阉臣郑和
Posted 船队
篇首语: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阉臣郑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阉臣郑和
十五世纪初期,有一支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中国船队,屡次出现在烟波浩淼的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海面上。这支船队从中国东海之滨出发,先后七次往返,远涉重洋30年,开辟42条航线,抵达过30余个国家,行程十万余里,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公元1492年)早79年,比葡萄牙人发现欧、亚、非三海航道(公元1497年)早84年,为千余年间闭锁海关的中国打开了通向外部世界的海上之路。这支船队的统帅,大明王朝的海上使者,却是永乐年间一位普通的宦官。他的名字叫郑和。郑和本姓马,明洪武四年,诞生在云南昆阳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曾长途跋涉去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被当地人尊称为马哈只(意为巡礼人)。他的父亲身材高大,性格耿直豪爽,乐善好施,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往往舍己救济。星辰满天的夜晚,父亲常常对围坐四周的儿女们讲述当年飘洋过海到麦加朝圣的故事。少年时代的郑和,好奇地倾听父亲讲述各种各样新奇的趣闻轶事。父、祖辈勇敢、执着的精神,在郑和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渴望探险的种子。郑和常常问父亲一个问题:
“大海里有朋友吗?”
“大海就是你的朋友。”父亲说。
郑和接着问:
“那大海里有海盗吗?”父亲没有正面回答他,眼睛中带着刚毅和微笑说:
“大海会帮你克服一切困难!”
神秘莫测的大海从那时起就象磁石一样吸引着郑和。
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明政权建立不久,太祖朱元璋为统一全国,派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军平定云南。明军在云南掳掠儿童,强行阉割,令其屈从服役。11岁的郑和也未能幸免于难。此后,郑和被随军带往北平,送入燕王朱棣的藩邸做了侍童。从此,郑和离开了温暖的家,离开了父母亲人,失去了人身自由,他那幼小的心灵承受着人生巨大的痛苦。
小小年纪的郑和并没有因自己的不幸而沉沦,他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燕王府中,设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这对从小渴求知识、曾稍习笔墨的郑和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每当闲暇之时,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博览群书。由于他办事机敏,深受燕王宠爱并被纳为近侍,早晚不离左右,每问,则对答如流。主仆之间,相处甚得,他的气质也和燕王相近。加上天赋聪明,少有大志,勤奋好学,少小离家,独立生活的磨练,使他在燕王朱棣身边长成一个精明而富有才识的魁梧青年。
正当郑和日趋成熟之时,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8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打南京,要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帝位。这时郑和已年近三旬,他亲随燕王出入战阵,屡建战功,经三年艰苦作战,燕王一举渡过长江,攻克南京,建文帝出逃,下落不明。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登上皇位,年号永乐。郑和因战功和不同凡响的军事才能受到朱棣的特别嘉奖,被提拔为内官监太监,不久,又擢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正月初一,朱棣在除旧迎新之际,兴之所至,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由三宝改名郑和。但人们按照习惯,仍称他为“三宝太监”。时年,郑和33岁。
富有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开始把眼光着重放在辽阔的海疆上,决意实现他“锐意通四夷”的宏大愿望,与海外诸国建立友好关系的对外政策,以显示其“宣德沐仁”的天子之恩和“天朝上国”的强盛。另外,当时传说建文帝逃往南洋,朱棣内心始终惧怕敌人势力死灰复燃,因此,搜寻建文帝的下落,也被列为下西洋的一项秘密任务。
朱棣在他周围可信的近侍中物色着满意的对象,最后选中了郑和。他了解郑和虽未曾随祖、父们到过遥远的麦加,但对海洋和异国却有一种从小滋长的神秘感和向往,他更信任这位随他东征西战的得力下属所具有的不寻常的学识和组织才能,而且此时的郑和,已是具备了亲往东洋的外交和航海经验,朱棣确认郑和能担负这一重要使命,有能力指挥一支庞大的远航船队。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任命郑和为钦差总兵太监、正使太监,命其正式组织船队出使西洋。这一年,郑和35岁,正当盛年。
明永乐三年(1405年)冬天,郑和率领着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从江苏刘家港启程,乘风破浪,驶向茫茫大海。
他的船队由208艘船只组成,分成宝船、马船、粮船、战座船等几大类。最大的宝船长44丈4尺,阔18丈。这大型宝船是郑和座船,如一座小型帅府,一般由使团中的领导人员及各国来访使节乘坐,并装载赐给各国的礼物和各国进贡的物品。
长37丈、阔15丈的中型宝船,称作“马船”,是一种运输船。郑和下西洋,每次访问亚非各国,都要携带大量物品。往返一次需达两三年之久,有时连续在海上航行数月,所需物品,从生活用品到修理器材,一点一滴都需自己准备充足,一概由马船运输。船队另外还有15艘运粮船,20艘大型水船等。
郑和首次出航的目的地是古印度的古里。它是西洋各国中一个较大的国家,也是古代印度西岸的一个大商港,号称“西洋诸番之会”。早些年,明成祖就曾派使者诏谕古里,以彩币相赠。古里国酋长沙米的也曾派使者带着贡品回访,受到明成祖的热情接待,并封沙米的为古里国王。这次,船队顺利到达古里。郑和向古里国王宣读了明成祖朱棣所颁敕书,并赐给诰命银印,对下面各大臣也都赠送丰厚的礼品,升赏带有封爵性质的“品级冠带”,国王和诸大臣深受感动。临别时,古里国王也向郑和回赠了礼品。郑和在古里专为国王举行告别宴会。席间,国王举杯祝酒,对郑和高声说道:“小国距中国十万余里,何幸得元帅赏光?今日之别,足称消魂。”郑和也举杯作答:“到贵国如在家中,不觉离中国十万余里之外。”随行官员见状,热情建议道:“十万里之外,不可不立碑纪念。”郑和欣然接受:“此话颇有道理,速速办理。”
他立即吩咐手下建起碑亭一座,内竖石碑,由随行官员王景弘挥毫题字。国王非常感激,与郑和等洒泪而别。从此,古里成了郑和远航交通要道的一个贸易、交通中转站。
郑和这第一次远航,还曾到了占城、爪哇、苏门答腊、满剌加(即马六甲)、锡兰等地,并载回随船来访的各国使节。明初海外关系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永乐四年,第一次远航归途中,船队经过印度尼西亚的巨港―――旧港时,郑和打算收降海盗陈祖义。
早在明朝初年,广东、福建一带乡人,为避战乱,有的就拖家带小流落海外。当时广东人梁道明全家背井离乡来到印尼这个叫三佛齐的地方,与土着居民友好相处,传授农艺,开荒拓壤,一时成为当地首领人物;另一名叫施进卿的为副手。陈祖义也是广东人氏,因犯死罪国内无法立足,遂逃亡海上,纠集一群海盗,自立为头目,专门在海上抢劫过往商船,与梁道明争夺三佛齐。后三佛齐为爪哇国所兼并,此地华侨和土着居民被迁往一偏僻角落定居,起名旧港(即今印尼苏门答腊岛)。梁道明受明成祖之诏回国,施进卿接替为首领。陈祖义则为盗海上,长期在海上称霸,骚扰过往船只,无所不为,给中国与南洋地区的贸易往来带来极大威胁。对于陈祖义的海盗行径,郑和早有所闻。在一个明朗的日子,郑和亲领随从百余人,带着明天子的命令和金帛厚礼,前往陈祖义处。
陈祖义见有厚赏可得,喜不自胜,亲率部下出外夹道欢迎,并待以贵客之礼,设宴款待。
席间,郑和宣读成祖之诏令,对其进行赏赐,祖义高兴非凡,一一照收无误。但数日后,当郑和劝谕其每年向明天子纳部属之贡时,祖义便甚为不悦。但慑于明成祖之威,表面上仍表示接受诏谕,暗地里即发兵拦劫郑和船只,幸而有施进卿及时报告,郑和早有准备。当陈祖义率海盗船只前来时,郑和船队奋起自卫,组织严密,战术灵活,陈祖义所率的一群乌合之众,哪里是明军的对手,只见一阵厮杀,不多时便败北而逃。郑和船队诛杀海盗几千人,烧了他们的船只。待陈祖义带了亲信30余人,落荒之中欲乘一小船逃窜时,郑和船队将其团团围住,生擒陈祖义等人,后来带回中国,献俘朝廷。
成祖盛赞郑和机智骁勇,为国扬威。他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下诏令将陈祖义推到闹市,斩首示众。
从此,旧港一带海路畅通。不久,施进卿派遣女婿来明朝贡,明朝在旧港设立宣慰使司,令施进卿为宣慰使。旧港与明朝的关系,较之海外他国,便更进了一层。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冬,郑和率船队乘看信风,开始了第二次远航。先后经占城、爪哇、暹罗、苏门答腊、南巫里、古里、柯枝,顺利到达了锡兰国。
郑和对美丽的佛教国家―――锡兰向往已久。锡兰,即今斯里兰卡,我国古代将其称之为“狮子国”,亦称僧伽罗国。国中气候极热,不分冬夏,草木繁盛,禽兽众多。其王宫的旁边建有专供佛牙(指释迦牟尼圆寂后所遗留的牙齿)的精致建筑。据传,每逢锡兰国内有什么天灾,人们精诚恳祈,必有所报。于是,专程前来祈佛保佑者络绎不绝。
郑和船队远航,也热望得到佛祖的保佑,加上他本人又信仰佛教,这次一到锡兰国,他即亲往佛都寺庙祈求平安。他认为两次远航,“人舟两利,来往无虞”,是“深赖佛祖慈佑”,便虔诚向立佛寺布施一千钱,银五千钱,各色丝五十匹,古铜香炉五个,戗金座朱红金香炉五个,金莲花等五对,香油二千五百斤和蜡烛、檀香等物,厚礼答谢佛祖的“大恩大德”,并在此立碑专记此事。
锡兰国王阿烈苦奈儿强横不羁,在古老的圣地佛国,干尽了坏事。其爱好亦与众不同,异常残忍:这爱好就是蓄养猛兽。只要一有空闲,他就以驯狮为乐,老百姓若有得罪之处,便捉来投入虎豹群中,任其撕裂争夺为食,惨不忍睹,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郑和到锡兰国后,阿列苦奈儿虽也似热情欢迎,但暗地里欲加害郑和。他邀请郑和参观了他的虎豹狮象等猛兽,并对郑和说:“饲养猛兽是我的爱好,我也崇尚猛禽异兽的性格。若得罪和招待不周处,请多多包涵。”
郑和闻言,内心惊诧不已。但他表面依然平静地说:“大王不必客气。狮虎虽猛,仍通人性。我看贵国气象不凡,定当日益繁荣。与我大明的友好往来,也将提高大王声望。”
阿烈苦奈儿听后,哈哈大笑。
第二天,他来热情邀请郑和观狮斗,郑和心中仍有一抹疑云,遂暗中派人探查,果然阿烈苦奈儿“兽性”难改且狡猾无比,想乘郑和观看狮斗之机,嗾使猛兽咬死郑和,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郑和识破了这一阴谋,连夜逃回船上。阿烈苦奈儿见计谋被识破,恼羞成怒,决计孤注一掷,立即纠合数千兵民,追捕郑和,围困宝船。
郑和在此险恶形势下,临危不乱,指挥官兵奋起抵抗保护宝船。这时,有属下来报:
“锡兰大部兵力集结海上,王城必定空虚,何不趁此机会捣其老巢?”
郑和刚一点头,身边立即站出一员勇将,高声请命:“下官愿领前往,不胜不归!”
这时,锡兰兵民已从四周逼近宝船,喊杀声阵阵传来。郑和表情严肃地站起身来,说道:“本帅要亲率兵马,立即出发!”郑和点兵三千,从宝船西侧登陆,出其不意地连夜攻入王城。那阿烈苦奈儿纠集的一伙兵民,哪里是训练有素的郑和官兵的对手。一阵厮杀过后,阿烈苦奈儿的兵民已倒下黑压压的一大片,败下阵来,但阿烈苦奈儿还不服输,又使出他最拿手的一着,放出凶狠的虎豹象,作为前锋冲击郑和官兵。没想到郑和官兵一阵巨炮轰去,虎豹狮象忍不住剧痛,如脱缰的野马向后猛冲,阿烈苦奈儿的兵民不意遭其践踏,溃不成军。阿烈苦奈儿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大败落荒而逃。郑和官军乘胜追击,如入无人之境,直捣王城,生擒阿烈苦奈儿及其所有的妻子,取得此战的胜利。
当士兵押着阿烈苦奈儿来见郑和的时候,郑和微微一笑,对他说道:“狮虎凶猛,难脱野性;人之交往,礼仪为上。”
阿烈苦奈儿两眼茫然,面无表情。
随后,郑和将阿烈苦奈儿等人解送朝廷。明成祖朱棣作了一番权衡后,决定让他暂住中国,给与衣食。同时颁诏锡兰,锡兰民众推举了耶巴乃那为国王。事后成祖降旨将阿烈苦奈儿遣送回国。
明王朝礼部会同兵部开了隆重的庆功大会,表彰郑和在险恶的形势下,奋起反击,指挥有方,对全体官兵团结一致奋勇作战的精神,分别升级给赏。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十月,郑和船队从福建五虎门出发,开始了第三次远航。
此行的第一站是占城,即今越南的中南部。
明朝与占城素有往来。明初,占城受到安南侵略的威胁,危难之际,明王朝曾受请派兵帮助驱逐安南势力,占城人民为此十分感激。此次郑和船队一到占城,举国上下,群情欢腾,以最高礼仪欢迎大明使者。
国王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手佩金镯,脚穿玳瑁鞋,腰束八宝方带,骑一匹高大坐象,大小首领骑马簇拥,五百名士兵列队护卫。士兵有的手执锋刃短枪,有的舞“皮牌”,有的打善鼓,有的吹“椰壳筒”。
郑和身穿明朝官服,气宇轩昂地宣读了成祖的诏令,逐一赏赐国王及其部下首领;国王连忙下象,向前跪行,匍匐在地接受诏书赏赐,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大明王朝的神威从此更加深入人心。
郑和船队停靠在占城的港口新洲(今越南归仁),这港口远远望去有一石塔,当时只有五十多户人家,由两个头目掌管。港口的西南面百里左右就是占城国的王城。这个国家有着独特的风俗人情。国王在位满三十年,就要退位,出家当和尚,到深山老林里去过斋戒独居的生活,经受野兽出没和疾病的考验,并不过问世事,国家大事则暂时由其兄弟或侄子辈来代管。一年以后,国王若能安全无恙地归来的话,仍然继续当政,而且还会加倍受国人尊敬,将从此被敬称为吉祥大王。普通百姓之家,风俗人情也颇有其独特之处,如青年男女的婚嫁习俗即不同一般。先是男方到女方家上门成亲,住过十天、半个月之后,男方的父母及亲友再用鼓乐吹奏,热热闹闹地将新婚夫妇迎接回家,然后客人们围坐成一圈,主人将自制的一种米饭拌上药,将密封在瓮中的酒打开,盛情地招待客人。客人们则用一竹筒插入瓮中轮流饮用,边饮边加水,男女老少,济济一堂,边歌边舞,欢乐无比,直至酒味完全没有时为止。
郑和船队在此作了短暂停留之后,向占城国王告别。国王亲自将郑和一行送到港口,眼含热泪,拱手施礼,激动地说:“大明恩情,永志不忘。”
国王将所备厚礼象牙、犀角、伽蓝香等赠予船队。郑和与国王依依而别。
船行途中,郑和还帮助满剌加摆脱了强邻暹罗的控制,建立起了独立的满剌加王国。
满剌加(今马来半岛马六甲),原名王屿,是一个只有头目掌管,没有国王的弱小民族,一直受暹罗的欺凌。满剌加人热切地盼望独立,摆脱暹罗的控制。郑和船队到来之前,明成祖曾派使者到达满剌加,封其酋长拜里迷苏剌为国王,赐以诰印及“织金文绮”,但暹罗国却不予承认,并以武装干涉。这次郑和船队远航到此,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为国王拜里迷苏剌正式举行封王仪式,赐予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立碑石,划定疆界,正式命名为满剌加国。从此,满剌加王国摆脱了暹罗的控制,一直达117年之久。郑和征得国王的同意,在这里建造了仓库,装点下西洋的钱粮货物;回航时,往往在这里聚集,等候南风,开航回国。
满剌加独立以后,其国王率领妻子和大臣及随员等540人的代表团随郑和船队来中国访问并献上满剌加的特产,以表示对天朝的感激之情。这是继渤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之后,西南各国的第二位国王亲率使团的来访,明成祖给予了热情款待,并厚赐礼物。从此,两国之间长期保持友好往来,满剌加王国成了郑和下西洋中又一个中转站。
后来,船队在此停船靠岸贸易往来之余,满剌加还允许郑和遣派官兵入山采集香料及各种土特产。在与满剌加接境的九州山,郑和一行曾采到径作九尺、长八九丈、香味清馨黑细花纹的沉香、黄孰香六株,带回国内,明廷视为瑰宝。
此后船队官兵在所到之处,贸易往来之余,往往可在当地山林采集各类土特产。有一次,船队停泊在婆罗州北岸,看到当地居民们食用的一种汤,为国内所无,于是,郑和也派人进山采集,仿做成汤,以改善船队的伙食。因其味道鲜美,滋润可口,后就采集一些带回国内,献给永乐皇帝享用。这就是富有营养价值的燕窝。从此,燕窝便传入了中国,成为我国人民席上的佳肴珍品。
郑和船队远航途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名士兵在航海途中患了疟疾,船上没有药品医治,生命垂危,这时,有人害怕了,说:“这病可怕极了,不想个法子,我们大家都性命难保。”也有人说:“总不能把他丢入大海吧,那样,不但我们不忍心,大帅也不会同意的。”人们议论纷纷。这时,他的好朋友“舟师”(即火长)站了出来,向大家请求:
“我们不如把他搁在一个岛上,给他点粮食和锅碗瓢盆,如果他命大,说不定会活下来呢。”
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就把他留在了一个没有人烟的荒岛上。这之后的一场滂沱大雨,把他浇得浑身淋漓,从此他竟转危为安。他找一处岩洞作居室,以鸟蛋为食,十多天后,疟疾竟奇迹般地痊愈了。在岩洞中,晚上他时而听见一种声音从海中响起,入夜便在岛中渐渐消失;次日早晨声响又起,后慢慢隐入海中。他感到非常奇怪,经过仔细察看,才知是大蟒蛇出入海中的声响。于是,他砍下竹子削成了许多竹刀,插在蟒蛇经常出入往返的路上。后来蟒蛇经过,腹下被竹刀所刺,死在沟中。他到沟中去看,惊异地发现沟中满是珍珠!他将珍珠一一捡起,积攒起来。一年之后,船队返回时经过
此岛,他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亲人们。他高兴地将珍珠挑上船,随船回国。
郑和船队这次出使,在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再次来到暹罗(今泰国),奉旨与暹罗交涉,要求暹罗遣返明朝叛民何八观等人。何八观等人是在永乐时期,在国内犯事的罪犯,为逃避罪责,逃往海上,聚集外岛,成为一股反明朝政府的势力。郑和船队的出使海外,使他们在海岛上站不住脚,于是,就逃入暹罗。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十月,暹罗国王派遣的来明奉表进贡地方特产的使臣坤文琨等回国之时,明成祖就曾以钞币相赠,并命其转告暹罗国王,将何八观等遣返回国。但时隔一年多,直至郑和的这次出使之际,何八观等还一直未被送还。成祖又极为重视这件事,他认为洪武时期逃亡南海的反明势力,经过郑和的第一次下西洋,多方贯彻自己的招抚政策,已基本肃清。而何八观等作为永乐时期逃亡海外的“南海叛民”,又是新出现的一股反明势力,必须穷追不舍,将他缉拿归案。这样,禀承成祖之命,郑和在第三次出使中,经过交涉,暹罗国在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遣返了何八观等人,并进贡了地方特产。郑和也就完成了明成祖交付的历史使命,进一步肃清了海外的反明势力。
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郑和第四次启程远航,船队首先到达苏门答剌(今印尼苏门答腊岛)。这里是东西洋海上交通的要道,郑和远航基地之一。船队在这里设有“官厂”,作为物品转运站。明成祖一向十分重视与苏门答剌的友好关系,多次派遣使者出访,带去丰厚的礼品,苏门答剌一般每隔两年也遣使来中国朝贡,两国关系密切,往来频繁。这次航行,郑和还助苏门答剌平定了一场内乱。
五年前,苏门答剌国内局势严峻。国王被一个名叫孤儿花面王的用药箭射中而亡,其子年幼,不能为父报仇。在这危难之际,勇敢的王后当众发誓说:“谁能为报杀夫之仇,恢复疆土,我就嫁他为妻,共主国事。”语音刚落,有一本地渔翁,挺身而起,高声应道:“我能为王报仇!”
他果然率领部队,一马当先,杀败花面王,王后也不爽约,按照自己的誓言,与渔翁结为夫妻,称渔翁为老王,从此家室政事,都听渔翁裁决。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老王曾来中国进贡,受到成祖款待。永乐十年先王之子锁丹罕难阿长大成人,他不甘心王位落入他人之手,便发动政变,杀害老王,夺得了王位。渔翁亲子苏干剌带领家人逃到邻山一寨,经常率众骚扰,发誓为父亲报仇,篡夺王位。郑和使团来到苏门答剌后,苏干剌曾对人说:“大明船队这次到来,必定封赏锁丹罕难阿,对我构成威胁。到时候,我一定得给郑和点颜色看看。”
郑和果然奉明成祖之命,对现国王锁丹罕难阿宣诏、赏赐,并应所请帮助解决苏干剌问题。苏干剌则借口郑和“赐不给己”,领兵数万攻打郑和官兵,郑和不得已进行还击,并直捣其老巢。当时苏干剌所据营寨,城防坚固,易守难攻,苏干剌又募兵固守。郑和只得四面布兵,把他的营寨围得水泄不通,断了他的粮、水供应。苏干剌军宰杀牲畜当粮,也不足以解决饥渴问题,只得杀开一个缺口,夺门而逃。郑和官兵一直追至南渤利国,俘虏苏干剌及其妻子,抚定岛上居民,巩固了前王子锁丹罕难阿的王位,帮助苏门答剌稳定了政局,并置苏门答剌于明朝的保护之下。
郑和四下西洋,航程远至阿拉伯与东非之交。由于当时人们对世界地理认识的局限,都以为到了世界的极点。郑和每到一国,必宣读诏令,赐予丰厚的礼品,这些国家也就纷纷随郑和船队来中国进贡,进行回访。其中,位于阿拉伯地区与东非之交的麻林国(今非洲东岸的Malinde)遣使来中国进贡麒麟,被时人看作是明王朝国威远扬至天地尽头的大事。
船队的这次航行,还远至忽鲁谟斯及非洲沿岸。从古里到忽鲁谟斯,航行了整整21个昼夜。忽鲁谟斯是个依山傍水的国家,气候温和,风景优美,没有寒暑之分。出产的谷物虽不多,却特别利于瓜果的生长。核桃、把聃、松子、石榴、桃干、花红、万年枣、西瓜、菜瓜、甜瓜等各具风味,尤其是甜瓜,竟有二尺来长的;葡萄干不仅无核,且有莲子那么大;把聃是这里特产,果实如核桃,却比核桃还好吃。船员们怀着好奇的心理,饱尝了这些美味的水果。不仅如此,忽鲁谟斯还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而成为东西方之间商业往来的重要枢纽,非洲的米息儿(今埃及)、阿拉伯岛的祖法儿(今佐法尔)、阿丹(今亚丁),印度半岛的古里、柯枝等国都从海上来此贸易,就连中东以至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也从陆路来这里进行买卖交易。
郑和船队到达后,照例宣读了明成祖的诏谕,然后,购买了这里的金刚石、珍珠、琥珀、珊瑚、玉器及各种特产回国。忽鲁谟斯国王也派遣使臣,以狮子、麒麟、珍珠、宝石及金表文为回礼,驾船随郑和船队来中国朝贡。
这次航行,开辟了横渡印度洋的新航线,在航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纪念这次远航,经明成祖批准,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春,在南京仪凤门外狮子山下,兴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天妃宫,并立碑纪念,还栽种了郑和从海外带回的娑罗树,以感谢天妃神灵对远航者的庇佑。传说中的天妃女神,原是一位林氏女子,升化之后,传闻她身着红色的衣服,飞翔海上,乡人从此把她敬为海神天妃,并建起天妃庙以供祭祀,祈保出海平安。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郑和船队第五次下西洋,除旧地重游外,最远处到了非洲赤道以南东海岸。
这次航行,船队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由近及远地护送西非各国使臣回国,返航之时,随船载回回访的十七国使臣,其中有王子、王叔、王弟。二是向各国征集珍禽异兽,满足迁都北京后宫廷需要。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明成祖就有迁都北京之意,并曾亲往北京巡视,预作筹划。文武群臣也纷纷以北京乃圣上龙兴之地进言,说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依大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实是帝王万世之都。于是成祖乃下令在北京营建新都。新建的宫廷之内需要大量奇珍异宝作为摆设,内苑花园也需征集大批珍禽异兽。于是,郑和这次下西洋,即奉命带回了忽鲁谟斯国的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的麒麟和长角的马哈兽;木骨都束国的花福鹿和狮子;不剌哇的千里骆驼和驼鸡(驼鸟);爪哇和古里国的麋里羔兽。各国所赠的这些希珍之物,都是中国闻所未闻的。它们使满朝的文武官员大开眼界。
这次来访使节中,有苏禄东国(今菲律宾)、苏禄西国的酋长和已故苏禄峒酋长之妻等,他们各率亲属及随从官员组成的三百四十余人的使团,奉金镂表来朝贡,并进献珍珠、宝石、玳瑁等珍贵礼品。这是继渤泥、满剌加国王来访以后,最盛大的一次海外友好国家首脑亲率大型使团的访问,因此受到明王朝格外隆重热烈的欢迎和高规格的接待。
明成祖给东、西、峒三王正式封以爵位,确定了苏禄国三王的名分,并各给赏赐。
三国国王激动万分。他们流连忘返,在游览赏玩了几个月之后,才动身回国。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九月十三日,苏禄东国酋长巴都葛巴答剌在回国途经德州时,不幸病逝。明成祖闻讯后,十分悲痛。令以王礼安葬,并亲派礼部郎中陈士启前往主持葬礼,赐谥“恭定”,还亲自为他撰写碑文,赞扬其不远万里,执玉帛、奉金表来朝的精神。
明王朝在为之举行隆重葬礼后,还在德州为之建立陵墓,安排苏禄东国的王子、王妃及臣妾仆从十人守墓三年,并命东王长子继承苏禄王位。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春,郑和奉命六下西洋,送十六国使臣回国,并再度出访亚、非两洲的十六个友好国家或地区。船队分兵两路:太监李兴率领一队到苏门答剌后,再分出船只由内官周满率领前往阿丹;郑和则亲率一队到祖法儿。这次远航中,除照例进行宣诏、赏赐外,还在祖法儿等国进行贸易活动。
郑和率队一来到祖法儿国(今佐法尔),便受到热烈欢迎。祖法儿国位于阿拉伯岛南岸,自古便是世界着名的商埠,各国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永乐十九年时,祖法儿国王曾派使者随同阿丹、剌撒等国来中国朝贡,以表达对中国的向往之情。这次郑和刚一到达,国王便亲自接见,陈述对大明王朝的钦敬,并表示,若有机会一定亲自前往大明朝拜。国王说:“从大帅的气质和风度,就可见到皇皇大明的威仪。像我们这样的小国,必要仰赖大明的扶持。”
郑和颔首而笑,对国王说:“大明圣上派遣臣下出使西洋的原因,正在于加强与各国之间的交往,增进了解,互相团结,和睦相处。”
国王被郑和的话深深感动,下令设盛宴款待明朝使团。
郑和感谢国王的盛情。他把随船带来明朝宝物赐给祖法儿国王,并施大礼向国王发出了访问明朝的邀请。随后,郑和他们用丝绸和瓷器换取了大量的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器子之类的香料和药物。交易之间,双方遵照祖法儿民间交易形式,拍手叫价,和睦相议,气氛甚为欢洽。
从祖法儿返航回来,公元1424年2月到8月,郑和奉明成祖之命,专程去了一趟旧港(今苏门答腊岛巨港一带),以解决旧港宣慰使继承权问题。
旧港原宣慰使施进卿逝世后,他的儿子济深承袭父职,成为旧港首领。但当地有个习惯―――“本人死,位不传子”,加之国王玉玺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所以,当地民众对济深之举颇有微词。施进卿之女施二姐在旧港拥有一定势力,便开始与济深争夺王位。
济深遂派使节到中国来,说明旧印为火所毁之事,请求承袭宣慰使之职,希望得到明王朝的支持和保护。旧港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于中国发展海外交往十分重要,解决宣慰使继承问题,保持旧港局势稳定与中国利益息息相关。明成祖深知这个问题的困难和复杂,一定要选一位有声望、有经验的外交家去解决才行。于是,这一重大使命,便当然地落在了刚刚回国的郑和身上。
当郑和奉命到达旧港时,施二姐已经掌握了政权。面对这一现实,郑和想,当地既然有“位不传子”的习俗,不如因势利导,接受这一既成的事实,尽快稳定旧港局势。于是,承认了施二姐的和法地位。施二姐在取得了明政府的支持后,如鱼得水,全面控制了旧港。晚年,施二姐移居爪哇东部良港新村,爪哇国王封其为新村蕃舶长,专营贸易。
新村居民大多是中国广东及漳州、泉州地区的华侨,经施二姐努力经营和积极开拓,新村逐渐成了国际贸易重要港口和商业中心,施二姐也成了当地华侨领袖。
郑和从旧港回来后,明王朝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明成祖朱棣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宣宗朱瞻基登基,在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交替的六七年中,郑和船队的命运浮沉不定。
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溘然去世,当时郑和正在旧港。成祖的长子朱高炽于同年八月十五日即位。新皇初登宝座的当天,就听从了一贯反对下西洋的户部尚书夏原吉的建议,下诏调郑和船队全体官兵守备南京,停止下西洋。没想到朱高炽是个短命皇帝,在皇帝的宝座上不到一年就死去了,其子朱瞻基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继位。新旧交替,内政繁仍,宣宗虽有雄心,但下西洋的旧业一时还难以恢复。
到了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郑和船队已停航五、六年,海外各国同中国的友谊已渐渐断了,同中国的关系也已日益疏远。外番贡使经年不至,明朝在海外的威望和影响大大下降。明宣宗朱瞻基怀念祖父在世时的永乐全盛之日,向往自己临御天下“万国来朝”的“宣德盛世”的出现,决定重振旗鼓,大力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加上,这时户部尚书夏原吉已死,反对下西洋的力量失去了后台,朱瞻基立即下令再派郑和下西洋,此时郑和已年近六旬,但仍然受命不辞,重整船队,于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公元1431年1月)扬帆出海,开始了第七次也是明代最后一次的远航。
时隔六七年,郑和旧地重游,沿途各地早先所建天妃庙皆呈破败之形,郑和一一修茸,恢复旧观。船队还在国内海域江苏刘家港北漕口、福建和乐六平山,两度停驻下来,一面作远航准备工作,一面修建天妃庙宇,立下石碑,碑文刻下前六次出使历程,并乞求天妃神灵保佑此次下西洋往返平安,吉祥如意。他们来到海神天妃林氏女的家乡福建湄州岛,修整这里的天妃庙宇,祭祀天妃女神。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所去目的地比前六次更为遥远,所需访问的国家更多,在海上所要遭遇的风险也将会更多,便隆重祭祀天妃,动员全体人员在今后的航行中,战胜海上险恶的惊涛骇浪,“诚朝廷威福”,“赖天妃之神保佑之德”,祈望顺利完成这一使命。
随后,浩浩荡荡的船队重新扬帆出海。
当初,郑和三下西洋时,曾奉明成祖之命,帮助满剌加摆脱了暹罗的控制,建立了独立的满剌加王国。但自郑和船队停航以后,明朝在海外各国的影响也随之减弱,原来仰赖明廷威望已经解决的一些国家间的矛盾,此时有的又日益尖锐起来。宣德六年二月,满剌加头目巫宝赤纳等到来北京,向明宣宗陈述:
“国王本想亲自前来朝贡,但为暹罗国王所阻,暹罗国一向侵害本国,本国想向明王朝上奏,但没有能书写上奏的。现国王派我们三人搭苏门答剌贡船来京,请求朝廷派人诏谕暹罗国王,劝阻其对我国的肆意欺凌。”
宣宗让巫宝赤纳等搭乘郑和此次下西洋的宝船回国,同时令郑和敕谕暹罗国王,以便再一次改善暹罗与满剌加的关系,维持满剌加的独立自主。当时,朝廷中有人认为这次巫宝赤纳没带贡品来献,就该不予赏赐。宣宗以联谊为本,对其不远万里前来陈诉不平,请求保护,认为这体现了该国对天朝的信任和友好,精神可嘉,因而照样给予丝绸袭衣之重赏。
郑和船队到达暹罗后,郑和即向暹罗国王宣读了明宣宗敕书,耐心说服暹罗国王,调解与满剌加之间的关系。在那里停留的一个多月中,郑和出入暹罗国王廷,晓以大义,动以利害,终于使国王表示愿意接受和好,与满剌加和睦相处。郑和完成使命后,又率队前往苏门答剌等国。
宣宗七年十月,船队从苏门答剌开船,路经翠兰屿(今孟加拉湾东南部尼科巴群岛),因风向关系而停留了三天,竟意外观察到岛上不寻常的奇异风俗人情。这岛屿位于热带,岛上男女居民削发无衣,仅用树叶纫连遮身,俗称“裸形国”。他们不事耕种,唯靠捕鱼捞虾,采摘香蕉椰子为食。船员们怀着非常好奇的心理打听观察,原来,据传释迦佛经过此山时,兴之所至,曾下水游泳,结果袈裟被盗,于是佛就发誓:
“此后此地有穿衣者,必烂其皮肉。”
船员们在岛上短暂停留后,船队便又继续前行,向锡兰、古里、忽鲁谟斯等国开去。
到达古里后,郑和又派洪保率分队随古里国船队到天方国访问。
天方国,是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当年伊斯兰教始祖穆罕默德最先在此传教,从此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中国史书又称之为“天方”。
每年世界各地来此朝圣的伊斯兰教徒络绎不绝,朝圣者在一宏伟壮观的“清真寺”里朝拜瞻礼。这座“清真寺”,当时称作“礼拜寺”,又名“天堂”。建筑格局呈四方形,高大深广,气派非凡。所供真主像为黄金制作,座则以玉石雕饰,沉香为梁,黄金为阁,黄甘玉铺地,以蔷薇露、龙涎香涂四壁,馨香而沁人心脾。共有467根白木柱,前柱99,后柱101,左柱132,右柱135。守堂的两只狮子为黑色。真是金碧辉煌,名不虚传。天堂四周则颇象城堡,以五色斑斓的石块砌成,有城门共466座。“天堂”左边,有用绿撒卜泥宝石建成的长一丈二尺,高三尺,宽五尺的古塔,四周以泔黄玉筑成五尺高的周墙。
此外,围城四周,都以雄伟多层的宝塔环绕,参拜者可登高俯视天堂礼拜寺全景。郑和使团的部分成员以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之心,拜谒了这座闻名世界的“清真寺”之后,还往西行百里,到达默德那国访问,瞻仰伊斯兰教圣祖穆罕默德陵墓。
天方国风景优美,气候温和,四季如春,适宜于各种动植物的繁衍生长,物产格外丰富。西瓜、甜瓜大到需两人方能举起,石榴、花红、梨、桃大的重四、五斤,有像中国大桑树的绵花树,高一二丈。居民畜养驼、马、驴、骡、牛、羊、猫、犬,鸡、鸭有重十斤以上者。
土产蔷薇露、俺八儿香、麒麟、狮子、驼鸡、还有珍珠、珊瑚、琥珀等各色宝石。特别还有一种“押不卢”的药,当地人采集磨碎,以少许掺酒喝下,人便全身麻痹而死,即使刀砍斧斫,毫无知觉,三天之后,另用少药放进,人旋即可活。还有名叫“草上飞”,土名“昔雅锅失”的“兽之王”,外形像巨狗,浑身玳瑁斑纹,两耳尖黑,驯善如猫,然狮象等猛兽见之,则伏之而不敢稍动。名叫“倘加”的钱币,每钱官寸直径为七分,官秤重一钱,其含金比中国足十二成。中午由于天热罢市,夜市却热闹非常,人群熙攘。郑和船队内宫太监洪宝率七人分队携麝香、瓷器等中国特产上市贸易。他们买到麒麟、狮子、驼鸡等各色奇货异宝之后,还特别将宏伟、壮丽的“天堂清真寺”的图形绘下来带回北京,把这一世界名胜古迹奏报朝廷,介绍给国内。
年逾六旬的郑和,以他对大明王朝的忠诚,凭着他对大海的眷恋,如期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使命。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在返航途中,他病逝于海上,终年63岁。他的遗体被船队官兵保护着运载回国。
与那些奸滑狡诈的太监绝然不同,郑和以其特有的智慧和才能搏击海上30年,写下了非同凡响的人生历史。他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受命出使,促进中国与西洋各国的友
好交往,将中国的物产、文化传播海外,也把异域的奇珍异产带回国内,繁荣了明朝的经济、贸易。当年他所游览过的山水,宝船停泊过的港口,军队驻守过的地方,很多都已作为名胜古迹、游览胜地留传后世。南京的龙湾和天妃宫、静海寺,太仓的刘家港,福建泉州的行香碑记,长乐的十里洋街、三宝岩,特别是今日的东南亚诸岛,如马六甲的三宝城、三宝井,爪哇的三宝垅,泰国的三宝庙和三宝塔,斯里兰卡的布施佛寺碑,至今昭示人们一种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人生气魄和友谊、和平、正义的精神追求。
郑和
郑和是不是太监,郑和是太监吗
郑和是太监吗
是。
郑和,原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世称三保太监。1371年(洪武四年辛亥)马三保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 1382年(洪武十五年壬戌)明军征云南。父亲马哈只去世。后被掳入明营,遭宫刑。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庚午)马三保被燕王朱棣看中,选入燕王府服役, 成为朱棣的一名侍卫。 1404年(永乐二年 甲申) 马三保因战功显赫,获成祖赐姓“郑”的殊荣,从此改称郑和,并擢拔为内官监太监。郑和是不是太监?有没有后代,他的后代是不是郑成功!
郑和是太监,自已不能生育,后代为哥哥过继长子马恩来,郑成功不是郑和(本姓马)的后代。
一、郑和介绍:
郑和(1371年 - 1433年 ),明朝太监,云南人,小名三宝,又作三保。 一说本姓马,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入宫前经历不详。1382年,被选于宫中尚衣局训育两年。1384年,他经宫中指派,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1404年(永乐二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间,郑和去世,时间约在1433年(宣德八年),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后代介绍:
到郑和晚年时,他的哥哥马文铭将长子马恩来过继给了郑和,由他来为郑和传递香火,两个孙子,一个叫郑万选,另一个叫郑廷选。
扩展资料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参考资料:
郑成功—百度百科
郑和——百度百科
郑和怎么是个太监
洪武十三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郑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 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郑和当时是被俘虏的,明朝有这么个规矩,打完胜仗,女的挑几个当宫女,男的挑几个阉了进宫伺候人,郑和不幸成了其中一个。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 ,原姓马,名和,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扩展资料:
郑和(1371年 - 1433年),明朝太监,云南人,小名三宝,又作三保。本姓马,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人 。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无疑是久远而巨大的。至今南洋一带无处没有关于郑和下西洋的遗迹与纪念物。作为明代最具有开拓象征意义的郑和下西洋也一直受到后世史家的积极评价。已故著名史学家吴晗认为郑和下西洋一是经济上有收获,二是政治上弘扬国威,三是文化传播,“使南洋诸国均染华风”,四是华侨移民增加,“使中国人在南洋的地位陡然提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郑和
郑和明明是太监,为什么却子孙满堂
郑和十余岁就被明军所俘虏,后来被阉为太监,但是据新闻报道,现在却有几百个郑和后裔分布在南京、云南、泰国等地。
原来,郑和并非家中独苗,他还有兄弟和姊妹。郑和自己确实没有子嗣,但是他的哥哥马文铭将自己的长子恩来过继给了郑和,并且郑和还收养了两个亲侄,这两个亲侄分别留在云南和南京。到现在,郑和后裔已传至第21代。 此外,那些当年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部下们,在郑和去世以后,自愿改姓为郑,并在牛首山为郑和守墓,600年来,郑和部下的后人们世世代代与郑和的墓相伴,在牛首山一带聚居,形成了今天牛首山南面的郑家村,他们自己也成了没有郑和血缘的郑和后裔。郑和是不是太监?
对的。朱元璋在平定云南叛乱时,抓获郑和,随之到南京,进宫为太监。不过当时不是所有宦官能叫太监的,只有做到一定位置一定地位才叫太监
郑和是不是太监
郑和是太监。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说为“燕京郑村坝”,今日北京东坝村)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 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是不是太监?
是的
就是三宝太监 南京是郑和的第二故乡,在这里,生活着郑和的一支后裔。有人不禁会问:郑和是太监,怎么会有后代呢?据南京的郑和十九代孙郑自强介绍,郑和幼年即被阉入宫,无子, 只知他的养子叫郑恩来,两个孙子,一个叫郑万选,另一个叫郑廷选。郑自强告诉记者,他通过报纸和互联网寻找郑和后裔,新年期间在南京和苏州同时举办明成祖赐郑姓六百周年纪念活动。 据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理事郑自海透露,郑和作为一名宦官,何来子嗣?这曾引起海内外人士的广泛争议。江苏作家朱芳进在《郑和》一书中虚构了“为郑和找老婆”的情节,说郑和老婆名叫妙云,原是明成祖身边的侍女,并生有儿子。郑和后人对此表示强烈不满。 郑自海介绍说,在郑和的故乡云南发现的《郑和家谱》称:“马文铭长子立嗣(郑和本姓马。马文铭是他的哥哥,其子被郑和收为养子),移居南京三山寺,名曰马府口。”由此可见,郑和的后裔是由其养子繁衍下来的。 他表示,郑和在故乡云南的一支后裔,系由郑恩来的长子所繁衍。其中一部分在清朝末年因不堪官府的压迫而逃往泰国。当时郑和第十七代孙郑松林跟随马邦来到泰国北部的清迈省,并娶了当时管理清迈的士司的女儿,从此在当地落地生根。由于年代久远,泰国后裔已经不会说中文,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来历。现今泰国的一支后裔大约有一二百人;而生活在云南的一支后裔现在约百余人。 南京的一支后裔系由郑恩来的次子所繁衍。郑和家谱《首序》的后面原有单独一页用毛笔正楷书写的二十个大字“大尚存忠孝,积厚流自宽,藩衍更万代,家道泰而昌”,这象征郑家兴旺发达的诗句,也是南京郑和后裔的排行字辈。因郑和曾任南京守备,一生定居南京,部分舰队官兵也随郑和居住南京,并逐渐改姓郑,故在南京牛首山山南村形成了郑村。当年郑和还收养了两名亲侄子,一名留在云南老家,一名跟随郑和到南京,其后代也可能作为郑和的后裔。 经过郑自强的寻访,查到南京有五百四十四人,除已死去的一百五十四人和从南京调往外地或在外地出生的一百十人以外,目前南京还有二百四十二人,在苏州的后裔估计有二百人,在云南玉溪市红塔区北城镇的石狗头、大营、东营居住着郑和的后裔。 居住在云南玉溪、江苏南京两地的郑和后裔,都各有自己的家谱。郑自强说,碑刻是了解历史,寻觅祖先足迹的瑰宝,原在玉溪龙门村(今大营)旁的《建龙马桥募化引》碑,碑文中的郑溥为郑和后裔九世孙。《媲美后先》碑现存于玉溪市红塔区东营清真寺内,碑文列郑居正、郑居广、郑有法、郑有才等人,系郑和十世孙、十一世孙。至今东营还居住着郑和的后裔郑云章、郑云良等。 有关专家认为,玉溪的郑和家谱与碑刻,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丰功伟绩,以及其后裔在玉溪的发展历史,是研究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及其后裔发展的珍贵文献资料。“郑和”到底是不是太监
是。
郑和,原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世称三保太监。1371年(洪武四年辛亥)马三保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 1382年(洪武十五年壬戌)明军征云南。父亲马哈只去世。后被掳入明营,遭宫刑。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庚午)马三保被燕王朱棣看中,选入燕王府服役, 成为朱棣的一名侍卫。 1404年(永乐二年 甲申) 马三保因战功显赫,获成祖赐姓“郑”的殊荣,从此改称郑和,并擢拔为内官监太监。 太监(131)郑和(3)相关参考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么郑和下西洋都经过哪些地方呢? 郑和七次下西洋,到
郑和是云南的骄傲,他是明朝名人,是中国历史名人,是世界历史名人。郑和,有多厉害呢?今天,我们就聊一聊郑和,聊一聊郑和的功绩,郑和的故事。1371年,郑和生于云南昆阳。随后,于明平云南之战中被明军所掳,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美洲原来是郑和发现的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很多人都好奇郑和下西洋最远到了哪里,这也是史学界争论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有人说郑和可能到达过澳大利亚、甚至是美洲。这样发现新大陆的人
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在于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半年的壮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这
1405年至1433年,郑和受明成祖朱棣及明宣宗朱瞻基的派遣,先后7次率领舟师,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途中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这在明初被传为一时“盛事”,且在世界航...
1405年至1433年,郑和受明成祖朱棣及明宣宗朱瞻基的派遣,先后7次率领舟师,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途中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这在明初被传为一时“盛事”,且在世界航...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大明永乐三年,泉州海面旌旗猎猎,万舰齐发,郑和乘坐的宝船在千百艘船只的簇拥下驶往浩瀚的印度洋。这一年的郑和只有34岁出头的年纪,但已经是大明船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然而遗憾的是,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却神秘消失,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海图,到达了非洲哪些地点,沿途风土人情等诸多官方记载,也全部消失在历史烟云中,让后人想起,扼腕叹息!详细记载了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郑和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向来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种说法是:郑和七下西洋,固然是带着“欲耀兵外域,示中国富强”的政治使命,但同样带
原标题: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先讲讲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大背景和所处朝代。>此事发生在大明帝国永乐皇帝执政期间,在公元1405年7月11日,皇帝下旨郑和率领一只几百艘大小船只,统领数万人组成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