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天性

Posted 相国

篇首语: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东坡的天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苏东坡的天性

2、南北朝历史 不是天性而是病

苏东坡的天性

王安石挥毫抄了一通《楞严经》
忽然想起了苏轼。
昨天黄昏
他在金陵驿站正与吕惠卿对弈
驿站胥吏走过来
递给他一道札子
然后陪着小心低声说道:“相爷
明日东坡先生要路过金陵。”
王安石一愣
随即醒悟过来。苏轼被他贬到黄州一眨眼五年了。半个月前
朝廷就已经下旨
改任苏轼为汝州团练副使
想是前往赴任的了。
窗外响起数声雁鸣。王安石推了棋局
浅浅地叹了一声。他又想起那次文人雅集
苏轼给他的书法题跋的事来。苏轼称他的书法“得无法之法”
并且说
“世俗人不可学!”
王安石打心底佩服苏轼的眼界。
贬苏轼去黄州
王安石的心里是很复杂的。有时仔细想想
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原因来。
但是
有几件小事
却让他至今想起
胸口还有些堵得慌。
王安石原是个不讲究生活小节的人
他平日穿衣裳
邋里邋遢的
枯皱麻叶一般
领襟上也常是厚厚的一层油垢
明晃晃的
照汴京乡间的俗话说
在上面可以打火R子了。吃饭也是如此
王安石喜欢吃萝卜
大葱
辣椒等物
又不漱口
一说话
空气里都变了味。
王安石生活上不讲究
可他在有些事上却很计较。他两次贬苏轼
其实都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关。
苏轼在翰林院任职时
王安石喜欢找他去闲谈。起初
苏轼嘴上还有几分遮拦
慢慢地
说话也就随便起来。
王安石著了一本书
叫《字说》
对每一个字都作一番解释。因此
王安石平日喜欢与人探讨一下字的渊源。有一天
王安石又与苏轼闲聊
偶尔谈到了东坡的“坡”字
王安石说:“‘坡’从土从皮
所以说
‘坡’乃土之皮也。”
苏轼笑笑
说:“按相国的说法
‘滑’应该是水的骨头了。”
王安石很认真地说:“古人造字
都是有说法的
再如四马为驷
天虫为蚕等。”
苏轼也严肃起来
朝王安石拱手道:“鸠字九鸟
相国可知它的出处?”
“不知
愿闻其详。”王安石真心请教。
苏轼说:“《毛诗》云:‘鸣鸠在桑
其子七兮。’那么
加上它们的爹娘
不正是九个吗?”
王安石愣在那儿
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回到相府
王安石脸色还很难看。恰逢吕惠卿来访
就问:“恩相有啥不顺心的事?”
王安石愤愤地说:“苏轼戏耍老夫!”
吕惠卿问了缘由
很生气。“这样的轻薄之徒
撵出京城算了。”结果
苏轼被贬到湖州做了刺史。
苏轼去湖州当刺史了
王安石反觉得身边一时少了些什么。
湖州刺史三年任满
苏轼回东京交差另补。这期间
他已知道被贬湖州是因为冒犯王安石之故
所以
一到京城
他就先去拜见王安石
有致歉之意。
不凑巧
王安石骑小毛驴闲逛去了。
王安石府上管家就引苏轼到书房用茶。
在书房
苏轼见到了王安石刚作的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读过
苏轼笑了。“王安石闹笑话了
菊花性最傲寒
岂有被秋风吹落之理。”苏轼不觉手痒
捻起桌上的紫狼毫
落纸立就
依韵和道:秋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
和罢诗
苏轼猛然醒悟。今天是来道歉的
怎么又与宰相“对”上了。他怕与王安石见面尴尬
便匆匆告辞。想找机会再与王安石解释。
可是不久
苏轼却又被贬到黄州去了。
人世沧桑
五年又过去了。想到这些
王安石心头涌过一种别样的滋味。他决定今天去秦淮河边与苏轼见上一面。他动了一个念头
倘若苏轼轻浮的毛病改掉了
仍让他回京城到翰林院去做学问吧。
吃过午饭
王安石身着便服
在秦淮河畔会见了苏轼。
在王安石眼里
苏轼苍老了许多。两鬓似乎已有银丝飘拂。王安石一时觉得两眼有些酸涩
内心隐隐有歉意徘徊。
苏轼也卸去了官袍
一身素装
连帽子也没戴
他朝王安石揖手一拜
说:“轼今日以野服见大丞相
失礼了。”
王安石一笑
说:“礼哪里是为我们设的呵!”
苏轼眼里就含了泪花。“轼无德
自知相国门下用轼不着。”
王安石默然。随携了苏轼的手
说:“我们去将山碧云寺吃茶。”
登上将山
但见树木青翠
涧水如练。时闻山虫唧唧
鸟声相和。真一派大好风光。二人心情畅快起来
苏轼话语渐多。
进得碧云寺
即见一合围古松下
已摆好茶几。茶几旁还设一大案
笔、墨、纸、砚齐备。方丈了尘禅师合掌相迎。了尘方丈素喜书法
且颇具造诣。今日两位书法大家来寺
自是笔墨侍候了。
茶是好茶
谷雨前朱家坞的碧螺春
吃着吃着众人就有些醉意了。
王安石来了雅兴
指着案上的巨大砚台说:“集古人诗联句以赋此砚
如何?”
王安石话一落
苏轼即应声道:“此乃雅事
我先来。”他站起身来便朗声大唱:“巧斩斫山骨。”
苏轼首联一出
满座寂静无声。
王安石沉思了好大一阵子
也没有对出来。便放了茶盏
讪讪地说:“趁大好天色
我们不如穷览将山胜景
对诗一事
可慢慢琢磨。”
这一天
相随者有监京城广利门田昼等三两个大臣。田昼对那二人说:“王安石寻常好以对诗难为他人
而王安石门下众人也往往你推我我推你
都说自己对不出
不想今日却被子瞻难住了。”二人喏喏。
苏轼与了尘禅师走在众人前面
不时指点江山
似乎陶醉在这山色之中了。
王安石看着苏轼的背影
心底深深叹了一声。
苏东坡

南北朝历史 不是天性而是病

 北魏开国帝王突然残暴原因:不是天性而是病

  拓跋圭,生于晋咸安元年(371年),死于晋义熙五年(409年),鲜卑族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圭出生在参合陂北,祖父是拓跋代国的建立者昭成皇帝什翼犍,故幼年生活在皇宫中。拓跋圭6岁时(376)前秦皇帝苻坚率兵进攻代国,什翼犍被子杀死,所部众叛亲离,代国灭亡。拓跋圭臣属独孤部,开始早期流亡生活。此时,拓跋圭虽年幼,但性格刚强,被认为是“光复洪业,光扬祖宗者”。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颠覆,北方短暂的统一为分裂割据所取代。拓跋圭乘势纠集诸部,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一月在牛川(内蒙古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同年四月,拓跋圭称魏王,定年号为登国,改国号为魏,是为北魏。拓跋圭继代王位时,整个塞上还处于分裂状态。为了稳固地位,统一各部,拓跋圭继位后就开始了巩固势力、扩大地盘的斗争。经过南征北战,拓跋圭成为塞外唯一的强大部落。

  北魏政权得以初步巩固后,拓跋圭开始向外扩张,试图统一中国北方。他首先灭掉了觊觎王位的叔叔,又一举兼并了势力强大的独孤部族;不久又与中原的后燕联兵,彻底击溃了强盛的宿敌铁弗部;在控制塞北后,挥兵东下,迅速占领后燕的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天兴元年(398年),拓跋圭定都平城(山西大同市东北),设立社稷,史称道武帝,继而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拓跋圭注意文化教育,以儒家文化作为统治工具;还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为维护建立的北魏政权,拓跋圭还曾推行大族豪强迁离本土的政策。作为北魏国的开国皇帝,拓跋圭为建立北魏国家北征西讨,立下汗马功劳。建国后,又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为北魏走上封建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础,从而建立起了庞大的北魏帝国,开启一个胡汉分治南北的新时代--南北朝时期。

  但是,三十岁以后的拓跋圭却成了另外一副模样,据《魏书·太祖纪》记载“初,帝服寒食散,自太医令阴羌死后,药数动发,至此逾甚。而灾变屡见,忧懑不安,或数日不食,或不寝达旦。归咎群下,喜怒乖常,谓百僚左右人不可信,虑如天文之占,或有肘腋之虞。追思既往成败得失,终日竟夜独语不止,若旁有鬼物对扬者。朝臣至前,追其旧恶皆见杀害,其余或以颜色变动,或以喘息不调,或以行步乖节,或以言辞失措,帝皆以为怀恶在心,变见于外,乃手自殴击,死者皆陈天安殿前。于是朝野人情各怀危惧。有司懈怠,莫相督摄;百工偷劫,盗贼公行,巷里之间人为希少”。拓跋圭不仅经常残杀大臣,他还常常坐在辇上,手里拿剑,直刺前面抬辇人的后脑,一人死,马上另一人代替,每出行一次就杀死几十人。

  这位横扫天下的英雄怎么突然之间会变成一个不可理喻的怪人呢?后人对拓拔圭这种反常行为,曾有过多种解释:有人斥责他生性残暴;有人骂他是夷狄本性。以上的观点都是以正常人的标准评价拓拔圭,其实这位盖世英雄并非故意倒行逆施,而是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那么,拓拔圭为什么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呢?专家们从外部因素和身体内体因素进行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仕人提倡清淡和空谈的风尚,所谓“玄学”流行于世,人们思想空虚,自认为看破红尘和生死玄机,贪图清净和享乐。当时流行服食一种名为寒食散的药物。寒食散也叫五石散,到了唐朝又叫“乳石散”,其成分主要是由雄黄、石钟乳、青慈石、丹砂、白石英组成,属中药材里面的金石类,这些成分在《本草纲目》上都有详细说明和注解,或多或少都有毒性,现代化学技术也测定出,这些金石主要是有毒的汞、铅、砷、硫化合物,这和道家的炼丹也有区别,显著区别在于“五石散”是自然矿物,炼丹是矿物的人工炼制品。拓拔圭正是服五石散上瘾,一发而不可收拾。

  三国魏时清谈家、驸马何晏是服用五石散的提倡者。当时,贵族中人相继服用,一时成为风气。服此药后,皮肤燥热干裂,能够使人精神愉悦,还有极强的增加性快感的功效。有点象今天的“摇头丸”和“大麻”,服后必须冷食、饮温酒、冷浴、不停的运动、穿薄布旧衣和宽大的鞋子,这样才能将药性散发,才不会磨破皮肤。这种毒品和现代的毒品相似,久服以后极易上瘾,对身体危害也极大。但当时的人们却认为那不是服毒,相反却认为这种服毒可以驱病强身,延年益寿。

  孙思邈对这种毒品有过深刻的说明:“五石散大猛毒。宁食野葛,不服五石。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为含生之害。”又:“人不服石,庶事不佳;石在身中,万事休泰。唯不可服五石散。”最能说明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服这种毒品的是下面这句话:“有贪饵五石,以求房中之乐”(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鲁迅也说过魏晋时期的“五石散”和“鸦片”有极其相似之处。可以说,服食五石散是导致拓拔圭神经错乱的主要因素。

  拓拔圭患病与外部因素也有很大关系。在金戈铁马、摧城拨寨上,拓拔圭战功赫赫,可谓得心应手,如鱼得水。但在建立北魏后,他却陷入两难境地。他在中原建立北魏政权,但却大量保留胡风胡俗,因而他不能像汉族皇帝一样轻易驾驭政权,反而行动处处受人规范、制约,甚至皇位也不断受到威胁。

  拓跋仪是拓跋圭的同祖弟。穆陵部首领穆崇是早年护卫拓跋圭的旧属。二人追随拓跋圭东征西讨,屡立大功。后来拓跋仪官居丞相。但是这两人却合谋在皇宫周围埋伏武士伺机杀掉拓跋圭,以夺取皇位。阴谋被人告发后,拓跋圭考虑两人持有军权,党羽甚多,如予追究,牵引太多,不好收场。而且这时西部又有战事,用人之际,不宜大兴杀戮,所以暂时没有惩办他们。这件事使拓跋圭深受打击,也加深了他对大臣的猜疑。

  403年,拓跋圭以奢豪喜名的罪名处死平原太守和跋,并诛其全家。中垒将军邓渊的从弟尚书邓晖与和跋关系很好,拓跋圭又将邓渊赐死。407年7月,他将战功赫赫的常山王拓跋遵赐死。8月,又以司空庾岳“服饰鲜丽,行止风采,拟则人君”为由,将其杀死。408年,又将宿有积怨的莫题嘲弄后灭族。

  不仅如此,拓跋圭还设立候官,以刺探臣下的活动。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使拓跋圭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过分焦虑的心情也导致了他精神上的分裂。

  拓跋圭的精神分裂也直接导致了他被儿子所杀的悲剧。拓跋圭年青时,到贺兰部见到自己母亲贺太后的妹妹很漂亮,就对母亲说明心意,要娶其为妻。无奈贺兰太后坚决不答应,说:“不可。是过美,必有不善。且已有夫,不可夺也”。于是拓跋圭秘密派人杀掉贺兰氏的丈夫,纳之为妃,生下清河王拓跋绍。拓跋绍自小就凶狠无赖,喜欢打劫行人,剥光人家的衣服取乐,又常常杀猪剁狗,荒悖无常。拓跋圭很生气,有一次,他把拓跋绍头朝下吊在井里,垂死之时才放他出来。409年的某一天,性情无常的拓跋圭公然大骂贺兰妃,把她关在宫里,要杀掉她。贺兰妃派人向儿子拓跋绍求救。当时拓跋绍才十六岁,但其凶猛的性格却酷似其父,他夜里与宦官密谋,跳过宫墙,冲入天安殿。周围侍者惊呼“有贼”,拓跋圭四处摸索半天也找不到弓刀,却被冲进来的逆子拓跋绍一刀杀死,时年三十九岁。

 

  又据野史记载,道武帝时有个预言很灵的巫婆说皇帝当有飞来横祸,惟有灭“清河”,杀“万人”才可免祸。于是拓跋圭派人屠灭清河一郡,又亲手杀人,想凑够一万整数。最后,拓跋圭有个爱妃名字就叫万人,与他儿子清河王拓跋绍私通。拓跋圭欲杀贺兰氏,拓跋绍看到母亲即将被杀,又恐私通之事泄露,于是杀掉了拓跋圭。估计道武帝临死一瞬间,能够恍然大悟巫婆所说的灭“清河”杀“万人”的谶言就应验身边两个人身上吧。

相关参考

千古隋文帝,细数其蕴藏大乱的天性弱点

隋文帝一统天下,功高盖世,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明皇帝之一,开创「”开皇之治”,被人们津津乐道。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被唐朝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然而,辛辛苦苦打下的一片江山,到其儿子

喜欢和女人逢场作戏 苏东坡的"歌妓情缘"

宋朝,文人携妓、喝花酒,似乎是常事,苏东坡也不例外。《东坡乐府》存词三百多首,其中,直接题咏和间接涉及歌妓的,多达一百八十多首。这,也正是苏东坡真实生活环境的写照,丝毫无损于苏东坡的伟大。据说,苏东坡...

喜欢和女人逢场作戏 苏东坡的"歌妓情缘"

宋朝,文人携妓、喝花酒,似乎是常事,苏东坡也不例外。《东坡乐府》存词三百多首,其中,直接题咏和间接涉及歌妓的,多达一百八十多首。这,也正是苏东坡真实生活环境的写照,丝毫无损于苏东坡的伟大。据说,苏东坡...

历史上,苏东坡和高俅是什么关系?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苏轼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在真实历史上,高俅是苏东坡的书童,而苏东坡是高俅的恩人。苏东坡对高俅恩重如山,而后来高俅发迹以后,也曾感恩图报,回馈苏氏子弟。因此,我们看历史,不能

东坡鱼的来历是怎样的?东坡鱼做法介绍

  苏东坡不仅是一位大文人,也是一位美食家。相信大家都知道东坡肉就是由苏东坡发明的,其实苏东坡在美食上的贡献远没这么简单。据说苏东坡一生最喜欢吃的就是鱼,而且他喜欢自己动手亲自烹调,在这期间也研制出了

苏东坡诗戏张先晚年艳福

苏东坡(1037~1101)和张先(990~1078)都是宋代词人,苏东坡大名鼎鼎,无人不晓;相比之下,张先知名度要差点。不过在词坛,张先却是个有个性的人物,生性风流,“至老不衰”。他的词作以反映士大

苏东坡能力出众 为何总被流放在外做地方官

说到苏东坡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人是真的厉害,其实有的人说这个苏东坡是有宰相之才能的,的的确确也是实力出众,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么厉害的苏东坡为何总是流放在外地去做官呢?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故事可言呢?下面

魏晋名流爱戴巾,苏东坡是宋代“时尚咖”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国衣裳魏晋名流爱戴巾,苏东坡是宋代“时尚咖”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的是周瑜举重若轻、指挥若定的潇洒姿态。然而,其中提到的“羽扇纶

苏东坡的母亲――程夫人

  然而有一位伟大的女性,也许她的名字没有孟母和岳母她们声名显赫,但她却成绩斐然,功德无量。她就是苏洵的妻子,苏东坡的母亲――程夫人。  苏轼母亲程氏在18岁时嫁入苏家,当时苏洵年仅19岁,还是一个未

”唐宋八大家”的仕途之路——苏东坡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四川眉山人。苏轼是北宋文明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少年成才,通过制科考试,被称为「”百年第一”,可谓是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