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失败的原由
Posted 皇帝
篇首语:如果,不能运气爆棚。那就,努力实力过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斯失败的原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李斯失败的原由
临刑前,李斯对儿子说:我想和你一块儿牵着大黄狗,在咱老家东门外去追兔子啊。一个楚国的愤青,当上了秦国丞相;一个寒门学子,成了权倾一时的帝国要人,这个人就是李斯。《资治通鉴》纪录了他的奋斗历程,展示了他的悲喜人生,读来让人颇多警悟。
公元前208年,他被处以极刑,罪名是谋反。他没有谋反,也无处申辩,只能含冤而死。
李斯渴望身居侯位、衣锦还乡,为此他做了两件大事。
他生于楚国,早年跟随荀况学习帝王之术。那时荀况已有名气,在名人门下学习,自然要沾光,起码毕业不愁找不到工作。但李斯有自己的想法,他看不起楚国领导人,想到国外谋求前程。这也不能怪他,那时出国很容易,似乎也不需要什么手续。他选中了秦国,行前向老师辞行。他说:贫穷和屈辱都是可耻的,我现在要抓住机会,到秦国去发展了。荀况本是孔子一脉,除了当过兰陵令之外,终生都在教学写书。他的学说偏离了正统儒学,揉进了名刑杂说。老师对学生寄予厚望,坚信自己的理论战无不胜。
面对陌生的国度,想要求得发展,谈何容易?但李斯有自己的办法,他通过关系,接近了丞相吕不韦。吕本是商人,当了政客后,就多方搜刮人才。李斯的到来,让吕不韦非常高兴,马上任命李斯为郎,也就是当侍卫,成了吕不韦身边的人。这个位置比较有利,为李斯实践学术成果、施展政治抱负提供了平台。
李有个情结,那就是对贫穷的恐惧。这个情结成全了他,也害苦了他。他渴望身居侯位、衣锦还乡,为此他做了两件大事。一个是为秦王嬴玫献上了一个灭掉六国、平定天下的战略构想。秦王完全予以采纳,下功夫构建连横之势,破坏六国合纵之谋。先后派出多人,潜入各国,用重金收买军政要人,买不下来的就予以谋杀,然后再动用部队各个击破。第二件事是说服秦王采用开放政策。当时因为有间谍潜入,大家强烈要求驱逐外国人,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立即上书,洋洋洒洒地讲了一大通理由,对诏令提出异议,秦王当然不傻,采纳李斯意见,立马收回成命。这篇题为《谏逐客书》的文章,一下被视为优秀散文,曾被列入某些学校的语文教材。因为事情做得漂亮,李斯被数度提拔重用,职务也由客卿、长史直至廷尉。二十多年后,六国先后被灭,李斯也升任丞相。他没有陶醉,在他看来,革命的确还没有成功,天下一统,前无古人,还有大量创造性的工作要做。
首先要解决两问题,一个是体制问题;另一个是意识形态问题。秦代丞相有两权力,一个议政,另一个是督促百官落实皇帝指示。李斯充分利用权力,尽心辅佐皇帝,表现很出色。对体制问题,有人提出要分封诸侯,理由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没有皇子皇孙们分守各方,就等于没了帮手,一旦有人造反,你秦始皇忙得过来吗?再说了,老爹当皇帝,儿孙们还是布衣百姓,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但李斯坚决反对,他认为“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就是为了以后没有战争之患。”始皇帝欣赏李斯,批准该建议,群县体制由此得以确立。对意识形态问题,李斯下了狠手,他建议秦始皇焚书,除了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他书籍特别是百家之言统统一烧了之,禁止传播知识文化,省得人们非议朝政,诽谤生事。秦始皇很听话,下诏焚书,由咸阳乃至各地,火光冲天,大批书籍变成了灰烬,学术活动被中止,思考和言论受到彻底的限制。这个做法虽然史无前例,但理论依据也是有的。老子就曾说过:圣人治理天下,桓使民无知无欲。孔子也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采用愚民政策,似乎不会有错。李斯不会想到,假如焚书行动推前50年,他既无处去学帝王之术,也想不出这样恶心的主意。他更不会想到,焚书连同坑儒,这两个似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会受到后人的反复批判而遗臭万年。
李斯解不开那个恐惧贫穷、贪恋宝贵的结扣,宿命一般地走进一个注定了的悲剧之中。解决了体制和意识形态问题,李斯的权势渐渐接近巅峰。他位居三公,主持朝政,几个儿都娶了公主,女儿也嫁了公子,和秦始皇成了儿女亲家,地位相当稳固。当年,他不过是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学子,经过多年打拼,取得巨大的成功,可以志得意满了。然而,李斯毕竟熟稔帝王之术,经历过血雨腥风,面对已达到极致的权力,他有此不安。特别是当他的儿子回家休假、朝臣前来祝贺的时候,这种不安被放大。他的儿子李由在三川郡当一把手,休假也属正常,但朝中官员们反应过度,大家挤进李丞相的家门,争相祝贺。面对着一眼望不到头的豪华车辆,李斯想起了荀教师关于“物禁太盛”的教诲,心情想必十分复杂。如果这个时候,李斯真的想明白了,看开了,下决心舍弃权位、全身而退,结果会相当圆满。但李斯解不开那个恐惧贫穷、贪恋富贵的结扣,宿命一般地走进一个注定了的悲剧之中。司马光很为他可惜。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视察工作的途中,病死于沙丘。李斯的悲剧由此拉开大幕。
说到这里,我们还必须提及另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指鹿为马”的赵高。赵本是个宦官,机敏干练,城府很深,一直受到始皇帝的信任。就玩弄权术而言他比李斯高明得多,两个人三次交手,李斯均不战而败,最终还送掉了性命。
两个第一次交手于沙丘。秦始皇之死,让赵高获得了机会,他决心借机杀掉领兵在外的公子扶苏,立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为帝。为达到这个目的,他找李斯商量,但李斯坚决反对,还说这是大逆不道,赵高马上亮出杀手锏,抓住李斯贪恋相位、意欲封侯的弱点,迫使其放弃抵抗,终成“沙丘之谋”,胡亥当了二世皇帝。
第二次交手时,赵高并未出面,而是背后制造事端,把陈胜起义、天下混乱罪李斯,让胡亥出面多次严厉予以批评,“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万般无奈,只好上书建议皇帝行督责之术,大权独揽,纵情玩乐,还说只这样才是显示帝王的尊贵。胡亥很高兴,督责各级,滥用刑罚,造成了“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秦民益骇惧思乱”的严重后果。这一次,李斯再度放弃原则,在治国理念上已和胡亥、赵高同流合污。
第三次是高赵高下套儿让李斯涉入了死地。赵高先是要李斯面见皇帝,规劝胡亥不要胡闹,然后又乘胡亥玩乐兴头上,通知李斯来见。这时候李斯有点儿犯傻,被拒三次还不想走。胡亥很不高兴地说,我闲的时候他不来,一忙他就来干扰,这不是看不起我吗!赵高趁机又上谗言,说李斯参与了沙丘之谋,立您当了皇帝,可他没有封侯,心生怨恨。还有,他儿子在三川当郡守,听说和叛乱的人早有来往,这父子俩是想谋反呀!胡亥认为有理,就利用一个机会,把李斯等三位大臣拿下,由赵高审理治罪。另两人自杀,但李斯坚决不死,他认为自己有功、善辩,实无反意,在狱中给皇帝写了申诉信,但被赵高扣压。一番棍棒之后,李斯只能自诬服罪。临刑前,李斯对儿子说:我多想和你一块儿牵着大黄狗,在咱老家东门外去追兔子啊。
李斯确有才华,为天下统一做了大量建设性工作,深得秦始皇的信任。但他的弱点也想当明显。名满天下的韩非曾出使秦国,始皇帝想把他留下重用,李斯担心韩非将对自己不利,设法儿逼其自杀。赵高也正是抓住了李斯的弱点,才把他弄进了死地。如此看来,李斯之死,并不是因为赵高陷害,而是死于自己过度的贪欲。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大境界,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控制欲念,把握好自己,多数人还是可以做到的,而贪欲一旦失控,人就可能变态,灾祸也将随时而至。
失败李斯
精通权术的秦朝丞相李斯 为何会败于宦官赵高
李斯是历史上很令人迷惑的人物。李斯的成功,有着如此夺目的光辉。但李斯在历史上最引人注目之处,却不是他的成功,而是他的失败。李斯的失败,两千年之后,还令人浩叹。
他是当时最有名的政治哲学家荀子的高徒,也算是在当代大师那里拿到了政治哲学博士学位,但最后却败于一个宦官之手。
作为一个外国人,不远千里,来到秦国,他奋斗达到了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地位。如果秦始皇因为统一六国而被称为“千古一帝”的话,李斯被称为“千古一相”也毫无愧色。秦始皇对他基本是言听计从。就君臣际遇和取得的成就来说,可算得国史第一。功高而未震主,秦始皇直到死都没有怀疑过他,对他的信任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了。李斯对少主还有拥立之功,但二世皇帝居然会怀疑他谋反,最后居然相信他谋反,少主继位一年,拥立的功臣就身败族夷,也是史上罕见。
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算得上是一个大政治家,但很多时候,他的作为又跟最无耻的政客差不多。
李斯的才学、手腕,都是历史上第一流的,他的没有好下场,也在历史上有其特别的代表性。
李斯为什么会败于赵高?如果我们了解了以下几点,对这个问题就不再会感到不可理解。
第一,李斯没有把赵高作为敌手,而赵高把李斯当做了敌手。
第二,赵高掌握了跟皇帝的联络权,李斯想见皇帝一面都难,更谈不上在皇帝面前剖白自己,揭发别人了。
第三,还有一个不是那么不重要的原因:赵高用威逼利诱的方式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势力集团,而李斯始终没有自己的势力集团。
先说第一点。
在始皇时期,李斯的地位已经达到了最高一级,不可能再升高了。而赵高,虽然身份是宦官,品质是小人,也怀有升官掌权直至位极人臣的心思。这也不能说是错误。李斯要保,赵高要争,要斗,这个李斯是知道的。李斯不知道的是,赵高的野心,并不像李斯估计的那样小。也就是说,李斯低估了赵高。赵高的最终目的,至少是独揽朝廷大权。这样子的赵高,李斯根本就没有想到。李斯“知己不知彼”。
李斯之所以在沙丘与赵高合作,是信服了赵高的分析。他把蒙恬作为最重要的对手,联合赵高,矫诏除掉扶苏与蒙恬。这样,李斯就以为,在大秦帝国政界,自己就没有分量足够的对手了。
李斯肯定自以为这个想法不错。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功劳和才能,还有谁比自己更强呢?至于皇帝,是自己矫诏拥立的,肯定会感谢自己、信任自己、倚靠自己。长保富贵,似乎没有任何问题。
但李斯恰恰错了,而且错得很彻底。
在政治上,昨天的盟友很可能是今天的敌手。赵高跟李斯结盟,拥立二世成功之后,马上就把李斯当成了最大的敌手。
从李斯这边来说,秦始皇在沙丘死去的时候,如果他主动想到了赵高劝说他的那些理由,为自身长保富贵打算,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联合赵高,矫诏拥立胡亥。拥立胡亥成功之后,应该立即着手剪除赵高的势力,甚至在肉体上消灭赵高。
但李斯没有这样做,也没有这样想。
他在被动中接受了赵高的阴谋。历史不是“李斯联合赵高,发动沙丘之变”,恰恰相反,历史是“赵高联合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从此之后,李斯就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没有主动做过一件大事。
李斯知道自己已然跟赵高成为最主要的政治敌手之后,仍然小看赵高。他觉得自己以丞相之尊兼有拥立之功,对付个把赵高,是绰绰有余,根本就没把对方放在眼里。以至于一次次错失机会,直到最后局面再也无法逆转,事情已无法收拾的时候,他才跟皇帝说赵高要谋反。其实这也是诬告,李斯并没有掌握任何赵高谋反的证据。
李斯这也是急了乱咬。如果他脑筋还清醒的话,就知道这么说根本就没用。
原因无他,就是我们下面说的第二点。
第二点:赵高独占了跟皇帝的联络权。
当初在沙丘的时候,赵高问李斯:“如果扶苏继位的话,跟新皇帝的关系,您与蒙恬相比如何?”李斯说:“不如。”
李斯未曾细想:“胡亥继位之后,跟新皇帝的关系,自己与赵高相比如何?”
二世继位之后,长期不见群臣,他几乎就只从赵高那里获得关于国家局势的报告。赵高也极力撺掇二世荒唐游幸。
有拥立大功的李斯,反而见不到皇帝。
相关参考
李斯是历史上很令人迷惑的人物。李斯的成功,有着如此夺目的光辉。但李斯在历史上最引人注目之处,却不是他的成功,而是他的失败。李斯的失败,两千年之后,还令人浩叹。他是当时最有名的政治哲学家荀子的高徒,也算
李斯是历史上很令人迷惑的人物。李斯的成功,有着如此夺目的光辉。但李斯在历史上最引人注目之处,却不是他的成功,而是他的失败。李斯的失败,两千年之后,还令人浩叹。他是当时最有名的政治哲学家荀子的高徒,也算
李斯是历史上很令人迷惑的人物。李斯的成功,有着如此夺目的光辉。但李斯在历史上最引人注目之处,却不是他的成功,而是他的失败。李斯的失败,两千年之后,还令人浩叹。他是当时最有名的政治哲学家荀子的高徒,也算
此人并不缺少才能,最终却未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原由是立场不定?
此人并不缺少才能,最终却未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原由是立场不定?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三国当中的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些人的际遇常常让我们感慨,身处局外的我们看待他们选择的时候,会感到
核心提示:粟裕这人在这种事上欠缺考虑,那敢违抗上头的暴脾气来了,坚持战略部队必须组建;结果可想而知,惹怒部长,两人闹得不欢了。后来职位也是被架空。从此,他就开始陷入了仕途不顺的怪圈,许多事情自己都受到
导读: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实现长生不老。为此,他多次派术士去寻找仙药,却均以失败而告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于巡游途中,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篡改了秦始皇遗诏,逼迫
李斯与赵高钩心斗角> 赵高唆使胡亥除掉公子、大臣之后,便将目光锁定在曾经的盟友——宰相李斯身上。对于李斯这个盟友,赵高也没有放过,借胡亥之手除掉了这个对手。>> 当日的“沙丘之变”是二人为了各
扶苏是李斯女婿,李斯为何陷害他,帮助胡亥和赵高?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用狼狈为奸来比喻李斯和赵高的合谋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李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字通古,秦昭襄王二十三年
李斯生平李斯字通古,是秦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生于约公元前284年,于公元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之中,可以说是兔死狐烹。李斯生平为秦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后世的尊重,被称为千古
赵高案治李斯《赵高案治李斯》是赵高查办李斯后,李斯被囚于狱中仰天长叹,认为秦二世不该听赵高的谗言要诛杀于他。《秦时明月》李斯像不过最终的结果并没有变化,秦二世派赵高查审李斯一案,赵高将李斯屈打成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