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行省制度及11个行省

Posted 行省

篇首语: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及11个行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元朝的行省制度及11个行省

2、探討元朝的行省制度為何廣為流傳至今

元朝的行省制度及11个行省

金朝尚书省臣到地方直接统领军政,称“行尚书省事”。蒙古灭金过程中,曾派达鲁花赤驻燕京,负责中原的刑名和财赋等事。汉人官员沿袭金制,称燕京行尚书省事。元朝建国以后,在中央立中书省,为了处理中央和地方事务,忽必烈相继在首都开平,燕京以及京兆,平阳等地建立“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的机构。这一时期的“行省”大都属於中书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在地方主持政治、经济、军事事务,因事而设,事已则罢,没有相对稳定的治所和辖区。如“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从公元1260年到1273年,先后在京兆、利州、兴元三地往返迁易治所,其管理地区有时包括四川、甘肃,有时则各自分出别立“行省”。
公元1273年,元军大举南下,不久灭宋。南宋旧疆尽归元朝版图,据《元史·地理志》说,当时元朝统辖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如此辽阔的地域,仅靠首都的中央机构及地方临时性行政机构来治理,便显得相当困难了。所以,“行省”开始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域固定的官府名称。忽必烈灭宋前后,陆续设立河南、江浙、江西、湖广、陕西、四川、辽阳、甘肃、云南、征东等十个“行省”。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又以原中央直辖的蒙古本部置“和林行省”。元仁宗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和林行省”改名为“岭北行省”。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治汴梁,统河南等12路7府1州。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治杭州,统杭州等30路1府2州。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治龙兴府、统龙兴等18路9州。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治鄂州,统鄂州等30路3府15安抚司3军13州。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治京兆,统京兆等4路5府27州。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治成都,统成都等9路3府。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治辽阳路,统辽阳等7路1府。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治甘州,统甘州等7路2州。
云南等处行中书省,治中庆路,统中庆等37路5府。
征东等处行中书省,治王京,统耽罗等2府1司、庆尚等5道。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治和宁路,统北边等处。
以上十一个“行省”管辖着元王朝60%以上的国土。此外,邻近首都部分,包括大都等29路8州(即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以西之地)称为“腹里”,直属中书省管辖;吐蕃、畏兀儿地区,则分别归宣政院、大都护府统理。
“行省”的官员设置,名称、品衔大都同中书省。据《元史·百官志七》说:“每省置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右丞一员,左丞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甘肃、岭北二省各减一员;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都事二员,从七品;掾史、蒙古必^赤、回回令史、通事、知印、宣使,各省设员有差。”其后怕地方权重,各“行省”多不设丞相。
在十一个“行省”中唯有“征东等处行中书省”的建制较为奇特,它的权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依附于元王朝之“属藩”高丽国;一是直接在元中央统治下的2府1司5道。其行省的丞相,元英宗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以后,例由高丽王兼领,并可自行选择官属。其下属行政机构与其他行省一致。
“行省”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经济,诸如刑律诉讼,官吏迁转,赋税征收,甚至还包括带有军事性质的屯田、驿n等。不少行省因辖境过大,元王朝只好又在离“行省”首府偏远地区以及边境地区设置“宣慰司”、“宣抚司”等官府。宣慰司、宣抚司是介于“行省”与“路、府、州”之间,起上传下达作用。《元史·百官志七》说:“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有时,它还可以代表“行省”,单独处理军政事务。
元代“行省”界限的划分,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地理因素。例如归州,地处四川、河南二“行省”之间,却隶于K不与之连界的湖广“行省”;同是处于汉水上游汉中盆地的兴元路和沔州,却分属四川、陕西二“行省”。这样,就使后代在行政区划分方面不得不作很大的调整。所以,尽管明、清两代乃至于现代的“省”最早起源於元代的行省,但各省的界限却很少是元代的旧貌。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以后,农民起义的烽火遍及大江南北。元顺帝为挽救其摇摇欲坠的统治,派出大量官员到地方主持军政。为了便于镇压农民起义军,元王朝陆续把原有的“行省”进行分置,如分河南行省,别置“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分湖广行省,别置“广西等处行中书省”等等。但是,这些“行省”、“分省”的设立对于延续元王朝的政权已无济于事,在农民军的沉重打击下,“雄都巨镇,诸侯王之所封,藩臣臬司之所治;高城浚隍,长戟强弩之所守,环辄碎之,鲜有固其国者”
与此同时,在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里,“行省”也是地方最高的权力机构。如“汉”政权建立过江南、汴梁、陇蜀、江西四个行省;“宋”政权建立过江南、益都、淮安、辽阳、曹州五个行省。
制度元朝

探討元朝的行省制度為何廣為流傳至今

前言:南宋滅亡後,在中華大地上建立了迄今為止我國最大疆域的朝代—元朝。元朝疆域到底有多么大呢?北至北冰洋西至我國阿爾泰山脈附近,南至越南的南界,冬至勘察加半島。對於這么遼闊的國家,當時的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又是怎樣來管理的呢?讓我們來探討一下當時面對遼闊的領土忽必烈的所建立的行省制度吧。

分區明細,功能齊全

忽必烈根據國家的遼闊性如何有效管理這個龐然大物便成為了最令他頭痛的地方,他多次召開大會,和大臣們共同談論這件事情。最終跟大臣們制定了在地方上面實行行省制度來管理國家,那么什么是行省制度呢?簡單說就是將國家分為若干塊,每個省都有其獨立性和管理權,但是最終最高管理權屬於核心的省份。

好比方元朝的最初行省制是在中原設立中書省,其他地方設立行中書省,行中書省受到中書省的管轄但是有一定的自主權。這樣做很明顯的提高了管理國家的效率,形成了大事報給上司,小事各省自己解決的目的。但是這樣做會給地方很大的自主性,一旦地方勢力高漲時便會引起國家的動盪,為避免這一事例的發生,忽必烈將行省的長官為自己任命,不能由中原人所擔任,他認為中原人造法主要是由中原人勢力大導致的,於是下令中原人不能擔任官職,將兵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使得中原人無實權。

可是忽必烈的行省制度導致了同族人的勢力過大最終不是中原人的造法,蒙古人先行叛亂,最終雖然被鎮壓,但是忽必烈所盛行的種姓制度使得中原人地位卑微。民族斗爭日益加強,最後被朱元璋的部隊所消滅。行省制度在元朝可謂沒有實現其最大功效,最終寥寥行事。

明朝的繼承與發展

明代後朱元璋將元朝的行省制度改革,設立了大量的省份。明代在改革行省制度時,其中元嶺北行省相當多的一部分不在自己的境地內、遼陽行省列為奴兒干都司,將京師和山西列入中書省成為管理國家的首腦樞紐,元河南行省與江浙行省相鄰,雲南行省位於國家的最南方與脫離明朝獨立的越南相鄰,廣東行省位於南海的北端,是南方的主要出海口。

山東行省位於京師的南方,地理位置重要性強大,是京師的南大門。除此外還有吐蕃行省,陝西行省等等。隨着大量行省的建立,朱元璋還建立了監察行省的官職,防止行省權力過大發生叛亂。設立明布政使來管理地方的全權事務,地位尤其壯大,在地方各級設立總督,監察使,巡撫,布政使來進行有效管理。經過朱元璋的改革行省制度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基本不會發生大規模的叛亂事件,明朝得以迎來了穩定的社會秩序。但是明朝中葉後,隨着政治上的改革,明布政使的地位逐漸下降,地方權利不斷上升,造成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事件發生。

清朝的完善

清朝設立清朝省作為國家的政治權利中心,同時加強了總督,巡撫,布政使的權利,以防止地方勢力的高漲。還將三者的權利進行分散處理,總督擁有管理二至三各省的部分兵權權利。巡撫則是管理省區的通考情況使一省全面工作的實際領導者,負責設立水利設施等為民的政事。三者成為了領導省份工作的一線領導者,是名正言順的行政長官。

同時清朝還嚴厲的加強對三者的監察工作,做到大事上報國家和皇帝,小事自己解決的底部。但是三者的地位還是省份的一線領導者,擁有極大的話語權。清朝中葉後在中央設立了軍機處有效的管理地方,一旦發現有叛亂意圖的總督和巡撫,都要經過立法來判刑。三者並沒有多大的權利來進行叛亂,一方面總督和巡撫的檢察官的力度很大,並且有時檢察官的人數不知有一人。再者總督巡撫的管理范圍很大無暇進行叛亂,省份的自主性也造成了總督和巡撫的叛亂不能立刻形成。

這種樣式的行省制度最終保證了國家的安穩,社會的穩定,為清朝的發展和封建制度的巔峰奠定了基礎,經過清朝行省制度的各省的權利不斷減少,對國家的依賴性提高,不得不服從皇帝和中書省的旨意,使得中央集權不斷加強,保障了清朝的地方安穩最後行省制度最終延續到了現在依然使社會的主流制度。

總結:自元朝將中華大地的疆域極大的擴充後,為了不斷找到進行對國家有效管理的制度,各朝代的統治者只能沿襲元朝的行省制度,其目的就是為了僅有國家的有效管理。但是明清兩代有效的對元朝滅亡的教訓進行反思,得出了地方權利不能過大的結論,從這條結論中不斷的對行省制度進行發展與完善,設立了總督,巡撫,布政使等官職來分割行省的權利,同時在明代設立的明布政使成為了管理地方的中央機構,在清朝設立的軍機處成為了管理行政大臣的地方機構。

兩朝代的做法將地方制度進行了大量的削弱,但是明朝的削弱程度相對清朝較小,清朝將行省大臣權利進行分割,同時設立監察行制大臣的機構,在後來的軍機處中又嚴厲的對地方進行管理,對行制長官進行嚴格的監察,導致行政長官的勢力逐漸減弱,成為了建設省份的領導者而不是獨立者。從清朝沿襲下來的行省制度借助其優秀的進行有效管理,同時基於清朝作為中國歷史的轉折朝代,行省制度一再存在了三百多年,今天的省份是對當時行省制度所沿襲的名稱進行繼承,並不是對制度的繼承,我們今天的省份使國家進行有效管理所進行的分級管理,其性質已經和當時的行省制度相差很大,但是行省制度所創立的省份至今仍然存在,應該是今天的人們對古人的智慧的尊重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