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 铁面无私的包拯

Posted 权贵

篇首语: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192 铁面无私的包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192 铁面无私的包拯

2、包拯执法铁面无私

192 铁面无私的包拯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污受贿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
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手脚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阎罗”是传说里管地狱的神。)
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样十分朴素,跟普通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龙图”(包拯得过天章阁待制、尤图阁学士的官衔)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虽然其中大都是虚构的传说,但是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心情。
包拯

包拯执法铁面无私

  北宋时,不仅卖官之风盛行,而且当时有些奸吏还通过后妃关系加官进爵抑或减轻罪状,因而朝廷对官吏封官的大小或者量刑的轻重,往往取决于和后妃的关系好坏。身为谏台的包拯,对这种内外勾结、贻误朝政的不法行为深恶痛绝,他多次上奏仁宗,在奏折中直指这一流弊“妨公害政,无甚于此”,明确要求皇帝 “降旨止绝”。
  在包拯看来,王子犯法应与庶民同罪。所以铁面无私的他,不仅敢于弹劾皇帝的后妃,亦敢于多次指责权位显赫的国戚。
  张尧佐是仁宗的叔岳父,即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伯父,此人既无德又无才,却单凭裙带关系身居要职。他担任主管财税的官员后,百姓负担的苛捐杂税日见沉重,但国库反而枯竭,这显然是张尧佐之过。然而,仁宗偏要再次擢升张尧佐,皇柘二年 (1050 年 ) ,任命张尧佐为三司使,掌管全国的财政大权,一时朝野震惊,舆论大哗。包拯闻之,立即上书弹劾:“三司使是国家财政要职,而张尧佐系平庸之辈,实难胜此重任。更何况他是以外戚受宠而跻身显位,这样会在朝廷埋下外戚篡权的祸根。”请求立即罢免张尧佐。
  皇帝自知理亏,于是虚晃一枪,罢免了张的三司使之职,但又在当天改授他为宣徽南院史、淮康节度使、景灵宫牧、郡牧制置使四职。张尧佐身兼四职,位高权更大,朝臣自然更加不满,于是包拯再次面谏仁宗,但仁宗再也不肯让步。忿激之下,包拯竟越阶趋前,怒责皇帝此举是“失道败德”,因为词烈语激,连唾沫星子都溅到仁宗的脸上。仁宗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只好免去张尧佐宣徽南院史等两职,同时规定外戚不得担任军政要务、干预朝政。此事在《宋人轶事汇编》一书中亦有记载,说仁宗当日临朝前,张贵妃曾抚摸着他的背心反复叮咛:“你可千万别忘了宣徽史的事。”张贵妃得知仁宗退朝返宫,便急不可耐地迎上去打听消息,连声追问结果。仁宗正在气头上,便边用绢帕揩抹脸上的唾沫星子,边没好气地高声斥道: “宣徽史宣徽史,你就只知道宣徽史,你可晓得这包拯还是御史呢 ! ”
  然而皇帝常常出尔反尔,心口不一。一年后,仁宗又授予张尧佐为宣徽南院史。这下包拯真的怒不可遏了,他声色俱厉地当面斥责皇帝的偏执之过,力主将张尧佐谪守河阳,不得在京师供职,尤其不得任使相。仁宗拗不过包拯,又见众心难违,只好下诏,内称:立此存照,今后若再提升张尧佐,即按包拯此次奏折的主张予以处置。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包拯三弹张尧佐”。铁面无私的“包黑子”作为正义的代表,其“举劾不避乎权势,犯颜不畏乎逆鳞”的大无畏精神,由此可见一斑。当时不少朝臣为了各自的私利,向贵妃讨好都来不及,连那些宰辅大臣亦不及时规劝,只是一味屈从皇帝的旨意,而包拯却置个人利害于不顾,为了把那些有不法行为的皇亲国戚拉下马,竟敢多次言辞激烈地直逆“龙鳞”,只要两相一比较,包拯的形象就显得伟岸了。
  包拯的执法如山,还充分体现在一追到底、除恶务尽上,很有点“追穷寇”的风采。
  仁宗庆历年间,李淑以侍读学士、端明殿学士的显爵出任州官府官,但他背地里攀附权贵,竟取得翰林学士侍从之职。对于李淑的阴谋封官,许多人都极为不满。由于包拯的苦谏,仁宗皇帝免去了李淑的翰林学士一职,但仍保留他的侍读学士职务。包拯认为这样处置依然是姑息,于是继续奏本严加弹劾,直到仁宗最后免去李淑的这一职务才罢休。
  此外,包拯在担任谏官期间,还通过仁宗罢免了平庸的宰相宋庠,弹劾了郭承祜、王逵、李昭亮、严土良等外戚大臣和宦官,使“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包拯还多次上书宋仁宗,要求他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做一个能够听取和采纳尖锐批评意见的皇帝,对于谏官的激切言论给予理解。因为“言不激动,则不足以开宸虑而补圣政”。  
包拯

相关参考

为何安排21口棺材从7门而出? 铁面名臣包拯死后

包拯,后世又称其为包公,是中国北宋时期的名臣忠良,当时的朝堂封其以开封府知府之职,与此同时封其以龙图阁直学士之职称,因而后人亦称包拯以“包龙图”,包拯同关公一样,其传奇一生被历史长河淹没过后,被后人口...

为何安排21口棺材从7门而出? 铁面名臣包拯死后

包拯,后世又称其为包公,是中国北宋时期的名臣忠良,当时的朝堂封其以开封府知府之职,与此同时封其以龙图阁直学士之职称,因而后人亦称包拯以“包龙图”,包拯同关公一样,其传奇一生被历史长河淹没过后,被后人口...

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下葬时为何用了二十多口棺材

包拯是中国北宋时期的知名重臣,他被当时的朝廷封为开封府知府,龙图阁直学士,因此后人也将包拯称为“包龙图”,包拯和关公一样,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关于包拯的轶闻趣事更是多的不可胜数,今天我

包拯是不是清官

汗青上被黑的最“惨”的人,包拯人家白着呢,铁面无情不是罪“开封有个包苍天,铁面无情辨忠奸…”包拯的故事自被搬上荧屏后就真假各半,戏剧、评书等文艺作品曾把宋朝的清官包拯演绎成包苍天,额头有新月、铁面无情

包拯是被皇帝毒死的

包拯是被皇帝毒死的?900年后包拯墓被打开,从其遗骨解开秘密说起古代铁面无私、不畏权贵的清官担当,大家多半会想到包拯与海瑞。不过包拯的名声显然比海瑞更好一些,这可能与民间戏曲演绎有关,还有就是二人的作

开封府包拯老婆是谁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开封府包拯老婆是谁?尹雨柔的历史原型其实是董氏”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除奸邪,包拯也就是包青天,那你知道历史上包拯老婆是谁吗?最近上映的一部新

包拯去世后葬在何处

包拯,北宋著名的大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清官,因铁面无私,不畏权贵,被后人尊为“包青天”。公元1027年,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本来此时就可以做官,但他是个大孝子,一直在家侍奉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后才踏入

义狐报恩,成全了包拯一段姻缘

提起包拯,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不惧权贵、不徇私情、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清官”,而关于包拯的故事,我们无论是通过文学作品或者是影视剧,都能对此有一些或多或少的了解,尤其

包拯买猪肉是怎么回事?最后是什么结局

说到包青天很多人的第一影响就是铁面无私,办案能力超绝,但是包青天也有逗趣的一面,话说明间有个小故事,说的就是我们的包拯买猪肉的事情,叫什么一半瘦一半肥还是怎么的,反正是把人看得十分的有趣了,那么有人了

包拯第三,狄仁杰第二,此人才是真正的大牛

一说到那些断案如神的大牛,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包拯绝对是大哥大。因为他不趋于权贵,连皇亲国戚都敢处决,铁面无私,被称为“包青天”。客观来说,绝没有电视上的那么神奇,如果搞一个神探排行榜,包拯顶多是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