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時,清朝還有70多萬軍隊,為何非要起用袁世凱不可

Posted 北洋

篇首语: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武昌起義時,清朝還有70多萬軍隊,為何非要起用袁世凱不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武昌起義時,清朝還有70多萬軍隊,為何非要起用袁世凱不可

2、历史秘闻 大明王朝為何把幾十萬軍隊留在貴州就地為民

武昌起義時,清朝還有70多萬軍隊,為何非要起用袁世凱不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湖廣總督瑞澄棄城而逃。
在逃跑的過程中,驚惶不已的他接連給清政府拍了好幾份電報,請求火速派兵增援在漢清軍。
瑞澄的電報讓王公大臣們驚惶之極,就連攝政王載灃都有些沉不住氣了。
(武昌起義)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清政府尚有八旗兵10多萬人,綠營兵20多萬人,巡防營20多萬人,新軍20多萬人,合起來有70多萬人。而革命軍只有區區3千餘人。
光是在數量上,清軍就能碾壓起義軍。
所以,載灃樂觀地認為時局可控,但是由誰來統領軍隊鎮壓革命軍呢?
在載灃出任攝政王后,為了維護滿人大臣的利益,他把以袁世凱為首的漢人大臣全部排斥在權力核心圈之外。
雖說當初讓袁世凱下野,大臣們都出了一份力,但是事到臨頭,他們還是認為,對付革命軍,袁世凱才是最合適的人選。
對於大臣們的建議,載灃很不高興。
一是,袁世凱出賣維新派人士換取榮華富貴,直接導致慈禧奪政,光緒帝被囚。
二是,光緒的死,袁世凱有嫌疑。
三是,袁世凱訓練了北洋新軍,在北洋新軍中有很高的威望。
於私於公,載灃都認為袁世凱不能起用,所以在他上任後,曾一度想除掉袁世凱。不過最後他還是聽從了奕劻及張之洞等人的勸說,只是以「腳疾」為由,解除了袁世凱的權力,讓袁世凱回家「養病」去了。
所以,他當然不會再用袁世凱。
載灃派遣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新軍開赴武昌,以鎮壓氣焰高漲的革命軍。
然而,一向只認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卻根本不聽蔭昌的調遣。
不光如此,蔭昌的確也沒有指揮作戰的經驗和能力。面對如火如荼的起義,他不僅不加快步伐行軍,反而走到信陽便駐軍不前了。
此外,軍隊派出去了,但武器裝備和軍隊補給,都沒能及時提供給在前線 作戰 的清軍。導致前線清軍不光連饅頭都吃不上,武器也匱乏不已。這大大的影響了清軍士氣,於是敗績頻傳。這讓遠在京城的皇親大臣們坐立不安,他們時刻考慮著如何保全自己的權勢和財富。
在這種情況下,皇親大臣們再次向載灃提出,換袁世凱統兵作戰。
其實,坐不住的不光是皇親大臣,還有西方列強。
西方列強害怕新的政權出現後,他們的既得利益將得不到承認。所以在武昌起義後,他們非常不願意看到起義成功。
而此時,賦閑在家的袁世凱為圖東山再起,一方面暗中操縱北洋新軍。另一方面拉攏政府權貴,比如奕劻、那桐等人。除此外,袁世凱又和西方列強多有交通,以求得他們的支持。
袁世凱的努力沒有白費。
北洋新軍本來就是袁世凱訓練出來的一支戰鬥力很強的軍隊。
這支軍隊在袁世凱的運作下,儼然成了他的私軍。以至於當時有人對北洋新軍評價「只知袁宮保,不知清王朝」。
武昌起義爆發後,北洋新軍中的將領們,更是唯袁世凱馬首是瞻,處處都聽從他的調遣。
此外,奕劻、徐世昌等人也不斷在朝中進言,請求讓袁世凱出山主持大局。甚至在遭到載灃的訓斥後,竟以辭職相逼。
西方列強也認為唯有袁世凱實力最強,支持他復出,強烈要求清政府起用袁世凱。並提出,如果不起用袁世凱來解除大患,那麼他們將以武力參與。
正在爭執不下的時候,革命軍已經跨過長江,看上去很快就能打到北京城了。
情形危急,載灃又沒有更好的辦法來應對局面,所以他只能放下臉面,下詔委任袁世凱為湖廣總督,並命他前往鎮壓起義軍。
一切盡在掌握的袁世凱,哪裡看得上一個小小的湖廣總督的職務呢!所以他繼續以「足疾未愈」為由,拒絕奉詔。
無奈之下,載灃又派出袁世凱的好朋友徐世昌前去請袁世凱上任。
然而,想要袁世凱出山,必須讓他行使軍政大權。
為了清政府的命運,載灃再次忍氣吞聲,辭去了攝政王的職務,把權力讓給了袁世凱。
可惜,袁世凱從沒想過要做清政府的救世英雄,此時他雖把持了軍政大權,但是他已經有了更高的目標,那就是奪權。
明處,他率領北洋軍鎮壓革命軍。暗中,他又和革命軍互通消息,並多次談判,為的是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在得到「誰讓清政府退位,誰就做大總統」的承諾後,袁世凱軟硬兼施,最終逼迫隆裕太后頒布了退位詔書,直接導致延續了二百多年的清政府亡了國。
這局面,其實早在載灃的預料之中。不過他暗自慶幸,幸好他早早辭去了職務,否則頒布退位詔書的那個罪人,就是他了。
(參考史料:《袁世凱的歷史貢獻》《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

历史秘闻 大明王朝為何把幾十萬軍隊留在貴州就地為民

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新建的大明王朝,實際上控制的國土面積並不是很大,長城以外是蒙古的兀良哈、韃靼、瓦剌三部,關東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天山南北是蒙古人建立的察哈台汗國。長城以內的中原、巴蜀、江南、湖廣等地經過各個朝代的經營開發,土地肥沃,人口眾多。但地域廣闊的「 ”夷蠻之邦「 ”,地處西南地區的雲貴高原,卻地多雨潦、少牲畜、無蠶桑,人煙稀少。西南地區被元朝所封的梁王匝剌瓦爾密固守盤踞,朱元璋多次招降,梁王自恃地險路遙,頑固據守。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征南將軍傅友德、左副將軍藍玉、右副將軍沐英率領30萬大軍遠征西南,數月明軍平定雲南。

  局勢得到穩定後,朱元璋擔憂大軍撤回後,雲南又成孤懸,於是下令數十萬平定梁王的西征軍隊在貴州就地軍屯。昔日人煙稀少的貴州山地,瞬間變成了一個龐大的軍營。幾十萬人的軍隊,供養成了大問題,靠賦稅?靠征調?都不現實。戰爭進行當中,一位大臣向朱元璋建議說:「 ”備邊在足兵,足兵在屯田。”這一建議深受朱元璋賞識,最終,朱元璋也選擇了讓軍人自己養活自己。

  曾經鏗鏘作戰的將士們開始拿起鋤頭,開墾田地。20萬明軍按三比七的比例,三成軍隊駐扎城市,七成軍隊在農村屯耕,有10多萬人加入墾荒的行列。他們一邊開荒種地,軍食自贍;一邊操練軍事,以防戰亂。從貴州腹地的安順向西到曲靖,過昆明、楚雄直至景東,每六十里到一百里,明軍建立一個屯軍寨子,開墾周圍的土地。


  昔日的不毛之地,在這些來自江南的農家子弟手里,變成了千里良田。這些屯軍寨子是按軍隊編制分布的,它們分別由六個衛來管理,這六個衛分布在貴陽和曲靖之間。分別是:威清衛(即今天的清鎮市)、平壩衛(今天的平壩縣)、普定衛(今天的安順市西秀區)、安庄衛(今天的鎮寧縣)、安南衛(今天的晴隆縣)和普安衛(即今天的盤縣)。 這六個衛就是今天貴陽以西六個主要城市的雛形。貴州不少城市也都源於當年的屯軍營寨。像今天的黔西縣,就是普定等六衛建城之後,明朝政府營建的郭張城 。 當年的屯軍只是朱元璋和征南將領手中的「 ”棋子”,在雲貴高原這張偌大的棋盤上,他們根據全局的需要,選擇戰略要害,輕輕一放,無意間造就了今天的屯堡城鎮和村寨,被稱為「 ”調北征南”。

  實行軍屯制度後,為了穩定軍心、保障固定名額的滿員,使軍士「 ”有親屬相依之勢,有生理相安之心”,不至於逃散、脫籍,大明王朝規定「 ”正軍”、「 ”軍余”必須攜帶妻室兒女,無妻室的,政府予以婚配。同時,明朝政府推行了「 ”就寬鄉”的移民政策,即鼓勵百姓由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到經濟滯後的地方,由人口稠密、土地稀少的地區向地廣人稀的地區遷移。在「 ”鼓勵”的同時,也強迫大批內地破產的流民和平民遷往貴州。遷入的平民,按照給予的土地,劃分區域管理,成為「 ”民屯”,也被稱作「 ”調北填南”。


  這些移民主要來自江南和中原一帶,根據史書記載,明洪武年間進入貴州的移民在160萬人以上,永樂年間在35萬人以上。另據《安平縣(今平壩縣)志》記載:明洪武年間,設「 ”平壩衛”,因「 ”地廣人稀”,由湖廣的長沙等地,實行「 ”三丁抽一”的辦法,發配到平壩衛。偏僻遙遠的貴州就這樣迎來了她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有組織的集團移民。這些移民中,一部分是軍屯將士的家眷親屬,一部分是內地的良家子弟。他們的到來,一方面擴大了屯堡人占有的土地和勢力范圍,穩定了軍心;另一方面,來自內地的先進文化一下就沖進尚在半原始狀態的貴州,極大地帶動了貴州的發展。漢族的比例也第一次超過其他民族,成為貴州人口的主體。

  明初,政府只在貴州設立衛所。隨着「 ”民屯”的展開,開始設置郡邑,「 ”衛所治軍,郡邑治民”。對於鞏固明王朝的統治來說,朱元璋的「 ”調北征南”只是權宜之計,而「 ”調北填南”才是長久之計,是一種更為深謀遠慮的治國安邦的策略。

  習慣上,人們把貴州的「 ”軍屯”後裔稱為「 ”調北征南”來的,而把「 ”民屯”的後裔稱為「 ”調北填南”來的。現在一個簡單的區分方法就是:凡是叫「 ”屯”的村寨多大是「 ”調北征南”來的軍人後代;凡是叫「 ”堡”的村寨多大是「 ”調北填南”來的平民後代。

  人口流動是一種進步現象,改變了「 ”老死不出鄉里”的凝固、封閉狀態。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人口過多固然不利於社會發展,而人口過少則缺乏開發的力量,移民對「 ”不患無地而患無人”的貴州來說,意義非同尋常。明代移民的主體是「 ”屯民”,他們是穿軍裝和不穿軍裝的農民,開墾土地,發展農耕,在農業社會具有決定性作用,促成貴州歷史上的第一次開發。移民把中原、江南等地長期積累起來的農耕技術帶到了貴州,逐步改變了貴州「 ”刀耕火種”的粗放耕作,農業生產在「 ”漸比中州”的更高層次上得到發展。

  大規模的移民,實際上是以人為載體的「 ”文化大搬遷”,將農耕技術、工藝制造、中原式建築、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佛教道教、儒學教育、文學藝術等整個漢文化體系完整地移植到貴州這塊土地上,從而改變貴州的文化面貌。

  貴州文化的興起,與明代教育有很大關系,辦起了衛學、府州縣學、宣慰司學、書院、社學、私塾,朝廷還在貴州開科取士,貴州人有機會參加全國的人才選拔,人才聯袂而起。別的不說,唐詩、宋詞中沒有一個貴州人,而明代有貴州「 ”開省以來人物之冠”的孫應鰲,有以「 ”詩書畫三絕”名噪江南的楊龍友,有被譽為「 ”天末才子”的謝三秀,有詩壇對貴州刮目相看的吳中蕃……,

  貴州建築的經典之作,不少是明代的,如有貴陽的甲秀樓、文昌閣,遵義的海龍囤,安順的文廟,平壩的天台山伍龍寺,福泉的古城、葛鏡橋等等

相关参考

大明王朝為何把幾十萬軍隊留在貴州就地為民

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新建的大明王朝,實際上控制的國土面積並不是很大,長城以外是蒙古的兀良哈、韃靼、瓦剌三部,

當年楊利偉飛上太空,為何非要帶上一把槍呢

說起中國的航天工程,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那就是楊利偉。楊利偉是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於2003年乘坐神州5號前往太空。楊利偉的成功,標誌著中國航天的巨大進步,楊利偉本人也因此成為了人們心中的英雄

蘇軍在幾個月內,就損失數百萬軍隊,為何還能發起反攻取勝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戰爭可以說是最為關鍵的一場戰爭。蘇德雙方在這場戰爭中先後投入超過1000萬人。這種規模的戰爭,在人類史上都是少有的。蘇德戰爭還是戰爭史上經典的反敗為勝案例。德軍在戰爭前期勢如破竹

甲午倖存者、留日海歸、當面對抗四位未來大總統

關於武昌起義時期的黎元洪,最爲深入人心的形象恐怕就是那個躲到牀下被衆士兵拖出,口中仍高呼“莫害我”的窩囊形象。衆多歷史教科書以此爲依據,認爲武昌起義的革命軍缺乏徹底的革命綱領,將起義的領導權拱手讓給一

李承晚一道令爲何致朝鮮戰場十萬軍隊一夜覆滅

穆喬爲了讓這位總統留下來,明知南朝鮮軍隊正在逃命的路上,有的甚至已經全軍覆滅,但還是信口開河地說,南朝鮮軍隊打得很好,沒有哪支部隊已經潰敗。總統要是留在漢城,能夠激勵部隊的鬥志。如果總統逃跑,消息傳開

10多年的軍事對抗,越南120萬軍隊,爲何出現了大量逃兵

從1979年開始,越南陷入了兩線作戰的情況。越南一方面已經佔領了兩個西部鄰國,需要駐紮部分軍隊。另一方面,越南需要在北部駐紮大量的主力,因爲北部的壓力很大。長達10餘年的軍事對抗,對越南的經濟影響非常

民國創立有多艱難,孫中山十次起義失敗,革命方得成功

一·國父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起義:廣東廣州起義1.起義時間:1895年10月26日;2.起義地點:廣東省廣州府廣州碼頭;3.起義歷史背景: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清朝加速了半殖民地化的進程;4.參戰方:孫

民國創立有多艱難,孫中山十次起義失敗,革命方得成功

一·國父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起義:廣東廣州起義1.起義時間:1895年10月26日;2.起義地點:廣東省廣州府廣州碼頭;3.起義歷史背景: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清朝加速了半殖民地化的進程;4.參戰方:孫

日本軍隊的一個軍,到底有多少兵力,為何能控制一個省

在影視劇《亮劍》中,出現了關於日本軍隊的一系列編制,例如阪田聯隊、山崎大隊等等。其中,還有一個編制很特殊,那就是日本軍隊的第1軍。認真的說,雖然亮劍的劇情屬於虛構的。但是,日本軍隊的第1軍確實在山西省

鼎盛時期的唐朝軍隊只有60多萬人,他們是如何守住這麼大的國家

明朝的常備軍在中原王朝中數量可以說是最多了,而唐朝最少。明朝有220多萬常備軍,而唐朝僅僅只有60多萬常備軍,我們都應該知道,唐朝的領土曾經巔峰時期達到1300多萬平方公里。這麼少的軍隊,唐朝如何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