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阿斗
Posted 司马
篇首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乐不思蜀”的阿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乐不思蜀”的阿斗
刘禅小名叫阿斗,是个愚笨无能的人。蜀汉灭亡后,刘禅还留在蜀地。司马昭觉得让后主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他的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随同他一起到洛阳去的有地位比较低的官员都正和刘通两个人。刘禅不懂事,不知道怎样跟人打交道,一举一动全靠部正指点。到了洛阳后,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封刘禅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50多人封了侯。司马昭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但是在刘禅看来,却是很大的恩典了。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当筵席进行得酒酣耳热时,司马昭说:“安乐公,您离开蜀地已经很久了,因此我今天特别安排了一场富有蜀国地方特色的舞蹈,让您回味回味啊!”这场舞蹈让刘禅身旁的部属们非常难过,只有刘禅看得挺有劲,依然谈笑自若,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宴会后,司马昭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又过了几天,司马昭问刘禅:“你还想不想回西蜀的家乡呢?”刘禅答道:“这里有歌有舞,又有美酒喝,我怎么舍得回西蜀呢!”这就是“乐不思蜀”的由来。
司马昭觉得刘禅留在身边也没有什么大危险,所以,并没有杀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
阿斗乐不思蜀
刘禅是怎么乐不思蜀的
《三国演义》将刘禅塑造成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不但软弱无能,而且贪图逸乐。其实真实的后主刘禅并非如此,史书中的他不但聪明机智,而且善于韬晦,所谓的“乐不思蜀”只不过是为了保全大局不得已上演的一幕戏。 襁褓之中遭大劫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肯定对单骑救主的故事记忆深刻,那时候的刘禅还是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当时刘备被击败,狼狈逃遁,妻儿就落入了曹军手中。为了夺回幼主,刘备麾下的名将赵云就孤身杀入曹军大营,硬是将阿斗给救了出来。后来据说刘备曾怒摔阿斗以报赵云之恩。这段传奇故事自然有小说家的渲染夸张,不过据《三国志》记载,刘禅自小确实历尽磨难。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是一个命中克妻之人,所以当年在老家的时候“数丧嫡室”。等到刘备起兵之后,在沛城娶了一个姓甘的女子为妾,这个甘夫人就是刘禅的生母。至于阿斗的小名,也是因为甘夫人夜梦仰吞北斗而孕,所以才取了这样一个小名。 据记载,刘禅童年的时候曾经被人拐卖到汉中,直到建安十六年(212),有一个扶风人刘括因避乱来到汉中,刘禅又被卖到他家。刘括问他的身世,知道他是正经人家的孩子,就把他收为养子,并且给他娶了妻,生了孩子。后来,有一个姓简的人是刘备麾下的将军,他听刘禅说自己的生父字玄德,便告诉了刘备。刘备这才派人前去验证,发现果然是自己失散的孩子,才将他接到了益州(四川),立为太子。 除此之外,《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个“截江救阿斗”的精彩故事,主角也是赵云,不过这次还有张飞协助。当时刘备率兵入川,荆州政事暂由代为处理。这时候,吴国的孙权贪图荆州,便想趁刘备不在夺取荆州。但是,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尚在荆州,他怕作战时妹妹被扣做人质,便以老夫人病了为由将其先行骗回,并企图将刘备唯一的骨肉刘禅也带回去,将来可以做人质威胁刘备。不过,正待孙尚香登船之际,赵云便追了上来,夺回了刘禅。当时情况危急,幸好有张飞赶来断后,截住了东吴的船只,才使得赵云顺利脱身。 这几个故事的真伪现在也无从考证了,但都说明了刘禅的童年确实过得很不顺利,经受了很多磨难。 年少登基智量大 《三国演义》中的刘禅是一个蠢笨的昏君,但据《三国志》记载,在刘禅还是太子的时候,诸葛亮曾对射君称赞刘禅,射君将此事告诉了刘备,刘备甚为欣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就是说,连诸葛亮都认为刘禅智量很大,比想象中还要聪明,那我还担忧什么呢? 公元223年,刘禅登基即位,他牢记刘备死前的遗诏“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征求诸葛亮的意见之后才作决定。这也许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批判刘禅没有主见,“素丝无常,唯所染之”的原因,却也显示了年少的刘禅颇有容人之量。他深知君臣失和的危险后果,所以对诸葛亮尤为尊敬和倚重。即便诸葛亮功高震主,而且颇为专横,他都始终隐忍不发。 刘禅即位的时候年仅十七岁,对执掌国政来说稍显稚嫩,这时候辅佐他的大任便降到托孤大臣诸葛亮身上。但随着他一天天成长和历练,对于国家大事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这时候,诸葛亮本应该还政与刘禅,但诸葛亮不放心,还是一个人总揽全局。即便是刘禅带兵出征的时候,诸葛亮还要派心腹董允率亲卫兵监管刘禅,生怕他出什么差错。这样严格的监护自然会让已经渐渐成熟的刘禅不满,但是他始终没有爆发,而是一如既往的谦卑恭顺,谨守着父亲的遗命。直到诸葛亮去世之后,他才一举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了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职互相制衡,军政事务分开。不独对诸葛亮如此宽宏,刘禅对待其他大臣也是非常宽厚仁爱的。当时魏延因叛乱被杀,刘禅还是念及魏延先前所立功劳,下旨将其厚葬。 对于诸葛亮穷兵黩武的政策导致的国力衰退,刘禅虽然有心反对,但是鉴于刘备生前订立的北伐方针和诸葛亮在汉室的名望,刘禅还是忍了。直到诸葛亮死后,他亲领国事了,才改变了连年北伐的方略,提出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但由于他对于军队并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不敢对急于北伐的将领过分施压,最终这一政策实施不彻,导致了施政方针的混乱。 “乐不思蜀”背后的无奈 乐不思蜀可能是后主刘禅最受人诟病的地方了,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他不但不知羞耻,苟且偷生,还贪图逸乐,丝毫不以故国为念,可谓昏聩至极。但其实,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不得已的原因。 当时,曹魏的大军已经包围成都,即便誓死抵抗,也很难挽回败局,而且一旦破城,蜀国的百姓肯定惨遭屠戮。为了保全自己的子民,刘禅不得已开门投降,一个人承担了卖国的骂名,却保住了百姓的生命和财产。所以,有史学家指出,在当时的形势下,刘禅的投降并非为了一己私利卖国求荣,而是一件造福苍生的明智之举。 在投降之后,刘禅作为亡国之君向曹魏称臣,被封为安乐公。北上洛阳之后,他明白自己的表现直接关乎蜀国百姓的命运。所以,他为了博取司马昭的信任,不得不韬光养晦,处处装疯卖傻,以减轻司马昭的疑心。 但是,多疑的司马昭始终没有真正放心,他总是找机会试探刘禅是否还有叛逆之心。有一次,他设宴招待蜀国君臣,故意让人奏起蜀地音乐。这时候,满座君臣哪个没有故国之思?一个个尽显悲戚之容。可是刘禅不敢暴露自己的情感,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意味着什么,如果他也流露出忧思,不但自己生命难保,而且很可能为百姓招致大祸。所以,他不得不强忍悲痛,故意傻笑,摆出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这时候,司马昭反而大惊,虽然一直以来看到刘禅都傻乎乎的,可人怎么能够这么无耻?便问他:“你难道不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说:“此间乐,不思蜀。”于是,司马昭哈哈大笑起来,从此认定此人没有反意,可以放心了。但是,很多卫道士却揪住这一句话不放,把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死死扣在他头上,丝毫不考虑当时的情景,假设刘禅像后主那样,早就被司马昭赐死了。 刘禅从223年登基到263年降魏一共称帝四十一年,是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如果说有诸葛亮的辅佐,那也只是前十一年,后来的二十九年全靠他自己亲政。当时蜀国实力最弱,能够坚持这么久,没有真才实干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仅从“乐不思蜀”一事便将其归为昏君,实在是有违史实。相关参考
《三国演义》将刘禅塑造成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不但软弱无能,而且贪图逸乐。其实真实的后主刘禅并非如此,史书中的他不但聪明机智,而且善于韬晦,所谓的“乐不思蜀”只不过是为了保全大局不得已上演的一幕戏。
诗享书局原创文章在「”三国”的故事里,刘备的儿子刘禅最为出名的事估计就是他投降魏国后,说的那句「”乐不思蜀”了。但这毕竟只是一句话,又没有详细交代他在魏国的生活状况,那么作为亡国之君,「”扶不起的阿斗
刘备白帝城托孤,使诸葛亮决心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但六出祁山,终至回天乏力。之后姜维九出中原,劳而无功,而魏国司马氏掌权后,国势日隆,最后三路大军伐蜀,刘阿斗无奈,只好……赤壁之战以后,三国鼎立局面逐渐
乐不思蜀说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刘禅的故事。因为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而一直被后人作为窝囊废的代言人,直至今日。以下是《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的原文。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
提起刘禅,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他是中国皇帝中耽于享乐的代表之一,只不过摊上有个好相父,才多混了几年。到了老诸死了之后就亡国了,最后还无耻的做了亡国奴,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这样的混帐话来
作者:和李齐慧,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关于蜀后主刘禅此人,一直争议颇多,在刘备死后,他继承父位,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后来诸葛亮死,蜀被灭,他也被俘离乡。围绕刘禅有一句著名的歇后语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关于刘
“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等成语典故,对三国蜀后主刘禅作了无情嘲弄。不过,在提交15日举行的纪念刘备入蜀1800周年暨诸葛亮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中,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三国文化专家罗开玉和谢辉所著
看到刘禅这个名字,很多人会想到成语“乐不思蜀”。《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载:王(司马昭)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人们常用来形容刘禅不思进取,自甘堕落
刘禅,蜀汉后主,小名为阿斗,刘备的儿子。刘备在入蜀之后,立刘禅为太子,在公元233年继承了皇位,在位四十一年。后来投降曹魏,蜀汉灭亡。有很多认为刘禅是弱智,主要表现在亲信小人、不战而降和没心没肺,但是
刘禅大家都知道,刘备的儿子,蜀国后来的君主,“乐不思蜀”也是由他引出来的。后世都觉得他是个昏庸无能之辈,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上都把他写成了一个昏庸的亡国之君。后来还有一句话叫:“扶不起的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