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趙長平之戰始末,一文讀懂長平之戰來龍去脈

Posted 前文

篇首语: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秦趙長平之戰始末,一文讀懂長平之戰來龍去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秦趙長平之戰始末,一文讀懂長平之戰來龍去脈

2、長平之戰的勝者並非秦國

秦趙長平之戰始末,一文讀懂長平之戰來龍去脈

前文我們講到前270年,范雎求見秦昭王,幫助秦昭王正式確立了「遠交近攻」的外交和軍事策略。按照「遠交近攻」的原則,秦國開始把擴張目標鎖定在三晉,連年攻取韓、趙和魏國的領土。
長平之戰緣起
前262年,白起伐韓,奪取了野王(今河南沁陽),導致韓國上黨郡(今山西長治)和本土隔開,準備隨後吞併上黨。上黨人知道韓國已經無力救援,又不願意歸順秦國,就主動向趙國投誠,請求讓上黨17城加入趙國。
趙王和大臣商量是否接收上黨。平陽君趙豹主張拒絕,他認為搶了秦國到嘴的肥肉,必然要招來秦國的報復;平原君趙勝主張接受,他認為發動百萬大軍苦戰數年都吃不下這麼大領土,如今上黨主動送來,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怎麼能拒絕呢?趙國最終決定派兵接收上黨,秦國煮熟的鴨子又飛了
長平之戰第一階段,軍事僵持
秦國對趙國接收上黨十分憤怒,在做了充分謀劃後,於前260年,派王齕(hé)領兵攻打上黨。上黨不敵,軍民都逃去趙國。趙國派廉頗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駐軍,一為接應上黨百姓,二為防備秦軍攻趙。攻克上黨後,秦軍果然沒有停止腳步,向趙軍發起了攻擊。秦軍進攻猛烈,趙軍多次被擊敗,於是廉頗調整戰略,堅壁自守,不再和秦軍硬碰硬。秦國進攻的腳步被迫停止,秦軍雖然佔據優勢,但也拿廉頗備有辦法,被迫和趙軍進入僵持階段。
兩國軍事進入僵持階段,綜合國力和外交手段開始發揮決定性作用。趙軍首先暴露出問題,龐大軍隊需要大量的糧草和後勤供應,給趙王造成了極大壓力。趙王於是催促廉頗出戰,趁早擊敗秦國,但廉頗依然堅守。秦軍在異國作戰,同樣耗不起,也希望能儘快決戰。范雎就設法離間趙王和廉頗的關係,讓趙王相信「秦軍畏懼趙括為將,趙國出戰有很大勝算」。最後趙王決定把讓趙括代替廉頗做主將,主動向秦國挑戰。
長平之戰第二階段,趙括被圍
趙括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前270年,趙奢曾在秦趙閼與之戰大放異彩,一戰成名。趙括是名將之後,軍事理論又非常紮實,為人也非常自信,包括趙王在內的很多人都對趙括寄予厚望,所以趙括最終被選來替代廉頗。和趙國大張旗鼓地換主將不同,秦國秘密地把「戰神」白起調到了前線做主將,並要求所有知情的秦軍保守秘密。這樣,秦軍深知趙軍主將情況,趙軍卻誤認為秦軍主將是王齕。
毫無疑問,趙括上任前肯定對王齕做過深入調查研究,並對王齕的戰鬥風格準備了對策,可惜卻不知道秦國已經默默為他換了對手。趙括到任後,迅速調整了趙軍布置,更換主戰的軍官,然後主動向秦軍發動了攻擊。秦軍佯敗逃走,趙軍乘勝追擊,直達秦軍營壘前,但是卻攻不下。白起預先布置埋伏了2萬5千人,把趙軍截成兩段,又派5千騎兵斷絕了趙軍後路,讓趙軍無法返回營壘。趙軍被一分為二,首尾不相顧,進退維艱,運糧的道路也被斷絕。
白起又派兵攻擊趙軍,趙軍戰敗,只得再次修築營壘,堅壁自守,但是這次處境卻遠遠不如廉頗那次。秦王聽說趙軍糧道已經被切斷,為了確保趙軍斷糧,又親赴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周邊),讓15歲以上的男丁都派到長平,阻斷趙國援軍和糧草。趙國缺糧,向齊國借糧,被齊王拒絕。
長平之戰第三階段,趙國慘敗
趙軍被困46天,軍隊內部早就開始互相殘殺吞食。趙括無奈之下,只能設法突圍,他把軍隊分為4支,不間斷的對秦軍攻擊,連續衝擊5次,都失敗而歸。最後,趙括親自上場肉搏,被秦軍射殺而死,趙軍大敗,趙國軍隊40萬人悉數投降。白起認為趙國士兵不樂意加入秦國,反覆無常,留下會是禍患,於是設計把40萬人活埋,只留下240名歲數小的回趙國報信。
長平之戰,趙國戰死加投降後被坑殺的士卒,合計達45萬,成為整個中國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經此一戰,趙國元氣大傷,淪為和燕國實力相當的弱勢諸侯,再也無力和秦國相抗,秦國兼并六國的步伐驟然加快。僅僅38年後,秦國就徹底吞併諸侯,完成統一,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
本文由陽光舊事錄原創。歡迎關注陽光舊事錄,看歷史和現實交織!

長平之戰的勝者並非秦國

上個世紀70年代,在山西上黨地區,曾挖掘出兩把戰國七雄之一——韓國制造的青銅戈,分別為名叫「 ”十七年彘令戈”、「 ”二十二年屯留令戈”。而這一發現,或許證明了一段歷史——在長平之戰中,秦國絕非最大的贏家。



公元前262年,秦國大舉進攻韓國,並攻占了野王郡,切斷了韓國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系。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上黨郡郡守馮亭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與其做秦國人,不如投降同為三晉國家的趙國。由此,上黨舉郡並入趙國。

由此,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分別派數十萬重兵進入上黨,展開了持續3年的長平之戰。最終,秦國名將白起圍殲了趙括率領的趙軍主力,俘獲40萬人。為了永除後患,白起殘忍地坑殺了40萬趙卒,僅僅放回了240名未成年小兵。

在很多人看來,秦國無疑是長平之戰的最大贏家,直接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長平之戰後,秦國卻在趙都邯鄲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敗,幾乎將此前獲得的成果全部吐出。而首功之臣——白起,也在不久後自殺。



那么,誰才是長平之戰最大的贏家呢?答案或許很意外,它就是韓國。

前文提到,山西上黨地區,曾挖出了兩把銅戈。從銅戈上的銘文中,我們可以獲得很多信息:

從「 ”十七年彘令戈”來看,應當鑄造於彘地,位於上黨郡的境內,時間不早於桓惠王九年(前262年,也就是說桓惠王十七年(前256年)的時候彘仍為韓地。

從「 ”二十二年屯留令戈”來看,此戈鑄於屯留,同樣在上黨郡境內,鑄造時間應該是在桓惠王二十二年(前255年),也就是說當時的屯留也在韓國境內。

由此,我們可以推論。長平之戰後,秦國並沒有成功保住上黨郡,而是被韓國重新奪回了。學者吳良寶結合史料推論,至少從桓惠王十七年(前256年)到公元前247年,韓國仍保有其上黨郡的大部分土地,而長平之戰結束時間為公元前260年。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長平之戰後,秦國雖然短暫地占領了上黨,卻沒能保住。長平之戰中,趙國損失45萬人,而秦國損失也非常大,史書記載為「 ”傷亡過半”。兩強打得兩敗俱傷,韓國卻毫發無損。相反在邯鄲之戰後,韓國更是奪回了上黨,可謂是火中取栗之徒。

實際上,無論是秦國還是趙國,都中了韓國人的驅虎吞狼、禍水東引的伎倆。在長平之戰前,趙國的有識之士就已經看出了韓國人的陰謀。

趙國平陽君趙豹認為:「 ”韓國人之所以將上黨送給趙國,並非不願做秦民,而是為了禍水東引。為了奪取上黨,秦國花了很大力氣,如今趙國卻輕松摘了桃子,你說秦國能善罷甘休嗎?因此,千萬不要聽韓國人的話,千萬別要上黨之地。”

然而平原君趙勝卻認為「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因此在平原君的力主之下,趙國還是接納了上黨郡的投降。而秦國也如平陽君所料,派兵與趙國進行了激烈的爭奪。對於這場戰役,列國都坐山觀虎斗,坐看兩國兩敗俱傷。對於趙國的求援,楚國不肯派兵,齊國不肯救濟糧食。最終,秦趙兩國決戰於長平,趙國損失45萬人,秦國損失恐怕也過了20萬。



此戰後,白起認為,秦軍應當立即乘勝攻取趙國首都邯鄲,當趙國人從震驚中醒悟過來,邯鄲就沒那么容易攻取。況且,各國必然不會坐視趙國滅亡。

就在這緊急時刻,韓國人再次出動,他們聘請縱橫家蘇代出使秦國,並秘密會見了白起的政敵——范雎。最終,蘇代說動了范雎。而范雎也以秦軍疲憊、傷亡過大為由,拒絕了白起直接攻打邯鄲的請求。而這一舉措,不僅延緩了趙國的滅亡,同時也成功離間了白起與秦昭襄王以及范雎的關系,為白起之死埋下了禍根。

為了保住趙國,韓國還大花血本,主動割讓垣雍,讓秦國罷兵。而這一舉措,整整把邯鄲之戰推遲了一年。

公元前259年,秦軍大舉討伐趙國,直取邯鄲。而這一次,趙國早有准備,他們同仇敵愾,整整將秦軍阻擋了1年多。最終,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率領數十萬援軍趕到邯鄲城,里應外合大敗秦軍。而楚、魏、趙、韓聯軍乘勝追擊,先後收復魏之河東郡以及安陽、汾城,趙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韓之上黨郡以及汝南。



可以說,邯鄲之戰的失敗,將秦國的統一整整推遲了數十年。此前奮戰的成果,幾乎全部丟失。諸侯聯軍的兵鋒甚至直抵函谷關,秦國甚至有被反推的危險。

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白起反而大說風涼話。不僅如此,當昭襄王命他領軍對抗諸侯聯軍,白起卻充耳不聞,在家里裝病。在極端惱怒之中,昭襄王流放了白起,並在路上賜予他一把劍,讓他自殺。一代名將,就這樣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從長平之戰到邯鄲之戰,我們總能在秦趙兩個大國之間,看到一個不起眼的陰影。但正是這個陰影,在暗中操縱了秦趙兩國。這個陰影,正是韓國。他們不費吹灰之力,便削弱了兩大強鄰,同時還重新占領了上黨。而前文提到的兩把銅戈,也印證了這一點。因此,長平之戰的大贏家並非秦國,而是韓國。

同時,白起之死也並非完全歸咎於昭襄王和范雎,而是死於韓國說客—蘇代的反間計。



在戰國七雄中,韓國人口最少,疆域最狹小。不僅如此,韓國還位於天下之中,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從實力上來說,韓國勉強可以稱為萬乘之國,比宋國、中山國稍強。但在大國中,韓國又算小國。

但是韓國總能以智慧,在大國間縱橫捭闔,挑撥離間,最終活到了戰國的最後。即使在滅亡前,韓國公子韓非子仍給秦王嬴政寫了一篇名為《存韓》的文章,希望將禍水引向趙國。因此,一個國家的存亡,實力果然重要,同時國策和權謀也同樣重要。



常言道:「 ”讀史使人明智。”因此,我建議大家,要多讀歷史,多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智慧。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鑒》幾乎是一本,能夠讓人各方面素質都全面提升的書,看完等於多活了1300年。不僅是一本帝王書,更是一本權謀之書。

作為帝王之書,司馬光重點關注從三家分晉到秦國統一天下的那段歷史,考據翔實,內容豐富,乃是史學之佳作。

為了幫助普通人看懂資治通鑒,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台灣大學國文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錦鋐領銜主持,集中台灣地區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學者,歷時3年,合譯出《白話資治通鑒》。



相比於普通白話版資治通鑒,本套書有如下優勢:首先,參與編纂此書的,都是國學大家,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鑒》本義。不以「 ”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而且是全本。而普通市面上的書籍,不僅翻譯錯漏頗多,而且兜售私貨,販賣成功學,這是不可取的。

其次,本套《白話資治通鑒》價格合理,在市面上,買這套書要花4、500塊,但經過我們降價,出版社在頭條號上給了我們特價,僅用208元。10本書,每本書價格不過20元,實在劃算。



最後,《白話資治通鑒》便於讀者理解,特別適合孩子或歷史初學者學習,畢竟讀文言文,耗時比較長,而且容易出現理解方面的錯誤。

如今本書已經售出5100多套,出版社正在緊急加印,欲購從速。希望購買此套書的朋友,可點擊下方橫欄購買,萬分感謝。


白話資治通鑒【全套共10本】 ¥208 購買

相关参考

長平之戰的勝者並非秦國

上個世紀70年代,在山西上黨地區,曾挖掘出兩把戰國七雄之一——韓國制造的青銅戈,分別為名叫「”十七年彘令戈”、「”二十二年屯留令戈”。而這一發現,或許證明了一段歷史——在長平之戰中,秦國絕非最大的贏家

長平之戰的勝者並非秦國

上個世紀70年代,在山西上黨地區,曾挖掘出兩把戰國七雄之一——韓國制造的青銅戈,分別為名叫「”十七年彘令戈”、「”二十二年屯留令戈”。而這一發現,或許證明了一段歷史——在長平之戰中,秦國絕非最大的贏家

長平之戰,如果把趙括換成李牧,這場戰爭是否會贏呢

長平之戰,如果把趙括換成李牧,這場戰爭是否會贏呢?首先,長平之戰,不是敗於趙括或者說某一位將領,而是敗於糧草後勤,以及戰機,趙國強在騎射騎兵,擅長奇襲突襲機動力遠勝秦軍。但卻選擇固守,白白消耗了糧草輜

在長平之戰中,趙國已經無法承受長期對峙的消耗

歷史上,長平之戰的背景是趙國已經無法承受長期對峙的消耗,趙王希望儘快解決問題,而趙王不信任廉頗,因為廉頗的堅守不出有擁兵自重的嫌疑,後來廉頗的人生軌跡也證明他並不是趙國死忠。在趙王要求廉頗速戰速決而廉

長平之戰趙軍多次衝鋒,為何難破白起防線

公元前260年,在長平前線的趙軍已經與秦軍對峙了三年時間。此刻趙國難以為繼,趙王派遣使者屢次催促出戰。廉頗勉為其難,數戰不利,於是再次退回壁壘,堅守不出。秦軍數攻,損兵折將,依然沒有進展。趙國虎口奪食

長平之戰趙軍多次衝鋒,為何難破白起防線

公元前260年,在長平前線的趙軍已經與秦軍對峙了三年時間。此刻趙國難以為繼,趙王派遣使者屢次催促出戰。廉頗勉為其難,數戰不利,於是再次退回壁壘,堅守不出。秦軍數攻,損兵折將,依然沒有進展。趙國虎口奪食

長平之戰滅趙國是舉手之勞,可秦國為何突然就放過趙國了

據歷史資料記載,長平之戰中秦國出動大軍40萬,趙國也派出了45萬大軍迎戰,可最終的結果是趙國被豬隊友趙括坑得不輕,大軍幾乎全部被坑殺,只有240名年幼的小卒被放回了趙國。此戰過後,趙國損失大軍45萬,

廉頗流亡他國,藺相如因長平之戰被氣死

「將相和」的典故,發生在戰國時期的趙國,廉頗和藺相如作為這個故事的主人公,而被我們熟記至今。我們只知道廉頗負荊請罪後,和藺相如結為了生死之交,趙國也因此團結一心,獲得了很大發展。但這並不是將相和故事的

趙國45萬軍卒殞命長平之戰,主要責任人並不是趙括,而是他們

在秦國和趙國長平大戰的前夕,趙國已經是山東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當時的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之後,軍事實力大幅度的提升了,當時的趙國能臣輩出,名將如雲,呈現出了一派大國氣象。趙國對自己也非常的有信

趙國45萬軍卒殞命長平之戰,主要責任人並不是趙括,而是他們

在秦國和趙國長平大戰的前夕,趙國已經是山東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當時的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之後,軍事實力大幅度的提升了,當時的趙國能臣輩出,名將如雲,呈現出了一派大國氣象。趙國對自己也非常的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