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圈简介
Posted 汉字
篇首语: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文化圈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汉文化圈简介
汉字文化圈具体指汉字的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的越南、朝鲜、琉球、日本。 这些地域主要是农耕民族,存在有册封体制,历史上完全使用或与本国固有文字混合使用汉字,古代官方及知识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韩国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言。另外,有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虽然位於汉字文化圈地区内,但不使用汉字。现在,韩国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汉字文化圈内各国历史上都使用过汉字、本国语言大量借用古汉语词汇,位于东亚地区,其特徵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国民中信仰佛教者众,历史上或现在以汉字作为传播语言和文化载体。这些地区主要为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
名称用语的选定
汉字文化圈,在地理上可以称为东亚文化圈,以器物戏称为稻米文化圈、筷子文化圈、陶瓷文化圈、丝绸文化圈等,在文化上称为儒家文化圈(儒教文化圈)。
地域
大中华地区(部份)
中国大陆的汉族聚居地
中国大陆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苗族、壮族、回族、满族、白族、纳西族等
香港
澳门
台湾
朝鲜半岛
朝鲜
韩国
日本
越南
琉球(冲绳)
东南亚华人聚居地
新加坡(有时也被纳入大中华地区)
马来西亚华人聚居地区(如:槟城)
印度尼西亚华人聚居地区
泰国华人聚居地区
历史
夏·商·周
自三代文明形成后,中华文化不断向四周扩散、影响。
秦·汉
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更充满信心与优越感,认为落后的地区会被中国吸引,前来朝贡。中国文化可以不断的扩大,达到「世界一家」的理想境界。
朝鲜/韩国
汉武帝时,设四郡:乐浪、临屯、真番、玄菟,将朝鲜半岛北部纳入中国版图。 以乐浪郡为交通孔道,文化东被重镇:在前后汉四百年当中,乐浪郡发挥了相当重要的功效。 东汉末,天下大乱,高句丽崛起。
越南
秦始皇设象郡,将越南北部首次纳入版图。 汉武帝设「交址郡、九真郡、日南郡」。
晋·南北朝
朝鲜/韩国
高句丽、百济、新罗形成。 半岛北部—高句丽:永嘉之乱后,高句丽占领乐浪、代方两郡,由内陆国家变成为临海国家,并与分裂的中国北方诸国维持有好关系。 西元五世纪初,全盛时期的高句丽与东晋结盟,形成与中国南、北两面外交关系。429年高句丽迁都乐浪郡,成为道地的半岛国家。 半岛南部—百济、新罗:百济位於半岛西南部,临渤海湾,曾长期与高句丽为敌,与东晋、南朝较为密切。新罗位於半岛东南,临日本海,初期透过高句丽吸取中华文化,与北中国的关系较为密切。 六世纪以后新罗兴起,朝鲜半岛上形式产生变化。高句丽联合百济,以压制新罗,新罗转而与中原国加较为密切。 372年高句丽设太学、传入佛教、颁律令(初期以高句丽为最盛)。384年百济设太学、颁律令。
日本
与南朝建立朝贡关系。根据南朝史书的记载,倭国继百济、高句丽之后,在五世纪中与南朝建立朝贡关系的第三个。 西元538年佛教由百济传入。同时期,中国的儒教、易学、历算、医学,亦先后由百济传来。
隋·唐·宋
朝鲜/韩国
朝鲜半岛初次出现统一王国,新罗在隋唐帝国一再对高句丽用兵的帮助下,先后灭百济、高句丽,朝鲜半岛首次出现统一王国—新罗。 西元668年,唐设安东都护府於平壤。西元583年,始颁布律令及允许传布佛教。政治、经济制度全仿唐制。文化上
新罗创出用汉字来标音的「吏读文」。科举考试指定书籍是儒家经典。大量派遣留学生至长安的太学,如崔致远高中唐科举进士,且 甘旌何模归国后,备受国人推崇。
日本
西元七至九世纪,中国进入隋唐时代,日本逐渐进入主动、直接吸收中华文化的时期,是历史上吸收中华文化最多、最快的时期。 从西元607年初次派「遣隋使」至中国,往后二百五十年间,遣使不断。透过使节来华的留学生、学问僧,唐代文化大量传入日本。 天皇名称、“日本”国号的确立、中央体制、地方制度、考试制度、土地田赋制度等,日本多以唐制为蓝本。 奈良、京都受唐式文化影响深远,此两京的建筑系仿自唐代的长安城。 吉备真备借用汉字偏旁发明「片假名」;空海根据汉字草书发明「平假名」。 奈良时期,中国的成实、三论、法相、俱舍、华严及律宗传入日本。至京都时期,在传入天台与真言(秘宗)后,完成了大乘佛教的东传。 艺术、娱乐方面,唐朝各项艺术娱乐传入日本,如围棋、相扑、书法、音乐、舞蹈等经过消化改造,已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越南
唐设安南都护府。 五代末越南吴朝独立。
明代以后
自明代恢复“册封体制”以后,可纳入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及地区)基本确立下来并延续至今,李氏朝鲜、琉球、大越(后来的越南)及日本都符合条件。当时的日本不仅脱离了“册封体制”,律令制也已形式化,与此相应的科举官僚制度发达的状况说明西攵ㄉ所列的四大点已非必要条件。第一个要列举的有特色的文化要素是文字系统。文言文(即汉文)的导入促进了用汉字来表记自身语言的发展,日本的假名、朝鲜的口诀、吏读、谚文并非直接从汉字派生出的文字,但其音节文字的特点明显受到汉字的影响。此外语言学者西田龙雄指出本民族文字的发明也有可能是受契丹文字的启发。越南的喃字是由汉字派生出的独立文字。由此各国逐渐确立了本民族文书系统。但是、直到近代以来这些本民族文书系统才逐渐取代文言文(即汉文)运用于官方文书。宗教上本土化的佛教、道教带着地域性的浓淡及混淆(syncretism),在民间普及。儒教由於与政治思想相匹配,在圈内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共通思维框架。吃饭用筷子,品茶的习惯,建筑使用瓦等生活文化也作为汉字文化圈的共同特徵
以中国为中心分布开来。
近现代汉字文化圈内各国汉字的存废和改革
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文化瑰宝——汉画像砖的来龙去脉
汉代,包括西汉、东汉,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要想对中国固有文化进行寻根,从汉画像砖就可以看出汉文化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正因为如此,它不仅吸引了文物界、考古界、艺术界,也吸引了包括历史、哲学、宗教、民族、天文、建筑、酿造等学科的学者和专业人士的重视。 汉画像砖的作用与形成 — 画像砖,是中国汉代的一种有浅浮雕或阴线画像的砖,多用于墓室建筑。 画像砖作为一种具有装饰意义的建筑构件,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兴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广为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 其中,汉代画像砖在出土数量、砖块形制、画幅形式、题材内容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均丰富于其他时代。 画像砖因题材内容广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艺术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 画像砖的流行较早,明清时期随着画像砖的出土而流入民间,至清代晚期,已有收藏家对其进行著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画像砖有了大量的出土,也为我国考古工作增添了新的色彩。 出土地点大多围绕着河南、四川、山东、陕西、江苏、江西、湖北、云南等省,其中以河南和四川两省出土的画像砖数量最多,而且较为完整。 河南出土的画像砖主要分布在洛阳、郑州、禹县等十余个市县,其时代分别属西汉至东汉晚期及南北朝时期。 而四川出土的画像砖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一带,其中以成都、新繁、新都、广汉、德阳等市县数量最多,其时代多为东汉时期。 汉画像砖表现内容及艺术特征 — 画像砖作为一种艺术体裁,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题材可分为: 表现经济生活和生产劳动。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如耕种、收获、渔猎、采莲、桑园、井盐生产、集市交易及酿造、舂米等。 炫耀墓主人生前社会地位。包括身份、经历、宅院及享乐生活等,如车骑出行、楼阁宫阙、庖厨、宴饮、乐舞百戏、尊贤养老、讲经授学等。在南朝时期还出现了表现当时文人生活习俗的画像砖。 历史故事。如泗水取鼎、荆轲刺秦、二楼杀三士、狗咬赵盾等 神话传说与神异动物。如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羽人乘龙、仙人六博,以及青龙、白虎、朱雀、双凤、三足乌与九尾狐等,在南朝时期还出现了供养飞天、伎乐天人等佛教艺术题材内容的画像砖。 表现动植物形象及图案。如猛虎、奔鹿、骏马、飞鹰、鸣鹤及牛、猪、鱼、龟、梅、树等。 表现纹理图案。如波浪纹、云勾纹、云雷纹、百乳纹、钱币纹及各种几何纹样,以及动植物与几何图形结合的纹样,如双龙菱形纹、兽面纹、鹿菱形纹、大菱形纹、飞鸿菱形纹、柿蒂纹等。 如在河南洛阳出土的画像砖中,多以武士、骏马、虎、鹿、飞禽及狩猎为主,而在河南郑州、禹县一带出土的画像砖则主要以乐舞、车骑出行、狩猎、宫阙及神话传说和各种动物为主要表现内容。 在四川成都等地出土的画像砖表现生产劳动内容的居多,如收获、采莲、桑园、狩猎和井盐生产等劳动场面。以上所举的三个地区出土的画像砖均说明,画像砖的生产和应用是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的。 汉画像砖的制作工艺 — 有关画像砖的制作工艺,可分为:1.将加工好的泥坯放入木模中制成砖坯。2.待半干后去掉木模。3.用刻有图像内容的印模印出各种图像和图案。4.将印制好图像、图案的泥坯在火窑中烧制。5.待烧制完毕晾干后,画像砖即完成。 画像砖有空心砖和实心砖之分,其中空心画像砖形体较大,呈长方形。画像砖的形制也因产地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河南出土的画像砖一般可分为大、中、小三类。 1.大型空心砖高16—52厘米,宽60—160厘米,厚20厘米。 2.实心大砖高20—25厘米,宽60—80厘米,厚6厘米左右。 3.实心小砖高13厘米,宽43厘米,厚6厘米左右。 而在四川出土的画像砖多为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砖,和高26厘米,宽46厘米左右的长方形砖。 画像砖在墓室内的排序也是有讲究的。如四川一带画像砖在墓室内的排序一般分为:墓门处置门阙,依次向内排序的内容为: 1.车骑出行。 2.生产劳动。 3.墓主人的生前活动。 4.室内寝具。 5.后院花楼。 而有关表现神话传说等内容的画像砖,一般被安排在后宫及侧室的后壁偏高处。这也表明墓主人是将生产劳动获得丰收为第一首要,而作为精神追求的神话传说则是在满足物质生活之后才有的。 画像砖的工艺手法多为印模压印法,部分图像是刻画出来的,其中某些较大的砖面上的图像,是由几个印模依次排列并多次压印才成型的,这样的画像砖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如河南洛阳等地出土的大型空心画像砖,以及部分画像砖上的图案纹饰,就是采用多次印模依次排列压印完成的。 也有一种将多种不同图像内容的印模,按一定的构图方式,压印在砖面上的。如河南郑州出土的一块有斗鸡、羽人乘龙等内容的画像砖,就是采用此种手法。而大量的中小型画像砖则是一模一图压印而成的。 由于模印图像的线条,形体块面凹凸加工手法的不同,其表现手法也呈现多样性,依其图像形体的构成形式,一般可分为: 1.阴线刻与阳线刻。此类画像砖上的图像线条呈凹凸两种形态,线条简练流畅,黑白布置恰当,形象概括生动。 2.浅浮雕。这种画像砖线面结合,在物象的大的体面上配以线条,以加强主题的表达和动态的刻画。 3.高浮雕。这种画像砖的图像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一定的空间感。 另外,在一些地区出土的画像砖上带有颜色,表明当时的制作者已经懂得了借助色彩来表现主题。 画像砖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不以对物象刻画的细微为取向,而是在神似的基础上,追求形象的准确。其作品造型简练、生动,部分图像中的形象因主题内容与要求而有一定的夸张色彩。 风格雄健朴拙,博大浑厚,富有时代和地域特征。除此,还有的画像砖上的图像呈剪影式,以大的块面和简练的线条,使物象的运动感得到加强,简洁或重复的图像以及部分充满图像内容的构图处理,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感,生动地表现了图像的主题内容,并体现出作品的神韵。 建筑人物 车马出行 汉画像石是徐州汉代文化的一枝奇葩。它通过石刻艺术画面,充分展现出汉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画面生动形象,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徐州是我国四个汉画像石集中地之一,目前已发现汉画像石墓20余座,通过普查共征集零散汉画像石400多块,已建立汉画像石艺术馆。 汉画像石题材广博、内容丰富,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有车马出行、对博比武、舞乐杂技、迎宾待客、庖厨宴饮、建筑人物、男耕女织等;反映神话故事的内容有伏羲、女娲、炎帝、黄帝、东王公、西王母、日中金乌、月中玉兔等,表示祥瑞吉祥的图案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麒麟、九尾狐、二龙穿璧、十字穿环等。又有牛耕图、纺织图、九仕图、迎宾图、百戏图及八米长卷押囚图,堪称艺术珍品。 这些汉画像石雕刻浑然有力、画风质朴简洁。雕刻技法有阴线刻、浅浮雕两种。线刻细腻真切,有阴柔之丽,浮雕浑雄苍健,有阳刚之美。 阴柔阳刚,体现了中国传统美的基本要素。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是构图紧密、夸张得体、以形传神,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 人物 冲狭 比武:两面刻画,正面刻二人比武,一人手持长戟向另一人刺去,另一人战败落荒而逃。右边一人手举环首刀坐于榻上,前面有三人向其跪拜。 祥禽瑞兽 九头兽 东王公 东王公、孔子问诗 异兽、人物、建鼓 秦王征战、拜谒 僧侣骑像:分为上下两格,上刻瑞兽,漫舞相戏:下刻五人,头戴巾帻,衣着长袍,骑在象背上,画面上方穿插祥云缭绕。 乌获扛鼎 汉兵进攻相关参考
汉代,包括西汉、东汉,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要想对中国固有文化进行寻根,从汉画像砖就可以看出汉文化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正因为如此,它不仅吸引了文物界、考古界、艺术界,也吸引了
公元316年,仅仅创立了51年的西晋王朝覆灭,华夏大地的北方起头迎来新的统治者:游牧民族。在这片地盘上持续了百余年的动荡也拉开了帷幕。对于这个时期的通俗公民来说,承受的无疑是油煎火燎的疼痛。但这些前辈
公元316年,仅仅创立了51年的西晋王朝覆灭,华夏大地的北方起头迎来新的统治者:游牧民族。在这片地盘上持续了百余年的动荡也拉开了帷幕。对于这个时期的通俗公民来说,承受的无疑是油煎火燎的疼痛。但这些前辈
吸收汉族文化、因袭明制,既非新崛起的满族统治者的权宜之计,也非是他们在入关以后实行的政策,而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就已经形成并实行了。就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个不同的统治时期而言,满族统治者对汉文化的认
李雄(274年―334年),字仲俊,李特第三子,母罗氏,十六国时期成汉开国皇帝,306年―334年在位。李特在四川起兵时,被封为前将军。303年李特丧身沙场,秦文王李流收拾残兵败将,接管其部,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
李雄(274年―334年),字仲俊,李特第三子,母罗氏,十六国时期成汉开国皇帝,306年―334年在位。李特在四川起兵时,被封为前将军。303年李特丧身沙场,秦文王李流收拾残兵败将,接管其部,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
李期(313年―338年),字世运,成汉武帝李雄第四子,母任氏,十六国时期成汉皇帝。公元334年,李雄病死,太子李班即位。李期与兄长李越杀死李班。李期于是即皇帝位,改元玉恒,封李越为建宁王。李期称帝后,只重用尚书令...
越南使用汉字达数千年,在柬埔寨推行汉文化,70年前却废除汉字
越南这个中国南方的友邦,许多人并不知道,这里的文化是全世界最像中国的地方,其几千年来受到中国的影响,甚至高于中国周边的日本和韩国。如果行走在河内或者越南任何有历史的城市,你都能从当地的建筑上看到汉字门
一、汉服的历史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
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明代大药理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二五卷《谷部》中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并详细介绍了豆腐的制作方法。公元前164年,刘安袭父刘长,被封为淮南王,建都寿春。刘安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