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和双羊公主
Posted 公主
篇首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狄青和双羊公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狄青和双羊公主
狄青和双羊公主双羊是古时候西夏国的公主,狄青是北宋的大将。双羊和狄青曾经在盐州野狐岭率军对峙,并各筑一城,两城相距不过二里路。至今,野狐井地区还有“双羊赶狄青,大战野狐岭”的传说。
先说这双羊,她能识番、汉文字,通十八般武艺,是沙窝里飞起的一只金凤凰。自十三四岁起,她就经常跟随夏王出征,一杆银枪神出鬼没,百战一百胜,夏兵非常佩服。再说那狄青,少年时就投军吃粮。他顽强好学,练就一身超群武艺,听到夏兵经常犯边,他就自告奋勇率军来到边塞。
这一年,夏王又出兵环庆、固原一带。这一带因为有盐州的盐池,便成为西夏与宋朝反复争夺的地带。当时双羊整十六岁,坚决请求挂帅出征。夏王答应了她的要求,于是,双羊公主挑选精兵五万,择日启程,浩浩荡荡,往南而来。守边的宋军望风而逃。双羊率兵迅速抵达荀子山下。荀子山是环庆的屏障,有一道山口可以直通环州。山这边却是地势平坦,一马平川,正是于军万马厮杀的好战场。双羊来到这里,见无人阻挡,坐在白玉马上不禁仰天大笑,说:“如此重地,无人防守,可见宋朝无人啊!”
话音未落,忽听一声号炮啊,从山口闪出一支军队,挡住去路。为首一员青年虎将,年约十八九岁,体态魁梧,面色赤黑,鼻直口方,眼如铜铃,身披乌金盔甲,胯下一匹乌雅大马,手执两柄红铜锤,形大如斗。一通姓名,原来是宋朝大将狄青。
双羊公七正在兴头上,忽然见有个黑不溜秋的家伙出来挡道,不出得心头大怒,她下令部下列开阵势,与宋军交锋。将对将,兵对兵,从中午直杀到日压西山,谁也没前进一步。
两军各自鸣锣收兵,安营扎寨,准备明日再战。
当夜,夏兵营里灯火明亮。更鼓声响,宋军营内火光黯淡,哑么悄声,就跟没人一样。三更时分,夏兵刚刚进入梦乡,突然宋军营里一声炮响,全军出动,猛扑夏营。狄青披头散发,又戴黄铜面具,在火光中闪闪发亮。他出入夏营,往来冲杀,所向披靡,无人敢挡。夏兵都以为是“金面神人”下凡了。
双羊虽不相信什么“金面神人”,但仓促应战,阵脚已大乱,只得率领部下迅速往西北方向溃退。当她跑到一个山顶上时,看到白己骑的白玉马连日疾走,已累不可支,就从身上解下一百八十斤重的金盔银甲,寄在山石上,然后轻装而去。
此后,当地人便给这座山取名“寄甲山”。
且说双羊公主率众夺路而逃,一夜跑了一百多里,天亮来到野狐岭,才把宋军远远甩在后头。她收拢部队,扎下营寨,想起吃了宋军这一亏,不由恨得直咬牙。她下决心要和狄青决一雌雄。为了防备宋军偷袭,她又命令全军将士在野狐岭北面的高地上立即筑城,五天就完工了。
狄青率军随后赶来,见夏兵正在筑城设防。并没有马上退却的意思,就也下令全军在野狐岭南面的高地上加紧筑城。两军的城都筑好了,狄青便率部出城挑战。双羊也早有准备,沉着应战。两军每天在野狐岭大战四五十回合,一个月过去了,还分不出胜败。双羊和狄青都暗自佩服对方的英武。尤其是双羊公主,见狄青少年英雄,举世无双,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她要想办法把狄青生擒过来。
狄青也有活捉双羊公主的打算。这天,两军又交战了。双羊和狄青打了七十个回合,还分不出胜败,正打到紧张时,只见狄青虚晃一锤,拨马就跑。他想趁双羊紧追不舍,来个“脑后甩金瓜”,把她打下马来。不料双羊自有她的打法。只见她换弓搭箭,照准乌雅马的屁股,“嗖”地一箭射去,马一惊,一蹶子冷不防就将狄青撂在地上。还没等狄青挺直身来,双羊公主已经策马赶到,顺手一挟,抢走了狄青。赶到松军救时,狄青已被绑在马上,驮进夏军的城里了。
回城之后,双羊急命备办酒席:“为狄青将军压惊。”但狄青却不吃她那一套,怒目圆睁,骂个不停。
双羊公主并不气恼,她把狄青软禁起来,多次向他表白自己的爱慕之心。人非草木,狄青见双羊一片真心,自己也就慢慢动了情,答应了双羊的要求。
九月重阳这天,双羊与狄青大办喜事,两城张灯结彩,宋夏官兵共同举杯痛饮,三日方休。自此,宋夏两军息了干戈,和平相处,边境安宁。
双羊与狄青成亲的消息分别传到西夏和北宋朝廷之后,西夏王和宋朝皇帝都大动了肝火。两家朝廷一齐向野狐岭发布命令,催促双羊、狄青各自领兵回朝,听侯发落。一年之内,双羊和狄青各收到朝廷发来的金牌三十六道,一块块金牌就像一尊尊千斤巨鼎压在他们的心上。他们虽然忠于自己的爱情,可又不能不忠于自已的朝廷,圣命难违啊!
就在他们婚后刚满一年的时候,一天,朔风怒吼,乌云遮天。双羊与狄青站在两城之间的空地上,挥泪惜别,难舍难分。当双羊颤抖着双手。把刚刚满月的婴儿交到狄青怀里时,两人身后的士兵都淌一下了同情的眼泪。泪水汇成一股急流,把两城之间冲了一道深深的壕。
宋夏交兵距今已有九百多年了的历史。但野狐岭上的两座古城遗址依然清晰可见。
?
公主
宋慈和包拯的比较 狄青和包拯的故事介绍
关于狄青和包拯的故事其实就是包拯黑脸和狄青白脸的来历,不过这个故事也只是一个传说。传说包公其实是文曲星,狄青则是武曲星。所以就有人问了。为什么文曲星长着一张脸,武曲星却有一张白脸呢?北宋后期,天下霍乱,百姓处于水生火热之中,于是天上的玉帝便派赤脚大仙下凡救世,赤脚大仙在凡间就是皇帝宋仁宗。宋仁宗一生下来便哭闹不止。玉帝被赤脚大仙哭得心烦,便派文曲星和武曲星下凡。
只要是天上下来的神仙都要去南斗星君那里领一张脸谱下凡。那时候文曲星和武曲星来领脸谱的时候碰到南斗星君正在下棋,没有理会他们。文曲星等得不耐烦于是随手在南斗星君旁的脸谱带里随便抓了个脸谱,他拿着这个武士脸谱便匆匆赶去投胎了。投胎后的他便是包拯,包拯生下来,黑就像锅底那么黑,父母很是嫌弃,于是把他丢到村口麻坑里。嫂子可怜他,便把他抱回家抚养了,所以包拯一直叫他的嫂子为“嫂娘”。
长大后的包公很争气,考中了状元,虽然脸黑了点,但是为官清廉,断案神奇,被人称作“包青天”。
再说说武曲星狄青的命运,他耐心的等到南斗星君下完棋,才说明前来的用意。南斗星君打开脸谱带,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武士脸谱,于是就把文士脸谱拿给了武曲星。所以下凡后的武曲星长着一副清秀文弱书生的面孔。但是他喜欢舞枪弄刀。有一身好武艺,为国家征战沙场,杀敌无数。
这就是关于包拯和狄青的故事。
寇准和包拯
我们都有一个困惑,从小时候听评书就开始萌生出的不解,其实在为官清廉和为民判案上寇准其实是做的非常好的,但是为什么他的知名度就是不高,在民间的熟知度上更是和包拯差的太远太远。
我们知道,类似《三侠五义》、包公案、包青天等这些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的古老评书,明见戏剧,以及现在的影视作品,对包公的宣传力度远大于对寇准的宣传,喜欢追逐大流,是人们的天性,包拯因为自身的功绩的确在大部分官员之上,人们满满的就熟知起来。
历史上寇准在抗击辽国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包拯则是在处理朝中事物的时候有突出表现,他敢于弹劾当朝大臣,为朝廷解除了很多内忧,而寇准则是更多的从外患角度在位朝廷办事,而行军打仗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所以寇准更多的是上升到了为国效命的程度。
相比包拯的直接效命于人民,为百姓办实事上,包拯的影响力比寇准大出一截又变得那样理所应当。包拯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指出朝廷中不良的现象,使百姓生活安康,是百姓的得力助手。
虽然说寇准的政绩和官职都要大于包拯,只能说是百姓不关注这些,毕竟攘外必先安内,百姓真正关心的是当官的能不能为自己谋取利益,能不能为自己办实事。包拯正是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可能也应证了这样一句话基层干得好,比高层更的民心。
在民间有各式各样的文学形式来表现包拯的事迹,诸如《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等,无论是从舆论角度还是,在影响力上,包拯都有小小的优势,当然两人都是为宋朝的政权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也没有必要分个谁高谁低。
宋慈和包拯
包拯是历史上的名臣,是清官的代表,廉洁的象征,包拯性情刚正,他非常讨厌那些办事不为民的行为,他在和人交往的时候,不随意附和,他不会巴结他人,始终坚持自己清廉品格。
包拯平日里不经常和很多人扯上关系,他没有私人信件,甚至连朋友亲戚也断绝来往。他虽然地位很高,权力很大,但是他的穿着打扮,衣食住行都和百姓保持一致,这样看来包拯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这正是为官之人应该保持的,这也是包拯区别于一般官吏的表现。
包拯做过很多帮助老百姓的事情,宋代以来,关于包拯的一些故事传遍大江南北,戏剧一直到当代的影视作品都在彰显包拯的清廉和刚正不阿,包拯的形象也越来越丰满,他是我们想要对当下官员环境的反思,更是我们寄希望的官员应该具备的表现。
宋慈作为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之父”。他在自己二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清廉执政,一辈子没什么特别的爱好,只是喜欢收藏一些字画书帖,晚年的时候宋慈更加爱惜人才,他认为有人才的人不应该在乎辈分大小。
他在年老有病在身的时候,仍然亲自过目每一个案件的胜利,一切的公务都要在他确认了之后才能下达,宋慈为官一丝不苟的品质深受百姓喜爱。
宋慈在法医理论和实践上贡献的是突出的,为了具备拥有充足的医学知识,他一方面刻苦研究医药著作,一方面认真总结前人留下来的经验教训,他的《洗冤集录》在现在看来都是宝贵的资料,对医学界有很大的帮助。
相关参考
说起李师师,历史上有两个李师师。大约出生于公元1062年左右,李师师出生在河南开封,本来是王姓。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加上她的父母相继去世了,可怜的李师师只好寄人篱下。幸运地是,一个老鸨看上了李师师的美
武松来到十字坡时问张青孙二娘二人:“你夫妻二位高姓大名?”水浒传中,武松已经对张青孙二娘这对很崇拜自己的杀人犯,很有好感了,想问问他们,“高姓大名”。菜园子张青道:“小人乃姓张名青,原是此间光明寺种菜...
武松来到十字坡时问张青孙二娘二人:“你夫妻二位高姓大名?”水浒传中,武松已经对张青孙二娘这对很崇拜自己的杀人犯,很有好感了,想问问他们,“高姓大名”。菜园子张青道:“小人乃姓张名青,原是此间光明寺种菜...
狄青是北宋一代名将,曾立下无数军功,被人们称为“面涅将军”。不过宋仁宗还是会频繁猜忌狄青,狄青出门打仗宋仁宗就派一名副官要跟着狄青,始终放不下这份戒心。其实宋朝武将的日子都不好过,对于武将的猜忌也成了
韩琦、范仲淹刚到陕西的时候,有人向他们推荐,当地军官中有个狄青,英勇善战,有大将的才干。范仲淹正需要将才,听了这话,很感兴趣,要部下把狄青的事迹详细说一下。原来,狄青本是京城禁军里的一个普通兵士。他从
狄青,字汉臣,公元1008年出生在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当地素以民风强悍着名,狄青虽出身农家,却自小学得了一身不错的武艺。常言道: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狄青的武艺与他的农户身份显
狄青是北宋第一大帅哥。到底有多帅?帅到上战场不敢以真面目视人,怕敌人看到狄青长得太过秀美,嘲笑宋军无人,派了个奶油小生来打仗。在延州前后四年,狄青参加了大小战役二十五次,中流矢八次,每次战斗狄青都身先...
狄青是北宋第一大帅哥。到底有多帅?帅到上战场不敢以真面目视人,怕敌人看到狄青长得太过秀美,嘲笑宋军无人,派了个奶油小生来打仗。在延州前后四年,狄青参加了大小战役二十五次,中流矢八次,每次战斗狄青都身先...
...的将军,而且比兰陵王要厉害的多,他就是北宋第一名将狄青。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出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狄青出身贫寒,小时候没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
...的将军,而且比兰陵王要厉害的多,他就是北宋第一名将狄青。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出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狄青出身贫寒,小时候没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