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著《论衡》破佛
Posted 佛像
篇首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王充著《论衡》破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王充著《论衡》破佛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本站网中华上下五千年王充著《论衡》破佛的故事。王充自幼就很聪明,6岁开始读书识字,8岁到书馆学习,品学兼优。因此,被保送到京师太学深造,跟大学者班彪学习,后来游学洛阳16年。王充继承前辈唯物主义思想家的优良传统,吸收汉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写成了《论衡》一书,以元气自然论批判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他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最原始的物资基础,天是物质的、自然的天,没有情感,没有意义,从而动摇了天人感应的基础。王充性格耿直刚烈,不卖弄聪明去追求俸禄,不为个人利害去巴结官吏。
一天,王充路过街头,看见一个道人盘腿而坐,面前放着一尊金佛,黄绫上写着“如来算命”四个篆字。那道人口里念念有词:“各人吉凶祸福,佛祖了如指掌。祥者佛祖点头,歹者佛祖不动。”王充逢场作戏,问道:“我想做生意,不知能否赚钱?”只见那老道对佛像深深作揖,微睁双眼,口中念念有词,然后拿起金戒尺,在佛像前后左右绕了几圈,佛像当即频频点头。老道双手合十,奉承说:“恭喜,恭喜,日后你定能发财!”并要了王充三两纹银。第二天,王充带了个泥塑金佛又到街上,对那老道说:“请试试这个如来菩萨灵不灵。”老道一愣,慌忙拿起那尊小金佛溜了。就这样,王充在众人面前破了那道人的骗入机关:佛像是铁制的,佛像的头可以动。那金戒尺则一头是铁,一头是磁石。那道人如要佛像点头,便握铁质的一端,使磁石的一端在佛像头部绕动,这样,佛像哪有不点头之理,反之则一动不动。
王充是东汉时期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他在批判当时的神学迷信中,捍卫和发展了先秦以来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建立了元气自然论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成就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本人也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通明博见”的无神论者。
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历史百科 王充书肆博览
王充书肆博览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绍兴),东汉著名哲学家。《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王充是东汉初年人,祖籍河北。祖先以农桑为业,后因得罪豪强恶霸,被迫几度迁移,家道逐渐衰落,到王充出世时,家中已经一贫如洗。
虽然王充家庭出身低微,受人歧视,但王充从小就勤勉好学,几乎对所有的书籍都感兴趣,都想读通学懂。他六岁时开始读书,非常勤奋,人也聪明。八岁时进书馆读书,品学兼优。同学一百多人都因为错读或学无长进受过老师的斥责、鞭打,唯独王充进步很快,没有受过处罚,而且老师还经常夸奖他。他很快结束初期学业,跟从老师学习《论语》和《尚书》,每日熟读一千字,不久就读完了许多经书。十五岁时,他被保送到京师洛阳,拜在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班彪门下求学。他并不固守一家之言,而是博闻强记,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当时的洛阳是一个繁华的城市,有很多书肆。可王充家中贫穷,没钱买书,就只好带着干粮去书肆阅读当时在太学难以读到的书。他站在书肆中埋头苦读,如入其境,往往一读就是一天,连干粮也顾不上吃。无论严冬酷暑,王充从不间断去书肆读书。由于他勤奋,加上记忆力很强,许多书能过目成诵,渐渐地就达到了“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的境界。
王充博览群书,获取了渊博的知识,同时他又认识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如果人们只满足于读死书,不追求对知识的应用,就像了解了树木的大小长短,却不能伐木造屋一样,是没有意义的。因此王充注意接触社会,联系实际钻研学问,求得透彻的理解。渊博的知识和实际经验的结合,使他能解释一些鬼神之说,并勇敢地提出来,对当时的迷信思想进行反抗。
王充所处的时代,神学盛行,从思想文化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充满愚妄和迷信。而王充明辨是非,敢疑敢问,决心写出一部求实的哲学著作,向一些错误理论挑战。
然而当时的皇帝及满朝文武都信奉神学,谁若是有异词,便会立刻遭罪。王充目睹不少这样被定为“非圣无法”罪名而死的事实,但他依旧不改初衷,决心写出这部明辨真假的书。
于是,王充一边教书,一边著书立说。他常闭门潜思,很少与亲戚邻居来往,一心著书。他的房间里四处放满了写作用的刀笔。到了晚年,王充孤独一人,生活更是贫困潦倒,常常缸中无水,锅中无米,自己也饿得头昏眼花,但他为了自己的愿望,锲而不舍。
王充的朋友为王充的贫困所动,为他的才华所惜,屡次推荐他入朝做官,他都以病推托,决心不入仕途,用毕生精力完成著作。
就这样,王充“居贫困而志不倦”,他在“年渐七十”,“发白齿落”之时,依旧坚持不懈,终于写出了一部有八十四篇文章、二十多万字的巨著。他欣然罢笔,给此书定名为《论衡》,意在表示言论的公平,如同衡器一样符合客观真理。
王充进取求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学习的大好时光,学习王充爱学和好学的精神和灵活的学习方法。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