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在保護環境方面,古人怎麼做
Posted 古人
篇首语: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在保護環境方面,古人怎麼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在保護環境方面,古人怎麼做
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不可否認環境污染問題仍然是人類生存所面臨的最大的威脅之一。如今中國正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並且呼籲全球重視環境問題,保護環境,提倡綠色節約。其實,順應自然規律、保護環境的觀念在古時就已經形成了。古人為了治理環境有著怎樣的經驗,又頒布過哪些條令,如今給予我們怎樣的啟發呢?也許古人對環境的保護最開始並不是出於長遠考慮,而是對自然有一顆敬畏之心。大家知道,在古代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說法,即為「道」,「道」是道家用來探究自然、社會、生命關係的一種說法,自然規律即是道。所以中國古代人們認為,人只有遵循自然發展規律,才能得到天地的庇護,生存下來,獲得保全。《莊子》內篇《齊物論》認為萬物歸根結底是平等的,將自然確立為主體,並強調了人與自然萬物應該和諧統一,互利共生。這些無疑給我國現階段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帶來重要啟發。
其實,古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意識亦十分強烈。《商君書·畫策》中記載:「黃帝之世,不麛不卵」。意思就是說,在黃帝那個時代,是不允許人們捕獵小的鹿、拾取鳥蛋的。鹿是古代重要的狩獵對象,被古人成為百獸的象徵,而卵是鳥禽類繁衍的基礎。從中體現了早在黃帝時期人們已經意識到如果不順應自然規律,最後自己恐也不能生存下去。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之一,為梁惠王排憂解難時,談到了使百姓增加的方法,其中之一便是在賑災救民的同時,還應注意不能「坐吃山空」。孟子提出: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當一個國家食物充足,資源豐富時,百姓還有誰不願意投奔過來呢?唐代詩人李商隱,為竹筍打抱不平。當時達官貴人嘗遍了大魚大肉,只想嘗嘗鮮,每年春天就開始打竹筍的主意,當時在長安城內,這可是一道有名的菜肴。李商隱見狀,提筆寫道:「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為了解饞而毀掉一片竹林,你們的良心不會痛嗎!
如今人們的環保意識日益強烈,垃圾入簍、垃圾分類等規定被大多數人不約而同地遵守著,但亂丟垃圾的事情仍然屢見不鮮。如果在古代你隨意丟棄垃圾,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
西周時期,朝廷頒布的《伐崇令》中寫道:「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如不令者,死無赦。」這在如今看來有點過分嚴格了,但無不體現了朝廷對環境治理和維護的決心之大。《韓非子·內儲說上》記載:「殷之法,棄灰於道上者斷其手。」竟有如此嚴格的街道法,我們可以想像古代的街道上一定十分乾淨整潔。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對街道環境相關的條令。而子貢得之,便告訴老師孔子,認為其太過苛刻,但孔子卻認為這是知治之道,便對子貢說如果街上有灰塵,灰塵飄揚蒙蔽了路人,便會使他們十分生氣,容易發生矛盾。一向主張以「仁」待人的孔子,也認為此法令「雖刑之可也」,說明古人的確十分注重城市清潔衛生啊!《漢書·五行志》中也提到了秦朝對亂丟垃圾的處罰規定——「秦連相坐之法,棄灰於道上者黥。」
歷史邁入唐朝以後,國家對生活垃圾的管理制度就更加完善了,《唐律疏議》中規定:「具有穿穴垣牆,以出污穢之物於街巷,杖六十。主司不禁,與同罪。」為了治理環境,各朝不惜頒布重典酷刑,該行為雖未必可取,但古人的環保理念之強,卻值得我們學習。
隨著時代的更替,自然規律從一開始的推崇、敬畏演變成後來的征服、改造。人類似乎有點妄自尊大,企圖大肆索取於自然,妄想著征服自然。殊不知,河域在縮小,荒漠在擴大,冰山在融化,氣候在變暖……好在人類已經慢慢意識到遵循自然規律應該不分古今,始終如一。倡導低碳節約,綠色環保的理念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人類也不再去過多干擾大自然原本的生態規律。筆者同樣希望這一切好的跡象,能夠開啟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新篇章。
感謝觀看由「南書(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如有不足之處,還請諸位多多指正。
古代沒有電燈,古人的夜生活怎麼辦
古代沒有電燈,人們的夜生活怎麼辦?看了中國最早的間諜“錄像”,就知道了,可以說是略見一斑了。
中國最早的間諜“錄像”其實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畫家顧閎中所作的《韓熙載夜宴圖》,《韓熙載夜宴圖》被收藏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但是,現在顧閎中的原作已經散佚了,現存的《韓熙載夜宴圖》是宋代的摹本,《韓熙載夜宴圖》自從問世以後,就有很多名家臨摹,流傳下來的版本至少有9種。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韓熙載夜宴圖》是最早的摹本,即便是摹本也是國寶級的文物,因爲這一版本的《韓熙載夜宴圖》是宋人臨摹的,最貼近顧閎中的原作。明代著名畫家唐寅也曾臨摹過《韓熙載夜宴圖》,唐伯虎版的《韓熙載夜宴圖》被收藏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我國臺灣省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韓熙載夜宴圖》,此版本的《韓熙載夜宴圖》也是宋人臨摹的,不過,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韓熙載夜宴圖》僅存卷尾部分,屬於殘卷。
《韓熙載夜宴圖》中的韓熙載
我們如果到北京、重慶和臺北這三座城市旅遊,一定要去博物館看一看《韓熙載夜宴圖》,《韓熙載夜宴圖》是絹本畫,北宋距今已經有將近1000多年的歷史了,這幅畫能夠保存至今,有賴於歷代收藏者和現在的博物館的精心呵護,而且這幅畫每存在一天,就會慢慢損失一點,即便是接觸到燈光、空氣,也是損失,因爲絹的壽命是有限的,除非將其放置在真空環境中。
爲什麼說《韓熙載夜宴圖》是中國最早的間諜“錄像”呢?
韓熙載本來是濰州北海人,五代十國時期的濰州北海就是今天山東省的濰坊市,韓熙載的父親是後唐的官員,自己也是後唐同光年間的進士,後來,韓熙載的父親被李嗣源所殺,韓熙載一家就逃到了江南,當時的江南地區是南唐政權的統治範圍,韓熙載在南唐歷任戶部侍郎、兵部尚書、中書舍人等重要官職,是南唐的重臣。
《韓熙載夜宴圖》第一部分“聽樂”
韓熙載投奔南唐之前,還希望能夠輔佐南唐的君主,統一天下,然而,南唐李煜即位以後,他目睹南唐的腐敗、頹廢,遂心灰意冷,決定不再出仕,李煜很敬重韓熙載的才華,希望他能夠擔任南唐的宰相,但是,韓熙載認爲當時的北宋更有可能統一天下,而南唐的李煜很有可能成爲亡國之君,他怕擔任南唐的宰相,會成爲千古笑話,於是,開始了自己放蕩不羈的生活,縱情聲色,蓄養歌姬、妾侍達40餘人,其中最著名的妾侍就是王屋山,王屋山也被畫在了《韓熙載夜宴圖》中。
《韓熙載夜宴圖》第二部分“觀舞”
韓熙載縱情聲色的目的,是爲了向李煜表示自己胸無大志,讓李煜放心,避免被猜忌,韓熙載放蕩到什麼程度呢?他經常扮演乞丐,去他的歌姬、妾侍那裏乞討食物。
《韓熙載夜宴圖》第三部分“休息”
南唐後主李煜爲了一探究竟,看一看韓熙載是否真的已經頹廢了,於是,就派顧閎中前往韓熙載的家中刺探情報,顧閎中回來以後,憑藉自己的記憶,描繪出了他在韓熙載家中的所見所聞。
《韓熙載夜宴圖》第四部分“清吹”
《韓熙載夜宴圖》一共分爲五段,第一段是聽樂,第二段是觀舞,第三段是休息,第四段是清吹,第五段是宴歸,古代雖然沒有電燈,但是,韓熙載的夜生活似乎十分的豐富,散宴之後,人們還依依不捨。
《韓熙載夜宴圖》第五部分“宴歸”
韓熙載的夜生活,全部都反映在了《韓熙載夜宴圖》裏,在這幅繪畫作品中,人們也確實可以看得出韓熙載的放蕩不羈與縱情聲色,畫面中的第三段,可以看得見他與侍女調情的過程。
南唐滅亡之後,《韓熙載夜宴圖》幾經輾轉,到了清朝,被收藏在皇宮裏,到了20世紀初的時候,這幅畫又從清宮裏流了出來,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著名畫家張大千準備返回北平定居,並準備在北平買一座王府,張大千看中的那座王府,價格高達500兩黃金,他攜帶500兩黃金到達北平,還向房主交了定金,有一天,他來到北平的琉璃廠閒逛,突然發現了一位古董商所售賣的字畫,正是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這位古董商當時喊出的價格是500兩黃金,正好與張大千要買的王府的價格相當,張大千是著名畫家,知道《韓熙載夜宴圖》的價值,於是,當即就買下了《韓熙載夜宴圖》,沒過多久,很多的收藏家都知道了《韓熙載夜宴圖》,紛紛前來購買,但是,這幅畫已經被張大千買下了,張大千雖然花了500兩黃金買下了這幅畫,但是,他覺得很值,因爲房子是不會動的,想買以後還能買到,而《韓熙載夜宴圖》一旦出現在琉璃廠,就會稍縱即逝,再猶豫,也許永遠買不到了,而且當時還有一個可能,那就是,如果張大千不當即買下《韓熙載夜宴圖》,那麼,這幅畫還有可能流失海外。
《韓熙載夜宴圖》現在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現在看來,張大千當時買得值,《韓熙載夜宴圖》已是無價之寶,是國寶中的國寶,已經不能用金錢來衡量這幅畫的價格了。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