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复仇者的“文革”记忆

Posted 母亲

篇首语: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一个复仇者的“文革”记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一个复仇者的“文革”记忆

2、烈士赵一曼丈夫文革被迫害致死 儿子上吊身亡

一个复仇者的“文革”记忆

席庆生,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下过乡,当过工人,现在是自由职业者,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来介绍自己,他说我仅仅是这里的一个祭奠者,我还曾经是一个复仇者。
  在重庆市沙坪坝公园的西南角,一道石墙围着一个很特殊的墓园,这个墓园曾经长久与世隔绝,墓园里有130余座墓碑,共掩埋了531个人,而其中大约400余人是死于“文革”中的“武斗”,这些死难者多为年轻的工人学生,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仅仅14岁。席庆生的母亲就埋葬在那里,虽然她并不是红卫兵,只是个在武斗中被打死的无辜平民。
  席庆生母亲的坟墓在墓群靠中央的地方,有一块不大的墓碑,上面刻着“母亲黄培英之墓”几个字,下面署着席庆生兄弟和妹妹五人的名字。席庆生说,原来的墓碑已经破蚀了,这个墓碑是上世纪90年代他们重新立的。
  “革命”的旁观者
  “文革”中千万个家庭被政治撕裂的悲剧也在席家上演了:本来是汽车司机的父亲在工作单位参加了“八一五”派,还成了这一派的一个小头目;而当时只有15岁的中学生席庆生,则在学校参加了“八一五”的对立面“反到底”派,成了父亲的“敌人”。只有善良的母亲居间中立,既要照顾丈夫,又要保护孩子。
  1967年,“文革”第二年。重庆的两派斗争进入武斗阶段。这个中国最大的军工生产城市,有抗战时期建成的兵工厂,有上世纪60年代新建的“三线”军工企业,是各种常规武器的生产地。武斗一开,两派都迅速武装起来,从步枪、机枪、冲锋枪,到大炮、坦克、装甲车,除了飞机之外都拉上了战场,甚至在长江上还有了武装的舰艇互相交战。
  战火一起,15岁的席庆生想要和同学们一样武装起来,到战场上去过一把“英雄”瘾。但是,父亲虽然自己已经参加了一方的战斗队,却坚决反对儿子参加武斗,而母亲更是跑到学校把他拉回来。日夜看着他,不许他离开一步。
  一次,席庆生趁母亲熬粥煮饭的时候,偷偷溜了出去,还没跑出家门,就被母亲发现,情急之下,母亲打翻了菜粥,滚烫的水浇了一身,烫伤了脚。母亲忍住揪心的疼痛,一瘸一拐地冲出去,死死地抓住他的皮带不放。最后,母亲流着泪瘫倒在地,一双手却始终没有松开……
  就这样,席庆生成了“革命”的一个旁观者,在沮丧和愤懑中,慢慢走进了那个改变了他一生的日子。
  逃难中母亲惨死
  1967年7月中下旬,“八一五”派和“反到底”派在杨家坪地区爆发大规模激战,老席家所在的滩子口成了双方厮杀的前沿阵地。
  数百人的队伍在这里正面交锋。两边的高音喇叭都放着毛泽东的语录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还有林彪的语录歌“枪一响,上战场,老子今天就死在战场上,完蛋就完蛋,完蛋就完蛋”,人们喊着口号冲向对方的阵地。一刹那,枪炮齐鸣,血肉横飞……
  8月23日,重庆大学“八一五”和空压厂的“八一兵团”等“八一五”派武装,开始进攻电校“东方红”据守的王家大山。“反到底”派的望江厂(军工)101舰队赶来炮火增援,其他“反到底”派队伍也向王家大山集结。一场惨烈的战斗打响了。“八一五”派虽然跟着坦克进攻,但是仍然被“反到底”击败。重大“八一五”的“301突击队”十几个参战大学生被打死。装甲运输车也被“反到底”缴获,双方各有几十人战死,杀红了眼的两派准备着一场更大的战斗。
  1967年8月中下旬,“八一五”派和“反到底”派,在杨家坪地区爆发大规模激战,席家很快就成了双方厮杀的前沿阵地。为了躲避战祸,附近的百姓纷纷逃离家园,“武斗”爆发后,席庆生的三个弟妹就转移到了重钢的亲戚家,家里只有他和一个弟弟陪母亲留守。8月24日上午,席家母亲带着两个儿子也匆匆地离开了家,汇入了逃难的人群。
  离家时,38岁的母亲带了家里的户口本和一些能带走的东西,还有两只老母鸡――这是他们家最贵重的财富。母亲还特意给两个孩子和自己换上白衬衣,她想以此来标示身份,说明他们是手无寸铁的逃难百姓,希望交战双方不会把枪口指向他们。
  席庆生清楚地记得,和母亲逃难的那一天,持续了多日的枪炮声也停了下来。然而午后,当母子三人走到一个叫毛线沟的地方,逃难的目的地――“重钢厂”就在眼前了。突然有人朝他们打了一枪,当枪一响,席庆生敏锐地卧倒在地。就在他还没有清醒过来时,第二记枪声又晌起,就在同一时间,他听到母亲“啊――”一声惨叫,席庆生扭头一看,母亲正左手捂住左胸,仰天倒下。没多久,母亲眼睛一翻,就永远地闭上了……
  这时候,那个阵地上的机枪还在疯狂地扫射。席庆生突然跳起来,脱掉穿在身上的白汗衫,朝阵地上挥舞,一边大声地喊:“别打了!别打了!我们是老百姓,逃难的……”回答他的是一阵更密集的枪声。他又被迫扑倒地上。
  等枪声歇下来以后,席庆生又跑过去,爬到母亲身边,用撕下来的衣服去堵伤口。他就抱着母亲躺在地上,那一瞬间没有眼泪,他只感觉天崩地裂彻底绝望了。也不知过了多久,席庆生听到远处传来人声,是从田坎边上的民房里传出来的:“娃儿,快过来,快过来,这边来躲。”席家兄弟俩朝民房爬去,躲在了门口石柱子后面。
  席庆生后来回忆说:“我经常梦见我母亲死亡的那种场面,终生不能忘,太刻骨铭心了。我有时候经常想着她,临死前那个眼睛往上面翻的场景。我看过一部电影,叫《寻找大兵瑞恩》,我第一次看了以后,对其中那个医生被打死后,又被拼命抢救的那个场面,印象深刻。因为我母亲死的时候,我当时也是这样,又急着按伤口想救活她,又不知道怎么办,那种茫然那种无措,就是那个样子,我边看着边流眼泪。”
  杀母仇人竟是父亲的“战友”
  一个多小时后,枪声才停下来。席庆生拉着弟弟,匍匐穿过两派交战的中间地带,徒步走到了重钢厂,去寻找他们的父亲。在一个三岔路口,他突然看见了父亲――父亲正带着手下几个转业军人在理发店里――即将参加武斗的人们,全部要剃成光头。
  看到父亲,席庆生才哭起来。他告诉了父亲刚才所发生的一切。他咬牙切齿地说:“妈妈被你们,‘八一五’打死了!”然而,那些和父亲站在一起的光头,眼睛里没有一丝一毫的诧异和震惊,只是木然地看着哭诉的少年。
记忆文革

烈士赵一曼丈夫文革被迫害致死 儿子上吊身亡

赵一曼 原载《红岩春秋》 赵一曼的英雄事迹,早在1950年代初,随着电影《赵一曼》的放映,就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特别是赵一曼英勇就义前给她的儿子宁儿留下的遗嘱,更让人耳熟能详,记忆犹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她的丈夫——陈达邦。 宁儿名叫陈掖贤,一直由伯父陈岳云抚养,在陪都重庆度过了他的童年,12岁时,才和亲身父亲陈达邦相认。陈掖贤的女儿陈红1980年代初移居成都,这是赵一曼和陈达邦尚在国内的唯一后人。陈红在接受我们访问时说:爷爷和奶奶在莫斯科结婚后不久,奶奶因工作需要一个人回国,爷爷继续留在莫斯科,后来到法国和吴老(即吴玉章——编者注)一起办报,抗战期间回到重庆,解放后在北京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人民币上有他写的字。 我们根据陈红提供的线索,经过多方调查了解,陈达邦的传奇人生终于跃然纸上。 莫斯科的“陈院士” 陈达邦于1900年出身于湖南长沙县的一家书香门第,在陈氏大家族中,排行老八。陈家与任弼时一家是姑婊亲,陈达邦小时候曾和任弼时一起在长沙求学。陈达邦有一个妹妹,名叫陈琮英,是长沙一家纺织厂的女工,由双方父母包办,与任弼时定下儿女婚姻。任弼时参加革命后,于1921年被派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回国后,在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为了照顾任弼时的工作,经党组织安排,调陈琮英到上海与任弼时结为夫妻,从此共同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广州黄埔军校成立。任弼时和陈琮英都觉得这是一个培养革命干部的好机会,便联名写信到长沙老家,动员陈达邦投身革命,报考黄埔军校。陈达邦接信后,按照妹弟任弼时指引的途径,在湖南党组织的帮助下,于1926考进黄埔军校,成为第六期学员,并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政变后,经党组织决定,将其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当时选派党员去苏联学习,既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也是为了培养革命干部。和陈达邦一同出发的共有几十人,学员们每10人编为一组,陈达邦被指定为组长。在陈达邦的小组里有一位四川姑娘,名叫李淑宁。她是四川宜宾人,1927年初,经四川党组织推选,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兵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疏散到上海,经上海党组织选派,送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李淑宁本是大家闺秀,投身革命后,在武汉军校学得了一身武艺,身体也算强健。但是,前往莫斯科,初次乘坐海轮,怎经得起那种颠簸?李淑宁因为晕船而呕吐得一塌糊涂,幸亏有组长陈达邦的精心照料,因而对其产生了感激之情。进入中山大学之后,李淑宁的中文名字改为李一超,俄文名字叫科斯玛秋娃。李一超在国内没有学过外语,初进中山大学学俄语,方法不对,进步较慢,也是在陈达邦的启发下,改变了学习方法,提高很快。陈达邦天资聪慧,俄语、法语、英语成绩都很好,并且能够应用,苏联老师讲俄语,很多同学听不懂,他就主动当翻译,同学们佩服他,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陈院士”。据曾在中山大学学习的柳溥庆老人回忆,陈达邦还是中山大学名噪一时的“二十八个半”(即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该名词在1929年夏召开的中山大学“十天大会”上产生)之一。 陈达邦为人稳健,政治上比较成熟。李一超因为有他的帮助,两人都没有卷入中山大学的派性漩涡。二人长期相处,情投意合,经校方批准,于192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结为伉俪。李一超怀孕后,经组织安排,离苏回国,先后在江西、湖北、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李一超主动请缨,被派往东北参加抗日斗争。李一超到达东北之后,为适应抗日斗争的需要,改名为赵一曼。

相关参考

烈士赵一曼丈夫文革被迫害致死 儿子上吊身亡

赵一曼原载《红岩春秋》赵一曼的英雄事迹,早在1950年代初,随着电影《赵一曼》的放映,就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特别是赵一曼英勇就义前给她的儿子宁儿留下的遗嘱,更让人耳熟能详,记忆犹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

邓小平南方过“冷”冬

1969年,受“文革”冲击,邓小平一家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的原福州军区南昌陆军步兵学校。在这里,邓小平度过了三年多的“谪居”生活。他的小女儿毛毛(邓榕)后来谈起在江西度过的第一个春节时,记忆犹新的一个

王效禹——文革中第一个倒台的省革委会主任

  山东上了点岁数的人,基本都知道王效禹,全国许多经历文革的老人也熟悉他。很多人还知道他因为文革初期1966年的“青岛825事件”而一夜成名,政治上突然发家,红极一时,以至有了“山东小太阳”之别名。但

今日关注罗瑞卿为何会成“文革”第一个“挨刀”者

   112年前的今天,1906年5月31日,罗瑞卿将军生于四川省南充市舞凤乡清泉坝。  “文化大革命”前夕,林彪夫妇一唱一和,获得了毛泽东的信任。“上海紧急会议”,罗瑞

今日关注罗瑞卿为何会成“文革”第一个“挨刀”者

   112年前的今天,1906年5月31日,罗瑞卿将军生于四川省南充市舞凤乡清泉坝。  “文化大革命”前夕,林彪夫妇一唱一和,获得了毛泽东的信任。“上海紧急会议”,罗瑞

没事不惹事,遇事不怕事

近日,电影《复仇者联盟》上映,短短12天全球票房即突破20亿美元,成为电影史上突破这一票房大关用时最短的影片。听说了这个消息,大禹坐不住了,邀请中国古代著名的复仇者们,成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复仇者联

被俘虏后双手被砍断,他将双手变成刀刃进行复仇

「”信念高于一切。”在战乱年代,曾有一个战士,即使被砍断双手,也凭着顽强的信念,将双臂装上刀刃,为了复仇。漫画之神手冢治虫曾制作过一个作品,叫做《多罗罗》,里面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双臂装有刀剑,身残志坚为

萧克不理解毛泽东发动文革 称批斗方法荒唐

   对于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萧克很不理解。“文革”初期,周恩来为了保护萧克,曾秘密安排他到北京饭店躲了一个月。但是,随着林彪、康生、江青等煽动的无政府主义思

秦武公东征复仇记

古往今来,秦作为中国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广为历史学家注意。关注的焦点不外乎:春秋时代秦穆公称霸西戎、战国时代秦因商鞅变法骤强、以及秦始皇统一天下、秦帝国的迅速强大与崩溃。  罗马

历史上的复仇案例

1.历史上有哪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实例说一段,长达数十年的报仇,惊人的励志历史。明朝嘉靖年间,河北农民陈虎,得罪了一个皇宫里出来办事的太监。于是,陈虎被揍了。陈虎决心报仇,他发现:卧槽,太监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