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糊涂王爷的夜生活
Posted 郡王
篇首语: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糊涂王爷的夜生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宋朝糊涂王爷的夜生活
这位郡王有个怪癖,白天睡觉,黄昏起床。从黄昏开始,一直到第二天天亮,整个郡王府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别人吃晚饭准备睡觉的时候,赵允良却慢悠悠地穿戴整齐,开始他的夜生活。赵允良的生活简直就是黑白颠倒,每天晚上都要欣赏歌舞。他手下的人从全国各地搜罗来许多美丽的歌女舞女,夜间为赵允良表演。赵允良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观赏歌舞,日子倒也过得优哉游哉。
赵允良带头寻欢作乐,华原郡王府里的所有人也都跟着他吃喝玩乐起来。到了早上五六点钟,赵允良累了,便吩咐家人散去。筵席撤去后,整个华原郡王府很快恢复平静,赵允良和他的家人们再次沉睡,直到又一天的黄昏。
赵允良不但是个夜猫子,还有许多怪癖。比如他特别喜欢坐在木马子上,一旦坐上去就舍不得下来,连吃饭都坐在上面。有时想听歌看舞了,就把歌女舞女叫到眼前,反正不肯离开木马子。
木马子到底是什么东西,让赵允良如此眷恋呢?清代学者俞樾考证,所谓木马子就是木制的马桶,宋朝许多笔记中都把便溺之器叫做马子桶。高贵的华原郡王竟然喜欢坐在马桶上吃饭聊天听歌看舞!
赵允良的行为如此荒唐,后来他去世时;礼部官员核定谥号,认为他“以昼为夜,起居无度,反易晦明,谥日荣易”,给赵允良定了一个具有侮辱性质的谥号。
那么,赵允良为什么会有这么荒唐的举动呢?
事出必然有因。赵允良乃是宋太宗第八子赵元俨的儿子。赵元俨在宋真宗时期被封为燕王,在宋真宗晚年时权力极大。宋真宗晚年多病,朝政多委托给皇后刘娥处理,朝堂上则由寇准、李迪等大臣辅佐,同时又邀请八弟赵元俨参与朝政,三股力量互相制衡。
赵元俨颇有手腕,在朝野中声望极高。皇后刘娥则是一个武则天式的女强人,掌控欲、权力欲极强。为了更好地夺取权力,刘娥重用丁谓、王钦若等佞臣,打击寇准、李迪等正直的大臣。寇准等人为了反击,曾经想过拥立年幼的太子赵祯(以后的宋仁宗)监国,同时罢黜丁谓,拘禁刘后等等。但是政变失败,寇准等人被贬。朝廷权力平衡被打破。
宋真宗虽然多病,不时失忆,但对皇后刘娥过度干涉朝政,甚至有可能学习武则天改换朝代自立为王很是担心。宋真宗考虑过让八弟赵元俨即位,但想到一旦弟弟即位,自己的儿子赵祯或许就性命难保。宋太宗除掉宋太祖的几个儿子就是先例。就算是八弟仁慈,有时候为势力所逼,估计也不会放过自己年幼的儿子。思来想去,宋真宗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
宋真宗向燕王赵元俨透露过立他为皇太弟的意思,赵元俨自然很是兴奋。宋真宗病重期间,他每天进人皇宫查探真宗病情,准备随时接班。可是,皇后刘娥发现了这个秘密,立刻调换全部皇宫守卫。宋真宗驾崩当天,不但不允许燕王赵元俨进入皇宫,连燕王府也布满了军队。
宋仁宗赵祯即位后,皇太后刘娥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天圣”。所谓“天圣”,就是两位圣人,很明显,刘娥在效仿武则天,刘娥的命令称“圣旨”,出门坐皇帝的御辇,所有仪仗和皇帝相同。
为了安抚赵元俨一派,刘娥给了赵元俨一些虚衔。赵元俨也很知趣,见斗争失利,便十多年闭门不出。
因为父亲赵元俨的原因,赵允良从小就感受到了皇权斗争的可怕。
宋朝皇室有一个惯例,如果皇帝本人没有儿子,就从宗室近亲中挑选一位年幼的王子,迎人宫中抚养,皇帝驾崩后就由这位宗室王子继承皇位。当然,一旦皇帝后来有了自己的皇子,宗室王子就会被送出宫廷。
宋仁宗14岁即位,随即大婚,可是大婚之后一直没有皇子,一直到28岁才诞下一子,但随即病死。在宋仁宗还不到20岁时,朝臣们就建议,为了稳固皇权,应该从宗室中找一位皇子出来培养。皇太后刘娥几番权衡,决定从燕王赵元俨的几个儿子中挑选一个作为候补皇子放在皇宫中养育。这个“幸运儿”就是赵允良。
赵允良进入皇宫后一待就是几年。宋仁宗看到赵允良这个堂弟,这个一旦自己死掉就会抢班夺权的堂弟,心中自然很是厌恶。宰相吕夷简看出了宋仁宗的不满,就建议皇太后刘娥把赵允良送出皇宫,毕竟赵允良也到了建立自己府邸、藩属的年纪。刘娥不大愿意,想要再等几年。
赵允良留在皇宫,对刘太后最为有利,万一宋仁宗有个意外,自己可以继续当太后垂帘听政。可吕夷简一再坚持,并暗示继续让赵允良待在宫中,必然加深宋仁宗和刘太后之间的误会。刘太后无奈,只好送赵允良出宫。
几年后,刘太后去世,宋仁宗亲政。亲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清除朝廷中的太后一党,上至宰相,下至州县官员无一幸免。曾经被当作宋仁宗替补的赵允良,地位变得极为尴尬。只要赵允良露出一丝想要争夺皇权的意思,必然会受到宋仁宗的残酷打压。
在这种严酷的形势之下,华原郡王赵允良选择了白天睡大觉,晚上喝酒宴会打发光阴的方式以求自保。赵允良无非是想告诉宋仁宗,自己绝不会觊觎皇权,自己就是一个沉湎享乐的糊涂王爷。
就这样,赵允良装了三十多年孙子,到宋英宗时总算是平平安安地寿终正寝了。
宋朝糊涂王爷
宋朝 吕端生平简介?吕端历史评价?
吕端
“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这句名言是宋太宗对其大臣吕端的评价。吕端在政治上并不是一个有重大建树的历史人物,但关于他的这句名言,人们却不陌生。有人甚至把他与三国时的蜀汉名相诸葛亮相提并论,有诗云: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所谓“大事不糊涂”,是指在国家大事上能勇于负责,明于决断; 所谓“小事糊涂”,主要指对有关个人利害的问题能不予计较,谦逊自处。吕端之所以得到了这种称誉,就在于他能够比较恰当地对待大事和小事的关系。
一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今河北安次西)人。他的父祖曾在历史上有过一段颇不平凡的经历。
安次在唐末和五代初期,是大军阀刘仁恭家族控制的地盘。
刘仁恭当卢龙节度使盘踞在幽州,他的儿子刘守文担任横海节度使,占据沧州等地。吕端的祖父吕兖就在刘守文的手下任节度判官。刘守文的弟弟刘守光因和刘仁恭的爱妾罗氏私通,被刘仁恭笞打赶出家门,父子结怨。后梁开平年间,刘守光反戈一击,把刘仁恭抓了起来,自己当了卢龙节度使。刘守文闻知父亲被囚,慌忙来救,兵败被擒,成了弟弟的刀下之鬼。
吕兖倒是个颇忠其主的人。刘守光来攻沧州,吕兖就和孙鹤等立刘守文之子刘延祚为帅,誓死抵抗。刘守光围城百余日,城中粮尽,一斗米值钱三万,人们只得吃人肉充饥,分解尸骨烧火做饭,还有的只能吃粘土,战马则相互吃鬃毛和尾毛。为了让士兵能坚守下去,吕兖竟想出一个办法,设立了一处叫“宰杀务”的机构,把城中饥民召集来,让他们饱餐一顿麯面之后,杀掉割肉供士兵食用。最后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刘延祚只得率众投降,吕兖、孙鹤等人全家被杀。
当时吕端的父亲吕琦年龄尚幼,同乡赵玉冒死骗刘守光的士兵说: “这是我的弟弟,并非吕氏之子。”使吕琦保全了性命。后来吕琦做了后唐朝廷的端明殿学士,后晋时官至兵部侍郎。吕琦体态肥硕,仪表堂堂,以刚直敢言、待人仁厚闻名于时,曾被后唐废帝称为强项之臣。
吕琦有子二人,长子吕余庆,次即吕端。吕余庆后晋时靠父亲恩荫补为千牛备身,后周时在柴荣辖下的濮州任录事参军。宋太祖赵匡胤做同州节度使,闻知吕余庆有才干,向柴荣请求把他召到自己麾下掌书记。从此吕余庆一直追随在赵匡胤身边。在赵匡胤倚重的左右手中,吕余庆资格最老。赵匡胤建北宋,赵普、李处耘等人首获大用,吕余庆只拜为给事中,多年在地方任职,但吕余庆对此毫不介意。乾德二年(964)四月,宋朝初设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副贰,最先担任此职的就是薛居正和吕余庆。次年二月,宋军攻灭后蜀,吕余庆以参知政事兼知成都府。有人曾说: “把断剑门守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四川由于地理条件的关系极易形成割据,宋朝新立之初,能否巩固对四川的统治更面临严峻的考验。吕余庆作为朝廷的第一任长官前往镇守,足见宋太祖对他的信任。吕余庆也不辱使命,莅任后严刑治乱,恩威并施,军中畏服,很快安定了局面。
直到开宝六年(973),吕余庆才因病解除了参知政事之职。20年后,吕端拜参知政事,不久又当了宰相。吕氏一门,接连出了一位参政,一位宰相,这在宋初是绝无仅有的。
家庭的影响对吕端思想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关系。惨痛的家变,使他痛恨战乱,希望社会安定; 公直仁恕的父亲的影响,使他有胆有识,能断大事; 重厚有守的兄长的影响,使他小事糊涂,胸怀宽广。
二
吕端比吕余庆小8岁,也是在兵燹遍地、烽火漫天的岁月里来到世界上的。他出生后的第二年,即公元936年,他的故乡安次就被儿皇帝石敬瑭拱手割让给了契丹辽国,长期沦为异域。虽然遭逢乱世,但由于父亲在朝做官,日子还算过得去。吕端自幼敏悟好学,稍大一点,也和哥哥一样靠父亲的恩荫补为千牛备身。后历任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弘文馆,又换职为著作佐郎、直史馆。这基本都是些掌管文书、抄抄写写的小官。在笔砚、文牍的旁边,一个举止庄重,身材魁伟的年轻后生出现在了人们面前。
宋朝建立后,二十五六岁的吕端才开始接触亲民理政的实际政务,他升为太常丞、知浚仪县(今河南开封)、又同判定州(今河北定县)。哥哥吕余庆深受宋太祖的信任而扶摇直上,吕端也因此得到了器重。开宝年间,西上閤门使郝守信出使契丹,吕端就以太常少卿的名义担任副使,他以沉稳的气度、优雅的谈吐博得了契丹人的敬重。后来,契丹使者来到宋朝,居然问起吕端做没做宰相。开宝八年(975),吕端作为哥哥的后任以司门员外郎之职出知成都府。这时四川的局势已趋于平定,吕端便一改吕余庆严刑治乱的政策,为政宽简,廉洁而不苛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赵廷美做了开封府尹,吕端奉诏还朝,以考功员外郎之职拜为开封府判官,作为府尹的僚属负责处理文书等日常事务。赵廷美是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同胞弟弟,开封府尹又是宋太宗即位前担任的职务,宋太宗以政变的手法夺取了皇权,他把赵廷美委任为开封府尹,表面上仿佛显示出对弟弟的厚待和自己的无私,实际上却非常害怕赵廷美也会象他那样以所谓“兄终弟及”的程序取代皇位,对他的统治构成威胁,因而内心里对赵廷美怀有深深的敌意和防范。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亲率大军征伐北汉,命赵廷美留守开封。
吕端对赵廷美说: “皇上栉风沐雨,为开拓疆域而征伐,殿下作为皇上的兄弟,理应为扈从出征之人树立榜样,而今主持京师留守事务,这是很不得体的。”赵廷美上书请求扈从,宋太宗正中下怀,放心地带赵廷美上了前线,并对吕端产生了识大体,解人意的好印象。
规劝赵廷美随驾出征,表现了吕端对上层统治集团内部复杂微妙关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然而,似这等有才干的人如果长期留在赵廷美身边而成为赵廷美的心腹亲信的话,对宋太宗的统治势必构成更大的威胁,即位之前曾长期致力于延揽贤士来丰满羽翼的宋太宗是深谙其中之利害的,于是设法将吕端从赵廷美身边调开,就成了宋太宗防范打击赵廷美的一个步骤。
太平兴国五年(980)八月,宣徽北院使、判三司王仁赡把一道密奏呈到了宋太宗面前,上书: “近臣、贵戚之家多遣亲信前往秦、陇一带购买竹木,联成巨筏运到京师,途经关渡时,假称圣旨免税。运到京师后,又勾结三司僚吏,把竹木全部卖给官府,牟取厚利。”宋太宗大怒,下令把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吕端逮交御史台鞫治。经审理,范旻、杜载供认了高价收购竹木入官的罪状,而吕端则据说曾替秦王赵廷美府中亲吏乔琏“请托”过三司官员,也被牵连定了罪。范旻、杜载分别被贬为房州、归州司户参军,吕端被贬为商州(今河南商县)司户参军。
吕端只是在开封府担任一个处理文书的判官,他既无能力违犯禁令私购竹木,也没有权力开后门将竹木高价收购入官,审查的结果他只是替别人求过几句情而已。但吕端却受到了和范旻、杜载同样的处罚,并且宋太宗在贬谪他时,对他的惩治还格外苛重,特令有司让吕端戴着枷锁押往商州。吕端临上路时,宋太宗竟又传令不许骑马,只能步行。
对于吕端被贬,朝中不少大臣都觉着处罚过重,纷纷向宋太宗求情。寇准还说: “吕端才识卓异,堪当大任,年纪也不小了,陛下最好早重用他。”宋太宗却说: “朕了解此人,他不过是个富家子弟,能吃几碗大酒大肉罢了,其余有何所能!”事实上,如果吕端果真只是一个酒囊饭袋的话,又怎么值得宋太宗费心劳神对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予以特别的“关照”呢?宋太宗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玩弄南面之术,向一个有才干又为先帝所宠信的臣子充分显示一下他的赫赫皇威,让其看清谁才是真正应该投靠效忠的主子罢了。对于吕端的实际价值,宋太宗是心中有数的。
吕端仿佛看透了宋太宗的用心,对这次被贬表现出了异常的豁达和镇定。当他接到戴枷押往商州的圣旨时,开封府还有些旧公事需要他签署,他轻松地说: “但等将来,但等将来,戴枷判事,自古有之。”从开封到商州,有1200里远,吕端身躯肥大,又戴枷步行,其苦可知。宰相薛居正派人安慰吕端,劝他暂且认灾,吕端说: “不是我的灾,是长耳的灾。”然后哈哈大笑,一如平日。
不久,吕端移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复为太常丞,主持太常寺事务。又出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因治郡有善政,三年任满时,吏民连名列奏,请求朝廷命他留任。朝廷不准,改吕端为祠部员外郎,知开封县,迁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端拱兀年(988)四月,吕端担任正使,与起居舍人吕祐之出使高丽。乘船返回时,海上突遇暴风,巨浪滔天,桅杆都被折断了,同舟之人恐怖万状,吕祐之把船上货物全部抛入海中,船才得保全未沉。而吕端一直坐在舱中读书,泰然自若,略无惧色,仿佛在书斋中一样。平安归朝,吕端迁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选为大理少卿,不久拜右谏议大夫。
此时许王赵元僖任开封府尹,宋太宗又命吕端为开封府判官。赵元僖是宋太宗的次子,颇受宋太宗钟爱,自从长子赵元佐患精神病后,宋太宗便把皇位继承人的希望寄托在了赵元僖身上。这种情况下,宋太宗命吕端担任赵元僖的僚属,其见重之心是可想而知的。可惜赵元僖好命不长,淳化三年(992)十一月的一天,他去早朝,刚坐在待漏院中等候升朝,忽觉身体不适,就径直回府。宋太宗闻讯,慌忙赶来探视,见赵元僖已昏迷床上,连呼其名,尚能答应,不一会儿,就溘然长逝,年仅27岁。宋太宗悲恸万分,回宫后哀泣达旦不寐,废朝五天,亲作《思亡子诗》以示悼念,追赠赵元僖为皇太子。
但事隔不久,有人上书说赵元僖之早夭是由于受其宠妾张氏所迷惑,酒色过度造成的。张氏在府中专恣骄横,泼悍异常,动辄捶楚婢女、奴仆,有的被她活活打死。张氏还在京城西的佛寺招魂葬其父母,违反制度,有不轨之心。宋太宗大怒,命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追查此事,将张氏缢杀; 左右亲吏皆杖责免职,捣毁张氏父母坟墓,亲属皆流放发配。吕端作为赵元僖的属官,也因辅弼有失而被牵连在案。
武元颖、王继恩来到开封府时,吕端身着官服正在审理事情,见二人进门,慢慢起身相迎。二人说: “奉诏要审问你。”吕端神色自若,扭头吩咐身边小吏: “取帽来。”接过便帽换去官帽,表示犯官待罪的意思。武、王问: “何必这样?”吕端说: “天子有命令来审问,我就是罪人了,岂可再在堂上接待传旨之使?”走下堂,随问随答,不亢不卑,既无受屈蒙冤之态,亦不推诿回避自己的责任。
因为赵元僖之案,吕端被降职为卫尉少卿。适逢朝廷设立考课院,考察州县官及其他僚属的功过,以决定升降赏罚,吕端也在被考课之列。群官中有被处罚而置于闲散官位的,在接受皇帝问答时,都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说饥寒困苦,请求任职领俸养家。轮到吕端,他奏道: “臣以前佐理秦王,因对秦府官吏失于督察,谪往商州,承蒙陛下擢官任用。今许王暴薨,臣辅佐失职,陛下又不痛加责罚,使臣仍居要职,臣罪过极大而所蒙皇恩极深。现有司考核优劣,奖罚善恶,臣若能出朝做一个颖州副使之类的官员,也是臣之所愿。”宋太宗说: “朕对你是了解的。”不久就恢复了吕端的旧职,并擢为枢密直学士,一个月后,即淳化四年六月,吕端被拜为参知政事。
翌年,左谏议大夫寇准亦擢为参知政事。寇准曾做过同知枢密院事,吕端便主动提出愿居寇准之下,但宋太宗却同样授吕端为左谏议大夫,位居寇准之上。
三
从荫补为千牛备身开始,到拜为参知政事止,吕端在官场宦海中已沉浮四十余载。这期间,他既先后做过知县、知州、知府等地方官,又长期在中央政府做过许多部门的官吏。虽然他并没有建树过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重大业绩,但他那沉稳、镇静、有器量、识大体的吏治才干,却日渐为人所知。名臣赵普在做宰相时就曾对吕端的为人处事倍加赞赏: “我见吕公奏事,得到皇上的嘉许,看不见他显出得意; 受到别人的挫抑也看不见他显出沮丧或恐惧。他喜怒不形于言色,真是做宰相的人才啊!”
吕端的这种素质,也给宋太宗留下了同样的印象。但宋太宗之欣赏吕端,其原因并不仅仅限于这些,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
在唐末五代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动荡战乱之后建立的宋王朝,迫切需要稳定社会秩序,实现新王朝的长治久安。宋太宗以非常手段登上帝位,搞得天下疑惑丛生,人心浮动。尤其在试图打败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以提高自己威望的两次大战役失败之后,为了坐稳龙椅,更是把安定政局当成其统治政策的头等大事。为此宋太宗大力提倡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常常把《道德经》中的语句挂在嘴边,动不动训导儿子们: “施政设教,最根本的在于得人心而不扰。欲得人心莫若示之以诚信,欲不扰莫若镇之以清静。”至于宋太宗在位后半期的几个年号,如“端拱”、“淳化”、“至道”,更是弥漫着十足的道家气息。
这种黄老思想反映到用人之道上,就是多用吏道精通、号称厚重的大臣,特别不喜欢所谓的轻薄浮躁之人。从太祖朝开始,这条用人原则就被基本确定下来。除赵普等少数几个人外,先后为相的范质、王溥、魏仁浦、薛居正、沈伦、宋琪、李昉等,都是通吏道而又循规蹈矩的人,个个忠厚老实,不喜生事。太宗朝的大臣中,吕端和吕蒙正一样,既信奉黄老思想,又以循谨自守著称。
淳化四年闰十月,吕端刚拜参知政事不久,就和宋太宗、宰相吕蒙正进行了一次颇有典型意义的谈话。宋太宗说: “清静致治,这是黄老哲学的深层意旨。于事都是从有为以至于无为,无为之道,朕应当力行。象汲黯卧治淮阳,宓子贱弹瑟治单父,这都是实行的黄老之道。”吕端说: “国家若行黄老之道,实现升平,其效甚速。”吕蒙正也说: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煎鱼扰之则烂,治民扰之则乱。如今上奏疏议兴革者甚多,陛下可渐行清静之化以镇抚之。”
同样的思想、同样的为人,使吕蒙正和吕端先后站到了宋太宗的身边。宋太宗对吕端的信任倚重程度也渐渐超过了一般的执政大臣,经常在便殿单独召见他,每次谈话总是好长时间。恰逢吕蒙正接连上疏告老,宋太宗便打算提升吕端为宰相。
这时有人对宋太宗说: “吕端为人糊涂。”宋太宗不加思索地回答: “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更加决意以其为相。
一天,宋太宗召群臣宴会于御花园,席间,宋太宗作《钓鱼诗》,单独赐与吕端,诗的末句说: “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磻溪是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的一条小河,相传吕尚(即姜子牙)在这里用直钩钓鱼,遇到周文王,用为宰相。这两句诗说: “把鱼饵放到钩上去钓鱼,但河水太深,未必能有所获,还是去求教磻溪垂钓的吕尚吧。”他把吕端化作吕尚,明确地表达了把宰相之任托付吕端的意思。
吕端当即和诗逊谢: “愚臣钩直难堪用,宜问濠梁结网人。”他以钓鱼无术比喻自己难堪宰相重任,以宜问结网捕鱼人,表示请太宗另访贤才。
但事隔不久,至道元年(995)四月,吕蒙正罢相,吕端升为户部侍郎、平章事,成了宰相。从此直到咸平四年,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北宋朝廷中只有吕端一个宰相。
有趣的是,吕端拜相的制词中,除了称赞他周知大体、中立不倚等良好品行外,还明确提出要他“思尧舜以致君,无使其不及; 体黄老而行化,用致乎无为。”在拜相制书中要求宰相按黄老之道办事,吕端在宋朝恐怕还是第一人,因为我们遍查《宋大诏令集》和《宋宰辅编年录》中保存的宋代拜相制词,是在吕端的制词中才第一次出现黄老字样的。
吕端做宰相,也确实贯彻了黄老之道,处事沉稳持重,为政清廉简约。他想自己本与寇准同列,而今却自居相位,深恐寇准心中不平,于是奏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值班掌印,并同样可以进入政事堂议事。宋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当时朝廷议事,群臣往往七嘴八舌争执不休,而吕端却仿佛置身局外似的,一般情况下很少参与意见。宋太宗为此特别以手札诫谕群臣: “自今以后,凡中书之事,必先经吕端仔细斟酌后方可上奏。”吕端更加谦虚而不独断专行。
事实上,吕端很少提出己见的只是一些非原则性的具体事务而已,这如同对待个人的名利得失一样,属于小事糊涂的范围。而对于事关国家大政的重要问题,吕端的头脑却极其清醒,毫不糊涂,且颇具远见。
宋太宗在位后期,北宋朝廷最感头痛的边陲大事,莫过于西北地区李继迁势力的膨胀。李继迁是党项族首领,他反对宋朝对其家族领地的统一,拥兵抗宋。开始时,宋朝对李继迁的反抗采取坚决镇压的态度,一度把李继迁打得大败,俘虏其母亲、妻子。但李继迁利用李氏家族在党项族中的威望,同时也利用了宋朝边地官吏的压迫剥削所激起的羌族人民的怨恨情绪,拉拢各部的豪族势力,使自己的军队逐渐恢复起来,连年劫掠宋边。
宋太宗一面削除李继迁的封号,一面打算处死其母。因寇准曾任过主管军事的枢密副使,便单独召见他商量此事。寇准退出后,路过吕端的办公处,吕端猜测他与太宗商讨了军国大事,便把寇准请进室内,问: “皇上是否曾禁止你把商讨的事告诉我?”寇准答: “没有。”吕端说: “若是一般之事,我可以不必知道,但若是军国大事,我身居相位,是不可不知的。”寇准将有关李继迁之母的事如实相告。吕端又问: “最后商定如何处置?”寇准说: “为了儆诫逆寇,准备在保安军北门外处斩。”吕端沉吟一下,说: “这样处理恐怕不太得当,请你暂缓执行,待我再去面君。”
于是吕端入见宋太宗,说: “当年,项羽捉住了刘邦的父亲,要烹杀他,那刘邦却要项羽也分给他一碗肉汤。凡是举大事的人,从不顾忌双亲的安危,更何况李继迁这种悖逆之徒呢?难道今天将其母杀掉,明天就能擒获继迁吗?如果不能,则是白白地与他增怨加仇,只会更加坚定他的叛心。”太宗问:“那如何办好呢?”吕端说: “以臣愚见,不如将其母安置在延州(今陕西延安),并很好地加以礼遇。这样处理,即使李继迁不能来降,也可以牵系其心。我们既掌握了其母的生死,也在道义上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权。”宋太宗听罢,拍着大腿连声称好,并说: “这些不成器的臣僚,差点误了我的大事!”遂依吕端之策而行。
至道二年(996)初,宋政府派军护送粮草四十万接济灵州(今宁夏灵武),被李继迁邀击于浦洛河,宋军溃败,粮草全部损失。李继迁遂包围了灵州,西北局势骤然紧张。
灵州位于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境)的西侧,倚负贺兰山,带引黄河,地位冲要,水深土厚,草木茂盛,是唐、宋西北边疆上著名的重镇。在灵州西边,是我国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当时这一地区主要散居着回鹘部落。灵州的西南,则是吐蕃部落分布的地区。因而灵州成了宋、回鹘、吐蕃和党项各族势力争夺的焦点。在李继迁占领夏州后,灵州象楔子一样插入李继迁背后,既是李继迁的心腹之患,又是宋朝屏蔽陕西沿边的重要藩篱。李继迁早就对灵州垂涎三尺,宋朝从战略意义上考虑对灵州也应势在必守。但唐末五代以来,西北地区经历了长时期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力物力都大为衰耗,宋政府要保住灵州这个重要据点,必须加紧解决粮饷给养问题。虽然输送粮草会加重宋朝的负担,又经常处于李继迁剽掠的威胁之下,但相对于灵州的重要性而言,付出一定代价将其守住也是合算的。更何况如果措置得当,利用灵州水深土厚的地理条件逐步推行耕战政策,解决灵州的给养问题也并非无能为力。
五月初,灵州被困的急报送达朝廷,宋太宗在北苑门召见宰执大臣,说: “李继迁在剽劫辎重之后,更加猖獗,觊觎灵武,驱乌合之众,顿兵坚城之下,本来没有做持久围攻的打算。只因城中人上表告急,被敌人截获,敌人以为城中危窘,遂顿兵包围不去。卿等应仔细考虑如何处置,我已有成算在胸了。”
吕端说: “灵武军储少,敌人又占据了沙漠要塞。如果令环庆三道之兵,轻装出发,直捣夏州,攻占李继迁帐幕,李继迁必定会顾惜自己的老巢,望风引退。这样,灵州之围可解,而粮道得通。”吕端这个围魏救赵之计,虽然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应急办法,但里面却透露出两重深意,即一方面李继迁的势力不可能一下子被打垮,对他只能采取战术上的策略与之周旋; 另一方面灵州只能守、不能弃。
对吕端的计策,宋太宗大不以为然,当即反驳道: “不对,三道起兵深入,要发动士卒几万人,谁当将领?谁运辎重?塞外都是沙漠,三道兵马于何处会合?此事还须仔细筹划,不可轻举。”很明显,原来宋太宗的所谓胸中成算,不过是认为灵州已不可解救,干脆放弃算了。参知政事张洎立刻附合说:“诚如圣旨。”
半个月过去了,宋太宗没有对灵州采取任何行动。这期间,灵州军民进行着艰苦的守城战。城中粮草皆绝,守将遣人潜出城到河北买粮,夜间运入城中,还时常主动出兵袭扰敌军。李继迁围困灵州先后逾一年之久,还发生了二百多天的地震,但灵州仍然牢不可破。
灵州军民的成功坚守,有力地打破了灵州只可弃不可守的谬论,也促使宋太宗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五月辛亥,宋太宗降手诏说: “灵州孤绝,救援不及,贼寇猖獗,未就诛灭。令宰相吕端、知枢密院事赵鎔等各述己见。若再护送军储至灵武,应征发多少军民?若举兵深入敌境,以分其势,又应用兵多少,谁任将领,谁任监护?今日就要拿出意见。”
吕端立即率群臣到长春殿面见宋太宗,说: “臣等如果各陈所见,只怕又会存在分歧,请求共同商量后,合上一状,述其利害。”张洎抢前一步说: “吕端等人备位廊庙,皇上有所询问,竟然缄默不言,大失辅佐之体!”吕端淡淡一笑,慢条斯理地说: “张洎所想说的,不过是要揣摩附合陛下的意旨罢了,一定没有不同于圣旨的说法。”宋太宗没有吭声。
张洎在第二天单独呈上的奏章中,果然顺着宋太宗原先企图放弃灵州的话头,洋洋千言,大谈妥协弃城的论调,说:“无论李继迁是成是败,都无关邦国之安危; 无论灵武是存是亡,都无关边陲之轻重。”
宋太宗看了张洎的奏章,立即拉长了脸,当面退还他,冷冷地说: “卿之所陈,朕一句也看不明白!”张洎汗颜而退。宋太宗又对知枢密院事向敏中说: “张洎上言,果如吕端所料。”
然而宋太宗并没有就此采纳吕端的意见。灵州的坚守,使他突发奇想,从原先悲观妥协的一个极端,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发展到了认为李继迁很容易就可彻底消灭的另一个极端。于是在当年九月调集李继隆等五路大军,发动全面进攻,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但很快就因诸军步调不一,被李继迁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拖得疲惫不堪,无功而还。
吕端虽则一开始曾提出了较为切实可行的妙计,却既没有阻止宋太宗的盲动,也没有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并使之付诸实施,巩固对灵州的守援。六年后,灵州这座名城终于被李继迁攻占,宋朝丧失了一大战略优势,更加被动。在这件事上,吕端虽然不能说是糊涂,但也没有完全尽到他身为宰相的责任。
四
历代史家在论及吕端“大事不糊涂”时,大都把劝赵廷美扈从、让寇准、不诛李继迁母和定议立真宗作为主要事例。尤其是拥立宋真宗一条,更是被大书特书,有人甚至以此把吕端比作周公。在封建社会里,皇帝的废立被认为是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以此来说明吕端“大事不糊涂”再合适不过了。而吕端拥立宋真宗这件事,也确实表现出了他非凡的胆识,反映出了他对大事的决断。
宋太宗生前,已于至道元年(995)八月立第三子赵元侃为皇太子,并赐名恒。宋太宗死后由赵恒继位,本应是顺理成章的事,何须由吕端来定议呢?原来,宋太宗的即位是靠非正常的手段才得以实现的,有所谓“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因此,自从宋太宗即位后,就一直潜藏着皇位继承的危机。宋太宗在除掉弟弟赵廷美后,又设计使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相继离开了人间。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颠狂有病,次子赵元僖英年早逝,皇太子的位子才落到了赵恒手上。但是对于这个结果,一伙投机官僚是不情愿接受的。
宦官王继恩,曾为宋太宗即位出过大力。当初宋太祖雪夜暴死,皇后宋氏本来是命王继恩宣召赵德芳进宫继位的,王继恩却拐了个弯把宋太宗请进宫来。自那以后,宋太宗对王继恩宠信尤加,曾派他为西川招讨使,率军扑灭李顺起义,官至宣政使高位。王继恩虽是宦官,却颇好附庸风雅,沽名钓誉。他利用宋太宗的宠信,间或乘陪侍之便推荐外朝之臣,所以士大夫中某些轻薄好进之徒竞相与他交游。有位叫潘阆的卖药郎中,经王继恩推荐被宋太宗召见,赐为进士,后潘阆担任赵廷美秦王府的记室参军,又与宰相卢多逊相友善。赵廷美与卢多逊被告谋反的事件发生后,潘阆躲过追捕,扮成和尚隐居于中条山。
宋太宗晚年,潘阆跑出深山,又与王继恩相交,建议他劝宋太宗立太子,以便邀取新皇帝的恩宠,巩固权位。并出谋说: “南衙(即开封府,当时赵恒任开封府尹)自以为会被立为太子,若立了他,他不会感激我们。现在应想法在诸王中立一个不当立的。”所谓不当立者,潘阆指的是赵元佐。赵元佐是赵恒的同胞哥哥,自幼聪慧,长得也很像宋太宗,本来颇受宋太宗喜欢。由于赵元佐极力反对宋太宗迫害赵廷美,再三替他求情,触怒了父亲,屡遭呵斥。后来赵元佐听到赵廷美惨死的消息,悲痛不已,遂酿成狂疾,被宋神宗废为庶人。早就尝过投机甜头的王继恩,对潘阆之计当然心领神会,便多次向宋太宗进言。但宋太宗最终还是听取了寇准的意见,立赵恒为皇太子,并以狂妄罪贬黜了潘阆。
至道三年(997)刚过正月,宋太宗患了重病。王继恩见有机可乘,便加紧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密谋,向赵恒封锁消息,预备拥立赵元佐,并设法做通了皇后李氏的工作。李皇后生性仁厚,膝下无子,很同情赵元佐的遭遇,所以对王继恩的计划表示支持。在这种形势下,赵恒虽是太子,能否顺利继位,确实很难逆料。
平时小事糊涂的吕端,当此紧要关头,却表现得异常机警。他入宫探视宋太宗病情时,发觉在病榻前侍奉的只有李皇后、王继恩等人,看不见赵恒的影子,立刻意识到不大对劲。忙退到中书,偷偷在笏板上写了“大渐”二字,派心腹吏人急趋东宫,催促赵恒进宫。同时秘遣人暗中侦查,初步探知了王继恩一伙的阴谋。
三月癸巳,宋太宗崩于万岁殿。李皇后派王继恩到中书召吕端,说要与宰臣们商议帝嗣之事。吕端早已心中有数,说:“王公公,关于嗣君之事,先帝曾有御笔墨宝赐给我,现收藏在书房之中,何不取出一起带去?”
王继恩一听此话,又怀疑又紧张,心想: 御笔遗诏?我怎么没听说过?可是瞧吕端那一脸的诚实,似乎不像是假的。万一真的有遗诏安排了后事,白纸黑字,对自己的计划岂不关系重大?一边想着,一面不自觉地随吕端进了书房。
吕端取出一只铁匣,说了句: “在这里。”嗖的一下窜出屋来,将王继恩反锁在里面。王继恩大呼上当,吕端已急匆匆向万岁殿奔去。
李皇后见吕端只身来到,不禁一愣,估计王继恩可能出了事,但定了定神后仍然说: “大行皇帝已经宴驾,立长子为嗣,合乎礼制。现在怎么办?”吕端正色作答: “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岂容再有异议!”李皇后默然。
吕端随即命人请出赵恒,召集群臣,要举行柩前即位的仪式。一切部署停当,赵恒已隔着帘子坐在殿上,吕端却站在殿下不肯跪拜。说: “请卷起帘子。”内侍按吩咐卷起了帘子。
吕端走上殿,凑到跟前仔细看清楚了坐着的确实是赵恒,这才放心走下台阶,率领群臣罗拜在地,山呼万岁。
宋真宗得以即位,吕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宋真宗对他特别敬重。每逢见到吕端等人,都恭恭敬敬肃然拱揖,从不直呼其名。有时仅称他们的字,并常常自称小子。吕端等再三叩拜请求直呼其名,宋真宗说: “公等皆是顾命老臣,我怎敢与先帝相比?”吕端身高体胖,宫廷内台阶高峻,吕端行走不便,宋真宗特地命人为吕端铺成缓坡。
对于军国大事,宋真宗更是事事顾问吕端,就连宋真宗欲册封乳母,也在征得吕端意见后方才施行。吕端则继续奉行清静无为的政策,把安定局面,巩固政权作为当世急务。
为了安抚人心,缓和矛盾,吕端协助宋真宗首先协调皇室内部关系。对阴谋废立的王继恩等人,在即位两个月后才加窜逐,并且贬词含混,不明言罪状。接着,宋真宗下诏以赵元佐为左金吾卫上将军,复封楚王,听其养病不朝。追复皇叔赵廷美西京留守、兼中书令、秦王。追赠魏王赵德昭为太傅,歧王赵德芳为太保。宋太宗的其他儿女也均加封官爵。这样,平息了皇室内部的矛盾,也争取了士大夫的支持和拥戴。
吕端的施政方针,牢牢突出一个“静”字,简易为政,顺应民情。如蠲除全国各地自五代以来的所有逋欠赋税这一举措,就收到了民情大悦的良好效果。
吕端力行清静无为,并非一味地强调恪守旧有法度,反对任何改作更张。咸平元年(998)初,朝廷议论因淳化到至道年间颁布的敕令颇为繁密,令户部尚书张齐贤和监察御史王济共同删定。旧法规定,持杖打劫者,不论有赃无赃,一律处死。张齐贤认为应视情节轻重处理,免除抢劫未遂者的死罪。王济反对说: “设立刑罚的目的在于消除刑罚,有些人拿死刑惩治他都未必害怕,何况免其死呢?”王济就此事和张齐贤在朝堂上先后争论了四次,王济甚至臭骂张齐贤是腐儒。宋真宗觉着两人说的都有道理,不知听从谁的好,就征求吕端的意见。吕端回答: “立法以宽为上,力避严苛。《周礼》说的‘刑平国,用中典’,很符合当前的实际。但没有百分之利,也不能轻易改变旧法。这条法律可否改革,还应广泛听从众人之议。”于是命尚书省召集群臣商议,多数人支持张齐贤的观点,旧法遂改。
咸平元年(998),吕端已有64岁了,巍伟的身躯早已开始驼背,老年人常见的疾苦也接二连三找上门来。吕端便多次上疏请求解职。宋真宗舍不得他离开,当年夏天诏令免除他的早朝,但每天仍须到中书视事。后来见吕端确实病情加重,行动困难,才于十月罢去其宰相之职,授为太子太保,让其享受俸禄,居家休养。
这之前,朝臣李惟清从知枢密院改为御史中丞,怀疑是吕端压抑了自己,等吕端居家休养后,李惟清便上疏弹劾退职一年之后仍享用俸禄者,并挑拨别人揭发吕端属下堂吏的过失,企图借此中伤吕端。
其实,吕端为人轻财好施,极少过问家事,一生不蓄资产。五代时的宰相冯道是吕端的同乡,其子冯正之长期残废在家,吕端一直拿自己的俸禄接济其家用。而吕端自己的儿子吕藩、吕荀兄弟到了结婚的年龄却无钱置办彩礼,不得已典当了住宅。更何况吕端退职后依然享受俸禄,是宋真宗坚持给予他的恩宠,吕端曾再三推辞过的。但吕端得知李惟清的弹劾后,有人劝他上疏为自己辩解,他却始终不肯,只是淡淡一笑说: “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我的所作所为坦荡无私,问心无愧,有何值得惧怕的?这些流言蜚语,无需放在心上。”
咸平三年(1000)四月,在一派明媚的春光之中,吕端与世长辞,享年66岁。追赠为司空,谥号正惠。
相关参考
民国时期的察哈尔省,包括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一部分,以及张家口、大同、雁北等地,著名的坝上草原就属于察哈尔省内,张自忠将军曾出任过省政府主席。图为大同的挂面铺,大同是察哈尔省的直辖市。张北县一带的猎户,
装蒜这个词,在今天一般都指一个人装腔作势,或者装糊涂假装不知道。蒜是我们生活中常吃的一种蔬菜,装腔作势或者装糊涂为什么会叫装蒜呢?其实装蒜原本是一种中医理论中一种亢奋阳气的方法。 中医认为,阳气
在宋朝,不管是公子小姐的闺阁、大户人家的庭院,还是平民百姓的瓦舍、出家和尚的禅房,你都会看到在桌上、书柜或者墙角处摆着瓶插的鲜花,五颜六色,高低参差,趣味盎然。1、爱花潮流风靡全国宋朝之前,虽然也有插
为何那么多王爷冒着生命危险想当皇帝? 从康熙吃鱼一事就能看出来
每个朝代都会出现皇子争夺皇位的情况,其实在平民眼中,即使不能够成为皇帝,当一个王爷也是很好的,地位非常高,仅次于皇帝,而且吃喝不愁,也能享受富贵生活,又不用像皇帝一样起早贪黑的管理国家大事,算起来应该
今读到一故事,宋朝的。主人公叫鲁宗道。《宋史》有他的传。宋两百六十余年,能入传者凡几?可知,他是个值得书写一番的人物。为何?正直,敢言。然,这些品质,还不是咱今天要说的。网络配图他在宋真宗时,左谕德、
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就形象的描绘过这些人的生活方式:有钱人真讲究,没钱人穷讲究。他们玩蛐蛐和鸟,通过这些无用的事情来提高自己的文化,对天下的大事却一无所知。他们的一生过的明白而又糊涂。八旗子弟享有一切特权
熟悉宋朝历史的朋友一定知道杨家将,那么奸臣潘仁美大家一定也是非常熟悉。在文学作品中潘仁美嫉妒杨业的功劳,并且对杨家使出了各种手段陷害,让看客们对这个人恨之入骨。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潘仁美应该叫潘美,是
一个矮个子青年,住在位于市中心的两层楼房,靠着在市场卖面食的收入,这不是梦,青年名叫武大郎。有人真的以武大郎的例子来证明宋代的富庶—这当然是胡扯,因为武大郎只是虚构出来的文学形象,一个被设定为生活在北
林逋是北宋著名诗人,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那首《山园小梅》。林逋一生最爱梅花,在他看来,梅花「”眼波含情”就如同倾世美女一般。林逋终生未娶,他把梅花当做自己的毕生挚爱,称梅花是自己的妻子。林逋从小就是个神
清朝的人口数量,最多的时候达4亿多人。4亿多人养着这些王爷,他们像吸血鬼一样,赋税徭役繁多,吸着老百姓的血,自然生活奢华,这也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特有现象。时间的消遣上,为显示尊贵,变着花样玩,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