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皇帝的棋子
Posted 汉武帝
篇首语: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攻把名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谁是皇帝的棋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历史人物 孝庄费尽心思培养千古一帝康熙,鳌拜就是其中一颗棋子
谁是皇帝的棋子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年底的一天,长安城大将军府里突然传出了凄厉的叫声:“有刺客!”侍卫武士们奋勇跑去,惊讶地看到大将军卫青正和年轻的李敢扭打在一起。李敢手持利剑,卫青死死握住他的手,前胸有一处伤口在冒血。侍卫们赶紧夺下李敢的利器,拉开他和卫青的距离,还有人在旁边好声相劝:“小爷,你这是为何啊?快快住手。”李敢挣扎着,还骂不绝口:“我要杀死卫青!”卫青被众人扶坐下去后,指指李敢,欲言又止。
这个行刺大将军的李敢是谁?侍卫们为什么对他这么客气?这个李敢可不是一般的刺客,而是当朝的关内侯、郎中令,还是刚刚死去的一代名将李广的儿子。李敢曾随父亲征战疆场,也曾随霍去病出击左贤王,力夺匈奴左贤王的鼓旗,斩首众多,被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年纪轻轻就成了朝野中惹人瞩目的一号人物,因此,侍卫们不敢对他不客气。
李敢出身清白,前途光明,为什么要刺杀大将军卫青呢?
李敢行刺是为父亲李广报仇。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战役,倾全国之力希望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朝野上下对这次战役精心策划,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经过多次交手,匈奴早已不是西汉帝国的对手了,所以此战的胜算很大。
李广威名很盛,资历很深,身经百战,却一直没有实现封侯的夙愿。所以,他对这次战役寄予了厚望,准确地说他把一生的抱负和追求都押在了这次战役上。
李广有纵横疆场、杀敌封侯的能力。他出身将门世家,从小箭法出众,加上身高过人,有猿猴一样的长臂,是名武艺高超的善射武士。公元前165年,匈奴大举侵扰边关,李广和堂弟李蔡参军杀敌。此后除了一度参加平定七国之乱外,他一生都活跃在西汉与匈奴的战场上,大小近百战,杀敌无数,匈奴人敬畏地称呼他为“飞将军”。但是他对武艺过于自信,变得自负了。两军对垒时,李广要求自己射杀敌人箭无虚发,常常是策马冲锋,不进入敌阵数十步之内不发弓,箭一离弦必有一个敌人应声倒地。李广的这种行为不免带有自我炫耀和逞强的意思,因此常常招致敌人的围追和同僚的非议。
仅仅如此,李广还不会得罪朝廷的衮衮诸公,更为甚者,是李广政治上的极不成熟,他也因此被朝廷许多高官看做是眼中钉肉中刺。他平时爱兵如子,打仗时身先士卒,深得官兵的爱戴,所得赏赐也都分给部下,坚持与官兵一起吃大锅饭。他厌恶制度,信奉自由放任的管理思想,所以他在军队管理上很宽松,行军时不列队,驻扎时不设岗,平时基本不训练,而且对军队繁琐的文件和会议制度特别反感,在军队里一律简化文案,汉军士兵都喜欢归人李广麾下,都愿意跟随李广死战。然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贪腐成风、浑浑噩噩的官场中,李广这一套显然不对朝堂衮衮诸公的胃口。
汉文帝十四年,李广从军抗匈,因战功升为郎中,进入了皇帝的禁卫军。他多次跟随汉文帝射猎,格杀猛兽,勇力非凡。汉文帝慨叹:“李广可惜了,生不逢时!如果生在高祖时,封个万户侯都不成问题!”汉文帝死后,西汉进入多事之秋,先是汉景帝时期爆发了七国之乱,然后是汉武帝开始大规模对匈奴作战,李广终于获得了杀敌建功的机会。可惜,一次次封侯的良机从他的指缝中溜走。
李广第一次和侯爵宝座擦肩而过是在平定七国之乱时。李广随周亚夫与叛军主力激战,建立了赫赫战功,并在昌邑城下勇夺叛军帅旗立功显名。战后,李广的许多同僚和战功比他低的人都封侯了,唯独他没有任何封赏,因为他在斩获帅旗后私自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将军印。梁王是汉景帝的弟弟,坚守河南封地阻击叛军,战功也很显赫,但他却是汉景帝皇位的最大竞争者。李广私自接受皇帝竞争者的将军印,他想做什么?要服从梁王的指挥?李广政治幼稚就幼稚在这个地方,主动站到了皇帝的对立面去了,落了个有功不能赏的下场,并且在整个汉景帝时期他升官封侯也彻底没戏了。
汉武帝即位后,很赏识李广的盛名,调李广为未央宫卫尉,李广的政治春天来了。汉武帝筹划的第一次反击匈奴的大战役是马邑战役。汉朝伏下重兵,准备围歼南下的匈奴。李广以骁骑将军身份率军埋伏在那等待匈奴钻进口袋里,封爵晋升仿佛指日可待。结果,多疑的匈奴单于发现了破绽,中途退兵,伏击计划中途夭折,李广只好无功而返,第二次错失良机。
汉武帝不久后又给了李广第三次封侯立功的机会。公元前129年,汉武帝遣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和卫青四人率大军,兵分四路迎击匈奴。这一战,排名最后、初出茅庐的卫青一战成名,长途奔袭匈奴得手。而排名第一位、声名最高、资历最深的李广却全军覆没,李广受伤被俘,后寻机夺马杀回中原。归国后,别说封赏了,因为全军覆没按律当斩,付了赎金后被废为庶人。
几年后,匈奴攻破辽西,北方告急。汉武帝起用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人敬畏李广,几年不敢骚扰右北平。公元前120年,李广率兵四千出右北平,和张骞所部分兵作战。结果李广受到了匈奴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被四万匈奴精锐包围。汉军士气低落,李广来去自如,加紧整饬军队,亲自拉强弩参战。这样坚持了一天一夜,汉军弹尽粮绝,败局已定。好在张骞带领一万骑兵及时赶到,救出了李广。汉武帝考虑到他浴血奋战杀敌众多,功过相抵,不赏不罚。李广又失去了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
至此,李广伤痕遍体,年到花甲,看似不能再上马杀敌了,他的征战生涯似乎也要结束了。“自从反击匈奴以来,我参加了每一场战役。各部军官,才能在我之下的,因军功受封侯爵的有数十人。我打仗时从不落在他人后面,为什么没有尺寸之功封侯呢?难道这就是我的命吗?”堂弟李蔡和他一同起步,同时做的郎官,后来脱离战斗一线走高层路线,听皇上的话,办皇上交办的事,已经因功受封安乐侯,更在两年前担任了丞相。李广能力远高于堂弟,可李蔡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自己却蹉跎了大半生,心里的不好受不用言表。
既然有漠北战役这样的大舞台,李广怎么能放过呢?对于他来说,这或许是最后一次机会了,所以他坚决要求出征。但汉武帝并不想派李广出征。因为李广年纪太大,而且威名在外,留在朝廷里做“镇国之宝”威慑匈奴更好,所以汉武帝不想让他去冒险涉阵。但汉武帝经不起李广的苦苦哀求,只得勉强同意他。暗地里,汉武帝找来卫青,告诫他说,李广年纪大了,急于求战,我们满足他的愿望,但你不能让他担任先锋,更不能委以重任,托付重兵。
大军未出,李广和卫青就在作战部署上产生了矛盾。卫青安排公孙敖为先锋,自己率领主力跟进,从正面与单于主力决战;安排李厂与赵食其领兵出东路,作为辅助。东路迂回难走,看起来也没什么立功的机会,李广自然是不愿意。他认为卫青这是挟私用人,嫉功妒贤,一开始就要把漠北之战的首功留给自己和亲信.派他走东路是挤对他,于是心生怨气,听完行动安排后,既不争论也不说遵命,怒气冲冲地拂袖而去。而且卫青还给李广规定了会合的日期,也给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李广赌气率军走了东路,部队在荒漠戈壁中迷了路,没有按期与卫青的主力会师。会师后,李广郁郁寡欢。汉匈最后一战结束了,从此“漠南无王庭”,李广人生的最后一次机会也随之丧失了。
李广一回到大营就躲入军帐,不见人。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大将军卫青做了一件更让人误会的事情。他派长史带着干粮酒食慰问李广,同时问问李广所部迷路违期的情况。汉朝军法严峻,作战违期是重罪。面对质问,李广却不理不睬,长史回去后没法处理违期的事,就又去催李广的部下来听候审问。这下军营的动静闹大了,李广很护部下:“我部下的校尉无罪,是我迷路的,责任在我。我现在就去自首。”李广召集部下,说:“我李广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这次跟从大将军与单于交兵,而大将军让我率部走迂回的远路,我迷路了。这些难道不都是天意吗?我已经六十多岁了,难道还要我去见那些刀笔小吏,哆哆嗦嗦地自我辩解?”说完,拔出佩刀,自刎而死。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卫青要不要对李广的死负责呢?事实上,他是遵照汉武帝临行前的告诫办事,而且考虑到李广数十年的战斗经验,卫青对李广的弱点是清楚的。漠北之战倾注了汉朝的全部国力和朝野的殷切希望,关系国家安危,也关系前线将士的生死,卫青为人小心谨慎,最后不用李广而用公孙敖,并没有徇私枉法、陷害李广的意思。李广辛苦一生,都没能封侯,客观地说不是汉武帝不想提携他,而是他身经百战,屡战屡败,实在是没有达到裂土封侯的标准。李敢将父亲的死归咎于卫青。不应该。
话虽如此,李敢刺杀卫青的案子毕竟犯了,怎么处理呢?
卫青让人将李敢好好地送回家,然后召集家人侍卫,命令不许将李敢行刺之事泄露出去。
卫青温良和善,不愿与李敢为敌。更重要的是,卫青自己的处境也很微妙,在权力场上如履薄冰。卫青家族出了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卫青自己和姐夫公孙贺、外甥霍去病封侯拜将、手握兵权,他还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赫然是西汉帝国的权势第一家。家族兴旺了,掌权了,不一定是好事。因为最上头的皇帝、汉武帝刘彻权力欲望特别强烈。刘彻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一般雄才大略的人,权力欲就强,疑心也重。卫青一家的势力遍布朝野,自然也受到了刘彻的猜忌。姐姐嫁人卫青家后,卫青更是权势熏天,仿佛是“天下第二人”。刘彻的猜忌心理重新泛起,于是先让卫青离开前线军队,招到长安来居住议政,将卫青高高挂起;同时分化卫青家人,重用霍去病,让霍去病牵制卫青。霍去病头脑简单,政治幼稚,“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只知道行军作战打匈奴。刘彻曾经劝霍去病学点吴起、孙子的兵法,霍去病却回答说行军打仗不拘泥于古代兵法,学那些玩意儿没用。刘彻发自内心地同时也有目的地宠爱霍去病,着意培养,委以军事重用。汉朝和匈奴的战争在继续,但卫青失去了对前线部队的直接指挥权,只是名义上的主帅。相反,霍去病在祁连山战役、招降浑邪王等事上立下了赫赫战功。这年春天,朝廷谋划漠北战役的时候,刘彻干脆将卫青名义上的主帅也给撤掉了,命令卫青和霍去病分别率领五万精骑,兵分东西两路,远征漠北。双方互不节制,分头行动。
如今漠北战役胜利结束,天下太平,汉武帝更加不需要声望超群、领兵驰骋的卫青了。卫青的权势建立在军功上,现在军功不可能再有了,只剩下皇帝的猜忌和防范。刘彻继续捧霍去病去压卫青。等卫青、霍去病凯旋归来,刘彻很客气地不让他们继续掌握军队。卫青是大将军,霍去病是骠骑将军,又是万户侯,没办法再提拔他们了。刘彻很有创意,新增了“大司马”的官职,让卫青、霍去病并列为大司马。卫青是大司马兼大将军,霍去病是大司马兼骠骑将军,地位相等。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那些墙头草和势利小人纷纷给霍去病拍马屁,有事没事就往霍去病家里跑,套近乎,其中就有很多原来经常在卫青家里出现的面孑L。霍去病家里热闹了起来,卫青家门口一下子就冷清了。好在卫青是个厚道恬静的人,已经将这一切看开了。他家里人有时候也会感叹世态炎凉,卫青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人之常情,心甘情愿地过着恬淡平静的生活。
遭遇李敢的行刺,卫青的第一反应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件事情传扬出去,对李敢不利,对卫家也不好,还不如保持一团和气。
然而,李敢行刺让许多人看到了,压是压不下去了,很快便传到了霍去病的耳朵里。霍去病一如既往的头脑简单,更理解不了舅舅的韬光养晦,他记恨起李敢,欲先除之而后快。他瞄准李敢到甘泉官参加皇家狩猎的机会,寻机射杀了李敢。名将之后横死,总要有个交代。汉武帝正宠信霍去病,还需要霍去病制衡卫青的势力,于是替他说话:“李敢是被鹿触死的,可惜了。”这件事情就这么掩盖过去了。
卫青知道后,惨然一笑。
第二年(前118年),李敢的叔叔、丞相李蔡被扣上私自侵占汉景帝陵园前一块空地的罪名,被迫自尽了。他担任丞相四五年间,协助汉武帝治吏、改币、统禁盐铁等事,中规中矩。事实上,汉武帝选择李蔡,并非看中他的能力或者想法,恰恰是因为他平庸安分、循规蹈矩。还是那句老话,汉武帝是一个强权的皇帝,不能容忍强权丞相的存在。所以他执政时三五年就换一个丞相,李蔡只是其中的一个匆匆过客而已。
李蔡是汉武帝的棋子,李广是汉武帝的棋子,卫青是汉武帝的棋子,霍去病是汉武帝的棋子,但李敢不是汉武帝的棋子,他的作用和分量还不够做皇帝手中的棋子。李敢是个“搅局者”,讨人嫌,所以不如除去的好。从汉高祖诛杀韩信到汉景帝诛杀晁错顶罪,再到后来汉武帝腰斩公孙敖,西汉王朝一路下来血光不断。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挑棋子、用棋子是帝王为政的学问,皇帝老子掌握了就可以了,大小臣工没有必要学。合格的臣子应该是循规蹈矩、安心做好皇帝棋子的人。
皇帝谁是刺杀
历史人物 孝庄费尽心思培养千古一帝康熙,鳌拜就是其中一颗棋子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康熙皇帝养成记,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崇德六年九月,皇太极正在松锦前线,忽听宸妃病危,急忙赶回盛京,到时宸妃已死。皇太极悲不自胜,从此,这位身体一直健壮的皇帝忽而昏迷,忽而减食,常常“圣躬违和”。当年的十月初二日,他对诸王及他们的妻子儿女说:“山峻则崩,木高则折,年富则衰,此乃天特贻朕以忧也。”
这也流露出皇太极已为他年老体衰而不安了。
一年之后,皇太极英年早逝,临终前并没有说明继位之人。
按照惯例,皇位应该由六岁的福临来继承。可是,多尔衮并不甘心,身为皇太极的弟弟,他对皇位也垂涎已久。当时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多尔衮理应掌握着主动,无奈皇太极的势力仍然很大,他们据理力争,甚至不息拔出刀子在多尔衮面前比划。最终,多尔衮“认怂”,扶福临上位,自己担任摄政王大臣。
这个敢在多尔衮面前动刀子的人长得五大三粗,面相凶悍。多尔衮一打听,发现他是皇太极的家将,名字叫做:鳌拜。多尔衮当时非常恼火,正准备将鳌拜捆起来,推出去斩首示众;这时小皇帝跑过来了,他抱着鳌拜的脖子不放,同时请求多尔衮不要杀死鳌拜。多尔衮不能跟皇帝计较,只能听从安排。
可是,多尔衮的怒火并没有熄灭。回到家后,他查看了鳌拜的记录,发现鳌拜做了很多违规的事情。这样就好办了,既然他有这么多错误,多尔衮再去治他的罪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多尔衮再次将鳌拜绑了起来,准备斩首。小皇帝福临又赶来了,他请求多尔衮能够手下留情。就这样,鳌拜再次逃脱了。
接下来,多尔衮将目光转向中原,暂时没有空搭理鳌拜。
等到大清入主中原,朝廷搬到北京城后,他才有时间去处理鳌拜的事情。这一次,他给鳌拜找了一条新的罪名,说:“鳌拜不听指挥、擅离职守。”鳌拜的生命再次受到威胁。
此时的福临已经步入青少年时期,周围都是一些跟他一般大的同龄女子。这些女子让福临有些难以对付,可是,他没有忘记鳌拜。听说鳌拜第三次被多尔衮抓起来,即将被问斩,福临再次挺身而出,要求多尔衮放过鳌拜。结果,多尔衮还是没能处决鳌拜。
对鳌拜来说,多尔衮就是一个噩梦,它接二连三得想要夺去自己的性命。如果,不是小皇帝出手相助,鳌拜早就命丧黄泉了。幸运的是,多尔衮没多久就死了,走在了鳌拜的前面。鳌拜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由于,鳌拜对皇室忠心耿耿,福临在临终前,将其列为四大顾命大臣之一,辅佐小皇帝玄烨。
小皇帝玄烨有四大顾命大臣辅佐,还有孝庄太皇太后帮忙拿主意,权利的交接理应是比较顺利的。此时,孝庄太皇太后想到了一个危机,那就是:小皇帝玄烨可能跟他的父亲福临一样,对皇位不珍惜!玄烨跟父亲一样都是年幼之时被人扶上了皇位。对于他们来说,皇位来得过于简单自然也就不是很看重。
福临就是因为皇位来得太简单有些反感,活活将自己郁闷死了。小鸡在出生时都需要自己破壳而出,只有这样的小鸡才能适应外面的生活环境。当然,也有需要别人协助才能破壳而出的,有些小鸡比较弱小,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出来,只能人为干预将它们解救出来。
可是,这样的小鸡往往活不长,它们没有能力适应外面的生活。
福临就是这样被人帮助破壳而出的小鸡,他没有奋斗过,也没有磨练过。等到要面对人生的难题时,他就没有办法了,只能郁郁而终。孝庄不想小皇帝玄烨成为第二个福临,于是,想给他设置一道难题,检验检验玄烨的成色,看他是一位有为的明君还是一位懦弱的暴君。
孝庄在想,该给小皇帝布置一个什么样的题目呢?
她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一直对他们忠心耿耿的鳌拜。鳌拜是一个合适人选,因为,此时的鳌拜正做着当年多尔衮做的事情。
多尔衮当年费尽心机得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还推翻了集体领导制,使得孝庄能够掌握一定的权利,为小皇帝撑腰。现在,鳌拜也像当年多尔衮一样处处受到限制,他想要挣脱,就必然得弄出一番动静。孝庄让小皇帝玄烨来处置鳌拜,既可以锻炼玄烨,又不怕鳌拜势力的报复。所以,鳌拜是在劫难逃。
四大顾命大臣,除了鳌拜外,还有索尼、苏克萨哈和遏必隆。索尼从属正黄旗,是内务府的管事。索尼是四朝老臣,资历最老,经验最丰富。可是,人也比较精明。苏克萨哈从属正白旗,早些年曾犯过路线上的错误。他跟过多尔衮,还是多尔衮的心腹。后来,多尔衮遭受福临一派的打压,而苏克萨哈也比较识时务,立即跟多尔衮划清界限,还帮助福临铲除多尔衮的势力。
也因此,苏克萨哈才重新回到朝廷的领导班子中。遏必隆从属镶黄旗,他因为不懂得与他人处关系而处处遭受排挤,搞得他自己也非常郁闷。但也是因为这个情况,福临愿意提拔他,将他列为四大顾命大臣之一。遏必隆自然感恩戴德,忠心辅佐玄烨。而鳌拜在四大顾命大臣中排最后,他加入这个集团是有明确目的的,那就是:负责监视其他三人。
四个人都在福临的灵位前发过誓,一定会忠心辅佐小皇帝。可是,发过誓以后,转眼就不记得了。老狐狸索尼早早就躲起来了,不愿参与这场权利的争夺。而遏必隆也选择隐退,朝政议事时,他总是一言不发,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现在,只剩下鳌拜和苏克萨哈在那里你争我夺。
其实,两个人早些年就有过节,当时鳌拜在多尔衮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上挥动着刀子,而苏克萨哈还是多尔衮的心腹,他负责保护多尔衮,这个仇恨还没有消退。
两个人的脾气都不好,他们的冲突似乎一触即发。两位顾命大臣发生冲突,必然会影响领导班子内部和谐。所以,两人就商量着如何增进彼此的关系。他们想到了联姻,双方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对方,增进彼此的感情。于是,他们暂时和好如初了。
单单一桩喜事可无法消除他们之间的仇恨,平静一段时间后,两人又针锋相对起来。有一年,鳌拜主持土地划分的工作,他将早些年正白旗占领正蓝旗的土地给没收了,重新归到正蓝旗旗下。这时,正白旗的苏克萨哈不乐意了,两人的关系也正式决裂了。
鳌拜这样做自然有他的道理,他本来就是皇太极的人,他们的土地被多尔衮的正蓝旗给霸占了,他怎么能够坐视不管。他必然要站出来主持公道,将被侵占的土地从正蓝旗那里要回来。鳌拜这也是为孝庄、小皇帝玄烨出头。鳌拜此举受到很多大臣的支持,而这些支持反过来也促成了这件事情。
鳌拜夺回土地,必然侵犯了那些既得利益者。
当时,户部尚书、直隶总督和保定巡抚都站出来反对鳌拜,因为鳌拜想夺回的土地都在这三个人手里。这三个人前期跟着多尔衮一起抢夺这些土地,他们可不会轻易割让土地给鳌拜。三人既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又要防止政策的落实。一旦平反的政策落实,他们都是受害者。
鳌拜看到这三个人,那可乐坏了。当初跟多尔衮一起反对他们的就有这三人,现在正好可以惩治惩治。鳌拜决定将这三人进行处斩。那么,他们是什么罪名呢?据史料记载,鳌拜给他们的罪名是:公然“矫旨”,还有藐视圣上。
所谓“矫旨”,就是擅自修改皇帝的旨意。可是,当时皇帝玄烨只有十三岁,还没有到亲政的年龄,自然不会发出什么旨意。那么,这里所说的矫旨可能是违背鳌拜的意思。史书记载:“鳌拜欺君罔上,横行霸道,广结党羽,剪除异己。”可以说,鳌拜正在慢慢走进孝庄设计的圈套。
正是他的横行霸道,小皇帝玄烨除掉他才出师有名。
其实,鳌拜最大的错误就是对于玄烨一家太过于忠诚,如果他有一点自己的小心思,就不会被孝庄玩弄于股掌之间。只是,现在的鳌拜还达不到需要铲除的程度,孝庄要继续给他加大筹码。
有一次,鳌拜生病没有上朝,玄烨为了表达自己对他的关切,亲自上门去慰问他。可是,玄烨在他的卧室里面发现了一把刀。当时,玄烨只是笑着说:“刀子从来都是放在满人身边的,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心里不是这样想的:“鳌拜居然在屋头藏了一把刀,这明显是要图谋不轨。”
那么,鳌拜真的有这么缺心眼吗?
确实是的。
前面也提到,鳌拜在多尔衮面前耍弄刀具,差点把多尔衮给宰了。当时现场那么多皇太极的人,偏偏就鳌拜站出来耍弄刀具,这不是将所有目光、所有仇恨都引到自己身上吗?他为什么就不能跟其他大臣一样,在下面议论纷纷就好呢?所以,鳌拜是缺心眼的。孝庄也看中他这一点,觉得他正好可以留给孙子玄烨来处置。这样的人很难长久在官场混下去,还不如让玄烨来练练手。
据史料记载,小皇帝康熙曾跟自己的祖母孝庄密谋铲除鳌拜的事宜。孝庄对康熙说:“捕猎的猎人敢于到深山中去,与老虎做斗争,并最终擒住老虎。小时候的猎人可没有这么大胆,那时候他连猎狗都害怕。那么,猎人是如何锻炼自己的胆量的呢?他的父母给了他一把刀,让他朝家里那只忠心又凶猛的猎狗下手,亲手宰了它。”对此,康熙很好奇,这只猎狗是否会咬主人。
这个疑问立即被孝庄解答了:“忠心的猎狗是不会咬主人的。”康熙疑惑得说:“这个故事好像跟我没有关系呀?”孝庄反驳他:“不,你就是那个猎人,你迟早要对心爱的猎狗下手,这样你才能成长为一个大人物。如果你下不了手,你注定只能是一个失败者,无法承受以后的大风大浪。”既然康熙是猎人,那么,谁才是那只猎狗呢?那必然是鳌拜。
小康熙有些不解,为什么会是鳌拜,鳌拜对他们家不是挺好的吗?孝庄指出了其中的利害关系:“鳌拜确实很忠心,可是,这种忠心已经阻碍了你的成长;他已经无形之中给你形成了一层保护膜,让你接触不到真正的挫折,这样你就无法成长。你只有冲破这层保护膜,才能见识到真正的朝局,才能有勇气去面对它。所以,你必须对忠心的鳌拜下手!”
康熙将此事答应下来了,回到自己的寝宫,康熙就整天琢磨怎么抓住鳌拜。
鳌拜长得非常魁梧,单凭几个侍卫还抓不住他;既然不能力敌,康熙只能智取。他找来了一帮跟他一起读书的学子,他们开始荒废学业,整天在宫里练习摔跤。鳌拜看到康熙这样荒废学业,也放下了防备之心。有一次,鳌拜前来拜见康熙,正好遇见那些学习摔跤的学子。这些学子在鳌拜周围练起摔跤,然后,乘鳌拜没有防备,突然袭击并将他摁倒在地。等到鳌拜被捆住双手双脚,他才发现麻烦大了。
鳌拜的罪行竟然有三十多款,简直就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人。大臣们都建议将其满门抄斩,后来,康熙念及其有过功劳,不忍杀他,只是判处终身监禁。而鳌拜的家人受到牵连,都被诛杀了。就这样,忠心的鳌拜被少主子给杀了,少主子借此成长了。从那天起,康熙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了,他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康熙除掉了鳌拜,也养成了不畏艰险的习惯。
从那以后,他就开始寻找各种各样麻烦的事情,一旦被他碰上了,他一定会想尽办法解开。正是这个习惯,让康熙取得了很多成就,成为一个圣君。话说,凡是被康熙皇帝盯上的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比如:吴三桂、郑经等,他们给康熙制造了很多麻烦,康熙也成功解决了这些麻烦。追根溯源,康熙能够养成这个好习惯,还是要感谢他的祖母孝庄和忠臣鳌拜了。
相关参考
梁启超考证说:整个战国时代战死两百万人,白起居半。空口无凭,我们还是先来看看白起的战绩吧!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一战沉卒两万。攻韩与陉城
女人一旦成为大人物的情人,其社会作用就很复杂。中国落马的贪官,几乎都有情人,而且情人们都神通广大,不可小看。想起李师师这个人物,突然想起大学毕业时一位老师亲口告诉我的一句话:“你走上社会后,不管在哪个
溥仪之后谁是皇帝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3岁登基,61岁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溥仪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1934年,在日本的控制下溥仪再次登基,成为
历史上谁是最荒淫的皇帝宋度宗最无度~~~以下内容转自知乎专栏~在中国古代,皇帝的寿命普遍较短,这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皇帝们普遍生活放纵。“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凡事都有一个度的问题,一旦过度,就会
谁是康熙皇帝最爱的女人今年播出的电视剧,穿越回清朝和雍正谈恋爱的挺火。不禁让我感叹康熙他老人家,您说您生三十多个儿子,最后弄得九子夺嫡,混乱不堪,不累呀?就不说儿子多了乱吧,那您几十个老婆,要弄得后宫
《长安》中,盛世的繁华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在盛世的众多缔造者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右相林九郎(李林甫)的大老板唐玄宗,而李林甫虽然做了19年宰相,却始终只是唐玄宗的一枚棋子。唐玄宗用李林甫最初对付的是张九
谁是历史上最称职的情人皇帝?应该说是大汉王朝的第九世皇帝,也就是汉成帝刘骜。说他称职不仅说他对后宫嫔妃,尤其是对赵氏姐妹情真意切,最后竟然是死在丰腴美艳的赵合德的床
乾淳之治:谁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宋孝宗吸取秦桧长期位居宰相,形成盘根错节势力的教训,大大缩短了宰执的任期。他时刻提防宰执发展个人势力,结成朋党。他还十分严格地遵守外戚不预政的「”家法”,成功地防止了
百年前,光绪皇帝突然驾崩,百年后,离奇死因大白天下。砒霜中毒已成定论,下毒凶手到底是谁?因何与光绪皇帝结缘,又因何结怨?嫌疑人之一:李莲英证人:慈禧太后的贴身侍女德龄公主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前脚
百年前,光绪皇帝突然驾崩,百年后,离奇死因大白天下。砒霜中毒已成定论,下毒凶手到底是谁?因何与光绪皇帝结缘,又因何结怨?嫌疑人之一:李莲英证人:慈禧太后的贴身侍女德龄公主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前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