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造船的历史回顾

Posted 时期

篇首语:心宽一寸,路宽一丈,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有人生风平浪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造船的历史回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中国古代造船的历史回顾

2、世界历史 罗马造船与航海的历史

中国古代造船的历史回顾

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仅大陆海岸线就有18000多公里。又有6000多个岛屿环列于大陆周围,岛屿岸线长14000多公里,它们绵延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辽阔水域并与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紧紧相连,这就为我们的祖先进行海上活动,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要进行航海活动就要有船只。我国的造船史绵亘数千年,早在远古就开始了。
早在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4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广泛使用了独木舟和筏,并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走向海洋,为我国的航海业奠定了基础。据考证,筏,舟船发明以前出现的第一种水上运载工具,就是新石器时期我国东南部的百越人发明的。
秦汉时期的造船高峰
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南方的战争中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据古书记载,秦始皇曾派大将率领用楼船组成的舰队攻打楚国。统一中国后,他又几次大规模巡行,乘船在内河游弋或到海上航行。
到了汉朝,以楼船为主力的水师已经十分强大。据说打一次战役,汉朝中央政府就能出动楼船2000多艘,水军20万人。舰队中配备有各种作战舰只,有在舰队最前列的冲锋船“先登”,有用来冲击敌船的狭长战船“蒙冲”,有快如奔马的快船“赤马”,还有上下都用双层板的重武装船“槛”。当然,楼船是最重要的船舰,是水师的主力。楼船是汉朝有名的船型,它的建造和发展也是造船技术高超的标志。
秦汉造船业的发展,为后世造船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国时期孙吴所据之江东,历史上就是造船业发达的吴越之地。吴国造的战船,最大的上下五层,可载3000名战士。以造船业见长的吴国在灭亡时,被晋朝俘获的官船就有5000多艘,可见造船业之盛。到南朝时,江南已发展到能建造1000吨的大船。为了提高航行速度,南齐大科学家祖冲之(公元429年-500年)“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南齐书》卷五二)。它是装有桨轮的船舶,称为“车船”。这种船利用人力以脚踏车轮的方式推动船的前进。虽然没有风帆利用自然力那样经济,但是这也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为后来船舶动力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造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宋时期的造船高峰
唐宋时期为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时期。我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自此进入了成熟时期。秦汉时期出现的造船技术,如船尾舵、高效率推进工具橹以及风帆的有效利用等等,到了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和进一步的完善,而且创造了许多更加先进的造船技术。隋朝是这一时期的开端,虽然时间不长,但造船业很发达,甚至建造了特大型龙舟。隋朝的大龙舟采用的是榫接结合铁钉钉联的方法。用铁钉比用木钉、竹钉联结要坚固牢靠得多。隋朝已广泛采用了这种先进方法。
到了唐宋时期,无论从船舶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体现出我国造船事业的高度发展。具体来说,这一时期造船业的特点和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船体不断增大,结构也更加合理。船只越大,制造工艺也就越加复杂。唐朝内河船中,长20余丈,载人六七百者已屡见不鲜。有的船上居然能开圃种花种菜,仅水手就达数百人之多,舟船之大可以想见。宋朝为出使朝鲜建造了“神舟”,它的载重量竟达1500吨以上。有的大海船载重数万石,舵长达三-五丈。唐宋时期建造的船体两侧下削,由龙骨贯串首尾,船面和船底的比例约为10∶1,船底呈v字形,也便于行驶。
二是造船数量不断增多。唐宋时期造船工场明显增加。唐朝的造船基地主要在宣(宣城)、润(镇江)、常(常州)、苏(苏州)、湖(湖州)、扬(扬州)、杭(杭州)、越(绍兴)、台(临海)、婺(金华)、江(九江)、洪(南昌)以及东方沿海的登州(烟台)、南方沿海的福州、泉州、广州等地。这些造船基地设有造船工场,能造各种大小河船、海船、战舰。唐太宗曾以高丽不听勿攻新罗谕告,决意兴兵击高丽。命洪、饶(江西波阳)、江三州造船400艘以运军粮。又命张亮率兵四万,乘战舰500艘,自莱州(山东掖县)泛海取平壤。可见唐朝有极强的造船能力。到了宋朝,东南各省都建立了大批官方和民间的造船工场。每年建造的船只越来越多,仅明州(浙江宁波)、温州两地就年造各类船只600艘。吉州(江西吉安)船场还曾创下年产1300多艘的记录。
三是造船工艺越来越先进。唐朝舟船已采用了先进的钉接榫合的联接工艺,使船的强度大大提高。宋朝造船修船已经开始使用船坞,这比欧洲早了500年。宋代工匠还能根据船的性能和用途的不同要求,先制造出船的模型,并进而能依据画出来的船图,再进行施工。欧洲在16世纪才出现简单的船图,落后于中国三四百年。宋朝还继承并发展了南朝的车船制造工艺。车船是一种战船,船体两侧装有木叶轮,一轮叫做一车,人力踏动,船行如飞。南宋杨幺起义军使用的车船,高二三层,可载千余人,最大的有32车。在与官军作战时,杨幺起义军的车船大显了威风。古代船舶多是帆船,遇到顶风和逆水时行驶就很艰难,车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困难。它是原始形态的轮船。
中国古代

世界历史 罗马造船与航海的历史

不像今天,在造船是基于科学和船只被使用计算机和复杂的工具建造,船舶在古代罗马是一门艺术,依靠经验法则,遗传技术和个人的经验,而不是工程科学的。罗马人不是传统上的水手,而是主要从他们征服的迦太基人(以及他们的腓尼基人的前辈)、希腊人和埃及人那里学习建造船只的陆上人。

有一些幸存的书面文件提供了古罗马船只关于桅杆、帆和索具的描述和表示。出土的船只还提供了一些古代造船技术的线索。对这些古代文献和出土船只的研究告诉我们,古罗马的造船者首先建造了外壳,然后进行了框架和船的其余部分。用于建造外壳的木板最初是缝合在一起的。从公元前 6 世纪开始,他们使用锁榫卯的方法连接在一起。然后在当前时代的最初几个世纪,地中海造船厂转向另一种造船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包括先建造框架,然后再建造船体和船舶的其他部件。这种方法更加系统化,大大缩短了船舶建造时间。

罗马的海军成为地中海最大、最强大的海军,罗马人统治着他们所谓的 MARE NOSTRUM(“我们的海”)。

军舰

军舰被建造为重量轻、速度快且机动性强。当破坏他们不会下沉,经常会打下了海军后,在表面上削弱战斗。它们必须能够在海岸附近航行,这就是为什么它们没有压载物,并且水下船体的长宽比约为 6:1 或 7:1。他们有一个通常由青铜制成的公羊,用来刺穿船体或折断敌船的桨。军舰同时使用风力和人力(桨手),因此速度非常快。

在持续 23 年(公元前 264-241 年)的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前,罗马人几乎没有战舰。实际上,在公元前 311 年,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规划罗马海军的发展。当时,罗马只有20艘战舰,都是三列舰,而拥有世界上最大海军的迦太基拥有数百艘大型五列舰。人们相信,罗马人复制了一部迦太基的 quinquereme,它在试图阻止前往西西里岛的罗马船只通行时搁浅了。罗马人随后设法建造了 100 辆 quinqueremes,然而,它们比他们的迦太基同行更重且机动性更差。最终,罗马的海军成为地中海最大、最强大的海军,罗马人统治了他们所谓的海军Mare Nostrum(“我们的海”)。

有很多种战舰。在三列桨座战船(“源自拉丁文的triremis ”,意思是“用桨的三家银行”)是从7至公元前4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军舰。它有三排,上、中、下三排都有赛艇运动员,每排大约有 50 名赛艇运动员。下排的赛艇运动员的姿势最不舒服,因为他们在其他赛艇运动员的下方,并且暴露在通过桨孔进入的水中。值得注意的是,与流行的看法相反,赛艇运动员不是奴隶,而是大部分是参军的罗马公民。

triremes 被更大的quadriremes 和quinqueremes 所取代。Quarireme 有四排桨手,而 quinquereme 有五排。根据波利比乌斯的说法,罗马 quinquereme 共有 300 名桨手,每边 90 支桨。它长约 45 m,宽约 5 m,排水量约 100 吨。它优于trireme,速度更快,在恶劣天气下表现更好。

商船

商船的建造是为了以合理的成本远距离运输大量货物,因此速度和机动性不是优先考虑的因素。它们的水下船体的长宽比约为 3:1,双板和压舱物以增加稳定性。与军舰不同的是,它们的 V 形船体位于水下深处,这意味着它们不能离海岸太近。他们通常有两个巨大的侧舵(或转向桨)位于船尾,由连接到电缆系统的小舵杆控制。他们有 1 到 3 根带有大方帆的桅杆和一个在船头称为supparum的小三角帆。

罗马商船的载货量通常在 100 到 150 吨之间(150 吨是一艘载有 3,000 个双耳瓶的船的容量)。最小的船只的容量为 70 吨,而最大的船只的容量为 600 吨,长度为 150 英尺(约 46 m)。货物包括农产品(如谷物埃及的尼罗河流域,酒,油等),原料(铁栏杆,铜,铅锭,大理石和花岗岩)等商品。就像军舰一样,商船也使用桨手。罗马帝国崩溃后,直到公元 16 世纪才建造了具有罗马船舶载货能力的船舶。

在古罗马航行

就像造船一样,古罗马的航海并不依赖于罗盘或 GPS 等精密仪器,而是依赖于实践经验、当地知识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在能见度良好的情况下,地中海的海员经常能看到大陆或岛屿,这极大地方便了航行。他们航行时注意自己相对于一系列可识别地标的位置并使用航行方向。书面航向(periploi在希腊海岸航行)在公元前4世纪实际上是介绍。它们最初是用希腊语写成的,它们存在于地中海旅行中。到公元 50 年,不仅有地中海的书面指示,还有来自大西洋欧洲的航线在城市的马西利亚和沿西北海岸的路线非洲,绕过非洲的喇叭或过去波斯湾到印度和超越。

当天气状况不佳或陆地不再可见时,罗马水手们会估计来自北极星的方向,或者从中午的太阳来估计方向,但精度较低。他们还估计了相对于风和涌浪的方向。很多罗马人的航海技术都是从腓尼基人那里继承下来的. 普林尼声称腓尼基人是第一个将从迦勒底人那里获得的天文知识应用于海上航行的人。例如,腓尼基海员意识到小熊星座比大熊星座以更紧密的圆圈环绕天体北极。结果,他们使用了小熊座来为他们提供更精确的北方方向。

商船和军舰都使用风(帆)和人力(划船)。协调数百名赛艇运动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解决赛艇运动员的协调问题,会演奏一种乐器,通常是管乐器。罗马海员还必须对自然现象、相对于帆的风向有很好的了解,他们必须知道如何在各种天气条件下操作帆。

地中海有大量的航线或多或少有规律的时间表。商船会将各省的补给品运往意大利半岛的港口。在帝国时期,罗马是一个拥有约 100 万居民的大城市(按照古代标准)。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将通过位于那不勒斯湾以西的波佐利港和位于台伯河河口的巨大的奥斯蒂亚港来到这座城市。例如,每年有 1,200 艘大型商船(约 350 吨)到达奥斯蒂亚港,或者说每个通航日大约有 5 艘。大型商船会接近目的港,就像今天一样,会被许多拖船拦截,拖船将它们拖到码头。

沿许多航行路线旅行的时间可能会有很大差异。船舶通常以 4 节或 5 节的平均速度在地中海水域航行。最快的航程将达到 6 节的平均速度。根据风速,从奥斯蒂亚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大约需要 6 到 8 天的时间。由于不利的风,从南到北或从东到西旅行通常需要更多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地中海的商业航行在四个冬季期间暂停。这被称为Mare Clausum。

结论

直到公元 16 世纪,古罗马人建造的大型商船和军舰的规模和技术都是无与伦比的。罗马海员穿越地中海、红海和印度洋,沿着法国、英国和非洲的海岸进入大西洋。他们拥有先进的航海知识,在书面航海方向的帮助下,通过观察地标和观察天体的位置来进行导航,并注意到罗盘等航海仪器虽然从二世纪开始在中国使用公元前,直到公元 14 世纪才出现在欧洲。在帝国时期,地中海或罗马人称之为Mare Nostrum有大量繁忙的航道将来自遥远省份的物资运送到意大利半岛的港口。罗马海军的军舰速度非常快且机动灵活,可以保护航道免受海盗袭击。总的来说,古罗马的航运类似于今天的航运,大型船只定期横渡海洋,从帝国的四个角落运送物资。

参考书目

Casson, L.古代水手。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1 年。

Gaius Plinius Secundus(老普林尼)。自然历史。企鹅经典,1991。

Oleson, JP牛津经典世界工程与技术手册。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 年。

2017 年 3 月 6 日访问的罗马船只。

相关参考

考证我国古代的造船技艺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广泛使用了独木舟和筏,并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走向海洋。据考证,筏――舟船发明以前出现的第一种水上运载工具,就是新石器时期我国东南部的百越人发明的。先秦时期,生养栖息于南海之滨

秦始皇有海洋意识

1975年,在广州市区中山四路附近,考古专家挖出一座秦代造船遗址,大约建造于秦始皇统一岭南时期。中国广州网介绍:这处造船工场的巨大规模,2000多年前我国造船技术和造船生产能力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当时

中国古代没有海洋意识?看一看秦始皇对大海的热情,颠覆传统认知!

中国古代没有海洋意识?看一看秦始皇对大海的热情,颠覆传统认知!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1975年,在广州市区中山四路附近,考古专家挖出一座秦代造船遗址,大约建造于秦始皇统一岭南时期。中国广

西班牙帝国变的是由盛转衰,不变的却是强盛的海军造船业

战争新视界,专注近代战争历史,鉴古知今,以史明理西班牙帝国变的是由盛转衰,不变的却是强盛的海军造船业西班牙帝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大国,从十五世纪到十七世纪,强盛的西班牙帝国领地横跨欧、亚、非、美、

造船狂魔

不得承认,二战中美国的造船能力属于怪兽级的:百余艘护航航母、十余艘舰队航母。但美国真正的产能,是体现在另一个东西上:自由轮(Libertyship)。这是一种满排15000吨,载货量10000吨的商船

造船灭倭寇

明隆庆年间倭寇祸乱南方沿海地区。由于大明水师主力在北方南方沿海都是些老弱残兵因此不敌倭寇连连败退。幸亏戚继光率戚家军赶来暂时稳定住了局面。但倭寇以海上的几个岛屿为基地依然不断骚扰沿海各城。戚家军东扑西

明朝到底有多强

明朝时期的中国是当时科技最先进的国家,无论是在造船、医学、化学、农业、数学、以及天文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在造船业上中国当时能够造出最长147米、宽60米的巨轮,可容纳1000名船员,比哥伦布发现新

日本工业历史

1.关于日本近代工业发展史的文章日本近代造船工业简史日本近代造船工业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迅速发展。1915年商船产量为4.9万总吨,而在1919年时增至61万总吨,仅次于英国和

1970年代以后的世界造船已经淘汰了铆接工艺

在前天的推文中,瀚海狼山谈到,说某艘1980年代晚期生产的苏式载机大舰还在用什么钛合金铆钉,完全是外行的无稽之谈。那么人类在出现蒸汽船舶的200年里,到底是否用过铆接工艺造过比较大的轮船吗?实际上还真

清政府被騙100萬兩去造船,船沒回來,卻在美國南北戰爭屢立戰功

鴉片戰爭之後,在海防上吃了大虧的清政府開始重視海軍建設。然而,長期的閉關鎖國使清政府官員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許多「”洋騙子”借機欺騙清朝官員,侵吞了中國的巨額財富。其中美國人亨利,華爾以造艦為由,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