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青天――况钟

Posted 太守

篇首语: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况青天――况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况青天――况钟

2、况钟的人物简介

况青天――况钟

况钟( 1383―1442 )
明江西靖安人
字伯律。出身小吏。永乐时历任礼部主事、郎中。宣德五年( 1430 )出任苏州知府
严惩贪吏
与巡抚周忱奏请减免江南重赋。
创“刚运簿”
设置“济农仓”。连任苏州知府十三年。卒于任上。
况钟任苏州城的太守
在苏州做了许多有益于百姓的事情
他在苏州人民心目中是“青天”
人称他为“况青天”。在况钟身上发生了三次离任三次留任的感人故事。
况钟第一次离任是在宣德六年。因为他的继母死了
按照当时的礼制
必须辞官回原籍老家守孝。要等3年守孝期满
才能继续为官。奸吏们都乘机大肆的为非作歹。
老百姓深知这班恶人敢于再次猖狂
是因为况钟不在的缘故
所以都十分怀念况钟。当时老百姓每人都唱这首民谣:况太守
民父母
众怀恩;回去后
愿复来
养田叟。
史书曾记载说:“家家齐唱况青天。”长洲县民顾荣等37580余人联名上书
列举了况钟很多政绩。苏州百姓2000余人向巡按御史金濂诉说:况知府“公正勤廉
奸弊尽革
民赖以安”。他们还派代表到北京去
上书朝廷
留况钟在任上居丧
以慰民情。明宣宗接受这一请求
命令况钟停止在家守孝
仍回苏州复职。这样况钟就在第二年的正月回到了苏州。他一到任
就坚决惩办了趁机横征暴敛的奸吏
法纪又严明了。
况钟第二次离任是在宣德八年十月
这次是任期已满3年
照例要进京述职。况钟政绩优异
百姓怕他升官之后离开苏州
都怀着不安的心情。在他起程的时候
许多人都拥到街上
依依惜别。有的甚至拉住轿子
仆卧路中
舍不得他走。第二年春
况钟返苏复任
百姓兴高采烈.唱道:太守朝京
我民不宁;太守归来
我民忻哉!宣德十年( 1435年)春
明宣宗去世
英宗即位。当时得悉况钟可能调任
苏州府七县县民秦孔颜等8万余人联名上书
列举况钟治理苏州6年的政绩
请求留任。正统元年( 1436年)正月
英宗召见况钟
命他继续留任。
当时
苏州府又有民谣唱道:
况青天
朝命宣;愿早归
在新年。
当况钟再次来到苏州的时候
苏州的百姓夹道欢迎他的归来。
况钟第三次离任是正统五年。这次因9年任期已满
照例要官升一级。况钟奔赴京城
朝见皇帝
到吏部等候升调。一般地方官进京
少不得要带着搜刮来的金银珍宝
名产土仪
送给京城里的势宦权贵。当时流行一首歌谣说:知县是扫帚
太守是畚斗
布政是叉袋口
都将去京里抖。
而况钟进京生活俭朴
住的房子没有讲究的陈设
平时吃饭只一荤一素
他作官多年
没有添置过田产。他很蔑视送礼逢迎的勾当。苏州的百姓依依不舍
设饯为况钟送别的人连绵数百里不绝。这时朝廷委派的新的苏州知府已经到任
但是苏州的百姓就是不接受。经过张翰等18000多人联名上书挽留况钟
最后朝廷决定撤回新知府
而是提升况钟为按察使
让他以按察使的官衔和正三品的俸禄待遇
继任苏州知府的职务
也就是升官不升职。
正统七年的夏天
况钟积劳成疾
两次上疏请求解任
朝廷都没有批准。因操劳过度
于当年12月底在苏州病逝
终年62岁。
况钟死后
苏州百姓十分悲痛
连做生意的也罢市停业
表示哀悼。治丧期间
松江、常州、嘉兴、湖州等领府赶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第二年春天
灵柩运往江西原籍安葬。为了纪念况钟
苏州的老百姓在苏州金阊( chān)门外杨柳湾为他建立了一座衣冠冢
并把他的遗像请进了苏州文庙。苏州和所属7个县的城镇都为他建立祠堂
立碑画像
按时祭祀
香火不绝。苏州西美巷内的况公祠至今保存完好
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苏州名园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内
还能看到况钟的砖刻画像“和青天之誉
公无愧焉”的赞语。
苏州民间至今还流传有称颂况钟的传说。
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况钟的人物简介

况钟(1383--1443),生于江西靖安县龙冈洲(今江西省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

他一生大部分为黄姓,到41岁时才恢复祖姓况。

要清楚这其中的原由,还要追溯到况钟的祖父况渊。

况渊生活在元朝末年。

当时恰逢元军和农民起义军在靖安县附近展开激战,况渊一家在战乱中惨遭杀害。

在后来况钟所写的《示诸子诗》中他曾含蓄地表明祖父况渊一家似乎是死在农民起义军之手。

但是,太祖朱元璋就是农民起义军中的一分子,明代政权也是建立在农民武装的基础上,因此况钟对这次家门不幸说得比较隐晦,而且也很少提及。

这一年,况钟的父亲况仲谦刚刚六岁,侥幸死里逃生,但却不幸成了孤儿。

况家的邻居黄胜祖没有儿子,就将况仲谦收为养子。

况仲谦从此改随黄姓,名黄仲谦。

黄家家境富裕,黄仲谦倒也没受什么委屈。

后来他育有两子,长子黄钟,即后来的况钟,次子黄镛。

事实上,黄仲谦既是况家的惟一后代,也是黄家惟一继承香火的人。

对于归宗的问题上,他曾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他曾经想恢复原姓,但又难报黄家的养育之恩,两难境地让他无法选择。

既然自己难以两全其美,那么他只能在两个儿子身上想办法了。

因此,他在临终时留下遗嘱,要长子黄钟恢复原姓,而次子黄镛继续作为黄家的后代,延续黄家香火。

黄钟将父亲的遗嘱记在心上,但却并未立即改姓。

直到多年后,黄钟已经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他才向宣宗朱瞻基上了《请复姓奏》,要求恢复况姓。

朱瞻基不仅准许了他的请求,还颁发了《赐复姓制词》,称赞了黄钟的做法。

与此同时,还颁发了《追赠父复姓制》,将黄钟的父亲黄仲谦也恢复原姓为况仲谦。

黄钟恢复旧姓时已经四十七岁了,一生已过大半。

黄钟终于认祖归宗,从此称况钟。

况钟小时候家庭贫困,但父母非常善良勤劳。

传说有一道士极饿时向他家讨口饭吃,此时他家已无米可炊,况父于是杀掉仅有的一只母鸡给道士果腹。

道士为感谢况家的的救助之恩,于是手指崖口处说:你在那个地方建个房子,即使搭个茅棚也是可以,你家就会兴旺起来。

况家信以为真,于是移居崖口,果真第二年况母就怀上了况钟。

况钟7岁丧母,从小受到生活磨炼。

聪颖好学,秉心方直,律己清严,习知礼仪,处事明敏。

况钟对书法很感兴趣,曾经刻苦练习,无论是正楷、隶书、行书,他都写得很好。

况钟原本会按照父母的愿望刻苦读书,获取功名。

但在永乐四年(1406),县令俞益却改变了况钟的人生道路。

俞益需要一个精通文理、能干练达的书吏,千挑万选,选中了况钟。

况钟的父母心里是不愿意的,但俞益对他们说:“自古以来,从书吏起家而成为高官的人很多,且不说汉代的萧何、曹参,位至相国,唐代就有孙伏伽和张元素,前者成为谏议大夫,后者做到金紫光禄大夫,做书吏有什么不好呢?”况钟从此放下功名,跟随俞益作为礼曹吏员。

九年任满后,俞益向当时的礼部尚书吕震介绍况钟,经永乐帝面测抉用为礼部六品主事(正六品)。

成祖朱棣虽然广揽人才,但是他对书吏却抱有很大的偏见。

他曾说:“若刀笔吏,知利不知义,知刻薄不知大体,用之任风纪,使人轻视朝廷。”况钟书吏起家,能被皇帝直接任命为正六品的官员,可见况钟很得成祖的赏识。

在九年的任期中,由于他勤谨廉洁,博识干练,又任劳任怨,极得朝廷赏识(仅永乐帝的奖赐就有31次之多),升为仪制司制司郎中(正四品)。

宣德五年(1430年),受当时吏部尚书蹇义的推荐,特选他担任当时“天下第一剧繁难治”、全国最富庶的的苏州知府之职。

苏州府的人口和税粮超过当时的全国任何一个府,苏州府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苏州府税粮的征收情况也会直接影响朝廷的财政收入。

早在宣德三年(1428),宣宗就曾就苏州府知府的人选关照吏部:“苏州府是大郡,公务繁剧,赶紧物色廉洁奉公、有才能者出任知府,贪污暴虐、残害百姓的人不能任用。”可见苏州府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宣宗选况钟任苏州府知府,说明况钟的能力和才干都得到了皇帝的肯定,况钟为官的操守也让皇帝放心。

在况钟等九人赴任前,皇帝亲自设宴为他们送行,并为他们颁发了敕书。

在敕书中,皇帝对他们到任后的政务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力,奏章可直达御前,也就是说可以越级直接与皇帝联系,表明了皇帝对他们施政的支持。

况钟在内的九个知府奉敕书赴任,相当于钦差知府,这是前所未有的恩典。

事实证明,宣宗这次直接选拔官吏非常成功。

后来这九位知府大多很有政绩,况钟更是声名显赫。

况钟于宣德五年七月到任。

况钟本人就是吏员出身,深知吏治积弊。

因此,他决定先从整顿吏治入手。

苏州府赋役繁重,胥吏多是奸猾之徒,最为难治。

况钟到任之初,不动声色,暗中对属吏进行考察。

况钟处理政务的时候,这些吏员环立在他周围请判牒。

况钟假装对政务不懂,询问左右,大都按照这些属吏的意思进行办理。

这些属吏非常高兴,认为新来的知府愚庸无能,糊涂可欺。

三天后,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先前有事应该做,你们不让我做;有的事不该做,你们强迫我做。

你们贪赃枉法,欺上瞒下,罪当死。”同时,他还把皇帝所赐的敕书当众宣读,其中有“属下官员有作恶害民的,你可以逮起来送到京城”的话。

这些属吏听了,大惊失色。

况钟一一宣布他们贪赃枉法的罪行,并将情节特别严重的几个人立刻处死。

这些属吏看见况钟做事坚决果断,而且很有智谋,没有人再敢冒犯他。

随后,况钟又裁撤了一大批平庸无能的属官,还惩治了一批犯有贪污罪的官员。

当况钟把贪污犯和赃款押解进京时,宣宗很重视,他对众臣说:“知府是一郡的表率,身体力行必定从廉洁奉公开始。

况钟肯定是廉洁的人,廉洁之后才能去贪。

知府能去贪,则贪官一定会有所收敛!”果然,通过况钟的整治,苏州府的坏风气得以扭转,吏治逐渐清明,百姓也大多遵纪守法了。

况钟上任后发现,苏州府税粮过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苏州府的税赋繁重是有历史原因的。

元末,苏州府、松江府等地都是张士诚的势力范围。

在太祖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张士诚以苏州府为根据地,曾与朱元璋展开过激战。

所以,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迁怒于苏州府的百姓,加重了这一地区的田赋。

当时户部有些官员也认为苏州府的土地较其他地区肥沃,所以也有意让苏州府承担更多的国家财政支出。

比如,当时苏州府负担的夏税秋粮有二百八十一万石,而全国的夏税秋粮总数才为三千石左右,耕地面积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一点一的苏州府,却要承担全国税赋的百分之九点四。

百姓经济负担过于沉重,便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逃亡和土地抛荒等现象。

虽然朝廷也曾下宽恤诏,减免租税,但苏州府的税粮征收已经困难重重。

至况钟到任,苏州府拖欠赋税已有四年。

在工部左侍郎衔巡抚江南诸府、进士出身、同乡周忱的支持下,况钟多次上奏疏请求核减苏州府重赋。

一开始,周忱与况钟亲自进行调查研究和核算,提出核减官田税粮共计七十二万多石的方案。

可是户部认为核减数额过大,会对朝廷的财政收支产生影响,没有批准。

之后,况钟针对昆山县大面积无人耕种而抛荒的田地请求豁免秋粮;该县沿河滨海的田地已经被水淹灌、无法种植的这部分,况钟也请求豁免,两项合计近十五万石,户部仍是批驳不准。

为核减本地的税粮,况钟进行了艰巨的努力。

直至宣德七年(1432),宣宗亲自过问核减官田税粮的事,况钟的请求才在户部获得通过。

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苏州府百姓的负担,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况钟还为杜绝税粮交纳时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

他制定了严格而统一的制度,从严管理作为税粮收据的凭证,各仓库用的簿子要编号,还要填明发给的日期,不许涂改,一式三份,便于查核,明确责任。

他的建议被朝廷采纳,使税粮征收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侵吞税粮的现象大为减少。

苏州府是个富庶的地方,但苏州府的百姓也因此比别处的百姓承担了更多的苛捐杂税。

其中尤以“备倭船只”、“粮运船只”和“借马”三项贻害最大。

苏州府距海岸不远,易受倭寇骚扰,附近的卫所就准备了四十多只的备倭船只来防倭。

实际上,这些船只已经多年不用了。

可是,官军们却以此为由,以修造费用为名,对当地百姓故意刁难,多方勒索。

况钟在详细研究之后,上疏朝廷,揭发了官兵的敲诈勒索行为,并请求朝廷停止这种科派。

朝廷准许了况钟的请求,苏州府的百姓又得以减去一项沉重的负担。

“粮运船只”就是由苏州府七县每年抽调一批船只以供粮运,原本只是个临时性的措施,后来却一直沿袭下来。

抽调的船只数目大概是每年五百多艘,实际上抽调不出这么多,于是折成造船费用缴纳,需要粮食十五万余石。

况钟上疏指出,原本“不为常例”的事情是不应该每年都有的,应该停止,朝廷批准了。

至于“借马”,更是多年前的老问题。

洪武、永乐年间,江北诸驿马匹短缺,朝廷下令苏州府暂借马匹给江北饲养,前后有四百多匹,说好三年为期归还,没想到过了三十多年,不但没有还马,马匹如有死亡的,原出借者还要再购买补齐。

况钟上奏朝廷要求江北驿站归还苏州府的马匹。

直到两年后的宣德七年,这段拖了三十年的差事才算完结。

苏州府不仅收回了借出的马匹,也使苏州府的百姓减去了一项沉重的负担。

此外,工部曾经征派三梭布八百匹,分配的标准很不公平,浙江省十一府只派布一百匹,而苏州一府却要负担七百匹。

况钟对于这些不公平的摊派,都上疏据理力争,为苏州府的百姓讨还公道。

明代在军事要塞上都设有卫所,在苏州府范围内就有多个,每个卫所辖士兵数千人。

按照规定,这些士兵都是世籍,子孙相袭。

这种做法很不得人心,因此,早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出现了士兵陆续逃亡的现象,军籍非常混乱。

宣德三年,朝廷派御史李立到苏州府等四府来清理军籍。

李立为向朝廷邀功,将很多无辜的百姓定为军籍,甚至闹出了人命。

苏州府同知张徽迎合李立,助纣为虐。

他们的所作所为激起很大的民怨。

况钟到任后,就有一千多人因被枉断军籍而请求况钟伸冤。

况钟仔细核查,认真清理,随后将李立、张徽等人的罪行上报给朝廷。

宣宗很震动,特命人复查,免除了苏州府内一百六十多人的军籍,并核定一千二百四十人充任军籍只限于自身,其子孙复归民籍。

况钟也采取措施,杜绝清理军籍过程中存在的欺瞒现象,使这项工作走上正轨。

况钟任苏州知府尚未满一年,就整顿吏治,核减税粮,废止多项苛捐杂税,为民伸冤,很得民心。

苏州府百姓都很爱戴他,称他为“况青天”。

面对很多历史难题,况钟没有回避,选择了直接面对和解决。

况钟为民请愿的奏疏大多得到了皇帝的准许。

这一方面表明了况钟杰出的政治才干和爱护百姓的作为,另一方面,宣宗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对况钟施政给予了支持,也间接地体现了宣宗还算得上是个有道明君。

就在况钟将纷繁复杂的府务刚刚理出头绪,正想大有作为的时候,他的继母何氏在原籍靖安去世。

宣德六年(1431)三月,况钟回原籍守制。

况钟走后,苏州的百姓怀念他,曾作歌谣唱道:况太守,民父母。

愿复来,养童叟。

况钟离开后,苏州府百姓都舍不得他。

长洲县三万多人联名向朝廷上书,请求朝廷让况钟回到苏州任职。

宣宗朱瞻基应百姓的请求,决定对况钟夺情(指官员服丧未满而被朝廷强命任职),让他回任苏州府知府。

他对吏部的官员说:“老百姓的请求,就满足了他们吧。

让况钟再任苏州府知府,直接赴任就行了,不必来京谢恩。”这是况钟二任苏州府知府。

况钟奉旨再任,很感谢皇帝的特殊恩宠,更加鞠躬尽瘁,兢兢业业做个好知府。

况钟是在宣德七年(1432)再任的。

就在这一年的四月,苏州府连降暴雨,七千多顷良田被淹,大片的房屋、堤岸倒塌。

况钟一面和各县官员组织救灾,一面向朝廷上报苏州府的灾情,同时也要求朝廷派人对苏州地区的水利进行调研疏浚工作。

朝廷命令江南巡抚周忱同况钟一起对苏州地区的水利进行疏浚。

况钟认真负责,经常亲自到工地察看。

他通过细致的调查,提出了解决办法。

苏州府区域内,河港湖泊密布,滨河滨湖的圩田地势低洼,而且面积太大,每个圩差不多都有三四千亩到六七千亩的面积,车水灌田十分困难。

况钟就命人将圩田都改小到五百亩左右,圩旁开一道水渠,和河道相通,这样在圩田里抗旱排涝就都容易多了。

从此,苏州地区的旱涝灾情大大减少。

虽然宣德七年春天苏州府发生了比较大的水灾,但是苏松等地当年的秋粮却取得很好的收成。

恰逢朝廷有旨,令各地储粮以备饥荒时赈灾用,况钟就在周忱的支持下,建立了济农仓。

济农仓的存粮最多时曾经达到过六百九十万石。

宣德八年(1433),苏州府发生了大面积的旱灾,一百三十多万人受灾,济农仓这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宣德九年(1434),苏州府再次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由于济农仓存粮充足,灾民也都得到了救济。

济农仓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和况钟的有效管理是分不开的。

况钟对仓粮支拨的标准、借贷的数目,都有明确的规定。

后来苏州府所属各县也都建立了县级的济农仓。

况钟在苏州府知府的任上长达十三年,虽然期间苏州地区发生了各种灾情,但是灾民没有饿死的,苏州地区也一直比较安定,这与他建立济农仓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有很大的关系。

苏州民间素有好诉讼的习惯,百姓无论事大事小,动辄赴京告状,还经常一件案子牵连数件,株连几十人上百人。

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还耽误了农事。

况钟上疏奏请百姓告状之事都由巡抚审理判处。

于是,苏州府赴京告状的老百姓少多了,有了诉讼一般也就由况钟审理。

此外,况钟对到府的御史巡按肆意妄为的行为也进行了整治。

此后,到苏州府的御史巡按,行为都有所收敛。

况钟虽然是书吏出身,没有读太多的书,但是他却很重视修建学校,培养人才。

苏州府所属各县的学校大都狭窄阴暗,容纳不了多少生员。

宣德九年,况钟自己筹集经费,没有向百姓摊派任何费用,仅用半年时间,就重新选址将吴县的儒学重建起来。

新建后的儒学规模要比原来大得多,共有房间二百三十多间。

朝廷重臣杨荣亲自作《吴县儒学重建记》,以示纪念。

从正统初年起,况钟又开始大规模地扩建苏州府的儒学,历时三年,建成后的苏州府学很是宏伟壮观,房间数百间。

这些学校为府、县的生员们提供了良好的读书条件。

况钟对本府儒学的教材也亲自过问。

后来很有影响的明代宣德苏州府儒学刻本《四书详说》,就是况钟命人刻的。

况钟对读书人也多礼让,从不以高官自居。

他对那些家境贫困的书生慷慨资助;对那些才学优长、行为端方的青年儒生,他大力向朝廷推荐。

其中有一个叫邹亮的儒生,很有才学,向况钟表达了希望能被其提拔和推荐的意愿。

这时,况钟收到了诋毁邹亮的匿名信。

况钟认为写匿名信的人是没有真实证据的,否则他完全可以当面对质,因而况钟说:“是欲我速成亮名耳。”他立刻写了奏章,向朝廷推荐邹亮。

邹亮果然是个人才,以里巷布衣从九品的吏部司务做起,后来累官至监察御史。

况钟慧眼识人,功不可没。

况钟治苏9年任满,例应上调朝廷,而苏州府士民张翰等一万三千人联名向直隶巡抚按察使张文昌上书,恳请转奏朝廷,乞求况钟连任。

有儒生为歌谣曰:“况青天,朝命宣。

早归来,在明年。”明英宗朱祁镇准奏,况钟为官清廉,三餐佐饭,仅一荤一素;身居简室,未铺设华糜之物。

他在饯别苏州父老诗中写道:“检点行囊一担轻,长安望去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

次年正月皇帝下旨,命况钟“升按察使正三品职俸,署苏州府事”。

这是自明朝建国七十余年来所没有的规格和礼遇,是皇帝对况钟卓著政绩和良好操守的褒奖。

正统七年(1443)十二月,况钟卒于苏州任所,享年60岁。

他死后,苏民痛哭罢市。

他的灵柩从运河运回故里时,十里苏堤之上站满了祭送哭奠的人,运载况钟灵柩的船中,“惟书籍,服用器物而已,别无所有。”以后,1府7县都建况公祠,百姓家中均立况钟牌位祭祀。

后人将其文稿编成《况太守集》。

1956年,昆曲《十五贯》上演后,经毛泽东、周恩来推荐观看,况钟的清官之名享誉全国。

2014年7月,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长篇历史小说《清官况钟》,全方位刻画了一个刚正不阿、智勇双全、情义兼具、受民爱戴的清官形象,激励国家公职人员树立高尚道德操守。

相关参考

如果没有这位 ”糊涂官”,大明撑不过百年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昆曲名作《十五贯》,至今传唱数百年。剧中那不畏强权的知府况钟,也就「”圈粉”了数百年。但剧中况钟的顶头上司,那位智商不在线胡乱冤枉好人的巡抚周忱,自然也在观众里拉了仇恨。甚至早

况钟

  况钟(1383~1442),中国明代大臣。字伯律,号龙冈,又号如愚。江西靖安人。宣德五年(1430)为苏州知府,帝亲赐敕书,许以便宜行事。时苏州府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况钟为人刚正廉洁,有治剧

《长篇历史小说--况钟》txt全集下载

长篇历史小说--况钟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第6节收拾停当已近丑初,况钟才进卧室。卧室外面是府衙后花园,窗外一排芭蕉树。月光射进来,把肥大的芭蕉叶投影在蚊帐上。夜风

况钟是一个怎样的人

况钟不仅刚正廉洁,而且孜孜爱民。前后各届苏州知府都不能与他相比。他在任期间,先后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贪官污吏动不动对百姓处以酷刑,他先后酌情予以减免者近一千四百余人。同时,他协同巡抚周忱,悉心筹划,为

历史人物—匡钟

没有查到“匡钟”的资料,应该是“况钟”。况钟(1383-1442)字伯律,号龙岗,又号如愚,汉族,靖安(今江西省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人。明代宣德五年(1429年)出任苏州知府,他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

为什么包青天那么聪明历史上有没有包青天

一、包青天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他代表正义,行事果断,少年时便勤奋学习,知识与智慧并重。二、历史上有包青天,也就是包拯。三、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

包青天是北宋还是南宋,包青天是南宋还是北宋,当时的皇帝是谁、

包青天是南宋还是北宋,当时的皇帝是谁、包青天即包拯,是北宋清官,北宋最兴盛的仁宗皇帝赵祯时期。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

神探包青天大宋模拟人生,神探包青天包铁山死了吗

神探包青天包铁山死了吗死了。包铁山为救李娘娘而策反,一路被襄阳王追杀,期间得到杨宗保的帮助不过在拼杀中被隋永声重伤,拼死突围后进入黑戈壁救下了西夏太子李元昊,随后又躲在了甘泉客栈,但这里根本不太平,随

如何评价包青天之开封奇案包青天的扮演好不好

这部电视剧是2009年版后在2012年推出的续集,还是同样的配方,熟悉的感觉。包拯、公孙策、展昭妥原班人马呈现一出精彩开封奇案,各方面来说都比较优秀,豆瓣7.3分算是中肯的评价。这部剧以两个案件为主,

神探包青天赵玉大结局,神探包青天赵玉与包拯兄妹相认了吗

神探包青天赵玉与包拯兄妹相认了吗应该相认了。因为一、甘秋娘未死,会把真相告知赵玉,包拯与赵玉是亲兄妹。二、八贤王,杨宗保深知事情原由,甘秋娘走出八贤王府已怀孕,明显是包拯之父包铁山的种;再者赵玉很像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