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吐蕃国的兴起与衰亡

Posted 奴隶

篇首语: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探索吐蕃国的兴起与衰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探索吐蕃国的兴起与衰亡

2、弘农杨氏是怎么兴起怎么衰亡的

探索吐蕃国的兴起与衰亡

一、噶氏家族的专权与衰落
    松赞干布去世后,其孙芒松芒赞(《新唐书》作乞黎拔布)继位,国事由大相噶·东赞代行,是为噶氏家族专权之始。噶·东赞当政期间,抚服边地,规定赋税,区分“桂”(武士),“庸”(奴隶)等级,清查户籍,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也日臻完备。噶·东赞 为人沉勇有谋,善机变,用兵有节制,在吐蕃王朝中,声名显赫,是一个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相。667年(唐乾封二年),噶·东赞卒,其子钦陵兄弟先后执掌王 朝实权。在噶氏家族掌权的50年间,吐蕃王朝的实力又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对外不断进行武力扩张。
    670年(唐咸亨元 年),吐蕃攻占安西四镇:龟兹(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焉耆(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区县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市)。于阗(今新疆和田市西南),构 成了对唐朝一向重视的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即“丝绸之路”的威胁。唐朝派出以薛仁贵为 首的10万大军攻吐蕃,在大非川(今青海省共和县切吉草原)遭到钦陵 的阻击大败。
    吐蕃攻占安西四镇,既可镇慑西羌诸部,又把持了这一通商要道上的税收,而且四镇之地距吐蕃本部不远,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便于控制,因此,吐 蕃争夺唐朝安西四镇蓄谋已久。安西四镇既被吐蕃攻占,唐蕃之间的征战日趋频繁,此时吐蕃的军事力量正处在强盛。发展的时期。
    噶氏家族擅权期间,芒松芒赞及其子丁颉蛏芒布结(《新唐书》作器弩悉弄)都是年幼即赞普位,王朝的军政大权一直控制在噶氏家族手中,赞普位高而无实 权。钦陵驻军于今青海省东部,实力有增无已,而且还培植了一批雄厚的亲信势力。在钦陵当权期间,曾经发生过大藏地区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起义事件 (687)。大藏(rtsang—chen)疑是大宗(tsong—chen)之误写。宗,即宗喀(今青海省涅中县),为钦陵驻军所在地。
     在吐蕃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是对立的阶级。王室和贵族是奴隶主阶级。奴隶主以下的都是属民。属民包括平民和奴隶。奴隶中的一部分是从被征服地区掠 夺来的人民,一部分是平民在阶级分化中破产下降而变成奴隶的。奴隶要为奴隶主从事生产,或被用于家务劳动及随军的勤杂人员,这一部分奴隶称为“庸”,奴隶 主还把一部分奴隶和平民编入军旅,让他们参加作战,这一部分人被称作“桂”。
    作为社会等级,“桂”的地位显然要高于“庸”。   奴隶主阶级豪华奢侈,以 残暴的刑杀维护其统治,甚至将奴隶殉葬,或作为盟会祭天的牺牲。当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压迫达到一定极限时,其贪婪的刀锋又转向平民。吐蕃的贵族将领,在对 外进行武力扩张时,劫掠财富,中饱私囊,虏获人丁,以扩充奴隶的数量。对内则是征调频繁,加重赋税。使奴隶和平民不堪其苦,促使吐蕃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激 化。
     吐蕃王室对于奴隶和平民的剥削压迫,与贵族奴隶主殊无二致。但是,贵族将领们的跋扈专横,拥兵自重,形成尾大不掉 的局面,大不利于王室的集权统治,王室亟需稳定局面以巩固集权,贵族将领的行径,构成了对王室权力的严重威胁。此时,吐蕃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逐渐深化 了。
     676年(唐仪凤元年)芒松芒赞去世,其子丁颉蛏芒布结即赞普位,贵族及地方豪酋,多拥兵作乱者,王室将乱事次第平 息。695年(武后天册万岁元年),丁颉蛏芒布结已届成年,首先处死噶氏家族的重要成员赞辗恭顿,随后于698年(武后圣历元年),以“出猎”为名,先派 兵执杀钦陵的亲信2000余人,再派人召见钦陵,钦陵拒不受命,丁颉蛏芒布结亲自领兵讨伐,未战,钦陵兵溃自杀。钦陵弟赞婆率钦陵子莽布支投唐。唐封赞婆 为“归德郡王”,授“辅国大将军”,封莽布支为“安国公”,授“左羽林大将军”。按,莽布支疑是钦陵子论弓仁,《新唐书·论弓仁传》对其封赠有异说。噶氏 家族对吐蕃王朝的专权至此告终。
二、清水会盟前的蕃唐、蕃诏关系
     吐蕃和唐朝之间,原与吐谷 浑、党项、白兰诸部相隔,双方的军事力量,最初并未直接接触。松赞干布在向唐朝请婚之前,即曾在吐谷浑部及松州施展武力。松赞干布去世后,噶氏家族专权, 钦陵等人都致力于军事扩张,唐军在大非川失利后,不仅吐谷浑复国的计划破灭,而且使安西四镇成为唐蕃长期争夺的要地。丁颉蛏芒布结在位初年,“吐蕃尽据羊 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松、茂、Q等州,南邻天竺,西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比。”此时吐蕃的辖区,已直接与 唐朝相连。
三、王朝的衰落 
1、赤松德赞的业绩
 
    755年(天宝十四 载),赤德祖赞为臣下谋害,子赤松德赞(742—797,《新唐书》作娑悉笼腊赞、乞立赞)继赞普位。赤松德赞即位后,首先处死因叛摹颉蝰罪的贵族末氏和 朗氏,籍没其财产,巩固王室权力。随即进一步强化奴隶制的统治,继续推行扩展实力的战争,加重对属民的剥削,使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更趋尖锐。吐蕃奴隶制社 会自公元8世纪中叶起,已开始由全盛走向衰落。
    赤松德赞在位期间,吐蕃王朝的职官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完善,设置了九大尚论,即《新唐书》所 记“尚论掣逋突瞿”。告身制度此时更趋完备。据《智者喜筵》记载,告身各等又有大小之分,大相佩大瑟瑟告身,副相和内大相佩小瑟瑟告身,内副相和整事大相 佩大金告身,内小相和副整事佩小金告身,小整事佩银镀金告身,其下军政官员人等,分别佩大小银铜告身,最低一等的铁告身,赐给作战有功的勇士佩带。在军事 制度上,赤松德赞在原有四如的基础上,增置孙波如,五如下共设61东岱。东岱,即千户所,由东本主其事。此时,吐蕃的军政组织更加健全。另外,通恰(藏语 原意为观察使,汉文史籍作节度使)一职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是占领地区的高级官员。在赤松德赞时期,佛教在吐蕃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弘农杨氏是怎么兴起怎么衰亡的

还不知道:弘农杨氏历史溯源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三国演义》中关于杨修的桥段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门口有活”,“一人一口酥”和“鸡肋”等等。因为《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在里面有很多“戏份”的杨修也就变得家喻户晓,名气甚至还超过了自己官至汉朝太尉的父亲杨彪。其实,出身弘农杨氏的杨修,不仅他的父亲官居太尉,其祖杨赐,曾祖杨秉,高祖杨震都曾经做过东汉三公之中位次最高的太尉,是不折不扣的“四世三公”。《后汉书·杨震传》以不无夸赞的口吻叙述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

然而,以杨修之死为标志,弘农杨氏这个在汉代显赫无比的家族在汉魏嬗代之际,因为他们不愿意和新兴的曹魏势力合作,最终随着东汉王朝的覆灭,也逐渐丧失了其崇高的地位。回顾汉晋的五百年间弘农杨氏的历史,可以看到杨氏几乎完整地经历了中古大族发展演进的全过程和所有形态,汉初杨氏成长为地方豪强大族;东汉杨氏为儒习经,又一跃成为海内世家大族;魏晋之际盛极而衰,入晋之后又企图重振家声但归于失败,弘农杨氏家族最终走向衰亡。

唐长孺先生在《士族的形成和升降》指出,士族的升降和当世冠冕息息相关。可以说,杨氏冠盖盛衰的五百年历史,正是汉晋之间世家大族兴起和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一部鲜活的汉晋简史。了解弘农杨氏,显然可以从一个侧面增强我们对于这段恢弘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一、传奇的开始——杨氏溯源

关于弘农杨氏的先祖,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汉初的杨喜。杨喜的事迹见于《史记·项羽本纪》,在司马迁的叙述下,杨氏先祖的事迹确实非常具有传奇性。楚汉相争的最后阶段,刘邦曾经悬赏,能得项羽首级者赏千金,封万户侯。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项羽悲怆而死,之后迎来了汉军争抢项王遗体的血腥一幕。而杨喜就是这场争抢的参与者之一,随着他成功“得一体”,杨喜被封为赤泉侯。现在网上对于弘农杨氏先祖的追述,一般都是从杨喜的这个传奇故事开始的。然而杨氏的起源,却远比杨喜更为久远,见诸史籍的就至少有三种说法。

《元和姓纂》:

“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之后,至晋出公逊于齐,生伯侨,归周,天子封于杨侯,子孙以国为氏。一云周宣王曾孙封杨,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或曰周景王之后。”

隋唐崇尚门第,家谱里经常出现攀附望族以自重的情况。《元和姓纂》的材料来源经常是私人族谱,很多内容未必非常准确。所以关于杨氏起源也出现了这样模棱两可的情况,但是这里至少反应了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以封邑为氏的杨氏之事实。

春秋时居住于杨侯国的杨氏后来移居弘农华阴,到了战国时期杨氏子孙地位显赫,杨章之子杨款已经在秦国为上卿。杨款之子开始随刘邦征伐,而杨款之子就是我们前文所提到的杨喜。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杨喜虽然因为军功进入西汉政权,但是地位却并不怎么高。《汉书》里列出了刘邦的功臣诸侯一共有136人,而杨喜仅排在第103位。

李开元老师在其著作《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汉初军功受益阶层研究》里曾经指出,“刘邦集团有严格的功劳规定和原则,其成员加入刘邦集团之时间的早晚,即其资历,直接关系其功劳的累进,进而与其在集团中的地位高低待遇厚薄之间,有着密切的正比关系。”杨氏在汉初政治地位不高,应该就和杨喜做为“从击项籍者”,是后来才加入刘邦集团,并不是刘邦集团的核心成员有很大关系,所能享受的也就是封侯所带来的经济上的好处而已。不仅如此,杨喜及其后代侯爵等级也从县侯降至乡侯,并且最终除爵。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弘农杨氏在西汉初期的地位不仅不高,而且还一直在不断下降。

随着杨毋害在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除爵,弘农杨氏在西汉一度陷于沉寂。然而盛衰无常,否极泰来,至杨毋害跌落至谷底的杨氏,即将迎来另外一个崛起的时期。

二、弘农杨氏真正的肇基者——西汉的杨敞父子

杨敞出生于汉武帝末年,作为杨喜的后人杨毋害之子,他的发迹并不是因为他是功臣之后,而是因为他托身于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将军霍光门下,深得青睐。在汉昭帝时期,杨敞就被擢升为大司农,又迁御史大夫,后来更是官至丞相。杨敞生性谨慎,甚至有些懦弱怕事,他一生中经历的最重大的政治事件恐怕就是废昌邑王刘贺,迎立汉宣帝了。

霍光先是和张安世谋划废立之事,接着又让田延年去跟杨敞通报情况。这个时候,杨敞的反应竟然是“敞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到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的程度。幸好杨敞夫人及时站出来,对杨敞晓以利害“此国大事,今大将军议已定,使九卿来报君侯。”明确的告诉杨敞如果不马上答应,表态跟霍光同一立场,恐怕就有家族倾覆的祸患了。杨敞被其夫人当头棒喝,顿时醒悟,这才马上跟田延年表示“奉大将军教令”,于是“共废昌邑王,立宣帝。”杨敞作为丞相,在类似废立之际这样的关键时刻掉链子,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汉昭帝元凤元年(前80年),正值霍光和上官桀政争。有人向杨敞告发上官桀谋反,可能因为上官桀是当时上官皇后的祖父,杨敞不仅胆小到不敢向霍光告发,反而当起了鸵鸟,竟然装病不出以避祸。难怪乎班固对此都直言不讳地说“(杨)敞、(蔡)义依霍(光),庶几云已。”由此可见,杨敞之所以能够在官场平步青云,完全是依附霍光的结果。

杨敞依附霍光,官至丞相

尽管汉宣帝即位后一个多月,杨敞就死于任上。但是杨敞毕竟有拥立之功,作为奖掖,其长子杨忠不仅继承了其封户,还加封了3500户。杨忠虽然作为长子嗣位,但是在后来的西汉政坛上大出风头的却是他的弟弟杨恽。作为西汉时期杨氏家族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杨恽与自己父亲胆小谨慎的性格完全不一样,他生性“刻害”,敢说敢为,还桀骜不驯,爱与人争胜。

从汉昭帝开始,霍光一族就“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霍光更是以大将军领尚书事权倾朝野。霍光一死,汉宣帝变着手剪除霍光家族的势力。地节四年(前66年),霍光儿子谋反的消息被杨恽获知后,他表现出了和自己父亲完全不一样的果断,马上向汉宣帝告发此事,立下了大功,杨恽兄弟五人也都因此封侯,他自己也迁任为中郎将。在中郎将任上,杨恽为官廉洁,兴利除弊,举贤任能,展现出了很不错的政治才能。到了神爵元年(前61年),杨恽升任光禄勋。

在这个时期,弘农杨氏的情况和汉初相比,才算真正兴盛起来。杨恽自己后来在《报孙会宗书》中回忆说,“乘朱轮者十人,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杨氏获封爵位或两千石以上的高官者达十人之多。可以说,弘农杨氏在汉宣帝时期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大族了。最重要的是,杨氏从此开始研习儒学,杨敝作为司马迁的女婿。杨恽从小就读其外祖父的《史记》,颇为春秋。杨氏在这个时期,也完成了从军功集团成员,朝着儒者方向转变的关键性一步。

然而,在杨氏的声望地位达到有史以来的极盛之时,杨氏的繁荣局面却因为杨恽桀骜不驯的性格戛然而止。前文我们提到杨恽敢说敢为,这样的性格让他在朝中得罪了不少同僚不说。更为夸张的是,杨恽竟然还在背后非议讽刺皇帝。

《汉书·杨恽传》:

“恽上观西阁上画人,指桀纣画谓乐昌侯王武曰:‘天子过此,一二问其过,可以得师矣。’画人有尧舜禹汤不称,而举桀纣。”

杨恽这样的悖逆言语传到汉宣帝耳朵里,自然不会让他有什么好果子吃。更为遗憾的是,杨恽因此失爵以后,还不吸取教训,依然我行我素,还以宣帝即位的功臣自居,再次口出大逆不道之言,他竟然说“有功何益?县官不足为尽力”。需要说明的是,“县官”是西汉时期对皇帝的日常称呼,这里也就是指汉宣帝。这就最终彻底激怒了汉宣帝,被处以极刑,妻儿也被流放至酒泉郡。对于杨恽的死,司马光曾经有过一番评论,“宽饶、挥之刚直,可不谓贤乎!然则虽有罪,犹将有之,况罪不足以死乎!”

司马光认为杨恽作为功臣,纵然有错,但是罪不至死,汉宣帝杀杨恽其实很难让人信服。汉宣帝是汉代的最有名的贤君之一,他的广行善政也历来为人所称道,但是杀杨恽确实是他为政的一个污点。明代思想家李贽在他的《史纲评要》中,对此也有类似的看法,也认为杨恽的死,实在“冤哉,冤哉!”

然而笔者觉得司马光等人固然看到了杨恽罪不至死这一点,也实属公允。但是宣帝是因为霍光才得以上位,但是霍光之强,又让宣帝感觉到了强臣对于皇权的巨大威胁,霍光之子霍禹曾经说,“县官非我家将军不得至是”,这简直和杨恽的话如出一辙,触动了宣帝内心最敏感的那一根神经。或许,这才是杨恽之死的根本原因所在。

杨恽的死,不仅罪及妻儿,杨氏的其他人物也大受冲击。弘农杨氏经过了这次家难,在西汉官僚化世家化的道路上就此中止。但是,因为从杨恽开始,杨氏逐渐走上了潜研儒学的学术道路,这就为百年以后东汉杨氏的再次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汉杨氏累世经学传家,最终出现了杨震这样的海内大儒,以四世三公成为天下名门望族,究其根源,西汉的杨敞杨恽父子,是当之无愧的肇基者。

三、关西孔子——东汉的杨震

汉晋以来世家大族的形成,当世冠冕的官僚化固然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然而更重要的方面却是儒学化。只有累世通经的家族,成为文化意义上的豪族,才可能对地方形成巨大的影响,成为世代公卿的名门望族。

我们在前文中曾经提到,杨恽之死虽然导致弘农杨氏的发展遭遇重挫,但是因为从杨恽开始,杨氏开始研习儒学,为杨氏最终成为天下名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最终完成这一过程的,就是东汉的杨震。到了杨震这一代,杨氏已经以经学著名,进入了政权的顶层,更是出现了“四世皆为三公”的鼎盛局面。

《后汉书·杨震传》:

“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

《后汉书》的这段记载,透露出两个至关重要的信息。一是杨震的学术地位极高,所谓“明经博览,无不穷究”,以致于有了“关西孔子”这样的盛誉;第二是杨震并不热衷为官,数十年间都拒绝出仕。

《郡国志》曾经有个记载说杨震藏书达到了两千卷,如果这个记载属实的话,这绝对是一个惊人的记录。根据《汉书·艺文志》,到新莽之前,国家藏书也不过一万三千多卷,“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于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翻遍前后《汉书》,学者未有藏书超过千卷以上者。杨震如此丰富的藏书,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他的“博览穷究”,“关西孔子”的美誉绝非浪得虚名。

关于杨震并不热衷为官的记载,其实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杨氏在“杨恽事件”之后,对家族自身行为的一个检讨和反思。前文我们曾经说过,杨恽口无遮拦,生性“刻害”,多与同僚不睦。到了杨震这一代,杨氏已经极其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且还把这种个人品德上的修为视为在政治上重新崛起的一个前提条件。和杨敝杨恽的积极入仕,在官场上迎奉权贵不同,杨震一开始的拒绝入仕,则表现出一位大儒对于政治机遇的自守之德。

杨震在五十的知天命之年,才“始仕州郡”。这位大儒答应做官,让执掌朝政的外戚大将军邓骘欣喜若狂,马上举其为茂才,并且连续四次升迁,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年),杨震结束了在地方的官宦生涯,被征入汉廷为太仆,随后又迁任太常,升任司徒,最终在延光二年(123年)做到了太尉,开启了弘农杨氏“四世三公”的冠盖华章。

然而客观地讲,杨震虽然官至东汉三公最高的太尉。但是东汉王朝走到安帝年间,外戚和宦官轮流秉政,加上官僚集团已经是集体腐败和苟且,杨震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并无太多可以称道的政治作为。使得杨震在身后留下举世重名的,更多的是他作为政坛清流的个人操守。

杨震在就任东莱太守的路上,给我们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四知”典故。

《后汉书·杨震传》: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夸,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在这个记载里,曾经受杨震提拔的王密给他送黄金十斤,在遭到拒绝后说在暗夜并没有人知道。杨震以“四知”作答,显示出了服膺儒教者极强的自律和道德操守,以致于“四知”在后世成为了廉洁自律的同义词。而那句“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即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杨震的这句喟然长叹仿佛踏空而来,依然显示出了极强的画面感,有着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

杨震的这种正身而行,自然不会见容于弄权的宦官和外戚。汉安帝的“内宠”中常侍樊丰等人,因为伪造诏书营造豪宅的罪行被杨震掌握。樊丰“惶怖”之下,在延光三年(124年)请大将军耿宝出面,将杨震革职“遣归本郡”。

奸佞顾虑杨震的海内人望,不敢取他的性命。然而杨震面对黑暗的政治现实,却决心用自己的生命来做最后的抗争。

《后汉书·杨震传》:

“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

杨震表达完自己对于奸佞的控诉之后,在七十岁的高龄饮鸩而逝。杨震的死,毫无疑问是他生命中最为炫彩的一章。时隔一千多年以后,南宋丞相洪适读到杨震这段往事时,也不无感慨地说“汉人风义,后世不可跂及。”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十一年巡幸洛阳的时候,更是遣使祭奠杨震墓,并亲自作文予以悼念,在文中称颂杨震“君姿华岩之奇气”。

诚如是,矗立于弘农华阴的巍巍华山,正是杨震这位弘农杨氏丰碑式人物的真实写照。

汉顺帝即位之后为杨震平反,并不得不下罪己诏,说“朕之不德”,以示杨震乃是冤死。杨震的子孙也得以作为汉帝国忠烈之后,延续着杨氏的冠盖传奇。杨震之子杨秉在汉桓帝时任太尉;杨秉之子杨赐,在汉灵帝时历任司空、司徒和太尉;杨赐之子杨彪,在汉献帝时任太尉。至此,弘农杨氏在东汉王朝达到了鼎盛,成为当之无愧的天下一等名门。杨氏子孙秉承杨震的遗志,前赴后继,几乎代代都敢于冒死规谏,以匡扶时政、澄清天下为己任。

只不过,随着东汉政权的不断走向腐败,积重难返。在汉魏嬗代之际,世代忠于汉室的弘农杨氏,也走到了家族命运的十字路口。

四、豪族沉浮——魏晋之际的杨氏

东汉末年,皇纲解纽,在这种形势下,东汉时代的弘农杨氏与汝南袁氏,作为世家大族在政治上最为成功的两个家族,虽然地位曾经显赫无比,却不能顺应形势的变化,与新的政治势力发生冲突,最终成为东汉政权的殉葬品。

袁绍袁术兄弟都曾经想趁着汉室衰微的机会“自立家门”,但是均遭到了失败。与袁氏不同的是,杨氏依然保持着对汉室的忠诚,在汉魏嬗代的时代大势面前,最终只能随汉室的灭亡而丧失家族发展的机会。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洛阳,随后擅行废立。在这之后的第二年,关东联军逼近洛阳,董卓在这种情况下,主张将都城迁往长安,以靠近他势力基础所在的凉州。在“百官无敢言者”的情况下,杨彪勇敢地站出来坚决反对,此举让他差点遭到董卓的杀害,最后虽然因为荀爽的极力调解,才勉强保住性命,却还是被剥夺了司徒职务。应该说,杨彪实际并无力量阻止董卓,但是杨彪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却表现出对汉室无比的忠诚。

献帝东归后,作为“硕果仅存”的少数公卿,身为太尉的杨震对于“赘阉遗丑”的曹操劫持汉献帝控制朝政,号令诸侯的做法极其反感,两人之间很快就发生了一次冲突。

《后汉书·杨彪传》:

“建安元年,从东都许。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宴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彪以疾罢。时,袁术僭乱,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

曹操在朝会上看到杨彪脸色不悦,竟然非常害怕,还没等宴会开始,就借口上厕所开溜了。陈寅恪先生关于魏晋之际的政治形势,有曹氏属于“法家寒族”的说法,而司马氏则属于“世家大族”,并以此来解释魏晋嬗代的社会基础。笔者对陈老这个观点,虽然存有一定疑问,但是将这种观点用来解释曹操和杨彪之间的矛盾,倒是十分恰当。

曹操后来在袁术称帝之际,以杨彪和袁术有姻亲关系,想要除掉杨彪。曹操的这个企图,最终还是因为杨氏“四世清德,海内所瞻”作罢。曹操可能始终还是担心真如孔融所说的那样,“横杀无辜”而使自己失去“海内观听”者之心,终未敢加害,之后又委以太常之职想要拉拢杨彪。这次杨彪依然没有给曹操面子,继续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建安十一年,当袁氏被曹操彻底消灭之后,“彪见汉作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积十年。”杨彪十年不出仕,直到魏黄初二年八月才勉强出任光禄大夫,并且于四年后去世。

而大家熟知的杨彪的之子杨修,也被曹操杀死。关于曹操杀杨修的原因,在《三国演义》里被描述成杨修屡次卖弄聪明,惹怒曹操而致诛。这个当然只是小说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和历史的真相自然相去甚远。按照《三国志》注引《典略》的说法,其实曹丕和曹植都在拉拢杨修,在这种情况下,杨修卷入了曹魏继承人之争而死。

其实,根据《典略》的说法,曹丕也拉拢过杨修。并且曹丕在继位以后,还认为杨修“过薄”,根本罪不至死。综合这些情况,笔者觉得曹操之所以执意在自己死前处死杨修,很可能与杨彪杨修父子不愿与曹氏合作也有较大关系。另外,杨氏和袁氏的密切关系,也是促成曹操对杨修痛下杀手的原因之一。曹操虽然在军事上战胜了袁绍,但是面对杨氏和袁氏巨大的政治影响,特别是对汉室无比忠诚的杨氏,曹操对自己身后的政治形势依然抱有忧虑。

随着杨修被曹操杀死和杨彪在黄初年间的去世,弘农杨氏彻底丧失了在曹魏时代继续发展的机会。在两汉时代冠盖不绝的豪族弘农杨氏,在曹魏时代彻底归于沉寂。

入晋以后,杨氏又通过和司马氏的联姻,成为外戚而短暂复兴。司马炎纳杨震后人杨文宗之女杨艳为妃,杨艳后来成为皇后。杨艳死后,司马炎再立杨震后人之女杨芷为皇后,杨氏在晋武帝末年以外戚身份在政治上迅速上升,又一时权倾天下,不过这只是弘农杨氏在两汉积累的崇高地位的回光返照罢了。随着西晋的灭亡,起于汉初杨喜,由杨敝父子奠基,因杨震而崛起的弘农杨氏的五百年冠盖盛衰之路,也就此走到了尽头。

相关参考

弘农杨氏是怎么兴起怎么衰亡的

还不知道:弘农杨氏历史溯源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三国演义》中关于杨修的桥段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门口有活”,“一人一口酥”和“鸡肋”等等。因为《三国演义》的巨大影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强极一时,是如何兴起如何衰亡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齐国的兴亡简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在这期间,全国虽然处于诸侯分裂割据的状态,但大趋势是通过兼

多图预警丨60张油画,看尽蒙古帝国的强盛与衰亡

蒙古历史长卷系列油画,是反映成吉思汗1162年出生至1368年元朝结束。蒙古统治者退居漠北草原,建立北元政权,共计206年的历史。这期间蒙古民族兴起,成吉思汗创造了举世无双的蒙古帝国,为东西方文明的传

高原上的角逐——吐蕃与西夏的战争

在党项政权辖地和后来建立的西夏国版图内,南部与宋相邻的泾、渭二水上游河谷地,河西走廊中心地带的凉州,湟水流域、洮河流域的熙、河二州地区,以及岷江流域以西以南的广大地区都居住着吐蕃居民。党项族的兴起与发

夫余与高句丽

夫余是历史上东北腹部地区第一个建立政权的古代民族。它的兴起,是伴随着夫余国的建立才为中原人所知的。关于其兴起过程,今所见资料最早是东汉王充在《论衡?吉验篇》中追叙夫余国来历的传说,后为《魏略》转载。大

吐蕃帝国为唐王朝抵挡了阿拉伯帝国入侵

公元7世纪初,吐蕃兴起于今西藏高原。唐贞观年间,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邻近的苏毗、羊同等,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军事、行政和法律制度,吐蕃开始强盛起来。地理条件的限制,不利于吐蕃向南、向西发展;由于唐朝先进的...

吐蕃帝国为唐王朝抵挡了阿拉伯帝国入侵

公元7世纪初,吐蕃兴起于今西藏高原。唐贞观年间,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邻近的苏毗、羊同等,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军事、行政和法律制度,吐蕃开始强盛起来。地理条件的限制,不利于吐蕃向南、向西发展;由于唐朝先进的...

郑国是如何一步步把周王室逼入衰亡深渊的

周朝第十二任天子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废长立幼,引起原王后母国申国的愤慨,最终导致犬戎之祸,都城镐京被攻破,周幽王身死,西周灭亡。继任者是被周幽王废掉的太子姬宜臼,史称周平王。犬戎攻破镐京城后,周

郑国是如何一步步把周王室逼入衰亡深渊的

周朝第十二任天子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废长立幼,引起原王后母国申国的愤慨,最终导致犬戎之祸,都城镐京被攻破,周幽王身死,西周灭亡。继任者是被周幽王废掉的太子姬宜臼,史称周平王。犬戎攻破镐京城后,周

除了吐蕃,谁是安史之乱后得到最大利益的周边势力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这个中央帝国盛世崩塌,周边吐蕃、回纥也借机兴起,尤其是吐蕃夺了西域,占了最大的便宜。而东北方向,当时被称为东夷和北狄的几个势力,包括契丹、奚、渤海、新罗、日本,也从此摆脱了唐王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