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辫子”的故事

Posted 辫子

篇首语:生活的真谛从来都不在别处,就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奋斗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剪“辫子”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剪“辫子”的故事

2、清皇室的人都不愿意剪辫子,为何溥仪却带头主动把辫子剪掉

剪“辫子”的故事

清朝统治二百多年,民众本来对剃发蓄辫已成习惯。但鸦片战争爆发,西风东渐,尽管有先进人士明知蓄辫之陋弊,称之为“满洲辫”,但莫说国人,即便是海外侨民也少有剪辫者。
据说,第一个剪辫的人是旅日华侨冯镜如(冯自由父),时间为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接着是孙中山、陈少白在日本剪除辫子。冯自由说: “乙未(1895年),余随父居横滨,时年十四。一日,见有久未剃头之长衫客二人来访余父,谓有密事相谈,良久始出。后乃知来客为孙总理、陈少白。盖余父素以任侠好义闻于时,总理初识船上行商陈清及洋服商均昌号主人谭发,复由陈、谭介绍来见余父。不数日,总理、少白同在余店解除辫发。”
1904年秋,传闻政府将允许剪辫。次年6月,新编陆军为方便戴军帽,将发辫剪去一束,天津的警察也“剪去发辫三分之一”,剪辫风气逐步抬头,社会上则有赞有弹,反对者不在少数。1905年夏,有粤讴《唔好自》唱道:
唔好剪自,个条辫,我共?相交,头一个至痴黏,几耐正长得咐长,点肯将偃剪。况且但?受之父母,生自先天,虽则大暑天时,热字不免,总?周围剃去,亦要剩出侗大刚钱。自古苏锣咐大佃辫顶,最得人钦羡,点解一下要把但抛除,得咐倒颠。不特揸拿有的,与和尚唔分辨。第一不存国粹,最惹人言。已自抛归脑后,唔多见,点好重与纨扇经秋一例弃捐,叫我唔要条辫,宁可唔要面。何苦将佰作贱,留在人前摇尾,昏夜去乞人怜。
抵制“剪发令”的人,除保皇守旧分子,还有满族人士,甚至表示“宁愿不要头也要留下辫子”,即所谓的“吾头可断,辫不可剪”。
后来,剪辫风气从军队发展到学校,多数百姓对剪辫已是见怪不怪,校方也不作强行干预。1906年2月, “岭南学堂之学生,同日剪辫者数十人。近日剪辫之旅客由外洋回乡,行游城市,见者不唯不惊为奇,且赞之日时尚”。是年10月18日,在广州小北门一条横巷,某官吏上门收房捐,入屋后见一妇独处,即起邪念,谁知妇人拿出剪刀,怒剪其辫,吓得官吏没命奔出,连呼“了不得!了不得!”经人劝阻,妇人回屋,骂声不绝。此时官吏惊魂略定,急以手摩头日: “辫子在不?辫子在不?”两天后的香港《少年报》有粤讴《都算走得快》描述此事:
都算走得快。唔保就会有条辫。你话俾人剪了、就丑不堪言。好在个处唔保大街、又试人少睇见。况且得佃个巡兵栏住、唔驶被但相牵。正?势唔估到?做得?狼、会将你乱剪。大抵?追唔得到、到保为着侗对小小金莲。我想色胆大得交关、终恐不免。总保个点淫心顿起、就计不得?长篇。此后你都要见景生情、唔好做得咐乱线。唉、须改变。咪韫佃样?消遣。若?遇着佳人、你都要记住下在前。
1908年末,光绪、慈禧接踵而死,宫廷内也出现了剪辫的议论。1909年,光绪的两个弟弟载涛(时任军谘大臣)和载洵(曾出洋考察,归任筹办海军大臣)先后提出: “非剪发易服,不足振起全国之精神,恳请明降谕旨。”著名立宪派人物、江西提学使(未到任)汤寿潜也对摄政王载沣提出,请“易服削发,一新天下耳目”。1910年秋,清政府设立的资政院议决通过由议员罗杰等提出剪辫易服的议案,民间闻讯,大受鼓舞,剪辫者“一时风起云涌,大有不可遏制之势”。
尽管这样,也有不少人提出异议,当年的一首粤讴《谁叫剪发》表示反对剪辫:
谁叫剪发,佃的保国粹攸关。剪辫两字,勿作为闲,辫子共但汉人,关系有限,总?我地历来装束,点好话除删。廷臣不晓,重频来谏,点晓但共清朝关系,实在非凡。剪了就与有碍大清,同一样咐惨。保存辫发,要当做?保守江山。辫呀,任得人地把你来憎,我亦唔肯加以白眼。真可叹!剪发鼻点平忧患,奉劝剪辫人仔,你要听下世续佃种言谈。
作者显然是个顽固蓄发者,不理解为何连皇亲国戚也会提倡剪辫,认为辫子是清朝的命根,保护辫子,犹如保守江山一样重要。
无论如何,广东还是最早剪辫的省份之一,在资政院通过剪辫易服案之前,广东已经成立了“华服剪发会”,由粤商何乐琴发起,并决定从1910年12月31日起全体会员一齐剪辫。1911年1月15日,由曾任清朝侍郎、驻美大臣的粤人伍廷芳在上海提倡剪辫,时有4万多人参加剪辫大会,会场中间设有高台,周围为义务剪发处,10多个理发师持刀而待,现场只闻拍掌声、叫好声、剪刀声、被剪者相互道贺声一片,当日剪辫者有干余人。在香港,1911年2月,有11000多个华人剪去了辫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剪辫成了大势所趋。有一首粤讴再现了当时的情况,以及人们仍舍不得辫子的心态。粤讴《剪辫》前言: “朝廷议剪发有年,终不果决。而昨电革军获胜,武汉人民,一时剪辫者十余万人,果何故哉,毋亦辫发之末路也欤?”其内唱道:
传了十世,佃一条辫,十世相传就有十世缘,点解缘份结得咐?黏,终亦会断?我想着担头问一下天,大抵天公亦顺住,佃的人心转,就把姻缘拆散,总在一声传。呢会梳栉唔拈,争住铰剪,睇过你剪得先时,抑或保我剪先。讲到人事无常,就归了阴隰个便,真?容乜易变,识到今时快活,就要想下从前。
代代蓄辫,已成习惯,看到人人争先恐后地剪辫,即便是汉族也有不少人心存疑虑,思前想后,望天打卦,亦无答案。
次年元旦,民国成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强制剪辫,各地纷纷成立剪辫团体,召开剪辫大会。一些激进的学生和士兵,在大街上强制剪掉行人的辫子,因剪辫而发生冲突,时有所闻。是年旧历岁末,有粤沤《年有尾》:
年有尾,将与辫尾齐飞。限位今年,就要把f巨碌尾斩离。算你?乌龙?恶,此后亦断唔搅得风潮起。你个条保黄龙,越更易欺。几次捉龙,今日正追到你去绝地。已自忍颈二百余年,养到你?肥。有有首尾未清,尽在年内截止。重有几条数尾,咪个诈作唔知。年关有煞,注定你在呢个关头死。唔到你躲避。赖落条猪尾。一刀斩落,咪想重断留皮。
1912年春节将至,人们把“辫尾”与“年尾”联想起来,打算与清朝一刀两断。
有人以为清末民初剪辫只涉及男人,其实作为一场影响整个中国社会的剪辫运动,触及极深,无不为之感到震撼,当时有不少女青年走出社会,希望与男子一样能够为国牺牲,争做女英雄。有粤讴《女英雄》唱道:
提起去北伐,男女亦心同,边佃有英雄本事,不出在女儿中。我想巾帼与须眉,同一样作用,是真儿女,自是大英雄。自古从军女子,倍较人威勇,君不见木兰当日,大显肤功。想到国亡家破,有乜话心唔痛,个的长情儿女,落尽几许泪珠红。讲到扫穴犁庭,就觉心血热涌,唔好怕冻,单?我地的女儿热血,便可把冰雪消融。
早在南北朝的时候就有《木兰辞》歌唱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1911年的这首粤讴《女英雄》,更反映。了当时女性慷慨激昂,愿与男人一起投身革命、同上战场的决心和勇气。一些深居闺房的女子看到男子风起剪辫的形势,也沉耐不住,唱一首粤讴《烦恼极》来表达心情,其内容为:
烦恼极,?呢几缕青丝。晚妆楼上,对镜自觉凄其,亏我青眼望穿,才有呢倜独立日子。点好甘为雌伏,不作雄飞,男儿气壮,已不复留豚尾,呢阵云髻高盘,只有我地女儿。男女都有独立精神,分乜彼此。莫不是定要油头粉面,正显出女子腰肢,睇见呢几缕青丝,我就烦恼到极地。须割弃,快剪如风利,奴隶纵极根深,呢会亦要共你断离。
1922年7月,末代皇帝溥仪也剪掉了自己的辫子,但辫子的故事尚未完结。1927年,国学大师王国维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投湖自尽。同年,据《申报》统计,北京尚有男辫4000多条。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再颁《禁蓄发辫条例》禁止蓄发。同年,北京留辫者占总人口的0.4 %。
辫子

清皇室的人都不愿意剪辫子,为何溥仪却带头主动把辫子剪掉

慈禧在晚年时期,面对内忧外患,曾咬牙切齿地说:「 ”清非中国,辫子不能去。辫子去,中国不亡则大清亡。”可见,辫子在清皇室的里眼,象征着什么。 (溥仪旧照) 然而,曾经是大清皇帝的溥仪,却是皇室中最先主动剪辫子的人。他为什么这么做呢? 辛亥革命爆发后,国民革命军推翻了清政府。民国政府为了凸显革命的全面性,要求举国上下必须剪掉拖着后脑勺上的长辫子。于是,在民间闹起了一场「 ”辫子革命”。 此时的清逊帝溥仪,按与民国政府签订的《皇室优待条件》,住在紫禁城中,仍然做着小朝廷里的皇帝。 虽然与外界少有往来,但溥仪的消息却很灵通。因为他从小就有读报的习惯,所以,民间发生的事情他都了如指掌,经常会把那些花边新闻当作宫中的谈资。 自然,民间剪辫子的事情,溥仪也很清楚。曾经他还和妻舅润麒谈到过民间剪辫子的趣事。 不过,宫里的官员或者太监们,却一直对剪辫子的事情置若罔闻,就像他们仍旧生活在清王朝一样。 民国政府内务部也曾数次下达「 ”剪发”公函给紫禁城里的内务府,要求在宫中供职的人,必须剪掉辫子。 结果,不论是官员还是太监,都借口要在宫中当差,不便于剪掉辫子。 因此,民国政府的公函就此成了废纸一张,宫内的官员和太监们依旧拖着一条长长的大辫子。 其实,不光清皇室,连民国参政院中也有十几位死活不肯剪辫子。后来闹到政府强制性要求剪辫子,凡是不肯剪去辫子的,有官的开除,当兵的不发军饷……如此这般,才好歹把剪辫子的政策落实了下来。 (民国剪辫子旧照) 逊清朝廷的表现,让民国政府很头痛。所以,民国政府直接就剪辫子的事情找到溥仪,希望他能起表率作用,并下令让宫中官员和宫人们剪辫子。溥仪为了配合政府便下了一道「 ”剪发自由”谕旨,结果等于什么也没说。 这事过了不久,族兄溥葵带着一帮满清遗老们,非常气愤地找到溥仪,向他报告说,民国政府居然派警察到各王府发告示,要求旗人立刻剪辫子。否则,做官的不光停发工资,还要开除公职。 这个消息在清逊朝廷内部引发了轩然大波,一些在职的官员们气愤填膺。最后,清逊朝廷的内务府,居然反其道而行之,下了一道命令:凡是过神武门入朝者,不光要检查腰牌,还要检查辫子,并表示,没有辫子的人一律不得入内。 清逊朝廷这样一闹,民国政府亦不好强迫。为了稳定社会,只好对旗人多行安抚。 就在陷入僵局的时候,宫里来了位洋帝师庄士敦。 庄士敦是英国爱尔兰人,他的到来,在溥仪面前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他不仅教授英语,还讲西方历史、风俗人文、现代科学等。这让从小被关在紫禁城里的溥仪大开眼界,对庄士敦非常信任。 在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在生活上发生了不少变化。比如在宫里装电话,骑自行车等。不过,渐渐西化的溥仪,却还是一直拖着辫子,从来没想过要把辫子剪掉。 有次,直率的庄士敦在和溥仪聊天时,嘲笑他的辫子真像一条猪尾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话让溥仪大受刺激。 (后排右一为庄士敦) 次日一早,溥仪就叫把宫里的剃头太监叫来,要他给自己把辫子剪了。 剃头太监一听,吓得面如土色。当即就跪在地上捣头如蒜,连称「 ”奴才不敢”。 溥仪见此非常生气,又让近侍太监帮自己剪辫子。 近侍太监也慌了神,毕竟溥仪是皇帝,谁敢动皇帝的头呢? 溥仪无法,于是拿了剪刀自己下手,把一直跟随自己的辫子给剪掉了。 在溥仪的命令下,剃头太监战战兢兢,好歹给他剃了个光头。 溥仪剃头这事,迅速在宫里传开了。先是老太妃们在宫女的搀扶下,慌慌张张地来阻止,结果看到溥仪已经顶了个光头,顿时大哭不止,连称「 ”这下大清真没了”。 紧接着,溥仪上课时,他的那些帝师们也一直黑着脸。显然对溥仪剪辫子非常不满。 除此外,皇室宗亲和满清遗老们知道后,更是长吁短叹,从此不愿再做复辟大梦。 溥仪剪辫子这事,在宫廷外也成了轰动一时的大新闻。报纸趋之若鹜,纷纷报道。 经过了这一系列的舆论轰炸,皇宫中的人,也都渐渐地跟着溥仪学。到了后来,所有人都把鞭子剪掉了。由此,一场辫子革命,最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参考史料:《我的前半生》《紫禁城的黄昏》)

相关参考

清皇室的人都不愿意剪辫子,为何溥仪却带头主动把辫子剪掉

慈禧在晚年时期,面对内忧外患,曾咬牙切齿地说:「”清非中国,辫子不能去。辫子去,中国不亡则大清亡。”可见,辫子在清皇室的里眼,象征着什么。(溥仪旧照)然而,曾经是大清皇帝的溥仪,却是皇室中最先主动剪辫

清朝发型:清朝灭了以后为何多数人不肯剪辫子

清代末期,在觉悟了的知识青年和学生掀起的革命斗争中,把剪辫子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清末开始,到清朝灭亡之时,剪辫子成了全国范围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的革命运动。纵观有清一代经历的辫子演变过程,这个自然和必然

溥仪剪辫子为何后宫人嚎啕大哭?如今溥仪的辫子在哪里?

  在中国古代,对于自己的文化看的是相当重要的,而且没一个文化都有这相应的一些表现或者是符号,而这些符号也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寄托,看的非常重要。古代,以头为首,头发对人民来说是相当的重要。  举一

为什么清朝灭亡之后 很多汉人不愿意剪辫子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之后,下令要“剃发易服”,改变汉族人原有的传统装束,变成和满族人一样的样子,而因为很多汉人不愿意遵从,满清政府杀了不少汉人。然而到了清朝灭亡的时候,却又有很多汉人不愿意剪辫子了,当时

怪人辜鸿铭,骂没有辫子是畜生自己却率先剪掉

  在近代中国学界文坛上,有一大怪人,尊崇他的誉他为“怪杰”,诋毁他的称他为“怪物”,这个人就是狂儒、怪杰、拖长辫的北大教授:辜鸿铭。  辜鸿铭,祖籍福建厦门,1856年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

张勋为什么要极力恢复帝制

清朝灭亡后,在民国政府的倡议下,许多人都将蓄了多年的辫子剪掉,以示与清朝绝裂,但有一个人为了表示对清皇室的忠诚,公然和北洋政府唱反调,不仅不肯剪辫子,还禁止他统辖的定武军不得剪辫子。搞得身为民国大总统

谁是晚清时期最早在紫禁城中剪去辫子的人

溥仪《退位诏书》发布的当晚,袁世凯剪掉了脑后的辫子,一夜之间,由清朝权臣变成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辫子被满清政府视为国体象征,当年入关时曾强横地要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到了辛亥革命风起云涌时,

胆大包天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民主革命席卷中国大江南北,无数汉人听说之后,无不欢呼雀跃。而有志青年则是纷纷拿剪子剪下了头上的大辫子,也就是所谓的「”剪辫明志”,因为清朝曾经下令「”剃发易服”,女真人在入关之后建立

红色人物展满门英杰张炳乾

东营区党建张炳乾(1881-1949),蒲台县十三图(今属东营区)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年轻时曾在本村设塾教书。辛亥革命后,在当地第一个剪去辫子,人送绰号“葫芦头”。1929年后,长子张范(张奉先)、次

揭示封建皇朝的繁荣已到终点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自此大清入关以来267年的统治到此结束,而自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就在当晚,袁世凯剪掉了脑后的辫子,由大清权臣变成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武昌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