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烽燧详细介绍

Posted 西域

篇首语: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西域烽燧详细介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西域烽燧详细介绍

2、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第八团,其实是孤悬西域四十多年的安西军缩影

西域烽燧详细介绍

烽燧
烽燧是古代军用通信的一种方式。白天烟易现,以升烟为号称烽;夜晚火易见,以燃火为号称燧。它主要是以光束传递信息,用于御敌报警。它在西域规模性地出现始于汉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00多年来,一座座在自己的身躯上燃放着烟火的烽火台,与丝绸之路相伴同行,交相辉映。它巍然耸立着,就像是祖国边疆和丝绸之路上的忠诚卫士。我们在评说和赞扬丝绸之路的贡献时,不能忘记这西域烽燧为保卫祖国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和确保丝绸之路安全所立下的功劳。
据有关部门和人士多年的考察和研究,从汉代至清代,新疆共建有160多座烽火台。其中建于汉代的10座,建于汉代至晋代的14座,建于南北朝至唐代的6座,建于唐代的35座,建于元代的1座,建于和修于清代的43座,建筑年代不详的51座。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西域烽燧在汉、唐、清时期建设比较多,它们分别标志着西域烽燧发展的初创期、高潮期和结尾期。
西汉时期,社会经济日趋繁荣,我国西北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及整个国家的统一,都在以前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增强。当时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主要是北方匈奴的扩张和好战。原先,西汉政府对匈奴一直采取忍让、和亲的政策。但已经组成强大部落联盟的匈奴奴隶主军事政权,愈来愈骄横,发展到与汉朝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严重地步。匈奴在向其周边武装进犯的同时,向西也大举兵力,对天山南北30多个城邦进行统治。汉武帝时,不得不动员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对匈奴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动全面反击,并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大宛及乌孙等结成抗击匈奴的联盟。在全国形势的推动下,西域抗击匈奴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战争取得了胜利。在这场战争中,西域烽燧应运而生。当时,汉武帝通过打击匈奴,大力加强北方和西北边防。为确保西部地区的安全,朝廷组织力量筑新长城,与秦长城相连至敦煌,并沿新长城每隔5里10里便筑一烽火台,设戍卒了望。同时,从敦煌至盐泽(楼兰、罗布泊)筑烽火台,做到烽燧相连。接着,以盐泽为起点,向北筑烽火台经伊犁至库尔勒,向南转西经若羌、且末、民丰至和田,初步形成了连接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边、东南边和南边的烽燧通信线路。这条烽燧通信线路的建成,加强了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权,使丝绸之路较前更安全。
烽燧
进入唐代,西域烽火台的建筑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的封建统一王朝,发展对外关系也显得比以往更为紧迫和重要。但在西北方,西突厥统治着西域不少小国,阻塞着中国与西方的交通,使唐政府的对外交往受到极大影响,加之其对唐边疆的不断侵犯和骚扰。为此,唐政府下决心采取灭西突厥的行动。在西域,唐利用西突厥内乱之机,先收取伊吾城(哈密)一带,并以此为立足点向西进兵,直取高昌、交河(鄯善、吐鲁番)、焉耆、龟兹(库车)、疏勒(喀什)、于阗(和田)。唐兵这一路浩浩荡荡,取得了天山南路诸国,同时也为西域丝绸之路中路的安全畅通扫除了障碍。在这一形势下,一方面是由于唐的国力、军威所慑,另一方面由于西突厥部落间各立可汗,互相攻战,迫使酋长阿史那贺鲁率残部数千帐投降唐朝,被唐任命为瑶池都督(管辖吉木萨尔、阜康一带)。阿史那贺鲁受重用之后,出尔反尔,领兵数十万,自称沙钵罗可汗,与唐朝对抗,后被唐兵大破,其西突厥残部也均大败,西突厥灭亡。在这一直取天山南路诸国和灭西突厥的过程中,以及此后唐政府为巩固胜利成果,加强西部边防,组织屯垦戍边的过程中,几十座烽火台建造起来了。一条东起哈密,经鄯善、吐鲁番、库尔勒、轮台、焉耆、巴楚、疏附、伽师至葱岭(塔什库尔干)的烽燧线路产生了。它基本上与西域丝绸之路的中路是相吻合的,其意义就可想而知了。
到清朝,厄鲁特封建贵族内部出现一股分裂割据势力。特别是准噶尔上层贵族取得了厄鲁特回部之首的地位,在西北地区大肆扩张地盘,占据天山南北,并不断向内地侵扰。噶尔丹掌权时,更是发动武装叛乱,对抗中央政权。清康熙亲政后,平“三藩”、取台湾,接着便集中兵力反击准噶尔叛乱,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府,管辖新疆军政大事。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清朝修建了自敦煌至哈密,经天山北麓越巴里坤、木垒、吉木萨尔、阜康、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的烽燧通信线路。尽管这条烽燧线路在走向上与古丝绸之路的北道是基本吻合的,但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这条烽燧线路只通到玛纳斯,乌苏、精河、伊犁均缺乏筑有烽火台的具体记载。因此,还不能说它像丝绸之路那样通到了伊犁。应该说,清代筑建烽火台的规模、数量是不亚于以往各个朝代的,仅巴里坤一个县就筑有22座烽火台。
但毕竟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那种简单、落后的烽燧通信方式和手段要被淘汰了。清光绪十八年(1892)拨款架设肃州(酒泉)至迪化(乌鲁木齐)的电报线路,次年即开通。光绪二十年(1894)筹建天山南北两条电报线路,北路由迪化经乌苏通达伊犁、塔城,南路由吐鲁番经库车、阿克苏通达喀什,次年即开通。同时,邮政运输和信息传递的先进办法也逐渐取代古代邮驿的落后方式。从此,西域通信和信息传递翻过了烽燧通信的一页。
西域烽燧通信虽已成为历史,它的影响也不及丝绸之路,但它所凝结的古代文明和具有的鲜明特点是永放光彩的。一是烽燧精神的永存性。它以土垒之,以石砌之,朴朴实实,默默无语,立于戈壁荒滩之中,却担负着御敌报警、保卫祖国边疆的重任,难道这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么?二是烽燧建筑的历史性。在西域,烽燧建筑主要起于汉武帝时期(前140~前87),止于清代中期,时间跨度近2000年,把每个烽火台连结起来,其线路总长度不少于5000公里。这样宏伟的工程,无论是从时间的跨度还是空间的跨度来说,都是我国古代罕见的。三是烽燧布局的战略性。
汉、唐、清三个主要历史时期,及晋、隋、宋、元、明各代,烽燧线路的走向和整体布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拘于某一个地区某一个战役,而是站在战略性的高度,从宏观上考虑,沿着丝绸之路在西域的南路、中路和北路三条交通主干线筑烽火台,建烽燧通信线路,以便于统一管理和指挥,确保丝绸之路和交通主干线的安全,保卫祖国西北边疆。所以,尽管西域烽燧的建设历经2000年,非出自某一个朝代、某一个人的总体设计,但仍然是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有干有支、浑然一体。四是建筑设计的实用性。烽火台的建筑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以土夯筑的实体,有土坯砌成的空体楼,有大石块垒起的斗式石台,有土木合一的柱台。五是施工要求的高严性。西域烽火台虽经千年沧桑,台体剥蚀,多已坍塌,但仍有一些保持着原状。六是烽燧管理的严格性。汉以来,各代对烽燧的管理,一个烽火台就是一个六人左右的边防小营寨,小头目一人,其他的轮流值班,还要负责准备和保管各种燃火、放烟的材料及战斗、生活用品。到了唐代,除战时烽火台要发挥其传递信息的作用外,平时按交通要道管理的要求,还要负责交通检查和社会治安的事务。到了清代,不少烽火台和驿站合一,其任务还要负责军政信件文书的传递和来往官员的食宿等。这些都为当时的边防建设节约了人力物力。
西域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第八团,其实是孤悬西域四十多年的安西军缩影

长安二十四时辰热播,八月一日,建军节当天更新的第38集,张小敬所在的第八团在烽燧堡遭遇敌军,二百余人最终只活下来九人。没有援军,断粮绝境之下,第八团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第八团九死无悔被真正赋予了生命,不退二字的分量重如千钧! 在历史上,正是张小敬所在的安西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奇迹,马伯庸用第八团的不退向历史上这支奇迹般的军队致敬。安西军在被掐断与中原联系的情况下,孤悬西域,没有一兵一卒的支援之下,死战四十三年!大唐人的骄傲支撑着他们,长安十二时辰的第八团正是这支军队的缩影。 本剧十几年后,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安史之乱爆发,大唐从此由盛转衰,中国史上武力最强盛的王朝,也就此沉寂。 公元757年,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安西军派遣数万精锐前往中原,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最重要的尖刀。 当时,见到安西军的杜甫兴奋之余作诗《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诗文如下: 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还闻献士卒,足以静风尘。老马夜知道,苍鹰饥着人。临危经久战,用急始如神。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 而此时的安西都护府,大部分精锐被抽调入中原,只剩下一万多人留守西域。公元766年,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唐朝国力大衰,吐蕃乘机攻占了大唐连接西域的陇右地区,兵峰甚至一度抵达长安,掐断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唐人一度以为安西已经一并被吐蕃吞并。 768年,安西军小队突破重围到达长安,所有人都以为西域早已丢失,他们却告之,安西将士依旧在苦苦坚守,为国尽忠!满朝文武皆怅然落泪。 又过了十三年,安西军使者借道回纥,长途跋涉再次来到长安,震惊不已的唐德宗,口述一道封赏:所有官兵将帅,连升七级! 然而,感动虽感动,大唐却没有派出一个援军。远在安西的将士也无法享受这份殊荣,留给他们的,只有等不到援军的浴血奋战。 绝境之下,西域唐军只能困守几大据点,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以仅有的汉人兵将苦守。 787年,北庭都护府遭吐蕃攻袭,大都护李元忠竭力死战,没于阵中,都护府7千唐军全部战死,安西军失去了最后的支援,自此西域只剩下安西都护府。 吐蕃人多次试图招降安西军,但是他们用刀与箭展示了荣耀大唐的军魂。谁也没想到的是,这支中老年唐军在几十万敌军源源不断的围攻中,又坚守了十几年。 808年,安西四镇最后一处根据地,龟兹。城外,是满天黄沙,和望不到尽头的胡骑。此时,距安史之乱已过去43年,从前威震西域的安西铁军的将士们早已白发苍苍。 最后一任大都护郭昕,大唐军神郭子仪的侄儿,率领一群须发皆白的将士,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全军壮烈殉国。他们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那两个字:不退! 这个民族,总有那么一些傻人,为了心中那点坚持,书写出悲壮的曲谱! 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运昌隆

相关参考

张骞出使西域有多么难?离开半生,归家已经是中年!

张骞出使西域有多么难?离开半生,归家已经是中年!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时间回溯到2000年前,也就是在公元前140年的时候,年轻的汉武帝继位,这年他仅有16岁,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初三的学生

秦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概况介绍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

前凉历史介绍

1国简介西晋之后,中国北方虽处于“十六国”的大分裂时期,但偏踞西北的前凉张氏割据政权仍积极经略西域,使西域一度前曾成为前凉版图之一部分。这一段历史时期,在西域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就全国而言,

关于维吾尔语历史的书

1.有哪些比较好的介绍新疆历史的书籍1、域外关于西域研究的作品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外一种:羽田亨《西域文明史》)(中华书局)羽溪了谛《西域之佛教》(商务印书馆)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

中国古代历史上西域第一任都护 西汉名将郑吉

郑吉,西汉人,中国古代历史上西域第一任都护,出生年月不详,逝世于公元前49年,会稽人氏,因为镇守西域有功,被汉宣帝封为安远侯,去世后,被赐谥号缪侯。在《汉书·郑吉传》中,郑吉的功绩堪比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张...

日本历史的详细介绍

日本历史的详细介绍旧石器时代(公元前14000之前):原始社会 日本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很广,从北海道到九州,遍及全日本。 和其他文明的石器时代一样,是个原始社会。

千岛湖著名景点介绍详细很详细的加悬赏

我是千岛湖本地人,我来给你介绍。千岛湖最有名的就是游湖。游湖分两种。一种就是直接买游船的票,一直在湖面上漂,看看湖景吹吹风,中午也可以再船上用餐,费用的话相对第二种比较便宜。第二种就是游岛。到千岛湖旅

周朝货币介绍,西周与东周时期各种类货币详细介绍

中国各朝各代的货币都有自己独有的标志,周朝时期,多用青铜币。各时期古钱币也有自己独特的造型,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古代周朝使用的各类货币铜钱。周朝货币:1.西周时期的货币天然海贝仍是重要货币金属货币广

清朝详细介绍

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

明朝详细介绍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是元朝灭亡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他的建立改善了汉人的地位,使得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民再一次回到平民的位置上来,为今后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