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一场无耻的叔嫂对话

Posted 苏秦

篇首语: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一场无耻的叔嫂对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战国时期一场无耻的叔嫂对话

2、慈禧与小叔子奕訢 历史上暧昧的叔嫂关系

战国时期一场无耻的叔嫂对话

倒霉男人碰上刁钻女人,只有活活地挨整,不管你有多大的潜能,也不管这对男女多么亲近。战国时代,“六国封相”的风云人物苏秦,就曾遭遇过类似的腻味事儿。
苏秦是战国时代最显赫的“智囊”,他六国拜相,叱咤风云
苏秦出身贫寒,曾拜著名的“鬼谷子”为师。他和巧舌日簧的张仪同出一门。常言说:“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青年时代,尚未发迹的苏秦很不招 人待见。《苏秦列传》说他“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家里的亲人,包括哥哥嫂子都暗地里笑话他,动不动就冷嘲热讽:“兄弟,你也算出去混的,折腾了半天,啥 也没弄来,受了洋罪真是活该呀!”苏秦走背运,亲人竟能说出这种绝情的话来,或许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用心,但是对苏秦而言,未免有些残忍。常言 道:“势败奴欺主,时衰鬼弄人。”
一事无成的苏秦,遭到嫂子等家人的极端羞辱
苏秦的事业还没有开张,家庭就对他落井下石了。对此,《战国策》有更精彩的描述:“(苏秦)去秦而归。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归至家, 妻不下,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至亲骨肉都这样“市侩功利”,苏秦这个“倒霉鬼”难过极了。《战国策》里又说:“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 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乃夜发书,陈箧数十……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很显然,苏秦的痛苦并非来自“书十上而说不行”,而是家庭的冷遇。落魄书生的自尊心被强烈挫动,他结结实实地挂上“倒劲”了。“引锥刺骨”发箧 读书,多少有些咬牙切齿的变态味道,亲情的嘲弄让他感受到了人情世故、世态炎凉。被羞辱的痛苦深深地烙在他心上,这也是苏秦将来成为政治暴发户之后言语轻 慢的前因后果。衣锦还乡,光耀门庭,世代读书人都以此为人生目标。飞黄腾达的苏秦就要回家了。“春风得意马蹄疾”,只有背井离乡又出人头地的游子才能尝到 这种复杂的人生况味。《史记》中说,项羽入关后,杀子婴,焚阿房,大火三月不灭。“(项羽)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番 话随即招来非议,有人冷言冷语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立刻把那个说风凉话的家伙下油锅,“烹”了――他不允许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内心那一 点无法剔除的虚荣心被玷污。
苏秦返乡,伤害过他的家人做何打算呢?《战国策》以全景加特写的方式记录了一个丑态百出的迎亲场面:老爹老娘诚惶诚恐,打扫房屋,清理街道,远 远接出去三十里路。那位不可一世的刁嫂子简直像蛇一样爬着前进,像哈巴狗似地跪在小叔子脚下。苏秦问嫂子:“你当初那样刁难我,为什么现在乖乖的了?”嫂 子非常露骨地回答:“老弟你有钱有势,人见人爱,我当然得对你恭恭敬敬的了。”苏秦仰天长叹:“人啊!混不出人样子,连爹娘都不肯相认;一旦升官发财,又 变得战战兢兢。荣华富贵,果然不是件稀里糊涂的小事儿啊!”
苏秦终于博取了诸侯信任,随即成为六国君主的“座上客”
这场面,简直是一群市侩小丑儿公开进行的集体表演,其喜剧效果决不亚于果戈理的《钦差大臣》。苏家老少大张旗鼓地迎亲,不过是替自己挣面子。不 知日后苏秦的尸身被车裂,这帮人又做何感想?俗语说:“人在势,花在时。”风头正盛的苏秦当然是说“上句”了,他的问话颇具挑衅性,人情练达的嫂嫂则应对 如流。他们几乎在讨论一个通俗的哲学问题:人生为什么,人的价值在哪里?苏秦的总结发言颇为露骨,显然是替那些“名利侏儒”张目。“势位富贵,盖可忽乎 哉!”――权势地位,荣华富贵,可都是好东西呀!在这种事情面前怎能有丝毫马虎呢?
太平天国时期的石达开曾说:“大盗亦有道。”那么小丑儿也有自己的处世哲学,至少他们的所表露的人格缺陷是真诚的,几乎从不扭扭捏捏、遮遮掩掩 ――明说吧,我们就是爱趋炎附势,就是嫌贫爱富;离开借光占便宜,一天也活不了。因此,苏秦叔嫂很容易构筑起了一条对等的交流渠道,在那个语境里,赤裸裸 的话题,毫不令人产生残忍的感觉。
对话无耻战国时期

慈禧与小叔子奕訢 历史上暧昧的叔嫂关系

咸丰皇帝在驾崩前,苦思冥想,做了他认为最妥善的安排。他挑选了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年仅6岁的小皇帝;同时赐予慈禧慈安,一人一枚印章,八位大臣草拟旨意,两宫太后同时加盖印章,才能够最终生效。咸丰皇帝希望他们之间相互牵制,任何人都不至于独揽政权。然而,事情真的像他想象的这么简单吗?

从咸丰的安排看,政治上最后的生死,似乎把持在两宫太后的手中。然而,母凭子贵的懿贵妃虽然荣升为慈禧皇太后,但是,当时她只有27岁,孤儿寡母,在朝中并无亲信,也没有持者,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专璜跋扈,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咸丰死后,肃顺不顾礼制,常常穿着便服,在热河行宫大殿上肆无忌惮。遇到太后,肃顺一点也不避讳,还常常趾高气扬地许诺,回京后,我会好好奉养两宫皇太后的。

听肃顺的口气,仿佛他己经大权独揽,想怎么对两宫太后,全凭他一句话。慈禧变得胆颤心惊,照这样发展下去,肃顺等人架空小皇帝、独揽朝政只是时间问题。该怎样抗衡八大臣的强权,又该怎样保证她们孤儿寡母的安全,慈禧急切地想找到能帮助自己的人。这时,一个人走进了她的视野,他就是恭亲王奕訢。慈禧派亲信偷偷送出密诏,联系在北京驻守的奕訢,请求他的帮助,铲除肃顺等八大权臣。奕訢与慈禧虽然是叔嫂关系,在此之前,二人只是在家宴上见过几面,并不熟识。慈禧为什么挑选了奕訢,而奕訢又会不会帮助慈禧呢?

奕訢是咸丰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有胆识、有气魄,然而在皇位之争上,败给咸丰,成为恭亲王。咸丰在位时并没有重用奕訢,奕訢空有抱负,没有施展的空间,甚至在咸丰挑选的八大顾命大臣中也将奕訢排除在外。郁郁寡欢的奕訢,接到嫂子慈禧的救援密诏,非常惊喜,他感激慈禧这样信任他。于是,果断行动,火速赶到热河,与慈禧秘密商议铲除八大臣计划。

1861年11月1日,两宫皇太后跟随咸丰皇帝的灵柩回到北京,刚一到北京,慈禧和慈安利用手中的两方印章,颁布懿旨,除去八位顾命大臣的职位,同时下旨,颁布肃顺等人专横跋扈的罪名,下令奕訢将肃顺等八大臣抓捕归案。很快,八大臣就被赐死或流放。慈禧和奕訢叔嫂二人以最快的速度,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夺权大战。从此开启了慈禧“垂帘听政”的时代。

在帮助慈禧铲除肃顺集团后,奕訢从以前不被重用的亲王,一下子成为了朝廷的重臣,成了一言九鼎的议政王兼首席军机大臣。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奕訢平步青云,只要奕訢上的折子,慈禧都会批上“依议”两个字,表示全都同意。而同时,一些流言蜚语也传开了。清同治年间,恭亲王奕訢上了一道折子,请奏设立同文馆,也就是要开办一所外国语学校,聘请外国人作为老师,不仅学习英语、法语、俄语等外国语言文字,还增设天文、算学等西方自然科学。慈禧看了奏章,照样批复“依议、钦此”。一时间舆论哗然,朝中以“天朝大国”自诩的王公大臣们,认为奕訢离经叛道,他们上了一道又一道奏折,弹劾奕訢。面对弹劾,奕訢理直气壮,他和大臣们展开激烈辩论。他说:洋人坚船利炮,先进之处,我们必须了解,知其虚实,才能自强。

莫不如此,近年尚可苟安,数十年后,大清将无可御敌之力。奕訢侃侃而谈,老臣们虽然说不过他,但是人多势众,又都是朝中重臣,双方争执不下,都请慈禧太后定夺。慈禧呢,最终将主要的反对大臣倭仁的折子,交给总理衙门动议。总理衙门的负责人是奕訢,等于是将此事的处理权交给了奕訢,第二天,奕訢在总理衙门恭候倭仁,寒暄之后,奕訢不提弹劾之事,反倒给倭仁派了一个差事,让倭仁举荐能教天文算学的中国人,以便免聘洋人。奕訢还说,以后朝廷与洋人交涉,尽由你酌办。倭仁一听傻了眼,果真如此,对固执的倭仁而言,简直生不如死。于是,倭仁以年老为名,请求辞官回乡。没想到,慈禧听了倭仁的请求,说了两个字“不准”。

倭仁没有办法,去总理衙门上班的头一天,倭仁就故意坠马,摔伤了足踝,以此向总理衙门告了长假,此事才算是最终解决。同治初年,慈禧对奕訢的信任和倚重都在任何人之上,叔嫂配合默契,让大清朝有了同文馆,有了安庆军械所。虽然规模不大,洋枪洋炮数量有限,但清末也出现了短暂兴旺的局面。

大概是因为关系亲密,在野史中,一直流传慈禧和奕訢这对叔嫂关系暧昧。关于这一点,专家认为,在正史中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记载。在等级森严的皇宫中,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有悖伦理的事情。那么,慈禧与奕訢的关系,是不是像传说中说的那么好呢?

清朝同治12年,17岁的同治皇帝终于亲政了,两宫太后暂时告别政坛。很快,同治皇帝发现他的母亲,对权力充满欲望的慈禧,变得空虚落寞,经常管大臣们要奏折看。为了不让母亲再管政事,同治皇帝提出要重修圆明园,希望母亲在圆明园颐养天年,自己就可以摆脱限制了。很快,同治皇帝就向大臣宣布了重修圆明园的旨意,并责令户部尽快拨款开工,奕訢一听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当时清政府正面临内忧外患,处处都需要用钱,那里还有钱去重修圆明园呢?同治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奕訢就请慈禧劝说同治,并劝说慈禧要以国事为重。

慈禧贪图享乐,也一心想重修圆明园,面对奕訢的劝谏,慈禧非常反感,并在心里开始盘算,如何趁机除掉奕訢。慈禧表面上不动声色,表示对奕訢的禀报虚心接受,实际上她并未规劝同治皇帝,反而赞许同治孝顺,大肆批评了奕訢的居心叵测。就这样,重修圆明园的计划被继续推进着。第二年,由于购买修建木材,出现了一起特大贪污腐败案,朝廷损失了二十多万两白银。奕訢知道后,十分着急,再次出面阻止重修圆明园。奕訢带领反对重修圆明园的大臣们联合上书,对皇帝提出:停园工开言路去玩好等八个要求。

朝堂之上,奕訢为了打动皇帝,亲自诵读奏书给侄儿听。奕訢还没读完,同治突然大喝一声:我这位子让给你坐怎么样,奕訢一听目瞪口呆。同治皇帝接着斥责奕訢,离间他们母子关系,把持朝政。同治皇帝亲自写下诏书:恭亲王奕訢无人臣之礼,当重处,马上革除一切职务,交宗人府查办。此时的奕訢才明白过来,自己中了慈禧的圈套,她借同治皇帝之手除掉自己。

那么,就是因为反对重修圆明园之事,慈禧就要除掉奕訢吗?原来,同治初年的慈禧,初入政坛,还无法完全真正掌控政局,她必须依赖奕訢的帮助。然而,垂帘听政几年后,慈禧地位稳定了,精明的奕訢就成为慈禧的眼中钉。据记载,在当时的洋人眼中,大清朝有两位当权者,一位是慈禧太后,另一位就是议政王奕訢。对于外界这样的评判,慈禧是无法容忍的。她绝对不能容许,有人与自己平起平坐。慈禧早就将矛头指向了奕訢。她制定阴谋先后三次弹劾奕訢,最终将奕訢赶出了政局,实现了自己的独权专政。

相关参考

慈禧跟奕訢说了什么 改变大清政局的叔嫂会

奕訢的一场号啕大哭,连肃顺等人也被些许感动。不过,奕訢心里也清楚,热河是人家的地盘,自己在这里还是要小心谨慎,夹起尾巴做人;不然,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奕訢在祭奠完后,他在载垣、肃顺等人面...

慈禧与小叔子奕訢 揭秘历史上暧昧的叔嫂关系

咸丰皇帝在驾崩前,苦思冥想,做了他认为最妥善的安排。他挑选了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年仅6岁的小皇帝;同时赐予慈禧慈安,一人一枚印章,八位大臣草拟旨意,两宫太后同时加盖印章,才能够最终生效。咸丰皇帝希望他们之...

慈禧与小叔子奕訢 揭秘历史上暧昧的叔嫂关系

咸丰皇帝在驾崩前,苦思冥想,做了他认为最妥善的安排。他挑选了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年仅6岁的小皇帝;同时赐予慈禧慈安,一人一枚印章,八位大臣草拟旨意,两宫太后同时加盖印章,才能够最终生效。咸丰皇帝希望他们之...

大话三国之历史上曹植与甄宓的恋情存在吗

曹植与甄宓的关系只是普通的叔嫂还是另有隐情,到多数是相信后者的,曹植《洛神赋》原名《感甄赋》,因“甄”字使后人编出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那么历史上曹植与甄宓的恋情真的存在吗?据一些正史和野史以及零碎资

三国实力卖主的人物,比吕布更无耻,以国家领土为筹码抬高身价

三国是一个很神奇的时代,他与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对后人充满着极大的诱惑力。在那个军阀势力林立的年代,许多有识之士为了在那个年代中获得一席之地,无不绞尽脑汁。他们有的人凭借自己极大的人格魅力或者祖上留下的

曹植甄宓叔嫂乱伦偷情却为何成千古爱情佳话?

...(183-221).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中国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正室,魏明帝曹叡之母。魏王曹操的儿媳,曹植的嫂嫂。曹植和甄妃的爱情故事我们都一直误认为是出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其实不然,此故事出...

战国时期兴盛的墨家学派为何神秘消失?

墨家学派的消失:理想主义在中国的存在源远流长,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是一场理想主义。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等人领导的墨学运动,在当时也可以说是一场理想主义。但理想主义在中

原文与翻译文

荆轲刺秦王原文:《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雇佣兵,信义无双还是贪婪无耻

瑞士雇佣兵(教皇近卫队)并非标题党,不同途径了解欧洲雇佣兵历史的人,会对这个群体有不同的看法。以历史事件来看,他们既可以遵守雇佣合同,也可以为了钱财背叛雇主。由于欧洲雇佣兵历史很长,远在布匿战争时期的

战国时期兴盛的墨家学派为何神秘消失?

墨家学派的消失:理想主义在中国的存在源远流长,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是一场理想主义。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等人领导的墨学运动,在当时也可以说是一场理想主义。但理想主义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