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竹林七賢(上)
Posted 竹林
篇首语:知识贵在质,不在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世說竹林七賢(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世說竹林七賢(上)
世說竹林七賢(上)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註人文歷史,質量標準,知識產權
推薦閱讀書單:《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郭建龍《中央帝國的哲學密碼》,劉義慶《世說新語》,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木心《文學回憶錄》。
中國歷史上,說到最強男團,我認為是「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經常在雲台山的竹林里,飲酒作樂,嗑藥清談,賦詩作詞,成為中國文化特有的象徵符號。竹林七賢,要顏值有顏值,要才華有才華,要富貴有富貴,要官職有官職,最強男團沒毛病。
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記載:「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中,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
竹林七賢站C位的,非嵇康、阮籍莫屬,我們重點說一下他們。嵇康,字叔夜,「叔夜」的「叔」表示排行,「康」和「夜」是有關聯的,來自《詩經》「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yòu]密」,歌頌周天子不敢貪圖安樂,從早到晚忙於政務。嵇康反其道而行,不搞工作搞養生,搞文藝,加上嵇康生活的時代又是玄學盛行的時代,很多魏晉名士都是莊子的信徒,嵇康也不例外。魏晉名士喜歡清談,企圖讓生活脫離低級趣味。陳寅恪魏在晉南北朝史講演錄第三篇中,曾談到清談誤國,這個我們後面說。
嵇康顏值高,才華爆表,年紀輕輕(24歲)就寫出《養生論》,到現在還是養生愛好者的床頭書。嵇康非常喜歡音樂,經常隨身攜帶一把琴,閑來無事,就在竹林下輕撫,吸引粉絲無數。
劉義慶《世說新語》第十四篇《容止》,說到嵇康的時候,是這麼描述的: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公(即山濤)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我查了一下,魏晉南北朝一尺大概是24.2-29.6厘米之間,保守估算嵇康應該是1.8米-2米之間,哇塞!長腿加上風姿卓越,絕對的大帥哥啊。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起易中天老師懟媒體的一句話:諸葛亮身長八尺,容貌甚偉,不叫帥哥,難道叫「偉哥」啊。
從魏晉到三國,時局動蕩,門閥政治佔據主導地位,文人報國無門,竹林七賢與士族門閥多有聯繫,比如阮氏就是當時的世族大家。司馬昭在奪權之前,考慮士族門閥以及竹林七賢的影響力,曾派親信鍾會去打探竹林七賢的看法,鍾會先找到阮籍和嵇康。
鍾會和阮籍喝酒,邊喝邊試探阮籍對當下時事的看法。阮籍號稱千杯不倒,喝酒不醉,但是鍾會一問話他就裝醉,醉了就睡覺,一直睡到鍾會自覺無趣離開為止。阮籍就是用這種不表態的方式,表達了對司馬政權的不認同。
鍾會沒有辦法,於是就去找嵇康,嵇康也是揣著明白裝糊塗。鍾會一來,嵇康就到大樹下打鐵,鍾會剛一想問話,嵇康掄起鐵鎚就砸鐵,讓鍾會沒機會發問。鍾會最後無奈只好離開,嵇康臨走之時還不忘諷刺一下鍾會: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就因為這句話讓鍾會記恨在心,後來給嵇康穿了小鞋,小人還是不能隨便得罪的。
嵇康始終與司馬政權保持距離,還體現在一封信中,就是《與山巨源絕交書》。山濤(字巨源)也是竹林七賢之一,他選擇做官這條道路,因為治理有方,政績出色,頗受重用,官至三司,山濤雖然堅意辭讓,反覆上表辭官,無奈司馬炎就是不準。後來,山濤推薦嵇康接替他的位置,嵇康不僅不感激山濤,還寫了這封公開信,義正辭嚴地宣布和老友絕交。
信的開頭,嵇康說「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狹中,多所不堪,偶與足下相知耳」,這意思是我嵇康與你山濤不是很熟,有意拉開距離。其實,山濤和嵇康私下關係很好。山濤比嵇康大20歲左右,對嵇康這個忘年交一向是愛護有加。山濤為什麼要推薦嵇康出來做官呢?因為山濤知道,嵇康再不合作,就會遭到司馬家清除,他請嵇康出來接替自己做吏部郎中,可以讓他躲過一劫。
那麼,那嵇康為什麼不願意出來做官呢?個性固然是一方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嵇康乃曹魏宗室的女婿,而司馬氏以非法手段篡取了曹魏政權,於情於理嵇康都不會出來為司馬政權服務。嵇康也肯定預見到,司馬氏肯定不會放過自己,所以他乾脆果斷拒絕了山濤,以保留清白氣節在人間。
對於山濤的好意,嵇康心裡應該是感謝的,為了防止司馬氏拿山濤出氣,嵇康就寫了這封絕交書,與山濤保持足夠遠的距離。嵇康心裡明白,這不是絕交書,而是自己的絕命書,也是山濤的保命書。
在信的結尾,嵇康引用了很多莊子的理論,說朋友之間,應該成全彼此的本性:「吾新失母兄之歡,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歲,未及成人,況復多病。顧此悢悢,如何可言!今但願守陋巷,教養子孫,時與親舊敘離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願畢矣。」
直木不可以為輪,曲木不可以為桷[jué](方形的椽(chuán)子),嵇康說自己的志向只是養養生,讀讀《老》《庄》,教育好自己的一對兒女,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就心滿意足了。
嵇康在信中說到:我就像一頭野鹿,就算你喂它精飼料,佩戴金籠頭,它也會掙脫繩索,嚮往茂密的樹林和豐美的草原。(原文是:此猶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雖飾以金鑣,饗以嘉肴,愈思長林而志在豐草也。)嵇康這是在向生活訣別、向老友訣別,讀之令人悲情立生。信的最後十二個字是「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並以為別」,嵇康在另一封絕交書《與呂長悌絕交書》結尾是:「從此別矣,臨書恨恨」。(備註:呂巽[xùn],字長悌,曾任司馬昭的長史。)
事實證明,嵇康的預感是對的,司馬昭看嵇康拒絕入仕,後來乾脆找個借口把嵇康殺了。嵇康下獄時不到40歲,有三千太學生請願留他作老師,但還是被司馬氏斬首,留下嵇康刑場上彈奏《廣陵散》從容赴死的場面。嵇康彈完《廣陵散》之後說,「《廣陵散》於今絕矣」。
嵇康臨死前對兒子嵇紹說:「有山濤在,你就不會孤苦無依。」嵇紹長大,山濤全力保舉他做官。朋友的信任和依賴,莫過於託孤。
我們回過頭來看一下嵇康《養生論》,文章開篇寫到: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雲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
嵇康的養生思想,經常與嵇康一起打鐵的向秀曾寫過《難嵇叔夜養生論》,肯定了「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是「自然之理」「天地之情」,主張「開之自然,不得相外也」,認為必須「節之以禮」,「求之以事,不苟非義」,由此推及人的社會心理和欲求,如名利富貴等,從而強調合「自然」與「名教」為一。
針對向秀的問難,嵇康寫作了《答向子期難養生論》,進一步提出了「養生有五難」,反駁了「行逾曾、閔,服膺仁義,動由中和」卻「不盪喜怒、平神氣,而欲卻老延年」的人能夠得以養生的觀點,提出了具體養生途徑:「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也。」
同為「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說認識嵇康二十多年,從沒見他有過情緒波動,這樣的心態確實有助於延年益壽。
木心先生特別推崇嵇康的詩:
「嵇康的詩,幾乎可以說是中國唯一陽剛的詩,不同於李白、蘇軾的豪放是做出來的架子,嵇康的這種陽剛是內在的、天生的。」
嵇康在送哥哥參軍時,寫了一首《贈秀才入軍》,其中有幾句特別有氣勢:
良馬既閑,麗服有暉。
左攬繁弱,右接忘歸。
風馳電逝,躡景追飛。
凌厲中原,顧盼生姿。
說到嵇康,木心忍不住地眉飛色舞:「中國文學史,能夠稱兄道弟的,是嵇康。」木心將屈原、嵇康定義為他心目中的「藝術家」,亦即「僅次於上帝的人」。巧的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曾經將李後主比作基督般的人物。木心對嵇康卻嚮往到了稱兄道弟的程度,木心對拜倫也是稱兄道弟的(請關注回看《讀拜倫與雪萊))。
木心解釋為什麼把嵇康定義為藝術家時指出,在於人格的自覺,嵇康「風度神采,第一流。」。木心認為,第一流的藝術品有兩類,「一類是作品高度完美,藝術家退隱不見。一類是作品高度完美,藝術家凌駕其上。」木心將第二類藝術家歸於人格的自覺。
同樣是自由的象徵,在拜倫是一往無前,在嵇康是拒絕流俗。一往無前的拜倫以戰死沙場為終曲,拒絕流俗的嵇康以撫琴刑場作訣別。這樣的人物無疑是凌駕於其作品之上的,因為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也正因如此,木心才會認定:
「嵇康的詩,幾乎是中國唯一陽剛的詩。中國的文學,可以說是月亮的文學,李白、蘇東坡、辛棄疾、陸遊的所謂豪放,都是做出來的,是外露的架子。嵇康的陽剛是內在的,天生的。」
未完,待續……
竹林七賢磚畫上竟有八人 南博的這件鎮院之寶藏著不少秘密
昨天,南京六朝博物館官方微信上的一則資訊引起不少文物愛好者的濃厚興趣,在該館藏著一組錯版的「竹林七賢拼磚畫」。無獨有偶,長期關注歷史文化的「主題南京網」站長老邵也在該網站寫了一篇關於南博「竹林七賢磚畫」的文章,這讓「竹林七賢」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記者探訪南博時卻驚訝地發現,「竹林七賢磚畫」上竟有八個人,而且磚畫中也不是「竹林」,反倒是杏樹居多。江南時報記者 黃勇/文 秦懷珠/攝
一問:「竹林七賢」怎會變成了「八賢」?
歷史記載,「竹林七賢」為魏晉時期的七位名士,他們常結伴遊於山林,沉湎於酒樂。
「主題南京網」站長老邵在撰文中,則特別提到,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模印拼嵌「竹林七賢磚畫」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一幅魏晉人物畫實物,也是現存最早的「竹林七賢」人物組圖。「南京和丹陽地區目前一共出土並對外公布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有四座,包括南京西善橋宮山南朝大墓、丹陽胡橋南朝大墓、丹陽金家村南朝大墓、丹陽吳家村南朝大墓。其中以南京西善橋宮山南朝大墓中的‘竹林七賢磚畫’保存最為完好。」
記者昨天在南博歷史館看到,該「竹林七賢磚畫」共兩幅,每幅描繪四人。其規格均為長兩米多,高近一米。畫面中的人物,八人皆席地而坐,各具神態:或頭梳雙髻,目送秋鴻,手彈五弦;或身著長袍,口作長嘯狀;或裹著頭巾,一手挽袖,一手執杯而飲……
但這就帶來了最大的疑惑之處——畫面中多了一個人,「七賢」變成了「八賢」。再仔細看,陪伴「竹林七賢」的幾乎無竹,反倒有銀杏、松樹、槐樹、垂柳等樹木,其中以杏樹居多。
二問:灰不溜秋磚畫何以成「國寶」?
南博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竹林七賢磚畫」是南京博物院18件「鎮院之寶」之一,2002年1月已被列入國家文物局印發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這讓記者大吃一驚。這些看上去灰不溜秋的磚畫,緣何能被視為「國寶」?
雨花台區西善橋街道主任朱向東潛心鑽研「竹林七賢」多年,一談起西善橋的歷史便如數家珍。他回憶說,1960年4月的一天,現在的南京第二鋼鐵廠擴建工程中,工人們在一座不起眼的小土山——「宮山」的北麓出土了數十件珍貴文物,其中最有價值的當屬墓室兩側的磚印壁畫。壁畫分為兩部分,各長240公分、高88公分,由近300塊磚拼砌而成。
「當時就轟動了!」朱向東說,因為這組「竹林七賢磚畫」是被發現的以實物呈現的最早的魏晉時期人物畫,也是現存最早的「竹林七賢」繪畫,完整地保留了魏晉人物的性格和風貌。中國古代人物畫技法主要是「十八描」,其中的「鐵線柔絲描」線條外形狀如鐵絲,是一種沒有粗細變化、遒勁有力的圓筆線條,由鐵線描勾勒成形的衣紋線條常常稠疊下墜,後人稱讚其形若「曹衣出水」。「竹林七賢」磚印壁畫中的人物線條即屬「鐵線柔絲描」,只有南朝頂尖畫師顧愷之等人能畫。
「六朝時期顧愷之等人的繪畫真跡作品早已消失。」朱向東進一步解釋說,該壁畫的發現,填補了中國美術史處於空白的六朝繪畫遺存,在中國美術史上彌足珍貴。
朱向東說,細看壁畫八位人物之間,包括五株杏樹、兩株垂柳、一株槐樹、一株青松、一株闊葉竹。「竹林七賢」,卻不畫竹子與他們相伴。這一點也是引起轟動的原因之一。
三問:母本原創者是顧愷之還是陸探微?
當年考古人員把磚畫運回南博後,研究出了其製作的工藝流程:先由畫家繪畫粉本(母本),將畫面分割後淺刻成木模,再以模印在磚坯上,每磚編以次序,待磚燒就,築墓時依次堆砌。
後來,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林樹中曾考證,南博該磚畫出土之墓很可能是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墓(成於景和元年,465年)或後廢帝蒼梧王劉昱墓(成於元徽五年,477年),畫的母版極有可能出自六朝著名的宮廷畫家陸探微,因為畫中極具陸探微畫作的「秀骨清像」的風格。而朱向東昨天指出,大多數專家學者認為,磚畫母本作者更有可能是顧愷之。
朱向東說,綜合國內多位頂尖專家的論證,西善橋宮山大墓的磚畫,在手法上繼承了兩漢畫像石、畫像磚的寫實結構和用筆,線條挺勁銳利,突破了兩漢以來的繪畫技法,熟練地運用和發揮了線描的表現能力。畫中的人物、樹木的刻畫手法、風格,以及人物神態、衣褶飄袖,都與顧愷之《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宋代摹本)極其相似,並且顧愷之本人也是東晉名士,生活的年代與「七賢」人物相近。而陸探微出生年月不詳,但有史料考證其卒於南齊永明三年(485年)後。按此推算,西善橋宮山大墓主人下葬時,他當時也許還是幼兒或者根本沒有出生。
雖然眼下原創者究竟是顧愷之還是陸探微仍沒有定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該畫代表了當時中國人物畫的最高水準。
專家:
「第八賢」是
「知足常樂」的榮啟期
朱向東說,事實上,「竹林七賢磚畫」只是大家習慣的簡稱,在國家文物局名錄中,其規範名稱應當是《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印模畫》。榮啟期就是畫中那個與「七賢」並列的第八人。
榮啟期為何能與「七賢」並立?
朱向東說,榮啟期是春秋時隱士,比「竹林七賢」的時代要早很多。傳孔子遊泰山時路遇榮啟期,見其衣不蔽體、邊彈邊唱,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樣,便問混成這樣何樂如此,榮啟期自言得三樂:為人,又為男子,又行年九十。這一故事後被引入「知足常樂」之典。畫者把榮啟期與「七賢」並列,既有把榮啟期作為楷模之意,也是墓室布局需要,解決了兩側磚印壁畫構圖對稱的問題,一舉兩得。
魏末晉初時期,政局動蕩不定,上層權力頻繁更換,為爭權奪利而互相殘殺並禍及無辜,士大夫階層在忐忑不安中期望在老莊之學中尋求慰藉。此時,嵇康、阮籍、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等七位名士出現,他們不僅才藝出眾,而且政治態度鮮明,所有人均「玄虛淡泊,與道逍遙」,而且這七人有中國文人追求的才氣、風骨,以及精神追求,到現在都是中國文人的標桿。
那麼,為什麼壁畫中杏樹較多呢?朱向東稱,這是因為杏和杏林自三國起就被道家視作「仙物」。
相關新聞
六朝錯版「竹林七賢拼磚畫」 可能是因墓穴主人匆匆下葬
南京六朝博物館的官方微信上,有該館錯版的「竹林七賢拼磚畫」照片。「考古工作人員最終並沒有拼出完整的畫面,是何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中感受到線條的豐富表現力,無論是人物衣紋的描繪,還是動作神態的表現,都顯得張弛有度,氣韻生動。除了人物的描繪,拼磚畫的最大特點是眾多樹木的出現,對於樹木形態的細節描繪,突出了樹木的個體特徵。人物與樹木等圖像元素之間進行合理的位置安排,人物或臥於其間,或依靠樹下,或飲酒,或奏樂。」六朝博物館官微如是寫道。
在即將於18日閉館的六朝博物館,記者看到,磚畫中,八個人的圖案毫無順序,在畫面上可以看到「山濤」、「劉伶」、「阮籍」、「阮咸」的名字,仔細觀察還能看到部分人的頭的局部,古琴,甚至酒樽裡的小鴨子,但整個磚畫「支離破碎」。
對此,朱向東的觀點是,南朝人喜歡才氣,加之附庸風雅、「仰慕同趣」的社會風尚,因此諸多顯貴的墓葬裡都要安放「竹林七賢壁畫」。六朝博物館之所以出現錯版的拼磚畫,很可能是因為南朝殺戮不斷,墓穴主人匆匆下葬,所以連墓室兩側的磚印壁畫都拼錯了。
本文來源:中國江蘇網相关参考
昨天,南京六朝博物館官方微信上的一則資訊引起不少文物愛好者的濃厚興趣,在該館藏著一組錯版的「竹林七賢拼磚畫」。無獨有偶,長期關注歷史文化的「主題南京網」站長老邵也在該網站寫了一篇關於南博「竹林七賢磚畫
昨天,南京六朝博物館官方微信上的一則資訊引起不少文物愛好者的濃厚興趣,在該館藏著一組錯版的「竹林七賢拼磚畫」。無獨有偶,長期關注歷史文化的「主題南京網」站長老邵也在該網站寫了一篇關於南博「竹林七賢磚畫
據說嵇康臨刑之際,顧日影而彈琴曲《廣陵散》。嘆息一聲,《廣陵散》從此絕矣,從容赴死。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這篇文章中說到,嵇康是因為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說了「”非湯武而薄周孔”而被司
多年,專家在南京墓葬中發現了大型壁畫,從此揭露古代一特殊工藝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和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交界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
大家好,這一節我們來講述發生在嵇康身上的鬼故事,敬請閱讀。1、嵇康是誰?嵇康生於魏晉之時,與阮籍向秀山濤等人被後人並稱爲竹林七賢。首先嵇康是個官二代,他爹官至治書侍御史,這個御史一職可以說是位高權重,
《竹林七賢圖》局部司馬氏建立的西晉,結束了三國亂世,是東漢之後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一統的王朝。耐人尋味的是,西晉這個朝代卻讓後世學者不願意提及,因為這是一個帶來的災難遠大於貢獻的朝代。接下來就談談晉朝給
向秀,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人,是「”竹林七贤”中具有自己特色的一位。《晋书》中称向秀:清悟有远识,少为山涛所知,雅好老、庄之学。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方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
向秀,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人,是「”竹林七贤”中具有自己特色的一位。《晋书》中称向秀:清悟有远识,少为山涛所知,雅好老、庄之学。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方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
就在司马氏集团与曹魏集团斗争激烈的时期,在士阶层中,以嵇康、阮籍为骨干,包括山涛、阮咸、向秀、王戎、刘伶。他们以庄子精神为寄托,常寄情于竹林幽泉之乡,以纵酒谈玄、高尚其志而著称于世,史称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诗魏末的七位有名文士,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嵇康 嵇康(224─263),三国时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