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 苏东坡游赤壁

Posted 苏东坡

篇首语: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196 苏东坡游赤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196 苏东坡游赤壁

2、明清文人为何钟情《东坡笠屐图》

196 苏东坡游赤壁

司马光执政后,把宋神宗贬谪的许多大臣都召回朝廷,其中有两个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苏轼(音shì)和苏辙(音zhé)。
苏轼兄弟俩,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二十岁刚出头的那年,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苏辙到京城去考进士。主考官欧阳修,正在注意从考生中物色有才华的人。第一场考试下来,他在阅卷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高兴得拍案叫好。
考卷是密封的,上面没有考生的名字。欧阳修心里想,能写出这样精采的文章,一定是一个文坛能手。京城里有点名气的文人,欧阳修多少了解一点,这篇文章究竟是谁写的呢?他猜想了半晌,觉得从文章的风格看,很可能是他的门生曾巩。他本来想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一名,但是曾巩是他门生,评得高了,怕人们说他偏袒,就把它评为第二。
直到发榜的那天,欧阳修才知道,那个写精采文章的不是曾巩,却是刚到京城的青年考生苏轼。
苏轼考取以后,照例要去拜见主考老师欧阳修。欧阳修跟他谈了一阵子,觉得他气度大方,才华出众,打心眼里喜欢。苏轼走了以后,欧阳修跟他的老同事梅尧臣说:“像这样出众的人才的确难得,我真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成语“出人头地”就是这样来的。)
欧阳修这番话一传出去,一些读书人听了都不服气。京城里这样多的人才,难道比不上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后来,大家读到苏轼才气横溢的诗歌和文章,才不得不服输。
苏轼出了名,他的弟弟、十九岁的苏辙也在同年考取了进士,他们的父亲苏洵的高兴劲儿就不用说了。但是苏洵另外有一番感触。原来苏洵也是个擅长散文的人。他在少年时期,没认真读书,到二十七岁那年,看到别人一个个都上进了,才发个狠劲读书。过了一年,考进士没考中,回到家里,一气之下把他过去写的文章,一把火烧了,从头学起,果然进步很大。
这回,他带儿子到了京城,眼看儿子年轻轻的都考中了,怎么不感慨呢。他听说欧阳修是最重视文才的,就把他几年来写的二十多篇文章托人送给欧阳修,请欧阳修指教。欧阳修一看,苏洵的文章文笔老练,别具风格,就向宰相韩琦推荐,韩琦也很赞赏。后来,没经过考试,破格把苏洵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这样,苏家父子三人在当时京城中都出了名。后来,人们把他们父子三人合起来称做“三苏”。
王安石实行新法的时候,苏洵已经死了。苏辙在王安石手下干过事,后来,因为跟王安石合不来,被降了职到外地去了。苏轼主动要求外调,先后当过杭州、湖州(今浙江吴兴)等地方的刺史。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提倡生产,做了一些对人民生活有益的事。
后来,苏轼在湖州看到了地方豪强官吏的横行霸道,很不满意,写了一些诗,讽刺这些事。没想到这些诗传到京城,几个反对苏轼的官僚从苏轼的诗文里摘出几句话,诬陷苏轼诽谤朝廷,大逆不道。他们撤了苏轼的职,把他押解到东京,关在大狱里,想把他处死。
苏轼在牢监里足足被关了一百天,受尽折磨。后来,因为实在算不上什么大罪,宋神宗才下令把他释放,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到了黄州,挂了个小小的空头官衔,实际上过着流放的生活。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靠朋友的帮助,弄到一块地,自己耕种起来。他还亲自整理场地,在东边山坡上盖了一间屋。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叫东坡居士。后来,人们常把苏轼叫做苏东坡。
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的日子里,常常游览山水,写作诗歌,抒发他的心情。有一次,他打听到长江边有个名胜古迹叫做赤壁,就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里,约了几个朋友,乘着小船到赤壁去游览。在那里,他想起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情,十分感慨。回来以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赤壁赋》。
苏轼不但是写散文和写诗的能手,而且在词的写作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写的词,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豪放风格。在游赤壁之后,他又写了一首《念奴娇》(词牌名)词的上半首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掠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但是他在地理上却出了一个不小的差错。原来黄州的赤壁并不是周瑜火烧曹军的地方。三国的赤壁在现在武汉的上游,而黄州却在武汉下游。不过,黄州的赤壁却因为苏轼这一个差错出了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文学家,就称它为“东坡赤壁”。
苏东坡

明清文人为何钟情《东坡笠屐图》

南宋文学家周紫芝在其《太仓米集》中有《东坡白叟居儋耳,尝独游城北,过溪,观闵客草舍,偶得一翦笠,戴归。妇女赤子皆笑,邑犬皆吠,吠所怪也。六月六日,恶热如坠甑中,披发,南轩偶诵其语,忽大风自北来,骤雨弥刻》一诗,其诗曰:“持节休夸海上苏,前身就是牧羊奴。应嫌朱绂昔时梦,故作黄冠一笑娱。遗迹与公归物外,清风为我袭庭隅。凭谁唤起王摩诘,画作《东坡戴笠图》。”《东坡戴笠图》又称为《东坡笠屐图》,这是关于这一传统绘画母题源流的最早记载。至于今朝所知最早创作此画者,则可追溯到苏轼的石友、人物画家李公麟。李公麟在其《东坡笠屐图》中题道:“师长在儋,访诸梨不遇。暴雨鸿文,假农民箬笠木屐而归。市人争相视之,师长自得幽野之趣。”这是关于创作《东坡笠屐图》的最早记录。遗憾的是,李公麟原画已经失传,我们只能从文献记载和后人摹本中得知,李公麟创作过不止一幅《东坡笠屐图》。在此之后,直到二十世纪,创作过《东坡笠屐图》的画家不可胜数,尤以明清时期文人所作《东坡笠屐图》多且精。

据不完全统计,明代画过《东坡笠屐图》者有唐寅、仇英、尤求、曾鲸、张宏、朱之蕃、孙克弘、娄坚,而清代画过《东坡笠屐图》者则有黄慎、李W、华岩、蔡筱明、余集、张问陶、宋湘、居廉、费以耕、张廷济等人。他们所绘的《东坡笠屐图》,若是从造型来讲,大略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头戴斗笠,脚蹬木屐,腰微屈,两手提衣,向前迈进,如明代朱之蕃的《东坡笠屐图》(广东省博物馆藏)、曾鲸的《东坡笠屐图》(西安美术学院藏)和清代居廉的《东坡笠屐图》(香港艺术馆藏)便是如斯;另一类为头戴斗笠,脚蹬木屐,一手拄杖,一手提衣(或举手),悠然自得地前行,如明代孙克弘的《东坡笠屐图》(天津博物馆藏)和清代费以耕的《东坡笠屐图》(四川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藏)便是如斯。为了表述轻易,姑且将前一类称为“提衣型”,后一类称为“拄杖型”。当然,也有一些《东坡笠屐图》会有衬景或造型的分歧,但粗略不离此两类。

曾鲸和居廉的《东坡笠屐图》是明清两代提衣型《东坡笠屐图》的代表。前者为赋色人物,秉承了曾鲸一贯的肖像画气势,在人物面部做了晕染,将苏东坡在艰难困吃力中不平的脸色描绘出来。人物衣纹线条流通,赋色光鲜。作者有题诗曰:“汤嗔如屋谤如山,且看蛮烟瘴云间。白月遭蟆蚀不尽,清光依旧满人寰。”此诗乃元代诗人郑元佑所作,其诗同情苏东坡的遭际并以“白月”“清光”比方其不灭的人格魅力。故此图固然只是简洁地描画苏东坡笠屐的场景,倒是别具怀抱,明示一种不平的精神内核。后者为淡设色,以墨线勾勒出人物概况,面部辅之以浅赭色。人物根基上以白描的技法,将苏东坡双手提着长袍战战兢兢行进的狼狈形象描绘得生动有趣。作者以篆书题画名曰“笠屐图”,并有题识:“丙戌春三月写为春生三兄方家大人雅正,弟居廉”,钤白文方印“古泉”。据此可知此画作于清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是应“春生三兄”邀约所绘。

从源流来讲,明清时期的《东坡笠屐图》大多是对宋元时期作品的传移模写,有来自北宋的李公麟,也有来自元代的赵孟\\、任仁发、钱选等。固然李公麟原作已弗成见,但从明代朱之蕃的作品中可略窥其面貌。朱之蕃《东坡笠屐图》的诗堂有梁启超题跋:“朱兰妨倮盍眠所画东坡师长笠屐像,曾藏翁氏苏斋,今归饮冰室,乙丑正月,梁启超。”朱之蕃亦有题识:“东坡一日谒黎子云,途中值雨,乃于农家假箬笠木屐,戴履而归,妇人赤子相随争笑,邑犬争吠,东坡谓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右李伯时写像,上有此数语题识。偶然琐事,率尔片言。粉墨载之,未播人世。与巧显融,宁直迪遑。人中之龙,仙中之仙。景止高风,有托而传。万历己未四月四日朱之蕃临并志以赞。”“万历己未”即万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乃晚明时期。朱之蕃题识稀奇解说“右李伯时写像”,解说是直接摹仿自李公麟,据此亦可探知李公麟所绘《东坡笠屐图》当为两手提衣型。在裱边右侧,有清人翁方纲的题跋:“吴门尤叔野茂先藏松雪《白描坡公像》,后有陆五湖师道题云:有合于伯时所作,按藤杖坐磐石,意态也。又南海朱完所作《小金山像》及长洲李枢所藏松雪画像,皆与宋真本像相合。盖疏眉凤眼,秀摄山河,两颧清峙,而髯不甚多,右颊近上处,黑子数点,是为宋李伯时之真本。赵松雪、朱兰蜗所临,皆足证也。壬戌二月廿二日以此数本合对得真,敬识于此,苏斋学人翁方纲。”该跋收入翁方纲的《复初斋诗集》,文字略有分歧。翁氏经由订正,称朱之蕃所临《东坡笠屐图》和赵孟\\的《白描坡公像》均源自李公麟的真本,并且明确指出苏东坡的形象为“疏眉凤眼,秀摄山河,两颧清峙,而髯不甚多,右颊近上处,黑子数点”。是以,在李公麟的《东坡笠屐图》已经失传的情形下,朱之蕃此本也就显得尤为主要了。如今所存世的提衣型《东坡笠屐图》,其直接的源流,应该都来自李公麟。

现存的三件张大干《东坡笠屐图》(离别藏四川博物院、吉林博物院和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均摹仿自元代任仁发,其造型属第二类,即苏东坡一手拄杖,一手抬举,阔步向前。明清时期的《东坡笠屐图》有不少就是属于这种造型。近人蔡晓明摹写的《东坡笠屐图》(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藏),为苏东坡双手提衣型。画中作者题识云:“景定三年望赐进士钱选舜举画。丙寅寒露蔡筱明临绘于露香书屋。”钱选为元代画家,据此可知至少在元代,便显现了《东坡笠屐图》的另一造型。

在清人齐学裘的《见闻续笔》中著录有“唐六如《东坡笠屐图》,纸本,自题五古”。遗憾的是,唐寅的原图已经失传,光荣如今尚能见其《东坡师长笠屐图》拓本。在图中,唐寅有如许的诗句:“东坡在儋耳,自喜无人识。往来野人家,说笑便终日。一日忽遇雨,戴笠仍着屐。逶迤还至家,妻儿笑满室。歆哉古之人,光霁满胸臆。图形寄仰望,万世谁可及。”有意思的是,孙克弘的《东坡笠屐图》抄录的诗句与唐寅画一致,其构图亦为一手拄杖,一手提衣。这种较为程式化的图文显露出在明清时期,《东坡笠屐图》贫乏原创性,根基上是对前人的心摹手追。这种统一绘画母题的作品,在绘画史上极为常见。它们经常显现相类或大略接近的构图,如《文姬归汉图》、《东山报捷图》、《春夜宴桃李园图》、《西园雅集图》、《赤壁夜游图》、《钟馗嫁妹图》、《汉宫春晓图》、《胡笳十八拍图》、《兰亭修禊图》(又叫《曲水流觞图》)、《海屋添筹图》、《维摩演教图》、《搜山图》、《洛神赋图》、《萧翼赚兰亭图》、《袁安卧雪图》、《渊明归田图》、《伏生授书图》、《莲社图》、《孝经图》、《昭君出塞图》等绘画主题都有雷同的现象。有趣的是,孙克弘绘制过不止一件《东坡笠屐图》。在陈继儒的《晚香堂苏帖》卷首的东坡像即为孙克弘所绘,其主题即为《东坡笠屐图》(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藏)。此画原作已弗成考,所存为石刻拓本。图中,苏东坡头戴斗笠,脚蹬木屐,左手拄杖,右手扶杖,意欲前行。这种造型与其他《东坡笠屐图》略有分歧。

从形制上讲,明清时期《东坡笠屐图》根基上为立轴,只有少量为扇面,其他形制如册页、手卷则尚未见。笔者所见扇面作品有清代画家费以耕的《东坡笠屐图》。费以耕为人物画家费丹旭的长子,能承家学,亦以人物画见长。该图所绘苏东坡右手拄杖、左手提衣,踉踉跄跄行走在山间小道。作者有题识日:“坡翁尝山行,遇雨,觅得田家笠屐。两妇人望之,诧异为神仙中人云。辛酉九日仿华秋岳画意于海上。子伊二兄大人雅正,余伯费以耕。”钤朱文方印“余伯”。此画虽为咫尺之幅,却能将苏东坡冒雨行进在山问坎坷巷子上的狼狈情形描绘得维妙维肖。此处题识的内容与周紫芝记载及诸家所画略异:一是“山行”,好多作品并无交卸苏东坡是行走在山中抑或平地;二是“两妇人”,一样所绘是指妇人和赤子;三是此处并无“犬吠”,而在其他画作和文献记载中都有说起。作者注明此画乃仿“华秋岳”。“华秋岳”即“扬州画派”的代表画家华牵以画花鸟和人物见长。如今也无从得知华窃画的情形,但从费以垦植品大略可推想,华撬绘《东坡笠屐图》根基沿袭了一手拄杖、一手提衣的造型。作者署年款“辛酉”,则此画作于清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

在传世作品之外,还有不少明清书画家创作过《东坡笠屐图》。在文献记载中,大略能够清楚地见其绘建造品的情形。

明末清初诗人兼书画鉴藏家宋荦有《题东坡笠屐图》曰:“予家藏绢本《东坡师长笠屐图》,当是元人笔。其上题曰:东坡谒黎子云,途中值雨,乃于农家假箬笠木屐,戴履而归。妇人赤子相随争笑,邑犬争吠,东坡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觉坡仙潇洒出尘之致。六百余年后,犹可想见。会予订补施注苏诗成,因抚其像于卷端,以识神往,盖康熙己卯六月二日也。”据此可知,宋荦曾于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凭据家藏元人本摹仿过《东坡笠屐图》。

石韫玉在《独学庐稿》有《题娄子柔画(东坡笠屐图),即和帧首周紫芝诗韵》云:“文采风流仰大苏,笑他章蔡是庸奴。雨中笠屐真堪画,海优势涛亦可娱。身似神仙常散诞,心经忧患益廉隅。紫芝评跋娄坚笔,嘉话于今视此图。”“娄子柔”即晚明时期书画家娄坚,上海嘉定人,以诗文书法见称,著有《吴欲小草》和《学古绪言》。关于其绘事,仅有陆心源的《穰梨馆过眼录》中著录其《画暨阳绝句卷》,其他既无相关记载,亦无画迹行世。石韫玉诗题明确注明其画《东坡笠屐图》,或可补典籍所载之阙如。据诗题及诗意,此画当为一手卷,引首或抄录有周紫芝的诗,抑或在周紫芝书诗之后由娄坚补画《东坡笠屐图》。两个隔代文人关于苏东坡的诗画集于一卷中。

张问陶是清代中期的文学家,兼擅书画,为四川遂宁人,著有《船山诗草》。在其诗集中,他曾写有《嘉庆丙辰腊月十九日,与赵味辛、温谦山(如能)两合人,方茶山、伊墨卿两比部,温o坡、洪稚存两编修集于稚存卷施阁,为东坡师长生日设祀,稚存属摹师长画像,并题长句纪之》一诗,其诗曰:“写真何处想髯苏,点笔聊摹《笠屐图》。我为村夫夸坐客,公留生日醉狂奴。文章事小功名大,忠孝心长意气孤。七百余年前后辈,玉堂清梦未应殊。”据此则张问陶曾应嘹亮吉之约于清嘉庆元年(一七六九)摹绘《东坡笠屐图》。张问陶尚有《东坡笠屐图》一诗云:“须鬓苍凉异代看,前人风骨本高寒。纵横妙计才终累,忧患余生遇转安。海峤漂流原恶梦,村农说笑亦清欢。乌台旧案分明在,欲写新诗下笔难。”这是对苏东坡平生遭际的感喟,亦是对本身创作的此画的咏叹。

张际亮在其《思伯子堂诗集》有《二十九日李兰屏刑部彦彬招饮寓庐,见宋芷湾湘视察画(东坡笠屐图),慨然标语》:“宋公才笔似坡仙,偶貌坡仙亦宛然。富贵从来总春梦,秋风难返武昌船。”“宋芷湾湘”即宋湘,广东嘉应人,字芷湾,擅诗文书法,著有《红杏山房集》。宋湘从未有擅画的记载,更无画迹传世,此诗亦可补证其雅擅丹青之举。张际亮在诗末有自注曰:“公去秋觐后出都,卒于武昌官署”,则此诗看成于宋湘升天之次年,即清道光七年(一八二七)。

此外,在清人术士淦的《庶余偶笔》中记载书法家、乾隆七年(一七四二)进士李堂(肯庵),“多善政,写《笠屐图》,留于归云庵,殆今之玉局欤,诗字尤工”;而潘衍桐编纂的《两浙车酋轩续录》中则有《十二月十九日为苏文忠寿,适海昌蒋生沐(光煦)、海盐张受之(辛)新摹(笠屐图),以墨拓索诗》……相信这类记载还有好多,显露出明清时期文人雅士对《东坡笠屐图》的追捧与激赏。

因为明清时期大多数文人有在苏东坡生日(十二月十九日)当天祭奠雅集的风气,在当日必吊挂苏东坡像以供仰望,而多数人便选择《东坡笠屐图》作为东坡的尺度形象,因而这一时期显现无数此类画像也就无独有偶了。

一零九七年,苏轼被贬到海南儋州,政治上失意,前途迷茫,天然情况也较为恶劣,身体不适,但就在如许表里交困的情况下,他还能连结“幽野之趣”,最大限度地超然面临一切,《东坡笠屐图》就是对此时心态的反映。明清时期包罗唐寅、仇英、尤求、曾鲸、张宏、朱之蕃、陈继儒、孙克宏等在内的这些画家,恰是借助苏东坡的生命意志与达观人生,或经由《东坡笠屐图》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立场,或在《东坡笠屐图》中找到安慰,成为苏东坡的隔代亲信,如明代文学家杨慎在贬谪云南时便绘《东坡笠屐图》,“写以自况,颇能传出一肚皮错误时宜之概”。在绘画之外,明清时期更有不少文人借助诗歌等载体表达对东坡笠屐形象的敬仰或从中找到同病相怜的心灵契合,如明代名臣兼文学家王鏊有《东坡笠屐图赞》日:“长公天仙,谪堕人界。人界不容,公气逾迈。斥之杭州,吾因以游。投之赤壁,吾因以适。琼崖儋耳,鲸波汗漫。乘桴之游,生平奇观。弓足玉带,曰维东坡。戴笠着屐,亦维东坡。收支诸黎,负瓢行歌。十悖百卞,其如予何,其如予何?”晚明书画家陈继儒也有《东坡笠屐图赞》:“问汝无风无雨,何为戴笠披蓑。不是改扮装扮,曾经几度风浪。”清代学者陈梓则有《东坡笠屐图》诗曰:“何人写我赤壁仙,衫袖翩翩挟飞羽。饱饭细和渊明诗,国外雄文凤高举。黄昏偶从田合归,鼓掌儿童笑而语。下何曾有安石,笠顶空沾相公雨。”他们在礼赞《东坡笠屐图》所明示的困境中的超然时,也从中找到本身的身影,从而得以释然与超脱。有趣的是,在明清时期甚至还有文人自写《笠屐图》,将东坡形象替代为本身,以此来自励,如清代诗人董元度便有此举,他在其《旧雨草堂诗》中有《自题笠屐图小照》就是明证:“强着宫袍踏软尘,靴纹面容失无邪。韩卢休吠童休笑,我本山中笠人。敢将清兴拟东坡,滑滑其如蹩莛何。指日颊川充钓叟,忘机稳对浴鸥波。”除自画外,也有他人绘制《笠屐图》而供人祭奠者,如清代学者沈大成有《题太原王公笠屐图》日:“壬戌之秋,太原公改藩浙中,逾月而薨。其吏民哀思之,为奉栗主于听事之西。来岁春,成,复来游,岁时讳日,出拜祠下,自念稿笔蓬转之身,畴昔辱公知最深,或去客他所,欲寄西州一恸而不得。偶观《苏文忠笠屐图》,认为公亦产蜀,官翰林,而工诗。其自七闽罢镇左迁,一旦弃宾客,与文忠当日由定武远去岭外疾病不自振而没,无分歧也。于是遂抚以貌公,装为轴以自随。呜呼!公之貌,可即图而见之矣。公之忠主爱民,与夫笃友好士,宏长风流,非素知公者不克尽为传也。将丐赞于诸公,既撰行略于前,而揽涕,复缀以此云。”据文中所言,因“太原王公”的际遇与苏东坡邻近,故被人画成《笠屐图》的形象装裱成立轴,这从另一侧面也可看出《东坡笠屐图》在明清时期的影响力。

无论是满意照样失意,无论是为官照样为文,无论是诗人照样书画家,明清时期的文人都从《东坡笠屐图》中找到了符合本身的配合点,而苏东坡在困窘的情况中所示意出的固执与超脱,亦成为明清文人进修的楷式。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今天再来存眷明清诸家所绘《东坡笠屐图》,便可深味苏东坡及其处世哲学,并由此探知其对明清文人的深刻影响,其实际意x也就不问可知了。

相关参考

明清文人为何钟情《东坡笠屐图》

南宋文学家周紫芝在其《太仓米集》中有《东坡白叟居儋耳,尝独游城北,过溪,观闵客草舍,偶得一翦笠,戴归。妇女赤子皆笑,邑犬皆吠,吠所怪也。六月六日,恶热如坠甑中,披发,南轩偶诵其语,忽大风自北来,骤雨弥

明清文人为何钟情《东坡笠屐图》

南宋文学家周紫芝在其《太仓米集》中有《东坡白叟居儋耳,尝独游城北,过溪,观闵客草舍,偶得一翦笠,戴归。妇女赤子皆笑,邑犬皆吠,吠所怪也。六月六日,恶热如坠甑中,披发,南轩偶诵其语,忽大风自北来,骤雨弥

魏晋名流爱戴巾,苏东坡是宋代“时尚咖”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国衣裳魏晋名流爱戴巾,苏东坡是宋代“时尚咖”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的是周瑜举重若轻、指挥若定的潇洒姿态。然而,其中提到的“羽扇纶

看看苏东坡,你就知道不逼自己一下,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强

题/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变成了「”苏坚强”三首「”赤壁赋”,告诉我们逆境该有怎样的心态文/一恒独步文章声明:本文章属于「”不易君子”原创内容,请您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本号。图片声明: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

中国古代十大战场的现状 盘点

第一名赤壁:最受关注的古战场(湖北·咸宁)烽烟指数:★★★★★思古指数:★★★★★这里发生了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聚集了曹操、刘备等一带枭雄;后来,苏东坡等文人骚客均不惜笔墨,留下千古名句;而今,人们

这个时代,注定一些情怀永不终结|卡车之友网

卡车之友网原创ecv360.微信公众号:ecv360作者:熊悦「”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湖北游览赤壁古迹时的吟咏佳作中,不难看出苏公对青年周瑜是何等的赞美。历史上的周瑜

阳新县的风景名胜

七峰山七峰山旅游区位于阳新县西北角,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武汉、庐山、九宫山、赤壁等环状游圈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武九铁路、106国道穿场而过,距黄石市36千米,离阳新县城18千米。七峰山、三教山、秦家山

历史上曹操最小的儿子曹冲怎么死的

历史上曹操最小的儿子曹冲是怎么死的?曹冲(196-208),字仓舒,曹操最小的儿子。曹冲称象的事情流传千古,曹冲在称象时不过六岁。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战的这一年,曹冲夭亡,年仅十三岁。曹冲死的时候,

轻松读史之大唐(196):贞观19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些

第一篇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96)冷兵器时代,人多很重要。但面对高句丽十五万大军,唐军好像并不在意。听李世民那意思,他不担心自己人少,只担心别被对方跑了。当时他作了个形势分析:敌人上策是找个山头挖沟

历史上曹冲是怎么死的? 揭秘

...的事情流传千古,曹冲在称象时不过六岁。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战的这一年,曹冲夭亡,年仅十三岁。曹冲死的时候,曹操痛苦不已,哀叹道:“如果华佗不死,仓舒不会死。”曹冲是曹操儿子之一,由环夫人所生。从小聪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