平剧研究院到西柏坡进行慰问演出。共演两个晚上。头一天晚上第一出戏是李和曾主演的《坐楼杀惜》(扮宋江)。因毛泽东对“高派”艺术非常熟悉,便说:“李和曾唱得不错,我很多年没有看到这种高腔须生演唱的京戏了呢!”第二出戏还是李和曾挑梁,演《失空斩》(扮诸葛亮)。毛泽东看得很投入,边看戏边哼着剧中的唱词,并对坐在身边的周恩来说:“唱得真好啊!一个才20多岁的年轻人(当年李和曾28岁——引者注),就有这样高超的京剧艺术才能,真是前途远大。”又说,“他这可是真的高派唱腔,看了这出戏,给人一种刚劲奋力的感觉!”第二天晚上演出剧目的重头戏是李和曾主演的《哭秦廷》(“高派”名剧,李和曾饰申包胥。戏演伍员灭楚后,楚大夫申包胥赴秦国借兵收复楚国的故事。本事见《左传·定公四年)。戏毕,毛泽东夸赞李和曾,说他“不愧为高派的门徒,他唱戏、做戏、文武功夫都很扎实”。
 
  在毛泽东众多的戏曲唱片中,他最喜爱的其中之一是京剧《穆桂英挂帅》。他欣赏这出以女英雄为主角、情节为敌我交战的亦文亦武剧目,是着眼于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提倡全民皆兵,能征善战。1958年8月17日,他在北戴河的一次会议上就说过:“全民皆兵,有壮气壮胆的作用。我赞成唱点儿穆桂英。”一年后的1959年9月,毛泽东到邯郸视察工作期间,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邯郸地区东风剧团的豫剧《穆桂英挂帅》。时年13岁的胡小凤饰穆桂英。他赞赏胡小凤说:“13岁的娃娃演53岁的穆桂英,演得好!”又说,“可以到北京参加国庆演出。”当时距国庆十周年仅有7天,而首都的献礼演出已经排满。经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胡小凤和她的小伙伴们于国庆节前夕进了北京。连演两个多月,誉满京华。  毛泽东在革命生涯中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所以在看戏时,他非常推崇斗争精神。1960年5月1日,毛泽东在河北省省会天津干部俱乐部观看了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时年13岁的裴艳玲演出的昆曲《闹天宫》(扮演孙悟空),高兴地说:“这是一出好戏。”并对裴艳玲绝妙的武功和一口气拧90多个旋子赞不绝口。演出后,毛泽东在接见裴艳玲时,问:“你多大啦?”
 
  裴答:“十三。”
 
  “家住什么地方?
 
  “肃宁县傅家佐。”
 
  “你父亲是搞什么的?”
 
  “京剧武生。”
 
  “哈哈……门里出身嘛!你跟谁学的戏?”
 
  “我的师父叫李崇帅。”
 
  “你能唱吗?”
 
  “能。”
 
  于是,接下来裴艳玲为毛泽东清唱了一段京剧《借东风》,毛泽东称赞不已。
 
  1962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又看了裴艳玲主演的河北梆子《宝莲灯》(饰沉香)。戏演完后他问裴还会何戏,裴说“京剧《八大锤》”。毛泽东会意地重复了一句:“噢,是《陆文龙》。”旋又问还会什么,裴答“《夜奔》”。毛泽东钟爱表现农民起义的“水浒戏”,他对《夜奔》一剧非常熟悉,尤其喜欢北方昆剧院侯永奎主演的《夜奔》,看过七八次之多。他问裴“学的哪个路子”,裴说“学的京昆”。毛泽东很内行地说:“应该学学北昆的。”并说,“明天看你的《八大锤》,明年再看你的《夜奔》。”
毛泽东看戏河北

慈禧看戏众人遭殃

慈禧太后酷爱看戏。在看戏时,慈禧往往要"请"一些官员陪看,叫做"赏戏"。这些官员为了讨好慈禧,常常是跪着听戏,其苦可知。每逢慈禧"赏戏",就成了太监勒索官员的良机——太监们给大臣送垫送茶,官员们则回报以白花花的银子。光绪六年慈禧45岁寿辰时,在故宫畅音阁看戏,下令让进京贺寿的官员陪看。宁夏固原提督雷正绾毒瘾特别大,怕在看戏时烟瘾发作,抽不到大烟。在得知太监有提供大烟泡儿的"特别服务"后,他才转忧为喜。结果他看了三天戏,花掉白银万余两。
其实,最怕慈禧看戏的是那些艺人。光绪年间,有一次,艺人王荣山给慈禧演《取帅印》。这出戏说的是瓦岗寨徐茂功偷印的故事。按照剧情要求,徐茂功先手持帅印唱上一段,下场时连帅印带印匣一块儿取走。王荣山唱着唱着,忽听"老佛爷"大吼一声:"王荣山,你把印匣放在哪儿了?"王荣山一怔,心想:"我还没唱完下场哪,怎么拿印匣呢?"可是已经晚了,老佛爷下令:"杖责王荣山二十。"原来,这是慈禧故意找碴儿。前不久,王荣山得罪了一个向他敲诈勒索的太监。这名太监就向慈禧打小报告:王荣山开了一个羊肉铺,每天宰羊卖羊肉。这触犯了慈禧的大忌。慈禧生肖属羊,一生最忌讳"羊"这个字,连御膳房做菜用的羊肉也得改称"福肉"。王荣山挨打,还不知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呢。
慈禧看戏

相关参考

魏徵轶事典故有哪些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魏徵的故事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

慈禧看戏众人遭殃

慈禧太后酷爱看戏。在看戏时,慈禧往往要"请"一些官员陪看,叫做"赏戏"。这些官员为了讨好慈禧,常常是跪着听戏,其苦可知。每逢慈禧"赏戏",就成了太监勒索官员的良机——太监们给大臣送垫送茶,官员们则回报

急需~~鲁迅《看戏》的原文

是这篇文章吗?社戏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

揭晚清时期慈禧太后为何会如此痴迷于看戏

慈禧太后秘史:慈禧,晚清近五十年里中国的实际统治者,一生干政弄权,维持着满清的腐朽统治,头上顶着国母老佛爷的神圣光环,骨子里其实也无非是一个普通人,有着和她的绝大多数臣民相同的娱乐爱好——看戏。说句实

蒋介石意外遭遇比毛泽东建国更致命打击

本文摘自《红墙知情录:共和国外交轶事及两岸风云》,尹家民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10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这一天天气并不是很晴朗,日光不强,云影朦胧。然而,这却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光明辉煌的

历史上有哪些名人知错就改那些事件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着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的一农户家庭。小时候,沈从文特别看木偶戏,常常因为看戏入迷而耽误了读书。有一天上午,沈从文从课堂里溜出来,一个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戏,那天木偶戏演的是“孙悟空

刘华清的秘闻轶事

刘华清的秘闻轶事之一:三回求人开“后门”“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这是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臧克家留下的名言。一位身经百战、叱咤风云的老将军-刘华清应证了这句名言,

溥仪投稿轶事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三岁登基,年号宣统。居三年,民国肇始,他被迫“逊位”,时年只有六岁。根据中华民国清室优待条例,他仍留居在紫禁城内。  少年溥仪在宫内接受教育,六七岁就开始学诗。七岁时他给老师陈宝琛写

爱新觉罗载泽的轶事 对载泽的评价如何

载泽的轶事载泽,全名爱新觉罗・载泽,是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派出考察的五名大臣中的一位。他是康熙帝第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的后代。在他考察期间他重点在日本学习了日本的君主立宪制,而载泽的轶事也就发生在日本

呆在毛泽东身边最久的秘书

  陈伯达是呆在毛泽东身边最久的秘书,他当秘书时间长达31年。  陈伯达对毛有过救命之恩。应是1948年5月的一天,毛泽东在河北阜平县城南庄,国军得到情报,派轰炸机来轰炸。  敌机越来越近,毛泽东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