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夠獨立自主有多難

Posted 斯大林

篇首语: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國能夠獨立自主有多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中國能夠獨立自主有多難

2、抗戰時,殺死一個日本士兵究竟有多難

中國能夠獨立自主有多難

一、
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同志們集體上線,這在當時是個大新聞。
歐洲自有記憶以來,還沒見過這麼奇葩的政權,別人上台頂多要點錢,布爾什維克同志可是要命啊。
國內的白軍不甘心失敗,外國害怕俄國模式傳播出去,還有趁你病要你命的,大家一擁而上要扼殺蘇俄。
既然談不攏,那就戰吧。
幾方勢力一直打了4年,用犧牲幾百萬人的代價,蘇俄戰勝敵對勢力,保衛住了紅色政權。
這個時候,原本被俄羅斯帝國佔領的烏克蘭、白俄羅斯、喬治亞等國也成立了蘇維埃政權,各國一合計:
「要不繼續搭夥過日子?」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外高加索聯邦在莫斯科開會,成立了個蘇維埃國家聯盟,簡稱蘇聯。
別看蘇聯地盤大,其實在國際上沒朋友,大家的宗旨是「防火防盜防蘇聯」,做朋友?呸。
列寧同志望向諾大的地圖,喃喃自語:「不就是朋友么,仔細找總是有的。」
事實上,列寧在半年前已經讓越飛南下了。
越飛是參加過十月革命的老同志,資歷特別老,立場特別堅定,列寧把交朋友的任務交給越飛,特別放心。
那時候的中國剛剛爆發過直奉大戰,張作霖被趕回東北,每天望著火鍋發獃,掌握北京政權的是直系軍閥。
直系吧,表面老大是曹錕,勢力最大的卻是吳佩孚。
越飛第一個找的就是吳佩孚。
我們知道,民國軍閥都是有投資人的,皖系和奉系的投資人是日本,而直系的後台就是英美。
吳佩孚背靠英美的大樹,壓根看不上蘇聯,不過想交朋友也可以,先把外蒙古和中東路吐出來再說。
得,沒得談。
越飛帶著二維碼在北方晃悠一圈,結果沒有一個人願意掃一掃,就在這個時候,南方的孫中山走過來握住越飛的手:「同志,找個地方聊聊?」
倆人在上海越聊越投機,在一系列問題上達成共識......其實是一個缺投資人,一個缺項目,互相抱團取暖而已。
1923年1月26日,《孫文越飛宣言》公開發表,再加上2年前幫助中共建黨、聯繫北方的馮玉祥,蘇聯的中國朋友圈已經有3個待通過好友。
這是蘇聯投資中國的起點。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知道以後要發生什麼事情了,對,黃埔軍校要成立了。
宣言發表之後,越飛馬上向孫中山提供200萬盧布、8000支步槍、15挺機槍,蘇聯派來大批顧問幫助國民黨革命。
比如政治顧問鮑羅廷、軍事顧問加侖、步兵顧問白里別列夫、炮兵顧問嘉列里......他們親手幫助黃埔軍校制定了條例和課程。
除了軍事,還有政治。
1923年,鮑羅廷出任蘇聯駐廣州政府全權代表,他到廣州之後問孫中山:「國民黨有多少人?」
「應該有3萬,但登記的只有3000,反正是糊塗賬。」
鮑羅廷感覺不行,這麼鬆散的黨是沒有戰鬥力的,於是,他按照蘇聯共產黨的模式,硬生生把渙散軟弱的國民黨,改造成如臂使指的國民黨。
從1905年成立同盟會以來,屢戰屢敗的國民黨突然崛起,原因就在這裡。
蘇聯費盡心血,出人、出錢、出武器的扶持國民黨,希望革命成功之後,中國成為蘇聯的堅實盟友。
據統計,蘇聯給國民黨提供了價值1700萬盧布的款項、槍支、炮彈等物資。給馮玉祥提供將近6萬支步槍、7000萬發子彈、各種炮78門、1100萬貸款,蘇聯顧問還幫馮玉祥設計兵工廠,生產出一批裝甲車。
算起來,蘇聯在中國花了3000多萬盧布。
有了這麼雄厚的資本,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1年打下半壁江山,馮玉祥的乞丐軍立刻縱橫中原,到1927年3、4月份的時候,蔣介石已經進入長三角包郵區了。
北伐軍的士氣旺、意志力強是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北伐軍的武器裝備確實好,加上蘇聯顧問親自擬定的作戰計劃,讓北伐軍幾乎無往不利。
那麼中共在幹嘛?
主要在做政治工作。
蘇聯覺得中共太弱小,不如先做點輔助工作,其他的以後再說。
那時的蘇聯領導已經換成斯大林。
他以為中國投資很快要上市敲鐘了,沒想到,蔣介石想跳車了。
二、
最初的蔣介石在國民黨內地位不高。
1912年辛亥革命後,他跟著陳其美在上海混,搞搞暗殺辦辦報紙炒炒股,軍中職務也是參謀長、作戰科主任之類的,屬於眾多螺絲釘中的一個。
1922年陳炯明叛變,孫中山到永豐艦避難,蔣介石聽說後立刻趕赴廣州,貼身護衛孫中山40多天,才得到最高領導的信任。
多年後,蔣介石在台灣回憶:
「我是21歲入黨的,直到27歲總理才對我單獨召見。雖然以後總理不斷對我訓誨,亦叫我擔任若干工作,但我不曾向總理要求過任何職位,而總理亦不曾派我公開而高超的職位。一直到我40歲,才被選為中央委員,中間差不多相距20年之久。」
他覺得懷才不遇,可以理解,牛人嘛。
直到孫中山去世的時候,蔣介石的職位也只是黃埔軍校的校長,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看,黃埔軍校是他起家的資本,但當時不是這樣的。
黃埔軍校,說白了只是一所軍校,世界上的軍校校長太多了,不是每個校長都能用學生武裝起一支勢力。
蔣介石真正的貴人是鮑羅廷。
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遇刺,兇手到底是誰,現在也說不清楚。不過沒關係,只要出事就得有人背鍋。
當時孫中山已經去世,廣州說了算的是鮑羅廷,他提議由汪精衛、許崇智、蔣介石組成特別委員會,授予政治、軍事和警察的全部權力。
特別委員會相當於臨時的最高權力機構。
汪精衛是國府主席,許崇智是軍事部長,唯有蔣介石是邊緣人物,他坐了幾十年冷板凳,終於遇到貴人進入權力中心。
亂世當然要兵權。
蔣介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包圍許崇智府邸,張口就說:「軍隊屬於許崇智管理,沒有軍隊支持,誰敢刺殺廖仲愷?」
許崇智有口說不清楚,跑到上海拉倒。
恰好,胡漢民的弟弟和案件有關係,蔣介石立刻把胡漢民抓起來問話,胡漢民沒辦法:「你不就是要權么,我去蘇聯好了。」
於是,廖仲愷、許崇智、胡漢民三大巨頭下線,蔣介石正式進入廣州的權力中心,第二年又通過「中山艦事件」架空蘇聯和中共,逼汪精衛出國,此後再也沒有人能阻礙他升遷的步伐。
亂世中手段重要,但歸根結底是要能打。
國民黨內還真沒有人能比得過蔣介石。
自從孫中山起兵以來,基本是屢戰屢敗,從來沒有一場像樣的勝利,無奈之下,只好躲在廣州城韜光養晦,直到蔣介石帶著黃埔師生平定商團叛亂、參與第一次東征、指揮第二次東征,基本統一廣東,打下從未有過的地盤。
1926年1月,國民黨二大召開,蔣介石以最高票當選中執委,連宋慶齡都說:「廣東比先生在的時候弄得更好。」
7月北伐開始,總司令蔣介石和開掛一樣,年底打到武漢,第二年春天拿下南京和上海。
我們之前說過,國民黨的主流大佬是廣東人,北伐的目的之一是外省人爭權,蔣介石能上位也是外省人的支持。
廣東大佬汪精衛是仰仗蘇聯的,他的勢力叫國民黨左派,所以你就知道,為什麼汪精衛和陳獨秀都在武漢活動。
蔣介石的外省勢力要爭權,必須找一個能和蘇聯對抗的後台,這也是為什麼他一路向南京打的原因。
吳佩孚和孫傳芳的後台不是英美么,他們在北伐的過程中被打倒了,英美投資多年的項目突然破產,虧大發了。
英美急需找一個接盤俠。
蔣介石在上海混過,認識不少江浙財閥的大佬,而江浙財閥基本是替英美做事的買辦......一個是北伐軍司令,一個是買辦財閥,簡直可以無縫對接。
於是,英美讓一個叫虞洽卿的金融大佬出馬,去試試蔣介石的口風,看看有沒有合作的可能。
是不是很像幾年前的一幕?
當初是蘇聯帶著錢找項目,孫中山帶著項目找投資,如今是英美帶著錢找接盤俠,蔣介石急需找後台。
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
虞洽卿問蔣介石:「想跟著我們混不,只要點頭,給你6000萬銀元。」真是瞌睡遇上枕頭,蔣介石什麼都不用說了,干。
「但是有個條件哦,汪精衛等人是要革命的,我們是被革的對象,想拿錢可以,必須要投名狀。」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動刀清黨。
整個清黨的過程中死亡近百萬人,中共6萬黨員犧牲了5萬,加上團員和工農群眾,共犧牲33萬人,只剩下可憐的1萬黨員。
那其餘幾十萬人是誰?
基本是國民黨左派,包括汪精衛的勢力、熱血的革命青年、不服從蔣介石的人也被扣帽子殺掉。
他用屠刀表明自己的立場,順利得到英美和江浙財閥的信任,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了。
此時的武漢,還有汪精衛的國民政府。
他本來是要靠蘇聯的,可蘇聯讓他立刻土地改革、武裝工農軍隊、吸收工農群眾進入國民黨......本來是要投資的,沒想到你要控股?
2個月後,武漢開始清黨。
既然在關鍵問題上達成共識,「寧漢合流」也就順理成章了。
至於馮玉祥,本來就是以背叛和投機吃飯的,蔣介石許諾每個月給他250萬軍費,1年就是2800萬,相當於蘇聯在中國的全部投資。
「嘿,蔣大哥好。」
蘇聯在中國苦心經營5年,換來竹籃打水一場空,斯大林已經哭暈在廁所。
中國剩下的一絲絲火種,正在山溝溝里醞釀。
三、
四一二是蔣介石的跳車記。
他用蘇聯的投資發展壯大,又在上市敲鐘的前一刻,用血腥的手段驅逐投資人,把股權交給實力更大的老牌資本。
但是,還有一批立志救中國的人。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
1927年11月13日黃麻起義。
1927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
一連串的起義,讓中國的軌道逐漸偏離航向,此後幾十年,他們都在講述一個故事:「不拿外國的錢,也有成功的可能。」
說起來,拿外國的投資無非是解決經濟問題,買槍、買炮、發工資都需要錢,但是說出「槍杆子里出政權」的教員,用打土豪分田地也能解決錢的問題。
把土地分給農民就有兵員,建立根據地就有穩定財政,這兩個問題解決了,紅軍就站穩腳跟了。
財政雖然不充裕卻不用看別人臉色,地盤雖然不大卻理直氣壯......這就是中國走向獨立自主的星星之火。
不過,這只是嘗試的起點。
蘇聯是不會放手的。
中共建黨時說的明明白白,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這不是我說的,是官方已經確認過的。
那時候,誰能抱上蘇聯的大腿,立刻飛黃騰達,誰要是沒有蘇聯的關係,再牛逼也不行。
王明在中山大學讀書,結識了一群同學,組成「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還認識了副校長米夫,在蘇聯混了個臉熟。
米夫想發展勢力,王明想向上爬,倆人一拍即合。
1931年,米夫主持了在上海召開的會議,一手把素人王明扶持到最高權力中心,成為真正說了算的最高領導。
這就是蘇聯的威力。
米夫絕對想不到,他6年後在蘇聯被逮捕,第一個劃清界限的就是王明。
王明一輩子都站在蘇聯的立場說話,從來沒有變過,因為他的地位都是依靠蘇聯得來的,他讓蘇聯一時不高興,蘇聯讓他一輩子不高興。
教員說他:「這個人啊,總是替別人考慮的太多,替自己考慮的太少。」
王明不能獨立自主,蔣介石又何嘗不是呢。
拿了別人的錢就得看別人的臉色,惹惱投資人馬上喝西北風,民國的軍閥不就是這樣么,一旦拿不到錢迅速垮台。
不過,蔣介石運氣好,跳車幾年以後,又重新和蘇聯發展起合作關係。
因為日本人來了。
當初投資國民黨,蘇聯就是要扶持親蘇政府,做蘇聯的外圍屏障。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向遠東擴張的意圖很明顯了,斯大林顧不上曾經的恩怨,再次扶持蔣介石。
所以說,國家利益永遠是不變的主題。
斯大林希望蔣介石做一個獨裁者,如果形勢需要,任何違抗命令的將領要立刻除掉,只有掌握全部權力,中蘇兩國才能齊心協力戰勝日本。
抗戰前三年,蘇聯提供25億美元貸款、24個師的裝備、3600名軍事專家、飛機985架、大炮1317門、槍彈1.6億發、炮彈190萬發。
歷史走到這裡,好像還沒有什麼變化。
拿外國投資的喜笑顏開,好像有越來越強壯的趨勢,自力更生的越來越土,好像隨使都能累的趴下。
別急,歷史會告訴你終極答案。
四、
1934年10月,蔣介石和斯大林眉來眼去的時候,由於有蘇聯背景的博古和李德瞎指揮,8萬紅軍被迫離開根據地,走上一條悲壯的長征路。
他們不知道去哪裡,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臨行前,他們砸掉不能帶走的東西,只帶了武器、文件和電台,13年來和蘇聯的聯繫也斷了。
為了躲避追兵,他們沿著各省的邊界,專門挑偏僻的小路走,這樣可以避開國民黨的統治中心。
即使盡最大努力,紅軍依然損失慘重。
到達貴州遵義,紅軍只剩下3.7萬人,減員太嚴重了,很多人都有情緒,連老成持重的朱老總都說:「再這樣下去,紅軍就不跟著走了。」
他們決定在遵義開個會,總結一下經驗教訓。
經過一番爭論,大家取得共識,解除了博古和李德的兵權,教員被補選進最高領導層。
這是中共第一次決定自己的事情,甚至是中國的政治力量,第一次在沒有外國干涉的情況下,改變了領導層的人選。
真的,這是第一次。
當初慈禧太后想換皇帝,招來八國聯軍入侵,北洋和國民黨也一樣,沒有外國的支持連一個月都做不下去。
從這個角度來說,遵義會議怎麼吹都不為過。
1935年10月,他們經過14個省、翻過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行程2.5萬里,終於到達陝北,當初兵強馬壯的中央紅軍,只剩下7000人,抗戰開始後,紅軍改編成的八路軍也只有3萬人。
這支部隊很苦,人均子彈只有5發。
他們的武器全靠戰場繳獲,有的戰士沒有槍,只能背著大刀上戰場,用血肉之軀抵抗日本的鋼鐵洪流。
以至於延安有種說法:「蘇聯的武器給了資產階級,書本給了無產階級。」
但就是這支軍隊,8年後發展到100萬人,根據地全是從日佔區搶回來的。
到解放戰爭的時候,只有1億農村人口的根據地,論財政收入,已經和3億城市人口的國府不相上下。
「我們不拿外國的錢,照樣能挺直腰桿。」
整個抗戰期間,教員還做了一件重要的事,叫做延安整風。
前些年,這件事被污名化了,感覺就像專門整人一樣,動不動就撤職扣帽子,影視劇里都是類似的情節。
其實整風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去除蘇聯影響,把受蘇聯影響的黨,改造成完全的中國黨。
1942年6月成立的總學習委員會,教員是主任,各單位部門分別成立學習中心,教育了1萬多到延安參加整風的幹部。
整風的流程大概就是:
「毛老師告訴你們,以後要幹什麼、什麼是對的、具體做事的方法是什麼......聽明白了沒有,聽明白就下課。」
參加過整風的幹部,回去以後傳達到每個單位,逐漸讓所有黨員了解毛老師的想法,大家一起向前走。
1945年七大召開,一個政治、軍事、財政、思想都能實現獨立的政治力量誕生,這是中國唯一獨立自主的政治力量。
走到這一步,整整用了25年。
五、
解放戰爭,找投資和獨立創業的區別就出來了。
當時很多人對解放區沒有信心,覺得這就是一群土炮,用什麼和蔣介石的美械師打仗?
是的,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忙著和希特勒打仗,暫時沒空搭理蔣介石,但日本不是炸了珍珠港么,美國需要中國牽制日本,就把大量裝備和款項送給蔣介石。
你以為蔣介石是軍閥,其實人家是拉投資的高手。
所以他才敢說3個月「戡平內亂。」
打了2年,那些民主黨派才發現,咦,打的還不錯哦,不知道能抗住老蔣的幾波攻勢?
有記者採訪教員:「你覺得戰爭能打贏么?」
「那要看各地的土改情況,以及政策有沒有落實。」他沒有說前線的部隊狀態,甚至不提指揮員的能力素質。
在他看來,只要自己的實力夠了,勝利是遲早的事情。
慢慢打著打著,出問題了。
解放軍越打越強,抓回來的俘虜經過改造,馬上從慫包變成野狼,拿起槍杆子就向國軍衝去。
而國軍戰士卻產生懷疑,他只不過是當兵吃糧而已,何苦賣命呢?
隨著戰場局勢越來越明朗,那些不受重用的雜牌軍紛紛起義,起義之後馬上如狼似虎,比如佔領總統府的35軍,就是在山東起義的部隊。
眼看大廈將傾,蔣介石趕緊讓宋美齡到美國要錢,再要不到錢就斷糧了,結果美國乾脆利落的拒絕了。
為什麼?
宋子文在美國有7000萬美元存款,宋靄齡有8000萬美元,宋美齡有1.5億美元,美國援助的錢,很多都被放在美國吃利息。
這要是能打贏才見鬼了。
雖然蘇聯把日本武器留給東北野戰軍,但是斯大林對宋子文說:
「我們不支持也不想支持他們,我們認為中國只有一個政府,我們想誠實的對待中國和各個盟國。」
蘇聯正在和美國談判,不想鬧得太僵,而國民黨是美國支持的,所以......順手幫你們一把,能不能成功就看你們的造化了。
蔣介石手裡沒錢,只好發行金圓券,結果玩崩了,解放軍百萬雄師過江一波推到。
1949年,五星紅旗飄起來了。
中共初期拿過蘇聯的經費,那也僅僅是聊勝於無,和蘇聯資助國府相比,只是九牛一毛上的毛尖尖。
他們沒有糧食就在南泥灣大生產,沒有槍炮找敵人要,曾經有多麼艱苦,日後就有多麼驕傲,這種自力更生的政權底氣特別足。
剛剛建國,中國就否認和西方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並且不承認舊的外交關係......既然和外國的關係更換了,那些依附外國為生的買辦和黑幫,基本就走到末路了。
稱霸上海灘多年的黃金榮,不都去掃馬路了。
西方國家懵了,在中國投資百年的資產,就這麼沒了,這可咋整?
咋整?
我們可沒拿過一分錢投資哈,現在你們還想吃分紅,怎麼想的這麼好呢?您配鑰匙么,配幾把?
在朝鮮戰場,志願軍面對集結了半個地球的軍事力量,一點都不慫,硬生生把聯合國軍推到三八線以南。
為了這一天,他們已經等待百年了。
這才是真正的獨立自由。
1949年12月16日,教員抵達莫斯科,見到斯大林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是長期受打擊排擠的人,有話無處說。」
斯大林回他:「勝利者是不受指責的,這是一般公理。」
六、
那時候,冷戰鐵幕已經拉開,美國和蘇聯正在全方位對抗,雙方都急需拉攏人手。
中國和美國在朝鮮打了一仗,已經沒有合作的可能,何況從根子上來說,中國和美國就不是一條路上的人,「一邊倒」是必然的選擇。
雖然蘇聯之前沒怎麼給援助,但好歹是社會主義大家庭的一員,而在冷戰格局中,蘇聯更需要中國做前沿陣地。
可純農業國是做不了前沿陣地的。
於是,蘇聯決定幫助中國實現工業化。
教員在訪蘇期間簽了一份《關於蘇聯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蘇聯以年利1%的優惠條件,向中國貸款3億美元。中國就是用這筆錢買下煤炭、電力、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國防等50個大型工程項目。
3年後周恩來同志訪蘇,又談下91個項目,據當時估算,141個企業在1959年建成後,將超過日本1937年的水平。
此後赫魯曉夫訪華簽了10項文件、加上其他部門簽約和口頭協定,共確定174項工程,經過仔細審定,去除各種重複工程,最終敲定154項工程。
由於之前公布的是156項工程,以後就統稱為「156項工程」,包括44個軍事工業、12個航空工業、10個電子工業、7個鋼鐵工業等等。
這批工程就是中國工業化的基礎。
為了幫助中國快速實現工業化,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累計向中國提供價值24億美元的貸款和設備,正是這筆貸款和設備,讓中國走上工業化的快車道。
當然,工業化需要技術擴散,更需要人才。
中國的人才還沒有培養出來,只要依靠蘇聯專家了,10800名蘇聯專家奔走在各大工廠,手把手教中國人怎麼操作機器。
斯大林告訴他們:「你們的任務就是把所有知識和技能告訴中國人,直到他們學會為止。」
除了工廠的蘇聯專家,還有600名教師在高校任教,1400種教科書翻譯成中文,每個中國工程師和技術骨幹都在蘇聯接受過專業培訓,截至1957年,中國得到各種圖紙3646種。
沒有蘇聯的幫助,中國能不能實現工業化,真的不能保證。
你看印度的底子多好,到現在也不行。
如果國府繼續執政,美國會和蘇聯一樣,給國府力度這麼大的技術擴散?顯然不可能,就算給了國府也接不住啊,到現在就是加強版的印度。
而且蘇聯援助也不是白來的。
周恩來同志說:「斯大林到抗美援朝時才改變了對中國的看法。」
教員也說:「多少使斯大林相信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原因,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入朝作戰。」
抗美援朝不僅是投名狀,更是展示實力,明明白白告訴美國和蘇聯:「我可以。」
世界就是這樣,即便別人想投資,也要看到你的價值,打心底里看得起你,才會把資源逐漸過渡給你。
扶不上牆的爛泥,美蘇正眼看一眼算輸。
所以啊,中國工業化與其說蘇聯賞賜的,不如說是自己掙來的。當然也有意識形態的原因,就像斯大林說的:
「如果社會主義在中國也取得勝利,那麼社會主義在全世界取得勝利也是有保證的,因此,我們要不惜人力和財力援助中國。」
斯大林這個人,做事向來以實用和利益為標準,特別符合馬基雅維利的要求,幾十年來中國吃過他的苦,受過他的好處,真是一言難盡。
斯大林去世後,新上台的是赫魯曉夫。
1956年的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做了一份秘密報告,徹底否定斯大林,要在蘇聯去除斯大林的影響。
秘密報告惹怒了斯大林班子的二號人物——莫洛托夫,莫洛托夫和赫魯曉夫鬥爭1年才敗下陣來,獲勝的赫魯曉夫也元氣大傷。
這個時候,他特別需要社會主義陣營的支持。
1957年社會主義陣營在莫斯科開會,赫魯曉夫希望教員也參加,以大國的身份表示支持,教員告訴他:「支持沒問題,但是我要核武器。」
「沒問題,來談。」
當年9月,聶榮臻元帥和陳賡大將、錢學森等人赴蘇聯談判,經過35天才簽訂《國防新技術協定》,蘇聯答應援助中國原子能工業、導彈、火箭武器和核試驗基地建設。
從此以後,中國的核工業起步了。
去蘇聯的飛機上,聶榮臻元帥問錢學森:「造蘇聯的爾—2導彈,有把握嗎?」
錢學森明確告訴聶帥:
「只要他們肯提供有關設備和火箭樣品,保證沒問題......而且我們的制度能使科研力量高度集中,意志高度統一,這比自由化的美國更適合搞火箭工程......如果沒有外援,我們也可以在7至8年內研製出無控制火箭。」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距離去蘇聯談判正好7年。
蘇聯又不是散財童子,這麼大規模援助中國,當然是有目的呀,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與恨。
蘇聯的目的就是擴大社會主義陣營,並且把中國置於蘇聯的領導之下,讓中國成為蘇聯的衛星國之一。
敢情我們奮鬥多年就是為了給你當狗?
做什麼夢呢。
我們要的是平等交往,懂嗎,平等交往。
1958年,蘇聯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寫信給彭德懷元帥,希望在中國南海合資建一座大功率長波電台,蘇聯出資70%,中國出資30%,建成後雙方共同使用。
彭德懷上報了蘇聯的建議,高層一研究:「雖然我們都需要長波電台,但不能合資啊,這是涉及民族尊嚴的事。不如蘇聯提供裝備和技術,中國出全款,建成後歸中國所有,但蘇聯可以協商使用。」
同樣是1958年,周總理寫信給赫魯曉夫,希望蘇聯援助中國一點海軍技術,蘇聯回話:「蘇聯的條件不利於潛艇發揮,兩國可以共同成立一支潛艇艦隊啊。」
教員怒了,產權不明晰,以後很多事情說不清楚。
以往的說法,是長波電台和聯合艦隊導致中蘇分裂,其實不是,而且赫魯曉夫把聯合艦隊的事收回去了,並且親自到北京解釋一番。
真正讓中蘇分裂的,還是蘇聯的大國戰略。
50年代後期,赫魯曉夫謀求與美國和好,做為籌碼,當然是中國利益。
蘇聯對58年的金門炮戰很生氣,因為他們正在與美國講和,中國做為社會主義陣營,怎麼能在此時攻擊美國扶持的蔣介石呢?
何況事先連個招呼都不打。
你們打蔣介石的屁股,其實是打我的臉啊。
中國也生氣,我管自家的事情,怎麼還要你來指手畫腳?蘇聯把中國當成弟弟,中國要和蘇聯平等交往,這就是最大的分歧。
另一件事是關於中印邊界。
1959年3月,印度堅持說「麥克馬洪線」是中印邊境,導致邊境糾紛升級,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中國急需蘇聯的外交支持。
可蘇聯卻說:「你們儘管鬧,反正我中立。」
蘇聯為什麼中立呢?
因為赫魯曉夫要訪美了,他要不惜一切代價,在西方國家維護蘇聯「愛好和平」的形象,而中國就是那個代價。
中蘇關係走在這裡,由於各自目的不一致,曾經的鐵杆兄弟,變成如今的塑料姐妹花。
鬧到最後,就是1960年蘇聯撕毀600個合同,撤走1390名專家,停止供應設備和技術資料。
中國堅持獨立自由的代價很大。
全國250個企業的建設,基本處於停頓狀態,而且很多技術沒來得及消化,給未來造成困難。
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根本沒法想像面對陳兵百萬核威脅的時候,領導層被疏散到全國各地是什麼景象。
但這12年時間,中國都咬牙扛下來了。
直到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係走向正常化,才在和蘇聯的對抗中找到平衡點,美中蘇成為最穩定三角關係。
此時,中國才敢拍著胸脯說,我是獨立自由的。
距離鴉片戰爭已經過去132年。
距離八國聯軍侵華已經過去72年。
距離蘇聯援華已經過去50年。
中國能堂堂正正的做人,真的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沒有任何捷徑,只有咬牙硬抗。
七、
做為挨打的老大帝國,走到這一步實在不容易,二戰以後,能做到這一步的國家寥寥無幾。
我們有足夠的理由驕傲。
其實任何成功案例都是這樣,開始的時候很艱難,但只要咬牙扛過去,路會越走越寬闊,可選擇的空間也會越來越大。
如果開始就選擇走捷徑,慢慢會發現,到頭來終究是死胡同。
如今,中國再次走到十字路口。
西方國家的抹黑和輿論打壓,中國的壓力不比幾十年前弱多少,我們能做的只有以史為鑒。
堅持獨立自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被嘈雜的聲音擾亂心智。
這個世界,終究是實力說了算。
當我們的實力足夠強大時,西方那種「來自科西嘉的怪物在儒安港登陸」的抹黑,也會變成「至高無上的陛下,於今日抵達自己忠實的巴黎。」
沉下心來努力工作,不管任何困難,只要咬牙抗都會過去的。
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
路,是人走出來的。

抗戰時,殺死一個日本士兵究竟有多難

1944年4月,日軍動員兵力50餘萬,發起縱貫中國南北的“一號作戰”戰役,至12月該戰役始告結束。中國軍隊頑強抵抗,其間歷經中原會戰、湖南會戰、桂柳會戰,日軍先後攻佔河南、湖南、廣西和廣東部分地區。

其中,湖南會戰自5月底打到9月初,持續3個多月,是此次“一號作戰”期間中國軍隊抵抗時間最久、最頑強的一次戰役。

以此次戰役爲例,可以一窺中國軍隊與日軍之間的戰鬥力差距。此役,雙方參戰人數,中國軍隊先後投入16個軍,40多個師,約35-38萬人;日軍先後投入10個師團,約25-28萬人。

雙方傷亡人數,據日軍方面的統計,中國方面死亡66468人,被俘27447人,傷病132485人,合計226400人;日軍傷、亡6萬多人。而據國民政府軍令部的統計,中國方面傷、亡90557人(死49370人),日軍傷、亡66809人。

日軍傷、亡人數,雙方公佈的數字接近。而國軍傷、亡人數則出入較大。日軍方面公佈的數字,包括了傷、病、俘、亡,中國軍隊損失過半。國民政府公佈的數字,則不含病、俘,僅傷、亡兩項,也已佔國軍參戰人數的25%。顯然,日軍方面的統計要更爲確切一些,國民政府不統計病、俘,則有其鼓舞抗戰民心乃至獲取二戰國際地位之考量。

國民政府在1944年前後對兵力的配置也能從側面證明日軍的統計要更爲準確一些。抗戰初期,日軍裝備完整,訓練精良,常常以1個大隊(營)戰中國軍隊1個師(3團)或1個旅(2團)。日軍第一軍在山西有過戰中國軍隊30個軍的記錄。抗戰後期,中國軍隊的戰鬥力更趨下降。

據國民政府軍令部1944年統計,第一戰區敵我兵力之比是14:100;第二戰區是13:100;第三戰區是20:100。平均起來,中國軍隊要六七個人才能抵抗一個敵人。

徐永昌

國軍將領徐永昌的估計也大致相似:中國軍隊共有320個師,在中國戰場的日軍約40個師,比例是8:1。徐永昌認爲,這樣的敵我力量對比,在水田山地尚可應付幾日,一到平地,便多不能支持。何應欽在擬定軍隊減編方案時,其着眼點亦大致以中國軍隊1個師對日軍1個聯隊的比例編制。考慮到抗戰後期軍隊編制的缺額——徐永昌認爲戰時國軍各師實際兵力平均要打七折。

而日軍師團分甲、乙、丙三種,人數 爲一萬多人至二萬餘人不等。一個師團內轄三至四個聯隊。依此推之,1944年國民黨軍與在華日軍兵力的實際比例約爲3:1。

整個抗戰期間,正面戰場敵我傷亡比例在1:4到1:2之間。

抗日戰爭時期,要殺一個日本士兵究竟有多難,要付多少代價?可以從敵我雙方士兵的傷亡作比較。

據國民政府1947年10月公佈的數據,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國民黨軍隊作戰消耗合計3227926人,其中陣亡1328501人,負傷1769299人,失蹤130126人;因病消耗合計937559人,其中死亡422479人,殘廢191644人,逃亡323436人。兩項合計爲4165485人。

而當時有多少侵華日軍被殲滅?目前沒有準確的數字。《日本陸海軍事典》一書中認爲在中國關內日軍總共死亡45.57萬,其中八年抗戰日軍在中國死亡40.46(不包括東北),戰後遣返中死亡5.11萬。按照美國學者根據日本戰中統計計算,在大陸被擊斃的日軍,共計四十四萬餘。

學者張忠義先生,根據日本的資料也計算出一個接近的數字,45.5萬人。國民黨軍參謀總長何應欽在《八年抗戰》中公佈的數字則爲48萬,而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則採用建國後綜合統計後的數字——55萬。

“一二八”事變中,參與侵華的日本海軍陸戰隊

儘管目前日軍在華死亡人數還不確切,但可以估算其人數大概在45萬至80萬之間。根據國民政府的報告,國軍死亡將士共計約170萬人(合陣亡和因病死亡)。也就是說,抗戰期間,正面戰場敵我傷亡比例在4:1到2:1之間,這個比例應該算保守。

中、日軍隊戰鬥力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林彪總結:中央軍隊守着捱打戰術真糟糕透了;我軍的軍事技術實在還需大大的努力。

平型關大捷後,林彪曾撰文《平型關戰鬥的經驗》,刊登於1937年11月27日出版的《解放》雜誌第一卷第二十五期,對中、日軍隊戰鬥力做過一個基本比較,並分析了原因。文章說道:

七、敵人實在有許多弱點可爲我乘。但敵人確是有戰鬥力的,也可以說我們過去從北伐到蘇維埃戰爭中還不曾碰過這樣強的敵人。我所說的強,是說他們的步兵也有戰鬥力,能各自爲戰,雖打敗負傷了亦有不肯繳槍的。戰後只見戰場上敵人屍骸遍野,卻捉不着活的。

敵人射擊的準確,運動的隱蔽,部隊的掌握,都頗見長。對此種敵人作戰,如稍存輕敵觀念,作浮躁行動,必易受損失。我們的部隊仍不善作疏散隊形之作戰,特別是把敵人打癱後,大家攏在一團,喧嚷‘老鄉,繳槍呀!’——其實,對日本人喊‘老鄉繳槍,不但他們不懂,而且他們也不是老鄉——這種時候,傷兵往往很多。

在抗大的軍事教育中,特別要教育幹部瞭解正規戰鬥中的戰鬥隊形之運用。

八、日兵至死不肯繳械,一來因日本之武士道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時也因他們對中國軍民太殘暴,恐怕中國人報復,但最主要的,是過去華北軍隊對日軍俘虜政策之不正確,採用野蠻的活埋、火燒、剖肚等辦法。故我們今後須加緊對日本士兵的日文日語的政治宣傳與優待俘虜。

十、我軍(八路軍)在目前兵力與技術條件下,基本上應以在敵後襲擊其後路爲主。斷敵後路是我們阻敵前進爭取持久的最好方法。如經常集中大的兵力與敵作運動戰,是不適宜的。

十一、中央軍隊如果還是守着捱打戰術,便真糟糕透了。他們對主要點應堅工固守,而不應到處守,應行決戰防禦與運動戰,應集中優 勢兵力、飛機、大炮於決戰點。至於他們軍官的調動、政治工作的建立和對羣衆關係的改善,都是他們很重要的問題。

十二、我軍的軍事技術,特別是戰鬥員與班排 連長的技術,與戰術教育,實在還需大大的努力。過去大半年,部隊雖然得到了休息整頓的機會,在風紀、禮節與正規化上進步很多,但對戰術訓練還很差。

今後當努力此方教育。經過這次的戰鬥,部隊中的一般情形更形活躍了,戰鬥的情緒及生活高漲到萬分。戰地羣衆對我軍與友軍完全是兩個態度,見友軍就逃,見我軍到了則又轉回。八路軍所到之處,受羣衆熱烈的歡迎與誇揚,不是無因的。這一切經驗與教訓都值得我們虛心地學習,運用在今後的抗戰中,這些都是我們爭取抗戰勝利的必要條件!”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十四冊,中央文獻出版社)

林彪對八路軍自身的批評自然是中肯的。其對中央軍的批評,其實也相當準確。下面就具體說說中央軍的問題。

準備對日軍發起進攻的27軍官兵

國軍戰鬥力差的原因一:中國士兵缺乏訓練又營養不良,白刃戰三士兵尚不能活捉一日兵。

國軍戰鬥力的薄弱,除裝備不如日軍,亦由於士兵缺乏營養和訓練。1944年10月,魏德邁擔任蔣介石的總參謀長後,發現士兵無力行軍,不能有效作戰,而 其主要原因是他們處於半飢餓狀態。由於後勤、補給工作不良,後方軍糧不能按期送達第一線,導致前線部隊常常斷糧。

學者黃仁宇正在國軍中任排長。據他的親身體驗,士兵“不僅體格孱弱,而且狀似白癡,不堪教練。師部的辦法,即是抽調各營連可堪訓練的士兵,組織突擊隊,集中訓練,其他的則歸各部隊看管,也談不上訓練,只希望來日作戰時在山上表現人多”。

抗日劇中常常不乏白刃戰場面,往往中國士兵與日兵一對一廝殺,結局一般是中國士兵手刃日兵。在抗戰初期,日軍確實比較害怕與中國軍隊進行白刃戰,但到了抗戰中後期,中國士兵已多爲新兵,其劈刺技術已比不上敵人,有時兩、三個士兵尚不能活捉一個日兵。

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營養不良,體力太差,以及劈刺技術訓練不足等。衝鋒與陣內戰的戰鬥技能,平日也未注意演習,每遇近距離與敵交鋒,只知一味喊“衝”、喊“殺”,如同兒戲。

造成士兵缺乏營養和訓練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軍後期保障能力不足。據王奇生稱,“國軍各部隊由於後勤、補給工作不良,遂增加士兵不少雜務。據估計,一般部隊因領糧、領草、搬運、打柴、磨麥等,每星期竟難得三天的訓練。

一個連往往有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人力,經常在打雜。新兵入伍後半年,還不知如何瞄準, 如何使用表尺與目測距離。國軍士兵的射擊技能遠不如日軍。大多數士兵打仗時只是胡亂扳放。”

後勤不力,軍令部在檢討桂柳會戰時檢討過原因:

“政治不能適應軍事要求,軍隊不能得民衆協助。此次作戰,各級政府多行遷移,一般民衆率多避難,致軍隊運輸方面發生諸多困難。”

國軍戰鬥力差的原因二:兵役辦理不良,新徵壯丁因飢餓、疾病而死於路途者十之八九

隨着戰事進行,國軍士兵戰鬥力日益衰退,除了上述原因外,兵役辦理不良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由於缺乏交通工具,被徵召的新兵常常要步行數百里,才能到達指定的部隊,新徵壯丁因徒步遠行、飢餓、疾病而死於路途者十之八九。時任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長的蔣夢麟在1941年7月寫給蔣介石的一篇關於兵役狀況視察報告足以說明當時的情況:

“夢麟此次視察桂湘紅十字會醫務工作……沿途所見落伍壯丁,骨瘦如柴,或臥病道旁奄奄一息;或狀若行屍,躑躅山道;或倒斃路旁,任犬大嚼……”

(六)黃平縣長檢得道旁臥病壯丁七人,送醫院治之,死其六,其餘一人病癒逸去。

(七)據馬場坪醫生雲:“有湘人十餘人,挑布擔迤邐而行,近貴定縣,遇解 送隊,數人被執,餘者逃入縣城報告。適一卡車至,持槍者擁湘人上車,向貴陽行駛。湘賂之,被釋。方下車時,以槍擊斃之曰:彼輩乃逃兵也。”

蔣夢麟的報告又提到,從韶關解來300壯丁,至貴陽只剩27人;從江西解來1800人,至貴陽只剩150餘人;從龍潭解來1000人,至貴陽僅餘100 餘人。死亡壯丁與存活壯丁的比例高達11∶1。

蔣介石看了蔣夢麟的報告後,亦深感震驚,聲稱“覺得無面目作人,覺得對不起我們民衆”,並承認“兵役辦理的不良,實在是我們軍隊紀律敗壞,作戰力量衰退的最大的原因。

國軍戰鬥力差的原因三:軍官素質之不佳,兵好官不好,官階越高能力越低。

除了戰備、一般士兵不如日軍外,國軍的素質也令人堪憂。一般士兵多爲農家子弟,他們溫順、有紀律、能吃苦耐勞、服從領導,但在師長和軍長階層,則是個大問題。

蔣介石曾多次公開指責國民黨軍隊,官階越高能力越低。1944年蔣介石說:“中國軍隊現在營以下的動作,大體可以說是很注意了,但團以上到軍師爲止,各級司令部的業務極不健全。

圖上作業與沙盤教育可以說完全沒有,指揮所與參謀業務的演習,更是完全忽略,所以中國軍隊一到作戰就莫名其妙。既沒有具體的作業計劃,也沒有完備的作戰命令。

國軍中央軍直系部隊中湯恩伯的13軍系統一名士兵在訓練

團以上司令部的人員,很多不是正式軍官,而多是主官的私人。往往很重要的職務,交給一些落伍的軍官或不習軍事的文人來擔任。

參謀人員雖然有些是陸大畢業,但大多數都缺乏實際的經驗,在部隊裏面也沒有專門業務的訓練,所以人事參謀不知怎樣來管人事,補給參謀不知如何來辦理補給。至於軍需軍械人員,更多濫竽充數,甚至於管理物品檢查物品的常識都沒有。”蔣還聲稱:

“無論自我自他任何方面之觀察,皆官不如兵”。

蔣也許有痛責高級將領反省以及有“恨鐵不成鋼”之意,但仍可從中看出國軍軍官素質之不佳。徐永昌在其日記中亦稱:“人人言,我國兵好官不好。”可見“官不如兵”在當時幾乎成爲一種共識。

國軍戰鬥力差的原因四:指揮與協調差,蔣介石集事權於一身又常埋怨手下無人負責辦事。

此外,國軍的指揮和協調系統紊亂,幾無章法。按照軍事指揮系統,身爲委員長的蔣介石只要將指令下達給戰區司令長官即可,但蔣素有越級指揮的習慣。

一些大的戰役,蔣必親自遙控指揮,通過電報、電話,頻頻傳佈命令到前方,不僅越級指揮集團軍和軍,甚至直接指令到團、營一級。1944年6月12日軍令部長徐永 昌在日記中發牢騷說:

“委員長每好親擬電,親筆信,或親自電話,細碎指示,往往一團一營如何位置等,均爲詳及。各司令長官或部隊長既不敢違背,亦樂於奉行,致責任有所諉謝,結果,所至戰事愈不堪問矣。因委員長之要求,即本部指導者,實亦有過於干涉之嫌。”

由於蔣介石事無鉅細均要親自過問,部隊長官不敢自作主張,或爲了卸責,遇事均請示執行,導致前方將領欠缺自主作戰意識和機動應變能力。張治中1939—940年間曾任侍從室主任。他對蔣介石的高度集權深有體會:

“蔣對軍隊的統率,向來採集權於一身的辦法,養成習慣已久,所以部隊將領就有一種反映:部隊接到蔣委員長電報,先看電尾是那一個機關主辦的,如‘中正手啓’是要特別注意的,如是‘中正侍參’(引者注:侍從室主辦的)也還重視,但如是其他部門主辦的電報,就要看情形來決定遵行的程度了。

所以軍令部、軍政部甚至後方勤務部,有時爲求命令有效,也要用‘中正手啓’名義發電。這種個人集權、機構無權的特殊現象,壞處甚多,決難持久……我認爲這是以後軍事失敗種種原因之一。”

蔣介石集事權於一身,卻又經常埋怨手下無人負責辦事。軍令部副部長劉斐私下與徐永昌議論時,即認爲這種狀況“實由委員長自己造成,將領驕不受命,必委員長手令才有幾分幾的效率;派出人員必侍從參謀。此全系不運用組織,自毀機構能力”。

說明:

本文作者王奇生

文章《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

本文轉載自公衆號

“海派評論”(ID:Thinkerstation)

文中內容不代表東亞評論觀點和立場

END

相关参考

抗戰時,殺死一個日本士兵究竟有多難

1944年4月,日軍動員兵力50餘萬,發起縱貫中國南北的“一號作戰”戰役,至12月該戰役始告結束。中國軍隊頑強抵抗,其間歷經中原會戰、湖南會戰、桂柳會戰,日軍先後攻佔河南、湖南、廣西和廣東部分地區。其

三國真實實力對比,演義原來都是騙人的,看完才知道孔明有多難

公元220年到2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時期之一。也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特殊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說起三國,諸葛亮、劉關張兄弟、曹操,以及官渡、赤壁、夷陵大戰等等都是大家津津

三國真實實力對比,演義原來都是騙人的,看完才知道孔明有多難

公元220年到2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時期之一。也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特殊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說起三國,諸葛亮、劉關張兄弟、曹操,以及官渡、赤壁、夷陵大戰等等都是大家津津

魯班書究竟有多難

在我國古代民間一直流傳着一本神奇的書,名叫《魯班書》,想必很多喜歡歷史的朋友們多多少也都聽說過這本書。《魯班書》還有一個奇特的名字,叫“缺一門”。您肯定會覺得奇怪,爲什麼會叫這個名字呢?據傳說,這個古

淮海戰役到底有多難打

在淮海戰役中,一共有140萬大軍在中原大地上廝殺,而淮海戰役取得的戰果也是非常突出的,他使得長江以北再也沒有大規模的敵軍聚集,為解放南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同時淮海戰役也是一場非常艱苦的戰役,因為在這

在古代,你知道考中進士到底有多難嗎

當我們參觀考察一些古民屋的時候,經常會在一些規模較大的老建築廳堂上看到門額上懸掛著「進士及第」、「探花及第」「榜眼及第」甚至有時可以見到「狀元及第」的牌匾。此時大多數人心中都油然而升起崇敬之感,或讚歎

在古代,你知道考中進士到底有多難嗎

當我們參觀考察一些古民屋的時候,經常會在一些規模較大的老建築廳堂上看到門額上懸掛著「進士及第」、「探花及第」「榜眼及第」甚至有時可以見到「狀元及第」的牌匾。此時大多數人心中都油然而升起崇敬之感,或讚歎

抗日戰爭期間,殺一個日本鬼子究竟有多難

我們今天的幸福,是來自封建帝制的倒臺,又經歷了艱苦卓絕的14年抗戰。很多人曾經有疑問,日本有那麼難打嗎,爲何抗戰能持續14年這麼久。甚至經常有人說,我們一人一口吐沫,也能淹了他們。但當戰事真的來臨,現

晚清時中國能生產數十噸的重炮,為何抗戰時只能造迫擊炮

文/寂寞的紅酒火炮是現代戰爭的一種重要武器,素有“戰爭之神”的美譽。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火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往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晚清時期,中國近代工業起步,火炮工業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當時

留學美國能回國,趙忠堯沒有諾貝爾獎,卻為中國培養了許多科學家

中國缺乏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才?其實這是別人的錯誤認知。他是人類物理學史上第一個發現反物質的物理學家。他的研究成果為後來研製正負電子對撞機提供了理論基礎,也奠定了他在世界物理學界的崇高地位。他取得這些的成