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两朝帝师翁同��书画史
Posted 光绪
篇首语: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代两朝帝师翁同��书画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清代两朝帝师翁同��书画史
清代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状元宰相翁同(音“和”)六代家藏书画首度归国公展,并在世纪坛开箱点交。展览将于12月10日至2009年2月1日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公展。60年后归故土
翁家的书画收藏始于19世纪,以翁同的收藏为主。据翁同的五世孙翁万戈介绍,由于翁同没有子嗣,因此他的家藏,均传给他哥哥同爵过继给他的儿子曾翰。在之后的传承中,又有两人因没有子嗣,均从翁同另一个哥哥同书那一支的血脉里,过继了孩子来继承。
翁万戈回忆说,他刚被过继并接手这笔家藏时才两岁,什么都不懂,“就跟天上掉馅饼似的”。翁万戈于1938年赴美留学。1948年,为避战火,他将家藏转移到美国的居所“莱溪居”特设的库房中,细心呵护了60年,直至现在才带它们重归故土。
展品以书画为主
本次展览共展出53件翁氏所藏的中国书画精品,其中41件为古代书画,时代自宋至清,其余均为古籍善本及杂项,大部分展品是首次与公众见面。展品以明清 文人书画作品为主,包括文征明、董其昌、清代“四王”等大家墨宝。翁同身居高位时,有机会看到不少历代著名的碑帖、书法及绘画,这些家藏多数为其忙里偷 闲,到厂肆里猎珍“淘”来的。
百岁丝绸包裹名画
历经百余年,由翁家6代祖传的家藏件件都被层层包裹着,分别呈圆筒形和长方形。率先开箱亮相的是清王的《长江万里图》。这件家藏最外层由牛皮纸包裹, 宽胶带密封,第二层为长方形木匣,最内层是一方丝绸包首。据翁同的五世孙、现年90高龄的翁万戈介绍,这件穿在最里边的丝绸“内衣”是清光绪时翁同收 藏此物的原配包首,已有上百岁的“年纪”。
本报记者欧阳晓菲摄
经典家藏
买房钱换购王名画
清王的《长江万里图》是翁同非常得意的“战利品”。据当年的日记记载,这幅王画作,是光绪元年(1875)3月26日翁氏在厂肆看到的。因为要价 千金,没买下来。后来,有人把这画送给他鉴赏,翁氏越看越喜欢,于是折回博古斋讲价,愿出三百两白银,但未成交。之后,又在翁氏手中把玩了4天,最终以四 百两白银成交。翁氏在4月23日的日记中写到,他把预备买房子乔迁的钱换了这幅王的名作,因此在此卷木匣盖上题诗一首,以表达买画的心情:“长江之图疑 有神,翁子得之忘其贫。典屋买画今几人,约不出门客莫嗔”。
世上仅存宋梁楷白描
在这批归国家藏中,有一幅翁氏收藏中唯一的宋画――南宋宫廷画家梁楷的《道君像卷》。据翁万戈介绍,梁楷作品存世较少,目前台北故宫藏一件水墨画,北京故宫也藏有其作品。但他的工笔白描真迹,这是世上的唯一一件。
翁同
翁同(1830-1904年),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年)考中状元。同治、光绪帝师。翁氏在朝40多年,参与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 戌变法,以及对英、法、德等国的交涉和近代银行开设、铁路修建、新式大学堂兴办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他向光绪帝举荐康有为等进 步人士,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翁同在任刑部右侍郎期间,处理了很多案件。最有影响的是他为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平反。
清代
光绪的老师翁同龢:推荐人才时候曾经当面欺君
晚清末年,常熟翁同龢,仗着自己状元及第,又是同治、光绪两朝帝师,以一人而兼军机大臣、总理衙门、督办军务处、户部尚书等显职,煊赫一时。然而这位翁常熟却是一个擅用权术的人,他的同僚吴县潘祖荫曾说:“叔平虽为君之座师,其人专以巧妙用事,未可全信之也。”潘祖荫又说:“吾与彼同时贵公子,总角之交,对我犹用巧妙,他可知矣。”这是说翁行事权譎,做事无准绳,即使在朋友之间,也不肯坦诚相见也。那么他对于皇帝、他的学生又是如何行事的呢?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他回护文廷式试卷之误。
据当年任阳湖知县的李超琼日记载:
常熟翁大司农同龢,今时所谓贤者也,然顷间闻赵伯含述其二事,殊为可诧:庚寅殿试榜眼文廷式策中“闾阍”两字,于“闾”字之下误书“而”字,遂改作“面”字进呈。后皇上疑之,问有无出处,同龢明知其因误,为瞒之举。乃以“似有所出”对,且曰:此曾有与“檐牙”二字作偶者。
又本年大考,翰詹王懿荣《华林马射》诗中以“射侯”对“华林”,虚实弗谐,平仄尤误。同事者疵之,同龢欲援懿荣,袒之甚力,持至上前请示,并曰:“射侯有作仄读者。”询所出,尤不认咎,则曰:“似曾见过,一时不能记忆也。”
这是李超琼在光绪二十年八月初九的日记,他是听同僚好友赵伯含说的,并郑重地记录下来。这里不知是整理者的错误还是李超琼日记误书,文廷式卷中策论的“闾阍”当作“闾阎”,而文廷式误写成“而”字,翁同龢知道其误,改“而”为“面”。这是作假。而到皇帝质疑时,翁同龢又急中生智,想出“檐牙”来对,表示“闾面”的说法是存在的。闾阎者,百姓也,《史记·列传第十一》:“甘茂起下蔡闾阎,显名诸侯,重强齐楚。”而“闾面”则无此用法,此为不典。而生造典故,则视其严重与否,科举排名要下落不少,不但不可能榜眼及第,很可能进翰林院成为庶吉士也困难的。而王懿荣一事,病在对偶平仄不谐,也为科举时代大病,而翁同龢仗着帝师,编着故事糊弄皇帝,以遂其援引王懿荣,并让其知恩报德的目的。
解读这两个故事,会有两歧发生。一者,翁同龢爱才心切;二者,翁同龢欺君罔上。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爱才不假,欺君有据。问题是,他的所谓爱才,乃是爱的门下士,有汲引私人的嫌疑,朋党因此而成,同时也阻塞了别人上进的路途,所以,他的所谓爱才,其实即是为了徇私揽权而已。
光绪在这方面并不惑于翁同龢的巧言,据记载文廷式在召对时,光绪又问起这个事情,天颜咫尺,他不好瞎编,承认是自己写错了字,失误了。可惜错误既已发生,再也很难改正了,皇帝也只能马马虎虎,承认既成事实。
1894年翰詹朝考,光绪皇帝还曾向文廷式,自己妃子的老师卖好:汝卷乃朕所特取,汝知之否?这样一来,也彻底为文廷式洗白了身份。
李超琼对翁同龢所为甚表不满,他在日记中发表评论说:
噫!身为师傅,事为荐进人才而敢为是面欺也。其视当今,不直如婴孩哉。使遇康熙、雍正之时,其能保首领乎?
翁同龢后来被慈禧斥逐,主要还是与汲引康梁有关,虽然他在自己的日记中不肯承认,但也不能否认他的立身行事,给别人留下了很多把柄,待一并发作,翁师傅就只能吃不了兜着走,以待罪之身回虞山看看夕阳了。
相关参考
翁同(一八三○――一九○四年),字叔平、瓶生,号声甫,晚号松禅、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大学士翁心存之子。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一甲一名进士,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
1904年7月3日,同治、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病逝。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
江南常熟翁氏家族是晚清显赫的家族之一,也是在朝廷中为官延续时间最长的一脉。千古文人帝师梦,封建文人最大的梦想与渴望就是能够成为皇帝的老师,而翁氏家族一门就出了两个帝师,翁同和与他的父亲翁心存,可谓
晚清末年,常熟翁同,仗着自己状元及第,又是同治、光绪两朝帝师,以一人而兼军机大臣、总理衙门、督办军务处、户部尚书等显职,煊赫一时。然而这位翁常熟却是一个擅用权术的人,他的同僚吴县潘祖荫曾说:叔平虽为君
(万象历史特约作者:长大不成人)【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小传:毁了湘军毁淮军的两代帝师,被一撸到底的维新导师1830年5月19日(道光十年),翁同龢[hé]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常熟。父亲翁心存是
(万象历史特约作者:长大不成人)【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小传:毁了湘军毁淮军的两代帝师,被一撸到底的维新导师1830年5月19日(道光十年),翁同龢[hé]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常熟。父亲翁心存是
翁同是晚清名臣,同时也堪称晚清第一帝师。他出生官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长大之后自然而然走上科举之路,中咸丰六年状
翁同 翁同是晚清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职位。 翁同为什么没后代 大哥:翁同书(1810-1865),字祖庚,号
借用恭亲王奕䜣评价翁同龢一句话:此人居心叵测,怙势弄权,聚九州之铁,难铸此大错!此人虽有正气,满腹经纶,不贪不贿,但过于迂腐,两任帝师结果如何,是文人误国的典型,根本无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李
翁同是清末重臣,为同治帝、光绪帝两代帝师。他不仅出身尊贵,同时入仕之后也受到皇帝和太后的重视。特别是在光绪帝时期,成为帝党领袖,在朝堂与后党相争,可谓风光无限。 翁同是光绪帝最信任的臣子,他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