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官场第一课
Posted 家父
篇首语:艺术是生活的镜像,生活给了艺术再创造的灵感和力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张廷玉官场第一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张廷玉官场第一课
老家的童子试还有两个月就要开考了,父母替我打点行装。除了足够的盘缠和换洗的衣物外,父亲还派张福跟我一同前往。张福虽然比我年长,但是从小到大,我说的话他从来都是言听计从。我喜笑颜开地对张福说:“有你陪我再好不过了。咱们正好可以在老家到处逛逛。”此话一出,我却瞥见父亲的脸色突然变得凝重。我赶紧收敛神色,改口道:“有张福在,我倒可以专心考试了!”临行前,我到父亲的书房与他拜别。他轻捋美须,冲着我微微一笑。我不再多言,转身便走。从京城到安徽桐城,那可谓是路途遥遥。虽然一路舟车劳顿,但到达桐城之后,我仍然拿出了百倍的精神来应对考试。题目不难!对于从小饱读诗书的我来说,那简直是小菜一碟。从考场出来,张福问我:“公子,你觉得能考第几?”
“第一!”我将右手的食指举过头顶,脸上露出前所未有的自信。
张福忙拍我的马屁:“公子是天底下最有才华的人!”然后,我们跳上马车,直奔桐城的闹市去赏花逗鸟。
那时的我,还是一副年少轻狂的样子,全然不像后来进入朝廷,每天伺候皇帝、与大臣同僚们生死周旋时的谨小慎微。我只知道父亲是朝中大臣,不光在京城,就是在当时的整个大清朝,那也是名声显赫。我常常因父亲是朝中红人而骄傲,更常常因此而变得不可一世。每当看见他穿上那一身气派的官服,便忍不住要发愤读书,立志也像他老人家一样,将来要大有一番作为。
但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叫如履薄冰,什么叫伴君似伴虎。父亲身后闪闪的光环虽然耀眼,但我却看清了为官的本质。人在仕途里混,别说升官发财,有时候一不小心甚至会把全家人的脑袋给弄丢!
考试结果出来了,我只考了第六名。不是阅卷官眼睛长歪了,就是我用功的火候还不够。虽然张福在我面前高兴得欢天喜地:“公子,你被选进县学了!”但是我却觉得有点难为情。当初“拿第一”的大话说出去,现在想收也收不回来了。这还不算,没过几天,我收到了从京城发来的快马家书。
信中说,家父拟写奏章,因一时疏忽沿用了桐城老家的称呼,把“叔叔”写作“椒椒”。康熙皇帝看过奏折后,先不问父亲上奏之事,倒对父亲奏折中的称谓起了兴趣。父亲便如实禀报,这是我们老家的乡俗,称“叔”为“椒”。本来圣上并没有多想,但是却有人站出来对圣上说:“到底是笔误,还是确有其事,应该派人下去亲自探查,如果是张英张大人编造事实,则要治他欺君之罪。”
圣上一听,有戏看了,马上同意了那个该死的大臣的建议。而父亲却急出了一身冷汗,如果来人查到了不一样的说法,那么父亲就犯了欺君之罪。这罪说小就小,说大就大。其实正如家父所说,我们老家确是以“叔”作“椒”,但是坏就坏在只有小部分人这样用词。
信中流露出父亲的顿悔之意,悔不该将这“叔”字写成“椒”。是呀!难道仅仅因这一字之差,我们张家就要惨遭厄运吗?
我看完此信,不知如何是好。从前家父常说:“都说做官好,却无人知道进了官场就如同进了屠场,很多人到最后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现在看来,果真如此。如何摆平这节外之枝呢?让父亲向圣上道明实情,说我们老家只有很小一部分人把“叔”叫做“椒”,所以派钦差下去查的时候,肯定查不到。那这不是狡辩吗?如果朝中有人作梗,促使龙颜大怒,家父岂不是自讨苦吃吗?
突然间,我猛生一计。
我和张福飞马来到桐城县令的府邸,只说请他帮忙,一定要让桐城县内的百姓,在三天之内把“叔”改为“椒”。且不说父亲的官衔大小,只说父亲曾经有恩于桐城县令,就足以让他把这件事办得滴水不漏。
半月后,钦差来到桐城县,百姓众口一词,这才化解了家父在仕途中的一场危机。看似有惊无险,但回过头来一想,却仍然如有芒刺在背。这是我所接受的官场上的第一课,当官一定要谨小慎微,哪怕只是一个字都不要错。尤其是一个文官,错一个字就要面临掉脑袋的危险。
经过这一次风波,我也第一次体会到,升官也罢,发财也罢,一定要小心翼翼地保住自己的脑袋。没有了脑袋,连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未来啊!而我的未来无疑是光明的。进入县学读书以后,我比之前更加努力,不但用心学习八股,更加用心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后来的后来,我利用一根好笔杆子做了雍正皇帝的小秘书。
正是因为在笔杆上一字不差,我这个秘书一直当了四十多年。我是谁呢?我就是从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张廷玉。
官场
张廷玉为何被抄家
乾隆年间,有位老干部叫张廷玉,安徽桐城人。张廷玉是军机处的第一批成员,又是总理事务的大臣,不仅负责抓吏部和翰林院的工作,还负责几条战线的工作,老干部身上的担子不轻。而且,他这样操劳也不是一两年的事了。
他给康、雍、乾爷孙三代打工,从雍正时就开始一直坚持在几个部门上班,尤其在担任军机处机要秘书期间,基本上是二十四小时全天候值班,随叫随到,哪怕是刚刚躺下,雍正一个口令下来,他马上又得到宫里去听指示、写报告。每天二更睡,下班途中,坐在车里还要批阅文件,到了家里,还得处理公事,至于睡觉,那只是工作的另一种方式而已,头脑基本上还在工作的事情上转,一想起什么,马上起床写文件。
张老干部长期超负荷工作,居然六十多岁了还能挣扎着主持当时最浩大的文化工程:修《明史》。等到第三任老板乾隆上台的那一年,老张已经63岁,《明史》也修完了,辛苦工作几十年,也该歇歇了。
迫切想退下来休息的张廷玉,知道不能一下子把工作都辞了,怕把皇上给刺激到了,于是慢慢来,在65岁那年的十一月,先辞了总理事务的职位,计划一步一步抽身而退。
为退休,任劳任怨几十年的张廷玉不再忍让
朝廷方面也似乎充分考虑到张老干部的身体状况,乾隆毫不含糊地批准了他辞掉总理事务的申请,并主动示好,释放善意。1742年,乾隆指示:张老干部已年过七十,热不起,冷不得,没必要大清早就到宫里刷卡报到,大热天大风雪的日子,也没必要硬着头皮来上班,在家里休养为佳。
乾隆十一年,74岁的张廷玉遭丧子之痛。上级充分考虑到张老干部的悲痛心情和身体状况,给予他可以由人搀扶上朝的优待,并且解决其家属的工作问题,安排他的次子进入南书房上班。南书房是军机处成立之前的机要秘书办公室,虽然权力不大,但每个星期却能见着皇上。
从65岁那年开始,张廷玉与朝廷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使他产生了一种认识:我做了这么多年事,朝廷又处处照顾我,离退休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赶紧打报告吧。加之张廷玉与乾隆据说在一些大典的工作方面,有些意见不合,老张觉得该抽身而退了。
于是,在乾隆十三年,已经76岁高龄的老张,终于给皇上递交了离退休申请。依照情理来看,一个76岁的德高望重、任劳任怨的老干部申请离退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从法定年龄来看,古代高级干部的离退休年龄是70岁,此时的张廷玉已经超过退休年龄6年。
应该可以退了吧?然而,乾隆却没有答应。收到老张的离退休申请后,乾隆这样批示:老先生是两朝天子的重臣,咱皇室早把您看成自家人了,百年之后,您的牌位将光荣地放在我们皇家的祠堂里,陪皇家列祖列宗一起光荣,您还见什么外呢?居然还要辞官归田?没这个理。不准!
原来,早些年,为了表示对张廷玉工作业绩和忠心的肯定,雍正特批将来把张廷玉的牌位放在皇家祠堂里。这种事情现在看起来很浮云,在当时却是莫大的光荣。乾隆的批示让张廷玉大跌眼镜,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误判了形势,于是猴急了,老着脸,与天子展开了一来一回的辩论。
老张任劳任怨几十年,工作期间从来没有任何怨言。说千句,道万句,不如一句也不说,可如今不让他离退休了,几十年的沉默忍让全退一边去,谁不让我退休我跟谁急。
张廷玉马上写信反驳乾隆:早在宋朝、明朝已有官员的牌位位列皇家祠堂,却仍可以退休的先例,而且官员70岁退休,是自古以来就天经地义的事。
乾隆回复:老张,退休的事不能完全照搬历史,也要变通,您老是想着70岁退休的清闲,干吗不再熬几年,工作到80岁,享受拄杖上朝的荣誉呢?我觉得您要向诸葛亮学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廷玉针锋相对地回信:人家诸葛亮是在乱世,肩负匡扶汉室、统一国家的大任;我生活在太平盛世,没什么不可卸下的大任,这能比吗?
乾隆跟老干部杠上了,他又强词夺理:虽然你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工作任务不同,但你们一心尽忠的精神是一样的。我的爷爷、老爹对你那么好,提拔你、照顾你、给你权力和荣誉,看在祖宗的面子上,你不能退休;我又这样照顾你,看在我的面子上,你也不能走。
更离奇的是,乾隆还把自己与张廷玉关于退休事项进行争辩的记录,在朝廷上全程公示,让全体文武大臣评理,等于是搞了一次听证会。当然,在几次交锋后,乾隆作了一定的让步,取消了张廷玉在吏部的工作任务。皇上让一寸,张廷玉也不敢进一尺,于是没有再递交离休报告。
写《清史稿》的人说了一句公道话:老张确实又老又病,已经不适合担任中央的任何工作了。
乾隆又通融了一步,在老张77岁那年正月,又批示:张廷玉可以每隔十天去一趟办公室,每隔四五天去一趟皇宫和皇上商量工作;到这年冬天,恩准养病。到这份上,老张更加不好意思谈退休的事了。
在张廷玉养病期间,乾隆特意派军机大臣前去慰问,嘘寒问暖中,张廷玉讲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咱当着皇上的面实在不好意思提退休了,不过我这私心想着,还是暂时退了好。张廷玉的话讲得很保守,说是暂时退休,好像随时准备被返聘的样子。其实意思很明白,实在想退了。
乾隆扛不住了,批准退休,并且对张廷玉的归家程序作了具体指示:等来年河流里的冰块化了,坐船回乡。除此之外,还写了三首诗相赠。
张廷玉离退休的事到此应该完美画上句号,他可以回家抱孙子颐养天年了。可这事还没完呢。
相关参考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同时也是一个非汉族人统治的王朝。清朝帝王多次强调“满汉一家亲”,尽管汉族大臣受重用的不少,但仍然是有区别的。 就拿配享太庙的大臣来说吧,几百年的统治历史中,就出了一位
雍正王朝中,最聪明的臣子不是佟国维与邬思道,而是果敢的张廷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里面的剧情,一波三折,让小编欲罢不能。不仅如此,这部电视剧对于官场的气氛也营造的十分巧妙,让人不由的将自己代入其中,故事的剧情跌宕起伏,而这部电视剧中也有许
张廷玉是谁?张廷玉为什么配享太庙?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那么张廷玉是谁?张廷玉
张廷玉剧照 清朝时期的大臣张廷玉,辅佐不同的皇帝遭受着不同的境遇,辅佐过不同的君主,在不同时期遭遇不同的从政境遇,张廷玉是怎么死的呢? 张廷玉简介 张廷玉,又名横臣,安徽桐城人。1700年,
张廷玉简介张廷玉,清朝时期的大臣,辅佐过不同的君主,仕途起起落落,在不同时期遭遇不同的从政境遇,晚年因得罪乾隆未能安享晚年,但死后却得到入庙的殊荣。雍正王朝张廷玉张廷玉,又名横臣,安徽桐城人。1700
>张廷玉>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张廷玉出生于京城时,父亲张英正任大学士兼翰林院编修。张廷玉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习读满文,康熙四十二
张廷玉为何失宠乾隆?他到底干了什么? 《延禧攻略》已经结局,中途看见一个剧情,乾隆帝对傅恒说张廷玉干了不少的糊涂事,让他厌烦。 张廷玉是清朝著名文臣,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特别是雍正朝,雍正
张廷玉(康熙11年~乾隆20年,西元1672年-1755年),安徽桐城人,历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太子太保,历三朝元老,居官五十年,全身而退,历史上是少见的。 张廷玉的诗---万里
作为三朝老臣,张廷玉地位极高。他是康熙年间的进士,后入翰林院重点培养提拔。张廷玉是安徽桐城人,桐城在明、清时出现许多有名的学问家,且在政坛上影响力极大。康熙病故后,张廷玉得到雍正重用,升任内阁大学士兼
张廷玉(汉语拼音:ZhangTingyu,1672~1755),中国清代大臣。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康熙时历官内阁学士、吏部侍郎。世宗继位,擢礼部尚书,入直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