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和他的儿子们

Posted 太子

篇首语: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太宗和他的儿子们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唐太宗和他的儿子们

2、晋朝历史 晋文公和他的大臣们

唐太宗和他的儿子们

唐太宗共有14个儿子。按说应该是多子多福了。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他们父子的命运再一次证明一个封建社会的通病,即无情最是帝王家--首先,唐太宗这14个儿子中,竟是不肖子居多。《旧唐书》的作者谈及太宗诸子,曾感叹道:“子弟作藩,盘石维城。骄侈取败,身无令名!”其次,唐太宗这14个儿子后来竟有12个死于非命,原因主要与皇位争夺及易储不当而被武则天迫害死有关。
这且不论。唐太宗这14个儿子中,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三人为长孙皇后所生,因而依据宗法制度,只有他们三个有皇位的继承权。再根据嫡长继承制,唐太宗在登基当年便立定当时只有8岁的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本来,这个事关国本的重大问题应该是早就解决了的。偏偏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早早立定太子的作法也有着重大的缺陷,即你难以保证这位太子长成后一定是个称职人选。太子承乾恰恰就是个令人失望的主儿。他从小就十分顽劣,年龄稍长便又因“龙种”的种种优越感而爱上了声色犬马。尽管太宗对太子并不算太溺爱,经常耳提面命对其训诫,还指定重臣于志宁等为师督导太子。但侈性已成的承乾还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一天天堕向腐败,不但不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还更加为所欲为,谁若好心劝谏他、或向唐太宗反映他的问题,他竟要找人暗杀他。有一次他甚至在东宫咬牙切齿地说:“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
而他亦果然是“敢说敢作”。典型的一例便是:时任右庶子的张玄素,曾专为太子问题上书唐太宗。书中沉痛指出:“昔周武帝平定山东,隋文帝混一江南,勤俭爱民,皆为令主。有子不肖,卒亡宗祀。圣上以殿下亲则父子,事兼国家,所应用物,不为限制。恩旨未逾六旬,(太子)用物已过七万,骄奢之极,孰有过此?况宫臣正士,未闻在侧,群邪淫巧,匿近深宫,在外瞻仰,已有此失,居中隐秘,宁可胜计,苦药利病,苦言利行,伏惟居安思危,口慎一日,节糜费以成俭德,则不胜幸甚!”
张玄素此谏可谓用心良苦,胆识过人。然而此书虽然引起唐太宗重视,却也很快让太子得悉了消息。张玄素上书仅隔一天后,早朝时忽然便有一个短衣便帽之人扑向他,抽出一条利器向张玄素脑门猛击。张玄素顿时头破血流,晕倒在地,事后虽经抢救捡回了性命,凶手却逃之天天,再无下文。张玄素明知此与上书有关,且一定系太子所为。但却无能深究,只有自认晦气。
然则倒行逆施终将自毙。随着太子的逆迹日彰,唐太宗对他的不满日益加深,逐渐萌生了废太子之心。而承乾的弟弟、四子李泰见哥哥日渐失宠,暗自欢喜且想尽快取代哥哥的太子地位。为此,李泰广泛结交朝中大臣,结成了20多人意图倾覆太子的死党,他们为使李泰取代太子而大造舆论、出谋划策。
面临着岌岌可危的形势,太子承乾自然是不甘心的,为挽回危局竟企图孤注一掷,走出了最为凶残而危险的一步,即暗中纠结了刺客死士,并联络平时对其父皇唐太宗李世民有不满情绪的汉王李元昌、大将侯君集等人,密谋发动宫廷政变,刺杀唐太宗,直接夺取帝位。但事未及举,承乾的一名刺客即因其它原因而被捕受审,为求生路,刺客主动交待了太子的政变阴谋。
唐太宗闻得此讯,不啻一记晴天霹雳。震惊和恼怒之际,他立刻命令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与大理中书门下等官,共同查讯,果然得到确证。唐太宗于是召来太子承乾,痛加呵责。承乾知已绝望,但仍力图稍有挽回,于是伏地顿首道:“臣为太子,尚何所求?但为(李)泰所图,心实不甘,因与廷臣谋求自安。廷臣导臣不轨,臣一时狂惑,未免受迷,今愿自坐死罪。惟臣被废死,泰若得为太子,臣死且衔恨!”
岂料,唐太宗听到这种话,非但无法宽谅,反而为太子至此犹嫉恨弟弟而恨上加恨,于是当场对群臣道:“承乾罪大,应该如何处置?”
群臣谁不知道这事意味着什么?于是皆面面相觑,好一阵没人敢发言。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先表了态:“愿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终享天年,便是情法兼尽了。
于是唐太宗立命草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幽禁右领军府中。同时下令将太子同党李元昌、侯君集、李安俨、杜荷等尽数拘捕,一一处死。
事已至此,易储大事便自然而然地摆在了唐太宗面前。
若按一般原则,四子李泰无疑便成了理所当然的太子人选了。而唐太宗本来就比较喜爱李泰,心中便有了继立李泰的想法。但出于前车之鉴,他虽然一度当面许诺李泰要立他为储君,真要行事时又不免有些踌躇而举棋不定。于是便试探臣子的意见。结果赞成立李泰的人很多。反对的却是一个关键人物,即李泰的舅舅长孙无忌。他明确希望立九子李治(即后来的高宗帝)。唐太宗为之更犹豫了,于是便不接长孙无忌的话。等他退下后,却对侍臣说:“昨日青雀(李泰小字)投朕怀中,谓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了。臣只一儿,臣死时当将子杀死,传位晋王(李治)。这数言甚属可怜,所以朕不忍别立太子。”
然而,褚遂良的一番话却让唐太宗如梦方醒:“陛下以为可怜,臣实以为可虑。试想陛下万岁后,魏王(李泰)据有天下,尚肯自杀爱子,传位给弟弟晋王么?”
唐太宗长叹一声,随即一语不发,退入内宫。
而为了尽快取得太子地位,李泰亦步亦趋,可谓心机毕露。他甚至直接找到李治,对他威胁利诱,想让他主动退出竞争。结果天性软弱的李治吓得神情恍惚,被唐太宗察觉,一再追问后,李治如实坦白了内情。太宗不禁大吼道:“原来他(李泰)竟有此深心,朕今始知道了。”于是恨恨地带上李治,来到两仪殿,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应召而来后,他犹满面怒容,诉说了李泰的行径后,叹道:“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还有什么生趣?”话毕,竟挺身跃起,从腰间抽出佩剑,作自尽状,大臣们自然一拥而上,夺下佩剑,交给晋王李治。劝慰一番后,太宗毅然决定:“我已决意,当立晋王(为太子)!”
随即便正式诏命晋王李治为太子。并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傅,辅导太子。
不过,李治虽被立为太子,其地位却并不稳固。因为唐太宗立他为储,主要是考虑如果立了李泰,依他的性格,将来一旦登基,势必会迫害李治和废太子承乾诸兄弟;而李治时论公认为温柔仁孝,由其继位,“泰与承乾,具可无恙了”(唐太宗语)--奈何后来的情势却无情地证明,李治虽然没有迫害其兄弟,他的老婆即武则天,却将太宗的儿子乃至他们的儿子辈几乎荼毒殆尽!
与此同时,李治的“仁孝温柔”却也成了唐太宗的另一块心病。以至他后来又一度移情于三子--吴王李恪。李恪虽为庶出,但善骑射,有文武才,许多人认为他“英武有类太宗”。所以唐太宗曾对长孙无忌表露过再次易储的意愿:“晋王柔懦,恐不能主社稷,我意欲改立吴王。”长孙无忌坚决反对:“太子仁厚,将来必为守文良主,愿陛下勿疑。譬如举棋不定,尚且失败,况储贰至重,岂可屡易呢?”
唐太宗只好作罢。只是从此对李治耳提面命,格外强化训导。每天令太子侍其起居。吃饭时便说:“汝知稼穑人艰难,方得常食此饭”。有时见他骑马,又会说:“汝须知马劳苦,勿竭马力,方得常乘此马”。太子乘船,又对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犹水,君犹舟,不可不慎。”太子有时栖息于树下,唐太宗又以“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规诫于他。进而,唐太宗又命太子担任知左右屯营兵马事,每天上朝都带着他,让他看自己如何处置朝政。凡此种种,足见唐太宗之意,可谓煞费苦心。
公元649年4月,唐太宗患了痢疾,病势日重。他自知不起,便将积极支持李治任太子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叫到病榻前,将太子托付于他们。又对李治说:“有长孙无忌在,尔对天下事不必过虑。”
同年5月,唐太宗驾崩。李治终于即位,是谓高宗。
后来的事就不必说了,一度勤勉有为的李治,因为性格和身体诸因素而日渐惧内,终至大权彻底旁落。大唐江山也最终成了武则天的“周”天下--这无疑是苦心孤诣的唐太宗生前做梦也料不到的可悲结局。许多人扼腕之余,都发出唐太宗如果不易李治,大唐的社稷不至于倾危的感叹。然则,历史是不存在假如的。而且,在封建制度不变、统治阶级固有的内在矛盾无法克服这个大前提下,一切皆有可能。对此,蔡东藩的看法颇有见识。他在《唐史演义》中写道:
“魏王泰潜谋夺嫡,至承乾败后,太宗果欲立泰为储,幸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再谏阻,方改为晋王治……或以魏王得立,当无武氏之祸,此语似是而非。武氏娇小倾城,能盅晋王治,宁独不能惑魏王乎?且魏王狡险,苟得立为太子,入承大统,势必加刃骨肉,尽杀弟昆,恐不待武氏临朝,始见唐室之尽覆也。”
太宗

晋朝历史 晋文公和他的大臣们

 晋文公和他的大臣们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为春秋五霸之中实力最强的一个,虽然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可是即使在齐恒公最强势的时侯跟鲁国的作战也是败多胜少,后来碰到强楚,竟然出动了八国联军还是无功而返,好在齐恒公的大臣管仲外交能力出众,利用外交让鲁国,楚国最后屈服了,为齐恒公谋得了霸主地位,但是齐恒公一死,齐国的霸主地位就失去了,但是晋文公却不一样,他的文治武功在当时的诸侯国中是最强大的,城濮之战彻底打败了强楚,至于鲁卫宋的小国更是以依附晋文公为荣,即使在晋文公死后,他留下的家业和政治基础足以令他的后代称霸一百年,晋文公17岁已经有贤名,为晋公子时已经有五贤士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辅佐他,后来因为丽姬之祸亡命江湖,逃亡的时候只带了这五贤士和十几个亲近随从,他四十二岁逃离晋国,在外漂泊二十年,回到晋国的时候已经六十二岁了,在平均寿命为五十岁的先秦时期可以说的上是长寿了,很有意思的是,他的那些良师益友个个都很高寿,姬重耳复国的时候,这些老家伙竟然大部分都还在世,只有一个贾佗落了单,在这么一大群有德之士的帮助下,晋文公竟然在短短的九年就建立了霸业,我们来看看这些与晋文公患难与共的不离不弃的老臣吧!

  忠义重利之臣 狐偃咎犯,狐毛两兄弟

  狐偃咎犯的父亲是狐突,原姓姬,后来因为封地在狐氏大戎,所以改姓大狐,狐图是晋国的大夫,他的女儿狐季姬,小戎子嫁给了晋献公,后来狐季姬生晋文公,小戎子生晋惠公,狐偃咎犯是他们两个人的亲舅舅,这个狐偃咎犯和他的哥哥狐毛后来一直跟随姬重耳,帮他作了很多重要的决定,第一件事情是选择了正确的逃难路线,丽姬之祸后他力主逃亡狄国,一来狄国是姬重耳的母亲国,而且靠近晋国,可以见机行事,这一点非常聪明和现实,因为晋献公很快就死了,晋国大乱,大臣相互攻杀,事情无法平定下来,只好到狄国来迎姬重耳回国,但是姬重耳考虑到晋国有公子却到外国来迎自己,害怕中圈套被杀,没有敢去,晋国大臣只好去迎回了另一个晋公子夷吾,这就是晋惠公,晋惠公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了晋国,很快平定了晋国的形势,为了消灭隐患,他派出了刺客去谋杀姬重耳,狐偃咎犯看到晋国局势稳定了,再死守狄国的话复国希望小而风险大,于是建议去投奔当时最强大的齐国,果然齐恒公对姬重耳非常友好,给他金钱美女,齐女之美竟然让姬重耳意志消沉,产生了在齐国终老的糊涂念头,狐偃咎犯看不下去了,于是和赵衰合谋要逃往南方的强国楚国,于是赵衰和齐姜为主谋,狐偃咎犯和其它大臣为从犯把自己的主公姬重耳灌醉了,乘姬重耳酒醉未醒的时候逃离了齐国,结果姬重耳醒来之后发现上当了,拔矛要杀死舅舅,当然这是一幕君臣合演的好戏,并不能当真。后来晋惠公死后,他的儿子晋怀公为了打击姬重耳的臣子们,于是下令如果跟随姬重耳的臣子不回晋国的话就杀死他的家属,结果狐偃咎犯的父亲狐突说忠臣不事二主,拒绝执行命令而被晋怀公杀死,如果说其它的大臣是一个人在跟随姬重耳的话,那狐偃咎犯一家都在跟随姬重耳了,最后还搭上了自己老父亲的性命,真是牺牲巨大,这个评价功臣的标准被后人效仿,汉高祖刘邦也是因为萧何一家跟随自己的原因封他为第一功臣,这个狐偃咎犯老了也没有脱离狡猾的本质,他在姬重耳在回晋国的路上耍了一个小心眼,晋文公元年春天,秦军护送重耳到达黄河。咎犯说:“臣下跟随君上周游诸侯各国,过失已经很多了。臣下尚且自知,何况君上呢?请让我在此地分手离开吧。”重耳说:“倘若返回国都,有任何不与您同心同德的地方,就请河伯作证。”说完将玉璧投入黄河中,跟他立下了河伯之誓约。在功成之时就要身退,不愧是以退为进来显示功劳真是好计谋呀,也顺便考察了一下这个外甥是不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君主,后来晋分三军的时候,狐偃咎犯被封为上将军,狐毛为副将,为六卿之首。也许是因为过于重利的遗传吧,他的儿子狐射姑后来跟赵衰之子赵盾争权夺利失败,彻底退出了晋国舞台。

  智谋,德行第一之臣 赵衰

  赵衰,即赵成子,他的父亲赵夙为晋献公的将军,他自己是晋献公的女婿,所以是姬重耳的姐夫或者妹夫,实际的年龄应该比姬重耳大不了几岁,如果说狐偃是姬重耳的长辈的话,那赵衰就是姬重耳的老师了,据说他在选择辅助谁的问题上开始是犹豫不决的,因为几个小舅子都很优秀,选择一方必然就会得罪另一方吧,好在赵衰是个智谋之臣,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古代的聪明人总能很好的利用封建迷信的伎俩,他去占了一卦,然后出来说:“哎呀,上天让我选择了姬重耳,我不能违背天意,真是没有办法呀!”这样在姬重耳十七岁的时候,他就到了姬重耳的家里当起了他的老师。真实的原因不能为外人所知,只有说是上天安排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了。赵衰对这个小师弟非常爱护,在生活上非常照顾他,一路上帮姬重耳携带饭食,走散了也舍不得吃,一直留着给重耳,赵衰多智谋,并且很谦虚,多次让贤,不贪功,淡泊名位,被世人论为“冬日之暖阳”所以是德行第一的功臣,因为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所以没有沉迷在逃难的颠沛流离之中,即使在姬重耳灰心失望的时候,他也用自己的德行来带领姬重耳走出困境,这种事情历史记载的有好几次,第一次是在姬重耳落难五鹿的的时候,掌管钱财的头须携款逃跑了,君臣一路上忍饥挨饿到要向野人乞讨的地步,乡下人哪有多余的食物,于是把土装在碗里送给他,重耳大怒,赵衰鼓励到:“好事呀,土块象征你不久会拥有土地呀,有土地就会有国家嘛,你应该拜谢才对!”这种啊Q精神在一个人落难低迷的时候还是很管用的,在这样的精神鼓励下他们到了齐国,结果获得了良好的接待,齐恒公还把年轻漂亮的齐贵族的女子送给他做妻子,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的姬重耳很快沉迷其中,后来又是赵衰出计策把姬重耳灌醉后带离了齐国,到了南方强大的楚国之后,姬重耳人穷志短,面对楚国的诸侯之礼仪惶恐不安,又是赵衰鼓励他:“您流亡在外十几年,连小国都轻视您,何况大国呢?如今楚作为大国而坚持如此款待您,您就不必谦让了,这是上天在保佑您啊。”姬重耳真是可造之才,后来楚成王索要报答的时候,这个未来的晋国君回答的很得体:“唯有退避三舍而已!”后来秦穆公因为对晋怀公不满,想帮助姬重耳复国又想多考察一下姬重耳的时候,又是赵衰唱起《黍苗》这首诗,表达了姬重耳急于复国的心情,后来秦穆公果然很快派兵帮助姬重耳取得了晋国,复国之后,又建议晋文公尊周室行霸业,在晋楚之战中推荐推举郤縠统领中军,郤臻为副将,自己仅仅作为一个出谋划策的中军之卿,后来他的儿子赵盾就没有这么客气了,他直接逼走了狐偃之子狐射姑,自己立了了晋国的新君,独霸晋国国政三十年。被狐射姑称为夏日之阳,性格非常猛烈。

  刚烈,勇武之臣,足具帅才之先轸

  先轸,又名原轸,出身不祥,当时的贤士基本都是贵族出身,否则很难成为公子的幕僚,但这个先轸也许出身平民,他在姬重耳十七岁的时候就成了晋公子的高级幕僚,他性情暴烈不驯,曾经因为晋襄公放跑了秦国败将而唾骂君主,耿直忠诚,不惜犯上,在晋文公的早期他并没有突出的表现,晋文公复国之后,面对强楚的压力,晋文公还有点害怕跟楚国作战,是先轸坚定了晋文公跟楚国作战的信心,先轸说:“报答施舍、奠定霸业,就在今朝了。”真是够勇武呀,后来他被封为下军的副将,但他实际上是晋楚城濮之战的第一功臣。那个时候的世人都说:“城濮之事,先轸之谋。”这一战实际也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后来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乘机来攻打晋国,大臣栾枝说要忍让,还是先轸主张狠狠的打击秦国,结果获得大胜,全歼了秦军,打出三晋士兵的风格!先轸在世之时,经常被狐偃咎犯的满口仁义所压制,直到狐偃咎犯死后,他才崛起,为中军主帅,主持国政,后来他的儿子子先且居继为中军元帅。

  勇猛无谋之臣魏武子

  魏武子,又名魏犨,他的父亲就是晋献公时代的毕万,晋献厘米两军之时,毕万受封右将军,经常随献公征战。所以说魏武子是将门虎子,应该跟重耳年纪差不多大,他本领高强,武艺出众,很年轻就博得了魏武子的美名,跟所有猛将一样,他勇猛有余而智慧不足,所以晋文公复国之后,他连下军副将都没有捞到,只是一个普通的晋国大夫,也许是有点抱怨吧,他在在晋曹之战中,明明知道晋文公下达了要保护恩人僖负羁一家的命令,却借口说:“劳之不图,报于何有”而攻伐了僖负羁,结果受伤,后来晋文公要杀他,于是派使者去刺探他的伤势,他急中生智,距跃三百、曲踊三百,晋文公看到他还能打,于是放过了他,杀了他的部将颠颉以严明纪律,也许是经过这次教训,他以后收敛了很多,专心教子,所以他的儿孙辈个个很有出息,最后还是他的重孙魏斯三分晋国也算是得到回报了。

  豁达严厉之臣胥臣季子

  胥臣,又名季子,后来晋楚之战时,官拜司空,所以又叫司空季子,他在重耳逃亡之末期才加入队伍,最早的记载是当重耳不想要秦穆公的女儿怀赢做妻子的时候,因为怀赢是晋怀公在秦国做人质时期的妻子,后来晋怀公偷偷的逃回了晋国,也就是等于休了怀赢,这么算起来秦穆公要晋文公娶他弟弟晋惠公儿子的妻子,这有点乱伦了,所以晋文公拒绝了这个要求,胥臣劝到:你现在连晋怀公的国家都要攻取了,何况是他的妻子呢?我们不能因为顾及虚假的名声而放弃复国的大业,更不能因为这个得罪了强大的秦国。

  因为具有豁达的胸怀,所以胥臣在晋文公复国后被拜为晋国大夫,在晋文公作三军的时候,他被任命为掌管纪律的司空,从不讲私情,虽然是赵衰推荐他为司空的,可是赵衰的部下犯了错误,一样严厉处理,之后被任命为中军主帅,不计前嫌的推荐了罪臣郤芮的儿子郤缺,这个郤缺后来为下军主帅。

  矫情之臣介子推

  介子推是最早跟随晋文公逃亡的微臣之一,这个小人物本来注定了一辈子碌碌无为,可是他抓住机会好好表现了一把,创造了小人物也能显名声的典范,当时另一个奸诈小人头须携款潜逃,害得重耳一伙丧家之犬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可怜的重耳一直养尊处优惯了,在向野人乞讨食物不得之后,只有挖野菜填饱肚子,所谓的人穷志短,这个时候的重耳发出了象刘表一样的感叹,怎么好久都没有肉吃了呢?哈哈,介子推的机会总算来了,于是他割下了腿上的一块肉,混在野菜里煮给重耳吃。他的灵感估计来自于齐恒公的厨师易牙,那个杀子给齐恒公吃的易牙后来祸害了齐国,所以重耳当时估计是非常感动,可是我们的主人公并没有满足,后来重耳将要回国,大事就要成功了,第一功臣狐偃咎犯已经伸手去摘桃子的时候,他又抓住机会装清高了一把,说重耳现在能回国即位,完全是上天的安排,你这个狐偃咎犯却急不可待的邀功劳,真是无耻呀,我不屑与你为伍,于是偷偷的溜掉了。介子推本来就是一个服侍重耳的下臣,没有过人的才能,而且不爱惜身体献媚的人,未来还不知道会作出什么事情来呢?况且还有易牙这种人的前车之鉴呢,所以他的逃跑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后来晋文公大赏功臣之时,就把这个隐退在绵山的介子推给忘了,这就是历史有名的辞官不言禄的故事了,本来发展到这里就是一段君臣佳话了,可惜介子推还没有表演完,他自命清高,不受封赏,又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介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一看事情扩大化了,如果不处理好介子推的事情,要被人骂为忘恩负义,所以他急急忙忙的派人去绵山寻找介子推,结果没有找到,后来晋文公就在绵山中心区域修筑梯田,命为介山田,用来记录自己的过失和表彰善人。为了自己清高的名声而陷主公于不义,不能称为良臣,倒是后来的贱臣壶叔比较实在,他直接找晋文公说:“国君三次论功行赏,赏赐都没有惠及臣

  下,冒昧前来请罪。”晋文公回答说:“那能用仁义来引导我前进,用德行贤惠来防范我过失的,这类人授于上等赏赐。用实际行动来辅佐我,最终取得成功的,这种人授于次一等的赏赐。敢冒流矢飞石的危险,立下汗马功劳的,这类人授于再次一等的赏赐。至于用苦力事奉我而不能补救我过失缺陷的,这类人授于更次一等的赏赐。三次赏赐之后,本来就将轮到你。”晋文公不愧为当世明君呀,把自己的属下看得这么清楚。根据他的这个标准,我们可以很清晰的把狐偃咎犯,狐毛,赵衰定为上等,而先轸,胥臣定为中等,魏武子为下等,介子

 

  推为下下等,这也是晋国六卿最早的版本了。

相关参考

虎父犬子的赵云和他的两个儿子介绍,赵云儿子怎么样

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这似乎是个比较普遍的规律。但这句俗语放到赵云和他的两个儿子身上,却不适合了。因为赵云和他的两个儿子可以说是三国虎父犬子的一个写照。关二爷武功了得,他的几个儿子也不含糊。关平、关

小荷尔拜因和他的《大使们》

上图中是16世纪著名的肖像画家小荷尔拜因。他生于奥格斯堡,是“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之一。小荷尔拜因曾经为马丁•路德、伊拉斯谟等著名人文主义者的作品绘制插图。后来他在伊拉斯谟的推荐下结识了托马斯•莫

刘备和他的大将们都有致命的缺陷,才最终导致蜀国灭亡?

刘备和他的大将们都有致命的缺陷,才最终导致蜀国灭亡?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蜀国灭亡最主要的原因是主要集中在蜀国的将领身上,因为他们每个人自身都有极度性格缺陷才不断的一步步葬送了蜀国的前途

历史上的芈月和他的男人们(图)

芈月的老公——秦惠文王宣太后芈八子的老公,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名叫「”嬴驷”,在登基时,他称自己为「”秦惠文君”。后来,由于当时周王朝的势力已经衰败,六国兴起了一股称王之风,大家纷纷

历史上的芈月和他的男人们(图)

芈月的老公——秦惠文王宣太后芈八子的老公,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名叫「”嬴驷”,在登基时,他称自己为「”秦惠文君”。后来,由于当时周王朝的势力已经衰败,六国兴起了一股称王之风,大家纷纷

高舍鸡和他的儿子高仙芝 历史上著名的父子名将

众所周知,唐朝时期,高句丽是大唐的属国,在征服高句丽后,有一批奴隶跟随唐军来到大唐。众多奴隶当中有一位叫做高舍鸡的人,他是个了不起的高句丽人,后来成为了唐朝将军,他的儿子叫高仙芝,后来成为了唐朝著名名

康熙玄烨即位后,他的8个兄弟们为什么无一人谋权篡位

康熙玄烨即位后,他的8个兄弟们为什么无一人谋权篡位?​康熙和他的兄弟们关系处的很和谐,对他的兄弟们也都很好,他的兄弟们过的都很滋润。康熙的父亲顺治一共有八个儿子,但是大部分都夭折没活下来。我们一个一个

1903年山东一个普通船长一家的写照

   11903年山东,一个船夫和他的妻子、儿子。  21903年山东,船夫的妻子和孙女。  31903年山东,船夫和他的船员们。

唐朝历史典故大搜罗

1.唐朝历史故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定都长安。李渊和他的儿子李世民统一了全国。626年,唐高祖把帝位传给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贞观年间,逐步强盛起来,历史上把这段时

实名diss被忽略的唐朝公主们,李世民的女儿们,李治的妹妹们

近年来,以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媚娘为题材的的电视剧层出不穷。比如早年的各版「”隋唐演义”,各版「”武媚娘传奇”。它们的内容大多围绕唐太宗的儿子们或是他的后宫展开,但有一个群体仿佛被人们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