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只买500匹马

Posted 价格

篇首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渊只买500匹马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李渊只买500匹马

2、徐茂公送女婿一匹马,女婿为何带着马就逃跑

李渊只买500匹马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农历二月,李渊治下驻马邑的鹰扬府校尉刘武周发动兵变,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据马邑而自称天子。农历三月,刘武周攻破楼烦郡,进占汾阳宫,并与突厥勾结,图谋南下争夺天下。炀帝闻讯后大怒,要提李渊到江都治罪。在此危急情势下,李世民说:“事情紧急,可以举事了。”
其周围的心腹裴寂、许世绪、武士等也纷纷劝李渊起兵,李渊终于下定了反隋的决心。于是,李渊借口防备刘武周和突厥南下,派李世民、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招到数千人。
就在李渊信心满满将要出兵的时候,突然大谋士刘文静提醒李渊说:“唐公,现在兵员不是问题,关键是缺马,没有骑兵,平原作战我们必将失败。”
当时,中原大地非常缺马,李渊陷入了沉思,问怎么办。刘文静说:“可以以结盟的形式稳住突厥人,然后向他们买马。”
李渊大喜,立刻写了一封信,内容是: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派人带着信和珠宝出使突厥。
始毕可汗看过信之后,他最恨隋炀帝,同意和李渊联盟,六月十八日,始毕可汗的使者康鞘利来了,送来价格有些高的1000匹战马,很明显始毕可汗知道李渊现在缺战马,想趁机敲一笔。
他想错了,李渊虽然用很高的规格招待康鞘利,但对战马挑挑拣拣,只买了500匹,然后说什么也不要了。刘文静、裴寂等人很着急,说:“唐公,咱们现在很缺马,始毕可汗送马上门,虽然价格贵了点儿,但咱们正在周马之际,应该全买下来,如果您缺钱,我们可以用自己的钱,把剩下的马匹买下来。”
李渊对大家说:“突厥人有的是马,始毕可汗为了趁机谋利,才送马上门。我之所以没全买,不是买不起,而是担心全买了以后,他们就会知道咱们的急迫,送来的马不但不好,价格会越来越高,最终我们没买几批就买不起了。我现在只买一半,向他们示穷和挑剔,他们会一批一批送好马过来,而且维持在这个价格上,我们就会用最少的钱买最好的马,这才是长久之计。”后来的情况和李渊的预想一样,大家无不称赞李渊的智慧。
李渊

徐茂公送女婿一匹马,女婿为何带着马就逃跑

在历史长河中,徐茂公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李密败给王世充后,徐世绩将黎阳之地献给了唐朝李渊,因此被赐名为李世绩。其后李世绩为了避李世民的讳,将自己名字改成了李绩。

作为一代战将,李绩可谓是出类拔萃。在李世民看来,李绩是唐朝最会打仗的三人之一。在内战和外战中,李绩都为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分别消灭了东突厥、薛延陀和高句丽,可谓是功高盖世。因此,李绩被封为英国公,在凌烟阁24功臣中位居23。

为了表彰他的军事才能,李绩被唐玄宗推举为武庙十哲之一,享受万世之香火。然而唐朝灭亡后,李绩武庙十哲的地位却遭到了质疑,有好几次差点和白起一起,被请下了神位。这是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李绩的人品实在太差劲了,不配享受香火。

那么在评书里被视为正面人物的李绩,为何被很多人视为不忠不义的代名词呢?《大唐新语》曾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公元666年,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病死,他的儿子为了争夺权位而打得不可开交。唐高宗趁此机会,命72岁的老将李绩出兵讨伐高句丽。

临行前,李绩派人给自己女婿杜怀恭送信,让他立即骑着马去军营报到。谁知杜怀恭说,自己家贫,既没有马,也没有盘缠。随后,李绩立即给杜怀恭送了一匹千里马,并让他即可赶到军营。谁知杜怀恭接收了千里马后,竟不顾使者阻拦,夺马而逃。

随后,杜怀恭逃进了岐阳山,李绩也拿他没有办法。对于杜怀恭的行为,很多人表示大惑不解:“你岳父对你那么好,为何还要逃跑?”

杜怀恭回答:“你有所不知,我岳父叫我去军营,哪是为了我好!而是为了在军人面前杀了我,用来立威!”

在很多人看来,杜怀恭是不是得了被迫害妄想症。但是唐人却对此评论:

“英公持法者,杜之怀虑深矣。”

而李绩后来听说杜怀恭逃跑的原因后,也说出了真心话:“此或有之”(我真有可能杀他立威)。

从常理上来说,对于越是亲近的人,就越是能把握其本质。在很多人看来,李绩给女婿送钱、送奴仆、送千里马,简直是国民级的好岳丈。但是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对劲。

既然李绩那么好,为何杜怀恭为何还那么穷?甚至连去军营的路费都凑不齐?如果李绩真是个好岳父、好父亲,位极人臣,身为英国公的他,又为何能坐视女婿和女儿受穷?由此可见,李绩并不是很喜欢自己的女婿。

如今临近出征了,李绩又是送钱,又是送马,突然?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李绩让杜怀恭去军营,绝对别有所图。

而从李绩之前的经历来看,他确实是为了利益而六亲不认的人。李绩在为唐朝防守黎阳时,曾和自己的父亲李盖一起,被窦建德所俘虏。但在李绩看来,窦建德并非可以夺取天下的英主,难以给自己带来富贵。于是他趁窦建德不注意,逃回了唐朝,丝毫不顾他的父亲仍在窦建德的控制之中。如果不是窦建德仁慈,李盖或许早就下油锅了。

在古人看来,忠孝是密不可分的。连孝顺都做不到,何以言忠。向君主而尽忠,而摒弃对父母的孝,是一种反常的、反人性的行为。因此当徐庶母亲被曹操俘虏后,刘备就大度地将徐庶放至曹营。因为刘备相信,在这种情况下,徐庶是不可能向自己效忠的。

因此李绩丢弃父亲,自己逃回唐营的行为,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赞誉,相反还有很多人说李绩是个伪装忠诚的伪君子,是不值得信任的。而这种不信任,在李世民那里表现得最为明显。

从表面上看,李世民对李绩重用有加。当李绩生了病,李世民甚至剪下自己胡须给他做药引。但当李世民去世前,却一反常态,将李绩贬为叠州刺史。其后李世民对太子李治说:

“你对李绩无恩,所以我才将他外放。若他口吐怨言,便说明他有不臣之心,难以控制,你应当将他立即诛杀;若无怨言,你可即刻将他召回京城,他必对你死心塌地。”

很显然,李世民对于李绩这个狡贼,从没有打自内心里信任过。他看重李绩的才能,但也提防着李绩的野心。为了富贵,李绩连父亲都可以丢下,更何况无亲无故的君主?

不过李绩果然还是老谋深算,得到调令后,他连家都不回,即刻动身。因为他知道,任何迟疑,都可能让他脑袋搬家。

在高宗朝,李绩在“废王立武”问题上,坚决站在武则天一边,导致武氏最后篡权,致使李氏子孙死尸枕藉,大唐差点倾颓。而李绩之所以站队武则天,并非因为他不知道武氏的跋扈。而是在他看来,站队武则天虽然不利于李唐,却利于自己。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

“赞立武氏,人自亡其社稷,己自保其爵禄,恻隐羞恶是非之心。”

同时王夫之还认为,李世绩自始至终都如他自己所说,是个“狡贼”。杜怀恭正是看准了岳丈“利字当头”的狡贼本性,和六亲不认的权谋,所以才坚定地选择逃亡。而这一决定,也让他保住了性命。

相关参考

此人不用一兵一卒就,三年时间只买鹿,就将一个国家搞垮?

此人不用一兵一卒就,三年时间只买鹿,就将一个国家搞垮?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政权的更迭绝对少不了战争,而一旦发生战争就肯定少不了流血事件。所以无论何时,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攻城略地的战

徐茂公送女婿一匹马,女婿为何带着马就逃跑

在历史长河中,徐茂公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李密败给王世充后,徐世绩将黎阳之地献给了唐朝李渊,因此被赐名为李世绩。其后李世绩为了避李世民的讳,将自己名字改成

读千古流传古佳句500句,看古人怎样治国平天下

政治篇■君臣【一马之奔,无一毛而不动;一舟之覆,无一物而不沉】〓出自北周庾信《拟连珠》。意思是:一匹马在奔跑的时候,全身的毛没有一根不跟着振动;一条船倾覆后,船上所有的东西没有一样不跟着沉没。比喻国君

赵云单枪匹马救黄忠

  反向思维的妙处,在于困境中寻找突破口,开辟另一片天地。在没有路的地方寻找路,思维必得异于常人,这既是求生之策,也是创新之途。>>  一、赵云败后反夺>>  黄忠在定军山斩夏候渊,曹操领兵二十万为夏

曹操为什么敢单枪匹马的去刺杀董卓

曹操行刺董卓,可谓是一个志士之举,但是,我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曹操要单枪匹马去刺杀,虽然手拿七星刀,但毕竟董卓是一个奸臣,并且身边有吕布和重兵,即使是董卓死后,也会有吕布来接班,为什么不先逃出京

为了国仇家恨,单枪匹马干掉日本中将

中国自古都是礼仪之邦,倡导“以和为贵”的思想,曾令周边各国主动俯首称臣,并定期来朝纳贡。但是,当面临外族的威胁时,中国绝不会任人宰割,必然会奋力反抗,对侵略者予以痛击。西汉时期,北方的匈奴认为自己不可

你在宫里当洗马 一天洗几匹马?

“洗马”作为古代职官时,应读作“xiǎnmǎ”,因为洗字通常情况下读作“xǐ”,因此关于洗马这一官职的笑话就特别多。在讲笑话前,先来说说洗马是做什么的。“洗马”一职,始置于秦代。汉代时也写作“先马”,

为见爱妃最后一面狂奔600里累死6匹马

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人中,他们本人和他们的家族子弟,迎娶的蒙古女子人数多达五十三人,占迎娶妇女总数的87%以上;从公元1617年即后金天命二年开始,到1643年即大清崇德八年皇太极去世时为止的二十七

单枪匹马平定叛乱,不费一兵使吐蕃王朝灭亡

大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正月,南诏国王异牟寻率大军攻入吐蕃,大破吐蕃军于神川(今云南丽江),并乘胜追击,连拔十六城,俘虏吐蕃秦王五人、军队十余万人。吐蕃从此国力日衰,一蹶不振,更无余力大规模入侵唐

此人受车裂之刑,5匹马拉不过他,老大对他耳语一句,便从容赴死

此人受车裂之刑,5匹马拉不过他,老大对他耳语一句,便从容赴死八百里秦川流传着许多英雄事迹,其中陕西省宝鸡地区的秦岭山下有一则少年英雄打虎救父的故事。话说晚唐时期,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跟父亲在山上放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