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何要行立子殺母的殘忍之事
Posted 太后
篇首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漢武帝為何要行立子殺母的殘忍之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漢武帝為何要行立子殺母的殘忍之事
立子殺母的政治制度在中國出現有其必然性,最早出現在漢武帝身上,只是必然性之中的偶然性。孝道並非起源於孔子和儒教,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甚至更早。孝道遵從的是對父母的順從,即便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也不能例外,不僅不能例外,還要身體力行,作為天下表率。
但另一方面,中國古代的郡縣社會,執行的是家天下政治制度,這就讓以孝道為先的文化與中央集權的帝王政治制度之間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因為皇帝(兒子)對太后(母親)的孝順因為家天下很難不摻和到政治決策當中去,使得皇帝權力被架空,整個男權社會受到嚴重挑戰,從而使得政治基石發生動搖,進而威脅整個國家的穩定。
而在皇帝與太后的所有形式中,帝幼母壯是危害最為嚴重的一類,因為帝幼無法執政,政治決策權必然都把持在太后手中,太后就依靠文化中的孝道,輕而易舉的得到了不正的權力,從而引發宗法制度的崩潰,導致國家的混亂,是必然要被杜絕的政治毒瘤。
限制太后權力,維護宗法制度,穩定國家政局的辦法並非只有立子殺母一項,還有垂簾聽政!垂簾聽政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帘子,從古至今,能從帘子後面走出來的就武則天一個人,但是最後她還是被趕下了台,江山還是恢復到她篡奪前的狀態,可見這道帘子的可怕和重要。這就是文化與政治鬥爭的交匯點和具體體現,並不限定於某人,換了誰都一樣。
立子殺母是一種極端方式,在漢武帝看來,這是有效杜絕帝幼母壯,貽害國家最有效的方式,而後來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政權竟將此作為國策執行,無論帝是否少,母是否壯,只要被立為太子的生母,都要處死,以避免政治上可能出現的亂局。
除此之外,其他大部分的郡縣制度下的朝代都是執行垂簾聽政制度,以最大限度的保護孝道文化,也造就了歷史上很多傑出或者說是獨裁的女政治家,如慈禧等。在今天看來,女政治家無可厚非,但在以三綱五常為領的古代男權社會,這就算是一項了不起的妥協之策了,畢竟家天下是血統繼承製,而血統是以父係為正,如果太后和皇帝一系以外的男子生下孩子,是沒有繼承權的,這在當時來講,只能叫穢亂宮廷,如秦始皇的母后趙姬與嫪毐所生兩子。
所以政權最終還是落到皇帝(幼帝)身上,如果沒有,那就是謀朝篡位了,這是孝道文化對宗法制度的嚴重挑戰,只能用制度來杜絕他,而漢武帝處在封建制向郡縣制轉型的早期,這個事情出在漢武帝身上就不足為奇了。
董卓為何要行廢立之舉
在漢靈帝去世時,劉辯十四歲,劉協九歲。他們無論誰上皇位,都不可能自己行使皇權。一場的腥風血雨正在醞釀,許多士大夫就想與外戚何家結盟,要徹底鏟除宦官勢力。其中代表人物便是袁紹,他拚命鼓動何進消滅宦官。如果能把宦官消滅,就解決了幾代帝王不能解決的問題。
袁紹給何進出主意,讓他進召集四方將領來洛陽,以壯聲勢。可是,宦官集團先下手為強,率先誅殺了何進。何進的手下們哪會甘休?隨後,袁紹率軍和宦官集團激戰。
洛陽城內只要見到沒長鬍子的人,就被袁紹的軍隊所殺。這樣的混亂中,劉辯與劉協被宦官脅迫跑到黃河邊上,大臣們追上後截住。宦官們走投無路,只得投水自盡了。
閔貢保護著兄弟二人回頭往南走。這是大半夜了,“貢扶帝與陳留王夜步,逐螢光南行”。徒步而行,沒有照明,靠著微光南行。兄弟二人哪受過這樣的罪?他們走了幾裡,好不容易找到百姓家的平板車。到了洛舍,休息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繼續上路。劉協年齡小,不能一個人乘馬,劉辯一人乘一匹,閔貢與劉協合乘一匹。
劉辯和劉協的流亡隊伍兄碰到了董卓的大軍。董卓原來駐扎在陝西邊境,他突然出現在這兒,就是源於袁紹的主意,建議四方軍隊到洛陽來,董卓就是應召而來的將領之一。兄弟二人在宮外流浪,突然看到董卓的軍隊會有什麽反應?
當時劉辯是“見卓將兵卒至,恐怖涕泣”。董卓間他發生了什麽事。劉辯邊哭邊說,講不清楚,就回頭問弟弟。九歲的劉協回答是,“自初至終,無所遺失”。將事情的始末都回答得清清楚楚,而且面對董卓毫無恐懼,鎮定自若。董卓也就喜歡上了劉協。
劉協是董太后一手帶大的,宮中許多人叫他董侯。董卓一看,這小孩聰明,又是董侯,這是緣分呀,可這並不是他立劉協為帝的真正原因。董卓此人“性粗猛有謀”,他想要立劉協為皇帝的重要原因是,年齡小更便於控制,並且劉辯是何進他們扶上去的,跟自己沒關係。如果推上劉協,就對劉協有恩,有利於自己進一步操縱朝政。
所以董卓就把兄弟倆人迎進宮,就要著手廢立之舉。不過一開始,他還不敢貿然行事,想找官員代表來試試反應。官員中最具代表的莫過於袁紹的家族了,這個家族是東漢中後期最有影響力的世家大族之一,袁家的意見影響和代表許多人,袁紹更是主持過誅滅宦官的事件,有足夠的影響力。
董卓於是找來袁紹說,皇帝要挑賢明的人,現在的皇帝不好,他弟弟劉協要強一點,你覺得怎麽樣?董卓這話挑明了,袁紹一聽,當即就反對,他舉了幾個理由。主要有兩條,皇帝哪有隨便廢立的?要有充足的理由。他沒有重大過失,所以缺乏正當理由;二是皇帝是何皇后的兒子,是嫡長子,廢掉不合禮法。
袁紹這兩條理由是明面上講出來的,當然他反對的根本原因並非如此。實際上袁紹之所以反對廢立皇帝,更重要的原因是,當初誅滅宦官是袁紹與何進一起謀劃的。如果董卓成功了,權力就轉移到董卓手上去。這是袁紹不願意看到的,他希望自己控制朝政,不希望權力落到董卓手中。
可是董卓當場翻臉,手按刀劍,斥責袁紹:“我想做的事,誰敢反對,是不是覺得我的刀不夠鋒利?”袁紹雖然不滿,也只能忍,為了避免迫害,他逃離了洛陽。後來,百官懾於董卓的武力,不敢公開反對。
第二天,董卓就著手安排,把劉辯廢了,把劉協扶上皇位。董卓的廢立之舉也遭到了天下人的反對,袁紹在關東舉起義旗,反對董卓。整個天下陷入了連綿不絕的戰火之中。
相关参考
核心提示:「立子殺母」為漢武帝劉徹首創,因漢武帝晚立幼年的兒子作太子,因擔心太子年少,日後登基,其母鉤代夫人會攝政,使外戚獨攬朝政,所以漢武帝晚立幼年的兒子作太子同時賜其母鉤代夫人死。北魏立子殺母是效
在漢靈帝去世時,劉辯十四歲,劉協九歲。他們無論誰上皇位,都不可能自己行使皇權。一場的腥風血雨正在醞釀,許多士大夫就想與外戚何家結盟,要徹底鏟除宦官勢力。其中代表人物便是袁紹,他拚命鼓動何進消滅宦官。如
外戚群體在古時是個神奇的存在,「專權」現象普遍,「輔國」卻實屬罕見且維繫時間較短。在大漢,武帝時期,外戚衛氏可謂盛極一時。從衛子夫成為皇妃起,衛家門楣光大扶搖直上。而衛青作為將領更是不負所望,不僅娶了
正義的界定本來就是主觀的,有時候維護正義和純粹的報復之間的界線也很難劃清。以下都是維護正義的行為,但卻相當的殘忍冰冷。10.在暗殺恐怖分子之前都會給其家屬寄吊唁卡的特工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中,黑色
正義的界定本來就是主觀的,有時候維護正義和純粹的報復之間的界線也很難劃清。以下都是維護正義的行為,但卻相當的殘忍冰冷。10.在暗殺恐怖分子之前都會給其家屬寄吊唁卡的特工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中,黑色
封建王朝在王位继承过程中,母以子贵固然多有,立子杀母的现象也曾存在过,主要流行于北魏建国初期,其实此种作法滥觞于西汉之武帝,北周未进行。公元前95年,刘彻往北部巡视,有谄媚者向他奏报,此地有祥云袅绕,
唇亡齒寒是一個十分形象的成語,它是指兩個相互依存的個人或組織之間的密切關係。而國與國之間也常常發生唇亡齒寒之事,而宋朝就經歷了兩次唇亡齒寒的教訓。公元1120年,北宋政府面對新興的金人對遼朝的進攻,背
說起諸葛亮,可以說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這個人。在大家的心目中,這個人就是智慧的化身,足智多謀無人能比。而且諸葛亮非常忠心,在劉備死後還一直保著蜀漢江山,並且為了統一天下一直北伐。最終也是死在北伐的途中
遍觀歷史,我們便會發現,地位尊崇的太子,其中蘊含的風險實在太高,尤其一些被稱為明君的皇帝的太子。漢武帝的戾太子、李世民的李承乾等,無不如此。征和元年(公元前93年),巫蠱之禍爆發,丞相公孫賀、衛青之子
漢武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出生於公元前156年7月31日,是西漢王朝第7個皇帝,在位期間,漢武帝在政治領域創立中外朝制,刺史制等。與此同時,他還頒布了推恩令,讓地方諸侯越來越弱。在位期間,漢武帝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