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邓艾偷渡剑阁

Posted 剑阁

篇首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107 邓艾偷渡剑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107 邓艾偷渡剑阁

2、从邓艾和姜维屯田,看曹魏与蜀汉的兴衰

107 邓艾偷渡剑阁

司马昭害死了魏帝曹髦,认为内部已经稳定,决心大举进攻蜀汉。
那时候,接替诸葛亮的大臣蒋琬、费都已死去,蜀汉担任大将军的是姜维。姜维有心继承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几乎每年都出兵攻打魏国,但是蜀汉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弱,姜维不但不能够取得胜利,反而白白消耗了不少兵力。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将军邓艾、诸葛绪各带兵三万,钟会带兵十几万分三路进攻蜀汉。
姜维看到魏军声势浩大,知道抵挡不了,把蜀兵集中到剑阁(今四川剑阁县),守住关口要道。钟会带兵到了剑阁,一时没法攻进去。
邓艾看到蜀军主力守在剑阁,就带了精兵偷偷绕道到剑阁西面的一条羊肠小道上向南进军。这一带本来是人迹不到的地方。邓艾带领这支精兵,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走了七百里路,也没有被蜀军发现。
最后,他们来到一条绝路上,山高谷深,没法前进。这时候,邓艾的兵士随身带的粮草已经快完了,将士们都慌了神。
邓艾当机立断,用毡毯裹着身子,从悬崖峭壁上滚了下去。将士们见邓艾一带头,也跟着滚了下去。有的攀着树木,一个接一个慢慢地爬下了山,终于越过了这条绝路,一直赶到江油(今四川江油县)。
驻守江油的蜀军没想到邓艾会从背后杀出来,突然见到魏兵出现在城下,来不及组织抵抗,只好投降了。
邓艾继续向绵竹(今四川绵阳西南)进攻。守绵竹的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邓艾派人送信劝说他投降,说“如果你肯投降,就推荐你为琅琊王。”
诸葛瞻听说要他投降,气得火冒三丈,把邓艾派来劝降的使者杀了。他摆开阵势,决心和邓艾拼个死活。但是毕竟敌不过邓艾,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都战死了。
邓艾拿下绵竹,直奔蜀汉都城成都。成都的百姓做梦也没想到魏兵来得那么快,一听邓艾兵临城下,纷纷到山上树林里去避难。蜀汉朝廷更是乱成一团,后主赶快召集大臣商量。有人主张往南逃,有的主张投靠东吴,有人认为现在魏国大军压境,不如趁早投降。
后主是个没主意又胆小的人,根本不想抵抗。等邓艾大军到达成都,他已经叫人反绑着两手,率领文武百官出城门投降了。
邓艾进了成都,觉得自己了不起,骄傲起来,连钟会也不在他眼里。他直接向司马昭上书,要趁这次打胜仗的势头,一鼓作气把东吴灭掉。哪儿知道司马昭下个命令给邓艾,说:
“军事行动不许自作主张。”这件事把邓艾气得要命。
正在剑阁跟钟会对抗的蜀将姜维,得到邓艾袭击成都的消息,正想退回去保卫成都,接到后主的命令,要他向魏军投降。
蜀军将士接到这个命令,又气愤又伤心。有的兵士恨得拔出刀来,在大石头上乱砍。
姜维倒是十分冷静。他跟将士们一核计,决定向钟会投降。钟会也赏识姜维是个好汉,把他当作自己人一样看待。两个人出门一块坐车,回到军营一起议事,要好得简直拆不开。
姜维利用钟会和邓艾之间的矛盾,劝钟会秘密写信给司马昭,告发邓艾谋反。
司马昭本来猜忌心很重,接到钟会的报告,就用魏元帝的名义下道诏书,派人到成都把邓艾抓起来,用囚车押回洛阳。他怕邓艾抗拒,又命令钟会进军成都。
钟会到了成都,派一支人马用囚车把邓艾押到洛阳。半路上,邓艾被人杀了。钟会用计除掉了邓艾以后,兵权全掌握在他一个人手里,他就决定谋反了。
钟会跟姜维一商量,姜维完全赞同他。因为姜维另外有他自己的打算,他想利用钟会杀掉魏军将领,然后再除掉钟会。他偷偷地给刘禅送了一封信,说“请陛下再忍受几天委屈,臣一定把国家恢复过来。”
钟会哪儿知道姜维的打算,他以为姜维真心跟他合伙反司马昭。他假传太后的命令,说司马昭杀害魏元帝,叫他发兵讨伐。他怕魏军将领不服,把他们软禁在蜀宫里。
魏军将士对钟会的命令本来有点怀疑,后来,有人传出谣言,说钟会、姜维要把北方来的将士杀光。这一来,大家都乱了起来。有的在宫殿四周放了火。乱兵进了宫,姜维、钟会控制不住,都被乱兵杀了。
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从邓艾和姜维屯田,看曹魏与蜀汉的兴衰

前言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攻陷绵竹,逼近成都,后主刘禅顿感大势已去,开城投降。邓艾率军进入成都,立国四十三年的蜀汉宣告灭亡。刘禅投降后,敕令远在剑阁与钟会对峙的姜维投降。曹魏与蜀汉经过四十多年的博弈,各有胜负,为何曹魏能够一举消灭宿敌蜀汉呢? 曹魏经过数十年的屯田,大力发展自己的综合国力,尤其是邓艾屯田,成效显著。然而,蜀汉姜维也曾屯田,为何蜀汉却积贫积弱,最后被曹魏所灭呢?下面从邓艾和姜维屯田,深度剖析曹魏与蜀汉的兴衰。 邓艾屯田 正始元年(公元240年),曹魏为解决对东吴作战的后勤问题,特准备在东南一带进行屯田,积蓄军粮。邓艾奉命前往视察,他从陈、项二县出发,一直到了寿春。经过这次实地考察,邓艾提出两个可行性建议:第一,兴修水利,第二,实行军屯。 为此,邓艾还编著《济河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指导如何「 ”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他认为开挖河渠,引水灌溉良田,还能通过水路,运输粮草。 兴修水利是进行屯田的基础,只有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才能更好地发展农业,屯田也会事半功倍。如现在,在淮北有常住军2万人,淮南有常住军3万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两岸常驻四万大军,「 ”且田且守”,风调雨顺时,实现大丰收,扣除屯田费用,每年仍然有五百万斛作为军资。如此积累六、七年,淮南会有三千万斛军资储备粮。凭着这些储备粮,曹魏面对劲敌东吴「 ”进可攻,退可守”。 《三国志·邓艾传》: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 以上是邓艾给上司司马懿的调研报告,从中我们可知,如果按照邓艾的构想,实现屯田,曹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曹魏东南边境对北方腹地运输粮草的依赖。「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淮南一带屯田,曹魏与东吴边界既有兵,又有粮,即使在战争最激烈状态,也不需要太忧愁粮草不足的问题了。 姜维屯田 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维发动最后一次伐魏战争,从汉中出发,进入曹魏境内,惜败于劲敌邓艾之手,损失惨重,退守沓中。此次伐魏失利,宦官黄皓抓住把柄,想要夺取姜维兵权,以右大将军阎宇代替姜维掌兵。姜维害怕回到成都,被奸臣黄皓所害,因此不敢回去,滞留于沓中。 《三国志·姜维传》: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维本羁旅托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又据《华阳国志》记载,姜维非常厌恶黄皓擅权,向后主刘禅上奏,想要除掉奸佞黄皓。后主曰:「 ”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姜维见黄皓在朝中根深蒂固,又得刘禅信任,自己打蛇不成,反被蛇咬。 因此,他知道自己失言,得罪黄皓,便辞别刘禅。后刘禅又下旨让黄皓给姜维道歉,想要缓和关系,姜维知道自己除掉黄皓不现实,便上表,请求「 ”沓中种麦”,为下一次伐魏筹集粮草,实则为躲避黄皓,以求自保。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下屯田制是什么? 屯田制,顾名思义,是朝廷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开垦荒地的制度,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三种。。邓艾和姜维屯田,都属于军屯,都是为解决军粮不足和长途运输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早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有效管理西域等边疆,曾实行西域屯田。由此可见,军屯历史悠久。 那么邓艾和姜维,都曾屯田,他们两位有哪些不同点呢? 第一,出生不同 邓艾,出生于南阳新野,他自幼丧父,和刘皇叔一样,崛起于草莽之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 年),曹操收服荆州后,为有效治理荆州,曾强行将荆州老百姓北迁屯田。大量百姓迁移,邓艾一家人也在其中,迁到了汝南,成为屯田民。他年幼时,就是一个普通的「 ”放牛娃”,但他信奉陈胜、吴广的「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时刻想要改变命运,跨入士族阶层。 《三国志·邓艾传》: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 姜维,天水郡冀县人,也是幼年丧父,与母亲一起生活。他的父亲姜冏曾是天水郡功曹,遇到羌、戎少数民族叛乱,战死在战场。曹魏为体恤姜维家,封姜维为中郎,天水郡参军。 《三国志·姜维传》: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少孤,与母居。 从以上两人的出身,可知邓艾本身就是一个屯田民,从小知道屯田民众的生活、如何更好地屯田。而姜维却是出身于将门,继承他的父亲职业,成为了天水郡参军。一个有屯田经验,一个没有,自然是有经验的邓艾更加善于屯田,将曹魏的淮南治理得丰衣足食。 第二,目的不同 邓艾向司马懿提出淮南屯田,是为了解决边境军队的粮草问题。他奉命沿途考察,为此还编著了《济河论》,提出「 ”要想屯田,先要开渠”的主张。司马懿看了邓艾的调研报告,非常满意,在淮南、淮北广开河道,大举军屯,不出数年,粮草充足。邓艾的种种主张,使淮南地区风调雨顺,大大地增强了曹魏的国力,为以后的灭蜀吞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短短几年,「 ”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这些都是邓艾的功劳。邓艾不是简单的实行军屯,而是促进了当地的农耕发展,提高了生产力,使淮南繁荣富庶。 又据《晋书·食货志》:「 ”郡国例置田官,数年之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姜维,在沓中屯田,第一个目的是为了躲避黄皓,怕受到黄皓的迫害,第二个目的才是为下一次伐魏做准备,囤积粮草。至于兴修水利,发展当地经济,姜维未曾过多考虑。 第三,范围不同 淮南、淮北地带,属于南方,土地肥沃,尤其是在开凿河渠后,水利发达,十年九丰收,数年间,积累了大量储备军粮。曹魏屯田范围「 ”西北起河西,东南达淮南;东北自幽燕,西南至荆襄”,州郡例置田官负责屯田,颇有成效。 沓中呢?它的地理位置约在今甘肃省舟曲县,而舟曲县隶属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南部,相对富饶的淮南来说,它是贫瘠的。姜维当时被邓艾击败,不敢回成都,退守沓中,「 ”沓中屯田”。沓中,既没姜维兴修水利的记载,也没他实地考察的记录,因此他在沓中屯田,效果不太理想。沓中也相对狭小,无法和曹魏的屯田范围相比。 第四,历史不同 建安元年 (公元196年) ,兖州刺史曹操迎奉汉献帝,迁都许昌,并采纳了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昌进行屯田,第一年就获得「 ”谷百万斛”。曹操将这一措施推广到各州郡,招募流民屯田,并免除他们的兵役和徭役,这就是三国最早的屯田,称之为「 ”民屯”。 《三国志》: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 蜀汉的屯田记录,要追溯到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他总结了前几次伐魏因粮草不继,功败垂成,这次准备分出部分军队,在渭、滨的居民之间屯田,与魏民一同生产,增加军粮储备,解决从蜀中运粮不便问题。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蜀汉诸葛亮在渭、滨屯田,属于军屯,为了解决伐魏粮草不足问题,没有将其作为国策。蜀汉在刘备时期,也鲜有屯田记录。因此,蜀汉屯田历史不如曹魏悠久,贯彻力度也不如曹魏。邓艾和姜维屯田有上述四个不同点,得出以下结果 曹魏国力蒸蒸日上,具体表现在曹魏人口的增长上 在灭蜀前,曹魏有66万户,人口443万(《文献通考·卷十》),灭蜀后,曹魏和蜀汉共计94万户,人口537万(《后汉书·志十九》)。而依据路遇,腾泽之的《中国人口通史》,如果算上未纳入的屯户、兵户、吏户、隐户、佃客、部曲等人群,曹魏有1300万人。 那么在东汉末年有多少人口呢?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正史上虽然没有确切记载东汉末年人口,但曹操的《蒿里行》形象地描述了东汉末年战乱不断,大量百姓流亡,千里无人烟,百无余一。东汉末年,战乱不断,已经无法考证曹魏初期有多少人口了,只有累累白骨,十室九空。 曹魏通过屯田,人口迅速恢复,40多年增加到443万,这说明曹魏屯田颇有成效,人口恢复很快,国力蒸蒸日上。 蜀汉国力提高有限,具体表现在人口增长上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时,蜀汉有20万户,人口90万(《晋书·卷十四》),而蜀亡时(公元263年),蜀汉有28万户,人口108万,其中「 ”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三国志·卷三十三》)。而依据路遇,腾泽之《中国人口通史》,将未纳入户口统计的兵籍、吏籍、漏籍、荫户、佃客及少数民族等统计的人群算上,蜀汉约有400万人。 蜀汉从立国,到亡国,40多年,仅仅增加了8万户,18万人,远低于曹魏人口,国力提高非常有限。 而我国古代,一个国家是否繁荣强盛,是否有生命力,首要看的便是人口。古代生产力低下,人口是战略资源,如诸葛亮第一次伐魏,丢失街亭,撤退时,将大量天水、南安、安定居民迁徙到蜀汉。 总结: 曹魏屯田可以追溯到曹操时期,曹操还注重保护耕地,他曾「 ”割发代首”。邓艾出生于屯民,了解民屯,他先沿途实地考察,又开凿河渠,兴修水利,还得到上司司马懿的大力支持,才卓有成效。曹魏不但军屯,还实行大范围的民屯,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而蜀汉屯田历史相对短,范围不如曹魏之广,仅在前线(渭、滨、沓中)军屯,为了解军粮不继的燃眉之急。姜维屯田的首要目的为了避祸,和邓艾屯田相比,成效不大。 因此,邓艾和姜维同样是屯田,曹魏越来越强盛,国力日益强大,而蜀汉却连年发动战争,劳民伤财,国力提高有限,此消彼长之下,曹魏于公元263年灭亡蜀汉。 部分参考资料: 《三国志》 《华阳国志》 《文献通考》 《后汉书》 《晋书》 《中国人口通史》

相关参考

邓艾灭蜀为何不走大路而取道阴平

  邓艾不走大路而取道阴平,为灭蜀奠定了基础。这启示我们:越是难行的路越畅通,越是通达的路越难走,这是生活的辩证法。>>  一、邓艾偷渡阴平>>  魏军伐蜀,蜀辅国大将军董厥守剑阁,剑阁为一夫当关,万

从邓艾和姜维屯田,看曹魏与蜀汉的兴衰

前言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攻陷绵竹,逼近成都,后主刘禅顿感大势已去,开城投降。邓艾率军进入成都,立国四十三年的蜀汉宣告灭亡。刘禅投降后,敕令远在剑阁与钟会对峙的姜维投降。曹魏与蜀汉经过四十多年的

运气成分?邓艾偷渡阴平关为何灭了蜀国?

从白水到成都,刘备时期就开始休整交通,从江由直接进犯成都,这对蜀国是致命的。但是由于阴平道人迹罕至,看起来根本就没有可行之路,更何况是军队通过?因此蜀汉根本没有任何防备动作(只有刘备在平武放了“三校”...

邓艾​偷渡阴平,蜀汉还能抵抗,他却力排众议投降,史书却夸他

三国时期,魏国和蜀汉是两个极端,一个面积大、国力强,一个面积小、国力弱;一个立九品选官法,努力讨好士族,一个努力维持稳定,一味打压本土士族。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努力讨好士族的魏国渐渐的收揽民心,正统地

邓艾大军兵临成都后,为什么刘禅开门投降,而不是继续抵抗呢

公元263年十月,在魏灭蜀之战中,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在绵竹之战中,邓

邓艾大军兵临成都后,为什么刘禅开门投降,而不是继续抵抗呢

公元263年十月,在魏灭蜀之战中,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在绵竹之战中,邓

第十四章 司马昭一石三鸟

  邓艾在阴平度险成功之后,紧接着便挥师南下,夺江油、取涪城、克绵竹,最后终于迫使后主刘禅出降,邓艾进据成都。而在剑阁的姜维,却故意向钟会缴了械,邓艾因此痛恨钟会。对于下一步的行动计划,邓艾修了一封书

三国一牛人,轻松干掉邓艾、钟会及姜维,却被一丑女玩死

三国后期,司马家族掌控了曹魏政权,并开始出兵伐蜀。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汉中,蜀汉大将姜维率兵将钟会阻挡在剑阁,而邓艾则率精兵偷度阴平,直达蜀汉都城成都,后主

姜维有钟会的支持,为什么还是没能恢复蜀汉呢

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对于蜀汉来说,虽然竭力抵抗,但是,邓艾的大军突降,还

原因其实只有一个 揭秘灭蜀功臣邓艾之死

邓艾,这个被司马懿一手提拔的曹魏名将,在三国后期扮演着重要角色,姜维北伐中仅有的两次失败均是败在邓艾之手。而邓艾最大的功劳是率兵偷渡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攻灭蜀汉。但是,如此有功之臣后来却被钟会诬陷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