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要塞,1945

Posted 要塞

篇首语: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虎头要塞,1945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虎头要塞,1945

2、领导谋略 忌虎头蛇尾

虎头要塞,1945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主要战事的结束,却因为虎头要塞的负隅顽抗推迟了11天,守军的狂热制造了不必要的流血和牺牲,至于其唯一的遗产,已成了这个民族难以抹销的污点。
1945年的第227个黎明降临时,许多迹象表明这天将是平淡无奇的:柏林的黑市上人头攒动,罗马正在恢复繁荣,莫斯科树立起新的斯大林画像,巴黎则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但在东京上空,骤然响起的是广播而非空袭警报,裕仁天皇在有气无力地讲话,很多人在哭,但更多的人长舒了一口气――这代表着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世界大战的大门被永久关闭了。
杀戮似乎终结,但跌宕起伏正是历史的最大特点。在战争的大门背后,恶魔依旧伸出手来,试图将更多的生命带向毁灭。战火依旧在中国东北延烧,少数日军依托要塞、拒绝投降,以残忍的方式负隅顽抗。本文所叙述的,正是这众多垂死挣扎之一,即对虎头要塞的进攻和围困。它是疯狂、恐惧和绝望的集合,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战。厮杀在投降后进行了11天,直到8月26日守军全军覆灭。
和坎尼或滑铁卢一样,如果不是战争,虎头这个名字将默默无闻。事实上,在20世纪20年代,它也只是中国东北的一个无名小村。土坯房被泥泞的街道围绕,陋室中人和牲畜混居,沼泽构筑起与世隔绝的环境,使之成为走私的理想场所。但1931年,命运悄然上演了转折:日本占领东三省,而虎头――这块孤悬在边境线上的荒凉土地,因为得天独厚的位置而受到垂青。它紧邻乌苏里江,如匕首般直指海参崴和乌苏里斯克,并将东岸的苏军战略枢纽(如西伯利亚大铁路)尽收眼底;另一方面,由于满洲东部崇山峻岭的阻挡,机械化部队很难通行,因此只要有一支军队扼守虎头,就有机会阻挡大部队的进攻。
安宁再也没有了它的踪影,一幅惊心动魄的画卷在荒原上展开。阳光依旧,沼泽像绿色的海洋闪着粼光,但在方圆几公里的地下,痛苦的氛围主宰了一切。数量惊人的水泥、钢筋和沙石在火车站卸下,如洪水般涌入郊外的四座丘陵。
浩大的工事在挖空的山体下诞生,它们由几十条隧道相连,像蜘蛛网一样四下伸展;钢筋混凝土掩体雄踞在制高点上,配有观察哨、气象观测站、通信网络等附属设施;重要的地段设有暗道,它们隐藏在伪装背后并由火力网覆盖;没有死角的阵地前是精心布设的雷区;大量物资囤积于地下,赋予了要塞经受长期围困的能力。关东军的首脑们扬言,即使陷入包围,虎头也足以坚守半年。
是来自华北的奴隶劳工和战俘构筑了这一切,他们被蒙住双眼带往地下,开凿一个走廊或一条隧道。工程自然是在极端的保密中进行,虎头被宣布为禁区,进出的信件必须经过审查,闯入的平民将遭到军法处决。1943年的某天,要塞基本竣工,日军将劳工集中在一处洼地,以“宴会”为幌子枪杀了他们。
尽管现场被迅速填平,但谣言依旧在以惊人的速度扩散。每当骤雨降临,总会有尸骸暴露出来,它们为小道消息提供了旁证,士兵加藤传三写道:“我们入伍之初,中猛虎山背后的野地里,时常暴露出(劳工的)磷磷白骨。”
关东军第4国境守备队驻扎于此,7000名官兵被分成三个地区队、12个炮兵中队和一个工兵队,拥有24门重型火炮、33门山炮和步兵炮、8门中型迫击炮、18门高炮以及10挺高射机枪。300毫米重炮居高临下地威胁着伊曼(今俄罗斯达里涅列钦斯克)的乌苏里江大桥。出于安全考虑,苏联方面在17000米外建造了全新的铁路支线。1942年1月,为攻击这些新的战略要地,400毫米榴弹炮被移入工事,它是日本陆军的最大口径火炮,炮弹重达一吨,射程超过20000米。1943年,威力巨大的240毫米列车炮也经铁路运抵,其射程是400毫米炮的2.5倍,同时大量的150毫米加农炮和240毫米榴弹炮构成了上述火力的补充。一旦战争打响,它们将承担起杀伤敌军、切断远东铁路和为友军赢得时间的三重任务。
日本有句谚语,叫“从清水寺舞台上跳下”(铤而走险),但对野心勃勃的军部而言,风险并不是关键。战况很快在1944年恶化,关东军的精锐被送往太平洋战场,缺员则从国境守备队中补足。1945年2月,以第4国境守备队为骨干,第122师团成立,装备也被移走,第15国境守备队在留守人员的基础上诞生。新守备队只剩1400人,有经验的老兵更是所剩无几。但真正可怕的或许是上级的盲目乐观,当两军剑拔弩张时,他们依旧宣称“关东军坚如磐石”,而讽刺的是,后勤部队的大疏散,恰恰是在7月,从距当地不远的虎林开始。
随着后勤单位离去,虎头陷入风雨飘摇,而在对面,苏联人却是志在必得。1945年6月,扎赫瓦塔耶夫中将调往远东,担任第35集团军司令,这是一位雷厉风行的领导者。在给方面军的报告中,他这样写道:“我请求避免强攻,派主力展开迂回,越过完达山,向东北腹地挺进,只留下一个步兵师消灭虎头要塞!”远东第1方面军司令梅列茨科夫的回复言简意赅:“我赞同你的思路。”
进攻任务最终被交给了第264步兵师(鲍里斯・维诺格拉多夫少将)和第109筑垒地域(指挥官瓦尔文上校,“筑垒地域”是苏军的一种特殊编制,由炮兵、机枪和步兵组成,用于承担特定地区的卫戍任务),在伊曼则部署着内务人民委员会的第57边境警备队(2300名士兵和六艘炮艇),他们都得到了炮兵部队的加强。
在苏军厉兵秣马的同时,第15国境守备队的指挥官西胁武大佐离开岗位,前往鸡宁县(今鸡西市)参加第5军的作战会议。会上,他恳求加强对虎头的关注,但这一警告被漠然视之――在关东军司令部,将军们坚信9月前不会遭遇进攻。
现实比预想残酷。早在8月5日,就有苏联巡逻队越过边界,深入东北境内40公里,乌苏里江上出现了浮桥,通讯中频繁显露出行动的征兆,但关东军却天真地认为,这只是苏军夏季演习的一部分――的确,1945年6至7月间,繁忙的景象曾出现在虎头对岸,那是第35集团军的大规模实弹演练。结果当雷鸣般的炮声真的在乌苏里江上空回荡时,它的作用仅仅是加剧了守军的神经衰弱而已。
8月9日凌晨1点,进攻在此起彼伏的炮击声中开始,滂沱大雨掩盖了士兵的行踪。尽管方面军司令部的指示是尽可能隐蔽,但第35集团军的重炮部队仍旧我行我素。
高纬度地区,黎明来得早。不到4点,阳光穿透云层,将饱经摧残的土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上万个弹坑彼此重叠,灌木成片消失,只有硝烟在雾气中飞散,为炮兵的威力提供了雄辩的展示。作为官方的历史作者,提尔希林和菲罗多希耶夫将镜头转向了士兵,他们斗志高昂,激动得浑身颤抖:“是进攻前的漫长等待,让所有人陷入了狂热的躁动之中。”
虎头上空警报此起彼伏,和战友一道,年轻的上等兵冈崎哲夫正拖着速射炮向虎啸山(苏军所称的145高地)飞奔,令他惊讶的是,尽管炮声隆隆,但因深处内陆,周围依旧是一派和平景象。此时,伴着低沉的马达轰鸣,苏联第57边境警备队横渡了乌苏里江,第1058步兵团的先遣营稍后赶到,紧接着是第1056团的两个营。经过数小时激战,两个桥头堡已在虎头镇南北渐渐形成。
丰硕的战果无法掩饰巨大的伤亡,阿列克谢・弗门科的排只有六人幸存,许多分队在枪林弹雨中惨遭毁灭。但在官方文件中,英雄主义掩盖了一切:“边境警备队遭到毁灭性的火力打击,命运陷入千钧一发。彼得・奥夫奇尼科夫被机枪击中,用最后的力气将反坦克手雷掷向敌人暗堡,部队得救了,但这位英雄却在异国的土地上牺牲。”
维诺格拉多夫少将尤其关注先头部队的命运,他们背靠乌苏里江,守卫着两个方圆不到一公里的地区,如果遭到猛烈进攻,形势将尤其危险。但日军的巨型火炮没有发难。因为在西胁大佐离开后,代理指挥官大木正大尉陷入了不解,他不知道这是一次局部冲突,还是苏军的总攻击。事实上,困惑的不只有他一人,当天上午6点――炮击后的五小时,关东军司令部方才如梦初醒。
开火命令下达已是11点,一吨重的炮弹向伊曼大桥飞去,几乎将桥面炸得支离破碎。很快,苏联人的报复以更为恐怖的方式降临。49架轰炸机呼啸而至,在要塞上空肆虐了两个小时。所有苏联炮兵都在全力开火,他们在前线部署了观察哨,无数望远镜在硝烟中搜寻着400毫米炮的踪影――它的炮管从厚重的混凝土外罩中伸出,宛如神话中的远古海兽。炮战持续了三天,直到400毫米炮因频繁发射而开裂。最终是指挥官的鲁莽引发了毁灭:在第73发炮弹发射后,巨炮猝然炸膛,全体炮手无一人幸免。
建造要塞是为了保护生命,但讽刺的是,无论是日军士兵还是军官,却对生命丝毫不加吝惜。冈崎哲夫提到过一个事件:在完好无损的速射炮旁,受轻伤的伍长拉响了手榴弹,自尽的同时也炸毁了火炮。苏军第1056步兵团从桥头堡向北推进,同时第1058团和第109筑垒地域从东岸不断抵达,几乎形成了对要塞的包围。退出前哨的守军只能采用夜袭的方式,炮兵第2中队的小分队潜行到河岸附近,缴获了军刀、步枪和手枪等战利品,但另一支分队则没有那么幸运,他们被早有准备的苏军发现,在枪战中悉数丧生。
8月10日天气放晴,但硝烟和尘土很快遮蔽了视线。苏军发回报告:“(当天的)主攻位于南面,北部和中部是牵制攻击,目的是夺取城镇,并从背面突入虎头要塞地区”。第1056团和第109筑垒地域在虎头镇卷入激战,正前赴后继地试图夺取码头,第1058团的目标是要塞南郊,其中一部分楔入了守军第1中队的防线。堑壕中刺刀飞舞,哀嚎和爆炸此起彼伏,冈崎哲夫回忆道:“到处都是黑压压的尸体,呈放射状带子连接在一起,简直是一派可怖的、地狱般的场景。”
一名被俘的苏联中尉向日本人承认,战斗打响后,他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但士兵们决定不浪费时间”,在《为祖国而战的工兵部队》中,作者却用革命热情掩盖了疲倦。为清除工事,突击分队被组建起来,包括步兵排、工兵、火焰喷射器和坦克;而破障小组则由六到八名机枪手及工兵组成。10日深夜,这种战术第一次得到验证:在暴雨般的炮击之后,第1056、1058团和第109筑垒地域三管齐下展开攻击,每个先头连都有一到两支这样的分队,他们趁着茫茫夜色动身,悄无声息地向目标奔去。5点不到,天色破晓,进攻者的身影暴露在枪口下,鉴于伤亡,行动被迫中断。
扎赫瓦塔耶夫接到消息非常惊讶,现在他决定“不再依靠数量而是方法”。第1058和1060团被调走,参加虎林和密山的战斗,要塞则交给炮兵、步兵和坦克攻克。阵地中央的观察哨首先被摧毁,而最坚固的据点则被交给步兵。这体现了典型的蚕食战术,它的关键不在于一拥而上,而是分割、孤立和包围歼灭。11日下午,炮兵第2中队的300毫米榴弹炮遭到攻击,日方被迫在炸毁阵地后撤退。119高地陷入围困,步兵第2中队与主力之间的所有联系中断,但他们将依托工事继续作战。
苏联人在12日花了一整天来巩固阵地,并设置了炮兵观察据点,它们为第224大威力榴弹炮旅提供了精确的引导。下一个目标是要塞核心区域,《八月风暴》中写道:“首先,他们(苏军)占领了堡垒东北端的日军前哨,然后步兵和坦克从西面楔入敌军阵地。同时,东部的苏联军队夺取了守军第3中队的制高点,日军发起反击,双方用手榴弹交战……从这个制高点,苏军派出突击组,渗透进要塞的防御工事里面。”
工兵在通风口点燃汽油,使濒于窒息的日军逃向地面,而坦克则突入炮兵阵地并大开杀戒。虎头要塞已奄奄一息,但正如神话中的多头怪蛇,在不停遭遇重创的同时,它又维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临江台上的日军小队被击溃,8月13日,他们多次反攻均告失败,最后,一名22 岁的见习军官独自冲向苏军,迎接他的是冰雹般的手榴弹。
下一个迎来进攻的是103高地。8月14日的暴雨过后,苏军开始了蚕食和突破。他们向150毫米加农炮阵地冲锋,但遭到了手榴弹和直射炮火的猛烈袭击。晚上,大约15辆坦克出现在103高地以北,朝要塞的主入口轰击了大约一个小时,但85毫米高爆弹并没有给厚达三米的混凝土墙造成破坏,使坦克手们只能悻悻撤退。
8月16日,在倾盆大雨中,围绕中央高地的战斗已接近尾声,再往西,约30辆苏军坦克攻击了步兵第2中队驻扎的145高地。180名守军在一名少尉带领下负隅顽抗,他们中130人是步兵,其余负责操作过时的37毫米反坦克炮。结局是可怕的,当苏军调查人员抵达时,至少100具尸体四散,“军官的死相尤其凄惨”,而他们的死亡仅是延迟了其它地段的陷落而已。
8月16日之后,要塞的战斗彻底沦为一场猫鼠游戏。苏联工兵和步兵占据地面,日本人则在坑道中惶惶不可终日。他们没有投降的打算,这一点在8月17日杀害劝降使者时得到了证明。当所有停火请求均遭到拒绝之后,苏军立刻用弹雨回击。《八月风暴》中写道:“自行火炮、火箭炮和其他武器进驻114高地的背坡,炮火和空袭使日军反击部队死伤惨重。”步兵第4中队位于要塞最北角,号称“固若金汤”的工事在一天之内陷落。炮兵第2中队的据点也摇摇欲坠,到17日只有75名守军幸存,残余部队不得不向主防御工事突围,但大部分被俘虏或击溃。
8月17日大约22点,苏军在强大的炮兵掩护下展开总攻,这次攻击持续到18日黎明――第255步兵营(隶属于第109筑垒地域)试图进入地下,日军则用平射火力回击。为避免伤亡扩大,瓦尔文上校命令部下撤出。虚幻的希望出现了,流言蜚语在守军当中不胫而走:
“一定要坚持到晚上!”
“莫非援军已经来了?”
但到来的只有苏军的重型火炮,第224大威力榴弹炮旅第6连上交了一份报告,宣称仅用八发炮弹就解决了四个炮塔。在重型炮弹的轰击下,混凝土顶盖崩塌,进出通道化为一个小湖,倾盆大雨从弹坑中奔涌而入。战斗胜负已定,唯一的悬念在于结局――确切地说,是守军投降还是鱼死网破。大木大尉已在混战中死去,指挥权归于士官,但士官更为顽固,正如贫困的阶层中多产生狂信者。19日上午,当进攻者逼近时,守军“自决”的爆炸声响起,只有少数人遁入要塞深处,靠污水和干面包苟且偷生。
苏军开始收敛尸体,对守军的命运漠不关心――毕竟,对方弹药告罄,而战争已经结束,强攻只能增加不必要的损失。但是,他们没有忘记在必经之路上架设机枪,在突围的小股日军中,只有少数人得以逃生。
在地下,数百名平民和伤员被士兵挟持,8月9日,他们曾匆匆进入地道,试图获得庇护,但事实证明,这完全是一厢情愿,当军官们置投降诏书于不顾时,便证明了这必定不是一支保护民众的队伍。
肃清坑道的战斗持续了两天。为消除零星抵抗,苏军使用了瓦斯气体,使死亡变成漫长的折磨。23日降临时,只有虎啸山(145高地)处在日军的控制之下。随着乌苏里江畔的炮声减弱,60余名幸存者陷入了迷惘:休战持续了几天,没有人知道该如何行动。有人天真地认为,和平将持续很久,但远方的浓烟打破了他们的幻想――这是苏联人在对主阵地实施爆破。
终于,8月26日拂晓,虎头要塞的末日临近。20门重迫击炮、10门重型榴弹炮和1000名步兵构成了庞大的进攻阵容,而抵御这一切的,只有一门反坦克炮、几挺机枪以及60名形容枯槁的守卫者。冈崎哲夫在一个远离山头的地方站岗,突然,巨大的声响震动了山谷,虎啸山上烟雾弥漫、尘土飞扬,维诺格拉多夫少将决心已下,这是对虎头要塞的最后进攻。
年轻的上等兵呆若木鸡,只能钻进山谷深处,他提心吊胆地紧扣着钢盔,眼前则是如电影般闪现的往事。但死亡没有降临,只有炮弹在近旁留下了一处可怖的深坑。20分钟的折磨结束后,他开始沿赤裸的山脊向上爬去,用仅有的四枚手榴弹驱散了一群苏联士兵。这时空中出现的三发信号弹吸引了他的注意,它标志着新一轮炮击的开始:“山崖崩落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平地,交通壕已被炮火掩埋,形成广阔的沙砾场,仅留下的小树丛也被炮火成片削去。”
“乌拉”的怒吼声在原野上回荡,幸存的日军也声嘶力竭地呐喊。山顶周围枪声大作,但没过多久,三八式步枪的零星射击就被冲锋枪的急促扫射压过。
许多装束奇特的士兵出现了,他们将一个又一个的包裹装上小车,吃力地推着它向要塞的入口走去。冈崎哲夫被这一诡异的景象吸引,目光死死地盯住他们:那些小车被顶在要塞的通道上,滑向幽深的隧道尽头,三秒钟后发生的一幕令上等兵目瞪口呆,因为要塞内部发生了剧烈爆炸,“甚至大气都像石头一样发出尖锐的嘶鸣”。直到后来,他才意识到,小车上全部是烈性炸药――苏军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将要塞夷为平地。
这种手段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地下要塞接连腾起大火,从分水岭两侧喷出滚滚浓烟,新一轮更猛烈的爆炸带来了刺眼的强光,让入口处的士兵陷入了暂时的失明。在此起彼伏的爆炸声中,虎啸山暴露出鲜红色的山体。侧影变小而且模糊,朦朦胧胧地沉入了浓烟之中。此时是1945年8月26日下午3时30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斗至此画上句点,与之伴随的是伤亡惨重:苏军有近500名官兵阵亡,伤者的数字至少三倍于此,这一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但守军相信战死会带来永恒的“荣誉”。
有件事情不得不提,那就是在东西方的传说中,启示总是随着强光与毁灭一道降临,如果说广岛和长崎是这样的一次启示,那么虎头要塞的毁灭一定也是,在那耀眼的白光背后,冥冥之中仿佛有一种信号,而且它不只意味着一个终点,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新的、多事之秋的开始,在离虎头要塞300公里的朝鲜半岛,美、中、日、俄、韩――五个国家围绕东北亚命运的较量仍在继续,尽管这种较量如今已不再发生于战场,并且抛弃了血腥的形式。
虎头要塞之战双方作战序列
苏 军
第264步兵师(司令鲍里斯・维诺格拉多夫少将,辖第1056、1058、1060步兵团,第825炮兵团)、第109筑垒地域(司令瓦尔文上校)、第8筑垒地域一部、内务人民委员会第57边境警备队、第224大威力榴弹炮旅、第34独立炮兵营、第125坦克旅第3营、第62反坦克炮兵旅一部、第67近卫迫击炮团。
共计约20000人,65门大口径火炮,4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至少120门迫击炮和反坦克炮。
日军
第15国境警备队、虎头陆军医院、部分“旭”开拓团成员、伪满“江上军”一部(驻虎头镇)。
共计约2000人,含妇女、儿童和朝鲜劳工。
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领导谋略 忌虎头蛇尾

忌虎头蛇尾

虎头蛇尾意指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做事起初时声势力度很大,但后期越来越没劲头、没力度了,做不到始终如一,善始善终。《孟子·告子上》有言:“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没有结果,再精彩的过程都等于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抓工作“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

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做事情刚开始时声势很大,动静弄得也不小,搞得大街小巷都知道他要干什么事了,但“开工了”“动土了”,就没有“下文”了;有的刚开始推动得很快,力度也很大,但没过几天动作就放慢了,力度就减小了,像小孩子过家家,三分钟热度;有的今天一个“思路”、明天一个“战略”,目标一任比一任高,要求一个比一个严,想法很多,做法也不少,但就是没有恒心、韧劲,一张“蓝图”绘到一半就当“草稿纸”扔掉了,拿事业开玩笑;有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考虑“显绩”多,谋划“潜绩”少,喜欢做吹糠见米、短期显效的事情,不愿做见效慢、显效持久的事情;等等。领导干部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此语出自《诗经·大雅·荡》,意指但凡做事都有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坚持到最后的不多。做人做事如同一场马拉松,都需要以持久的耐心和坚韧的毅力,一如既往、慎终如始地做下去,这样才会有好结果、好成效。领导干部做事情不能只有开头,没有结果。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欲善终,当慎始。做任何事,如果开始的思路对了、方向正确了、入手点找对了,就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才能继续走下去。如果开始就错了、就走偏了,之后再怎么努力,都不会达到目标。

领导工作也一样,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稳健的第一步,成功就有了一半,如果“第一步”都没能迈开,或者走不稳、走不好,剩下的“路”就难以走下去。开局不等于结局,开局好并不意味着结局就一定好。如果刚有个好的开头,就“小成则满,小富即安”,以为开始好了就结果好了,才开始做了就当已经成了,就开始躺在初期“功劳簿”上坐享其成、坐收渔利,那再好的开局也是白费,也是徒劳。

坚持到底才能胜利。有一位哲人曾说:“成事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滴水穿石,不是因其力量,而是因其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做任何事情,只要持续努力,不懈奋斗,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最终必将赢得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领导干部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和韧劲,必然能创造不平凡的业绩。要坚定目标,始终做到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不为外界所扰,不为诱惑所困,不为困难所阻,盯住目标积极作为、奋发向前;要坚持不懈,“韧”字当头、以“韧”促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力度不减,专心专注干事业,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见成效不收工。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政如工农,贵在有恒,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会大有成效。领导干部要想干出好政绩,既要有动力,也要有定力,既要有干劲,也要有韧劲。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任何一个领导干部都不可能在一地一位长久任职,官员更换常有。党和人民的事业贵在薪火相传。“官”有新老交替,“账”则无新旧之分,无论一个岗位上领导干部如何轮换,但是岗位没变,职责没变,党和人民事业没有变。如果换一任领导,就新官不理旧账,对前任施行的政策、作出的承诺就不“买账”,组织不会答应,群众也不会答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领导干部要认识到无论新“官”旧“官”,都是党的干部、人民的公仆,每到一个地方,接过“接力棒”,既要继承好传统,又要创新突破,这是一种能力、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一张蓝图绘到底。事贵以专,贵以恒。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认识到无论“新账”“旧账”,都是“民生账”“发展账”,都要理清、都要接手,都要敢负责、勇担当、善作为,把事业接续干下去。

要敢于接“旧账”,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对前任留下的“未竟事业”“历史遗题”,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责任感去迎接、去解决;对过去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要继承发扬,一茬接着一茬干;对不合时宜的思路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调整改进,不能随便“另起炉灶”“推倒重来”。

要勇于担“新账”,坚持担当作为,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创新发展,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不负人民、不负韶华的使命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让事业在继承中发展。

善始善终,方能善作善成。此语出自《史记·乐毅列传》,意指做事情要有好的开头,也要有好的结尾;既要善于做事,更要善于把事做成。很多事情,刚开始往往比较容易,但越到最后会越复杂,越接近目标越困难,这时候就越不能放松、越不能泄气,越要加油苦干实干,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30万河南林州人民,仅靠一锤、一铲、两只手,苦战10个春秋,终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1500千米的红旗渠。山西右玉县20任县委书记,带领人民种树70年如一日,让一片林木覆盖率不足0.3%的沙洲变成了绿水青山。领导干部干事创业,只有保持定力、脚踏实地、持续用力抓下去,才能取得好结果、大成效。

要有的放矢,精准发力。马克·吐温说:“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专注是一种精神、一种品格,更是一种态度。只要明确了方向目标,定了政策措施,领导干部就要始终聚焦目标、瞄准方向,集中力量、集中精力,抓关键、攻难点,实干苦干,始终做到方向明确、目标不走偏、道路不走斜、行为不脱轨。

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坚韧不拔才能胜利,半途而废必将一事无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定下来的工作部署,要一抓到底、善始善终。”领导干部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始终朝着目标,坚持抓常抓长,发扬“钉钉子”精神,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要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干事创业贵在成、贵于精。要坚持严肃、严格、严谨,发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坚韧不拔作风,力求细致、精致、极致,既能肩挑千钧担,又能手捏“绣花针”,于细微之处见精神、见水平、见功力,把工作做到位、做过硬,出精品、创一流。

相关参考

历史有虎头湾吗

一、历史上真的有吴乾坤林家耀苏菲娜吗历史上没有有吴乾坤、林家耀、苏菲娜。林家耀是电视剧《大秧歌》中的人物,山东海阳虎头湾战地医院的院长,后加入了八路军与苏菲一起在抗日中牺牲。吴乾坤在电视剧《大秧歌》中

成吉思汗鱼,虎头鲨和成吉思汗鲨有什么区别

虎头鲨和成吉思汗鲨有什么区别虎头鲨和成吉思汗鲨有以下几点区别:1、体型不同:虎头鲨又名蓝鲨,各鳍尖园形,体形细长,体色多为灰色,有些发亮,成吉思汗鲨鳍尖是尖的,体形相对蓝鲨要粗一些,体色为黑色,肚白,

黑龙江虎林县虎头有什么好玩的

自然、人文和历史景观虎头镇地处乌苏里江畔,依山傍水,江堤后边的悬崖上有卧虎雕塑和六角亭;山崖下有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年)修建的关帝庙,已被列为黑龙江省重点历史文物。后山有日伪时期修筑的地下

刘表创业荆州最终虎头蛇尾

在东汉末那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当吞并、并购成为公司存在的常态时,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一家公司既不发展壮大,不去收购并购其他公司,也不衰弱下滑,不被其他公司吞并收购,而是在保守型的轨道上良性发展?高富帅

捉蜥蜴、找虎头、编咒语,皇帝把这些当正事,迷信还是别有用意

捉蜥蜴、找虎头、编咒语,这些事乍听起来,很是无厘头,但是古代皇帝却把他们当成正事,因为这事求雨的办法。但皇帝们做这些工作,真的就是为了求雨这么简单?如果这么想,你就太年轻了,听我细细道来。求雨法一:蜥

兰台说史•汉武帝逐匈奴开疆土为何虎头蛇尾

汉武帝塑像资料图翻开吾国数千年的历史,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皇帝并不多,而为数不多的“雄主”算是其中比较耀眼的一类。“秦皇汉武”往往并称,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雄主,其“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壮志豪情

战国时期的离石要塞在哪里

战国时期的离石要塞在哪里1、战国时期秦魏交界的离石要塞,据说是黄河最窄处悬崖上的石桥,请问据体位置在哪里?现在还有吗?2、离石要塞在战国时期是很重要的据点,汉之后好像就没有再提,是为什么?3、此石桥是

长征记忆宣威虎头山战斗, 红军在云南境内与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最大战斗,双方参战部队达四五万人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率领下,从湖南桑植出发,向贵州、云南、四川转移。1936年3月,在云贵交界的乌蒙山展开了艰苦卓绝的乌蒙回旋战,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

考古学家发现公元四世纪古色雷斯要塞遗址

据此间媒体报道,保加利亚考古人员近日在保中部城市希萨尔附近发现了一座建于公元前4世纪的古色雷斯要塞遗址。这座要塞位于保中部科兹格拉玛迪峰海拔1200米处,曾是古色雷斯最强大的部落联盟奥德里西亚王国统治

军事要塞形成的省会只此一家,见证无数次史诗级大战

文/云翳合肥可能是存在感最低的省会了。从中古以来,合肥一直是南北交战中的军事要塞,在兵灾的破坏下,上古时代的繁荣不再,隋唐以后,又因为水运的主干道东移,长期一蹶不振。合肥机缘巧合的成为安徽省省会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