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成分?邓艾偷渡阴平关为何灭了蜀国?
Posted 邓艾
篇首语:自由的生活方式是借知识和洞察获得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运气成分?邓艾偷渡阴平关为何灭了蜀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运气成分?邓艾偷渡阴平关为何灭了蜀国?
从白水到成都,刘备时期就开始休整交通,从江由直接进犯成都,这对蜀国是致命的。但是由于阴平道人迹罕至,看起来根本就没有可行之路,更何况是军队通过?因此蜀汉根本没有任何防备动作(只有刘备在平武放了“三校”人马,还被钟会派田章扫除了,因此这条路没有人认为它能行军。
但是“非常人建非常功”。当时的局势是:钟会十三万人的主力部队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挡住,进退两难,粮草殆尽,运粮困难,钟会甚至想过退兵。一旦退兵,此次战役将前功尽弃,半途而废。可是要说进兵,面前雄关是他难以逾越的。邓艾很明确当前的形势,于是他大胆的提出了“偷渡阴平,从江由走左儋道进攻绵竹”的大胆计划。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三国志》邓艾传应该说,邓艾这个计划有很大冒险成分:1、阴平道“七百馀里无人之地,山高谷深,粮运艰难”。部队行此险地,一旦敌人有所察觉,那将是全军覆没。即使敌人没有察觉,自己能不能从险地中从出来仍然是个问题。2、既然是“偷渡”,不可能用太多人,最多几千精锐而已。这几千人将面对江由守军,绵竹守军和成都蜀汉的中央部队,如果蜀军临威不乱,固守待援,那么邓艾这几千人后无援军,内无粮草,能有作为吗?恐怕很难。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三国志》邓艾传阴平就在现在的甘肃文县,至今那里还有邓艾入蜀时修的栈道。
“路”算是过来了,但是此时他们已经精疲力竭,腹中无食了。前面就是江由,可以说这个城的守军对双方都至关重要。因为,一旦这座江由城失守,邓艾的精兵将得到补充,恢复战斗力,进而直取成都。但是如果江由城据城死守,那么邓艾的这数千疲师将成为军事史上典型的反面教材。
老天眷顾邓艾,蜀汉十分腐朽,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不容假设,因为历史是蜀军江由守将马邈投降了。这一来,形势对蜀汉急转直下。江由的失陷,使这座城成为了邓艾的补给基地。邓艾部队从死地中恢复,进可取成都,退可夹剑门。可以说江由的占领,宣告邓艾的计划已经实现了一半。
邓艾能兵不血刃的占领江由,我们说有很大运气成分,但是他的主观作用才是决定性因素,那就是“奇”。可以想象,马邈一直听说北线曹魏大兵南下,汉中失守,姜维在沓中战败(8),退守剑阁。蜀汉已经到了危亡时刻。此时任何蜀汉地方官都知道平时自己的皇帝和官员是如何的昏暗,他们是心中更多的是惴惴不安。而此时魏军象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出现在自己面前,那么马邈肯定得慌神。也许他是在慌乱中不明不白的投降了邓艾的“先登”;也许他压根认为蜀汉就要亡了,干脆明哲保身;又或者他在慌乱中觉得是魏军打败了剑阁主力,直接攻到了江由,所以只有投降。
但不管哪一种,“奇”字才是轻松取胜的根本原因。就象邓艾自己说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蜀国在此根本就没有多少人马。虽然诸葛亮说过:“全蜀之防,当在阴平”。但看来蜀汉后代并没有会意。
蜀汉暂时没有灭亡,它还有成都全师在,完全可以一战。但是邓艾没有给蜀人任何机会。诸葛瞻率领最后的力量要“力挽狂澜”,曾经击败邓忠和师纂,但是邓艾明白,自己是没有退路的,必须勇往直前。终于破了蜀军前锋,进而攻破成都之前最后的防线----绵竹。一般认为,诸葛瞻此时应该固守,不应出战。实际上此时蜀汉已经基本被邓艾这好似“剜心一刀”的计划“刺死”了。
因为邓艾的“神兵天降”使蜀汉上至君臣,下至将校已经胆裂(9)。要想守,必须要有一场胜仗,起码是一场不胜不败的战斗来稳定军队的士气,然后固守。诸葛瞻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才奋死出战,谋求一胜。他能击败了邓艾的前锋应该是出于这种精神推动。但令他史料不及的是,邓艾军队立刻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这次蜀汉的军队终于崩溃了,诸葛瞻也战死了,蜀国的都城成都,彻底暴露在邓艾的兵锋之下。之后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献成都,投降邓艾,至此,蜀汉灭亡。
其实在这里边,邓艾用的计谋就是背水一战,将士们进才有一线生机,退将死无葬身之地。在这个时候,士兵作战勇猛,相反,成都一方却士气低迷,不失败才怪呢。
历史人物 邓艾为什么能偷渡阴平成功
邓艾能够偷渡阴平成功,只靠他自身的本事?有两点原因特别重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263年,钟会率领魏国大军进攻蜀汉。当时钟会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魏军西路指挥官邓艾在攻占沓中后,向钟会建议从阴平偷越,直逼涪城,剑阁守敌必定回救涪城,大军即可乘势前进;如果剑阁守敌不撤,涪城空虚,定能攻下。钟会接受这一建议,令邓艾实施。阴平与剑阁相隔百余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区,崇山峻岭,很难行走,蜀军也没有设防。邓艾从沓中出发,通过了阴平小道,直扑涪城。涪城守将马邈不战而降,魏军从而迅速攻下涪城和绵竹,等魏军逼近成都,刘禅投降,蜀汉亡。>>但实际上,当时邓艾偷渡阴平,仅仅只用了三千士兵。这要比当时魏延在第一次北伐途中,提出的“子午谷奇谋”所使用的兵力更少,而且“子午谷奇谋”不过只是魏延的设想,但偷渡阴平却就此成功,并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那邓艾之所以可以偷渡阴平,作战成功,靠的只是他自身的本事吗?>首先,邓艾的计谋之所以可以成功,是因为姜维当时已经失去了汉中。要知道蜀汉虽然地势险要,但东边和北边都不算安全,毕竟此时荆州已失,东面就是东吴,而北方虽然山路崎岖,但还是有道路的。不过东边的孙吴在蜀汉后期与蜀汉一直算是同盟,因此东边并不危险,但汉中的遗失,则让蜀汉的北方门户大开。因为汉中一丢,魏国可以用兵力优势,从三面包围蜀汉,在这样的情况下,蜀汉灭亡是迟早的事情。>>最为关键的是,邓艾能偷渡阴平成功,是因为他背后有魏国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毕竟此时的蜀地已经疲敝不堪,常年的征战让百姓厌倦,更让人无奈的是,当时蜀汉早早进入了衰颓期,此时蜀汉国内已经出现了汉末时期的一大特征,宦官当权。由于当时黄皓手握大权,为了消除异己,他不仅诛杀重臣,更是逼得姜维要避祸沓中,远离政权中心。反观魏国,此时司马家已经取代了曹家掌控大全,朝廷内部安稳,国力雄厚,即便邓艾偷渡阴平失败,也对此次战争的结局没有太大影响。在如此强有力的后盾之下,邓艾能成功也是意料中的事情。>>笔者认为,蜀汉人口少,资源匮乏,最先灭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即便不是邓艾偷渡阴平导致蜀汉灭亡,钟会也会率领大军攻破成都,最终导致蜀汉灭亡。相关参考
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公元263年8月,魏国实际领袖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
三国时期,魏国和蜀汉是两个极端,一个面积大、国力强,一个面积小、国力弱;一个立九品选官法,努力讨好士族,一个努力维持稳定,一味打压本土士族。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努力讨好士族的魏国渐渐的收揽民心,正统地
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转移国内视线,决定对蜀国用兵,司马昭派遣钟会为东路军,邓艾为西路军,诸葛绪为中路军,三军齐发攻打蜀国,邓艾在魏国和蜀国两路军队主力对峙之时,自己带领部分精锐部队,偷渡阴平,奇袭江
邓艾算是三国中较为令人惋惜的人物了,他是文武全才,一生和姜维多次交手,却未遭一败,他的偷渡阴平一仗堪称战史典范,他打仗身先士卒,能和士兵们同甘共苦,他虽然是个军事奇才,但是在政治上却一窍不通,这个缺点
题记:本着「”成功不可复制,但可借鉴,更可超越”的意愿,一分为二对那段惊心动魄的传奇经典——「”偷渡阴平”进行浅析,但并无「”抹黑”历史名将的想法,实则只求还原历史真相,以为后世更好借鉴。世人常说:「
姜维是三国后期蜀汉的一代名将。他不光勇猛,而且还足智多谋。有关他的勇猛,罗贯中着墨不多,最经典的战例只有两场。一场是天水关与老赵云杀得难解难分;另一场是单人独骑,身逢险境,单手抓住魏国名将郭淮射来的箭
题记:本着「”成功不可复制,但可借鉴,更可超越”的意愿,一分为二对那段惊心动魄的传奇经典——「”偷渡阴平”进行浅析,但并无「”抹黑”历史名将的想法,实则只求还原历史真相,以为后世更好借鉴。世人常说:「
前言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攻陷绵竹,逼近成都,后主刘禅顿感大势已去,开城投降。邓艾率军进入成都,立国四十三年的蜀汉宣告灭亡。刘禅投降后,敕令远在剑阁与钟会对峙的姜维投降。曹魏与蜀汉经过四十多年的
刘禅为什么投降当时邓艾与钟会分别进攻蜀汉,蜀汉主要的军力都由姜维率领与钟会对战,而邓艾此时偷渡阴平兵临城下,诸葛瞻战死在绵竹。刘禅手上没有军队与邓艾相抗衡,在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投降。刘禅首先,绵竹是成
诸葛瞻,字思远,蜀汉丞相诸葛亮独子。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攻陷江油,向成都进发。诸葛瞻父子为保护成都,率领五万御林军在绵竹和邓艾进行决战,发出了蜀汉最后的呐喊声。他在决战前,曾悲愤地说:「”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