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西天取经
Posted 佛经
篇首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三藏西天取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唐三藏西天取经
唐三藏就是玄奘。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学大师、翻译家和探险家,玄奖是他在佛门的法号。因为玄类潜心研究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所以人们也叫他唐三藏。唐三藏自小受到身为虔诚的佛教徒的父亲和在洛阳净土寺出家的哥哥的影响,13岁那年,他也当了和尚。自此之后,唐三藏便与哥哥一起学习佛经。唐三藏十分聪明,而且十分刻苦地研究经典。到他15岁时,不仅能背诵《涅桑经》,并且还能讲解。隋末唐初,许多精研佛典的高僧全集中在四川成都一带。唐三藏跟他的哥哥到了成都空慧寺,向高僧们请教,佛学学识大有长进。后来,唐三藏决心继续深造,毅然离开哥哥,独身一人沿长江东下,抵达荆州,在天皇寺与僧众研究经典,随后又北上河南、山东、河北等地,拜访各处著名的高僧,探讨各家的学说。唐三藏对佛学钻得越深,困惑越多,他发现国内佛经现有的译本的翻译有很多差错。为了探寻经典的真谛,追求佛教的至高境界,他决心去佛教“圣地”一探究竟。于是,唐三藏又来到长安,向外国人学习天竺语文,筹集经费,作远行的准备。
当时中国的西部地区在突厥的控制下,人们要想出国,必须官府批准,领取过所(护照)才能成行。唐三藏虽已提出申请,但还没得到批准。公元627年,唐三藏随同一些商人从长安出发,踏上了西行之路。当他们就要到玉门关(唐朝边境的最后一道关长)的时候,唐三藏的坐骑死了,随从他的两个小和尚全跑了,偏偏官府的差役也追了上来。唐三藏藏在客店里,真不知怎样才好。瓜州的州官李昌拿着追捕文书走了进来,问道:“您就是玄类师父吧?”唐三藏沉吟了一下,没有答话。李昌说:“师父若说实话,弟子可以帮您想个办法。”唐三藏见李昌神态诚恳,就说:“不错,贫僧正是玄奘。”李昌道:“师父诚心到天竺研习佛法,功德无量,我定当尽力帮助。”说完就扯碎了追捕文书,说:“师父尽快赶路吧,要是晚了就出不了关了。”唐三藏听完大喜过望,急忙赶路出了玉门关。
在瓜州,唐三藏结识了西域的石粱陀,就请他当向导,又有位瓜州老人送给他一匹瘦马。这匹马虽说瘦,但是它曾经往返天竺国十余次,熟识道路。
唐三藏从瓜州出发,走出50多里,绕玉门关而过。一日中午,来到了一座烽火台。他正在马旁休息,突然一箭飞来,虽未射中,却也吃惊不小。惊魂未定,又是一箭射来。唐三藏急忙向着烽火台大喊:“我是长安来的僧人,要到天竺取经,请你们别再射箭。”守卫烽火台的官兵了解了唐三藏的来历,不由十分敬佩,送他到了下一座烽火台。这样,一直到了第四座烽火台,台上守将还留他歇了一夜,为他准备好干粮和清水,并且介绍说:“下一座烽火台的守将很坏。如果被他发现,实在难说出什么事,请师父绕开那一台走吧!”
唐三藏绕过了烽火台以后,便奔向野马泉,进入了莫贺延碛。这时向导跑了,在这广阔无边的沙漠里,天上无飞鸟,地下无走兽,唐三藏独自行走在寂静的沙漠里。两天过去了,唐三藏在茫茫的沙漠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野马泉,心中万分焦急,身体更是疲倦。他拿起皮囊准备喝口水,一不小心,水都洒在沙漠里,这可是无法弥补的失误。他在沙漠中顽强地走了五天四夜,一滴水也没入口,头两天还只觉得口干舌燥,后来全身燥热,嘴唇都干裂了,呼吸急促,头昏眼花。这时,连马都不能走了,最后人和马一起倒在沙漠里,昏死过去。夜间,唐三藏在昏迷中被一阵凉风吹醒了,渐渐地有了精神,马也站起来了。唐三藏支撑着虚弱的身体走了几里路,突然看到前面绿油油一片草地,到了跟前,发现还有清澈的泉水。唐三藏在那里歇息一天,装够了水,又继续走了两天路,才走出沙漠,抵达伊吾国境。
唐三藏在伊吾国住了十余天,随后来到高昌。高昌国王本是汉人,也是一位佛教徒,他命王妃大臣也前来拜见唐三藏,并请他讲经。高昌王很尊敬唐三藏,答应给他优厚的待遇,希望他留下来说法。唐三藏说:“我云游是为求佛。现在被大王相留,大王能留住我的身体,却留不住我的求佛法的决心。”可高昌王还是不放他走,唐三藏一连三天不饮不食。到了第四天,深受感动的高昌王终于同意送他西行,并且给他准备了衣物、干粮、挑夫和30匹马,并给沿途各国去信,请他们一起保护这位追寻佛法的高僧。
此后,唐三藏在离开高昌后又翻山越岭,整整用了一年,于公元628年夏天到达了天竺。在天竺,他看到许多高大的鸵鸟,看到五十尺高的佛像和一千多尺长的石刻卧佛像,还看到许多的大象往来运输。他几次渡过恒河,寻访佛教史上的古迹。他到了伽耶城,那儿有一棵高达五丈多高的菩提树,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曾经在这棵树下苦修;他到了佛经中所记载的西天灵山,参拜了释迦牟尼弘扬佛说法的遗址。这些实地的考察活动,使唐三藏对佛法的理解更深入了。
唐三藏来到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天竺最大的寺院,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也设在这里,有长达700多年的历史,常年住有僧众1万多人。这个寺院的主持是戒贤法师,当时已100多岁高龄了,是当时天竺德高望重的大学者。唐三藏到那烂陀寺院的那天,1000多僧众捧着香、鲜花欢迎来自远方中国的客人。年过百岁的戒贤法师早已不收徒讲学了,为了表示对中国的友好,法师特地收唐三藏为弟子,重登讲坛,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给玄奘讲授了最难懂的《瑜珈经》。唐三藏在寺里留学5年,把寺内所藏各类经论通读了一遍,并虚心诚恳地向戒贤法师及寺内高僧质疑问难,通晓了经论真谛。唐三藏仍不满足已学到的知识,辞别了戒贤法师又游历南印度去访师学佛。
唐三藏又用六年的时间走遍了全印度,以增加学识、开阔眼界。之后,唐三藏又回到那烂陀寺。戒贤法师令玄奘登坛宣法,为全寺僧众讲授《摄大乘论》。当时有一个婆罗门(印度古代的僧侣贵族,掌握教权,垄断知识)写出十余条理论,挂在那烂陀寺的门口,并且狂妄地声称:“假如有人驳倒我一条,我情愿把头割下来认错。”过了很长时间没有人能出来驳斥他。唐三藏请戒贤法师等人作证,与那个波罗门展开辩论。辩论下来,那个婆罗门只得低头认输,请求照约认错。唐三藏说:“佛不杀生,你就给我当佣人吧。”
唐三藏在印度宜讲大乘论,对印度各地影响巨大。因为仰慕唐三藏,戒日王和国王鸠摩罗特派使者聘请玄类,并以两国国王的名义通知当时印度境内的大小国家,在曲女城举办全印佛教大会,恭请唐僧唐三藏讲学。公元642年,大会正式召开,参加大会的有那时印度的18个国家的国王,专修大小乘的高僧三千余人,那烂陀寺的僧众2000余人和婆罗门等外道2000余人。这次佛教大会在印度历史上是第一次,整个印度的各界名人几乎全来了。
唐三藏在大会上宣讲的主要内容是《大乘论》,同时他又写了一部《破恶见论》,悬挂在会场中,对与会者发表自己的观点。《破恶见论》发表后,到会议结束,并没有人站出来辩论。这次大会持续进行了18天,大家聆听唐三藏的宣讲,始终没有任何人提出不同意见。大会结束那天,各国国王拿出许多金钱献给唐三藏。唐三藏分文不取,全分给贫苦百姓。自此以后,印度佛教界公认唐三藏是佛学学术中的泰斗,印度全境无处不知他的大名。
戒日王一再恳切地挽留玄奘留在印度。一个国王甚至表示,唐三藏只要肯留下来,愿虔诚地为他建起一百所寺院。可是,唐三藏在印度研学佛法的巧年中,没有一天不在想念祖国,他决定回国。临行的那天,戒日王和当地的印度朋友依依不舍,挥泪送行。
唐三藏于公元645年初,带着收集的650多部佛教书籍,行经西域,回到祖国的都城长安。唐三藏当年去天竺是违犯禁令偷偷出去的,李世民了解到他的全部情况,很钦佩他的坚强精神,特地命宰相房玄龄等去迎接他,长安民众在朱雀大街开了欢迎大会。人们夹道欢迎唐三藏归来,路两旁设着香案和鲜花,长安的僧尼、信众数万人列队护送,把唐三藏带回的经卷佛经迎请到弘福寺。
李世民在洛阳朝见唐三藏,听取了唐三藏旅途所见所闻的西域天竺各国风土人情。李世民听得聚精会神,想让唐三藏还俗,辅佐自已治理国政。对此,唐三藏婉言推拒了。于是,翻译佛经便成了唐三藏的主要任务。唐三藏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苦干了19年,共将74部佛经、1335卷、计1300多万字译出。唐三藏的译文既忠于原经典,汉文又通达流畅、文字优美。有些专有名词的译名,例如“印度”,就是唐三藏那时确定下来的。
长期艰苦的翻译工作严重损害了唐三藏的身体,这位伟大的佛学家和杰出的翻译家于公元664年圆寂(佛教对僧尼死亡的说法)在长安郊外的玉华寺。
生前,唐三藏还同参加翻译佛经的辩机和尚一起编写了《大唐西域记》,这部书记载了包括今天我国新疆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当时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山川、城邑交通和民风民俗等。《大唐西域记》已经被译成许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是对这些地区的历史、地理进行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取经
向国家申请西行取经被拒唐三藏豁出去当偷渡客
武德九年(六二六年),二十七岁的玄奘云游到了长安,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了一个叫做波罗颇密多罗的外国僧人,这位波罗颇密多罗来自佛教的起源地天竺,当时正在长安讲经说法,于是借此机会,玄奘向波罗颇密多罗提出了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种种疑问。
「贫僧修为尚浅,师兄提出的问题很多我也无法解答。」
听到波罗颇密多罗的这句话时,玄奘几乎陷入绝望。然而,波罗颇密多罗告诉他,虽然自己不成,但却知道有个人可以帮助玄奘答疑解惑,那个人叫做戒贤法师,乃天竺国宝级的人物,几乎通晓一切佛法经论。
玄奘闻言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提出了一个最为紧要的问题:
「师兄,那戒贤法师现在何处?」
「法师年事已高,自然不可能长途跋涉到长安来,他老人家现在那烂陀寺。」
决定了,西行天竺!前往那烂陀寺求法取经!
与现代人不同,玄奘是一个想到就去做的人,丝毫没有拖延的毛病。辞别了波罗颇密多罗后不久,玄奘便找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僧人联名上书朝廷,申请西去求法。
很快,玄奘等人收到了来自皇帝李世民的回覆,言简意赅,两个字:不准。
一群出家人为了信仰远赴万里之外求取真经,一不用国家报销路费;二不求军队全程保护;三不要政府政策支持。不但如此,这些和尚还能发挥沿途免费宣传大唐声威、推动对外文化交流的正面作用,此等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什么不批准呢?
这个很有必要解释一下。
在基础教育还未普及的唐代,僧人由于身分特殊,往往有机会接触到许多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知识,而像玄奘这种自幼出家的,更是大都学富五车,见多识广,用现代的话说,简直就是会行走的谷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和尚中,还不乏通晓建筑冶金等专业知识的牛人(如鉴真),随时能把头脑中的资讯转化为军事用途!这样的一票僧人集体申请出国,谁知道他们出去后会不会在敌对势力的威逼利诱下屈服,反捅大唐一刀,更何况那个强大的敌人尚盘踞在北疆虎视眈眈。
说来不巧,玄奘等人申请出境的时间点恰好是贞观元年,这会儿正是北方突厥最为猖獗的时候,而为了澈底战胜这一强敌,帝国有必要实行最为严厉的禁边政策,防止人口流失(当年人口是极为重要的国家发展资源)和情报外泄,因此在考虑到这批和尚潜在的巨大破坏力的前提下,本对佛教就没有什么好感的李世民顺手将玄奘精心措词书写的申请表丢进了废纸堆里。
面对政府的强硬态度,原本满怀壮志豪情的同伴们先后选择放弃,只留下玄奘一人孤零零地守在长安城中等候西行的契机。玄奘并没有等上太久,第二年的秋天,离开长安的机会就降临了。
这一年,长安地区遭受严重的霜冻灾害,为了应对因霜灾造成的饥荒,官府允许百姓离京逃荒,自寻生路。就这样,一心求道的玄奘借机混入灾民的队伍中离开长安,踏上了前往天竺的旅程。
玄奘跟随着逃荒的人群一路西行,在晓行夜宿一个月后,终于抵达了河西走廊的门户凉州城。
短暂观察过凉州城后,玄奘做出了一个极为准确的判断:这城一时半刻是出不去了。情况的确如玄奘所断定的那样,由于当时大唐与突厥的对峙持续升温,突厥骑兵日益频繁地出现在凉州一带,为防备突厥的侵扰,凉州都督李大亮特意下令封锁边关,严禁人员随意出行。
这就真的没有办法了,玄奘只好选择继续等待。不过等待之余,他也没有闲着。来到凉州后不久,玄奘就发现这一带的佛门信众很多,且大都极为虔诚。在这些虔诚信众的感染下,玄奘在城中设立起了道场,开始一边为僧俗信徒讲解佛经,一边等待时机再次前进。
来自长安的玄奘法师在凉州城开场传道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城,城中僧侣信徒纷纷慕名前来听讲,而玄奘在此也展现了他出众的才华,每次讲授都能将高深奥妙的佛法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无论是出家人还是普罗大众都能听得如痴如醉,继而豁然开朗。于是乎一传十,十传百,来聆听玄奘讲经的人越来越多,几乎达到了万人空巷的局面。而在讲座结束后,更有不少人慷慨解囊,赠送大量财物给他们心目中的精神导师玄奘。玄奘仅留取一部分钱物作为日后的路费,转身便将剩下的全部捐赠给了当地的寺院,当然了,玄奘并不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别人看在眼里,而且还不止一双眼睛。
就这样,玄奘在城里讲了一个多月的佛法公开课,他的名字也传到了凉州都督李大亮那里。
对于玄奘这样博学广识的高僧,李大亮是比较敬重的,于是他派出一个属下向玄奘转达了自己的诚挚问候:不许西行取经,请师父即日回京。
要说凉州的情报人员,那真不是吃素的,他们对远道而来的玄奘早就有所注意,多方打探之下,最终确认了玄奘西来的真正目的其实是前往天竺求经,而且还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同意!
这样就不太合适了吧!经过商量,凉州地方政府决定请李大亮出面,以礼貌的方式送走玄奘。
事实证明,他们有些过于轻视宗教信仰的力量了。就在李大亮向玄奘下达逐客令后不久,一个叫慧威的和尚向陷入困境的玄奘伸出了援手。
这个慧威和尚虽然学问声望不及玄奘,但也不是普通人,这位师父是河西一带的佛门领袖,消息灵通,路子很广,在他的帮助下,玄奘终于不声不响地顺利离开了凉州城。眼看凉州渐渐在视野中变得模糊,玄奘的心里却越来越确定:不久之后,他玄奘将会成为朝廷边关通缉的对象,所以接下来的行程务必隐姓埋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相关参考
武德九年(六二六年),二十七岁的玄奘云游到了长安,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了一个叫做波罗颇密多罗的外国僧人,这位波罗颇密多罗来自佛教的起源地天竺,当时正在长安讲经说法,于是借此机会,玄奘向波罗颇密多罗提
明代吴承恩所作的《西游记》是以唐朝时间为时间主题线的神魔小说,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一路西行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抵达西天灵山见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唐三藏西行路途,逢国便请国王印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各路神仙降他不得,玉帝遂请如来佛祖将其制服,压在五行山下。后经历五百年,方被去西天取经的唐三藏救出。观音菩萨在往中土寻找取经人的途中路过五行山,见到了被压石猴的生活状况:
沙僧为什么叫金身罗汉因为沙僧和唐三藏完成西天取经后,沙僧被如来佛祖封为"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所以又叫他金身罗汉。沙僧,又叫沙和尚、沙悟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游记》。在书中也称黄婆,土母、刀圭,五行
给你11篇,参考一下读西游记有感西游记说的是唐三藏为普渡众生,踏上了西天取经的道路。在路上,他收下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位法力高强的徒弟,他们一路上为唐僧降妖除魔,尽心尽力保护唐僧西取真经,经历九九
在动画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中这样说道:“白龙马,蹄儿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三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几万里啊,太难了,自始至终,都是白龙马始终陪伴在唐僧身边,正如观世音所说:“你想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线图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线图:具体路线为:长安城弘福寺(出发)——法门寺——巩州城——河州卫——福原寺——刘伯钦家——两界山(五行山)——陈家——蛇盘山鹰愁涧——里社祠——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线图:具体路线为:长安城弘福寺(出发)——法门寺——巩州城——河州卫——福原寺——刘伯钦家——两界山(五行山)——陈家——蛇盘山鹰愁涧——里社祠——西番哈咇国——观音院——高老
白龙马的故事在《西游记》中白龙马的故事不多,大多都是关于唐僧师徒四人的故事,作为唐僧坐骑的白龙马很少有和他们四个人的互动,这样自然而然白龙马的故事就变得少了,不过这并不能忽视白龙马的存在。白龙马在《西...
玄奘是长安大慈恩寺的和尚,原名叫陈(音huī),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缑音gōu)人。十三岁那年,他出家做和尚,就认真研究佛学。后来他到处拜师学习,精通佛教经典,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