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马

Posted 将军

篇首语: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节马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节马

2、从马嘎尔尼游记看清朝百姓的悲惨生活

节马

节马者,都督陈连升之马也。庚子冬,沙角陷,公父子死之。马为逆夷所获至香港,群夷饲之不食,近则蹄击。跨则堕摇,逆怒刀斫不从,放置香港山中,草亦不食,向沙滩北面悲鸣。必以手捧之,若置地,则昂首而去,以其地为夷有也。每华人围视,指为陈公马,即泪涔涔下;或呼能带归,亟摇尾随之,然逆终不肯放还,以致饥饿骨立,犹守节不变。
  道光壬寅以(1842)四月,马卒香港。
  一
  陈连升第一次看到这匹马的时候,皱下了眉头。
  其目暗淡,腿细修长,尾翼翩翩,肚腹便便,神态阴森,不能亲近。这样的马,体力不及,脾性凶暴,绝对不是可以战斗的马,上边越发应付差事了,简直拿兵勇的生命开玩笑。
  这确实不算是一匹好马,行伍几十载,从小兵、把总,再到千总,见过的马成百上千,没有一匹如此怪异。
  这个世界上,有人特别傲,那得有本事,才有不屑的本钱。李太白敢叫高力士磨墨,心中早有天地诗歌,换做普通人,早被杀头丢命了。做人如此,马亦然。但这一匹马,天生羸弱,却还脾气大,无可救药。
  兵问:“将军,如何处理?”
  陈连升看看马,没有说话,转身离开,再回头:“熬吧。”
  二
  马要如何熬?
  其实就是驯,狠狠地驯。当一个将军说出“熬”这个字的时候,他会很痛。战场之上,马就是战友。一匹好马,可能是关键时刻生命的保证。古往今来,无论刘备、曹操,还是秦琼、李靖,凡征战沙场的将军,都在紧急时分被坐骑救过命。
  不到万不得已,一个将军,不会下达“熬”的命令。
  先饿,几天不喂食,让马饥饿到极点,去其力;再磨,轮番上阵,使劲地折腾,不停地奔跑,不准休息,夺其劲;接着,在马疲惫的时候,捆于马桩上,四肢固定,不让其动,困其志;最后一招,如果连番的驯还没作用,就把马置于马群之中,生盐水泡的鞭子,使力地抽,直到它屈服为止。
  这样的程序,几十年难得一用,一则因为没有几个人肯下狠手,二是再烈的马,也挺不完这四样方式。
  血,染红了马鞭,漫红了马厩。马,依然不肯低下头颅。
  陈连升有些动容――这该是怎样的烈性啊?
  三
  看到这匹桀骜不驯的马,陈连升想起了自己的经历。
  出生于土家族,自幼尚武,臂力千钧,惯使大刀与弓箭。青年从军后,长袖不舞,多不得志,也未曾低下过头颅、曲下过身子。半生戎马倥偬,于内忧外患中出生入死,参加无数惨烈的战斗,功勋虽高,却也因为黑白分明、性格暴烈,辗转迁徙,军职始终不高。
  有一些人,永远,骨头都是那么硬。
  这匹马,又跟自己有何分别?
  念及此处,陈连升喝退了抽鞭的士兵。他拿了一把青草,仔细挑去里面的杂物,送到了马的嘴边。马,一口撕掉他手上的草,还有他的手皮。
  疼痛之际,草掉到地上,士兵又开始抽马。他却发现,烈马饥饿到了极点,却不愿意低头吃地上的草。
  刹那,他决定把这匹不听话的马当做自己的坐骑,给它取名“黄骝”。只因,它像极了自己。
  四
  这是黄骝的第一次战斗,山中剿匪。
  去的路上,陈连升一直在思索,战斗之中,黄骝能否默契配合?看它现在这幅没精打采的神态,他对接下来的战斗有些不安。
  行军快到贼匪老巢,军队停止,一道道命令下达,先行侦察、诸兵合围。兵分了下去,继续前行,却遇到敌人的埋伏。临危之际,黄骝扬蹄奋行,躲过敌人凌厉的一箭。
  至此,陈连升视马为珍宝,特地在宿营主帐边设了一个马厩,里面只有黄骝。士兵私下传言,将军只有听得到黄骝的气息,才能安稳入睡。
  精心侍候的黄骝还是格外烈性,除将军外,无人可以坐上去,包括他的儿子――武举人陈长鹏。某次,儿子见猎心喜,趁将军不在,偷偷牵了马出去试骑。结果,黄骝拒绝了小主人的热情,死活没让陈长鹏跨上身子,一气之下,陈长鹏抽了黄骝几鞭子。待将军归营发现,愣是要以盗马罪处置自己的亲儿子,好歹在一干下属的劝导下才收回成命,最终也命军法笞杖三十。从此,士兵们明白了,在将军的心中,黄骝比儿子还金贵。
  五
  镜头转到公元1839年1月,湖广总督林则徐受命前往广东禁烟,陈连升和儿子陈长鹏随行,担任九龙官涌营参将。是年7月,三艘中国水师巡逻船与装备精良的英军军舰发生激战,水师虽奋勇还击,但渐渐力不从心。驻守岸上的陈连升当即一声令下,万炮齐发,从清晨打到黄昏,激战十多个小时,击沉英军双桅飞船一艘,并使其余敌船受到重创。
  此后,陈连升还率部与英军多次激战,在澳门、大角、沙角等海防前哨,不断重挫英军舰队。广东军民赠颂牌,上写:“民治其惠,夷畏其威,威慑重洋。”陈连升的名字令英国侵略军闻风胆寒!
  英军见广东防守严密,无懈可击,乃北上攻占浙江定海,窜扰天津。清廷惊慌失措,革去林则徐职务,派直隶总督琦善南下媾和。
  琦善到广州后,为了讨好侵略者,公然诬指陈连升对英军擅自开战激怒英人,惹下祸端,下令严惩陈连升。又将他的兵船与兵力裁减三分之一,并蛮横地拆走抄角炮台的全部木排与铁链,遣散大量忠心抗敌的船工水勇。最后,陈连升所部仅剩他出征时从家乡带出的600名土家族兵丁。
  1841年1月7日,正当琦善卑躬屈节与英方反复“谈判”之际,英陆军少校伯麦却突然指挥两百多艘舰船从海面轰击沙角炮台,还派遣两千多名军人登岸,从清晨至下午,共施放炮弹千余发。陈连升指挥反击,一次又一次击退敌人进攻。英军从正面屡攻不上,利用汉奸带路,偷越后山夹攻。清军虽腹背受敌仍毫不畏惧,陈连升率炮台守军六百多人浴血奋战,激战竟日,伤亡甚重,火药消耗殆尽,英军乘虚攻入。
  面对汹汹来敌,愤怒的陈连升高呼“报国捐躯,此正其时”的口号以激励士气,骑着心爱的黄骝在敌阵往来厮杀,用弓箭射毙数十名敌兵;箭射完了,只抽出腰刀与敌人拼搏,肉搏正酣之际,敌人的炮弹飞来,他躲避不及,胸部中弹,饮恨殉国,是年,63岁。
  六
  血色黄昏,悲壮苍凉的战场之上,满目疮痍。一匹马,踯躅徘徊,悲鸣尸侧,哀哀长嘶,久久不肯离去。
  英军也认得这是匹好马,把它掳去香港,岂想马如主人一般坚贞。英兵一靠近,它就飞脚踏去;英兵强行骑上马背,它就把他抛落地下;英兵喂它,它则昂首不顾;香港同胞喂它,要双手捧给它才吃,如若放在地上,它便昂然而去。若说它是陈将军的战马,并赞颂陈将军父子壮烈殉国的时候,它就涔涔泪下;若说带它回大陆,则摇尾相随。恨得英兵用战刀砍它,它也毫不屈服。侵略者拿它没法,把它放在山中,它草也不吃,水也不喝,终日向着西北方的大陆,若有所思,若有所语,俯仰之间,嘶声悲鸣,忍受着饥饿和伤痛,伴随着日夜对主人的思念,渐渐骨瘦如柴。
  1842年4月,黄骝在香港,绝食而亡。
  七
  600士兵,无一生还者,战后整理遗骨,仅为75具,足见其战争惨烈之状。马,是“节马”;兵,亦是“节兵”。
  古来骐翼传名驹,如斯节烈前古无。
  碧草秋风,涛走潮涌,我看《节马碑》,读到《节马行》中“有马有马,公忠马忠。公心为国,马心为公……”的瞬间,突然想起武穆的“壮怀”、文天祥的“正气”。一脉相承的“节”,是忠诚、是不屈,壮烈千古,只因有魂,这也是一个民族屹立的精、气、神吧。
?
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秦王春秋司马相如卓文君韩信经典

从马嘎尔尼游记看清朝百姓的悲惨生活

乾隆盛世,号称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盛世,但这表面的繁华之下,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暗。当英国使节马嘎尔尼带着好奇而忐忑的心情踏上中华大地时,他看到的不是马可波罗描绘的黄金之国,而是一个贫富差距悬殊,小民命贱如土的虚妄盛世。

最让马嘎尔尼震惊的是,一方面,皇帝的赏赐如此慷慨,多到战列舰狮子号都装不下的地步。一方面,清朝的平民生活却如此困苦,一点残羹剩饭都能引起他们的哄抢。一边是至高无上,所有人都必须顶礼膜拜的皇帝。一边是随意可以被鞭笞的小民。这样悬殊的对比,在当时的英国,绝对难以见到。马嘎尔尼回忆:“在中国农民脸上,绝难见到英国农民那样的啤酒肚和红扑扑的脸庞。

这盛世之下,大部分人全生活在饥饿的边缘,这是何等的讽刺。通过马嘎尔尼这个局外人的角度,我们得以一窥所谓的乾隆盛世,到底有多么的名不副实。

一、饥民遍地的盛世,中国百姓的贫穷让马嘎尔尼震惊

由于马可波罗的影响,在西方人的印象中,中国一直是富裕发达的象征,就连马嘎尔尼也不例外,1786年,他就在一首诗中写下了自己对中国的向往,他写道:“仿佛我游览中国幸福的海滨,攀登他无比自豪的杰作万里长城,眺望他波涛汹涌的长河……。

马嘎尔尼像

就连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认为中国是一个由哲学家统治的理想国度:他在《哲学辞典》中更是赞扬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

当时欧洲的思想界普遍将中国视为完美的国度,只有孟德斯鸠和卢梭对此表示质疑,孟德斯鸠认为中国只是个毫无美德,人民皆为奴仆的专制国家,而卢梭则疑问“如果中国文化真的如此辉煌,怎么会数次被异族统治?

当马嘎尔尼到达中国后,他终于证实,伏尔泰和大多数欧洲思想家都错了,而孟德斯鸠和卢梭对了,清朝只是一个毫无美德的专制国家,人民生活在极度的贫穷之中,欧洲对中国的想象皆为臆想。

首先震惊马嘎尔尼的就是中国人口的稠密和激烈的人地矛盾。他惊叹于中国人口之多,令人难以想象。随行的斯当东更是记到:

中国的全部土地,只有极少数例外,主要是种植人吃的粮食……除了皇帝的御花园外,全国很少有公共娱乐场所……全国没有公地。大地主们也不肯划出土地来不事生产而改作娱乐场所,所有耕地从不休耕”《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马嘎尔尼还发现了人工填造的平原,“为了防止海水的冲洗,前面筑了一条三十尺高的土堤……我们怀疑花费这样大的力气搞出这么一小块土地是否合算。”

谢和耐通过计算,认为1793年中国的人均耕地只有3.5亩,而同期英国则人均达到10亩,此外,英国还有800万英亩荒地,这使得英国的人地矛盾远不如中国激烈,所以马嘎尔尼才会如此惊讶。

如此激烈的人地矛盾,使得中国百姓实际上相当贫穷。最让英国人印象深刻的是由于清朝送来的礼品过多,很多猪和家禽在路上碰撞而死,于是英国人就将这些已经发臭的动物从船上扔了下去,此时,岸上的中国人就疯了一样跳下海,马上把这些死动物捞起来,洗干净用盐腌好。

马嘎尔尼还注意到,中国人极为缺乏肉食,因此他们什么都吃,他提到:“狗肉是他们惯用的食物,生活在水上的中国人一向出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乐于以任何食物为食,即使是腐烂了也不放过”。

而正如明末利玛窦看到过的(明朝末年弃婴就已很多),马嘎尔尼在路上看到了大批弃婴,而这在英国是大罪,英国人巴罗说:“光京城每年就有近9000弃婴……我曾经看到一个弃婴漂流在珠江,而周围的中国人熟视无睹。”

二、巨大的贫富差距,皇帝的赏赐让马嘎尔尼瞠目结舌

中国百姓的贫穷让马嘎尔尼震惊不已,而中国的贫富差距则更是让他瞠目结舌。

马嘎尔尼、斯当东、巴罗都注意到中国没有英国所谓的中产阶层,他们要么是穷人,要么是富人,他们提到中国官员吃饭过于奢侈,与连剩饭都不放过的普通人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外房子要么是简陋的草屋,要么是豪宅大院,对比十分强烈。而更让他们吃惊的是,皇帝惊人的赏赐,多到他们根本用不完,因此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乾隆会见斯当东

根据《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的记载,乾隆第一次给予的赏赐有“牛20头,羊120头……160袋面粉,160包大米,……10箱茶叶,22篓桃脯,22篓蜜饯……1000个南瓜,1000个西瓜,3000个甜瓜和数不尽的酒,10箱蜡烛,,30篓瓷器。”这才是第一次的,后面每天都会源源不断的给。而使团,加上水手士兵甚至黑奴总共也不过700多人

皇帝对使团的赏赐甚至细化到了每个人,连使团的黑奴都有赏赐,根据马嘎尔尼记载,皇帝先后赏赐了他们37次之多,根据史学家统计,赏赐的物品总共有130多种,3000余件。

马嘎尔尼通过询问接待他们的中国官员,得知为了接待他们,每天都要提取5000两的白银,巴罗由此估算,他们的北京之行共花费51.9万白银,而每天为他们服务的人都超过1000人,

仅第一次正式的赏赐,乾隆就赏了使团玉如意一个,龙缎三,蟒缎二以及片金缎等各式绸缎各四种,除此之外,还包括数不尽的香袋,茶叶、哈密瓜等。

最后一次赏赐,乾隆又赏赐绸缎香袋茶叶无数,而且使团每个人,上到马嘎尔尼,下到士兵奴仆,皆有绸缎茶叶赏赐,可以说,使团的每一个人都发了大财,一个贫穷的士兵水手都由此变为了富翁。

但是如此厚重的赏赐并未让马嘎尔尼看重中国,反而认为皇帝的奢侈与平民百姓的贫困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此更能表明中国皇帝不把百姓当人,如此奢侈与浪费,丝毫不顾大多数中国人还处于饥饿之中。

三、随时被鞭笞杖责的平民,小民毫无尊严

另外一点令马嘎尔尼震惊的是,中国的官员经常随意杖责平民,光天化日之下就扒光裤子进行杖责,这种毫无尊严的惩罚让英国人瞠目结舌。而且,很多时候杖责往往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明朝末年的利玛窦就曾记载几个普通中国百姓只因嘲笑了他就被中国官员公开杖责,因为他丢了明朝的脸,但在利玛窦看来,羞辱自己事小,而因如此小事杖责百姓则是极不尊重平民。这一点马嘎尔尼在清朝也随处可见。

此外,英国人还注意到中国百姓的两面,在没有官员的场合,中国人的表情十分正常,一旦有官员出现,中国人的神情立即变了:中国普通百姓外表非常拘谨,这是他们长期处在铁的政权统治下自然产生的,在私下生活时他们非常活泼愉快,但一旦见了官,马上变成了另一个人

这些现象让英国人巴罗认为,清朝完全是一个专制国家,他是依靠高压和暴力才逼迫臣民如此驯服,而这样的国家不值得羡慕。

除了这些,马嘎尔尼还目睹了清朝武力的孱弱,但最让他们震惊的还是他们梦中那个幻想的中国的破灭,原来中国不是马可波罗说的那样,而是一个采取高压的专制国家,百姓贫穷,君主奢侈,普通人毫无尊严。如果只是武器比英国弱,英国人还不会视清朝为野蛮国家,而如此残忍对待自己国家的百姓,才是真正让马嘎尔尼鄙夷的一点。

通过马嘎尔尼的游记,中国在欧洲的光辉形象彻底破灭,从一个欧洲思想家都推崇的文明典范变为了受欧洲调侃鄙夷的野蛮之国。

乾隆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他费尽心力向马嘎尔尼展现的盛世居然适得其反,让英国看到了清朝的外强中干和野蛮贫穷。马嘎尔尼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到了乾隆盛世下被掩盖的阴影。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