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学贯中西

Posted 历史

篇首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徐光启学贯中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徐光启学贯中西

2、明朝 徐光启生平简介?徐光启历史评价?

徐光启学贯中西

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明朝 徐光启生平简介?徐光启历史评价?

徐光启


徐光启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也是明末崇祯年间的一个宰相。在科学家中,像他那样能继承中西两方面的科学传统,既精通多门科学知识又懂得治国安邦之道的,已属罕见,在宰相群中,像他那样“雅负经济才”的,也是寥寥。因此,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政治家或者集二者于一身,徐光启都颇有特色,值得后来的人们了解他、研究他。


徐光启,字子先,号云扈。上海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652)。他的高祖徐竹轩是一个家世清白的秀才,是徐氏迁沪的始祖,家境较富裕。曾祖徐珣,由于赋役繁重,家道中落,改以务农为生。到了祖父徐绪以后,弃农经商,家渐富裕。但徐绪不到40岁便去世,撇下妻子尹氏和6岁孤儿徐思诚(徐光启之父)。尹氏请来她的内家兄弟主持商业,为长女择婿并招赘入门,叫他支持门户,管理家政。这样徐家的情况竟得继续上升,商业的经营日见兴盛。徐思诚可以专心读书,十七八岁结婚,不久生一女。但这时倭寇的侵扰到了上海,徐家老祖母不得不率家人到外地流离避难了4年。徐光启的母亲右手搀扶着婆婆,左手怀抱女儿,随众人逃难,草行露宿,专找水深流急的河边休息,好遇到海盗时,立即投水自尽。待倭寇平定后,徐家仅有一点残余可维持生活。又过了几年稍稍恢复后开始分家,徐家分得的一份家财却被盗窃,以致家庭生活又陷入了败落、困顿。徐光启就降生在这样一个困境时期。
在天灾、兵祸和官府、豪强无厌的盘剥下,老祖母不得不带领一家人,像当时广大的人民群众一样挣扎求生、劳动求食。她和徐光启的母亲不分寒暑起早睡晚,进行纺织,徐光启的父亲也不得不种田种菜,从事生产维持生计。
徐光启在贫困中开始了童年生活,跟随父母身旁,或出入机房,或涉足田野。亲人们为生活日夜操劳不息的情景,下层劳动者自食其力的生活境况,在他童年幼小的心田里打上了难以磨灭的烙印。这样的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使他从小就懂得了耕织的艰辛,懂得了许多生产知识,也懂得了生产技术的重要,培养了爱好科学技术、矢志富国利民的思想幼芽。
另外,徐光启的祖母和双亲既然享受过新兴中等市民家庭的生活,就多少会带有新兴中等市民的思想意识,这当然会影响到少年时期的徐光启。随着他年龄增长,包括上海地区在内的长江中下游三角地带,逐渐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手工业和农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这对徐光启的社会思想的形成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展开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他的家庭也使他从小就接受了质朴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祖母和母亲经常给他讲述倭寇侵扰时和乡亲们一起逃难的情景,倭寇烧杀抢掠的罪行。他的父亲经常讲起自己参加抵抗倭寇、保卫县城的斗争,这都给少年徐光启留下深刻的印象。
少年徐光启英姿风发,敏而好学。身材矫捷、强健。他在村学读书时,文章词赋都做得很好,书法也不错。与同学谈起志向时说: “论为人,当立身行道……治国治民,崇正避邪,勿枉人一世。”从他后来一生行事和成就看,他正是按这样一个志向走完人生道路的。
万历九年(1581),徐光启考中了金山卫的秀才。这年他20岁,结了婚,于第二年做了父亲。万历十三年(1582)老祖母去世,而徐光启的父母又都年过半百,渐渐不可能参加很多的劳动,这就使徐家的家庭生活又走下坡路,在此后的几年中,甚至几乎濒临破产的边缘。徐光启中秀才后,为了挣钱维持家用,不得不一面应付县学里的作业,一面找村学或家馆教书,有时也到田间参加一些劳动。在教学、耕读的同时,沿着科举之路,负重而行。然而在这条路上,他屡遭挫折,十年之中,四五次乡试都落第了。虽一直未考中,但他的学问在这段时间却有了很大的长进。他的文章说理性强,思想内容切合实际,得到时人一致的赞扬。之所以屡遭失败的原因在于,当时封建阶级用八股文选拔人才,所注重的只是空洞的辞藻和繁琐的格式,几乎完全无视思想内容,当然是很难选到真正的人材的。
万历二十四年(1596),徐光启在上海南门赵风宇家教书,这年赵风宇出任广西浔州知府,要把孩子带到任上读书,请徐光启偕行。为了谋生,也为了进取,徐光启随赵远赴广西。万历二十五年(1597),他陪学生赵公益赴京参加北闱的乡试,这一次中了顺光府的第一名举人,“名噪南北”。这次考试的经历颇有番曲折。据说徐光启的这次考试,阅卷人还是把他“卷落孙山外”的。恰好这次典试人是学问渊博又重实学的焦竑,他直到放榜前两天,还认为阅卷官所选拔的卷子没有一个是值得取作第一名的。他怀着失望的心情去翻阅落选的卷子,一阅到徐光启的试卷就“击节叹赏”,看到了第二场,更拍案叫绝道: “此名士大儒无疑也。”遂把徐光启从落卷中拔置头名。直到清代,他这篇时文还被编入《读墨简练百篇》中,为全国秀才所传诵。
中举第二年徐光启参加了礼部会试,落第后又回到上海,一面教书,一面读书。他和学生住在山中一间极狭小的房子里,仅有“蔬菽”和“饘粥”充饥。可是他和学生“咀嚼诗书之英华,斟酌文章之醇醨”感到莫大的乐趣,还经常唱歌弹琴,精神十分焕发。万历三十二年(1604),徐光启参加北京会试,中第88名进士,这年他已43岁。
从中秀才到中进士共23年。这一漫长时期里他必须用相当多的时间与贫困作斗争。可是,徐光启也因此有充分时间和条件广泛地阅历社会,博览群籍,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性知识,锻炼了自己的思想和品格。
自明代中叶以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对科学技术的重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晚明历史上出现了一批卓越的科学家,一批重要的科学著作相继出版,在赵家教家馆的徐光启很容易看到,也极为重视,曾一一进行精心的研读。他本人则辑录过种种天文、数学、农田、水利资料,结合实际正在进行研究,并且有了自己的见解和心得。徐光启与当时一般封建官僚知识分子的不同之处和根本分歧在于,他能利用教学、读书和应试科举这个环境,在纵情咀嚼古典文献的同时又大量阅读科技书籍,并与自己从游历和生活中所获得的极其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生产知识结合起来,目的是要研究出如何使国家富强的方法和理论。万历三十一年(1603),上海刘邑侯主持修建龙华港,疏通河道,建筑长闸排灌。徐光启对此十分关注,曾为之提供了《量算河工及测验地势法》,作为规划上海水利工程的参考,明确提出了开河建桩的具体规划,充分显示出他的水利工程知识已有了相当造诣。


万历三十二年(1604),徐光启又考入翰林院为庶吉士,须在馆攻读三年,学习当时的时务政策,按期拟作一些庙堂文字,这便是所谓“馆课”。散馆时徐光启考在三甲,只授“检讨”。那时,他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大都用在翻译西洋科学书籍和钻研时务政策上面。虽然不得不做些应景文字,但从他在翰林院学习时所作的另外四篇馆课中,还是可以看出他这一时期的政治见解和改革思想。
《海防迂说》是讲对付倭寇的入侵政策的。其见解颇有战略眼光。《拟上安边御虏疏》讨论的是北方的边防问题。文中揭露了不少边防上的腐朽情况,从而指明当时真正的危险并不在于北方的少数民族,而在于明王朝本身的腐朽无能。鉴于强敌压境和边防军的极端腐败,他提出了军事上的“备御之要”是要求经过选练,建立“胜兵十万”。为了保证战争的物质资源,他又提出了“务农贵粟”的根本政策。可见徐光启的重农思想在这一时期已经初步形成了。《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讨论的是国家的财政问题。所谓“宗禄”,是指皇室的所食俸禄。他注意到了宗禄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他的“导之本业”的解决方案,要“禁人于游惰,而教人于生谷”。虽因封建特权阶级的本性难以实现,敢于揭露它,却是需要勇气,需要比较清醒的头脑的。《漕河议》一文谈东南岁供京师粮米的运输问题。明代的漕河政策,是除了留东南地区的水用于生谷外,把黄河、淮河流域的水都引过运河,京师的百官和北方边防的驻军,都需依赖漕运,才能解决吃饭问题。徐光启认为假如能把淮河、黄河地区的水也用来生谷,那么虽然“亡漕”,但是能使“西北之水亦谷也”。他的结论是“漕能使水费,漕能使国贫,漕能使河坏”。他进一步提出了“治田以治河”的思想,建议把农业生产和粮食运输统筹安排,充分利用水源。《漕河议》全篇充满着要求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精神。
万历二十八年(1600),徐光启在南京认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虽然只是短暂的接触,但彼此在科学上的共同语言,都给对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供职翰林院三年间,徐光启与正在京师逗留的利玛窦频繁往来,交流天文、地理、数学等各方面科学知识,同时也探讨宗教教义。而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用以裨益国计民生,这是徐光启最为关注的事情。
当徐光启听到利玛窦介绍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之精辟珍贵而难译时,毅然决定首译其书。但利玛窦最关心的却是传教,宣传西方科学不过是他用来为传教开路的工具。徐光启不得不与他反复论辩,终于争取他同意了自己的主张。两人用了半年时间,将全书的主要部分前六卷译成,立即刻版问世。《几何原本》是古希腊一部杰出的数学著作,是活动于公元前四至三世纪亚力山大城的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的一部几何教本,全书十三卷。这部几何学的完备总结在两千多年的时期内,一直博得各国数学家的称誉且作为标准教科书在使用。这是中文的第一次译本。由利玛窦口译成汉语,徐光启记录成文,两人反复推敲,力求使译文符合原书之意。由于徐光启对待科学一贯的严谨态度和对于中国数学的渊博知识,所以他的翻译非常成功。徐光启所创立的一套名词术语如点、面、直角、四边形、平行线、相似、外切等,其中有很多至今还为我国现代数学所沿用。徐光启把一种全新的演绎思维方法,在历史上第一次介绍给了中国知识界。其后清一代的数学大师几乎没有一个是不受到其深刻影响的。徐光启大力推荐《几何原本》,认为“举世无一人不当学”,尽管在当时未能引起社会重视,但他仍坚信: “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
《几何原本》刚刚付刻后,父亲徐思诚去世。万历三十五年(1607)徐光启陪伴父亲的灵柩回到故里守制。回家后他整理编出了利玛窦旧译稿《测量法义》,接着依据《几何原本》进一步展开对中西数学中勾股测量法的科学研究,次第写成《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勾股义》三书。徐光启在这些书中根据《几何原本》的原理和方法,论证了我国古代的数学,使之严密地条理化和系统化,这项工作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它表明了徐光启把中国的数学科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徐光启的译著工作不是简单的介绍西方科学知识,而是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科学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大大加强了偏重实用的我国传统科学的理论性,这些工作对于后来清初的数学和测量起了重大的作用。
万历四十年(1612),他又与传教士熊三拔译成了《泰西水法》。但他的翻译方法却并不是简单的照本直译,而是结合我国原有的水利工具,只选择其中适用的或者先进的部分,而且边译边制器边试验,然后就把制器和试验的方法与结果都记录下来。这部书还在雕版的时候,就已经在良乡试种的稻田中发挥它的实践效用了。稍后,在徐光启到天津屯田种稻时,它又经过了一次生产实践的检验。所以,从一开始这部书就对发展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我国中世纪最重要的一部有关农田水利科学的著作。
徐光启平时特别注意搜集关于作物栽培、水土资源的利用和农具改革等资料,回乡守制闲居为他在这方面的实践提供了方便。他回乡的第二年春天,家乡就遭了水灾,他既注意到了解救眼前的急难,也想到了长久的救灾之计。他一面建议政府发金赈济灾区,一面尽自己并不宽裕的财力在徐家汇开辟了一个小小的实验田,亲自试种外地作物。他编写了小册子广为宣传,用意是要普及先进的农业技术,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甚至期望不识字的妇女、儿童也能领会通晓。《甘薯疏》介绍甘薯的优点、性能和种法; 《芜菁疏》劝南方人种北方高产作物芜菁,以救灾备荒; 《吉贝(棉花)疏》总结了当时的种植经验,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力图进一步提高棉花产量。徐光启这一时期对于农学的研究和试验,针对的是当时社会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培育高产作物和提高植棉技术问题,希望使优良品种、高产作物能在更广大的土地上普及,做到“人人务相通,即世可无虑不足,民可无道殣”。而在他的科学试验中,又特别着重于解决南种北移或北种南移问题,打破传统农业上狭隘的风土说和各种保守观念,表现了一个杰出的科学家为人民谋福利的伟大胸襟和一切真理必须通过实验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万历三十八年(1610),徐光启在家守制期满后回到北京又恢复原职。直到天启元年(1621),由于练兵工作受到多方掣肘和他自己的健康原因(他即将60岁)请假休息,这次服官前后历时10年零10个月。在这一长时期中,他由于天主教的关系为人攻击,更重要的是又和当权者政见不合,所以三次到天津屯田。这段期间他积极从事政治活动与练兵工作,大部分科研工作没有继续下去。
万历四十一年(1613),他因与公试同考官魏广微之间发生了矛盾,于秋天告假往天津屯田。这年他52岁,至万历四十四年(1616)复职。这时沈

相关参考

漕溪路历史

1.徐汇区的历史沿革据史料记载,明末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在肇嘉浜和李氵从泾两水汇合处附近建立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并与意大利人、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合作,开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先河。嗣

徐光启简介徐光启军事改革因它断送

【徐光启简介】徐光启军事改革因它断送  对于热兵器方兴未艾的明朝末期来说,谁拥有了先进的火器,无疑就是拥有了决定战争胜利的不二法宝。有徐光启等精通西学的科技人才,明王朝不仅改良了大炮的铸造技术,还引进

徐光启是谁?徐光启在对外交流上做了哪些贡献

人物传记是对人物的典型生平和精神等进行系统记述、介绍的一个文学形式,是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关于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的传记对于对徐光启著作的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

徐光启

徐光启  徐光启(汉语拼音:XuGuangqi;1562~1633),中国明代科学家、政治家。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卒于北京。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选庶吉士,迁赞善。从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学

徐光启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如何

徐光启是我国明朝著名的科学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1562年是我国著名的一代鸿儒,他具有博大的胸怀和宽阔的见识。徐光启祖籍苏州他的父亲以务农为生,所以徐光启家并不富裕,但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很重视,少年时的徐光...

徐光启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如何

徐光启是我国明朝著名的科学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1562年是我国著名的一代鸿儒,他具有博大的胸怀和宽阔的见识。徐光启祖籍苏州他的父亲以务农为生,所以徐光启家并不富裕,但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很重视,少年时的徐光...

徐光启的悲哀

明朝一共277年,人过内阁、掌过相权的人,没上百也有八十。可这277年里,取了英文名,信了天主教,写了一部《农政全书》的科学家徐光启,只此一位,别无他人。随便拿本数学书来,点、线、面、直角、四边形……

徐光启一生在各个方面具体有哪些成就和贡献

在我国明朝时期有一位科学家和政治家,他为我国在农业,科学,天文,数学,水利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就是明朝嘉靖年间的礼部尚书徐光启。徐光启是一位很有才能的学者,他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

助明军取得宁远大捷 徐光启曾提倡启引进红夷大炮

徐光启确实有在党争中中立超然、全身而退的智慧,但这并非简单的一句精明可以涵括,其实他之所以全身而退,和他遭到诬蔑时候的独持异见、据理力争和清介廉洁、克己奉公的为官之道都有着很大的关联。泛读《明史·徐光...

何以成为名门? 仕途平淡的徐光启家族

...海县郊区的一个普通村落,并不起眼。直至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于此建农庄别业,逝世后又安葬于此,其后辈为其筑庐守墓,这里才逐渐为世人所知。此后,徐氏家族有一支在此代代繁衍,形成村落,名为“徐家厍”。又因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