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之死與秦始皇生命的最後幾天
Posted 太子
篇首语: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扶蘇之死與秦始皇生命的最後幾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扶蘇之死與秦始皇生命的最後幾天
歷史是已經發生的故事,當我們討論歷史時,我們喜歡說,如果。在兩千多年前的某個時刻,就有一段歷史,最適合拿來討論如果。
這個故事,我們所熟知的版本是這樣的:秦始皇嬴政巡遊天下,行至沙丘,病重。臨終前下詔傳位於素有賢名的長子扶蘇,奈何扶蘇遠在北疆,詔書與印璽便被趙高截下。始皇死後,趙高與追隨始皇巡遊的幼子胡亥勾結,又成功拉攏丞相李斯,合謀矯詔,假傳始皇旨意,令扶蘇與蒙恬自殺。扶蘇得詔,當即自殺,蒙恬對此卻心存疑慮,不肯就死,後被囚禁,最終也被逼自殺。胡亥立為秦二世,自此,趙高專政,朝堂動蕩,黎民不安,大秦帝國在胡亥繼位後的三年之內就土崩瓦解。
如果,矯詔未成,扶蘇不死,那麼大秦帝國會不會擺脫二世而亡的命運,從而徹底改變中國的歷史進程呢?
這個問題,同時代的陳勝吳廣或許是想過的,於是他們扯了扶蘇這張虎皮,竟把傳說中大秦帝國的真太子,充作號令天下人反秦的大旗。之後,正史後面有野史,野史後面有演義,書粉劇粉歷史粉輪番登場,後世的議論甚囂塵上。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思考一個更底層的問題:
秦始皇真的屬意扶蘇繼承帝位么?
扶蘇是被賦予過重望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從他的名字就能看出來。扶蘇,又作扶胥,何解?一曰兵車上使用的藩盾,二曰扶助。那是嬴政尚未稱皇帝的時代,戰國末期,烽煙四起,在秦國的軍事行動由攻伐戰全面轉為滅國戰的當口兒,年輕的秦王政給自己的兒子起名藩盾,這是何等深意?藩盾者,守國之門戶也,寄望之厚,不言而喻。那麼扶助,又是扶助誰呢?這是嬴政的第一個兒子,扶助的只能是他自己,國本之念,早見端倪。
另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扶蘇此名出自《詩經》一首鄭風中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一句,乃是一種小樹小木。對這個說法我不太感冒,一來嬴政首先是個政治家,起名兒的格局不當僅限於此;二來,讓兒子守門兒其實是嬴政取名的一貫調調。
怎麼講呢?扶蘇後來有了很多弟弟,其中一個,就叫將閭。「將」這個字本身多音多義,到底取哪個,早已不可考了,但也不外乎扶持/統帥/把握的意思。而閭呢,一曰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單位,有二十五戶人家;二曰里巷的大門。總的來看,還是個看家守門兒的。只不過,一個是戰場兵家之國門,一個是莊戶里院之家門。扶蘇與將閭這兩個名字,互為佐證,同為嬴政這個惡趣味的依據。
自然,在這裡,我們暫且認為嬴政兒子們的名字都是他自己取的,畢竟嬴政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扶蘇和他的弟弟們並沒有爺爺來取名,而公子取名由臣子們議定的例子,歷史上是極鮮見的。退一步講,即便不是嬴政親自取的,也一定是他認可的。
那麼,被期望把持國門的扶蘇,難道還不是始皇屬意的繼承人么?
從後續的發展來看,還真不一定。
平心而論,扶蘇還是很爭氣的,就連趙高與李斯串通矯詔時,也評價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而扶蘇與蒙氏集團的交好,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的政治素養。他的賢名可說是公認的,從上到下,甚為遠播。不然,也不會有人在起義時報他的名號了,群眾基礎和上層支持,哪樣都不缺。
對於這麼一個優秀的兒子,始皇的態度如何呢?很不幸,扶蘇因屢次直面諫上,被老父親捉去北疆戍邊了。
說戍邊可能慘點,畢竟扶蘇可不是去當大頭兵的,他此行乃是去監軍,而且監的是他好基友蒙恬的軍。所以,單憑這點,也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只是這戍邊的時機有些不妙。
嬴政使扶蘇北監上郡的時間,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明確記載,正是在始皇三十五年,而始皇出巡,是在始皇三十七年。也就是說,始皇出巡之前,扶蘇就已經發邊了。而根據後續的記載,始皇出巡之後,也沒有召回扶蘇的意思。
???所以呢,始皇出巡也不是第一次了,出個巡就必須召回繼承人么?
當然不是。不過,秦始皇此次出遊,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前提和背景。
「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始皇不樂,使博士為仙真人詩,及行所游天下,傳令樂人歌弦之。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退言曰:「祖龍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視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於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
--《史記·秦始皇本紀》
簡單總結一下這段記載。秦始皇四十九歲這年,星象不吉,隕石落地,別有用心者在石上刻下始皇薨逝,天下分崩離析的詛咒之語。這還不算,更有疑似山鬼的神秘人直言:今年祖龍死。始皇帝沉默良久,把山鬼的話走了心,心神不寧之下選擇了占卜來獲知凶吉,結果卦象顯示,出遊才能化凶為吉。
正是基於這個占卜的結果,秦始皇決定出遊了。
如果始皇此時認可扶蘇為繼承人,那麼他不應該馬上召回扶蘇到他的身邊么?再不濟,也應該召回咸陽,居中監國。
然而都沒有,始皇此時仍對扶蘇沒有任何安排。
那麼,又有喜歡刨根問底的小朋友們要說了,始皇沒安排扶蘇,但也沒安排別人鴨,所以也不能排除扶蘇就是繼承人的可能性鴨?
摸摸頭,阿六就喜歡這樣的小朋友,每當阿六不知道怎麼推動下文的時候,你們總是那麼善解人意:)
Too young too simple
嬴政其實還真就安排了。
他帶上了胡亥。
熟讀《史記》的小朋友們可能會進一步反駁,這也不一定就能代表什麼。胡亥跟著始皇,可不是始皇叫他去的,而是胡亥自己「請從」,而始皇僅僅是「許之」,這才將胡亥帶在身邊。
確實如此,可也別忘了,這後面還有一句:
「餘子莫從」。
只有胡亥一個人去了。
更別忘了,「餘子莫從」並不代表餘子不想從。
胡亥請求同去,始皇答應了。難道其他的兒子就都是傻的,誰都不提出陪父親遠行么?
當是時,國本未定,天象不祥,長子遠在邊疆,大秦的公子們,看似尊貴無匹,其實皆無所封,他們未來的政治生命乃至身家性命,仍寄托在老父親的一念之間,懸而未決。
所以,更大的可能是,大家都請求過,甚至遠在邊疆的扶蘇聽聞消息,也曾奏書一封請求過,但只有胡亥被允許了。
還有一個可能,就是雖然嬴政沒有明確太子人選,但大家其實早已心照不宣,默認了某一位公子為繼承人,而繼承人已然跟隨,眾公子瓜田李下,識趣地緘默了。
不管是哪個情況,始皇心中的繼位人選都直指胡亥。
阿六也反覆咀嚼過,是不是自己想多了,過度解讀了一些東西呢?秦始皇留胡亥在身邊,會不會僅僅是老父愛幺子的一個偶然呢?如果把這個事件抽離出去,單獨來看,或許還有這個可能性,但一旦放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下,阿六還是覺得,可能性幾乎為零。作為一個頭腦尚且清醒的政治家,嬴政應當明白,權力真空對於一個高度集權的帝國來說,是相當致命的,哪怕只有一時一刻。在不祥之兆頻頻出現的當口兒,他不敢存有絲毫僥倖,身邊必須留有一個隨時可以繼立的人選。
最重要的是,阿六也在《史記》另一處記載中找到了佐證。
「胡亥不聽。而遣御史曲宮乘傳之代,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難之。今丞相以卿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賜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圖之!」毅對曰:「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則臣少宦,順幸沒世。可謂知意矣。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則太子獨從,周旋天下,去諸公子絕遠,臣無所疑矣。夫先主之舉用太子,數年之積也,臣乃何言之敢諫,何慮之敢謀!非敢飾辭以避死也,為羞累先主之名,願大夫為慮焉,使臣得死情實。」
--《史記·蒙恬列傳》
胡亥問罪蒙毅,說始皇帝在世時曾想立自己為太子,蒙毅卻作梗阻止。蒙毅是這樣回答的:我從年少之時就追隨始皇帝,深知主上的心意。主上巡幸天下,只有太子您跟從,其他公子是沒法比的,這一點臣下從無疑慮。始皇帝想立太子為嗣,是多年深思熟慮的結果,我怎麼敢進反對之言,思反對之事呢?
蒙毅作為始皇帝多年寵信的近臣,都對胡亥口稱太子,也認可先主始皇帝確有立胡亥為太子的想法,還是經年之思,阿六覺得還是非常有說服力的。
如果這就是真相,始皇最終屬意的繼位人選不是扶蘇,而是胡亥,那麼,趙高豈不等於根本沒有矯詔?
不不不,自然還是矯了,只不過,矯的不是誰為繼承人的問題,而是扶蘇和蒙恬的安排問題。
有人說,扶蘇的安排問題,不就是誰為繼承人的問題么?
還真不是。其實,不管是《史記》中提及沙丘之事的《秦本紀》,《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蒙恬列傳》還是《資治通鑒》,乃至《趙正書》,都從未說過,秦始皇臨死之前,留下了傳位扶蘇的旨意。
那麼,秦始皇對扶蘇的旨意到底是什麼呢?
《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非常簡短:與喪會咸陽而葬。
《李斯列傳》中多了一句: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
秦始皇喊長子來參加葬禮,僅此而已,並沒有讓扶蘇來做皇帝。
如果是傳位詔書,何苦這麼不清不楚?明言傳位於扶蘇不好么?就不怕這種含糊其辭會讓扶蘇即位的合法性遭人詬病?尤其還是繼承人遠在邊疆,老皇帝身死宮外,且有其他兒子在身邊的情況下。
那麼多出的那一句呢?「以兵屬蒙恬」,這其實更坐實了始皇不欲傳位於扶蘇的事實。
試問,這個所謂的「傳位詔書」不言傳位也就罷了,竟還不忘卸了繼承人的兵權,讓他光板兒沒毛兒地回來繼承大統,可還行?
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嬴政已經把扶蘇排除在繼承人選之外了。但是,他顯然也不想殺死扶蘇,相反地,他希望扶蘇回到國都,參加葬禮,成為穩定時局的力量,之一。自然,他也要防著點扶蘇,要是扶蘇想奪位,最方便的就是帶領蒙恬大兵壓國都,再聯合蒙毅,兩股並一股,前狼加後虎,篡位so easy。不過話說回來,讓扶蘇把兵權交還蒙恬,也是對扶蘇的保護和對胡亥的安撫,不然大哥帶兵回來,落在胡亥眼裡,怎麼看怎麼是逼宮的樣子,豈不是挑起矛盾,受人以柄?互相傷害罷了。
多麼溫情的老父親,為兒子們操碎了心。
不過,如果繼承人本就是胡亥,那麼與胡亥親近的趙高,此時不就該高枕無憂了么?何必冒著巨大的風險,矯一份並非傳位,僅僅安排扶蘇參加葬禮的詔書呢?
因為,矯詔之事,本就是趙高為一己之私,排除異己的手段。
表面上,是為了胡亥奪位殺死扶蘇,實際上,是為了自己活命除掉蒙恬。
蒙恬,秦始皇時代蒙氏政治集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另一位,是蒙毅。
蒙毅官至上卿,早年趙高曾犯下重罪,始皇帝讓蒙毅為其定罪,蒙毅不敢阿法,判趙高死罪,後被始皇帝赦免才逃過一死。
本來趙高就身處與扶蘇對立的胡亥集團,而蒙氏與扶蘇親近,這次又結下這麼大一個梁子,於公於私,趙高都與蒙氏各種勢不兩立。
所以,當趙高看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的旨意時,他最在乎的可不是扶蘇,而是蒙恬。
不管是誰在位,只要蒙氏一天不倒,自己的身家性命就會受到威脅,分權奪寵就更不用說了。
那麼,不趁此機會除掉蒙恬,又等什麼呢?
本系列的分篇,阿六真的,糾結了好久。
因為它長,真的很長。
而這次的題材,是阿六珍而重之的秦史,所以尤其希望將它完整奉上。再加上本系列的體裁屬於歷史探繹類的議論說理,本來讀起來就容易lost,如果閱讀被中斷,過幾天再接著看,可能前面的內容就被淡忘了。說理失效,邏輯斷裂,閱讀體驗也是割裂的,甚至可能完全不明所以。
阿六之前都想過乾脆一口氣放出來算了,但是礙於平台文章天性如此,再加上阿六幾位讀者小夥伴的強烈反對(哼!),阿六的更新想長又不敢長,又希望具備連貫性,所以就折了個中,分成5更,但5日連更,本周六更完。
阿六心存一點小小的奢望,萬一真的有三五個,哪怕一兩個人,真的喜歡這篇文章,那麼就可以在這個周末,找一個時間寬裕的當口兒,酣暢淋漓地一口氣把它讀完。
而喜歡少食多餐的小夥伴們,也可以慢慢享用~
PS: 決定一口悶的孩兒們,一定記得回來哇!!!
流淚揮手絹. jpg
」關注「才能找回全系列文章哦~阿六在這裡等你!
如果扶蘇成為二世,秦朝會不會長治久安
而扶蘇若順利接班,他的執政方略極有可能是在不改變秦國法治的前提下,對部分嚴刑峻法進行調整,吸
取部分“仁政”的精華,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並行。
秦始皇最後一次巡狩天下做了兩件可謂“一反常態”的事——
第一件,跑到九疑山祭祀舜帝;
第二件,跑到會稽祭祀大禹。
十一月,行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疑山……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
舜和大禹,都是上古的賢王,以仁德和愛民著稱後世,更是孔子所宣揚要天下的諸侯應當效法的。那麼作
為法家的忠實擁躉者秦始皇為何要祭祀孔子所尊崇的聖王?
這說明秦始皇已經意識到自己的統治下,徭役太重,百姓“苦秦”,他通過祭祀聖王,向百姓傳遞一種信
號:我要效法堯舜禹,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大凡國家有什麼重大方針策略調整之前,基本都會搞出點輿論(比如我朝某大官快倒臺之前,總是會有些
風言風語,傳播上管這叫“預熱期”),而這件事可以看成是秦始皇對秦政苛嚴的反思,如果始皇帝並未
暴亡,回到咸陽極有可能會有新的、相對寬鬆的政治方略出臺,緩解人民與統治階級的矛盾。
那麼扶蘇是不是秦始皇最中意的繼承人?
答案是肯定的,雖然扶蘇並不如嬴政有為政的天賦,但在秦始皇的二十多個兒子裡,也只有扶蘇才最具備
儲君資格。
一、 扶蘇為長子,其餘諸子均默默無聞,胡亥之所以撿著便宜,並不是始皇帝想傳位給他,而是“少子胡
亥愛慕請從,上許之。”兒子愛慕父親,想一起出去玩玩,始皇帝答應了而已;
二、 扶蘇被始皇帝拉出去從軍歷練,有官職——九原監軍,有意思的是,這官職還是在他因為焚書坑儒衝
撞了秦始皇之後獲得的,也就意味著扶蘇非但沒受到懲罰,反而還升了官(始皇發怒並不代表他討厭扶
蘇,兒子有想法有膽識,我想作為父親,內心是欣慰的);
三、 將扶蘇與蒙恬放在了一起,蒙恬是誰,秦始皇同年出生的發小,當時最高階別的領軍大將,也是擁兵
最多的將領(30萬)。主要是蒙恬的弟弟蒙毅是郎中令,位居中樞,與始皇帝極為親密,蒙氏一文一武的
格局,已經是秦始皇為扶蘇選定的未來朝堂兩大柱石。
所以,雖然未明立儲君,但扶蘇是秦皇選定的唯一合法繼承人,只是始皇帝沒想到自己會死得這麼快(50
歲),很多後事都沒安排好。
史書記載以及當時人的評價都說,扶蘇為人比較仁慈,但扶蘇代表的是儒家的利益嗎?
很多人說扶蘇是儒家的,理由就是焚書坑儒之時,他為儒生們求情。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
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沒有任何依據能說明扶蘇代表著儒家的利益,如果犯法被坑的不是儒生,而是墨家子弟,扶蘇會不會求
情?
肯定也會。
《史記》這段扶蘇勸諫秦始皇的這段話中心思想並非保護儒生,而是“遠方未定,殺這麼多人,臣恐天下
不安”,他是站在維穩的角度去說的,並非站在儒家的角度去說。
所以幻想著扶蘇成為二世皇帝之後,他會廢除秦法而行儒政,這種機率是很小的。
秦法不可能廢除,因為扶蘇生長於秦帝國,從小接受的思想便是法家教育,讀的書估計都是商君書、韓非
子之類的,學習法令是皇家公子的必修課。
“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
胡亥學的都是“獄律令法事”,那扶蘇能專攻四書五經?
那麼,綜合上面所有的結論——
1、 嬴政執政末年在反思,秦朝政治有朝寬鬆發展的可能性;
2、 扶蘇若繼位,群臣和天下都服氣,後來屠戮功臣、殺害皇族的事情不會發生,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當
朝名將各個俱在,即便出現叛亂,也不會像胡亥時候無法控制任其蔓延(當時名將除了章邯,基本都沒
了,就算章邯,滅張楚也是分分鐘的事;秦始皇留下的三公九卿,除了李斯,其他非死即逃,政府無法運
轉了);
3、 扶蘇仁慈,嚴苛的秦政調整成為必然,但扶蘇不是儒家,不會改變秦國法制,而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
秦始皇的後來所反思的:在不拋棄法制的前提下,減輕徭役,效法聖王,安定民心。
滅亡秦朝的第一把火是陳勝吳廣起義所引起的。如果扶蘇即位,減輕徭役——至少阿房宮、秦皇陵等大型
工程不會出現數十萬的徭役——民心在手,天下不會大亂;即便再有造反,蒙恬、李信、楊端和等名將也
能迅速平定,軍隊在手,有維穩保障;而扶蘇必然會頒佈新的政令,或許會對天下名士優先選用,政府能
夠高速運轉,出現問題能夠迅速解決,所以政治上也有穩定保障;有軍有民、政治清明,即便扶蘇沒什麼
能力,只要乖乖聽話,天下也能垂拱而治。
相关参考
而扶蘇若順利接班,他的執政方略極有可能是在不改變秦國法治的前提下,對部分嚴刑峻法進行調整,吸取部分“仁政”的精華,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並行。秦始皇最後一次巡狩天下做了兩件可謂“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於東巡歸途中患病,最終病逝於沙丘,胡亥、趙高、李斯三人密謀,以秦始皇的名義發布詔書,指責公子扶蘇為子不孝、蒙恬為臣不忠,令兩人自殺。扶蘇、蒙恬接到詔書後,雖然蒙恬懷
賈誼的《過秦論》分析到:「陳勝、吳廣並不比六國的君主更有權勢,然而秦滅了六國,陳勝、吳廣卻滅了秦朝。這是因為秦朝不施行仁義,而導致『攻守之勢異也』。」百姓都是喜歡過安穩日子的,秦朝的統治卻讓他們苦不堪
扶蘇是秦始皇的皇長子,扶蘇為人單純且謙虛待人,扶蘇端正的為人和品行深得皇族子弟和朝廷大臣的喜愛,對趙高在假遺詔中命令賜死自己的命令更是深信不疑。扶蘇一直遵守其孝道,幫助父親秦始皇鎮守邊境多年,只為國家
秦朝的丞相李斯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他原本只是一個小官,為了飛黃騰達,他拜在荀子門下,學習了很長一段時間帝王之術。學業有成後,他離開荀子去了秦朝做官。期間,他利用自己的聰明智慧,為秦始皇嬴政出謀劃策。為
柳无眉是《楚留香传奇》中的人物,她是石观音的第一个徒弟,深得石观音的喜爱,还常常和石观音一起饮酒,而且会喝的酩酊大醉,从而柳无眉知道了不少的秘密。柳无眉是一个妩媚动人的女子,并且带有一种忧郁的病态美,...
老爹覺得這個問題,還是挺有意思的,不請自來,發表自己的想法。如果有說得不對的地方,那咱也沒轍,說都說了,總不能叫老爹咽回去吧。接著,我們先討論第一個問題:扶蘇有沒有可能繼承皇位?老爹認為,扶蘇沒有機會
很多人覺得,扶蘇接到假詔書不甄別真偽就自殺,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忠臣孝子。正所謂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加入扶蘇本人性格又忠厚老實,因而對這個詔書深信不疑,所以即便蒙恬勸他先上書請求
河南老人救下一日本逃兵,爺倆照顧他47年,最後被逃兵這樣回報
如果你不懂得生命的寶貴,那麼你將永遠都不能成爲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活在當今安穩平和的社會,我們也應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上世紀前幾十年,我們國家的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各
東漢末年,荊州劉表和江東孫氏之間,因為孫堅之死,無疑結下了仇恨。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四月,袁術派孫堅征討荊州,攻打劉表。劉表派黃祖迎戰孫堅,結果孫堅在這場戰役被殺,沒能繼續建功立業。在此之後,孫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