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公主小传

Posted 公主

篇首语:我不是天生的王者,但我骨子里流着不服输的血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解忧公主小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解忧公主小传

2、历史人物 解忧公主是谁 解忧公主与冯什么关系解忧公主结局如何

解忧公主小传

短篇故事网:解忧公主也是汉朝的“和亲公主”,名气比不上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那股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却是王昭君远远比不上的。?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随着山谷地形的起伏向前延伸着。绿茵茵的青草,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那间或出现在绿草之中的红的花、黄的花就像是这毯上绣着的花朵。远处峰峦叠障,皑皑白雪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似是披上了白纱,一处处碧蓝的平静的湖泊,把这美丽的一切倒映到它的身体之中,更增添了这迷人的景色,座座毡房,袅袅炊烟,加上隐约传来的笛声、铃声把这美丽的伊犁河谷大草原带入了油画般的意境。生活在这块富饶土地上的是彪悍强壮的游牧民族,公元前100年前后在西域最强大的乌孙。而我们的女主人公,就要在这块土地上,开始自己一生的恩恩怨怨,挥洒内心深处的斑斑忧泪。
这是公元前11年的秋天,在汉朝的都城长安,熙熙攘攘的人流和嘈杂的喧闹都被这宽大而巍峨的皇宫隔在了墙外,宫内肃穆、安静,只有旗杆上的各色旗帜,随风发出“呼啦啦”的声响。在大殿的龙椅上正坐着文韬武略的大汉朝天子。往日的踌躇满志,神采飞扬都消失了,他一个人定定地坐着,若有所思的脸上显露出一丝烦闷还夹杂着不易觉察的无奈之色,宫女和侍卫们都毕恭毕敬地站得远远的,谁也不敢轻易出声。这位坐在大殿之中的天子,就是汉朝天子里最有功绩之一的武帝。在他统治时期汉朝已经过了近70年的休养生息,出现了非常繁荣和富足的局面,只要没有特大的天灾,百姓的生活是相当充裕的,而国库里也非常充实。据说其府库里的串钱因绳子腐烂而无法校对到底有多少,足见其富有的程度,一时是百姓富足,兵强马壮,国力强大。
就是在这种局面下,武帝一改过去历代汉朝对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和亲”谦恭政策,尤其是对汉威胁、骚扰最大的匈奴,改“怀柔”为强硬,从公元前133年开始,主动发动了大规模的讨伐匈奴的战争,接连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军事胜利,完全恢复了过去被匈奴强占的河套失地,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使河西的匈奴损失惨重。能够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这在汉朝尚属首次,想想当年高祖被匈奴围在“白登”七日,后使“美人计”才侥幸逃脱,而后匈奴对边境的骚扰、抢掠就没有中断过,汉却因国力衰竭而无力进行强有力的反击,只好使用怀柔的“和亲”之举。武帝为此该可以说是扬眉吐气了,他完全应该为自己的赫赫战功而陶醉才对。可现在这位雄才大略的天子为什么闷闷不乐呢?
这时,武帝撩起龙袍,站起身来,在大殿上来回地踱了几步,又返回到他批御旨的龙案前,从一堆卷帛中挑出一卷,展开并回身向门外的侍卫喊到:“传朕的旨,宣各大夫及将军们进殿议事。”
不久一些朝廷的主要官员都到了大殿,行过礼后,望着一直低头阅卷的武帝,武帝面对众大臣平缓地说:“众卿家,吾国在对待匈奴的战争中,虽屡战屡胜,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可终不能灭尽匈奴势力,这乃是朕的心头遗患,怎样才能彻底消灭匈奴呢?大家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大臣们面面相觑暂时都未吱声,大家都是突然被召进宫,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尤其是更拿不准武帝的本意,所以不敢随便答腔,这时大将军卫青上前一步回奏:“万岁,以臣之见,再派我等率兵,分几路追剿匈奴于漠北,捣其老巢,消灭其残存实力,以绝后患。”他此话一出,其余的人便纷纷点头称是。这卫青乃是武帝打击匈奴的功臣、英雄,又是皇亲(武帝之妻舅),其势头正如日中天,说话是很有点权威的。可武帝并未答腔,他拿起了桌上的案卷说:“这里有一奏本,是一名叫张骞之人所奏,朕再三阅读,颇为赞赏,他提出的在西域寻求盟友夹击匈奴,以断其臂的方案,深合吾意。如果能如此,朕看匈奴可灭也。今天叫众卿家来朝就是商议此事。好,现传张骞进宫。”
这个张骞前几年曾受天子之命,去过西域以结大月氏未果,对那边的情况较为了解。不一会早已候在门口的张骞来到了殿前,行过大礼之后,向武帝及众大臣介绍西域的情况:“西域现建有少数民族国家政权几十家,比较大的有――楼兰、乌孙、呼揭等,葱岭再以西还有大月氏、大夏等等,早在我天朝建立之初,这些政权就都处在匈奴的统治之下,成为其附属国,匈奴西部的日逐王在西域还设有僮仆都尉,向西域诸政权征收赋税,西域诸国鉴于匈奴势力的强大,无有不从者。所以西域成了为匈奴供应牛、羊、马等财物的一个稳定后方,长期以来,西域诸国不堪于匈奴的统治,有起而反抗的倾向。现如果我们能给西域诸国以一定的支持促其抗匈,则匈奴后院必乱,而我则能同西域诸国处于夹击匈奴之有利之势,那时,彻底灭匈,为期不远矣。”张骞一口气说完。
大家听了他的话都感到振奋不已,大将军卫青道:“此计甚好,可是受二方面限制,一是西域诸国乃落后愚昧之国,离吾国又是如此之远,难以驾御;二是西域诸国有几十个,群龙无首,恐难以形成有力的力量。”武帝听后。频频点头,这时张骞答道:“在西域诸多政权中,最强大的是乌孙国,它在匈奴的西面,西邻康居、大宛,南接城廓诸国,兵力强盛,全国有63万人,军队18.8万人,它也是唯一敢与匈奴抗衡的政权,已几次不受匈奴的命令而与匈奴抗争甚至开战,均取得胜利。该国的国王称昆弥,亦早有心与吾天朝联络,如此时用厚礼去拉拢它夹攻匈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欲牢固地掌握该政权,臣有一法,不知当讲与否。”
“哦?”武帝坐起身来说,“有什么方法,尽管直说。”
“是,”张骞答道:“此计亦非我所创,古已有之,就是天朝遣一公主,以和亲之名,嫁予乌孙昆弥,施以影响,使汉乌两家结为亲家兄弟,那么乌孙必然听命于我,这不仅可以断匈奴之右臂,而且乌孙更西面的大夏等国也都可以招来成为我们的外臣,我们在西域的实力就更强大了。”
这番话之后,一时大殿上鸦雀无声,大家都知道,这“和亲”的政策,是自汉建立以来对匈奴长期使用的外交策略。当时汉朝受楚汉战争的影响,国力衰弱,无力抗衡北方的强大的游牧国家,不得已而出此下策,以争取喘息之机已近70年。现在武帝当朝兵强马壮,而且对匈奴,屡战屡胜,是否还须用这似乎怯弱之举呢?
武帝沉思片刻,看看惴惴不安的张骞:“吾乃天朝大国,本不宜再用和亲之举,但又要实际地看待这件事。过去,我们和亲是我弱以此法以求和平,而如今,我们强,朕认为仍可以用此法,但要从另一方面看待,这就是以我们为主动的一个策略,而且正是传播吾朝文化、礼仪,影响那些少数民族,以取民心的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策略。朕看可行!”大殿此时一片喧哗,大家都为武帝的宽广胸怀和长远眼光而感染,气氛很热烈。
于是,受武帝之命,张骞很快于该年又一次率300人,带马600匹,牛、羊万头和成千上万的金帛,专程出使乌孙,游说乌孙昆弥。
乌孙昆弥接见了张骞并接受了礼物。但由于乌孙距汉朝太远,对汉尚不十分了解,又加上因当时国内争权斗争而局势不稳,自己又靠近匈奴,所以未敢接受汉的提议,使张骞出使西域乌孙的直接目的没有实现。但双方互通了信息,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可是,事态的发展却是难以预料的。匈奴单于听说乌孙与汉有来往,而大为恼怒和恐惧,准备先发制人,出兵乌孙,以绝后患。一时间风云乍起,形势紧张起来。匈奴大兵集结的消息一天天传来,乌孙昆弥如坐针毡,自感难以独支,而能够帮助它渡过难关的只有强大的汉朝。于是昆弥立即派使者十万火急入汉,献马并表示愿娶汉家公主为妻,与汉结为兄弟。汉武帝答允。公元前100年,武帝封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出嫁乌孙昆弥猎骄靡。
这次“和亲”非常隆重,武帝亲自送行,还赐给细君公主乘舆和其它物品,准备了极为丰富的嫁妆,并专司配备了属官、宦官和侍者数百人。由此可见武帝对细君公主的这次和亲所寄予的厚望。
只可惜,细君公主到了乌孙后,语言不通,生活难以适应,猎骄靡与她年龄相差又很大,根本无感情可言。细君公主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身在异乡他国只是思念故乡,整天愁眉不展,一时难有作为,没有完成促使乌孙与汉联盟的任务,更别提实施武帝东西夹攻匈奴的宏伟战略了。
这样,细君公主在乌孙生活了四五年就忧郁染病而亡。
汉为加固与乌孙的刚建起来的联盟,拟再嫁一个公主给乌孙。可是公主的人选犯了难。武帝思忖此次一定要选一个性格坚强、能担重任的人来。于是按武帝此意,大臣们纷纷进行了不少的举荐,可总不能使武帝感到特别满意。
这天,武帝为散心出宫去城外游猎。一场围猎下来,武帝心情很好,兴致勃勃。快进长安城了,武帝跃马扬鞭,飞奔起来好不惬意。
飞马很快靠近了一所不算很大但很华丽的庄院,庄院里传来阵阵朗朗的清脆笑声甚是悦耳。武帝勒马望去,看见一位18岁左右的女子,一身的红衣红袄正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在院子来回转圈,一招一式还真像那么回事。那女子远远看见来人,放马飞奔过来显得很泼辣。当她走近看见武帝的穿着及身后的随从,忙下马施礼。
武帝问她:“你是谁家的女子?”
此女子低头回答:“婢乃楚王刘戊之孙女,这是一亲戚的庄院,小女子来此游玩。”
“唔,”武帝心里一亮:“原来你还是国戚。”看着她一身劲装,显露出一股逼人的英气,武帝暗自点了点头,没有说什么就摆驾回宫了。
晚上,武帝又翻看举荐上来的公主们的材料,可脑海里却老晃动着一个穿红衣的身影。第二天上朝,他即宣召来楚王。自从武帝登基对内实行了削弱诸分封王权力的“推恩令”,所以刘姓诸王都基本上住在京城,楚王年事已高,也不例外。很快楚王来到了殿前。武帝问:“听说你有一个孙女很不错,朕想认她做干女儿,你看如何?”楚王听武帝这一说,心里已明白了七八分,因为昨天家人们已将武帝碰见他孙女之事告诉了他。他的这个孙女叫解忧,乖巧伶俐又很泼辣,最能讨他的欢心,他非常喜欢。这些天来大臣们都在举荐嫁给乌孙的合适的公主,他虽不上朝,也是有耳闻的。现在武帝这么一问,他怎能不心知肚明。楚王站在殿前半天未吱声,武帝就又说:“我昨天偶然见她,飒爽英姿,很招人喜爱,所以欲认其为公主,远嫁西域乌孙国,以执行朕之‘和亲’策略,你看如何?”楚王此时不得不回话:“圣上美意,臣谨遵守。”武帝很高兴:“好,那就回去准备一下吧!”
楚王退朝回到府中,即刻唤来了解忧,告诉了她皇上的旨意。解忧惊呆了,她对此没有一丝的心理准备,虽然从小也听了许多“和亲”的故事,可绝未想到自己现在也要成为这些故事的主人公了。但她毕竟是一个有思想、性格坚强的女孩,当初在她听那些故事时,她就曾想过许多,那些遥远的边塞,那些落后、野蛮的游牧民族,都给她带来过许多神秘的联想,公主们凄凉的生活也曾使她流下眼泪。她常不能理解既然战争给大家都带来了那么多的苦难,为什么不能停止呢?为什么不用我们的文化去影响那些遥远国度的人们呢???现在,历史把这份重担落在了她这弱纤的肩上,她该怎么做呢?
解忧想了许多,许久,最后握住爷爷的手似乎一下子长大成熟了许多似的说:“我去,也许我能做些什么!”
第二天,武帝特地召见了解忧,把他的整体设想及良苦用心详尽地告诉了解忧,再三表示希望她能担当起继续巩固汉与乌孙联盟的使命。解忧公主这才明了,自己这一去将可以使多少人、多少财物不被掠夺,多少庄稼和土地不被破坏,汉朝的边患将有可能根除,战争没有了而广大的西域诸国将归附吾天朝等等??武帝最后满怀希望地说:“相信你能克服一切困难完成朕之所愿,为国家效力。”
平日里乐观、开朗的解忧,听了此话,神圣郑重地向武帝行了个大礼:“小女子明白自己肩上的重担,一定努力去做,以不负国家和皇上所托。”
就这样,历史的使命把解忧这个纤弱的公主推上了一个不平凡的广阔的政治大舞台。
公元前100年,解忧以武帝之女的公主身份,嫁给了乌孙当时的昆弥军须靡,踏上了漫漫黄沙、千里戈壁的西域之路,向着遥远的异乡他国――乌孙出发了。
残阳如血,一行人马在滚滚的沙尘中,沿着坎坷不平的土路艰难地行进着。车舆仪仗上沾满了黄土,已失去了原本鲜亮的颜色。车夫和前后的随从也都显得很疲惫,但那大红色的一顶车伞和马车却惹人注目。这就是送解忧出嫁的队伍。
武帝这次为解忧派出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从侍卫、仪仗、官员到侍女、宦官,甚至还有些各行业的能工巧匠、舞文弄墨之文书等等,以便于解忧到了乌孙开展工作。解忧坐在那辆豪华高大的马车上。披着大红锦缎披风,听着她最亲近的侍女讲述着沿途看到的一切。
他们一行人马离开长安,出潼关,翻秦岭,穿河西,现正直逼玉门关。狭长的河西走廓似乎走不到尽头似的,路上大概算下来已近二十几天了吧。一路上走来绿色越来越少,人烟越来越稀,风沙黄土朝夕相伴,艰苦异常,大家一个个都怨声载道。但解忧却从没有吭声,对这样的恶劣环境她是心里有思想准备的,但一路上看到的景象仍让她吃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断墙残亘和断了人烟的村庄,那些本可以长出庄稼的荒芜了的田野,长时期的双方的战争使这里到处都透着凄凉、破败的景象,偶尔经过的集镇,人们也是面黄肌瘦,破衣褴衫,看上去苦不堪言。这些天来解忧的脑海里时时出现悍的匈奴骑兵纵横奔驰在这破败、荒凉的大地上,铁蹄下的人们在呻吟、哭泣,又看见威武的汉朝军队,刀枪明亮,杀声震天,死人流血,紧接着是成片的横七竖八的双方军士的尸体、马匹,这些场景在她的思想深处重叠放映,引起了她很大的震动。解忧、解忧,她在心里叫着自己的名字,想着武帝临行时殷切的目光,更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
“公主,这里的老百姓日子过得可真苦呀!”侍女坐在马车边沿的位置上,打断了解忧的沉思。
“是啊,这里的百姓本来自然环境就差,再加上战争的破坏,就更苦了。什么时候他们才能像长安的百姓那样,不用担惊受怕地过上好日子呢。”解忧感慨地答道。
“公主,这次如果我们能联合乌孙一起夹攻匈奴,就一定可以把他们赶的远远的,结束战争。”
这句话不免勾起了解忧的一丝担忧来。听大将军卫青说,细君公主嫁给乌孙昆弥后,双方达成了联盟的意向。可在李广利将军远征大宛时,要求乌孙发兵配合,但乌孙仅只派出了2000骑兵参战,并且在阵前只是摇旗呐喊却并不真正向前冲锋,没有发挥丝毫的作用。这说明乌孙在心理上还不了解汉,也未真正和我们一条心。由此说明这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她一个女子该怎样做,从那下手呢?看到解忧不言语了,侍女就又逗公主。
“公主,是在想如何做新嫁娘吧?”一句话说的解忧红了脸。
“再饶舌,告诉你,这次到了乌孙,非给你这个小丫头找个厉害的夫婿,好好管教你,看你还调皮。”
“饶了我吧!公主,哈??”
天又黑了下来,车队停在了一个很小的村子里扎下营来,火升起来了,帐蓬支起来了,疲惫的人们很快吃过饭休息啦。
四周一片寂静,天上也没有一丝的月光,凛冽的西北风没头没脑地刮着。解忧没有睡,前面就要进入乌孙的地界了,她的心里乱纷纷地,望着黑沉沉的夜空和由于未知而带来的恐惧紧紧抓住解忧的心。
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一种完全陌生的生活,还有一个完全陌生的丈夫,会有怎样的情况发生呢?现在对解忧来说唯一清晰的就是:对乌汉联盟施加影响,以实现夹攻匈奴之策略。这个纤弱、漂亮的小女子承担了一个和她的身体多么不协调的重任!
渐渐地,开始出现了成片的草原、绿洲,乌孙派来的向导高兴地说:“到乌孙啦!”
巍峨高耸的天山就像是一位戴着白帽子披着绿披风站在花地毯上的巨人,那晶光闪烁的皑皑白雪和冰川,那郁郁葱葱的茂密的松林,那一望无际的盛开着五颜六色花朵的巩乃斯大草原,再加上碧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构成了一幅清澈迷人的山水画卷。解忧被这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了。这就是乌孙国,多么美丽的地方,她讷讷地说着,心头漾溢出一股难以压抑的勃勃生气。她跳下车,跃上一随从的骏马,扬鞭飞驰,一路上的疲乏和灰暗的心情消失得无影无踪。骑在马背上的解忧被一种豪迈之气所笼罩,她真想大声地对这雪山、草原呼喊:“我来了??。”
车队沿着天山脚下的蜿蜒小路,循着汨汨流淌的清澈的天山雪水,来到了伊犁河谷地的乌孙都城――赤古城。
乌孙王军须靡昆弥亲自率百官出城迎接,全城举行了各种各样的盛大的庆祝活动,很多乌孙的百姓为一睹汉家公主芳颜,骑马几天赶到都城来。人们载歌载舞欢迎解忧公主的到来,庆祝活动持续了几天。
在按照乌孙的习俗举行了各种典礼和仪式之后,解忧很快安顿下来并开始适应乌孙的生活习惯。她脱下了在汉朝穿习惯了的衣裙,穿起了乌孙当地的服饰,她开始了喝牛奶,吃羊肉并且学习乌孙的语言。解忧为人乐观,性格开朗,很快便和昆弥建立起了较为融洽的关系。这和细君公主的郁郁寡欢,难以接近很不相同,所以深得昆弥军须靡的赞赏,对她就越是百般呵护。就这样,解忧完全适应了乌孙的游牧生活的习俗,并开始深入进他们的生活。
为扩大影响,增加对乌孙的了解,解忧经常裘衣革履,头带孔雀翎羽帽,身穿貂狐裘,肩披狼尾,跨着壮马,随乌孙昆弥巡视各部落。
乌孙各部落的广大百姓对这位汉朝公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渐渐地把她视为自家人。为便于掌握乌孙的情况,解忧还对乌孙的人畜的繁衍、政务的盛衰,极为关心。常常是夜深人静了,她还在伏案挑灯夜读一些过去的奏折的记载;常见她深入到百姓的帐蓬里和他们交谈,拉家常;常常是和乌孙的大小官吏,部落头领们坐在一起,仔细询问和聆听发生在乌孙的每一件事。渐渐地她了解了乌孙的全部――过去、现在,官吏、百姓,风俗习惯,国民的心态,上层的倾向等等??。
在解忧嫁过来之前,昆弥军须靡的身体就很虚弱,解忧嫁过来之后,大家虽百般照料,可他的身体却还是一天不如一天,不断地连着大病了几常这种情况,使解忧非常地担心,如果军须靡故去,这时的解忧尚未扎牢根基,形势是很不利的。所以解忧同自己带来的医生对军须靡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治疗和照顾。这样维持了一年余。
可是最近军须靡的病情突然急剧地恶化,太医们也手足无措,觉得回天乏力,解忧非常着急地呆在昆弥帐内。
军须靡欠起身吃力地告诉解忧:“按我国的传统,我死后因我无儿将由我的侄子翁归靡继位,而你要成为他的妻子,希望你能好好地辅佐他,使乌孙强大起来。”
这对解忧来说无异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解忧现在很清楚西域诸国的风俗带有浓厚的原始社会血缘群婚的遗风,即父兄死后子弟可以娶其后母及嫂为妻。这种风俗在汉族眼里,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在她之前的细君就曾面临过同样的情况,曾上书武帝“求止而不行”,但武帝的答复是很明白的:“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解忧曾知道这一切,可她未想到自己才嫁过来没多久,就面临了这样的情况,何去何从该怎么办呢?解忧回到自己的帐里,反复思考。她想到自己这次出嫁的目的,想到自己在乌孙的切身处境,再想想多年来自己所受的汉文化的道德教育。她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是好。这的确是难以跨越的一步,这是一种跨越已形成的伦理心理的障碍,而最终要战胜自我的一步。解忧思前想后,目光落在了武帝在细君公主奏折上所做的批示:“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如果做不到“从其国俗”,下面的事是根本无法开展的,欲要实现汉乌联盟就必须要这么做。解忧终于坦然地接受乌孙的这一风俗。
不久,军须靡病死,他的侄子翁归靡继位昆弥,号称肥王。他继位不久即娶解忧公主为妻。
翁归靡的年龄和解忧公主相近,所以俩人的感情相当不错,结合的时间也最长。他们共生育了三男二女。长子元贵靡,次子万年,末子大乐,长女弟史,次女素光。他们的这些儿女长大成人后都为西域中原汉民族的文化发展与交流,为各族人民的交往和友谊做了很大的贡献。
在解忧公主长期的影响下,翁归靡始终和汉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在配合汉朝打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下了相当大的功勋,基本上实现了汉朝与乌孙联盟的设想。而在打击匈奴的过程中,乌孙国也在此时达到了最强盛的时期,这一切可以说都是解忧工作的结果。解忧用她那坚强的性格,无比的勇气,以一弱女子在乌孙乃至西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乌孙与汉和亲,对匈奴控制西域制造了极大的障碍,因此匈奴竭力与汉争夺乌孙。一方面匈奴也相应地采取和亲之举,每一届乌孙昆弥也都须娶一匈奴公主为妻;另一方面屯兵乌孙边界,保持其强大的军事压力。
自从翁归靡做了乌孙昆弥之后,由于解忧公主的作用,乌孙与汉的来往明显增多,两家关系是日渐密切。而同时与匈奴的来往渐少,关系冷淡。对此匈奴奴隶主贵族颇有不满,他们是绝不能容忍在自己的身边出现一个有离心倾向的坐大的乌孙,也不愿意乌孙彻底倒向汉朝一边,而且倘若西域其他诸国起而效尤,那给匈奴控制西域无疑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将大大损害匈奴贵族的利益,而且在战略上将使匈奴在对汉战争中处于夹攻与不利的地位。于是到了汉昭帝时(武帝已死),匈奴开始采取行动,大举西伐。一时间,乌孙边界狼烟四起,频频告急。
翁归靡面对匈奴强大的军事压力,显得有些不知所措,解忧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果匈奴的计谋得逞,则她和亲这些年来的努力都将化作泡影,而汉的战略也将失败。一个无威胁的稳定的西域将会使匈奴势力大增,并免去后顾之忧转而发动对汉的更大规模的战争。此时真可以说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但解忧这时已不再是一个小女子,随着她年龄的增长和这些年的锻炼,她的思想也日趋成熟,胆识过人,在处理事务上显露出非常的干练,连翁归靡对她也很佩服。
面对目前的情况,解忧在朝上朝下做了大量的工作,力主陈兵拒敌的同时,求援汉朝,实现二国夹攻匈奴之举,彻底解决两国的切腹之患――匈奴。解忧对翁归靡晓以利害,促其动作,而翁归靡则犹豫不决,因为他明白向汉求援即意味着彻底断绝同匈奴的关系,如汉不能及时发兵,乌孙独立难支匈奴大军,那样立时就会亡国的,他尚需再考虑一番。
解忧为此非常忧虑和焦急,她约了已做乌孙右大将军妻子的侍女,以打猎为名商量对策。俩人都认为眼下的关键是促使昆弥早下决心,一旦双方交战,只要汉朝及时发兵,匈奴必败,可是如何才能促使翁归靡早下决断呢?心情烦闷的解忧正拟弯弓射击头上飞过的一队大雁,忽然侍女一眼看见远处地界上正有一骑飞驰而来,忙对公主说:“公主,看,好像是信使跑的那么急一定有重大军情。俩人立刻勒马迎了上去。
不一会,气喘吁吁的信使来到了面前,看见解忧忙勒马施礼,解忧问:“有何军情?”
“不好了,匈奴突然出动了4000余骑兵,一举占领了车师,现正挟车师军队联兵向我境内扑来,已抵恶师。”信使报到。
“哦,匈奴要先下手为强了,”解忧对侍女说:“恶师驻兵不多,但是我门户,看来促使昆弥下决心的机会来了。”说完解忧一招手:“随我去见昆弥。”
翁归靡正坐在帐中同几个部落首领交谈,解忧一阵风似地闯了进来:“昆弥,匈奴进攻了!”“啊?”翁归靡立刻站起身来,解忧唤进信使告诉了他一切,然后对昆弥说:“车师乃西域之门户,匈奴占之就是断了我国同汉朝的联系,这显然是冲着我们来的,现又联兵车师直扑我恶师,这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要不就是彻底归降匈奴,要不就是做好抵抗准备并求援汉朝,应该早日明确态度。”
这是解忧用了激将法以促使翁归靡早做决断。因为她知道,翁归靡早就对匈奴的狂横和对乌孙的大肆掠夺非常反感。果然,翁归靡大怒:“好,既然匈奴已先行下手撕破了脸皮,那我们就和他干了!”
“好!”解忧上前握着他的手,“和他干了,现在让我们快向汉朝发出紧急求援信,以夹攻匈奴。”
很快一封言辞恳切的求援文书上路了。一场乌孙、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乌孙全国上下立刻紧急动员起来,解忧一边助昆弥紧张地备战,一边焦急等待汉朝的回音。
汉朝接到乌孙的告急文书,立刻部署军队准备发兵西域。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昭帝突然崩逝,宣帝继位,国内处于转换时期,只是给乌孙发了一回信,告之:暂缓时日,再行发兵。
可是西域的情况一天一个样,匈奴趁汉内顾不及之机,加派大军,进攻乌孙。尽管乌孙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仍被占领了车延、恶师等地,并虏掠了大批的牛羊和百姓。同时匈奴使者几次前来乌孙,耀武扬威要求乌孙归降并交出解忧公主。乌孙的形势变得复杂起来可以说是危若累卵,朝中的一些亲匈奴的部落首领也鼓噪起来,要交出解忧以谢匈奴。
面对这样的形势,解忧表现的很冷静。她在朝上力驳亲匈派,指出:“汉朝是一个讲信誉的大国,绝不会背乌孙而不顾。如果匈奴仅仅是要我一个解忧,我做牛做马愿用一身换取乌孙的安宁,但只恐匈奴并不仅在于要我,而在于要乌孙的牛、羊、马和百姓,不灭乌孙他们是不会甘心的。”翁归靡同意解忧的观点指出:“交出解忧与否,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乌孙的声誉,绝不可能。再说汉朝是一大国,也绝不会允许我们这样做。”
而与此同时,乌孙上上下下的军民百姓,听说匈奴要交出解忧,就都聚拢在皇宫前,请求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他们齐声要求,坚决抵抗匈奴的进攻,绝不交出解忧公主!看着宫外成千上万的百姓,解忧感到无限的欣慰,自己这些年的工作没有白费,她感到自己和汉朝已深入到了乌孙人民的心中,她觉得自己被这股力量所充实。
亲匈派面对这种局势再也未敢有任何表示,最后昆弥决定再次向汉发出紧急求援文书。在这封文书上翁归靡表示了自己反匈的坚定决心,并表示,愿率全国一半的精兵――骑兵5万,进攻匈奴,要求汉朝尽早发兵夹攻匈奴。另外,乌孙全国加紧备战。征召全国的战士于赤谷城集中,准备同匈奴大战一常公元前72年秋天,刚登基不久的宣帝在接连接到解忧的告急文书后。为保证汉乌联盟和彻底打击匈奴,决定发兵匈奴。为此,汉调发了18万大军。由大将田广明率4万人出河西,大将范明友率5万人出张掖,大将韩增率3万人出云中,大将田顺率3万人出五原,大将赵充国率3万人出酒泉,共五路大军,同时又令常惠为校尉,持朝廷节仗监护乌孙发兵。以保持双方的联络。
消息传到赤谷城,人们奔走相告,反击匈奴的热情更加高涨。即刻翁归靡亲自点齐5万精壮骑兵,从西面主动向匈奴发起进攻,他临出发时,将全国政要大权交给了解忧掌管,表现出了对解忧的充分信任。
解忧心里也很激动,是呵,这是和亲以来经自己多方努力促成的第一次汉乌真正的联合出兵。她为汉乌联盟而激动,为汉朝而兴奋,同时也为乌孙人民能够摆脱匈奴的奴役而高兴。解忧亲率各部落首领把昆弥送到城外,目送着雄壮的队伍向东绝尘而去。
公元前72年正月,汉五路大军汇同乌孙军队向匈奴发动了大举的进攻。千军齐发,万马奔腾,就像是平地上刮起的旋风。匈奴军队抵挡不住联军的进攻,开始节节败退。乌孙军队熟悉草原,善于骑战,况且悍勇猛,一直冲在前列,迅速挺进到了匈奴的右谷蠡王庭,这是匈奴的政治、文化中心。这一仗乌孙军队俘获了匈奴单于的叔叔、嫂子、公主及名王以下4万余人,马、牛、羊、骆驼等70余万头,大获全胜。
匈奴经过此次汉乌联盟的打击,一蹶不振,从此再无能力骚扰汉朝边关。西域各族人民也从匈奴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汉宣帝命常惠持金币赏赐了在此次战役中立功的乌孙贵人,并高度赞扬了解忧在这次胜利中的决定作用。
经过此次战役,解忧公主在乌孙国中的地位和影响更进一步的得到了加强。正当解忧准备为汉乌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做更多工作时,翁归靡却突然因病撒手尘寰。按前昆弥军须靡的遗嘱,乌孙贵人拥立泥靡为昆弥(军须靡与其匈奴妻之子)。为此,汉宣帝很不高兴,宣帝原本是想要元贵靡继位的。
乌孙的这个新昆弥――泥靡号称狂王,他登基后按惯例,又娶了解忧为妻。泥靡是个暴戾残虐的国王,对乌孙亲汉的势力大加排斥,使汉乌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搅得国内也是人心不附。解忧为此经常因劝诫他的所为而发生口角,以至俩人之间感情破裂,貌合神离。
为此解忧深为乌孙国家的前途和汉乌之间的友谊而忧心忡忡。
面对泥靡不可理喻的所作所为,解忧反复思考,拟准备采取一定的行动。她叫来了留在乌孙的汉使魏和意、任昌,一起商议乌孙目前的局势。
“泥靡行为暴戾,思想愚昧,近来屡屡反汉排汉,同时又横征暴敛,使乌孙国内怨声载道。如果任他这样下去,乌孙就完了,二位使节,可有什么好的主张?”解忧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诚恳向二位汉使请教。
魏和意早对泥靡的行为不满,所以他首先表态认为:“现匈奴残余正在聚合,如不先将泥靡这头压下去,恐怕会引起较大的事端,将直接涉及到我汉朝在乌孙,乃至西域的影响,所以应立刻采取行动,最好立刻见效。”任昌也表示认可。魏和意接着说:“公主如能为大汉考虑,那我看应该对泥靡寻机这样。”他说着用手做了个下劈的手势。
解忧表现镇定地反问道:“你是说杀了他。”“对。”“可这是乌孙,如果由我们起而杀之恐国内贵族有异议,传出去也会影响我朝的名声。”解忧有些顾虑地说。
任昌接着话头说:“只要我们做得利落,外面不会知道内情,况且国内对泥靡的所为都甚为不满,杀之不会引起太大躁动。”魏和意又道:“杀泥靡后立元贵靡为昆弥,对汉乌两国都是好事,有何顾虑。”
他们的话,打动了解忧。最后解忧同意这样并同他们一起商量了具体的计划和安排。
泥靡尚不知自己已大祸临头,解忧以几天前做一恶梦,现需丈夫同请朋友一起饮酒方能破之为由,请泥靡赴宴。他为面子上能做得好些,欣然应允。
宴会上来的人全是解忧精心挑选的,宴席也被安置在僻静的后花院。开宴后,大家你来我往,推杯换盏,在丝竹音乐声中甚是热闹,酒酣耳热之际,站在泥靡身后的一位壮士突然抽剑向泥靡心窝剌去,可没想到泥靡正准备起身晃动了身子,这一剑下去扎在了他的肩窝处。泥靡负痛,狂跳而起,凭着一身蛮劲逃了出去。刺杀计划失败。
解忧等一看泥靡逃脱,也立刻动身带一部分侍卫离开赤谷城,进入了离此不远的昌谷城。昌谷城驻有相当数量的汉兵和亲解忧的军士。
狂王逃离后,马上召集军队,追杀过来包围了昌谷城,双方你来我往处于对峙状态。就这样解忧被围困在这里二个多月。后解忧派出死士冒险突围,将求援信送到了西域都护郑吉手里,郑吉立刻发兵救援才解了重围。
此事闹得大了,宣帝为他们的行为很生气,出于维护汉乌关系的愿望,将魏和意、任昌押至长安斩首,以安人心。并派太医去给狂王看伤,同时命解忧上书做出检讨。
解忧也深感此事处理得不恰当,在详尽陈述了自己的所想、所做之后,恳请宣帝给予处罚,但宣帝详览了公主的上书后,不由暗自赞赏解忧,明白了她刺杀狂王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完全是为国家所想。
于是下诏将解忧释而不问。
宣帝的这种高姿态的公平处理,更加坚定了解忧治理乌孙,维护汉乌友好的信念。
狂王被刺,乌孙国陷入一片混乱,狂王时刻想领兵复仇。而此时翁归靡与匈奴妻子的儿子乌就屠,在匈奴残余势力支持下异军突起,突袭杀死了狂王,攫取了昆弥的高位。乌孙倒向匈奴,对汉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威胁。汉立刻派大将军辛武贤率大军驻扎在敦煌,以防不测,另下诏解忧公主出面收拾乌孙局面。
解忧审时度势,对乌就屠采取先礼后兵,恩威并施。她先命侍女出面斡旋。侍女因长期跟随解忧,精通史书,办事干练,经常作为解忧公主的持节使者,行赏赐于西域诸国,颇受敬重。她同时又是乌孙右大将军之妻,而右大将军与这乌就屠情谊甚笃,故解忧派她前往乌就屠处游说。
侍女来到乌就屠处,告之:“汉兵已整装待发,你如不知进退,一定与汉为敌,立时就是灭顶之灾。为今之计,只有投降,方可万全。”
乌就屠问:“夫人,这如何万全?”侍女就传宣帝话,只要他降,让出王位,可以给其一个小昆弥的称号。乌就屠立时表示:“愿得小号。”
于是解忧召乌就屠至赤谷城,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并各赐汉朝印绶。一场战争风云就此烟消云散。这表现出了解忧成熟了的政治家的风范。
解忧公主自嫁到乌孙之时起,就以毕生的精力浇灌培育着汉乌友谊之花。她到乌孙后经常派遣乌孙的优秀人才和她自己的子弟来长安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公元前169年,她派长女弟史到长安学习鼓琴,学了三年回到乌孙,对西域以后的音乐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先后来过长安的还有她的次子万年等。
通过这些往来,一方面把西域的文化传到了内地,另一方面也把先进汉文化传到了乌孙,促进了乌孙经济文化的发展。
解忧还利用乌孙的地理位置做汉文化传播的中继站,向西域各族人民辐射出中原文化的光芒,使“中原花”在西域遍地开放。
龟兹国王绛宾仰慕汉朝文化,但两国相距遥远,无法取得联系。
他忽然想起了近在咫尺的解忧公主,若能同她的女儿结为秦晋之好,不就找到了向汉学习的捷径?于是他便特意派人前往乌孙去求婚。当时弟史尚在长安学琴,故解忧未给他答复。后弟史长安学习完毕,返国途中路经龟兹,绛宾欣喜若狂,派人殷勤招待留住弟史,一面再次请求解忧公主答应这门亲事,解忧见他出于一片至诚,同时又考虑到通过联姻可以扩大汉朝在西域的影响,也就慨然应允。他们结婚后,解忧公主又上书汉朝,请求让弟史以宗室身份入朝。绛宾也派使臣到汉朝上书,说自己娶了汉的外孙女为妻,为学习汉朝先进的文明,恳请准许与公主一起入朝。
汉宣帝见解忧尽心辅国,以一个柔弱女子竟能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喜出望外,便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公元前65年,龟兹王夫妻双双来朝。为了褒扬解忧的功绩,宣帝对弟史也格外地垂青,给了他们很多的赏赐。他们夫妻俩留长安近一年方回国。此后俩人又几次前来朝贺。绛宾受汉朝先进文明的熏陶,回国之后,便东施效颦建造了宫殿,设置了百宫,颇有汉族风格。绛宾死后,其后代仍自称“汉外孙”,与汉朝保持密切的联系。
解忧公主的次子万年,很受莎车国王的喜爱,莎车王老而无子,便请求汉朝,在他之后让万年继立为莎车王。汉宣帝也深为嘉许。于公元前65年派使者护送万年赴莎乍继位。在西域诸国中接受、传播汉文化文明方面,莎车同乌孙一样,也是走在前列的。
解忧做为一个汉朝公主,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她不但自己努力奔走,为加强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合作献出了毕生的精力,而且还表现在对其子女的教育上,使得民族团结之花,历经风霜而盛开不衰。她的子孙一直作乌孙的昆弥,到元贵靡之孙时尚有联系,至到东汉永平年间,耿恭作西域校尉,曾与乌孙联络,于是乎乌孙举国上下欣喜若狂,遣使献上解忧公主的遗物以及名马若干匹,并请求遣子入朝,这反映出了乌孙对汉朝多么深厚的感情。
西汉从刘邦建国以来,同北方的少数民族打交道,一直处于不利地位。到了武帝虽打败了匈奴,但在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并未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解忧公主凭着她的才干才智慧,密切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关系,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这个功劳是不能湮没的。民族团结第一人非她莫属。
五、半个世纪复归汉孤寂落寞度余生
公元前51年,解忧公主的长子元贵靡和嫁给狂王所生的儿子邸靡先后病死,解忧无限悲伤。她的年龄也大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孤独寂寞的生活使她思念家乡的情绪越来越浓郁。所以她上书宣帝,请求准予还乡以度晚年。宣帝非常同情她,准奏。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妪,带着三个孙子孙女在长安城的皇宫里叩见了宣帝。这就是离开长安半个世纪的解忧。她望着这繁华的长安城百感交激,一世的酸甜苦辣同时涌上这三次成为乌孙“国母”的老人的眼眶。
是呵,从娇艳如花的姑娘,到今天她为国家,为汉朝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也做出了无与伦比的个人的牺牲。现在再看是“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切恍如梦。在那广袤的戈壁草原上,她留下了人的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刻,而这一切能有几个人体会得到。一个孤独的女子,近50年的凛冽朔风的考验,她所承受的决不仅仅是一个“勇气”所能表达得了的,这是从青春到心灵的磨难和煎熬。
历史的发展是必然的,但却可以偶然地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对解忧来说,人生的轨迹就是这样偶然地,但又现实地偏离了她原本应该走的路,这偏离给她带来许许多多的常人难以忍受、甚止是无法想象的辛酸苦辣,怎能不叫此时的她泪流满面呢!唯一可令她稍感欣慰的是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回长安二年后,解忧去世,葬在长安。她用这样一首歌来倾诉了自己的坎坷遭遇:我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公主小传解忧

历史人物 解忧公主是谁 解忧公主与冯什么关系解忧公主结局如何

  曹操在《短歌行》里曾吟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康酒是曹操甚至是一大批文人雅士,解忧的良药,而大汉王朝的解药,就是刘解忧。解忧,解忧,这一个柔弱的女子是如何为汉王朝解忧的呢?

  千百年多少平民女子羡慕皇宫贵族的生活,多少姑娘做梦都想当一天公主,公主出身高贵,地位尊贵,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还每天打扮得美美的,这都是外人眼里的公主,而实际上公主的日子也不是这么好过的。

  出生于汉朝的刘解忧,是汉朝的公主,她是皇族出身,她的祖父刘戊曾是雄踞一方的楚王,刘戊是个大英雄,所谓时势造英雄,在战乱的年代,刘戊是顺应了时局出现的枭雄,可能他的野心远远不只是屈居一方的小王,但是不幸的是,在后来参与同姓诸王的“七国之乱”,兵败身亡,从此,刘戊这一家就活在了被帝王猜忌和排挤之中。到刘解忧这代,虽然天下局势已定,国泰民安,但是边疆还是不时会出现匈奴入境的现象,有了罪臣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远嫁乌孙国的先例,刘解忧也是罪臣之后,自然就成为了汉武帝下一次和亲的人选。

  要说和亲,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汉武帝也不想和亲,只是当时形势所迫暂时还没有想到合适的方法,怎么去对付匈奴,只有靠和亲来稳定边疆的战事。汉朝时期的匈奴为什么这么猖獗,都是给汉朝历代皇帝给惯得,这和亲是始于汉高祖刘邦。汉初,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征战,大家都不想再打仗了,怎么办呢?只有以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向匈奴表明自己都肯把女儿嫁给你们了,汉朝和匈奴从此就是亲家了,就是兄弟了,汉王朝不仅送女儿还每年定时给匈奴送点什么絮、缯、酒、食,双方互称兄弟,进行贸易活动。原本只是汉高祖刘邦采取的权宜之计,谁知,这一计谋就沿用到了汉武帝时期。

  而在这个期间,汉王朝经历几代君王,匈奴在北方是日益强大,并且更加猖獗,匈奴看到原来汉朝的皇帝都很好欺负,就更加肆无忌惮了。既然,你舍得把女儿嫁给我,那么给我你的国家又有什么不舍得的。抱着这种心态,匈奴胆子才越来越大,经常南下骚扰住在边疆的百姓,而汉王朝见识过这些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粗鄙之人,觉得他们简直就是一群野狼,谁让汉朝没有匈奴强悍呢,只有先当孙子暂时忍了。

  时代变化,一年年过去了,未央宫几经易主,终于到了汉武帝执政的时候,汉武帝是个很有野心的帝王,他精干、勇敢,争强好胜的性格使他不想像先祖一样,向匈奴装孙子卖乖,汉武帝刘彻在执政初期,依旧沿袭先祖休养生息的政策,不想与匈奴发生更多的纠纷,在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前,依旧实行“和亲政策”,也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实行“征讨政策”,不但没有征服匈奴,反而把自家给搞衰了,吃了亏了刘彻,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只好先安抚匈奴,继续做一只被宰的小白兔。

  汉朝对长期南下侵扰的匈奴,汉武帝曾接连进行大规模军事反击,为结成对抗匈奴的联盟,武帝便将侄子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作为和亲公主,嫁给乌孙国王猎骄靡,猎骄靡死后按照北方游牧民族的风俗,刘细君嫁给了他的孙子军须靡,太初四年,才嫁到匈奴没几年,刘细君就郁郁而终。

  刘细君去世,汉武帝再以刘解忧为公主,嫁给军须靡为妻。解忧公主嫁给军须靡为妻,丈夫确实待她也不错,没有受过什么大的委屈,军须靡与胡人妻子育有一子,军须靡临死前对堂弟翁归靡说孩子太小不能执政,希望他能先执政治国,待孩子成年后再把政权给他,堂弟答应了,不仅把接手了哥哥的江山,连他的儿子和媳妇都一并收下了,解忧公主就又成为了翁归靡的妻子。

  这个翁归靡对解忧也还不错,婚后生有三子二女,因为肥王翁归靡对解忧是关怀备至、言听计从,所以汉廷与乌孙国的密切关系,双方信使往还,不绝于途。嫁到乌孙国被冷落的匈奴公主可不干了,她多次向娘家人告状,诉说自己不公正的对待,这位以后两大部落交战埋下了伏笔。

  随着解忧公主一同而去的众人里,有一个不能不浓墨重彩的叙述,她就是随解忧公主一同远赴西域的侍女冯。冯起初是作为解忧公主的侍女陪嫁到乌孙的。但是由于冯与解忧公主秉性相合,都是敢作敢为,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因此来到西域乌孙之后,她们就成立无话不谈,形影不离的金兰好姐妹了。冯不但很快就适应了乌孙的生活习俗,而且很快就学会了骑马射箭和当地乌孙人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后来,还嫁给了乌孙国的一位右将军为妻,冯、解忧这两姐妹,为乌孙国和汉朝之间架起了一座合作和沟通的桥梁。

  当年卫青、霍去病远征匈奴的时候,乌孙国还帮忙拦截了一下,此战匈奴大败,汉代北方边疆得到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平静。乌孙国和汉朝的关系更加水乳交融,解忧公主和冯在乌孙国的地位也是一天高过一天。

  但是,好景不长,肥王翁归靡一病不起,王位归还了泥靡,这泥靡是匈奴公主的儿子,汉朝打败了匈奴,泥靡当然不会放过汉朝和在乌孙国的解忧公主,当了国王的泥靡,倒行逆施、暴虐无道的手段,弄得人民怨声载道,大家都称他“狂王”。解忧公主按照习俗还是嫁给了泥靡,二人育有一子,但是夫妻感情却不怎么好,而这位“狂王”居然杀掉了肥王的一个儿子,乌孙国局势风起云涌。

  若干年过去了,解忧公主生的几个王子都病死了,乌孙国人都归附匈奴公主所生的乌就奢,此时,汉朝已大不如从前,解忧的处境也不复当年。她在匈奴生活了五十多年,在乌孙国的几个男人之间流转,就像个物品一样,毫无选择和尊严可言,如今在远隔千里的异域经历了四朝三嫁,受尽委屈,于是上书表示“年老思故乡,愿得骸骨归汉地。”汉宣帝为之感动,派人把他给接回来了。

  历史不是英雄个人的凯歌,它是男人写成的一本书,也是女人写成的一部传奇,我们记住了奏响凯歌的英雄,也该记住用青春和血泪换来和平的巾帼。

相关参考

解忧公主一生嫁过几次

解忧公主是汉朝公主,她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的公主之一。解忧公主的父亲刘戊是一名罪人,因为他曾参与七国之乱,后来兵败被杀,于是解忧公主一家也成为了常年被猜忌的对象。后来汉武帝想要和乌孙联盟,于是就

解忧公主嫁三个国王用温柔之躯抵挡千军万马

解忧公主依照乌孙的习俗,无可奈何地第三度再嫁,并为他还生了一个儿子鸱靡。两人感情不和,解忧提倡以德治国,发展生产,改善国民的生活;狂王则实施独裁政治,挥霍无度,沉溺酒色。和亲姊妹细君和解忧悲愁歌网络配

解忧公主,身在罪臣家,万事不由己

公元前110年(汉元封元年),汉武帝派使者张骞,与远在三千多公里外的乌孙联络,商量结盟事宜。此时,昔日劲敌匈奴,经汉朝长达23年的攻打,匈奴实力受到重创,远遁天山、阿尔泰一带。汉武帝想斩草除根,执意继

曹操为什么会感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孟德乐极生悲时候的一句感叹,道出了中国酒文化的渊源。曹操时代,中国的酒文化已传承了二千多年,虽然还没有造出后世的烈酒,但总也够曹阿瞒品的,为什么在这位才华横溢的枭雄眼中,只有

家乡江苏徐州名人

家乡江苏徐州的名人有:刘邦、孙权、项羽、李蟠、解忧公主等等。1.刘邦刘邦(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今徐州丰县),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

美军M3 ”撒旦”喷火坦克小传

让二战日军闻风丧胆的地狱魔鬼:美军M3「”撒旦”喷火坦克小传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作为

赛金花小传

识时无愧女中雄,应变长才象译通。海外交游倾将中,酒边谈笑却兵戎。瑶池青宴波摇绿,琼岛晨妆日映红。凝碧管弦群侧耳,巷生托命奏奇功。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占领了北京。西太后仓皇西逃,八国联军大肆抢

东北大盗燕子小传

  燕子,无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其人一身八卦掌功夫出神入化,又足智多谋,是清末东北著名大盗。燕子在民间颇有名声,以侠义号召百姓,振臂一挥,从者过万,死党过千。有人对燕子不满,其全家不出数日就被人杀死,

历史人物小传600字

1.名人传记作文600字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也是一个高尚的人。他远离尘世,走着一条不寻常的路。他是这样活的,也是这样死的……”贝多芬,这位享誉全球的艺术家,一生中经历了多少磨难,遭受了多少打击!2岁时

民国才女孔焕书小传

孔焕书,是黑龙江双城县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即公元1895年,按照中国的历法乙未年,属羊。家乡民间有个说法:十羊九不全,属羊的女子命多辛苦。孔焕书的芳名最先印成铅字的是民国版《双城县志》。当时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