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 晚唐的小太宗
Posted 宦官
篇首语: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胜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宣宗 晚唐的小太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唐宣宗 晚唐的小太宗
唐宣宗是唐朝历史上惟一以皇太叔即位的皇帝,又是晚唐皇帝中顺宗以后的11帝中寿命最长的一位,他死于大中十三年(859)八月,享年50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是晚唐的皇帝中最杰出的一位,《资治通鉴》载:“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一手开创的贞观之治是何等的盛世,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贞观之治来形容,可见其不凡之处。二十年来的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的权谋智略,流落民间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井喷般的爆发出来!
唐宣宗李怡(后来改名李忱),唐宪宗之子,是唐朝的第十八位天子。年轻时为了免受政治迫害,韬光养晦,故意装傻,大家都认为他窝囊得很。唐武宗病危时,宦官们为了找个好控制的人当皇帝,就把37岁的光王李怡立为皇太叔,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没想到,改名李忱的李怡登上皇位后,立即现出他精明能干的一面,一扫旧态,处理政务无一不合情合理,众人方知这是个不可等闲视之的君主。晚唐政治面貌为之一新。
唐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先是用极短的时间将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的牛党成员(宣宗本人极其重视科举),不但一举消灭了为患帝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武宗时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大举灭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适当的恢复。他以牺牲政府夺取寺院经济之利,争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广大民众的支持,从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础。厚实的政治基础,使他得以用自己的意志,来刷新政治。
唐宣宗即位后,决定宰相的人选,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诏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了。于是,唐宣宗写下《吊白居易》,深表怀念之情。唐宣宗是爱才的,爱的就是白居易这样的杰出人才。白居易不仅有文才,而且有从政之才。他在野时撰写诗文,才华出众;从政时颇有业绩,光彩照人。
为政方面,唐宣宗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朝政之余,唐宣宗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读。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史称大中之治。
鉴于前朝晋升高官太滥的弊端,唐宣宗对高官的人数予以严格控制。官员各以品级授服色,自唐高宗上元以后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啡,五品服浅啡,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绿,九品服探青,流外官及庶人服黄。时以紫、啡为高官,所谓的赐紫赐纬即为升高官。唐宣宗极为珍惜紫、啡,侍从官常备紫、啡二色服相随,然有时半年未赏出一件。他授官爵的原则是,不到规定时间的不授,没有政绩的不授,换言之,也就是不以个人好感相授,不以亲近相授。
他曾胃口不佳,苦干饮食。医人梁新为他治了数日,有了明显的好转。梁新以功求宫,然被一口拒绝,仅赏赐了钱财。他授官不仅依据有关机构的报告,且注重自己的调查。他外出打猎,听径阳樵夫说当地县令李行言不畏军人威胁,将数名强盗绳之以法,回宫后即授以紫服。他又听酸泉父老说其县令李君爽有惠政,亲手签了任命书,授为怀州刺史。
相反,对那些鱼肉百姓、作威作福的官员,不论职位高低,一经发现,必予以制裁。有个奉旨出外办事的使者,途经砍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投宿驿站,见所食之饼黑,竟鞭打释吏出血。陕貌观察使高少逸,将此饼进呈唐宣宗。待使者回朝,唐宣宗斥责道:“砍石为深山所围,此饼岂是容易得来!”遂将这使者发配到恭陵(唐高宗、武则天长子李弘之陵)去守陵。淮南大饥,民众大批流亡,带宰相衔的节度使杜棕却不理政事,荒于游宴。考虑杜棕有较高的德望,唐宣宗将他调为虚职,换人替代其职。
唐宣宗对亲属也不姑息。其舅郑光为节度使,唐宣宗与郑光讨论为政之道;郑光应对鄙浅,宣宗不悦,郑光终不复任民官。
唐宣宗最重视的是地方最高长官刺史,他认为整个帝国由各个地方所拼而成,这些父母官的政绩,直接关系到民心向背。他规定刺史人选被确定后,不准直接去上任,必须到京师来接受他的当面考察,以定可否。他对此的解释是:“朕以刺史多不得其人,而为害百姓,故要一一面见,询问其如何施政,以此了解其优劣,再确定是否可以任命。”
对外关系上,唐宣宗还趁吐蕃、回纥衰微,派兵收复了湟河之地,平定了吐蕃,“收三州七关,平江岭以南”,打通了丝绸之路。这是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唯一一次军事上的胜利。
此后,孤悬于外的沙州(今敦煌)军民,在张义潮的带领下,驱逐了吐蕃守军,收复了沙州。他在被唐宣宗任命为沙州防御使后,又收复了瓜(今甘肃安西)、伊(新疆哈密)、西(新疆吐鲁番)等十州。由此,唐朝重新取得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权,在沙州设置归义军,张议潮升为节度使。
唐宣宗兴奋地说:“宪宗常有志收复河、迫地区,然忙于中原用兵,事遂未成。朕竟其遗志,足以告慰父皇在天之灵!”
《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九卷记载了唐宣宗与“明星”的两件故事——
先前几朝,乐工、倡优仗着皇帝的宠信,极是胡作非为,并屡屡于政,在朝廷中影响甚坏。此风延续到了唐宣宗朝,他铁面无私地进行了扭转。
优人祝汉贞,以滑稽着称,反应敏捷,能当场应景出语,且诙谐无比。唐宣宗以他能为自己解闷,很是宠信。有一日,祝汉贞说着说着,触及了政事。唐宣宗立即板了脸,说:“我畜养尔等,只是供戏笑,岂可干预朝政!”从此疏远了他,并在其子贪赃事发后,杖死其子,将他处以流放。
乐工罗程,弹得一手好琵琶,也极得唐宣宗宠。罗程倚恃宠,竟然因小事杀人,被关进大牢。乐工们为他求情,说他有绝艺,可为唐宣宗游宴助兴,要求赦免他。可唐宣宗却说:“尔等所可惜的是罗程的艺,朕所可惜的是高祖、太宗之法,”下令将罗程给杖杀了。
善于纳谏,是唐宣宗有别于唐朝晚期其他君主的一个重要特征。他曾想到唐玄宗所修的华清宫去放松一下,谏官纷纷上谏,谏得极为激烈,他由是取消了行程。
他纳谏的程度,仅次于唐太宗,不论是谏官论事,还是门下省的封驳(将君主不合适的诏令退回),他大多能够顺从。此外,他十分尊重大臣的奏议,每每得了大臣的奏议,必洗手焚香再阅读。
事也凑巧,唐太宗纳谏,得了魏征;唐宣宗纳谏,得了魏征的五世孙魏谟。魏谟是唐文宗读《贞观政要》后,思慕魏征,而在魏征后裔中找来的。魏谟入仕后,再现了魏征直言极谏之风。
魏谟在唐文宗时负责“起居注”工作,即记录皇帝的言行。一次,文宗皇帝派宦官来要取“起居注”去看,魏谟拒绝了,还上了一个奏本:“臣以自古置此,以为圣王鉴戒。陛下但为善事,勿冀臣不书。如陛下所行错误,臣不书之,天下之人皆得书之。臣以陛下为太宗文皇帝,请陛下许臣比职褚遂良。”
唐文宗览奏后,召见魏谟,说:“在你之前,我是常常要看一看的。”魏谟说:“那是史臣的失职,我岂敢再让陛下违规;如果注记要经陛下看过,执笔的史臣难免心存回避,所记的就不会完全真实,怎能取信于后代。”文宗只得让步。
唐宣宗登位后,拜魏谟为宰相。其他宰相进谏,唯恐君主不快,都委婉而谏,独他开门见山,无所忌讳。唐宣宗常叹:“魏谟有祖风,我心极重他。”
唐宣宗临朝,对待群臣如待宾客,从未有倦容。宰相奏事,他威严不可仰视。奏毕,他脸上放出微笑,让群臣闲语,或问里坊琐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经一刻时辰,复严肃地告诫群臣:“卿等好自为之,朕常担心卿等负朕,日后难以相见!”说罢,起身回宫。大中年间最得宣宗圣眷的宰相令狐T就曾说过:“我秉政十年,皇上对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时,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但是宣宗极度礼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礼,非常的恭敬,如此一来恩威并重以威权驾驭大臣,被称之为智术治国。
唐宣宗还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一些低下的杂役,只要宣宗见过一面就能记住对方的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的工作,从来没有弄错过,这些宫人如果生病,宣宗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这在历代君王中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
唐宣宗他不但记性好,且心极细。度支部门上报污损的布帛,奏表中将“渍”误写成了“清”,主管官以为唐宣宗不会注意,胡乱报了上去。岂知唐宣宗一眼看破,处罚了与此事相关者。
经常外出游猎的唐宣宗,其实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并且实地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但是天下之大,宣宗不可能全部走遍,为此他特意想了个办法,秘令翰林学士韦澳将天下各州的风土人情以及民生利弊编为一册,专门供他阅览。天子将其命名为《处分语》,此事除了韦澳之外无人知晓。不久,邓州刺史薛弘宗入朝奏事,下殿后忍不住对韦澳说:“皇上对本州事务了解和熟悉的程度真是令人惊叹啊!”韦澳当然知道,天子掌握的资料正是出自《处分语》。
与唐文宗一样,唐宣宗久有诛灭宦官的心愿。他为“甘露之变”扼腕长叹,但他又认为李训、郑注是小人,除此二人,他对当时所有死于宦官之手的朝臣予以平反昭雪。
为解决宦官问题,他以论诗为名,召翰林学士韦澳入内,屏退左右侍从,问:“近日外面舆论,对宦官的权势有何说法?” 韦澳答道:“陛下威断,宦官已大有收敛。”
唐宣宗闭目摇头说:“全非这样,朕尚畏其存在。卿有何良策?” 韦澳以为和朝臣商量,恐重招甘露之祸,不如在宦官中找一些有胆识者共谋。
唐宣宗否定了这建议。他又召宰相令狐商议。令狐的计策是:有罪必究,有缺不补,待其自然消耗,以至于尽。
然令狐的奏章被宦官发觉,从而此计非但难以奏效,反面加剧了南衙北司的矛盾,势成水火。
尽管大动作无法实施,然唐宣宗还是尽力抑制了宦官。宦官内园使李敬实气焰嚣张,遇到宰相郑朗不下马,唐宣宗立即剥了李敬实的官服,配给南衙当贱役。
唐宣宗又规定,凡是节度使有罪,监军(由宦官充任)连坐。宦官问题虽终未能全盘解决,然唐宣宗在整顿吏治上下了大功夫,非但收到了一些成效,且赢得了民众的颂扬。
唐宣宗是一个提倡节俭的皇帝,对于子女的要求更是严格,几乎到了不近人情的程度。
他的大女儿万寿公主,下嫁给起居郎郑颢,按常例要用银箔饰车,从宣宗开始,改为铜饰。公主出嫁时,宣宗亲自告诫她,到夫家要严守妇道,不得以皇家贵胄轻视夫族。有一回,驸马的弟弟郑觊得了重病,宣宗打发中使去探望。中使回朝,宣宗询问公主在否,中使答,公主在慈恩寺观戏。宣宗大怒,说:“朕有时怪士大夫家不愿娶公主为妻,至今才知其情。”于是命人把公主叫来,当面斥责道:“小郎有病,你为何不去看视,反倒去看戏?成何体统!”公主一看父皇发怒,吓得连忙请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
让人吃惊的是,宣宗的二女儿永福公主,已经选定于综为驸马,下日就要下嫁,公主也很高兴。偏偏在一次和宣宗同席吃饭时,因为一点儿小事怄气,把筷子折断。宣宗大动肝火,愤然说:“你这般性情,怎么能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妇?”当即传旨,令四女广德公主下嫁于综。就这样,永福公主眼睁地看着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夺去,送给了妹妹。
历史上评价唐宣宗为“明君”、“英主”。唐宣宗时代,帝国虽然称不上是太平盛世,但起码也算是承平之局。“大中之治”落下帷幕后,历史给予了李忱很高的评价:“宣宗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
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由于宣宗李忱的励精图治,使得我们在时隔一千多年后,仍然能够在9世纪混乱不堪的历史迷局中,有幸瞥见一抹盛唐的余晖。
太宗宣宗
历史人物 唐宣宗李忱简介 评价很高晚唐人称其小太宗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 (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汉族(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人物生平> 生母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侍妾郑氏,李锜谋反失败,郑氏入宫后当郭太后的侍儿,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 ,即后来的 。他是穆宗的弟弟。敬,文,武宗的叔叔。他是晚唐最后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 武宗一直也没有立太子,所以在他病危的时候。宦官马元贽拥立李忱为帝。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贬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还朝。又重用牛党的白敏中为相。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最后以李党的彻底失败告终。> 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 对外关系上,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变后,唐对吐蕃的唯一一次军事上的胜利。>>>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为食用仙丹中毒,身体状况已经很糟了,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归西了。嗣后宫中又是变故频频,而宣宗已是无知无觉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摄冢宰负责治丧,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群臣上谥号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第二年二月,葬于贞陵。> 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讋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当大厦之将倾,谁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相关事件> 「小太宗」与「小贞观」>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一手开创的贞观之治是一个什么概念,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贞观之治来形容,可见其不凡之处。二十年来的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的权谋智略,流落民间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井喷般的爆发出来!李忱先是用极短的时间将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的牛党成员,并且宣宗本人极其重视科举。武宗时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大举灭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适当的恢复。另外大中四年,孤悬于外的沙州(今敦煌)军民,在张义潮的带领下驱逐了吐蕃守将夺回了沙州,并在大中五年重新归附唐朝。> 宣宗也极擅于操控群臣,大中年间最得宣宗圣眷的宰相令狐绹就曾说过:「我秉政十年,皇上对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时,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但是宣宗极度礼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礼,非常的恭敬,如此一来恩威并重以威权驾驭大臣,被称之为智术治国。> 宣宗还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一些低下的杂役,只要宣宗见过一面就能记住对方的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的工作,从来没有弄错过,这些宫人如果生病,宣宗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这在历代君王中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 宣宗在性事方面也是极端的自律,甚至可以被称之为偏执。曾经有地方献给宣宗一支女子组成的歌舞乐队,其中有位绝色佳丽被宣宗收入后宫加意宠幸,一段时间之后宣宗认为这样下去有可能会重现玄宗朝之故事。于是把这名女子召到跟前,对她说:「我留你不得。」左右奏道:「可以将她放出宫。」 却说:「放她回去,我就会想念她,不如赐她毒酒一杯。」一名天香国色的女子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死了。如此之行为简直可以称之为可怖。(事见《唐语林》卷七补遗)。(这件事,史家也有争执,特此注明)>>> 但是对于日益严重的宦官问题,宣宗鉴于「甘露之变」一样没有太好的办法,尤其宣宗本人是被宦官所救,又是被宦官所拥立,所以他只能在一些较小的范围之内对宦官势力做一些尽可能的约束。不过由于宣宗处置得当,大中年间宦官势力没有过于膨胀,也没有对国家造成较大的危害。> 宣宗身上还有很多其它的优点,诸如多才多艺,生活节俭,喜爱读书等等。关于这些优点,基本可以参照其他有名的明君生平,在这不再做详细叙述。> 严教子女> 唐宣宗是一个提倡节俭的皇帝,对于子女的要求更是严格,几乎到了不尽人情的程度。> 他的大女儿万寿公主,下嫁给起居郎郑颢,按常例要用银箔饰车,从宣宗开始,改为铜饰。公主出嫁时,宣宗亲自告诫她,到夫家要严守妇道,不得以皇家贵胄轻视夫族。有一回,驸马的弟弟郑觊得了重病,宣宗打发中使去探望。中使回朝,宣宗询问公主在否,中使答,公主在慈恩寺观戏。宣宗大怒,说:「朕有时怪士大夫家不愿娶公主为妻,至今才知其情。」于是命人把公主叫来,当面斥责道:「小郎有病,你为何不去看视,反倒去看戏?成何体统!」公主一看父皇发怒,吓得连忙请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 让人吃惊的是,宣宗的二女儿永福公主,已经选定于综为驸马,下日就要下嫁,公主也很高兴。偏偏在一次和宣宗同席吃饭时,因为一点儿小事怄气,把筷子折断。宣宗大动肝火,愤然说:「你这般性情,怎么能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妇?」当即传旨,令四女广德公主下嫁于综。就这样,永福公主眼睁地看着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夺去,送给了妹妹。> 是否为僧> 唐宣宗为僧之事的来源,主要是韦昭度的《读皇室运寻》和令孤的《贞陵遗事》,在这两篇文章中,他们说唐武宗为了争夺皇位,曾想杀死光王(即后来唐宣宗)。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将光王抓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杀死光王,而将其送出皇室。三年后,武宗死,宦官头子才将光王请出来当皇室。文章虽然写得很隐晦,并没有直接说明宣宗曾经出家为僧,但当时这种传说确已出现,或许,这就是传说流传的一个原因吧。五代时《中朝故事》、《北梦琐言》及宋陆游《避暑漫钞》中也都有光王潜逃到江南遁入空门的简略记载。五代末,宋初人赞宁《宋高僧传》也说,宣宗为僧,曾游方到杭州,齐安禅师很好地照看了他。宣宗即位时,齐安已死,宣宗为了报恩,便敕赐寺名,谥齐安为悟空大师,还御制哀诗悼念。此外,在禅宗的名僧希运《黄檗宛陵录》中也有记载,说唐宣宗为沙弥时,曾见黄檗大师大佛殿上礼佛,便问,「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众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于是两人一问一答,就说起公案来。禅宗以说「公案」代替说经,这次两人的谈话,还成了以「黄襞礼佛」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运在江西主安黄檗山路过,传说还曾和正在该山做沙弥的唐宣宗一同观瀑布,吟诗作赋。> 关于宣宗为僧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越广,也传得越来越神奇。到明代时,有一名僧圆悟禅师在其撰的《碧巖集》中,是这样记载的:宣宗少时,爬到哥哥穆宗的龙床上,作出接见大臣的姿态,穆宗非常赞赏。武宗即位后,记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香严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后随智闲和尚来到江西庐山,两人同观瀑布,智闲提出要作诗,其动机是觉得此人气度不凡,想趁机考考他,以判断其底细究竟怎样,便先吟出两句诗:「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宣宗接着吟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智闲和尚见此人学识渊博,气度不凡,便以礼相待。后来在一次盐官会上,希运是首座法师,在其礼拜时,两人就谈起「公案」来,在这里,与《黄檗宛陵录》中所记载不同的是,将智闲和尚代替了黄檗禅师,地点也由黄檗山变成了江西庐山。另外,在《黄檗万福禅诗志》中也有关于唐宣宗为僧的记载,该书中则将地点又搬至福清黄檗山,将黄檗禅师观瀑布所吟的两句诗也改为:「千巖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宣宗所吟的两句诗倒没有改。《禅诗志》中还说,唐宣宗来到福清黄檗山后,又南行至惠安观看洛阳江,再南行至同安,还出现了所谓神像夜间出来迎接宣宗到来之事。> 唐宣宗出游> 唐大中元年(847年),刚刚继位的唐宣宗颁下一道圣旨:敕新吴县百丈禅寺「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并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为尊崇佛教。地处偏僻的百丈寺何以获此殊荣?唐宣宗为何如此看重佛教?原因很简单,唐宣宗曾在百丈寺当过和尚。> 唐宣宗为何从地处西北的西京长安(今西安)跑到千里外的百丈寺来当和尚?据说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唐朝中晚期,宫廷斗争非常激烈。唐宣宗乃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名叫李怡,封光王。公元840年,他的亲侄子李炎即位,称唐武宗。唐武宗即位后,非常担心他的光王叔叔会纂夺他的皇位,因此对李怡百般刁难,万般迫害。李怡为躲避唐武宗迫害,便去请教京城里的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在李怡的巴掌中写了二个字:「百丈」。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李怡暂时离开宫廷百丈远,到外避避宫廷争权夺利的风头。但李怡却会错了意,认为老和尚要他到「百丈」这个地方去躲躲,于是千方百计打听「百丈」这个地方,终于得知新吴县有座百丈山,山下有个百丈村和百丈寺,于是不远万里来到百丈寺。>相关参考
唐宣宗是唐朝历史上惟一以皇太叔即位的皇帝,又是晚唐皇帝中顺宗以后的11帝中寿命最长的一位,他死于大中十三年(859)八月,享年50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是晚唐的皇帝中最杰出的一位,《资治通鉴》载:
唐宣宗装疯卖傻三十六年实现晚唐中兴唐宣宗李忱从小就孤僻木讷,一直被皇宫里的人当作傻子嘲弄,出生三十六年来几乎从未享受过真正的亲王待遇,可谁也想不到,三十六岁登基之后,唐宣宗突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聪明与英...
唐宣宗 从小就孤僻木讷,一直被皇宫里的人当作傻子嘲弄,可谁也想不到,三十六岁登基之后,突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聪明与英武,缔造了唐朝中晚期的最后一抹辉煌。 元和五年,出生于大明宫,是唐宪宗的第十三
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第十三子,母亲是孝明皇后郑氏,他唐朝历史上惟一以皇太叔即位的皇帝,又是晚唐皇帝中顺宗以后的11帝中寿命最长的一位。唐宣宗李忱从小就孤僻木讷,一直被皇宫里的人当作傻子嘲弄,出生三十六年来...
晚唐风雨飘摇,但真正开始敲响帝国丧钟的人,确功地说应是大唐第十七位皇帝——唐懿宗,此后的几个短命皇帝,不过是丧钟之下的可怜虫罢了。作为唐宣宗的长子,唐懿宗是在几乎无望登基的状态下实现惊天逆转的。因为不
現在經常會用到這個成語——沆瀣一氣,用來形容臭味相投的人混在一起。這個成語的出處,其實是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故事發生在晚唐時期,崔沆,唐代宰相崔鉉之子,出自“五姓七望”的博陵崔氏。是真正的根正苗紅,世家
「”宣宗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呜呼,自是而后,唐衰矣!”——欧阳修中国历代皇帝之中,唐朝的宣宗李忱,当得上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在少年时,未露峥嵘,持重少言,因此,被宫中上下认为是个「”不慧
在位时期是唐朝继会昌中兴以后又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百姓更是称其为“小太宗”。 唐宣宗批评万寿公主 李忱是一个提倡节俭的皇帝,他对于子女的要求更是严格,几乎到
唐宣宗 唐宣宗,是一个知名度不高的皇帝,生活在唐朝后期,前面提到的大名鼎鼎的是他的五世祖。唐朝后期出色的皇帝不多,矬子里边拔将军,他就算是一个比较优秀的了,有“小太宗”之誉,意思是有其远祖之风。
...君。但是在唐朝末期,有一位开创了“大中之治”的皇帝唐宣宗李忱,他的继位过程却是十分特殊的,他并不是以太子的名义继承帝位的,而是以“皇太叔”这样一个罕见的身份成为皇帝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唐宣宗是如何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