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两天取经――喋血远征
Posted 日军
篇首语: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8 两天取经――喋血远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8 两天取经――喋血远征
史迪威说:“……我以军人的荣誉保证,一定要给中国兄弟配备比鬼子更好的武器!”1942年5月底,新38师尾随着溃不成军的英军散兵,以严整的军容越过印缅边境,进入英帕尔盆地外缘的普拉村,成为到达印度的第一支中国军队。不料英驻印边防军竟要求中国军队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孙立人见英国人忘恩负义,顿时怒火中烧,咬牙切齿地道:“要缴械就干了!”并下令部队准备战斗,士兵们马上端起枪,进入了战斗状态。
刚巧,被新38师在仁安羌解救出来的英军师长斯科特正在该地医院治病,闻知情况后连忙对下级说:“干不得干不得,缴不得械,他得过我们这个帝国司令的勋章,我们帝国司令的兵怎么能缴械呢?”
斯科特师长亲自过来迎接,当他看到孙立人的部队时也大吃一惊:从缅甸败退回来的英军,为保老命,不用说枪炮,连衣服裤子都扔掉了,只穿条裤衩跑了回来。孙立人的38师硬把钢炮和重机枪都扛了过来。他不由肃然起敬,也暗自庆幸,幸亏没跟新38师干起来。斯科特师长还给新38师安排了一个休养生息的地方――雷多。
雷多位于印度最东北的阿萨姆邦的东北端,毗邻野人山地区,是一个小镇,一个很偏僻的铁路终点站。英国殖民地当局让新38师驻扎在这里,自然有自己的打算,这里几乎“与世隔绝”,不可能会对印度的独立运动有什么激励作用,而且在这里又可以协助兵力空虚的英军防止日军从胡康河谷进军印度。
而对新38师来说,驻扎在雷多也有很多好处。这里有铁路,从加尔各答来的军列可以直接到达这里,所以给养的运输很便利;这里远离印度的中心地带,不会卷入印度人民与殖民当局的矛盾;还有一点,就是在这里可以等待尚在野人山中艰难跋涉的第5军的消息,以便于对兄弟部队实施救援。
史迪威在知道新38师完整来到印度的消息后非常兴奋,这位顽固的牛仔对被日本人赶出缅甸一事耿耿于怀,现在有了这一支部队,从日本人手中再次把缅甸夺回来的希望重新在他心中燃烧起来。
史迪威对自己的参谋长多恩准将说:“好得很,这家伙太有种了,又不怕打仗,一个货真价实的军人,我希望我们有更多的孙立人。”
他要在印度训练10万中国军队,在中国装备30个美械师,然后齐头并进反攻缅甸。
这个计划在5月10日,也就是杜聿明将军下令进野人山、史迪威被扔在缅甸敌后的那一天,就已经浮上心头了。
为了给败退到印度的中国士兵打气,能讲一口流利汉语的史迪威用汉语向中国官兵发表了一篇经过精心准备的讲话。他讲到了中国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兵败吴国之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报仇雪恨的典故;还讲到了宋朝大将岳飞“精忠报国”,奋勇抗击金兵入侵的故事。他号召中国官兵学习历史上的这些英雄,效忠自己的国家,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建功立业。
“我们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打击,这是盟军也是我个人的奇耻大辱,此次撤退令我军颜面失尽,我想,我们应该找出失败的原因,重整旗鼓,才能重返缅甸。我以自己的军人荣誉向兄弟们保证,一定给中国的兄弟们提供比鬼子更先进的武器和装备。请记住我的话,我们一定要胜利地重返缅甸!”史迪威的这番话令中国官兵热血沸腾,发誓要用日寇的血祭奠死去的弟兄。
不久,九死一生的新22师,终于走出了惨绝人寰的野人谷,也来到了印度。像欣赏新38师一样,史迪威同样对新22师肃然起敬。
以新38师和新22师这两个师为底子,史迪威终于有了一支自己梦寐以求的中国部队。
但史迪威对杜聿明殊无好感,觉得他不是打仗的料。他认为,缅甸的惨败跟姓杜的有直接关系,如果杜来“掺和”这支新军,那他的心血很可能会付之东流。当杜聿明九死一生踉踉跄跄地走出野人山时,史迪威不仅没有关心过,反而处处给杜聿明冷遇。
此刻,杜聿明的心一片悲凉。他跟所有撤到印度去的官兵们一样,发誓一定要用日寇的血来祭奠死在异国他乡的弟兄们,可是重庆有令,让他回国述职。这就意味着今后他不能指挥缅甸作战了。临走前杜聿明把手枪交给廖耀湘师长,说好好练兵,反攻缅甸,报仇雪恨的事就拜托你了。离开印度之前杜聿明更是在几千官兵面前泣不成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对不起死难的弟兄们。野人山里那么多咱们弟兄的遗骨,就托付给你们了。
回到重庆后,杜聿明坐了半年冷板凳。后来升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坐镇昆明。
杜聿明走了,史迪威的下一个目标是前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这个家伙优柔寡断,对军队教育训练毫无办法,留他也是个“隐患”。但蒋介石似乎不甘心败退入印度的军队被外国人操控,承认史迪威为驻印军总指挥,任命罗卓英为副总指挥。这下史迪威更不高兴了,他百般刁难,曾为总司令、身为上将的罗卓英哪里受得了这份气,也灰溜溜地回到了中国。
有了绝对的权力,史迪威开始多方的奔走努力,这与英国当局的企图不相符合,理所当然地被韦维尔拒绝了。
为了支持中国战局,美国已经在缅甸损失了很多运输机和飞行员,而运进中国的物资则杯水车薪,打通中印之间的公路是一个理想的选择。马歇尔出面劝说邱吉尔;处处需要美国财力物力支持的英国,只有同意了美国人的设想。不但如此,还把一个设施不错的兰姆伽训练基地交给驻印军;另外又把雷多一带设立为中国人管理的军区,由孙立人兼任司令,交由中国驻印军作为后勤和进攻出发基地。
一时间,印度最东北角的地段成了中国人的天下。
中国兵们换上新军装,好吃好喝地供着,还发钱,天底下上哪儿找这种日子啊
过了不久,兰姆伽尔的中国部队从军装、皮靴、钢盔、背囊,到步枪、冲锋枪、机枪、火炮和车辆,全都换上了美式装备。训练中心的医院,为受训官兵提供了较好的医疗服务,接种了预防霍乱、伤寒、天花等传染病的疫苗,伤病情况明显减少。英国人提供的伙食虽算不上太好,也并不合乎中国人的胃口,但米饭、面包和牛肉罐头却能保证每天饱食三餐。
一段时间下来,长期营养不良的中国士兵平均体重增加了近20斤。整个部队士气高昂,战斗力明显提高,面貌焕然一新。
但此时,在印度的中国士兵不足两万人,靠这点兵力想打败日军盘踞在缅甸、滇西的30万大军是不可能的。最高统帅虽然已经答应向印度空运5万部队,但实际上这项工作在当时并未立即付诸行动。为了打动最高统帅,史迪威把中国驻印军训练、装备、演习情况的大量照片和一段纪录片送给最高统帅,蒋介石看后果然十分满意,他立即批准了向印度空运补充兵员。到1942年底,中国驻印军已达到了32万人。
但史迪威需要的可是素质更高的战士,在他的体系里,战士不光是拿枪往敌人的碉堡前冲,还能开车,甚至得能开装甲车、坦克,不仅会用枪,还得会用炮,还得会用通讯器材,最好还能会英语。
为弥补兵源不足状况,改善兵源质量,迅速提高军队战斗力,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决定以国民党员和三青团员为骨干,开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广泛动员学生参军。1942年10月,为号召青年学生服役,蒋介石通电全国,要求青年学生踊跃参军。
“一寸江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这个曾经响彻中国的口号正是这个时候提出来的。随后,兵役署以蒋介石讲话为指导,对《兵役法》提出了修改案:鼓励青年学生参军,规定学生服役期间保留学籍,使得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消除了学籍的顾虑。
这一招收效显着。到1943年11月下旬,青年学生从军运动由三台县一隅波及整个四川省,又由四川一省扩及整个国统区。据统计,报告参加服役的学生、公教人员、党团人员达47万余人,发展可谓迅速。
青年远征军入伍训练期间为3个月,训练科目由兵器到战术,学科、术科及思想并重。青年远征军亦分炮兵、步兵、工兵等。入营后,当以学历、体格、志愿等项为标准而编组训练。经过短期训练后,各师正式纳入正规军编制。
青年军9个师分别归属于中国远征军第6军、第9军、第31军,另外有相当一部分调入新1军、新6军、第5军、辎重汽车第14团、第15团、宪兵教导第3、4、5团、伞兵总队、译员训练班、无线电训练班及派赴美国受训的海空军等单位。
这些人均是由“骆峰”航线运送过来的。
据说第一批乘机飞往印度的学生兵,临上机前被命令脱掉军服,长官们说因为印度气候炎热,根本用不着棉衣,这些军服可以留下来装备国内的士兵。结果,士兵们被冻得半死,不少体质羸弱的竟被活活冻死。
到了兰姆伽后,大家一起洗澡――旧棉衣、棉裤和鞋袜全都扔到一个大坑里焚烧,当他们赤身裸体地走出来,崭新的黄色卡其布制服,白色内衣裤,绿毛衣、毛袜,灰色帆布腰带,黄色胶鞋已经整齐地排放在面前,学生兵们换上新军装,个个容光焕发,英姿勃勃。
之后,一日三餐,都是罐头、面包、牛肉、水果、鸡蛋……应有尽有,弟兄们边吃边说,国内的财主也过不上这种日子啊!还发钱,军饷,普通士兵12卢比,约合3美元,虽说和美国士兵的110美元无法比,但在印度可以抵得上工薪阶层了,大家都很满足。不是一般的满足,而是太满足了,好吃好喝地供着,还发钱,天底下上哪儿找这种日子啊!
中国军队不远万里,在唐僧西天取经的地方,向美军学习新的战争思想……
兰姆伽小镇位于远离雷多的印度中部,属比哈尔邦兰溪市管辖,处在加尔各达到新德里铁路的途中,交通便利但人烟不稠密,用作训练营地十分合适。这里原是英国当局为安置从非洲战场捉来的意大利俘虏而修建的战俘营,范围达30平方公里,各种设施相当完善。镇内柏油马路四通八达,军用卡车可以任意开到野外训练场任何一个角落,还有游泳池、电影院等,可见西方发达国家的士兵所享受的生活质量,与中国士兵有多么大的差距,即使只是座战俘营,也远比中国的军营豪华气派。基地里密密麻麻地建造了二十多座军营,床位多达三万多个,轮训史迪威想像中的10万中国军队绰绰有余。
担任训练中心主任的是美国麦凯布准将,总教官阿姆斯上校,下面有一大群美国军官在负责方方面面的工作。决心在缅甸报日本人一箭之仇的史迪威,甚至把自己的儿子小乔和女婿布鲁克都接到了兰姆伽,参加到火热的训练高潮里来。
在中国驻印军的训练和整编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有长期在中国任职经历的史迪威将军非常了解国民政府军队常用的虚报冒领、克扣军饷“吃空额”等腐败现象。作为一名纯粹的职业军人,他对这种丑陋的现象深恶痛绝。为杜绝这些情况发生,保护基层官兵的利益,他建立了“补给到连,供应到人”的后勤保障体制,特别是坚持以集体点名的方式,直接把津贴费发放到士兵手中。
这一做法,受到广大基层官兵的拥护和欢迎,而一些高级军官却对此耿耿于怀。罗卓英到印度就任副总指挥之后,要求由他来“总领”驻印军官兵45万卢比的军饷,遭到史迪威的严词拒绝。这成为史迪威和罗卓英之间爆发一系列冲突的重要原因。不久,在史迪威的坚决要求下,最高统帅不得不调走了罗卓英。
在罗卓英看来,自己总领了军饷以后,再发放给官兵们,这是十分正常的。只要军饷能够按时足额发放了,那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驻印军的军饷并不是按照国内的军饷标准发放的,而是依据美军的军饷标准的七成发放的。由于美军的军饷标准在当时的世界各国军队里是相当高的,即使是打了七折发放,也远远比国内的标准要高得多,甚至连发放双饷的第74军也远不能与此相比。所以,如果由罗卓英总领以后,他就可以从中获取相当大的差额。这些差额,如果被送回国内,无论怎么看都是一笔巨款。
如果说史迪威“补给到连,供应到人”的这项举措得到了全体驻印军的拥戴,那“军官大换血”就遭到了中国军人的唾弃。
史迪威有一个野心勃勃的设想,想把中国驻印军营以上军官全部换成美国人,为此他从美国国内运来了多达300名各级军官,准备“换血”。但是这样一来,这支部队就将变成一支美军的外籍部队,这个雄伟却有些可耻的计划遭到了全体中国军官士兵的反对。反对得最凶的人中,就有孙立人,他是唯一敢于用英语和史迪威吵个一塌糊涂的人,尽管他比任何人都受史迪威器重。
最终,这个计划没有施行,那些美国军官没有变成中国人的营长团长师长,而是按级别地派在营以上部队里做了联络官。不过史迪威终究不放心中国军官,因而联络官权限很大,在蓝姆伽训练期间,装备弹药的发放补充、军事训练的计划组织全部由联络官与相应美军单位一手操持,中国的部队长官只有管理和发放后勤供应物资的权力。
与此同时,史迪威还组建了两支特种部队,一支是由印度人和缅甸人组成的专门从事敌后侦察、搜集情报,破坏和营救任务的别动队;一支是由英国皇家远程突击队司令温盖特,和美军丛林战专家梅里尔上校指挥的中英美敌后突击队,美国人称它为“抢劫者部队”,其主要是在敌后展开救援、突袭、破坏等任务。史迪威认为,在缅甸反攻之前,最好不能让日本人安静地经营着他的防卫,一定要打乱日军的防御体系,要破坏它,搅它个鸡犬不宁,同时,“驼峰”航线失事的飞行员跳伞后,也可以及时得到保障和救助。
在这期间,史迪威收复缅甸的战略计划渐渐成熟了。军方给这项计划取名代号为“人猿泰山”。“人猿泰山”原是一部三十年代风靡美国的传奇电影,讲述一个被黑猩猩抢走的小男孩如何在原始森林里长大,并成为一个英雄的故事。这个代号意味着未来在缅甸进行的将是一场艰苦而漫长的原始丛林战争。
史迪威计划在印度建设一支完全由美国人训练的全美械中国部队若干个师,用于反攻缅北,称“X部队”;在中国云南昆明基地建设主要由美国人训练的美械部队30个师,用于反攻怒江,称“Y部队”;然后在广西桂林基地再建设30个美械师,称“Z部队”,与“X部队”“Y部队”一起用于在中国大陆发起全面反攻,一举歼灭在华日军。
“人猿泰山”包括两个规模宏大的战略设想:
首先,X军(驻印军)以收复缅甸北部为目的,与Y军(中国远征军)收复怒江西岸的战争同时进行,最终全面收复缅甸。
其次,随着X军推进,届时将有一支庞大的筑路兵团将一条柏油公路从印度的利多一直修到缅甸的密支那,最后重新接上中国境内的滇缅公路。这条中印公路将取代以前的滇缅公路,成为以后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主要途径。该公路计划全长700英里,途经许多高山大河和原始森林;同时,还将铺设一条大口径输油管道,从印度加尔各答直到中国昆明,预计总长度为2000英里。
罗斯福总统亲自批准了这个计划。
驻印军的装备全部换装美式,所有武器装备一应俱全,还拥有别的部队想都不敢想的两个坦克营,尤其是总指挥部的战车一营那30辆重达32吨的M4A2“谢尔曼”中型坦克。与它相比,日军的95和97坦克仅仅比玩具强一点;第2营装备的M3A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也不是好惹的,日军当时最好的97式中型坦克必须要接近到300米才有可能将之击毁,而它却足以在500米外直接点燃97式坦克。至于汽车的数量之大,那就更是让国内部队羡慕了。
国内的美械部队跟驻印军根本比不了,“Y部队”的重武器数量严重不足,多数情况下1个军才有1个75毫米山炮营,这还不如驻印军1个师的炮兵火力;吃的穿的用的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国内部队士兵一月能吃一次肉,两年一套皱巴巴的粗布军服。至于“Z部队”,则因为史迪威后来被蒋介石赶回了美国,根本没有能成立。
新的编制大大加强了师的支援力量,要求每个师要达到12500人,这个数字比1939年型步兵师高出3000人以上。相应的,武器装备得到了质的飞跃,1个师共计拥有汽车300辆,骡马千余匹,105榴弹炮12门,75毫米山炮24门,37毫米反坦克炮36门,81毫米迫击炮36门,60毫米迫击炮162门,重机枪108挺,轻机枪360挺,、火箭筒108具,火焰喷射器85具,冲锋枪与卡宾枪400支,步枪数千支。这样的编制体现了现代战争的一个特点,那就是火力密度和后勤保障的重要性。相比当面的日军部队,驻印军的1个师火力和运动能力已经全面超出1个1944年制甲种师团。
离兰姆伽80英里以北,有一个叫如伽雅城的地方,这里曾经是印度佛教的发祥地,传说佛主释迦牟尼就诞生于此,当年中国唐朝的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地方,也就在这里,所谓的灵山和梅阴寺,也真有其名,真有其地。
当时,很多驻印军官兵闻讯后都激动不已,纷纷来此进香、膜拜,有些军官还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中国军队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在唐僧西天取经的地方,为了抗日救国,向美军学习新的战争思想,接受新的战术训练,这和当年唐僧取经何曾相似……”
驻印军与日军精锐师团首次对决,日本人惊呼:“敌人的变化是惊人的……”
1943年10月,雷多军区毗邻的野人山胡康河谷一带出现异常情况,在兰姆伽整训完毕的中国驻印军两个师乘着夜幕掩护,悄悄开出印度,沿着塔奈河谷向日军占领下的缅甸北部推进。中国士兵全副美式装备,头戴钢盔,脚蹬皮靴,身穿咔叽斜纹布军服,七九步枪全都换成了汤姆式冲锋枪。
这是一支装备精良面貌一新的大军,它们的番号是新38师和新22师。
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利多镇出发,沿塔奈河谷向西,不出一两天就进入绵延数百里的野人山脉和荒无人烟的胡康河谷。这条路线恰好是一年前雨季中国远征军兵败缅甸的撤退之路。
在河谷两旁的树林里,山坡上,还有水洼和沟渠里,到处都能看见一具具遇难者的骸骨。这些不幸的死者经过漫长的雨季,早被毒虫猛兽镂空食尽,变成一堆堆支离破碎的白骨,令人惨不忍睹。
这一切,一下唤醒了中国官兵对那场大失败的惨痛记忆。
战争是这样一种对抗:不仅比较物质,更比较意志和精神,胜负则取决于两者之和。尽管中国官兵提高了作战技能,装备了比日本人更先进更强大的作战武器;但此刻,他们缺少信心,缺少胜利的鼓舞。
在他们创造一项打败日军的战争奇迹之前,凶恶的日本人对于重振旗鼓的中国军队来说,始终意味着一场噩梦和一个不可战胜的神话。
按照总指挥部作战意图,新38师师长孙立人率新38师在前,廖耀湘新22师随后跟进。预计孙立人将在新背洋、达罗一线与日军主力打一场关键性的恶仗。他的任务是只许打胜,不许失败,否则,在他们身后还有一支八万人的筑路大军将失去屏护,而盟军代号为“人猿泰山”的庞大战略计划也将因此夭折。
根据情报,新背洋当面之敌为日军赫赫有名的“九州兵团”精锐第18师团。它的前身为着名的“米久留师团”,该师团官兵全部由北九州矿工组成,作战凶猛,纪律严明。这支部队在中国战场曾经创造过赫赫“战绩”,其中最着名的“芦沟桥事变”就是由该师团发动的。该师团还参加了上海淞沪会战、杭州湾登陆、南京大屠杀、武汉会战、广州战役等,多次获得日本天皇奖赏。在1942年新加坡战役中,该师团以3万兵力俘获8万英军,震动英伦三岛。连邱吉尔首相也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新背洋是缅北群山夹峙中一块小小的山谷平坝,呈长条状,距边境约70公里,扼胡康河谷出口,为驻印军入缅必经之地。
10月20日上午11时,前哨战在新背洋以西无名高地展开。新38师搜索军行进途中与日军一个大队猝然遭遇,双方立即抢占有利地形,并同时向对方开火射击。按照以往的战场经验,日军一个大队(营)的战斗力往往相当于或超过中国军的一个团。河南战役,日军曾经创下一个机动大队击溃汤恩伯一个师的惊人的纪录。因此战斗一开始,日军并没有把区区一个连中国兵放在眼里。他们还是按照老一套战术,依仗人多,三面包抄,连连向中国军占据的无名高地发动猛攻。
但是这次他们没能如愿以偿。搜索连是新38师的开路先锋,全连兵员三百余人,配备迫击炮12门,反坦克炮3门,轻重机枪25挺。士兵清一色M4汤姆式冲锋枪。
当日本士兵端着三八大盖气势汹汹扑上来的时候,冰雹般的迫击炮弹劈头盖脑地砸下来,暴雨般的机枪子弹始终构成一道道密不透风的火墙,把气焰嚣张的日本人打得晕头转向。轮到中国军反冲锋时,头戴钢盔的中国士兵更是个个争先,勇不可当。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动武器近战的长处,把密集的子弹泼水般扫向敌人。尽管日本士兵受过严格的射击、刺杀和肉搏训练,且战斗意志极为顽强,但是他们手中的老式步枪毕竟敌不过自动武器的威力,中国人不待靠近就把他们打得血肉横飞,浑身都是窟窿。
激战持续到中午2时,日军渐渐不支。
下午,另一连中国士兵及时赶到,两路一齐夹攻,日军仓皇败退,弃下两百多具尸体和许多枪支弹药。
前哨战初战告捷,中国驻印军首次创造对日军以少胜多的奇迹。
11月1日,新38师112团先遣营,沿塔奈河谷西岸向新背洋迂回,行至加拉苏高地附近遭到日军伏击,损失一个连。日军以两个步兵大队的优势兵力包围了剩余的中国军,试团一举予以全歼。
112团第2营紧急赶来增援,日军亦增援一个大队,双方就在加拉苏四周山头上展开激烈战斗。
面对强敌,中国军队再次显示出令日本人目瞪口呆的战场优势和良好素质。
战斗开始,处境被动的第1营虽然受了损失,但是剩下两个连很快就像受创的刺猬那样蜷缩身体,占据山头固守待援。
第2营赶到,抢占另外两座山头,与1营成犄角之势,稳住了阵脚。
中国军占据山头,居高临下,拥有60毫米、82毫米及105毫米各种口径迫击炮约60门,轻重机枪110挺;日军迫击炮不到20门,掷弹筒50具,机枪70余挺。由于日军在火力上明显处于劣势,因此进攻屡屡遭到挫败。
第一天,中国军的迫击炮几乎主宰了战场形势,日军每有行动,必定招致炮火猛袭。特别是105重型迫击炮,射程远,杀伤力大,对日军构成重大威胁,有时步兵刚刚隐蔽集结,即被炮火瓦解,部署被打乱。
中国军还摧毁日军炮阵地一个,连日军指挥部也挨了两发炮弹,正在指挥作战的副联队长平田一郎大佐被当场炸死。
是夜,日军组织偷袭,中国军防范严密,未能得逞。
狡猾的日本人强攻不成,乃改变战术,以一个步兵大队迂回到中国军阵地后方,断其归路,再以不断佯攻和派出小股袭击,吸引对方火力。
日本人的算计天生是精明的:既然被围困的中国人炮火猛烈,那么弹药消耗必定也大,一旦弹药消耗殆尽,那时候上帝也无法挽救他们的束手待毙的命运。
果然,一连数日,日军日夜袭扰,组织敢死队进行突击。中国方面还击渐趋稀疏,炮兵射击失去压倒优势,变得十分零落。第五天黎明,日本人开始大规模集结部队,第114联队长丸山房信大佐亲自指挥战斗。
晨雾渐渐消散,太阳从河谷的山头上露出脸来。丸山大佐举起望远镜观察中国军阵地。千军万马已经准备就绪,只等一声令下就发起总攻。
就在这时,一队美国飞机隆隆地出现在河谷上空。丸山大佐不由自主哆嗦了一下。随即命令部队迅速隐蔽防空,进攻暂时取消。
然而,美国飞机既未投弹也未扫射,只是威胁性地轰鸣着低空掠过,仿佛警告日本人不得轻举妄动似的。在战斗机掩护下,一队运输机隆隆地飞来,双引擎飞机好像一条条笨重的大马哈鱼,沐浴着山间金色的朝霞,在空气的海洋里缓缓游动。它们像产卵一样从机腹里不停地排放出许多花花绿绿的降落伞,降落伞系着沉甸甸的铁箱和麻袋,准确地落在中国人的山头和阵地。
得到弹药补给后,中国军的还击更加猛烈了。
此后一个月,美国人仿佛为了考验日本人的意志和忍耐力,索性把这种空中补给战术固定下来。运输机每隔两三日就定期飞来空投,有时单机,有时两三架,对地面无线电台有求必应。空投物品从炮弹、子弹、药品、饮水、粮食等军需品发展到大炮、睡袋、香槟、留声机和衬裤,几乎无所不包……
就这样,中国人依仗美国飞机的空中补给不仅巩固了阵地,而且有恃无恐,不把整整一个联队的日本放在眼里。后来,他们干脆让飞机在阵地四周投入大量地雷,然后拉上一道道铁丝网,把高地筑成一座密不透风的堡垒,致使擅长夜战近战的日本士兵一筹莫展。
同中国军队的这种立体优势正好相反,日本人的后方供应则时时遇上麻烦。美国战斗机好像凶恶的兀鹰一样四处活动,专门搜寻和袭击敌人的运输车队,轰炸公路桥梁,甚至连运伤员的担架队也不放过。日本军队的困境很快在战场上表现出来:弹药粮食缺少,攻击乏力;中国军队炮火不分白天黑夜猛袭,官兵士气下降,伤亡增加,等等。丸山联队长焦虑万分,他预感到这场战斗的失败已成定局。
不久,情报传来,中国军队利用加拉苏高地拖住日军,赢得宝贵时间,其筑路兵团已经通过地势险要的朗克普边境峡谷向新背洋推进。
12月,筑路大军打通塔奈河谷,将公路推近到新背洋以西二十英里的南亚腊。中旬,新38师全线出击,日军114联队仓皇撤退,被迫放弃新背洋。
拉加苏之战历时50天,日军伤亡近千人,却始终未能攻破两个营的中国军阵地。中国军队这种崭新的战术给日军官兵留下了深刻的印像。丸山大佐在写给师团及军司令官的报告中惊呼:“加拉苏高地之战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战例,敌人的变化是惊人的,希望能够引起司令官阁下的重视……”
但是这个局部战例并未引起日本人的足够重视,他们对中国军队的固有认识来自多年战场经验,而改变这种经验就不得不一再付出遭受打击和失败的沉重代价。
战斗结束后,一个参谋军官向孙立人请示怎样处理俘虏。
被俘获的日本人都是在战斗中打散了被抓住的,有的还负了伤。孙立人厌恶地皱皱眉头,不假思索地命令:“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枪毙。今后都照这样办。”
命令被迅速执行。
第18师团曾在中国战场犯下累累罪行,官兵手上或多或少都沾有中国人的鲜血。因此后来各部队干脆连审问也取消了,凡是抓到日本人,一律就地枪毙,或者按照中国刑罚砍头。枪杀俘虏固然不大人道,但是毕竟大快人心。
从此,新38师杀戒大开,至战争结束,几乎没有日本俘虏活着逃过这支复仇之师的惩罚。
孙立人“蓄须铭志”:不打下孟关就不刮胡子!他相信,一切苦难都将过去
攻占新背洋后,盟军把它建成了一个前进基地,修筑了简易机场,各种军火物资堆积如山。
接着,驻印军将进入林海茫茫的胡康河谷,开始在原始森林中与日军作战,这是中国军队从未经历过的战场。
丛林攻击战十分吃力,尤其是正面攻击,这一点人人深有体会。战斗两个多月,新38师损失了一名营长、五名连长和若干班排干部,这种损失率也逼着他们改变战术思想。在师召开的团营级干部会议上,孙立人提出了避免正面攻击,以绕道迂回侧击的方式,专门打击敌人下腹部的战术,得到了全师官兵的热烈响应。孙立人还做了一个顽皮的承诺:不打下孟关就不刮胡子,后来有段时间,他果然满脸胡须,一副异常粗野的模样。
这时,日军18师团的残部已经全部逃到大龙河东岸,在于邦对面的巧家一带设置防御,意图固守,等待后方援军到来。但此时,鬼迷心窍的缅甸日军司令部已经顾不上增援18师团,反而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印度:印度地域广大,幅员辽阔,那里有日本帝国生存所仰赖的一切战略资源:石油、铁、锰、橡胶、木材,还有征召不尽的黑皮肤雇佣军。更重要的是,印度是未来“大东亚共荣圈”上的最后一站,只有把太阳旗升起在加尔各答、孟买和新德里的上空,才能宣布日本好几代政治家梦寐以求的宏伟大业得以实现。
这正是日本军部蓄谋已久的“乌”号作战思想。
以东条英机为首的激进派,大叫缅甸是中国后门,史迪威在东印度训练十万大军,装备坦克、飞机和大炮,还有一支强大的筑路兵团随后推进。显而易见,美国人决心要在中国后门打开一条通道,促使重庆政府坚持与帝国对抗。更危险的是:将来敌人势必经过这条通道进攻日本本土,那时候就好比人体内的毒瘤未能及时割除,最终危及性命一样。与其等待敌人进攻,不如先发制人,把东印度这块跳板牢牢掌握在我们手里。
日本天皇最终接受了东条英机的“乌”号作战,计划从英帕尔进攻印度。
鉴于日本政府的作战思想,不仅没有援兵,连18师团好多运输部队都要抽走。不过,18师团在两年前的追击战里缴获到了数百辆卡车。
但最要命的却是来自天空的威胁。此刻,日军第5飞行师团力量已经削弱,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同时,质量上也已经没有任何可夸口的地方,它的飞机性能和飞行员素质全面逊于盟军,而且受命只能准备全力配合“乌”号作战,不允许在其他方向浪费资源。盟军控制了胡康河谷的天空,第10航空队的7个战斗机中队装备精良,A-36和P-51开始成群结队在战场上空游猎。日军的补给线,随时可能瘫痪。
日军高层认为,只有倾全力击溃和消灭印度东部的英军,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到那时侯,印度人会和日本一起推翻英国统治并退出战争,而美军用来给重庆输血的一连串空军基地,自然也就完蛋。所以,他给18师团的命令很明确:坚持就是胜利,不要在进攻中浪费自己的力量,只要英帕尔战役胜利结束,一切苦难都将过去,缅甸的圣战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开始。
18师团在这个命令下积极调整,田中新1师团长亲自到达孟关坐镇指挥,他是大本营参谋出身,曾参与策划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他准备用55和56两个联队在大奈河前线紧紧顶住中国人的攻势,114联队留作机动,拱卫孟关直到雨季来临;那个时候,中国人唯一的选择只能是退回印度。
远征取经喋血两天
11 强渡怒江――喋血远征
驻印军发起反攻,滇西的中国军队却迟迟没有动静,史迪威不干了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败走缅甸,日军第56师团一路穷追猛打,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就此变成了大前方。日军狂妄地叫嚣着要冲过怒江,直捣重庆。国民政府慌了神,连忙炸了费尽千辛万苦修建起来的惠通桥,这才稍稍挡住了日军的攻势,蒋介石还不放心,唯恐日寇强渡怒江直取昆明,把云南通往重庆的公路、铁路和桥梁都炸了,甚至把保山囤集的大量军用物资也付之一炬,大火整整烧了三天。
危急关头,“飞虎队”倾巢而出,对企图强渡怒江的日军进行了狂轰滥炸,国民政府连忙调重兵前来坚守昆明,日本人这才不敢轻举妄动。
但他们在怒江对面,在绵延千里的高黎贡山,修建了许多暗堡和永久性工事,打算以此作为跳板,等待“乌”号作战胜利后,大举进攻。
工事除了极其坚固外,工事内还有完善的生活设施、医院和卫生设备,甚至还有发电厂长期供电。弹药的储量更是十分充足,足以让他们在没有外援时长期坚守。
日军工事最让人望而生畏的部分是错纵复杂的交通壕,壕内设有机枪掩体和散兵坑,即使攻入主壕,也难以封锁堡垒间的交通联系。防御工事里有强大的火力网:主堡内有迫击炮、重机枪,子堡及侧射潜伏堡内有轻机枪,交通壕里有步枪、手榴弹和掷弹筒,日军叫嚣“连麻雀都别想飞过去。”
防御工事建成之后,日军专门派来轰炸机试验,一枚枚重磅炸弹在松山堡垒上爆炸,但下面的工事却毫发无伤。日本官兵激动万分,声称这是世界上无法攻克的阵地,扬言道如果中国人想从这里垮过去,先把十万人头堆在山下!
当中国驻印军在史迪威的带领下大举反攻时,怒江边上的中国军队却一直按兵不动。这让罗斯福总统非常恼火,他不断地急电蒋介石,要求蒋委员长马上从怒江反攻。蒋介石总是一副不急不慢的样子,总是振振有词地说,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减员严重,现在首要任务不是反攻缅甸,而是调养生息,等时机成熟再与日寇决战。他说,反攻缅甸的确很重要,但中国需要更多的支持;如果英国能在缅甸沿海进行登陆作战,中国也在怒江实施登陆作战,把日本鬼子围歼在缅甸。
蒋介石把电报发出去后还颇为得意,这下看你罗斯福怎么说?我没说不出兵,但也没道理只让中国人出兵,跟日本人作战不单单是中国人的事。嘿嘿,英国出兵?太阳打西边出来他们也不会出兵主动进攻日本人的阵地。
罗斯福火冒三丈,难怪史迪威总是管蒋介石叫“花生米”,真是头又光胆又小心眼又多,蒋介石到底在想什么,他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个“花生米”还不是怕把自己的“老本”拼光了,那么战后且不说消灭共产党,就连任何一个地方军阀也不会拥戴他。
罗斯福怒了,他令手下马上给蒋介石发报:“云南方面军应立即开辟怒江战场,否则将取消一切援助。”
蒋介石也怒了,但并没有回应,他清楚拒绝意味着什么,他清楚断了美国的援助后对国民政府意识着什么。
蒋介石不说话,但美国人不能不说话。史迪威派参谋长托马斯・赫恩少将飞抵昆明向国民政府“摊牌”,他义正辞严地说:“我们已经将运抵昆明机场的空运分配额共计730吨作战物资全部封存冻结,同时单方面中止贷给中国作战飞机的合同,收回迄今已贷出的全部飞机。”如果这些话还能让蒋介石无动于衷的话,接下来的话可让蒋介石无论如何也坐不住了,赫恩还宣传将考虑作战物资的分配问题,计划将作战物资分配给那些愿意渡江向日本人进攻的军队。不排除共产党的八路军。
美国人这个“战争招标”计划一提出来,整个中国都蠢蠢欲动起来,最先出来说话的“云南王”龙云,这对于他来说,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有美式武器为自己撑腰,那“云南王”这个位置岂不稳如泰山,如果在缅甸打出了威风,那我可不只做云南王,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王。他当即向赫恩表示,如果有10个师的美式装备,他愿意拿7个师拼死出征。
四川军阀刘湘和刘文辉也心里直痒痒。
蒋介石一见暴跳如雷,左一个“娘西匹”右一个“娘西匹”。
这也太欺负人了。蒋介石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他就把对美国总统的强烈不满迁怒于史迪威和龙云。史迪威是美国总统派到他身边来的绊脚石,他暂时奈何不得,但是龙云却早就是他的心腹大患。“云南王”你跟我等着吧!
但骂完人后他还得服软,同意马上出兵。三天之后,军政部部长何应钦便匆匆飞赴昆明,向中美将领宣读了委员长亲自签署的《中国远征军怒江作战命令》。命令规定:国民党第十一、第二十两个集团军及直属特种兵部队,共计十六个整编师和九个炮兵团的二十万多万人,5月到怒江前线,准备强渡怒江。
为表示自己的诚意,何应钦向赫恩少将递交了一份详细的作战计划书,为提高此役的安全系数,也为了保住老蒋的家底不像上次远征那样拼光,何应钦向美国盟友提出了四点要求,请求提供渡江工具,请求美军全天候空中掩护,请求美军炮兵予以配合,请求美国提供中国远征军所需的全部作战物资补给。
好像中国人在给美国打仗似的,但美方并不介意,迅速同意了中国政府的所有请求。
远征军总司令一定要有着卓越的领导能力,但最重要的是此人不能有野心
但远征军由谁来指挥呢?蒋介石打算让心腹陈诚出任这一要职,但此时陈诚身体不适正在重庆养病。得知这一空缺,国民党高层骚动起来,按军衔说,远征军司令官并非十分显要的职务,但这是一支由美式装备全新“包装”过的军队,装备精良,而且出门抗日,深受国民瞩目,如果能有一番作为,那将是名利双收。于是一些自以为有资格的人便开始私下活动,争取得到委任。
但蒋介石却一直没有发话,他知道此次出征非同小可,上次远征军出国抗日功败垂成,指挥不当是败因之一,罗卓英和杜聿明的不和,也是远征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新任的远征军总司令一定有着卓越的领导能力,调和何应钦和陈诚两个派系的矛盾,否则战斗力将大受影响,而且远征军司令必须有深厚的资历,能镇住杜聿明、宋杀濂这样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的集团军总司令。最后,也最重要的一点是此人不能有野心,因为远征军装备精良,如果落到“坏人”手里,对蒋介石的政权将是极大的威胁。
蒋介石考虑再三,决定请卫立煌出山。说实在的,蒋介石一直对卫立煌不太放心,卫一直没有与共产党好好地“保持距离”,显得立场不够坚定。但根据将介石这两年对他的观察,此人没有野心,不拉山头,不结党营私。再说,这里可是大西南,共产党的八路军远在西北,就是有什么想法也没什么大碍。
就这样,卫立煌出任了远征军总司令。一上任,他先是找到参加过上次远征军的军官谈话,向他们学习缅甸战的技术。虽然上次远征军大败而归,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卫立煌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整理出来,再由参谋人员到各部队“传经”。
接着,卫立煌又马不停蹄地走访了云南的少数民族。滇西交通不便,文化相对也比较闭塞,这里由土司占山为王,各统治一块土地上的农民,如果得不到这些土司的支持,仅靠云南政府的行政命令是很难动员全境百姓的。
司令长官驾到,土司们真像遇到天子驾临一般,率领百姓顶礼膜拜,他们感到极大的荣誉,过去龙云对他们很瞧不起,动不动就派兵镇压,现在司令长官亲自下顾,让他们感恩不尽,表示衷心拥护。土司们甚至焚香滴血盟誓,坚持支持抗战。
有了卫立煌的前期准备,在后来的反攻中,滇西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统计:滇西人民有16万人在为远征大军提供物资运输,有119万匹良马和32万头驼牛。在支援前线的过程中,因种种原因死亡民工3854人,死亡骡马4700余匹,死亡驼牛1500余头。以上数字还不包括修复各条公路、铁路时所使用的民工。
渡江令下,卫立煌请保山父老乡亲到江边观战,看哪一个有脸敢泅渡退回
反攻缅甸的第一步是如何安全地渡过怒江。
怒江的江面虽然不宽,但水流湍急,行船困难;如果日寇在远征军渡江途中用重炮攻击,那远征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为了使渡江成功,美国人专门为渡江部队配备了帆布船。这种专门为渡江设计的帆布船由十几个连续的尼龙气囊组成,非常轻便,放气后可以折叠起来放入背包,一个人就可以背走。充好气后就像变形金刚那样变成两米长一米宽的小船,而且即使被急流冲翻了也不要紧,船由气囊支撑着,也沉不下去。
尽管有了前期的准备,有了美式装备,有了空中支援,但卫立煌一点也没有放松,他动员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据情报,在对峙两年中,日寇曾强逼我民工在松山、高黎贡山筑起永久性工事。尤其是高黎贡山,山高路险,是进入腾冲咽喉之地――反攻第一仗,便是一场恶仗。”与他相比,远征军各路将领却有点心不在焉,卫立煌扫了一眼,忽地简短明快地命令道:“全体起立。”
养尊处优的军官们都站起来了,颇有点心不甘情不愿,这些人平日里可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你卫立煌算什么?只不过是顶陈诚的班当个什么总司令,还刚刚坐了两年的冷板凳,有什么资格在这里指手画脚?但看到卫立煌将军那如炯的目光还是挺直了胸膛,老老实实地接受训话,卫立煌严肃地宣布:“5月11日开始强渡怒江;以第20集团军为主攻部队,第54军首先渡江!”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对准了第20集团军第54军军长,这个汉子名叫方天,也是第20集团军副司令。
卫立煌看了长方天一眼:“有问题吗?”
方天没有马上回答,嘴巴嘟囔了一下,似乎有话要说。
“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咱们可以在会上共同探讨。散会之后,各自积极准备行动,不再迟疑,也禁止议论,以免影响军心。”毕竟现在说出来总比渡过开始时再说有效得多。
“这个……”方天支吾了一声,“诚如钧座所言,我们与日寇对峙两年之久,日寇一直在加强防御工事,其坚固可想而知,反攻行动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困难。我是说万一……万一渡过江后在对岸站不住脚,为了保存实力以后再反攻,有可能要撤回来。因此,我要请教工兵处长,假如攻击不利,大军要撤回江东,你能不能保证把部队运送回来?”
这个问题让工兵处长傅克军和王乃楷面面相觑。说实在的,他们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渡江时部队是有秩序地登舟,撤退兵败如山倒,哪有秩序可言?谁能保证原舟载原兵返回?
大概与会的所有人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过卫立煌并没有因为方天想到了大家没有想到的而称赞他,反而拍案而起,把桌子上的水杯都震翻了,这让将领们都吓了一跳,也让方天打了个哆嗦:“我们中国远征军养精蓄锐两年之久,又有了先进装备,火力占压倒优势,仗还没打你小子就想着当逃兵?你还是中国军人吗?”卫将军越说越激动,他指着方天不断冒冷汗的鼻子大声说,“现在我决定:大军渡江后,所有渡江船筏立即烧毁,我再请保山父老乡亲到江边观战,倒要看看有哪一个能厚着脸皮游回来见江东父老!”
把话摞下,卫立煌拂袖而去,留下了一屋子满脸诧异的军官,他们都有点不满地看着方天。
因为长官没有宣布“散会”,诸将领不敢擅自离开;因为长官没有说“稍息”,谁都不能懈怠坐下,一个个仍然挺胸端立着。弄成了这种情况,诸将领们更对方天不满了。大家不仅在想,卫立煌该不会真的把渡船烧了吧?难道真要学西楚霸王那样破釜沉舟?他不会真的把老百姓召集过来看戏吧?
正当大家面面相觑时,卫立煌回来了,他“先兵后礼”地笑着摆摆手:“啊,诸位请坐,请坐吧。抱歉啊,刚才我太激动了。”说到这里卫将军停住了,脸上的笑也消失了,他话锋一转严肃地说,“假如是一个士兵未战先怯,到了战场上,只不过一个战斗岗位作战不力;但若一个将领没有必胜信心,那将会导致整个战场的失败!谁再敢说撤退谁就是癞皮狗,不敢打仗的猪!”
这话从卫立煌嘴里迸出来,更让军官们目瞪口呆,再也没有哪个像方天那样“不识趣”地提撤退的事了。
卫立煌似乎依然还很激动,他挥舞着拳头说:“不知道你们还怕什么?我们现在已经不是两年前的远征军了。有那么多兄弟死在日寇手里,我们还不该为他们报仇雪恨吗?现在我们有强大的炮兵,有空中掩护,如果渡江时日本鬼子敢来捣乱,定叫他们死无全尸!”
众将领都泥塑般地呆住了,每个人的眼中都燃烧着仇恨的火焰,尽管他们私底下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尽管他们来自不同派系,但大家都是中国人,都与日寇有着血海深仇,而他们马上就可以用自己的手告慰父老,这怎么不让人热血沸腾?
卫立煌“呼”地站起来:“全体起立!”
众将官齐刷刷地站起来。卫立煌扫视了一下众人:“众将官听令,以第20集团军为攻击集团,由栗柴坝、双虹桥间渡河,以腾冲为攻击目标;以第11集团军为防守集团,负责怒江东岸守备之责;新编第39师、第76师、第88师各派出一个加强团渡江攻击,以策应第20集团军的攻击。以上凡有攻击任务的各部队,必须在5月10日之前,完成一切必要之准备,不得延误、迟疑。否则按贻误军机论处,决不宽贷!”
夜幕中,中国士兵一字排开,从不同的地方同时向怒江发起冲击
5月11日,一身军装的卫立煌来到滚滚的怒江边,这条发怒的河流咆哮着,不停地冲撞着峡谷,就像是一条被囚禁的巨龙在发怒。
他脸色阴沉地注视着怒江西岸,苍劲有力的大手一挥:“第20集团军听令,强渡开始!”
凌晨1点,怒江战役正式展开。在夜幕的掩护下,怒江东岸的中国士兵一字排开,从不同的地方同时向怒江发起冲击,一只只帆布船、竹筏子投入咆哮的江水中,一个个年轻的战士怀着忐忑不安的心踏上了剧烈摇晃的轻舟。
一百多名经验丰富的美军军官为中国远征军提供帮忙,一夜之间,有两万中国军队顺利渡过了怒江。奇怪的是,对面的日军似乎都睡着了,没有一丝反应,在远征军渡江过程中,日军没放一枪发一弹。
渡江行动超乎寻常的顺利,只死了一个士兵,还是不幸落水淹死的。这让东岸紧张观望的将士们不禁拍手欢呼起来,但总司令卫立煌的眉毛反而皱得更紧了。这实在太反常了,中日军队长期在怒江边对峙,日军不可能对江对岸的情况视而不见,也不可能不知道近期远征军将会反攻,他们更没道理松懈防御。远征军渡过时无疑是他们攻击“趁火打劫”的最好时机,但他们却没有打劫,那只剩下了一种可能:日本人认为他们还有更好的“打劫”时机。而且一旦“打劫”开始,就会让远征军“血本无归”。
到11日黄昏的时候,第54军各部队已经从不同的地方成功渡过怒江,没有日本人的袭击,官兵的情绪不由地也松懈了一些,紧张的渡江战役仿佛成了一场演习。
12日凌晨,部队按原计划在怒江西岸集结完毕。一切按原计划进行,兵分两路,第198师主攻北路,为右冀军;第36师主攻南路,为左冀军。两个师就像是两个拳头,双拳齐下。
两个小时,邦瓦寨的小横沟被攻克,又一个小时,原坡被拿下。远征军在优势火力下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战斗力,日本人无力招架,纷纷丢下阵地狼狈逃窜。
在一周的“蜜月期”完了之后,远征军的行动变得举步维艰起来。
按作战计划,第20集团军担任主攻,渡过怒江后直接攻击当面的高黎贡山,向腾冲方向前进。而第11集团军担任防御,固守怒江东岸阵地,不至于再次败走野人山。同时,派出一部分兵力到怒江对岸打游击,牵制当面之敌,为攻击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这个作战计划的核心是从荒无人烟的高黎贡山穿插过去,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此次出征的目的再明确不过了,那就是恢复滇缅公路;日军对此也了然于胸。所以,远征军并不打算先攻滇缅公路,而是先打理论上防守空虚的高黎贡山。
然而,54军的先锋592团和594团在北斋公房一下就陷入了苦战。老天爷也不开眼,阴雨绵绵,没日没夜地下着,让远征军的后勤补给一下成了恶梦;高山林密,粮食弹药全靠牲口踩着泥泞的小路往上驮,但连日的大雨把路都给毁了,粮食补给不上,战士们就采摘山上的果子吃。幸好5月的山上到处都是可食之物,甚至他们还发现了一片一望无际的香蕉林,这让远征军如获至宝。
食物可以就地解决,但由于每天不断下雨,远征军士兵们的军装早已经湿透。因为这是在五月份,战士们穿得大都很单薄,高黎贡山的深夜寒风刺骨,可怜的远征军士兵冻得瑟瑟发抖。后来飞虎队给他们空投了一些雨衣,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幸捡得到,有的雨衣扔到了悬崖下面,有的甚至直接丢到了日本人的阵地上,好多战士们被冻伤甚至冻死。
在此,不得不提一下一支特殊的“外籍部队”,这支部队由1200多个来自印度的战士组成,但他们并不是人,而是精挑细选的身高马大的骡子,它们是美军野战司令部专门为山地作战配备的运输工具,每匹折合成本300美元。由于这些骡子全都训练有素,它们一次可以驮载半吨弹药行走如飞,并且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不会受惊。美军不计成本地把这些“战士”们空运至中国,正是想指望这只数目庞大的骡队能在怒江战役中担负起艰巨繁重的后勤运输任务,然而高黎贡山区的险恶气侯和道路彻底葬送了这些来自恒河平原的洋骡子们。据美军参谋团新闻处当月发布的战报称:战役开始头一周。损失军骡达613匹,相当于骡队总数的二分之一强。折合成本约20万美元。
因此在渡江之初那段日子里,无论白天黑夜,士兵们到处都能听见山谷里传来洋骡子未曾断气的哀鸣。
连日的大雨让美式装备的优势也荡然无存,重装备运不过来,远征军就无法对躲在暗堡里的敌人发起毁灭性的打击。日军以逸待劳,躲在坚固的水泥工事里,把重机枪对准了远征军的必经之路,远征军连续的几次冲锋都以失败而告终,堡垒前横七竖八地躺着中国军人的尸体,他们面目扭曲,死不瞑目。
第594团团长覃子斌急红了眼。他的594团一向勇猛善战,当怒江战役一开始,一直冲在第一线。然而部队在这里迟迟不能推进,让他深感丢脸。他“呼啦”一把将上衣扯掉,背上的伤疤似乎也在愤怒地跳动着,他抓起一个炸药包大叫着:“老子不信鬼子的枪能长了眼,能把每个人都打死,不怕死的都给老子一起冲,一定要把狗日的窝给端了。”
覃子斌一呼百应,三十多个热血青年站了出来,人人手抱炸药包,如炬的目光死死地盯着不到一百米处的堡垒。
覃团长大吼一声:“敢死队跟我冲!”
忽地一个身影扑出战壕,一把将覃团长扑倒在地,众人一愣,是谁敢这么胆大妄为,定睛一看,原来是第一营的营长鲁砥。鲁砥一把夺下覃子斌手里的炸药包:“要死也该部下去死!”
“好兄弟!”覃子斌举起拳头,朝鲁砥的胸口上有力地打了一拳,似乎还想再说什么,嗓子里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什么也说不出来。
鲁砥把自己的冲锋枪摔在地上,抱着炸药包环视了一下敢死队,大吼一声:“冲!”
三十多个生命大吼着,抱着炸弹包跳出了防御阵地迎着日寇的堡垒就冲过去。就像是三十发土黄色(士兵们穿得是土黄色军服)炮弹冲向敌人的阵地。
日寇堡垒里的重机枪响了起来,密集的子弹像雨点般地打向冲锋的远征军,最前面的战士当即被打成了筛子,鲜血四溅,一位战士的炸药包被引爆,巨大的爆炸让他血肉横飞,整个战场变成了一架恐怖的绞肉机,但战士们无所畏惧,依然拼命地向前冲着……地面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战友的尸体,那是上次、上上次冲锋时留下的,他们没有悲伤,踩过战友的尸体朝前冲……
但没有一个人冲到堡垒前面,三十多人在短短几分钟内全部毙命。冲在最前面的战士距敌人的碉堡只有不到10米!
覃子斌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他气急败坏地跳出战壕,抓起机枪就向碉堡里扫射,子弹打在坚固的碉堡上没有丝毫作用,反而一梭子子弹打来,覃子斌的腿被击中了,他一头栽倒在地……
覃子斌伤及动脉,血流不至,而前线的救护条件又极差,覃团长最终因失血过多而壮烈牺牲。
卫立煌只觉得热血往脑门子直涌,他一拳砸在桌子上,把作战沙盘都震翻了
北斋公房久攻不下,592团的团长陶达纲接到一份参谋长的手令,要负责攻击的营队马上攻占北斋公房,否则营长由特务连带回师部枪毙。陶达纲团长拿着这份手令赶紧领了一班人跑到前面阵地上找到一位正在抽烟的营长,把这个手令给他看。那位营长看后没什么表情,只是轻轻地把烟熄了,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到前面看看去。
前面?前面百十米就是敌人的阵地,那是岂能想去看就去看的地方?不过三分钟,一个士兵哭喊着过来报告说营长负伤了,陶达纲赶快跑过去看,营长已经死在了敌人的机枪下,而副营长跑进密林里不肯出来。陶达纲费了好大劲才找到他,他不等陶达纲说话却放声大哭,他边哭边说我是军人,我不能害怕,但我不能让兄弟们就这么白白地送命吧。你自己看看吧,前面就是深沟,人下去就上不来,我们拿什么攻啊?
陶达纲本来想把那位副营长好好地训斥一通,但他也跟着落泪了。其实,平心而论,他也清楚远征军大举反攻,只能死守据点的日军根本无法阻止,北斋公房的攻陷只是个时间问题。可是重装备都没运上来,完全靠人命去拼,没道理啊。然而,抗战八年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不具备条件,苦无办法,就是一味地靠一级压一级这么硬干出来的。
北斋公房依然没有攻下来,老天仿佛在为死去的远征军战士而哭泣,大雨哗哗地下个不停,山上血水横流,根本无法发起进攻,只能暂停下来。
这可急坏了“五虎上将”卫立煌,这位一向爱惜士兵的将军焦急地在屋里踱来踱去。当初这个作战方案就是他提出来的,本意是想减少伤亡,可没想到伤亡比预期的要大得大,而且进度也比预期的慢得多。
5月20日,卫立煌的心里,就跟这热带的雨季一样。他急得在司令部里团团转,这时却听到了敲门声,他不由地皱起了眉头。他思考问题时最忌讳有人打扰,他手下的将领也知道他这个脾气,就很少去打扰他,没想到今天有人竟敢如此大胆。
卫立煌的脸阴沉着,拉开了门。他正要发作却愣住了,眼前的是一个高鼻子美国人――G2部的伯丁上校,他的脸更阴沉,手里还抱着个黑色的皮包,不知道包里放的是什么,似乎非常重,他双手抱着,显得有点吃力。
伯丁上校没有说话,打开了黑皮包,拿出一张皱巴巴的纸,铺在了卫立煌的桌子上,卫立煌没有多说什么,连忙凑过来看,这竟然是一张日军在怒江边上的兵力部署图。不看则已,看到这张图,卫立煌只觉得热血往脑门子直涌,他大骂一声,一拳砸在桌子上,把桌上的作战沙盘都震翻了。
日军似乎有“千里眼”和“顺风耳”,他们对远征军的行动了如指掌,远征军分成左右两翼进攻:左翼松山、龙陵由一个军佯攻,目的是分散和牵制敌人,右翼腾冲才是主攻方向。而日军恰好把第56师团主力3万余人全部集中在腾冲高黎贡山一线。
怒江作战的第一步棋,卫立煌就输了,高黎贡山不仅不是日寇防御的薄弱环节,相反,这里是重中之重。等待远征军的不是一个联队,而是整整一个师团。
攻击部队屡屡失利,增援部队躲在峡谷里进退两难;炮火施展不开,飞机无法投弹……日军却占据山头,居高临下地大量杀伤中国军队。开战第一周,远征军的伤亡就近万人。更可怕的是,雨季将临,到时山路崎岖泥泞,补给更难保证,很有可能出现弹药食接济不上的局面,中国远征军面临着再次毁灭的命运。
如果这次新组建的远征军再次失败,如果二十万全新武装的中国大军对区区三万日军尚不能取胜,那么失败的影响必将迅速波及到缅北、英帕尔甚至整个东南亚,反法西斯战线的士气也会大受打击,士气旺盛的日本人就可能乘胜挺进,直取缅甸、印度,进攻昆明、贵阳、重庆,那时候亚洲战场的“多米诺骨牌”就会因为一个小小的怒江战场而发生难以预料的倒塌。
卫立煌认定重庆方面出了奸细,但变阵事大,如出意外,谁能负责
日军的兵力布署,显然对远征军的作战计划了然于心。卫立煌认定重庆方面出了奸细。他非常愤怒,但又无可奈何。
卫立煌决定重新制订了一个作战计划,于是连夜召见两位集团军总司令――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第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
三人密谋了一夜,最后一致同意变列进攻计划:新方案拟利用日本人将兵力集中于右翼的部署,将后备队第11集团军隐蔽地调往左翼松山,对松山和龙陵发起总攻击,控制滇缅公路并切断腾冲日军退路。这样,以20万优势兵力同时两面进攻,使敌人首尾不能相顾。
卫立煌连忙带着新方案飞抵重庆面见蒋介石;蒋介石注视着卫立煌的眼睛良久不说话,然后他严肃地问:“远征军全力出击,后方空虚,如果出现意外,谁能负责?”卫立煌想都没想:“卑职愿承担全部责任。卑职更相信新方案能更快地把日寇逐出滇西。”
蒋介石点了点头。美军野战司令部听到这个计划后,兴奋异常。多恩准将当即表示,不会让中国将士的血白流,飞虎队将出动更多作战飞机予以支援。
5月25日,调动部队的命令秘密下达了。第20集团军继续摆出攻击姿态迷惑敌人,第11集团军所属三个军则沿怒江东岸向左翼战线秘密运动,所有部队车辆均在夜间行军,不得开灯或暴露目标。这一重大军事行动几乎瞒过了日本人的耳目。
在此,可以解开一个疑问了:中国远征军的作战计划是怎么泄露出去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讲一件往事。一九四四年二月,连日的大雾致使高黎贡山地区混沌一片,一架迷航的盟军侦察机因为燃料耗尽不得不在腾冲北郊简易机场里迫降,机上一名美军驾驶员和两名中国情报军官立即成为了日本宪兵的俘虏。宪兵未费多少周折就从中国军官嘴里掏出了他们需要的情报。这架飞机的任务是将情报军官空投到高黎贡山区,负责与在该地区作战的国民党游击队进行联络。他们随身携带电台一部,并有最新编制密码本及怒江东岸中国军队编制表各一份。
这份从天而降的厚礼使得日本人大喜过望,第56师团新任师团长松山裕三中将命令炸毁飞机,将俘虏和文件秘密押送芒市。自从1942年日军占领滇西后,就把芒市变成一座巨大的兵营。他们对原来的警察署进行了秘密改造,在铁皮屋顶上竖起许多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的网状天线来。这些金属网络昼夜发出电波,监听和截获中国境内的通讯联络,破译密码。这就是日本人设在东南亚最大的无线电监听站“芒市一号”机关。
“芒市一号”对于日军在中国战场和东南亚的军事胜利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44年2月之前,该机关通过昼夜监听中国境内发出的各种无线电讯号,截获大量情报,密码破译率为五分之一。这在当时条件下已属相当惊人的成就。当那架迷航的侦察机为日本特工送来一份沉甸甸的厚礼之后,这个机关的工作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到1944年5月,该机关一共破译怒江东岸发出的密码情报2000余份,破译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中国军方对此仍然蒙在鼓里,毫无察觉。
而卫立煌这次临时变阵竟然瞒过了“芒市一号”,当侦听电台发现松山对岸老六田一带的通讯信号突然增多时才引起警觉,但毕竟迟了一步。
6月1日,第一批中国士兵出现在松山阵地面前。紧接着,潮水般的中国大军继续向怒江西岸的松山、龙陵和滇缅公路沿线涌来。
远征军冲进硝烟还未散去的废墟里,举起刺刀不论对方是死是活,都要刺上几刀
而这时,小小的北斋公房,仍然没有拿下来。
在吸取了惨败的教训后新团长董锋计划先夺取制高点,然后居高临下地朝日军碉堡扫射,再由士兵分散后朝碉堡突击,只要有一个人能冲到碉堡前把炸药包塞进去,战斗就算是成功了一大半。
飞虎队再次出动,对着一个个山头狂轰滥炸。日军的火力点大多在险要路段,并非每个山头都有,但飞虎队不管山头有没有暗堡,一律轰炸,北斋公房的山头上狼烟滚滚,黑烟弥漫;当画着鲨鱼图案的飞虎队离开后,炮兵又对山头进行轰击。远征军战士在炮火的掩护下朝山头发起了冲锋,由于此次冲击并没有针对敌人的火力点,推进没有受到太大阻碍,很快就攻上了山头。
此时,594团再组织敢死队冲锋,这次阵型比上次更散,让日本狙击手疲于奔命,而且此时躲在碉堡里的日军也不能像上次那样肆无忌惮地射杀了,因为在敢死队冲锋的时候,山头上的炮火密集地朝他们压过来,他们甚至连头都抬不起来。
这次的冲锋最终取得了胜利。其实不能说是胜利,只能说是达到了目的,第594团又丢下了数十个士兵的性命,终于冲到了堡垒前,把一束束手榴弹塞进了碉堡,把一包包炸药填进了碉堡。
碉堡被炸得四分五裂,守卫的日军大多跟碉堡一起灰飞烟灭,远征军热泪盈眶,他们兴奋地叫着,冲进硝烟还未散去的废墟里,举起刺刀朝挣扎的日军刺去,不论是死是活,都要刺上几刀,不论是男是女,一律就地刺死。
中国士兵“打扫”完战场后,美国的联络官这才上来,当他们看到中国兵手上的日军战刀、钢盔时眼中竟然流露出羡慕的光,这些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打开他的荷包,说愿意以自己的手表、钢笔、香烟甚至是美钞,向远征军将士“交换”个人所得战利品。
中国军人非常惊讶,他们知道美国人一向大方,还听说过好多美国人的“故事”。听说中国驻印军和美军共同穿越茂密的原始森林执行任务,走在前面的美军竟然以汽车无法运送,负担太重为由把衣服、食品甚至武器弹药都丢弃了,当中国军人连忙把盟军丢下的装备捡起来带过密林打算交给美国大兵的时候,他们却摆摆手不肯接受,并振振有词地说,这算不了什么,我们美国的物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要走出森林,我们的空军就会把我们需要的一切都运过来。
难不成这些美国人到中国后“入乡随俗”,也变得俭朴了?要知道这些战利品大多残缺不全,你看这雨衣,上面的还有血污怎么洗都洗不掉,你看看这钢盔,上面都穿了好几个窟窿呢。
美国人嘿嘿一笑:“这可不是破烂,这都是我们军旅生涯留下的脚印,我要将这些脚印带回去,永远地收藏,这也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荣誉。”
美国人就像是前来的观光的游客,他们走一路拍一路。
美国盟友的这一“嗜好”在远征军中传开,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为拉拢首席联络官英德上校,将作战部队以血肉代价获得的一把日寇战刀赠送给对方。英德如获至宝,乐得蹦跳不已,逢人就夸:“宋将军很了不起,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日本人的后方补给断了之后,他们开始吃人肉了――吃自己同胞的肉
远征军就这样一点点地向前推进着。
为了突破高黎贡山,198师改变了策略,正面只留少部分士兵冲锋牵制,而主力部队悄悄分散,攀过悬崖绝壁,从根本没有路的地方绕到了敌人后面。因为路太难走,而且又要秘密进行,这些士兵只携带了少量的弹药和给养,原计划三天可以绕到敌人后面,但山路比想像中的更难走,这次迂回包抄用了十天时间,有一些人冻死饿死在山上,云雾缭绕的高黎贡山视线很差,有的战士一脚踩到了“云”里坠入悬崖,但不管怎么说,大部队终于挺过来了,绕到了日军的背后。
远征军没有来得及喘气,马上从日军身后发起了进攻,日军猝不及防,他们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美式机枪打成了蜂窝,士兵们把炸药包从背面塞进敌人的碉堡里,把日寇辛苦构筑的防御工事炸成了碎片,龟缩在里面的日军也一起撕成了碎片。
尽管是偷袭战,也打得很激烈,日军148联队和146联队毕竟训练有素,很快就稳住了阵脚,他们调转枪口,死守着阵地。远征军绕道偷袭,缺乏攻坚重武器,只能靠士兵抱着炸药包往前冲。毕竟敌人在碉堡的后面布置的火力点要少多了,中国远征军大吼着,他们像发怒的狮子般地连续冲锋,拿下了一座座山头,攻下一座座工事。
中国远征军士气旺盛,猛烈反攻,锐不可挡,敌遗尸遍野,抱头鼠窜,远征军经过血战,攻占了腾北咽喉北斋公房,从而越过险峻艰难的山顶隘路,猛追败退之敌。
值得一提的是,当高黎贡山的战斗结束时,592团团长陶达纲发现有两个坑中泡着的十几具日军尸体;高黎贡山上有坑不奇怪,可能是天然的,也可能是人挖的,也可能是被炸弹炸的,坑里有水也不奇怪,这些天来一直降雨,只要是个坑都会积水,日本人死在坑里也不奇怪,山上到处都是死人,甚至顺着山往下流的水都是红色的;奇怪的是日军的大腿、屁股都有刀割过的痕迹,有的还见骨头,这是用刺刀割的?但远征军才刚打上来,会是谁干的呢?后来到了日军的兵营,看到房屋四周有一小堆一小堆的黑色屎便才恍然大悟。原来日本人的后方补给断了之后,他们开始吃人肉了――吃自己同胞的肉。
第53军原属少帅张学良的东北军。处处受人排挤,这次打出了威风
在进攻高黎贡山的战斗中,有一支特别的军队值得一提。
这就是饱经风霜的第53军。
第53军原属少帅张学良的东北军。“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有40万人,后来东北沦陷东北军后辙至中原,被国民政府收编,退到西安;至“西安事变”,只剩下20万人了。当时尚有7个军的番号,即第53军万福麟部;第449军刘多荃部;第51军于学忠部;第57军缪激流部;第67军吴克仁部;还有骑兵第2、第3军等。尔后经蒋介石分化瓦解和吞并,就只剩下第53军一个军了。
第53军不仅是“杂牌”,而且被视为张(学良)杨(虎城)之“余孽”。所以处处受人排挤,打仗时也总是充当炮灰角色,也正是这一原因让东北军人数不断减少。当缅甸反攻在即,国民政府再次想起了这支一直担任炮灰任务的东北军来。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第53军被紧急从湖南调到云南来参加远征军,当时国内战略物资极度匮乏,汽油十分有限,国民政府没有把珍贵的石油浪费在炮灰身上,53军没有借助任何现代化工具,徒步从湖南来到云南。但53军将士情绪还不错,他们甚至激动和欣喜――他们已经习惯了当炮灰的日子,但一样是炮灰,有了美式装备后跟小日本轰轰烈烈地干一把远比拿自己打一发就卡一下的“汉阳造”、“老筒套”被日本人屠杀来得痛快吧。
现在,他们有了美造的半自动步枪、汤姆式冲锋枪、掷弹筒;过去一个连,甚至是一个营才有一两挺的轻机枪,现在每个班都至少有一挺轻机枪,每个排都有一两挺重机枪,还有威力无比的火焰喷射器。拿着这些家伙跟鬼子们拼命,即使死了也瞑目。
在美制武器的“改造”下,第53军焕然一新了,但此时政府却不让他们当“炮灰”了,原来大家看到部队焕然一新,又想到有美国的飞机、大炮助阵,龟缩在工事里的鬼子只有挨打的份,如果让53军冲在前面,头功都被他们抢去了就太亏了,于是,打头阵的换成了方天带领的第54军。
尽管第54军和其他的前头部队有惊无险地渡过了怒江,但进攻高黎贡山的战斗却打得非常艰难。关键时刻,卫立煌派出了饱受压抑的“东北虎”53军。
接到渡江命令,53军个个摩拳擦掌。出发前,军长周福成站得笔直,他大声地向战士们训话:“东北军兄弟们,我们的家被日本人占了,我们的田地被日本人占了,我们逃到了关内,抛弃了父老乡亲,让他们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蹂躏,这是我们东北军的耻辱!十年来我们饱受了风风雨雨,始终不能打回老家去,这是东北军更大的耻辱。现在,那些占我们家抢我们田残害我们父老的鬼子就在眼前,正等着我们去宰,你们要怎么干?”
“杀!杀!杀!”53军气势如虹。
“我命令,挺进怒江,只准前进,不准后退。有哪个孬种叫苦,怕死,就把他撵滚蛋,东北军决不要孬种!”
“杀!杀!杀!”
在喊杀声中,53军将士爬上了高黎贡山。第116师第347团和第348团火速赶往唐习山。唐习山阵地已经岌岌可危,第36师已经快顶不住了,师长李志鹏甚至一度想到了自杀。
火速赶到的348团,就像是一群不可阻挡的东北虎,吼叫着冲进日军的阵地,三个小时,就打破了僵局,扭转了乾坤,夺回了唐习山以北的高地,并一举打退了日军的反攻,日军再次被压制到矮小的工事里。
一个个战士像打不死的怪物,子弹呼呼飞来,身上血肉横飞,但依然往前冲着
平时里被他们看不起的“杂牌军”打得如此漂亮,36师师长脸上有点挂不住了,他不愿跟53军并肩作战了。卫立煌命令36师稍加休整后开往右翼,希望他们换个环境能交出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
旗开得胜的第348团继续攻击前进,前面就是重要的要塞――大塘子。这次348团和同是东北军的第388团、390团一起行动,三剑合壁,枪口直指大塘子。
尽管东北军士气如虹,尽管有美式武器撑腰,周福成军长也不愿属下白白地牺牲,在对付敌人坚固的防御工事时,周军长还是要求部下要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遇到防御工事不要先想着强攻,多想想对付的办法,智取为上。
可士兵们太渴望杀敌了,一上战场就把周福成苦口婆心的叮嘱完全抛于脑后了。当打到大塘子时,三个团生怕胜利的果实“缩水”了,仗还没打,先让348团绕到敌人的后面,切断他们的退路,想给他来个一锅端。
348团扛着武器出发了,他们小心翼翼地走在滇西的从林里,在完全没有路的地方徒步穿行,一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脚,不知兄弟坠入山崖而送了命,但他们毫无怨言。为了不引起日军的注意,他们专挑没有路的地方走,遇到野兽不能用枪,只能用匕首跟其搏斗。经过一番艰难的行军,第348团终于绕到了鬼子的屁股后面,他们埋伏在一个山腰处,严阵以待着。
在348团行动的同时,388团和390团也开始行动了。390团从阵地的东面下手,388团向东南方向冲锋,这个团就像是两个重拳同时朝敌人的心脏上砸去。日寇难以招架,但日军并没有溃散,依然躲在固若金汤般的防御工事里负隅顽抗着。
如果敌人不后退,那348团的迂回包抄就失去了意义,而且他们深入敌后反倒可能被包围。想到这里,388团团长傅广有点急了,命令战士们连续冲锋,冲在最前面的是第三营,营长张允诚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他身先士卒,带着自己的战士迎着敌人的炮火就往上冲。这里地形险要,山高坡陡,别说是端着枪、抱着炸药包,就是轻装上阵也非常困难。在敌人机枪的扫射下,冲在前面的战士像秋风中落叶般飘落在地。山坡上血流成河。
“张营长,抱着我。”一个颤抖的声音让张允诚一怔,是哪个没出息的家伙,在战场说这么娘们的话。他回头一看,是陈自强,在部队里,陈自强还算是有文化的人,他读完了小学,正准备读初中时日本人打进来了,有点瘦弱的他就参军了,跟着大部队从东北一直来到了祖国的最西南。
陈自强受伤了,大概是腿上的动脉被打断了,血流如注,张允诚本来想骂他没出息,但眼睛有点湿润了,再怎么说,他也只是个孩子。他没说什么,继续要往前冲。
“抱着我。”陈自强不知哪来的力气,居然闪电般地冲到张允诚的前面,张开双臂,做出拥抱的动作。
“你是不是傻了?”张允诚有点生气了。
“嗒,嗒,嗒!”又是一阵枪声,陈自强身体一震,张允诚一惊,他又中枪了,幸亏陈自强档在自己前面,自己才逃过一劫。
“抱着我,我要做营长的盾。”陈自强已经支持不住了,他软软地倒在了张允诚的怀里,“我想让自己的牺牲更有价值些。”
“好样的。”张允诚热泪盈眶,他这才明白陈自强话的意思。他抱着陈自强往前冲,子弹雨点般地打在陈自强身上,但他们依然向前冲。倒在地上的战士看到这一幕,也扯着嗓子大吼:“抱我,抱我,为我报仇!”
大塘子高地上,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场面出现了,一个个战士抱着战友往山上冲,受伤的战士用自己的身体为战友开路,他们就像是打不死的怪物,子弹呼呼地射过来,身上血肉横飞,但依然往前冲着。
看着这惨烈的一幕,日本人必胜的信念动摇了,他们这才知道冲上来的是一支什么部队,这些被狂热的武士道精神薰陶出来的家伙第一次感到了恐惧。阵线终于崩溃,他们丢下了阵地,向后撤退。
陈自强以及所有的“人肉盾牌”们早已经面目全非,张允诚紧紧地抱着他,把他的脸朝向敌人还在燃烧的阵地:“自强,你看,我们胜利了……这阵地是你打下来的。”
战士们都把怀抱里的同伴放下,然后用一捧焦土将他们轻轻掩埋。
东北军拔出大刀朝日寇扑去,一时间刀光闪闪,杀声震天
掩埋了战友,第388团和390团继续攻击,把敌人往旧街方面赶。
一切按计划进行,溃退下来的日军果然进入了第348团的埋伏圈,团长东芝荃一声令下,早日等待多时的远征军开火了。日寇没料到前面会有埋伏,他们怪叫着,分散开来,山坡上横七竖八地躺满了鬼子的尸体,有的还没死,在惨叫着,但正逃命的日军哪管得了他们的死活。
看到鬼子被打得屁滚尿流,东芝荃团长手痒了,他觉得只是这样放冷枪太不过瘾了,太满足不了他那颗强烈的复仇心了。也许人们还记得,张作霖时代,东北军人人斜背一口大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现在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老传统却没有丢。
“好哇!该让咱们亮真家伙了!”东团长大吼一声,“嗖”地亮出大砍刀,“弟兄们,都给我上,别当孬种!”
于是,这群被日本人从东北赶到了西南的东北虎愤怒地“出山”了,每个人都拔出大刀朝日寇扑去,一时间刀光闪闪,杀声震天,近距离肉搏根本没有机会用枪,日本人也连忙架起了刺刀,慌忙地招架着东北虎的“利齿”。客观来说,日军拼刺刀的技术不错,在中日军队拼刺刀的历史记录里,几乎都是日军获胜,然而这次遇到的可是彪悍的东北虎,东北军身高马大,大刀挥舞起来势大力沉,任何的阻挡都犹如螳臂挡车。
东团长一连劈杀两个鬼子,刀上溅满敌人臭哄哄的污血,心中无比痛快。长久以来压抑在心头的恶气终于一吐为快。
5月19日,围攻的部队发起全面总攻击,在炮火的支援下,388团和390团向前推进。此时的中国军队弹药充足,火力时时压制着日军,每当日本射出一发子弹,便会遭到上百发子弹报复性地还击,当看到可疑的杂草,就用火焰喷射器把草完全烧光,当看到疑似暗堡,就先用大炮或者飞机进行摧毁。在强大的火力面前,日军只能节节败退。
胜利在望,几乎唾手可得,53军的将士们不由地稍稍放松了警惕,忽地空中一阵炸响,子弹像雨点一样从天而降,这让进攻的中国军队措手不及,战场的制空权完全在中国的掌控之下,敌人的子弹又是从哪里射下来的呢?
原来是隐藏在树上的机枪干的,他们居高临下,就像是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摧毁地面目标一样轻而易举。第388团首当其冲,还没弄清怎么回事人就倒下了一大半。
其实日寇的这种战术,在缅甸也曾经多次使用,可惜杜聿明的那只远征军败退回国后,所谓的参谋团也名存实亡,没有很好地总结缅甸作战的经验。虽然渡江战役前夕,卫立煌将军曾选派当初入缅作战的部队参谋去各部队传经,但因为各部队都心高气傲,颇看不起这些“败军之将”,所谓的“传经”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
在这次袭击中,388团团长佟道、营长李度光、美军军官欧阳容、翻译姚元等人身负重伤,营长王福林、美军联络官马利瑞少校当场殉职。
进攻部队退回原阵地,重新部署。第388团因伤亡过大,暂时退出了战场。收尾工作就由第389团和348团担当。389团由东、南两面进攻,348团由西北进攻。5月23日,两团重整旗鼓,再次发起了攻击猛攻,进展较快。
这时远征军学聪明了,每次经过树林先用机枪朝树上死扫一遍,如果觉得还有可疑,就用火炮喷射器把树上叶子都烧光,让日寇无处藏身。日寇支持不住,纷纷向西南方向逃窜。
日寇在江苴的工事“固若金汤”。各处溃退之敌渐聚于此,准备进行最后的抵抗
第53军旗开得胜,将士个个扬眉吐气,而日军此刻成了惊弓之鸟,一触即溃,向林家铺、江苴一带溃逃。占领大塘子后,军长决定扩大战果,分兵两路,一路以116师向南斋公房攻击前进;一路以130师向江苴攻击前进。
116师要对付的南斋公房绝对是个难啃的“硬骨头”。南斋公房和北斋公房几乎差不多,地势险要,两侧都是绝壁而无道路,以前屡试不爽的侧翼迂回战术无法施展。但师长刘润川偏偏不信这个邪,他亲临第一线观察地形后还是坚持迂回,他的道理很简单,正因为恃优势而无恐,优势就变成了劣势了,日寇自以为两翼是绝壁我军绝无可能攀登,因此把火力集中在正面,而对侧翼防守空虚,我们就要打他的“优势”。
第346团团长张儒林派两连步兵,开始了惊心的攀岩迂回,由于在此期间进攻部队连日正面佯攻,吸引了日寇注意力,所以迂回部队未被日军发觉。经过四天艰苦的行军,两个连终于迂回成功,总攻时机成熟,第346团三面夹攻,日寇招架不住,纷纷溃逃。第346团乘胜追击,一直拿下林家铺,把敌人赶到江苴。
日寇在江苴派驻一千余名步兵和一百余名骑兵防守。其工事均为钢筋水泥构成,坚固异常。日寇各处伤兵都送到江苴,然后再转腾冲、龙陵;各处溃退之残敌,也集中在此,所以抵抗的兵力显得十分强大。
第130师奉命进攻江苴,刚开始时进展还算顺利,5月31日时,第390团加强营占领江苴重要高地,基本控制了全局。然而,正当远征军以为日寇已经丧失抵抗力时,日寇在6月4日却发起了大规模的反扑,他们从防御工事里冲出来,就像是一条条穷凶极恶的饿狼,尽管东北军个个英勇善战,但还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眼看390团抵挡不住,130师连忙派出347团前去支援,但依然挡不住日军疯狂的进攻。
日军的反扑并不是一个波次,而是有组织的反扑,当第一波攻击的锋芒磨钝了之后,下一波的攻击又来了,130师也对前线阵地进行了增援,巴掌大的山头上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尸体,有远征军的,也有日军的,尸体纠缠在一起,将一个个生死时刻变成了永恒。
6月6日,江苴之敌再度大举反攻,他们分波次地向河头寨、红木树猛扑,这次精疲力竭的第390团、第347、第389团没能挡得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眼看三个团就要全军覆没,师长王理寰果断地把部队撤下来。
军长周福成紧急召集师、团长等将领开会,以为日寇大举反攻只是困兽之斗,只是他们预感到末日将临而垂死挣扎而已,而这种缺乏后勤保障的疯狂是没有耐力的,只要能坚决抵抗,挫其锐气,待敌人斗志焕散时再进行反攻,必能一举而克。
按军长的思路,先头部队躲在简易修起来的工事后严防死守,让日军的进攻每次都徒劳无功。果然,到6月19日时,日寇的攻势已经相当衰竭了,远征军乘机反攻,一举夺回大、小坝及红木树等高地,再次把日军逼入江苴。
日军在江苴负隅顽抗,远征军组织敢死队突然冲入江苴街,然后大部队在四面围攻,顿时江苴内外的枪声乱成一团,日寇的精神本来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再被这么一骚扰,以为中国军队已经突破了他们的防线,顿时军心动摇,纷纷向腾冲方向溃退。
江苴拿到手之后,龙川江以东高黎贡山之守敌全部肃清。远征军从5月11日渡江,至攻克江苴,用了四十天时间。集中两个军五个师的兵力,几千将士流血牺牲,才取得这初步胜利。
现在第20集团军一期反攻任务完成,下一个目标,就是南方丝绸古道上的一座着名古城:腾冲。
两年前,这里发生的一切足以让每个腾冲人感到羞耻,也足以让每个中国人感到羞耻……现在,是时候向日寇讨还血债了。
远征喋血
相关参考
驻印军发起反攻,滇西的中国军队却迟迟没有动静,史迪威不干了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败走缅甸,日军第56师团一路穷追猛打,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就此变成了大前方。日军狂妄地叫嚣着要冲过怒江,直捣重庆。国民政府
南坎至八莫公路上也出现大批敌人机动部队,八莫战事一下变得复杂起来密支那失守,松山失守,腾冲失守。日本第三十三军,不得不执行“断”二期作战计划,将防御重点转向缅北另一座重要城市八莫,目标切断中印公路,组
远征军东线出现一个大缺口,第6军军长甘丽初,竟然穿着睡衣在城里搓麻将1942年4月18日,就在孙立人发起仁安羌战役、解救被困英军的当天,美国空军杜立德中校率领16架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起
杜聿明看见一个仰面跌倒的年轻士兵,嘴惊愕地半张开,身体保持着挣扎的姿势在西线的远征军大部队由杜聿明带领着继续北上,而东线戴安澜的200师却陷入了敌军的重重包围,参谋团命令戴安澜迅速东进,与第6军甘丽初
新28师官兵群情激昂,摩拳擦掌,誓报当年缅甸战场“一箭之仇”当20集团军、东北军53军在右翼打得热火朝天时,松山,这个滇缅公路上最重要的据点的激战也拉开了序幕。松山为龙陵县境内第一高峰,2千6百多公尺
在日军万般阻截下,杜聿明穿越野人山,经受了不是长征的长征,九死一生杜聿明率第五军向缅北撤退,第96师在右翼担任掩护,行至孟拱,遭到日本军队猛烈的侧击。部队被拦腰截成数段,彼此不得相顾。第96师因为炮兵
我们能在马来半岛的丛林中横冲直撞,还怕区区几个中国人?占领了同古,日本15军军长饭田祥二郎却高兴不起来:对方小小一个师不足8000人,居然能与他强大的军队抗衡十来天,最后还能全身而退,战斗力不可小觑,
张绍勋不待战斗结束便发电报捷,中国军队在日军的反击中被逐出龙陵负责攻打龙陵的是右翼11集团军直逼龙陵。龙陵座落在滇缅公路和腾龙公路的交汇处,这里不仅是庇护和支撑松山据点的主要后方基地,而且是连接缅北和
新38师和新22师官兵如脱弦之箭,越过铁丝网,冲进敌人饭堂猛烈扫射孟拱河谷,是指坚布山南端的沙杜渣至孟拱间的一段谷地,南北长达120余公里,东西宽约10至20公里不等。孟拱河谷的两旁大都是壁立千尺的山
胡康河谷,缅语为“魔鬼居住的地方”。满河都是泡得发胀、白乎乎的死尸中国驻印军的两只拳头已经一齐打出,继孙立人的新38师开赴胡康河谷之后,廖耀湘的新22师也全部到达战场,挤满了新背洋小盆地附近的山头。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