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写《史记》什么观念误导中国人2000年

Posted 观念

篇首语: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司马迁写《史记》什么观念误导中国人2000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司马迁写《史记》什么观念误导中国人2000年

2、中国历史 《司马迁写《史记》》的历史故事

司马迁写《史记》什么观念误导中国人2000年

本文摘自《颠覆历史反思当下时代:文明大趋势》 作者:苏三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汉朝版图比秦朝大,因其打通了河西走廊—事实上是控制了河西走廊。之前,河西走廊一直畅通,但人们并不清晰地知道它的存在,丝绸之路的发现其实是一位近代法国传教士的学术成就。即便是见多识广的司马迁,在以严谨著称的《史记》中也误认为是张骞“凿通”了中西,这个观念误导了中国人2000多年。事实上,西域的丝绸之路一直发挥着中西之间的沟通作用,只是这种交流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并非永远畅通无阻。
中国南方通过水路交通与西方的交流在商代便已存在,但这样的交流较陆路少。比如,四川出现的部分面貌为欧罗巴人(又称白种人或高加索人,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及北美洲北部等地)的三星堆遗址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中原的一些考古发现也证明了中国与东南亚沿海地区的联系。
罗马人的船在汉代才到达中国南海,但这样的船队所需的经济、技术与政治支持可能难以长期维持。所以,无论是陆路还是水路,古代直接的远距离沟通极少,而且颇具偶然性,大多数的东西方交流以及此类的长途交流,都是通过短途分段交流连接而实现的。这样的交接犹如一种原始咬耳朵式的信息传播,最后就会造成信息失真,以讹传讹,神乎其神—《山海经》里面千奇百怪的物种,可能就是类似的传播方式导致的结果。
远东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地区,凭借农业时代的交通工具,一般人都走不出去,只有极少数人在信仰或其他特殊的条件支持下,才能够如唐三藏那样周游列国。
观念中国人司马迁史记

中国历史 《司马迁写《史记》》的历史故事

司马迁写《史记》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专门负责观察和记录天文星象。司马谈对历史很感兴趣,他的这个爱好深深影响了他的儿子司马迁。司马迁小时候在龙门山务农为生,10岁就开始学习古文。他20岁的时候出门周游全国,到过很多地方。后来他被任命为郎中,奉旨出使巴蜀以南,在那些地方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就在这一年,汉武帝举行封禅大典,本来应该协助皇帝执行封禅大典仪式的司马谈却因为滞留在洛阳而没能参加。因为失去了这个百年不遇的盛会,司马谈很悲愤,很快就去世了。在临死时他嘱咐司马迁:“我们的祖先是周代的太史,后来衰落了。现在封禅大典我却没能赶上,是命不好啊!我死以后,你肯定会继承我的位子。自从孔子死后,历史就没人记录了,史书也因为战乱遗失了。我身为太史却没能把历史记录下来,你一定要完成我这个心愿啊!”司马迁流着眼泪答应了父亲。

司马迁就任太史令后,可以任意取阅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图书,他惊喜地发现原来那里面有那么多好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积累了不少材料。在公元前104年左右,他开始动笔撰写史记。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出击匈奴,结果被打了个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当时有个叫李陵的都尉带领5000步兵深入敌后,遭到匈奴骑兵的包围。李陵和手下的士兵拼死突围,前前后后杀了五六千匈奴骑兵,但由于寡不敌众,最后只有400多人逃回来,多数都战死了。李陵被俘虏后被迫投降。

当时这件事轰动一时,汉武帝下令把李陵全家都抓起来,然后召集大臣开会,讨论如何给李陵定罪。许多大臣都认为李陵不该投降,要严惩他的家人。而司马迁的意见则不同。他和李陵是好朋友,很了解李陵,他认为李陵带了那么少的兵深入敌后,本身就是指挥官调度的失误,不能怪在李陵头上。况且以步兵对付占人数优势的骑兵居然还能杀死那么多人,已经很不容易了。再说李陵这个人一直很爱国,这次他投降一定有特别的理由,会找机会立功回来的。

汉武帝大怒,他认为司马迁是把罪名推到李广利头上,而李广利又是他最宠爱的妃子的哥哥,所以司马迁是在讽刺他,于是斥责司马迁:“你为那种叛国的人辩护,可见你也是他一伙的,应该抓起来!”

司马迁为朋友辩护,结果自己被抓进了大牢,汉武帝正在气头上,说什么也不肯饶了司马迁,给司马迁判了腐刑。腐刑就是阉割,对于男人来说这是最大的耻辱,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受这种刑罚。司马迁受刑后也想到了死,但他想到《史记》还没写完,还不能死,于是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史记》书影

当时经过多年战乱,周朝的学说衰落了,而秦朝根本不用古文,把《诗》、《书》都烧掉了,所以当时留下来的古代文献资料很少。汉朝兴起后,萧何把律法整理了出来,韩信把兵法整理了出来,张苍制定出了章程,叔孙通恢复了礼仪,于是逐渐恢复了文化,那些当年散失了的书籍又慢慢地流传了出来。曹参推荐盖公讲解黄老学说,贾谊和晁错阐述了申不害和韩非等人的法家理论,公孙弘靠研究儒家思想而得到富贵,100多年过去了,从前的历史资料慢慢集中了起来。

司马迁父子俩前仆后继地整理资料,编写史书。他把那些已经被遗忘了的往事搜集起来,将古代君王的事迹从民间挖掘出来,写出了十二本纪。由于很多事发生时间不是一起的,为了弄清楚年代,他写了十表。礼乐制度一直都在改变,律法和历法也都一直变化着,兵书、山川、鬼神以及天和人之间的关系也都随着朝代的不同而变化,司马迁为了表明这种变化,于是写了八书。历史上有很多诸侯辅佐帝王,为了纪念他们,司马迁写了三十世家。而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的人物为历史作出了贡献,也留下了自己的赫赫威名,为他们写了七十列传。整部史记共130篇,52万多字。但是由于书中对当时的人有所褒贬,所以等到他死后才流传了出来一部分。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将整部书全部公布了出来,这个时候《史记》才流传开来。

司马迁祠

相关参考

司马迁写《史记》,为什么要抬高项羽、贬低刘邦

作者:关山远近读《史记·项羽本纪》,雄性荷尔蒙爆棚的一篇雄文,司马迁多么喜欢项羽啊!相比之下,写刘邦的《高祖本纪》寡淡无趣,而且这一篇还排在项羽传的后面,但,明明是刘邦打败了项羽啊。司马迁对项羽的偏爱

70 司马迁写《史记》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

司马迁受宫刑后,史记有客观的写汉武帝吗?

司马迁的史记写到汉武帝的有孝武本纪,孝武本纪的内容跟封禅书相同,三国‧魏张晏首先提出这篇不是司马迁所写,唐代司马贞更指出此篇为后人拿封禅书补之。但是,也有人根据自序中的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

汉武帝为何会默许司马迁写《史记》

从秦始皇建立起在全国范围内的专制集权体制之初,与政治专制相伴随的必然是文化专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只不过是牛刀小试而已。汉武帝在文化专制方面与秦始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在汉武帝这样一个专制帝王的

中国历史每天读

1.读中国历史从哪开始读先读正史,比如史记,二十四史,中国通史,对整个历史有了一定了解,再读古代人写的小说,散文,诗歌。注意:不要读野史,野史会误导你,野史通常是吸引人眼球的噱头。根据我的经验,读古人

司马迁为何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写入史记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为什么要将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之间的爱情故事写进去,后人一直争论不休,今天我们也来浅谈一番。  《史记》记载的是国家大事,什么政治啊,历史啊,卓文君、司马相如跟政治根本拉不上关

司马迁为中书令及史记的问题

想请问这个官职,主要掌管的事物,以及某种如何?与司马迁后来写的“史记”有直接的关系吗?又,司马迁在被武帝宫刑之后出任中书令。还是,司马迁的史记是私人杜撰的,还是官方杜撰的呢?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掌传宣

从《史记·孝武本纪》入手,用 ”互见法”去了解汉武帝

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描写帝王的本纪里面的最后一篇是《孝武本纪》,但这一篇的原文已经不可考了,因为据说司马迁原来写的内容让汉武帝不能接受,因此被整篇删除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孝武本纪》的内容,实际

上下5000年历史是怎么算出来的

实际上,将“龙山时代”(前3000—前2000年)视作“五帝时代”与炎黄、颛顼、帝喾、尧、舜活动的时代开始的。将传说中的“黄帝”的年代定在距今约5000年有什么依据呢?司马迁的《史记》不列三皇,而将炎

关于夏的存在方式的一种推测

夏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中国学界很多年。说它不存在,司马迁不同意。司马迁还辛辛苦苦给它排了世系,虽然我们读《史记·夏本纪》的时候会觉得奇怪,整个夏朝四百多年,司马迁就没有写多少正经事情,大约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