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必败的理由
Posted 智慧
篇首语:人生于世,委屈在所难免,消化了就是成长的动力,消化不了就会变成脾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诸葛亮必败的理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诸葛亮必败的理由
自打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老人们津津乐道地讲述着“三顾茅庐”、“舌战群儒”、“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死诸葛吓退活仲达”的故事,仿佛诸葛亮就是活神仙。至于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彻底打败司马懿,反倒被司马懿拖垮了身体,最终殒命五丈原,则是人们都不愿意提及的事情。很显然,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个智慧的神像,不忍让他有一点点破痕。遗憾的是,我们所信奉的这个神像原来就是一个虚假的智慧泡沫,而且它还侵蚀着我们的理智,使我们沉迷于伪智慧而不能自拔。《三国演义》只是一部演义体小说,但人们却总是喜欢把它当历史来读,并试图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智慧。于是,大多数都掉入了伪智慧的陷阱。这个陷阱的上方便是诸葛亮――这个似伟大实则虚妄的目标。
自《三国演义》成书到现在,已经有60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诸葛亮一直作为智慧的化身被后人奉若神灵,而真正具有大智慧的司马懿反倒被人们遗弃了。600年来,我们对自己飞蛾扑火般追逐孔明式伪智慧的行为却浑然不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
大凡中国人,有谁没中过《三国演义》的毒害呢?我们身上所隐藏的愚蠢的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欺欺人,往往就印证了这一点。我们自身与诸葛亮伪智慧有关的缺点至少能够列举出如以下几点:
我们总是盼望着能遇到一个“三顾茅庐”的主子,结果等到老也没有“刘备”光临。《三国演义》使我们成了幻想主义者,我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却在等待中逐渐丧失了。
我们总想做只动口不动手的点子大王,所以特别羡慕那个“运筹帷幄”的军师,实质上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实战能力太差了。
我们不讲信用,潜意识中也是受了孔明之毒;他不是曾答应东吴要归还荆州,却三番五次耍拖延,而且还“三气周瑜”,导致盟国的军事统帅一命呜呼了。
我们急功近利,干什么事都妄想一蹴而就,像极了诸葛亮在条件不成熟时强攻曹魏的情形。
我们喜欢做秀,诸葛亮可以做我们的祖师。早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发动自己的亲戚朋友为自己做足了形象包装。
我们出了问题便喜欢互相推诿,诸葛亮在这一点上早就做出了示范。他把关羽败走麦城归结为是关羽自己的问题,却把自己作为一个最高统帅应负的责任推了个一干二净。
历史上的诸葛亮注定要失败的,他的失败是由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诸葛亮之所以不能战胜司马懿,不仅仅是因为其时运不济,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缺乏足够的智慧,他所拥的多是些伪智慧而已。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胜负原本就没有悬念。就诸葛亮的自身条件来看,即使诸葛亮能多活20年,他也未必是最后的赢家。实际上,诸葛亮是被司马懿拖垮、累倒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不是诸葛亮打败了司马懿,而是司马懿打败了诸葛亮。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些天真的人试图改写历史,硬是把不是悬念的东西当做悬念去挖掘。于是他们无限地夸张了诸葛亮的智谋,将诸葛亮供奉为智慧的化身,并编织了一个美丽的假设;如果诸葛亮没有早死,他一定能够打败司马懿,并最终消灭曹魏,恢复汉室。
遗憾的是,即使诸葛亮真如《三国演义》所塑造的那样足智多谋,那也不过是些小伎俩而已。
?a href=gsdq/yind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印度国志》到《三国演义》成书,大约?100年的历史。这个时期是诸葛亮从人变神的过程。“成者王侯败者寇”的历史规律竟然没有体现在诸葛亮的身上,这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意外,也反映了中国人集体潜意识中的天真。
从《三国演义》成书到现在,大约有600年的历史。这个时期人们普遍接受了被神化后的诸葛亮,并向往自己能拥有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可以说,这是一个被伪智慧洗脑的过程,也反映了中国人喜欢随波逐流的特点。
中国人学习诸葛亮600年,追逐的却是诸葛亮的伪智慧。假如司马懿泉下有知,他一定会哭笑不得:你们干吗去向一个失败都学习呢?
的确,我们为何要追逐伪智慧呢?毕竟我们已经得出结论:诸葛亮必败。
诸葛亮
刘备为何不是曹操的对手?诸葛亮说了两条理由!
刘备为何不是曹操的对手?诸葛亮说了两条理由!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发生在诸葛亮出使江东面见孙权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在诸葛亮、孙权和鲁肃。原文如下:
孙权曰:“多闻鲁子敬谈足下之才,今幸得相见,敢求教益。”孔明曰:“不才无学,有辱明问。”权曰:“足下近在新野,佐刘豫州与曹操决战,必深知彼军虚实。”孔明曰:“刘豫州兵微将寡,更兼新野城小无粮,安能与曹操相持。”权曰:“曹兵共有多少?”孔明曰:“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权曰:“莫非诈乎?”孔明曰:“非诈也。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军二十万;平了袁绍,又得五六十万;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万;今又得荆州之军二三十万:以此计之,不下一百五十万。亮以百万言之,恐惊江东之士也。”
鲁肃在旁,闻言失色,以目视孔明;孔明只做不见。权曰:“曹操部下战将,还有多少?”孔明曰:“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权曰:“今曹操平了荆、楚,复有远图乎?”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准备战船,不欲图江东,待取何地?”权曰:“若彼有吞并之意,战与不战,请足下为我一决。”孔明曰:“亮有一言,但恐将军不肯听从。”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奉刘备之命来到江东,准备说服孙权建立孙刘联盟,共同抗击曹操。诸葛亮与孙权见面后,认为只有用激将之法才能打动孙权,便在对话中故意夸大曹操的军力。此言不仅令鲁肃大惊,也令孙权颇为不快。不过此后诸葛亮话锋一转,列举曹操的种种不利,终于打动了孙权,孙刘联盟也因此得以建立。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诸葛亮口中的“兵微将寡”, 意为兵力薄弱,将才短缺。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平话》中的“今有反贼吕布,诛董卓,走离长安,袭徐州,又围小沛。奈备兵微将寡,壕浅城低,有倒悬之急,累卵之危。”
小说中描述的诸葛亮出使江东说服孙权共同对抗曹操,这点是历史的真实。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说服孙权的方法也的确如小说中描述的一样,是采用的激将法,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用田横的例子来刺激孙权。不过,小说中所言的诸葛亮告诉孙权曹操有一百五十万兵力却并非历史的真实。在真实的历史当中,不仅曹操没有一百五十万兵力,就算后来建立的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加起来的兵力也到不了这个数。作者的立意虽好,但却罔顾了历史,这一点实在是有点可惜。
小说中还提到,诸葛亮认为刘备无法战胜曹操,除了兵力太少之外,还有一点是新野无粮。第一点毋庸置疑,而第二点却并非是事实。实际上不仅诸葛亮击败曹军是虚构,就连驻扎新野也并非是历史的真实。
按照《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刘备来到荆州投靠刘表,是在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刘表当时的做法是“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等到了第二年,曹操派夏侯惇进攻荆州,刘备在博望坡一带击败夏侯惇。不过,这场胜仗却令刘表对刘备的戒心更为加重。后来,刘表干脆让刘备驻扎在襄阳附近的樊城,以便加紧对刘备的监视与控制。而当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大举进攻荆州时,刘备已经驻扎在樊城,又怎么可能如小说所言在新野两败曹军呢?
相关参考
刘备为何不是曹操的对手?诸葛亮说了两条理由!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发生在诸葛亮出使江东面见孙权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在诸葛亮、孙权和鲁肃。原文如
刘邦率军继续西行,夺取了丹水(今淅川)。而高武侯鳃、穰侯王陵这时也加入刘邦所率领的楚军,攻下西陵、胡阳。并且番君吴芮的部将梅鋗也至此,与沛公军联合,攻下析(今西峡县)、郦等地。刘邦所部楚军进至武关东。
我们的邻国日本,在古代一直非常崇拜中国文化,曾多次遣使者前来学习。早在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期,日本使者请求赐名,刘秀考虑了三秒钟,就赐了“倭奴国”一名,并赏赐赐使者金印紫授。得到大汉皇帝的赏赐后,当时日
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三百三十四):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在北洋史上,能够让奉系军阀「”老帅”张作霖灰头土脸的角儿,大都来自直系军阀,和「”玉帅”吴佩孚过招胜负各半,另一位「”五省联帅”孙传芳则是一追
《史记·陈涉世家》大家都熟悉,其中的两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是广为后人引用。翻开《史记》原文,我们可以看到,陈胜称王以后,也是有很多故事起伏的。陈胜、吴广的事业,最终以败亡而告
唐朝取代隋朝以后,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等到唐玄宗在位时期,大唐国力达到鼎盛,放眼天下无可匹敌。古人常说,盛极必衰、否极泰来,居安却不思危的李隆基,因错用了安禄山,导致安史之乱的浩劫,这把火终结了大唐盛
「清国的一大致命弱点,就是公然行贿受贿,这是万恶之源。但清国人对此丝毫不反省,上至皇帝大臣,下到一兵一卒,无不如此,此为清国之不治之症,如此国家根本不是日本之对手。」这是日本情报之父福岛安正在18
爆发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的大非川之战,是被众多网友津津乐道的战役。但网上叙述大非川之战的文章,焦点多集中在战役过程本身。认为薛仁贵的副将郭待封不听将令,导致唐军被论钦陵各个击破,因有此败。但其
在《三国志》记载的正史中,有那么一员大将,不属于魏蜀吴任何一方,却影响了三国的前期历史。可以说,若此人早死,刘表也许会提前被孙权攻灭。更有趣的是,此人更以一人之力直接抗住了孙坚、孙策、孙权三代人的攻击
汪精卫是头号大汉奸,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翻开历史这部大书,去认真地阅读它的每一页,每一行。作为抗战时期的天字第一号汉奸,汪精卫一直以对日本人奴颜婢膝的形象存在于国人的记忆中。然鲜为人知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